(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10)(5篇)

时间:2019-05-12 22:1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1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10)》。

第一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10)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感受“最后”氛围 课间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渲染“最后”氛围

老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已经预习了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对这篇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了解为了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感情经历,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小说的社会背景(幻灯片展示)

《最后一课》写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想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国被迫赔款50亿法郎,割让法国北部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求和普鲁士接管这些地方以后,下令不准这些地方再学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正是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最后一课》被介绍到中国已九十三年了,它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篇小说后灵魂为之颤抖,感情为之激荡那么为什么它会有如此大的魔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篇章中的经典作品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夺人”(展示幻灯片)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对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探究来学习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并体验主要人物的情感(幻灯片展示)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以及所有当时被奴役、被封锁的法国人民的感情走进《最后一课》的课堂吧!

二、看图忆文,检查学生熟悉内容的程度

同学们虽然已经预习过了《最后一课》,但有的同学可能对这篇小说的内容还不熟悉如果你想验证你自己,那么就请你看看下面的几幅图,回忆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话来描述出图中的内容(用幻灯片展示图)

三、探究问题,初步把握文意

你们能熟悉地用文中的话来描述出图中的内容,说明《最后一课》的精神已经影响了你们现在你们对文章的内容更熟悉了,这对探究后面的问题打下了基础下面就让我们放出能量,讨论下面几个问题,看看自己比别人如何?(幻灯片展示问题)讨论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教师备案: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语了

讨论2:在我们一生中要遇到多少个“最后”呀!与同学、朋友最后一次相聚,望亲人最后一眼,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你们上课……“最后”总是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在我们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情感波澜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同学们,“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教师备案: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

讨论3:课文中最能渲染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教师备案:教室里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觉气氛很沉重也很悲伤)表现依恋、惜别的在22小节(文章用一种极其朴素的语言述说着你很熟悉但又将要失去的东西特别感人,给人的感觉却很伤感,以后将物是人非了啊小院子、课桌、椅子、胡桃树、紫藤将还在,而韩麦尔先生却要走了)

四、再读课文,抓住心理,捕捉心理历程

(幻灯片展示)

讨论4:在这最后一课中,我们感觉到与平日上课确实有很多的不同: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也不同那么谁又能让我们知道这些不同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来说说 老师备案: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时总有一阵喧闹,就是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师

拿着戒尺在桌子上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戒尺我迟到,韩麦尔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

坐好”

这些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对学生,老师及镇上的人们的巨大影响,给他们的强烈震撼,以及他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讨论5:在这最后一课的氛围中,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 教师备案:

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情形──知道是最后一课──听到鸽子叫声

怕骂、贪玩────诧异──────难过、懊悔────悲愤

(稚气、贪玩、)(成熟)

讨论6:在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中,他从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热爱法语、理解老师、热爱祖国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使的? 教师备案: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五、品读体验,感悟真情

小说中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通过“我”──小弗郎士的观察来展开的,因而作品中所展现的,基本上是一个由幼稚走向懂事的孩子心中的形象但尽管如此,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依然体现了他崇高的爱国感情特别是他怀着巨大的悲痛,在这最后一课中穿着那套特殊的礼服,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他对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了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著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讨论了下面几个问题,韩麦尔先生就会把你的感情掀起轩然大波(幻灯片展示)

讨论7: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语言主要集中在11、18、19小节,行动集中在24~29小节11小节主要是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听说是最后一课,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使小弗郎士产生了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感情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18、19小节请同学们快速读完18、19小节,说说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些话?为什么? 教师备案: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讨论8:确实,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让我们一起来看完24~29小节,在几个小节中,有韩麦尔先生的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心情?

教师备案:韩麦尔先生的定格动作: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等,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讨论9:我们再看一下25小节请我们同学联想一下,此时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你会说些什么?

教师备案:千言万语都包含在“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

讨论10: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一节,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教师备案: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成为亡国奴,将失去教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学生的脑海里)

讨论11:同学们,面对着老师的这么一个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弗郎士或者是他的同班同学,你会怎么做,请我们同学静静思考一下,然后告诉我

教师点评:这时可能每个人发泄情感的方式会不一样,但我相信即便是一片寂静,此时也是无声胜有声,是沉默的抗议现在就让我们同学一起跨越时空,来到阿尔萨斯,来到韩麦尔先生的课堂上,再和小弗郎士一起来感受一下最后一课的情景吧!(放音乐)

六、拓展材料,延伸激情

教师引导:确实,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扬出来的是水,而从一个饱含爱国激情的作家笔下,写出来的却是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篇章都德先生的这最后一课以它的“以情夺人”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而跟法国人民类似的命运,却使我国的人民更容易产生共鸣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祖**亲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的大好河山和众多同胞,他们打着“东亚共荣”的旗号,强迫中国人去学日语北京的大学生说,若大的华北竟容不下我们的一张课桌看来在中国的大地上也曾一遍遍地上演过类似小弗郎士的“最后一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描写的北平被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

(幻灯片展示材料)

讨论1、《最后一课》的课堂气氛很静,祁瑞宣老师教的“第一堂课”的课堂气氛也很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祁瑞宣老师“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两个国度,不同的时代,为什么课堂上气氛和老师的情绪如此相似呢?

教师备案:《最后一课》和《四世同堂》,虽然作者不同,所反映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在课堂气氛和老师情绪的描写上却又有类似之处,是因为它们所要反映的主题是相同的:两篇文章都要反映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的、悲愤的生活尽管韩麦尔先生上的是“最后一课”,祁瑞宣老师上的是开学的第一课,但课堂气氛都是“肃静”、“庄重”,人物情绪都是同样的激动、悲愤

讨论2、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里,“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法语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而祁瑞宣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只“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对于这截然相反的表现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备案:由同学自己谈感想

讨论3、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什么?从课文里找出韩麦尔先生一反常态的表现,做个比较

教师备案:祁瑞宣老师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做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日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韩麦尔先生也有一反常态的表现,在教堂钟声敲了十二下,普鲁士士兵收操的号声响了以后,他坚持上完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勇气似乎像泄气的皮球一样,全部泄完了,他变得脸色惨白,全身无力,头靠着墙,连说一句话的力气也没有了韩麦尔先生也和祁瑞宣老师一样被亡国的痛苦和由此而产生的悲愤弄得失去了自我控制力

七、教师小结,迁移感情 同学们,现在中国人再也不是日本人眼中的“东亚病夫”,我国的经济在腾飞,我们的民族在强大我国已经加入了WTO,为了国际的交流,我们必须学习英语但是我们既要学好英语更要学好汉语我在这里变化一下韩麦尔先生的话: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牢牢把它记在心里,永远要学好它只要牢牢记住我们的语言,就像拿着一把通向世界大门的钥匙世界是你们的,未来是你们的,我们期待着!

第二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7)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江西省吉安市思源实验学校

【教学目标】

1、通过《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氛围、学生、老师等的对比、讨论,感受 “最后一课”严肃、悲壮的氛围

2、圈点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句,理清他的心理历程,并探究其变化的原因

3、精读重点句、段,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来体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

4、迁移学生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课型】

探究课

【教学重点】

分析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感悟“最后一课”对人物的教育作用

【教学难点】

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教室】

多功能电子教室

曾华海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感受“最后”氛围

课间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渲染“最后”氛围

老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已经预习了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对这篇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了解为了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感情经历,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小说的社会背景(幻灯片展示)

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对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探究来学习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并体验主要人物的情感(幻灯片展示)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小

二、看图忆文,检查学生熟悉内容的程度同学们虽然已经预习过了《最后一课》,但有的同学可能对这篇小说的内容还不熟悉如果你想验证你自己,那么就请你看看下面的几幅图,回忆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话来描述出图中的内容(用幻灯片展示图)

三、探究问题,初步把握文意

你们能熟悉地用文中的话来描述出图中的内容,说明《最后一课》的精神已经影响了你们现在你们对文章的内容更熟悉了,这对探究后面的问题打下了基础下面就让我们放出能量,讨论下面几个问题,看看自己比别人如何?(幻灯片展示问题)

讨论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教师备案: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语了

讨论2:在我们一生中要遇到多少个“最后”呀!与同学、朋友最后一次相聚,望亲人最后一眼,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你们上课„„“最后”总是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在我们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情感波澜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同学们,“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教师备案: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

讨论3:课文中最能渲染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教师备案:教室里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觉气氛很沉重也很悲伤)表现依恋、惜别的在22小节(文章用一种极其朴素的语言述说着你很熟悉但又将要失去的东西特别感人,给人的感觉却很伤感,以后将物是人非了啊小院子、课桌、椅子、胡桃树、紫藤将还在,而韩麦尔先生却要走了)

四、再读课文,抓住心理,捕捉心理历程

(幻灯片展示)

讨论4:在这最后一课中,我们感觉到与平日上课确实有很多的不同: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也不同那么谁又能让我们知道这些不同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来说说

老师备案: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时总有一阵喧闹,就是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师

拿着戒尺在桌子上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戒尺我迟到,韩麦尔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这些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对学生,老师及镇上的人们的巨大影响,给他们的强烈震撼,以及他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讨论5:在这最后一课的氛围中,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

教师备案:

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情形──知道是最后一课──听到鸽子叫声

怕骂、贪玩────诧异──────难过、懊悔────悲愤

(稚气、贪玩、)(成熟)

讨论6:在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中,他从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热爱法语、理解老师、热爱祖国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使的?

教师备案: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五、品读体验,感悟真情小说中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通过“我”──小弗郎士的观察来展开的,因而作品中所展现的,基本上是一个由幼稚走向懂事的孩子心中的形象但尽管如此,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依然体现了他崇高的爱国感情特别是他怀着巨大的悲痛,在这最后一课中穿着那套特殊的礼服,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他对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了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著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讨论了下面几个问题,韩麦尔先生就会把你的感情掀起轩然大波(幻灯片展示)

讨论7: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语言主要集中在11、18、19小节,行动集中在24~29小节11小节主要是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听说是最后一课,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使小弗郎士?

教师备案: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讨论8:确实,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让我们一起来看完24~29小节,在几个小节中,有韩麦尔先生的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心情?

教师备案:韩麦尔先生的定格动作: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等,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讨论9:我们再看一下25小节请我们同学联想一下,此时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你会说些什么?

教师备案:千言万语都包含在“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

讨论10: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一节,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教师备案: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成为亡国奴,将失去教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学生的脑海里)

讨论11:同学们,面对着老师的这么一个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弗郎士或者是他的同班同学,你会怎么做,请我们同学静静思考一下,然后告诉我

教师点评:这时可能每个人发泄情感的方式会不一样,但我相信即便是一片寂静,此时也是无声胜有声,是沉默的抗议现在就让我们同学一起跨越时空,来到阿尔萨斯,来到韩麦尔先生的课堂上,再和小弗郎士一起来感受一下最后一课的情景吧!(放音乐)

六、拓展材料,延伸激情

教师引导:确实,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扬出来的是水,而从一个饱含爱国激情的作家笔下,写出来的却是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篇章都德先生的这最后一课以它的“以情夺人”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而跟法国人民类似的命运,却使我国的人民更容易产生共鸣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祖**亲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的大好河山和众多同胞,他们打着“东亚共荣”的旗号,强迫中国人去学日语北京的大学生说,若大的华北竟容不下我们的一张课桌看来在中国的大地上也曾一遍遍地上演过类似小弗郎士的“最后一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描写的北平被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

(幻灯片展示材料)

材料: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的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

教师备案:《最后一课》和《四世同堂》,虽然作者不同,所反映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在课堂气氛和老师情绪的描写上却又有类似之处,是因为它们所要反映的主题是相同的:两篇文章都要反映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的、悲愤的生活尽管韩麦尔先生上的是“最后一课”,祁瑞宣老师上的是开学的第一课,但课堂气氛都是“肃静”、“庄重”,人物情绪都是同样的激动、悲愤

讨论2、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里,“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法语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而祁瑞宣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只“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对于这截然相反的表现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备案:由同学自己谈感想

讨论3、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什么?从课文里找出韩麦尔先生一反常态的表现,做个比较

教师备案:祁瑞宣老师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做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日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韩麦尔先生也有一反常态的表现,在教堂钟声敲了十二下,普鲁士士兵收操的号声响了以后,他坚持上完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勇气似乎像泄气的皮球一样,全部泄完了,他变得脸色惨白,全身无力,头靠着墙,连说一句话的力气也没有了韩麦尔先生也和祁瑞宣老师一样被亡国的痛苦和由此而产生的悲愤弄得失去了自我控制力

七、教师小结,迁移感情

同学们,现在中国人再也不是日本人眼中的“东亚病夫”,我国的经济在腾飞,我们的民族在强大我国已经加入了WTO,为了国际的交流,我们必须学习英语但是我们既要学好英语更要学好汉语我在这里变化一下韩麦尔先生的话: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牢牢把它记在心里,永远要学好它只要牢牢记住我们的语言,就像拿着一把通向世界大门的钥匙世界是你们的,未来是你们的,我们期待着!

第三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上完这堂课后,我想起于漪老师在谈到语文有效教学是说:“教怎样的课文,达到怎样的目标,要减头绪,要削枝强干,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确,这篇课文篇幅长,头绪多,怎么处理教材,化繁为简,做到科学合理的设计,着实考验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现在就我执教后的感受略写一二:

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认为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有没有把握好开端即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中澎湃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课文相得益彰。它反映的主题和课文是契合的,且诗的语言最易感染打动人心、拨动听众心弦,激起共鸣。导入新课我朗诵这首诗,声情并茂的朗诵成为这堂课最好的开场白,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这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事实证明这样安排独具匠心,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我从题目入手,还原进课文中“我的最后一堂”作为切入点,通过不同词语的重读引领学生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接着转对小弗郞士,韩麦尔的形象分析,融情于文本感悟爱国之情作为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准确合理的解读文本,发现亮点,收获亮点,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不足和遗憾之处:

1、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在课堂里留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并不多。

2、关于第三段分号的使用,可作为一个教学亮点我没有很好地把握住。

3、对于小弗朗士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还有些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4、对于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处理局限于可怜的人、可敬的人,放的还不够开。它还可以是什么样的人,学生个性化阅读体会要充分体现。

5、对于几处细节,赏析之后能回过头来再次阅读,三次阅读,他们会有与上一次更深的感受。比如22段,14段,2、3两段等等,但是这样的话教学时间就可能会不够,这是一个矛盾点。

6、读了王君老师等名师们对课程的解读,突然发现语文课真的有太多需要我们研究和探索的东西,教什么?怎么教?……语文教学博大精深,自己虽然教学数年,其实只是算一个刚刚入门的语文人罢了……

优于昨天的自己,就是真正的幸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濉溪县铁佛中心学校:杜丽 2017年3月6日

星期一

第四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一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一课时教学设计

丘北县第二中学校——罗刚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的知识要点。

2、分析文章“序幕、开端、发展”部分,重点学习某一写作方法。(此处暂时不明写)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文章的知识要点。

1、文题解说:问题:这是谁的最后一课?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可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思考。)解答:(1)、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题目不但点明了文章内容—最后的一堂法语课,而且蕴含着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文章的中心—爱国主义情感。

2、问题:、“我”是谁?是不是作者都德?为什么?为什么塑造一个“我”? 解答:(1)“我”是小弗朗士。不是都德。

(2)因为小说,人物是虚构的。这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3)本文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贯穿全文,同时见证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

3、问题: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请选择并说说你的理由?(1)小弗郎士()(2)韩麦尔先生()(3)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选择:韩麦尔先生。因为:小弗郎士应该看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的言行更能突出表现文章主旨——“爱国主义精神”。

4、依据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以时间推移为顺序,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情节发展,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10 段)开端 上课之前 第三部分(1129 段)高潮、结局 宣布下课

强调:“下课部分”为精讲阅读部分

二、分析文章“序幕、开端、发展”部分,重点学习某一写作方法。

1、分析课文第l一6节(上学路上)问题: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看到:(1)普鲁士兵正在操练(2)镇公所的布告牌前站满许多人(3)铁匠华希特叫他跑慢点,来得及赶到学校。请问:作者在此处给出答案了吗?你想知道答案吗? 解答:(从探究问题欲望的角度,此处学生的答案应为:没有给出答案,很想知道为什么。)

2、分析课文第7-10节(上课之前)问题:(1)、小弗郎士在上课前看到:①平日上课和今日上课气氛不一样:一个喧闹,一个安静。连韩麦尔先生也由“怕人”变得很“温和”。②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一套漂亮的礼服。(描写)③郝叟老头和其他人坐到教室后排来听课。(描写)请问:作者在此处给出答案了吗?你想知道答案吗?到此为止,从写作手法的角度,上述两个部分运用了什么写法? 解答:(一再抓住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进而引出对“设悬念”这一写作方法的认识。)

设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通俗地说,它是故事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引发读者不断往后看的欲望,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2)、补充问题:交代课前情景有什么作用?

解答:这就是小弗郎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的现象。通过小弗郎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预示着将出现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

3、分析课文第11-23节(上课经过)(1)、对于“上学路上”这一部分所设的悬念,作者所给的答案是什么? 答案:“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2)、对于“上课之前”这一部分所设的悬念:①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这套漂亮的衣服呢?②郝叟老头和其他人为什么坐到教室来?作者所给的答案是什么? 解答:①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②体现了人们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三、作业布置:学习“设悬念”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小故事。要求:(1)故事内容自定(2)要在故事情节发展中不断“设悬念”,以期达到吸引读者的阅读欲望,最后给出答案。(3)字数不得少于300字。

第五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10)

《木兰诗》教学设计

呼市第二十中学

郭智华 2017、3

《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及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

2.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

3.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教学方法:

1.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2.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4.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简介“乐府诗”及“乐府”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 “乐府双璧”。“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三、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 1.辨析字音

机抒Zhù(织布梭子)可汗kèhán 燕山:yān

辔头Pèi(缰绳)

胡骑jì(战马)戎机róng(军事)

朔气Shuò(北方)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著我旧时裳Zhuó(穿)傍地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鞍鞯ānjiān(马鞍下的垫子)2.通假字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1)著我旧时裳:——著—着,zhuó,穿。(2)对镜帖花黄 “帖”同“贴”粘贴(3)出门看火伴“火”同“伙”伙伴 3.结合语文书下的注释讲解单个字的解释。4.讲析课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

① 愿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② 市 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市场)

③ 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旦辞爷娘去(告辞)

5.讲析古今差异的词语

①爷娘闻女来 古义(父亲)今义(爷爷)②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

③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④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余)今义(与弱相对)6.词类活用

①策勋十二转(名词)用作(动词)解释(记下)②愿为市鞍马(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买)

四、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2.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①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②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思考、3.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叹息)决心(替父从军)从军(准备)奔赴(战场)十年(征战)拒赏(高官厚禄)与亲人(团聚)。4.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五、字斟句酌,品评木兰

1.细读课文分析第一部分(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品析木兰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教

六、教师根据讲授内容小结课文并作以下板书: 木兰形象——勤劳孝顺、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思亲情怀、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并查找资料什么是互文 2完成三题并查找什么是复踏、顶针的修辞手法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一)再细读课文第4段分析第二部分(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品析木兰形象、修辞手法)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教师小结板书:矫健雄姿 勇敢坚强 英勇善战,(二)女生朗读5、6两段分析第三部分

1、第5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全班朗读第6段,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教师小结板书:不慕荣华富贵 谨慎和机警

(三)全班朗读第七段、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四)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教师可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五)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教师板书:

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详写

热爱和平征前准备、征战沙场——略写 否定战争

详写女儿情态,略写英雄气概

(六)主题归纳

本诗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辞官还乡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 品质。

(七)请同学们找出课文都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让同学讲一下我们

预习的三种新的修辞手法

排比: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对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顶真:“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复沓: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互文: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夸张: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对比: “不闻——,但闻——。”

(八)互文、顶针、复踏的讲解

1.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你能找出几个使用了“互文”修辞的诗句?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复沓,又叫复唱,语出:《庄子〃田子方》,指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等效果。你能找出几个使用了“复沓”修辞的诗句(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2)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3顶针,又称顶真,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你能找出几个使用了“顶针”修辞的诗句(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九)写 作 特 色

1.叙述详略得当。如文章只是概括 写十年征战生活;与家人团聚的欢乐情景写得比较详细

2.具有传奇色彩的情节塑造人物。

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本诗运用了对偶、排比、互文、反问、夸张、顶针等修辞手法

(十)深读课文,走进木兰内心世界

1.假如你是木兰的父母、伙伴、当朝天子和《木兰诗》的读者,说出此时你最想说的话,在随笔本上写200字的片段作文。

2.请学生举例古今中外的其他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十一)拓展延伸

木兰是一位“奇女子”。她替父从军是一种孝,保家卫国是一种忠。那么我们现在作为中学生在现实和平的生活中,又应该怎么样来孝顺父母,报效祖国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200字的片段作文“木兰,我想对你说”写在随笔本上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习题见《课时检测》和《完全解读》)1)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男子的议论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木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兰 “奇”

诗 巾帼英雄 孝父爱国、渴望和平

“ 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下载(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10)(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10)(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