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写写帮整理)
《最 后 一 课》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彩色版)
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第一课时)
旧县中学
孙榕 教学目标
1、感受小说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3、了解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突出主题的方法。
4、培养学生在讨论、寻找、合作中的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
1、人物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
学生初步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诵读,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作品中两个典型人物形象,联系社会背景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感受人物思想感情;通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二)作者介绍(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所收集的知识自由发言,教师作归纳总结)。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三)熟悉小说背景
为什么说这是《最后一课》呢?为什么小说里的主人公,法国的孩子不能再念法语了呢?
同学们收集了哪些有关普法战争的资料?请在全班交流一下。(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教师检查搜集情况。)
教师提示:《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普鲁士,也就是德国的前身。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法国的皇帝拿破仑三世,他要称霸欧洲,因此说这是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被打败了,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两个地方的学校,也就在普鲁士的统治下,只准教德语、学德语了。所以小说里的主人公小弗郎士,他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小说里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做《最后一课》。
二、出示投影,检查课前预读情况。学生根据工具书或者课文注释扫清文字障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duó)督学(dū)郝叟(hǎo sǒu)摊(tān)懊悔(ào uǐ)chéng fá(惩罚)钥匙(yào shí)
磨损(sǔn)qí d?o(祈祷)哽(gěng)宛转(wǎn zhuǎn)2.解词(学生抢答): 诧异:觉得意外和奇怪。懊悔:烦恼、悔恨。
哽咽:因极度悲伤、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宛转:形容声音的圆转柔和。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边读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二)简要讲述全文大意,说说文章思路,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老师归纳。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1.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第7—10自然段):上课之前; 第三部分(第11~23自然段):上课经过; 第四部分(第24-29自然段):宣布散学。
2.第一部分(1-10自然段):写上课前,小弗郎茨在路上见闻和课堂所感; 第二部分(11-23自然段):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读课;
第三部分(24-29自然段):写下课时的情景。
教师引导:以上故事情节的两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2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1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
(三)合作朗读,感知人物形象。
1.沉静下来,用心去揣摩人物心理,把握好语气语调。2.注意文中所表现出的沉痛和决心,信念和力量。3.分角色朗读。小组竞赛
第一部分,上学路上三个人分读,其中铁匠一个人读,上课前四个人分读,其中一个人读韩麦尔先生的话;第二三部分,重点朗读韩麦尔先生的话,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读得更符合人物形象,尤其是最后的高潮部分。
小结:都德是通过小说人物的思想、言行和容貌去组材、去反映爱国主义思想主题的。主人公小弗郎士,上这“最后一课”的时候,领悟到了什么?一向觉得沉重讨厌的课本、字帖,在他眼中,有怎样的变化呢?另一主人公韩麦尔先生,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在离开学校的前一天,他是如何上这不同寻常的最后一课呢?作品是如何通过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思想、言行的描写,来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
第二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泊秦淮教学设计
《泊秦淮》教学设计
崇义县茶滩中小学 钟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目标1
三、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而唐朝则是这颗明星最璀璨、明亮的时刻,在这个诗歌活跃的朝代,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名师佳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下这首诗。
(二)出示古诗《清明》
1、请同学们齐读,问: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2、请一位同学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教师出示课件,补充作者资料)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著名诗人,是中唐著名宰相、史学家杜佑之孙。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他的诗风格豪放疏朗、气势纵横、清新俊逸,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如《江南春》《山行》等,历来为人们传诵。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3、我们都知道“大李杜”指的是李白和杜甫,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个人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杜”杜牧的《泊秦淮》,解题:“泊”,停泊、靠岸的意思。“秦淮”,即秦淮河。
4、你们了解秦淮河吗?老师找了一些秦淮河的资料,同学们来读一读,出示图片。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这条河在六朝古都南京,秦淮河在南京城中穿城而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三)我诵读,明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点学生读,教师点评。
出示录音(老师找了一位名家朗读,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2、再次齐读古诗,注意读出节奏,教师点评
3、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往往倾注了所有的感情,因此,有感情的朗读是诵读诗歌最高的境界。要想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了解诗意。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大意,相互之间可以展开讨论。
4、出示“烟笼寒水月笼沙”。谁来说说这句诗的大意?诗句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朦胧)(点拨:互文的修辞手法)
5、在这样的景色里,作者身在何处?(用诗句回答)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夜泊秦淮近酒家
6、作者在秦淮河岸临近酒家的地方听到了什么?(用诗句回答)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同学们不知道《后庭花》,教师出示课件补充资料: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7、此时此刻国家都要灭亡了,歌女却还依旧在唱亡国之音。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他真正的意图是讽刺哪些人?
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8、如果你是作者看到此番情景,你的心情如何?
悲愤、愤怒、愤慨
9、带着悲愤之情再读古诗,体会诗情。
五、总结:
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请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主旨或者说中心思想)
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泊秦淮
写景:朦胧(凄冷); 抒情:讽刺揭露。————悲愤忧国。
第三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1)
河中石兽 纪昀
第二课时
(一)朗读导入
集体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二)学习任务
1.概括寻找石兽的方法 2.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3.分析石兽倒塌于河中后的过程 4.故事所讲的道理及启 5.内容小结
(三)合作探究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⑴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理由,水有冲击力,将随水流而下。
⑵讲学家认为石兽在下沉处深埋,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⑶老河兵认为石兽已逆流而上,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
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实事求是。3.谁的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明确: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理,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的作用;而老河兵有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石兽、泥沙与流水的关系,符合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的深刻道理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5.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任何事都不能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希望我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分析各方面的因素,不做空头理论家,少闹和讲学家一样的笑话。
(五)拓展作业 盲人摸象 掩耳盗铃 守株待兔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纸上谈兵
他们只知————,不知————,对情况没有全面的了解。
《河中石兽2》教学设计
夏李乡初级中学
朱换娇 二零一七年六月
第四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爱莲说》反思
教学反思
过去在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和作者入手,然后领读,一字一句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和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都讲了,但学习效果一点不好。这次上这课时,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和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取舍.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我今后在上其他的课文,我也会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也好。
第五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太空一日 教学设计
太空一日
安徽省霍山县高山初中尹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运用浏览的方式,快速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并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3.理解作者的科学精神与探险精神。
教学重点:提取文章主要信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科学精神与探险精神。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民族,自古就有飞天的梦想,奔月的神话。今天,这一梦想已经实现了!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他在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也因此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生看”神五”及杨利伟的相关资料)
课文写他自己在太空一日的亲身经历,既惊险又真切动人。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重要信息,又能感知作者怎样的精神情操呢?
二、浏览课文。
(一)、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炽热(chì):①温度极高,极热②感情和情绪热烈。
共振:物理学上的一个运用频率非常高的专业术语,是指一物理系统在特定频率下,比其他频率以更大的振幅做振动的情形;这些特定频率称之为共振频率。
五脏六腑(fǔ):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耐人寻味:耐:禁得起;味:意味。寻味:探索体味。形容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俯瞰(kàn):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确凿(záo):真实,确实。
本末倒置: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无虞(yú):没有忧患,太平无事。
(二)、指导学生根据小标题梳理重要信息,要求用横线划出。以抢答形式梳理重要信息。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感受作者的探险精神与科学精神。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探究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情感的变化。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明确:紧张——放松——非常痛苦——难以承受——解脱痛苦——轻松和舒服——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这些心理变化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飞船中的感受,说明航天员工作的危险,表现了作者无所畏惧、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2、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体会句子所蕴含的情感)
明确:表现了大家看到“我”安然无恙时激动、兴奋之情,真实再现了“我”脱险后人们如释重负的心情,体现了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探究: 1.“飞船飞行的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作者为什么期望着下一次?
明确:作者热爱祖国,期望下一次能将祖国看得更清楚一些。2.“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明确:心情:希望看到长城但没有看到的遗憾心情。
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探究: 1.“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在本部分哪些地方表达了杨利伟的严谨? 明确:靠意志力克服“本末倒置”的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给“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的航天员讲会产生怎样的错觉和怎样克服这种错觉。
对于神秘的敲击声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四、理解课文表达的中心 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
1.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明确:作者通过叙述乘神五到太空遨游一日的观察与体验,表现了可贵的探险精神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
2.你认为“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及返回对我国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和胜利返回,标志着我国成为俄、美两国之后第三个进入太空的国家。这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及综合国力强大的象征,是我国日益强大的标志,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也是我国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多努力的强大基础。引人注目。
五、拓展:
补充神六至神十一号飞船及嫦娥号的相关资料。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