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父爱主题多文本教学设计
父爱主题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概括故事情节
2.体会父爱的特点
3.比较父爱与母爱的不同
教学重点:
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 教学难点:
比较父爱与母爱的不同 教学方法:
朗读法,高效阅读与高效精读相结合。
一、导入新课
父爱就像一杯清茶,甜中带苦,苦中有甜,唯有细细品味,方能深刻体会其甘甜,久久回味.今天,我们就带着浓浓的爱意走进那伟大、宽广的父爱吧。
二、教学过程
(一)、自学指导之一 1.内容:三篇短文 2.方法:速读 3.时间:3分钟
4.要求: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能用简洁的语言说出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训练篇目之一:《父爱无言》
曾经认为,父亲是个感情迟钝的人。小时候放风筝,陪我的是我的母亲,捡风筝的是我的父亲。学习骑自行车,扶起摔倒的我的是母亲,站在一旁喊着让我爬起来继续的是父亲。小时候闯了祸,打我的是我的父亲,给我上药的是我的母亲。举办生日聚会,陪我吹蜡烛的,是我的母亲。替我吹气球的,是我的父亲。手指感染,上医院摘除坏指甲时微微颤抖地攥着我且反复告诉我别害怕的,是母亲,被我紧紧攥着且一声不吭的,是我的父亲。莫非是父亲不会表达感情,还是……
我开始用心去寻找答案。每次,我的自行车出了小毛病,第二天,它却被修好了,并且被擦得锃亮,事后,才知道是父亲做的。每次考试前一天早上,我的写字台上都会摆好削好的铅笔,事后,才知道,是父亲做的。每次当我为突然的跳闸而气愤时,电视屏幕总会刷地一亮,我知道,是父亲做的。每次我放学回家,几乎都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我知道,是父亲做的。写字台上整理好的卷子,是父亲摆的。床头上那心爱的闹表,是父亲修好的。小屋墙上的印记,是父亲抹没的。
猛地,我察觉到:不是父亲“迟钝”,而是我的愚笨,是我没有体会到那沉默背后迸发出来的温暖啊!光无声,照亮了大地;爱无言,温暖了心田。父爱,无言。
(二)、自学指导之二
1.内容:《父爱无言》《父亲在拐弯处》《父亲是酿造一罐甜美的酒》
2.方法:精读
3.时间:5分钟
4.要求:能圈点勾画出表达父爱的语句,并说出其作用。
训练篇目之二:《父爱在拐弯处》
一天,弟弟在郊游时脚被尖利的石头割破,到医院包扎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
在家附近的巷口,弟弟碰见了爸爸。于是他一边跷起扎了绷带的脚给爸爸看,一边哭丧着脸诉苦,满以为会收获一点同情与怜爱,不料爸爸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几句,便自己走了。
弟弟很伤心,很委屈,也很生气。他觉得爸爸一点也不关心他。在他大发牢骚时,有个同学笑着劝道:“别生气,大部分老爹都这样,其实他很爱你,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不信你看,等会儿你爸爸走到前面拐弯的地方,他一定会回头看你。”弟弟半信半疑,其他同学也很感兴趣。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停了脚步,站在那注视着爸爸远去的背影。
爸爸依然笃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会让他回头……可是当他走到拐弯处,就在他侧身拐弯的刹那,好像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后面。
虽然这一切都只发生在一瞬间,但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弟弟的眼睛里还闪着泪花。当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很久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能代表父爱的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拐弯处的回头。
(三)、自学指导之三
1.内容:《“糟糕极了”与“精彩极了”》
2.方法:跳读
3.时间:6 分钟
4.要求:归纳总结文章父爱的特点,与文中母爱的特点有什么不同之处?
训练篇目之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妈妈,爸爸下午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他晚上七点钟回来。”母亲摸着我的脑袋,笑着说。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我敬仰我的父亲。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他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我这首精彩的诗。
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十二岁。
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四)、反思感悟,写作练习。
联系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关爱方式,写出此时此刻你要对父亲要说的话,借此 机会表达你对父亲的感恩、理解或歉意,100字左右。
三、结束语
如果说母爱像水,那么父爱像山;
如果说母爱像奶,浓而直白,那父爱像茶,严而深切;
如果说母爱像蜜般的甜润
那父爱就是苦涩的良药;
今天的我们,在爱的鼓舞下,幸福快乐地成长!
第二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泊秦淮教学设计
《泊秦淮》教学设计
崇义县茶滩中小学 钟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目标1
三、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而唐朝则是这颗明星最璀璨、明亮的时刻,在这个诗歌活跃的朝代,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名师佳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下这首诗。
(二)出示古诗《清明》
1、请同学们齐读,问: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2、请一位同学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教师出示课件,补充作者资料)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著名诗人,是中唐著名宰相、史学家杜佑之孙。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他的诗风格豪放疏朗、气势纵横、清新俊逸,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如《江南春》《山行》等,历来为人们传诵。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3、我们都知道“大李杜”指的是李白和杜甫,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个人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杜”杜牧的《泊秦淮》,解题:“泊”,停泊、靠岸的意思。“秦淮”,即秦淮河。
4、你们了解秦淮河吗?老师找了一些秦淮河的资料,同学们来读一读,出示图片。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这条河在六朝古都南京,秦淮河在南京城中穿城而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三)我诵读,明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点学生读,教师点评。
出示录音(老师找了一位名家朗读,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2、再次齐读古诗,注意读出节奏,教师点评
3、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往往倾注了所有的感情,因此,有感情的朗读是诵读诗歌最高的境界。要想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了解诗意。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大意,相互之间可以展开讨论。
4、出示“烟笼寒水月笼沙”。谁来说说这句诗的大意?诗句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朦胧)(点拨:互文的修辞手法)
5、在这样的景色里,作者身在何处?(用诗句回答)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夜泊秦淮近酒家
6、作者在秦淮河岸临近酒家的地方听到了什么?(用诗句回答)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同学们不知道《后庭花》,教师出示课件补充资料: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7、此时此刻国家都要灭亡了,歌女却还依旧在唱亡国之音。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他真正的意图是讽刺哪些人?
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8、如果你是作者看到此番情景,你的心情如何?
悲愤、愤怒、愤慨
9、带着悲愤之情再读古诗,体会诗情。
五、总结:
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请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主旨或者说中心思想)
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泊秦淮
写景:朦胧(凄冷); 抒情:讽刺揭露。————悲愤忧国。
第三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1)
河中石兽 纪昀
第二课时
(一)朗读导入
集体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二)学习任务
1.概括寻找石兽的方法 2.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3.分析石兽倒塌于河中后的过程 4.故事所讲的道理及启 5.内容小结
(三)合作探究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⑴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理由,水有冲击力,将随水流而下。
⑵讲学家认为石兽在下沉处深埋,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⑶老河兵认为石兽已逆流而上,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
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实事求是。3.谁的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明确: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理,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的作用;而老河兵有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石兽、泥沙与流水的关系,符合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的深刻道理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5.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任何事都不能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希望我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分析各方面的因素,不做空头理论家,少闹和讲学家一样的笑话。
(五)拓展作业 盲人摸象 掩耳盗铃 守株待兔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纸上谈兵
他们只知————,不知————,对情况没有全面的了解。
《河中石兽2》教学设计
夏李乡初级中学
朱换娇 二零一七年六月
第四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爱莲说》反思
教学反思
过去在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和作者入手,然后领读,一字一句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和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都讲了,但学习效果一点不好。这次上这课时,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和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取舍.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我今后在上其他的课文,我也会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也好。
第五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沙河市渡口中学闫瑞【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体会诗人的心境,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所蕴含的哲理。
2、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句的哲理,并加以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安排】黑板板书、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学生回忆带“山”或“水”字的四字词语。
(青山緑水 残山剩水 白山黑水 千水万山 緑水青山 山光水色 范水模山 山长水阔 山遥水远 山遥水远 重山复水 水满金山 观山玩水)
2、引出“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并点明其出自同一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而导入新课《游山西村》。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知诗人,解题意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因在此前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他终生不渝爱国情绪怀,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释题意】
在山西村游玩【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湖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四、学习新课
【初读正音】(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节奏)
1、学生齐读、分小组读
2、熟读成诵 【释诗句,明诗意】
掌握重难点字词解释 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足鸡豚: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解析诗句(找同学尝试解释)
首联: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颔联: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品味语言】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丰足之年。“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概括出景美人更美的结论。【板书】
首联:农家——淳朴好客 颔联:村外——景色优美 【解析后两联】 指出重点词语 箫鼓:吹箫打鼓。
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简单讲解戊日:戊日是道教的一个术语,也是道观诸多讲究之中最为重要的,也是仙道的禁忌;通俗称之为“戊日”或是逢戊。戊日是按六十甲子的排列顺序从老黄历上推,每六十天为一轮,其中凡是逢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这六天就叫戊日,也称“六戊”。)若许:如果同意。
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拓展区分(戊戌戍)
让学生结组自主学习讨论,谈论后明确: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
(渡口节日优酷视频)板书:村内——民风淳厚
从今日起,如果有机会的话,那么我将拄着拐杖,不定时地会在夜晚敲响农家朋友的柴门。板书:希望——随时做客
【】尾联表达了怎样作者的感情?(引导讨论)对浏览之地恋恋不舍,对农村生活十分热爱。
3、想意境,悟诗情
(1)欣赏完了这首诗,同学们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赞美一下山西村的景美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
还能不能用一句诗来赞美山西村的人更美呢?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3)诗中哪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说说对它的理解,以及获得的启示? 诗句的意思是: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无路可走。
突然发现柳荫深深,鲜花明艳,眼前又是一个山村。(5)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
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6)衍生的成语(要求学生查字典)
柳暗花明:后用来比喻环境的突然转变;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你有类似柳暗花明的经历吗?
(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学习,生活,旅途中,并分享自己的儿时经历)
五、总结中心思想
表达情感:赞扬了农民的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人生哲理:面对困难,我们不要轻易退缩,因为曲折之后才是坦途。要记住:“阳光总在风雨后!”
六、回顾文章主要内容
1、《游山西村》作者(宋代)诗人(陆游),全诗以一个“(游)”字贯穿全文,描写了(丰收年农村欢乐的景象)和(农民纯朴好客的品质)。一个(足)写出了农民的好客。
2、哲理:当遇到困境,以为没有希望时,也许会突然出现新的转机,给人新的希望。
七、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诗 #填写本课练习册相应题目 【板书设计】
首联:农家——淳朴好客 颔联:村外——景色优美 颈联:村内——民风淳厚 尾联:希望——随时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