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两则教案5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新闻两则》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四、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消息结构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必不可少)电头():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
【附】:新华社即新华通讯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总社设在北京,在各省、市和自治区都设分社,在世界许多国家设有分社或派驻记者,向国内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提供新闻和新闻图片,并向国外发布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如:法国:法新社。英国:路透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结合课文让学生理解消息的文体知识)
本文电头中发电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标题:新闻内容的提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三标齐全,或只有主标。(前)引标:交待背景,点明中心。(中)主标。(后)副标:概括主要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
本文标题以凝练的语言,不仅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而且“百万”“横渡”写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思考: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较详细了解新闻的内容)
本文的导语: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①句概述主要事件(渡江胜利)
②句在地点上作补充:
“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思考:(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本文导语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下文;它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洋溢着胜利豪情。
(2)为什么导语部分不交待时间?
因为在《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4月22日2时电)已作了介绍,本文是报道渡江战役的第二篇,时间仅隔20小时,读者关心的是战役的进展,故时间交待从略。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主体: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本文主体分别写中(30万)、西(35万)、东(35万)三路大军渡江盛况,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五、分析新闻六要素:(即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起24小时内 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
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六、分析主体部分:
(一)指明学生朗读主体部分,了解各路军渡江时间和人数,体会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①给课文主体部分分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②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各路军渡江情况:
军别 时间 地段 人数 遇敌 中路军 20日夜 安庆--芜湖 30万 甚微 西路军 21日下午五时 安庆--九江(不含)35万 甚微 东路军 同日下午五时 南京--江阴 35万 较强
进展:
渡至繁昌,鲁港等地已占领广大南岸地区,正向南扩展中_ 摧毁抵抗,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③分析第三层:阅读第三层回答:
1.“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段防线” 2.“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21日下午五时。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与第一句照应。因为这句中提到“防线是很巩固”的,“抵抗较为顽强”是与之有联系的。
5.把“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改为“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以吗?为什么?
首先要理解“歼灭“与”击溃“的意思。“歼灭”就是打死了,而“击溃“,只是打败,没有打死。当时实际战况是,有的敌军被我军打死,有的被打退,所以改成那两句就与实际不相符了。
6.第6句“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
因为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已解放,为我军所有,所以用”占领“。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还在敌军手中,不过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这一范围,所以用”控制“这个词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来表明。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要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这个词较恰当。
(二)思考:(1)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
明确: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时--22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后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
⑵ 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
结构顺序的安排是由时间和事件本身特点决定的。本文作者是考虑到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B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而东路之抵抗较顽强,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其渡江战况只用了写时间、地点、神速的一句话)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⑶ 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
明确: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⑷ 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
敌军广大官兵厌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二方面的原因 则要详议几笔:B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首要条件,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看(下文要写的东面敌军抵抗较为顽固更突出“英勇善战”),也以现在的写法为佳。
东路军由于所遇敌情与中、西路不同,而且上一篇也没报道,因此较为详尽。⑸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报道准确
(6)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准确: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
七、小结:文章中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八、课堂练习:
写一条新闻,报道学校或班上新事(当堂讲评)
要求:①标题醒目、恰当
②内容绝对真实
③导语有概括性、准确性
④语言简洁
新闻两则·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整体感知:
1、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84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各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思考品味:
划分层次: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
1)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4)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三、拓展延伸:
思考: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第三组,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例:比较下面两段话:
A、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六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B、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评价:A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四、教师总结:
1、《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2、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五、布置作业: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二篇:新闻两篇教案
省泰中附中初一语文教学设计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教学重难点】
1.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2.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朗读复述,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2.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3.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适时板书。)
二、探讨比较,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明确: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小结: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的标题。标题以凝练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省泰中附中初一语文教学设计
(备注: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4.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的一个特点: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5.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报道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
三、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学生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四、拓展朗读,加深理解
听毛泽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朗读或歌曲的录音。条件不具备的,由教师朗读,力图感染学生,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后,再次齐读课文。
省泰中附中初一语文教学设计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学习新闻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比较阅读的方法,活跃思维,扩大视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和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活跃思维,扩大视野。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和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实况录像。提问: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交流学习中的生字词,补充对课文的理解。3.理清课文内容。思考。
(1)根据新闻的有关知识,请找出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想一想主体部分重点讲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合作。)
(2)引出结语。谈谈结语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必要的交代,使报道事实完整。
(3)消息除了采用叙述报道事实外,还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三、拓宽思维,比较阅读(研讨方式)要求:根据新闻特点,对《人》、《中》两篇课文作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1.默读后,小组先确定比较的内容,再进行讨论。(1)两篇消息的导语有何不同?
(2)本文在主体部分具体叙述了哪些内容?和第一篇比较,本文主体部分的特点是什么?
2.集体交流小组讨论情况。
(1)本文的导语是1至5段,它点明了香港回归祖国及其重大意义。和第一则新闻相比,第一则新闻的导语,是一般的写法,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报道渡江的情况,把主要事件叙述清楚;第二则新闻的导语,写法则不同一般,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有较多议论。
(2)主体部分是第6至25段:具体叙述交接仪式举行的全过程。这部分可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第6、7段),点出交接仪式正式开始的时间,介绍中英双方出席交接仪式的主要官员。
第二层(第8至10段),概述查尔斯王子的讲话。第三层(第11至15段),特写降旗、升旗仪式。第四层(第16至23段),详述江泽民主席的讲话。
第五层(第24、25段),扼要交代两国领导人握手合影和交接仪式结束的时间。
省泰中附中初一语文教学设计
主体部分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按照时间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交接仪式的进程。具体写交接仪式时突出了三个内容,三个内容之中又用浓墨写了降旗、升旗仪式,着重传达了江泽民主席的讲话,疏密有致,详略得当。和第一则新闻相比,相同点是:都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重点部分详写。
本文与第一则不同的是加了一个结语,交代了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进行采访报道的各国记者的人数。
四、自由朗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
1.示例:如第3段中的评论“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深刻揭示了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又如第12段中,“随着‘米字旗’的降下,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这样的评论,表明中国人民任人宰割、受人欺侮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抒发了作者抑制不住的民族自豪感。这些在叙述的基础上作出的点睛式的评论,感情强烈,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从而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2.示例:
⑴有些词语富有高度的概括力。如,“百年沧桑”、“举世瞩目”、“新闻媒体”等。⑵有些语言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如,“隆重”、“肃立”、“庄严”、“肃穆”、“经久不息的掌声”、“雷鸣般的掌声”、“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准确、简明地渲染了交接仪式的气氛。又如,“缓缓降落”、“徐徐升起”,“缓缓”、“徐徐”是同义词,但是在文中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各得其所,不可互换。
⑶避免用语重复。如,导语中和主体里都引述了江泽民主席的讲话,但作者努力避免了前后语言的重复,读起来显得干净利落。
⑷文中用了一系列准确表达时间的语言:“„„午夜至„„凌晨”、“23时42分”、“7月1日零点整”、“凌晨零时12分”等等。从这些准确表达时间的语言,我们亦可体会到政权交接仪式的“隆重”。【资料宝藏】
1.链接教例评析
课堂活动的深层含义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例评析
余映潮
一、教例简述
这是宁鸿彬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中学语文》1997年第9期)。
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1.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地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省泰中附中初一语文教学设计
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
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战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
同学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二、评析
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分,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是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第三篇: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教案5
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学 祝雅茜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教学课时】
拟定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授《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大约5分钟。
二、研讨过程
1、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
2、讨论前明确:
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
⑴ 什么是新闻。
⑵ 新闻的特点。
⑶ 新闻的结构。
3、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
4、大家交流新闻稿。
5、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6、出示思考问题:
⑴ 这则新闻为什么会获此荣誉?
⑵ 我们学习新闻的意义何在?
⑶ 我们学习这则新闻的意义何在?
分组讨论问题。
各组交流,达成共识:
⑴ 共识:形式好、标题好、主体好、内容好,分析新闻事实和背景资料的结合(通过分析自然地明确新闻本身的内容)。
⑵ 共识: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时代,新闻媒体已经成了我们看世界的窗口,我们应该学会利用这个途径,提取重要信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心国内外大事。
⑶ 共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香港回归为我们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为澳门回归提供了好的借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收回香港,我们国力增强了,华夏子孙盼望祖国的大统一,希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家门,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应该把握现在的大好时光好好学习,为祖国的更美好的明天努力。
三、结束语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白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
〖教学过程〗
一、从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导入新课
大家看到的就是68年前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在二战期间,不仅是日本法西斯心狠手辣,在欧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对欧洲人民犯下的罪行更令人发指!
二、资料交流并谈感受
课前布置同学们回去收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现在各小组将图片拿上来投影展示,边看图片边介绍。
(各小组展示图片,并介绍。)
老师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师:在收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感受?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师:虽然我们收集的资料和图片不尽相同,但是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那就是压抑、窒息、悲愤、沉痛。
三、写作背景介绍
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四、相互质疑,探究写作意图
一个如此有名的记者为什么要写一篇早已众所周知的新闻呢?发生在奥斯维辛的惨剧早已离我们远去,为什么又重新提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将你们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圈画出来,小组内的同学相互交流一下,然后找出一个你们认为最难的问题向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来。我们把这个环节叫做“相互质疑”。
(学生思考、交流、提问、答问。)
师:老师也给同学们设计了一些问题(多媒体展示)。有些同学们已经问过了,有些还需要我们讨论一下。
1、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
2、怎么理解这个细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3、第13段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4、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5、课文第6段“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有末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两句话的意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五、小结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六、精彩语段赏读
本文有很多地方写得很精彩,虽然作者没有正面去控诉德国法西斯的暴行,但文中的叙述却已深深震撼了我们。请各组推荐一段文字并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生朗读)。
七、谈收获
师:我们看新闻通常是为了获取新信息,那学了这则新闻,你从中获得了什么?
八、结语
是的,这篇文章给我们的震撼实在太大了,让我们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因为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多媒体显示警示句)最后,老师用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
“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
“一百多年了,我们在寻找家乡;一百多年了,我们试图平静地生活,种下一棵树、铺好一条路„„我们一边梦想一边作战。一百年的战争和恐怖使我们伤痕累累,但不曾毁掉我们的梦想——我们百年来对和平的梦想„„”
“„„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
第四篇:新闻教案
“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通过了解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最新发展了解事件新闻和人物通讯的特点;
2、体会新闻报道中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学习航天工作者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学习英雄人物的为国争光的顽强拼搏精神。教学重点:
1)两篇新闻不同的记述方式和表达侧重点。2)抒情议论性句子在新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新闻报道的句式特点 教学方法:师生探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预习课文,初步感知文章,搜罗学生问题
一、参考《早晚练》“合作讨论”与“阅读欣赏”自学课文。学习步骤:
1、限时速读课文,把握新闻概要。并适时做标记。
2、掌握生字生词,并对关键句尝试点评。
3、再读课文,写几句新闻简评
4、参考《早晚练》,进一步理解课文。
二、探讨两篇新闻的异同,列成表格.三、提出你自己学习本文还想要解决的问题.,每位同学一至二个问题。
第二课时
《心随飞翔》
1)第九段结束时为什么要交待“他们大部分是最近几年毕业的”还介绍“平均年龄在三十岁左右?
2)“神五“升空,主角当然是杨利伟,为什么着重写大厅环境而不着重写杨利伟的情况?
3)“这一刻,所有的语言是那样苍白!”为什么说语言苍白? 4)插入杨利伟与医监医生简短的对话有何作用?
5)新闻不是越简明越好么?为什么本篇祥写到每一句话?是否太过了? 《英雄潇洒走苍穹》
1)杨利伟为什么能被选中上太空?
2)杨利伟说“很难受,很要劲,很耗体力”,为什么课文还说“潇洒”?与前篇文章“感觉良好“矛盾吗?这里是不是文章太仓促出现的败笔? 3)两篇文章能否揉和在一起?
4)人一生要经历磨难才能成就事业么?
5)这两则新闻哪则更具新闻价值,哪则能上头版? 6)为什么有些新闻有图片而有些没有呢?
7)文中杨利伟被称为“当今年轻人真正的偶像”,这与当代一些中学生追捧的星有什么区别?
8)第十三段,既然说杨利伟与地面失去了联系,记者又如何知道杨利伟再飞船上的详细情况?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培养写作新闻的能力。
2.通过整体把握和层次划分,掌握新闻的结构特点,进而学习新闻的写法。
3.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了解扬利伟的英雄事迹,严格要求自己,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教学重点:
了解新闻的特点,掌握新闻的结构特点,学习写作新闻。教具:多媒体。
一、导入。
世界载人航天历史大事回顾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飞船升 空,历时108分钟,代表人类首次进入太空
1963年6月16日,前苏联尼-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飞船上天,历时2天又22小时50分,成为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员。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走出上升2号飞船,离船5米,停留12分钟,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史上的太空行走。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在月面停留21小时又18分钟,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第一人。
神州五号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间最大的载人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内绕地球飞行了14圈,进行了约60万公里的太空旅行。
中国在1992年正式启动载人航天计划,2003年,神州五号的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第三个踏入太空的国家,整个世界为之惊呼,美国总统布什在致中国的贺电中说“中国正在成为拥有高新技术的国家,并且具有极大的潜力。”
二、走进课文 心随飞翔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 心现场目击 王光荣
阅读课文,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文章题目“心随飞翔”有什么样的意义?
2、概括导语部分的内容,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文章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叙现场的所见所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5、归纳本文的主旨。点拨:
1、“这一刻,我们的心也随之飞翔!”
“神州”五号飞船仿若矫健的雄鹰,在太空中尽情地飞翔……
“心随飞翔”表明了人们对“神州”五号的关注,以及“神州”五号发射成功之后人们的自豪、激动之情。
2、点明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历史时刻。表现了人们期待、兴奋、激动地心情!
3、本文以时间为顺序,详细记载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正式实施的过程。能使文章条理清晰、一目了然,文章结构严谨。
4、文章以记叙为主,但稳中也不乏描写、抒情议论的语句。集中体现了人们的激动、自豪的心情。
综述:《心随飞翔》一文通过真实记录2003年10月15日在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现场目睹“神州”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前后那激动人心、永载史册的一幕,颂扬了我国伟大的航天事业和为这一光辉事业付出艰辛劳动的航天工作者们,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新成就。2.学习掌握消息的写法。※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新成就。
2、难点: 消息的写法。※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字词:
定格(电影、电视片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画面上。)怦怦pēng直跳 苍穹qióng 色彩斑斓bānlón
二、课文研讨:
(一)朗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1、学习第57页《真实快速地报道生活》一文,掌握消息及通讯的写法和要求。
2、根据所学的上文,标出课文中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导语为第1、2、3句。(为表达强烈的感情,这3句独立成段)其余为主体。
3、阅读下面语句,说说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饱含着什么思想意蕴和感情色彩。(例句见课本)(炼习四)
——短句,单句成行。强烈的感情色彩,饱含了作者对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这一划时代成就的期盼与胜利的喜悦。
三、活动练习:
1、抄写生字词。英雄潇洒走苍穹(节选)冯春梅 刘 程 ※教学目的:
1.了解与学习中国航天事业的英雄杨利伟。2.学习掌握消息通讯的写法。※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2、难点: 学写消息。※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二、字词:
椭tuǒ圆 目眩xuàn 呕ǒu吐 坚如磐pán石 呛qiàng水 烧灼zhuó
二、课文研讨:
(一)朗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1、学习第57页《真实快速地报道生活》一文,掌握消息及通讯的区别。——见课本第59页。
2、请找出这两则新闻报道(消息与通讯)的侧重点,比较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练习一)
——见课本第59页。从报道对象(事—人)、内容(略-详)、表达方式(记叙-多样)和时效(快-慢)等方面区别。
3、给课文划分层次:
——①总述中国航天事业的英雄杨利伟。
②采访英雄杨利伟,写他如何战胜了航天的艰险及他平时的刻苦训练。③对英雄杨利伟的新期待。
4、作者说杨利伟“是当今青年人真正的偶像”。作为一位偶像,杨利伟具备了那些素养?他和你心目中的偶像是否吻合?
——远大的志向;奉献的精神;顽强的意志;艰苦的磨练;杰出的才华。
5、有人说。当今时代既是“读文时代”,又是“读图时代”。本书选用了两张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图片传达了什么新闻信息?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员杨利伟照片。使报道更具真实性,同时满足了读者进一步了解实情的需要。
三、活动练习:
1、抄写生字词。
第五篇:新闻教案
1新闻两则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铿锵有力的特点;
2.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以及我军英勇善战、人民必胜、正义必胜的历史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三、教法与学法
1.让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2.使用多媒体,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与学互动过程
导学案
(一)自主预习,整体感知
1.作者作品信息搜集,熟悉历史背景.2.朗读课文三遍,整体感知全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两则新闻各报道了什么内容。3.识记重点字词 4.标画文章关键处、困惑处、精彩处。
预习后学生汇报展示,组内或组间检查,组长记录汇报,归纳问题;老师抽查;学生自评。
探究案
(二)合作探究,交流互动
1.速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2.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找出两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及主体部分。
3.再读,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三)创作提升,展示收获
老师和大家一起先学习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然后大家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学生自读、讨论、交流。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阅读这两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四)检测反馈,落实目标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溃()退
歼()灭
当()真
锐不可当()荻()港
纤)维
芜)湖
要塞()殷()
督()战
无锡()
阻塞()
2.运用本课学的新闻知识,用一两句话说说开学后学校的新闻,注意交代好新闻各要素。
(五)中考链接:中考语文新闻类试题
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今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四川自贡市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