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高二全册)一课的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1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高二全册)一课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高二全册)一课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高二全册)一课的教学设计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高二全册)一课的教学设计 丹凤中学A5-2子课题组佘建平

一、教学策略

本章教材的前几节介绍的都是有关金属的知识,分别介绍了铁和铜的性质。铁和铜在一些酸的溶液中表现出不同的化学性质,但是如果把它们连接在一起放入酸的溶液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本节教材以这个实验为引子,引出原电池这一课题。本节教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电池的组成和化学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学电源;第三部分是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1、教材地位:

前面曾介绍过电解法冶炼金属,用电解法冶炼金属,实际上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而原电池则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装置。利用原电池原理制成多种电池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方面都在广泛的用途。研究原电池原理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腐蚀,特别是电化腐蚀的原因,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体现了学以治用,同时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好的训练作用,所以本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难点,又是本章的重点。

2、教材特点:

本节教材以实验事实入手来介绍铜一—锌原电池的化学原理,然后简单介绍几种化学电池,再以原电池原理来探讨金属腐蚀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来寻找金属防护的方法。这样,由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通过一系列对照实验,增强说服力,更具直观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效果。

3、教学中应注意:

(1)要充分运用实验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启发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探索原电池反应的化学原理。

(2)[实验4—14]应边做边讲,由学生观察叙述出铁丝、铜丝分别放入酸中时的现象,以及铁丝和铜丝上端接触到一起放入酸中时的现象,教师归纳,并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并对不同的实验现象质疑,引入新课。(3)[实验4—15]应按教材介绍的步骤逐步进行,在实验过程中,随时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A、把锌片和铜片同时浸入稀硫酸中,让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B.提出问题:“把上端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同时浸入稀硫酸中,现象将有什么不同?”激发学生联系实验4—14预测现象,然后演示。

C、在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表,电流表指针偏转,让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D、把电流表与干电池相连,并与原电池相比较,使学生明确原电池的外电路上的电流是从铜片经外电路流向锌片,即电子由锌片流向铜片。

把实验分成这样几个步骤进行,使学生看到具体的实验现象,并通过观察、分析思考,从宏观现象引导到电子流向的微观分析,由表及里逐步分析推理,有利于探索原电池的化学原理。(4)实验后,可提出几个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在阅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总结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A、锌片上的电子为什么会流向铜片?

B、铜片上为什么有气体产生?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C、铜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写出铜片上反应的电极反应式。D、锌片的质量发生什么变化? E.锌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写出锌片上反应的电极反应式。F、从能量转变的观点本分析,原电池是一种什么装置? G、试着小结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5)化学电源的教学要求比较低,可让学生收集一些废旧电池,观察外表、分析类型、用途等。同时教师介绍一些新型化学电池如:铅蓄电池,Al电池、H2和O2燃料电池,锂电池等等。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研究性学习课题。” 应该注意,废旧电池中含有很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汞、镉、铅、镍等重金属和酸、碱等,是一种严重的污染物。应引导学生认识废旧电池的危害,不能随意乱扔废旧电池,也不能混入普通垃圾,应集中交回回收部门,进行统一处理。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校或大商场设立废旧电池回收箱,回收后交有关部门统一处理。

(6)关于金属的电化腐蚀的内容,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认识金属腐蚀的本质,危害和钢铁电化腐蚀的原因,并根据原电池原理,尝试去写钢铁腐蚀的电极反应式,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提出金属的防护方法。可提出以下思考题使学生探讨: A、金属腐蚀的本质是什么?

B、什么是化学腐蚀?什么是电化腐蚀? C、电化腐蚀的本质是什么?

D、在潮湿的空气里,钢铁表面为什么形无数微小的原电池? E、金属腐蚀有哪些危害?

F、防止金属腐蚀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在生活中你观察到有哪些金属防护措施?(7)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试求用其它金属、水果、蔬菜、溶液等设计小电池。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能进行简单的电极反应分析。

(2)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池有所了解。(3)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及防护措施。

2、情感认识目标:

(1)通过实验引导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自然科学知识丰富内涵的浓厚兴趣。

(2)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动手设计家庭小实验,从中找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树立献身科学研究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3、教学重点: 原电池原理

4、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式

三、学环节设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教师课堂演示实验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看清楚实验现象,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根据实验现象去思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进而总结出相关规律。这种能力要求才是化学实验教学真正要达到的目的。

1、设疑讨论激发兴趣

利用学过的金属的有关性质设疑让学生讨论铜和铁分别浸入稀硫酸中应该看到什么现象,如果用导线把二者连接起来又将看到什么现象,然后做实验验证学生的预测是否正确,再设疑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引入新课。这样层层深入,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利于教学的进行。

2、实验引探讨论分析 教学中要真正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实行新课教学时,要边操作实验边提出一系列的思考题让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回答。这样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然后教师进行归纳点评,强调重点。

3、总结归纳巩固强化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师生共同对知识进行归纳得出原电池的电极反应规,外电路电流方向,形成原电池的条件等重点知识框架,然后进行练习巩固,强化掌握。

四、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金属的知识,了解了铁和铜的性质,铁是比较活泼的金属,能与稀H2SO4反应放出H2,铜是不活泼金属,与稀H2SO4不反应。如果我们把铁和铜连接起来,同时放入H2SO4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下面我们来做这个实验。

[演示实验4—14]在烧杯中加入20mol稀H2SO4。将铁丝和铜丝分别浸入其中。观察现象;将铁丝和铜丝连在一起,再浸入稀H2SO4,观察现象。(提问)有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铁丝与稀H2SO4反应放出H2,铜丝不反应,铁丝和铜丝连起来放入稀H2SO4中,铁丝溶解但不放H2,铜丝上面放H2。

(讲述)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铁丝和铜丝连接插入稀H2SO4构成了一个原电池。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原电池。

(板书)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一、原电池

[演示实验4—15]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平行地插入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再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观察现象。在导线中间接入电流计,观察指针是否偏转,用干电池对照判断电流方向。

(讲述)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投影问题)

1、锌和铜片分别插入稀H2SO4中,有什么现象?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H2SO4中,铜片上为什么有气泡产生?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H+)如何变化?

4、写出铜片和锌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铜片、锌片分别插入稀H2SO4中:铜片不反应,锌片直接与稀H2SO4发生置换反应:Zn+2H+=Zn2++H2↑

铜片、锌片相连插入稀H2SO4中,构成了原电池: 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铜片:2H++2e=H2↑(还原反应)电子:Zn→Cu 在铜片上,溶液中的H+得到电子被还原成H2,溶液中H+减少,锌片由于反应而不断减少,外电路上有电流产生,锌片相当于负极,铜片相当于正极。

(讲述)我们知道,物质发生反应时,常伴随有化学能与热能,光能的相互转化,例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就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那么我们做的实验是化学能转化为什么能呢?(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板书)

1、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讲述)早在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发现了这一规律,发明世界上第一个原电池——伏打电池。

(观看课件)模拟原电池两极的氧化还原反应。(投影)(学生填写下表)电极

电极材料

电级反应

反应类型

得失电子粒子

电子流向

负极

锌片

Zn-2e=Zn2+ 氧化反应

Zn原子

Zn→Cu

正极

铜片

2H++2e=H2↑

还原反应

H+离子

(思考)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如何选择呢?(学生讨论)

(学生阅读)阅读课本,填写下表(投影)(学生填写)电极

电极材料

反应类型

电子流向

负极

还原性较强的金属

氧化反应

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

正极

还原性较弱的金属

还原反应

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

(投影)下面我们再做几个实验共同探讨一下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和原理。

(设疑)(教师提出)

1、哪些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哪些不能?

2、指出可形成原电池的正极反应和负极反应。

3、电子的流向如何?(学生讨论)(回答A、B、C可形成原电池)(教师小结)

(板书)

2、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两种活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为非金属导体)作电极。(2)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3、原电池原理:

较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正极表面发生还原反应。

(设计实验)有锌片、铜片、橘子、PH试纸、电流计,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能否组成原电池,并亲手设计一个原电池。

(讲述)在家中我们可以用水、马铃薯等及碱水、盐水做电解质溶液,用两片不同的金属和一些导线就可以构成原电池。大家可以试着去做。(练习)(投影)

1、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与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负极,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X>Y>Z

B、X>Z>Y

C、Y>X>Z

D、Y>Z>X

2、下列方法可以加快铁与稀H2SO4反应速率的是()A、加入少量ZnCl2

B、加入少量CuSO4

C、加热

D、增大压强

3、把两根铁棒用导线连起来,插入稀H2SO4中有何现象?外电路中有无电流?为什么?(小结)按板书内容,小结重点、难点。

(作业)课本P×××页

一、1、3、4

二、2、3 附:探究内容:

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使用范围,性能和价格以及电池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调查废旧电池是如何处理的以及回收废旧电池的意义和价值。方法:调查走访,查找资料,撰写论文。

五、学法设计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本节教材,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1、对比分析法:

学生通过对铜和铁分别放入酸中现象不同的对比分析,结合铜、铁相继放入酸中的现象对比,得出铜锌相连与不相连时反应规律不同结论。通过对锌、铜原电池实验各种现象的对比分析得出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定义。通过钢铁在潮湿空气中易腐蚀与在干燥环境中不易腐蚀的对比分析找出腐蚀原因。进而得出防腐蚀的具体措施,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有理有据,直观明了学生对知识易于接受。

2、实验探究法:

本节所有现象,结论都是通过具体实验得出的,所以实验探究法成为中心学法,学生通过现象观察分析,回答老师提出的有关讨论题,一步一步得出规律,知识接受过程自然流畅,理解深刻。

3、自学讨论法:

教材从图片、漫画、资料、家庭小实验、研究性学习课题、阅读资料等多种形式编排,内容丰富,可读性、趣味性强,教师设置了系列阅读提纲(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同时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杂志、报纸等。拓宽知识视野,形成良好自学习惯和能力。

六、教学多媒体设计 序号

媒体内容

媒体类型 媒体作用

使用方法

占用时间

媒体来源

实验讨论题

图像

媒体1H D

2分钟

教师自制

原电池本反本质

图像动画

媒体2F F

1分钟

教师自制

原电池电级反应

图像 媒体3G F 1分钟

教师自制

原电池电级特征

图像

媒体4G F 1分钟

教师自制

原电池形成条件

图像

媒体5H A 3分钟

教师自制

课堂练习 图像

媒体6L D

3分钟

教师自制

1、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A、创情激趣,导入新课 B、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C、图文并举,直观形象 D、举例验证,建立概念 E、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F、呈现过程,形成映像 G、演绎原理,启发思维 H、设难置疑,引起思辩 I、化静为动,激发情趣 J、化难为易,自主学习K、欣赏审美,陶冶情操 L、协作学习,探求新知 M、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N、效果评价,反思反馈。

2、媒体使用方法:

A、播放—讲解—设疑

B、设疑—播放—操作

C、讲解—播放—举例 D、播放—提问—讲解

E、播放—讨论—操作

F、播放—讨论—总结 G、其他

七、教学板书设计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1、原电池原理:

⑴置换反应:Zn+H+=Zn2++H2 ⑵原电池反应:铜锌原电池

负极:

Zn-2e=Zn2+

(氧化反应)正极:

2H++2e=H

2(还原反应)电子流向:Zn

Cu

1、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1799年,伏打电池。

2、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⑴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为非金属导体)做电极; ⑵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 ⑶两极相连形成闭和回路;

4、原电池原理:

较活泼金属

负极

氧化反应 较不活泼金属

正极 还原反应

八、教学流程图

九、课件结构图

第二篇: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魏建荣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富有深刻的探究教学思想内涵。首先,新课引入的两个演示实验为探究教学创设了问题情景,当学生观察到 “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紧接着,通过(4-15)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实证性”材料,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材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同时,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习题中的“用铜、银和硝酸溶液设计一个原电池”都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

当然,为了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还需对本节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处理和补充。(1)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获得直接的体验。

(2)对于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教材是以叙述的形式提出的,这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利用一节干电池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这比直接提出正负极的判断方法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教材中“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个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组学生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经验,再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规律,最终得出组成原电池的三个必要条件。

(4)将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移到探讨“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同学理解组成原电池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电解质溶液,而且能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5)在完成上述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将刚学的内容进行应用和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这样处理教材内容后,教学就可能按照“设置问题情景——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和推理——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相关结论——引发新的问题情景——提出新问题——实验提供直接经验——对比分析,总结规律——应用原理、规律”的程序进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会进行简单的原电池设计。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三、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神秘感和探索欲望。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从易到难,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顺序,首先通过一组实验,引入课题。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采取了启发、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四、教学准备

1.对学生进行分组:四人为一个小组

2.实验准备:每组一个灵敏电流计,两片铜片、两片锌片、一根石墨电极、一节干电池、两杯相同浓度的硫酸、一杯硫酸铜溶液、一杯无水乙醇、一杯水、一颗葡萄(或小西红柿等水果)。

3.制作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 4.场地:有多媒体放映设备的实验室

五、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引入】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各种电池。大到宇宙飞船、火箭、人造卫星,小到照相机、手机,都要用到各种各样的电池。如:干电池、蓄电池、充电电池、高能电池等。这些电池的电是如何产生的?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两件怪事:怪事一,这是怎么回事,怪事二,这又是为什么?

其实,这三个问题都与我们要讲的原电池有关。那么到底什么是原电池?它的工作原理怎样?今天我们就想通过一些实验一起来研究一下原电池的原理。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学案上的分步实验进行,完成前三步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

【实验指导】指导学生做以下三个实验: 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2.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3.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 【学生活动】实验并观察现象

大部分同学都已完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同学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1.锌片上有气泡,因为锌能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

2.铜片上没有气泡,因为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3.铜片上有气泡

【设疑】

1、铜片上的气体是什么?(氢气)

2、氢离子转变为氢气所需的电子从何而来?

若是铜失去的,将还会出现什么现象?(溶液变成蓝色)

若是锌失去的,电子如何到达铜片?

(通过导线)

3、若电子通过导线定向移动会形成什么?

(电流)

如何检测有电流通过?

(在铜片和锌片中间连接一电流计,检测有无

电流)

请大家做第四步实验,并留意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

结论:有电流流过,说明导线中有电子流过,说明氢离子得到的电子确实是锌片失去,通过导线传递到铜片上的。

【师生小结】当把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一同浸入稀硫酸时,由于锌活泼,容易失去电子,锌被氧化成锌离子进入溶液,电子由锌经过导线流向铜片,溶液中氢离子从铜片上获得电子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从铜片上放出。

[问] 化学反应总伴随着光能、热能等的相互转化,在实验三、四中是否有能量的相互转化呢?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转化?

(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过渡] 我们把这种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板书】1.原电池的概念:

上述装置我们称为Cu-Zn原电池,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多媒体动画演示。

【分析总结】 较活泼的金属锌失去电子经过导线定向移动至铜片,溶液中氢离子向铜片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于是电流通过了电解质溶液。

原电池作为电池的一种,也应有正、负极之分,那么它的正、负极是如何确定的呢?

【实验指导】下面请大家做第五步实验

用一节干电池,来证明铜锌原电池的正负极

【学生活动】实验并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现象:测干电池时,电流计指针偏向正极方向,测铜锌原电池时,电流计指针偏向铜片方向

结论:锌片为负极,铜片为正极 综合上述实验和讨论,我们将原电池的原理以表格形式归纳如下: 【板书】2.原电池的原理:

表格

【引导】这两个反应是分别在两个电极上进行的,我们称之为电极反应。作为电池的总反应就应是二者的加和。

大家试着写出铜锌原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并比较其与锌片直接跟稀硫酸反应有何异同。

总反应方程式为:Zn + 2H+ = Zn2+ + H2 ↑ 相同点:总反应方程式相同

【小结】

它们的总反应方程式是相同的。

可见原电池的实质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它只是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分割在两个电极上进行,从而使电子的转移通过一定的电路定向有序的进行,形成电流

[过渡] 我们可以根据相同的原理将其他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原电池,那么构成原电池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

【实验指导】

刚才我们介绍的是Cu-Zn-H2SO4原电池,大家可以据此更换电极材料和溶液来探索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活动中介绍】 1.同学们可以先设计出装置图,然后通过实验看其能否形

成原电池

2.大家在更换电极和溶液时一定要注意清洗电极本身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家的实验成果。

【学生小结】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板书】3.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练习】] 1)2)

指出哪些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并指出正、负极 将氧化还原反应Fe + Cu2+ = Cu + Fe2+ 设计成原电池,画出装置图,并写出电极反应及总反应.【小结】

原电池是一种负极流出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流入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实现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第三篇:《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多媒体教学设计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多媒体教学设计

常乐春 2012年12月11日

高中化学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多媒体教学设计 冠县一中

汤增军

摘要: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基础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实施课程的改革。为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拓宽教学思路,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以化学教学为载体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重视探究学习,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我在高二<<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这节课的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本节课课堂教学模式结构如下:

一、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二、设计相关画面,创设学习情景

三、放映动画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四、展示实验内容,指导学生活动

五、演示原理动画,突破知识难点

六、投影演示实验,增强观察效果

七、投影板书内容,强化知识重点

八、演示卫星发射,拓展学生视野

九、阅读材料,引起思考

十、开展研究性学习

十一、练习和作业: 本模式的课程实录:

一、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本人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应该在课前组织学生商讨本节课的目标,学生不可能是全班同学,力求让各种程度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当然老师也是其中的一员,最后统一本节课的目标。因此,在新知识学习前,将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是很必要的,尽量使不同的学生根据这个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owerpoint制作): ①知识目标:能够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组成原电池的条件。②能力目标: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自己的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培养正向思维的同时,注意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以培养创造能力为目的。③德育目标: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科学态度和训练科学方法。④情感目标:培养自己的主体性,积极参与,合作精神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设计相关画面,创设学习情景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建构而实现。理想的环境应当包括情景、协作、交流、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其中情景的创设对于知识的建构是很重要的,现在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出现,更有利于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用字幕显示的同时,设计一个典型的原电池装置,例如,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插入Zn片与Cu片,然后接到电流计上。

在装置下面写出离子方程式: Zn+2H+=Zn2++H2↑ 为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选择合适的背景,可以添加有趣并且符合化学特点的标志,使学习情景中信息更加丰富,以便为知识的意义建构做好准备。这适合于学生课前的一小段时间。

三、放映动画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结合知识的传授,根据化学史料,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化学故事,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故事导入法更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本节课的导入,可以根据《格林太太的假牙》这个故事,利用Flash(或者Photoshop)编制成动画。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急切探究知识的欲望。

四、展示实验内容,指导学生活动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其重点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与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为了使学生掌握重点,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习新知识。另外,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实验性,我们也应该特别重视实验教学。这里的两个实验均可以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不仅能够为理解原电池的原理,掌握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提供丰富的经验材料,而且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投影如下(Powerpoint制作): 实验一:

1.实验内容:Zn片与Cu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实验现象:

Zn片______________,Cu片______________,溶液的颜色______________。2.实验内容:Zn片与Cu片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实验现象:Zn片______________,Cu片______________,溶液的颜色______________。3.实验内容:Zn片与Cu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

实验现象:Cu片______________,溶液的颜色______________。实验二:

1.Zn片与Cu片分别插入不同的

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接到电流计上。指针(偏转、不偏转)______________。

2.两块Zn片插入一个盛有稀硫酸的

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接到电流计上。指针______________。

3.将碳棒与Zn片插入一个盛有稀硫酸 的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接到电流计上。指针______________。

五、演示原理动画,突破知识难点 微观的知识不能直接观察到,在这种情况下,用Flash做成的动画就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通过以上的分组实验,学生对原电池的原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用动画的形式给以演示会有助于突破难点。动画可以这样设计:标题是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盛有稀硫酸的玻璃槽中,插入铜片和锌片,用导线接到电流计上,并且设置一个能开、关的电键,溶液中不能观察到的离子,也以形象、可见的小球形式展现给大家。电键断开,锌片溶解,并且此处有气泡产生。电键闭合,锌片溶解,铜片上有气泡冒出,并且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有电流产生。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动画,看到锌片溶解成为锌离子,氢离子得到电子以氢气泡的形式冒出,当电键闭合的时候,可以看到电子的定向移动。

六、投影演示实验,增强观察效果 学生在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之前,用一个

有趣的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明确原电池的定义。利用水果、锌片、铜片组成的装置,用导线接到 电流计上,然后,将这一装置放到实物投影仪上。

当然,这个实验也可以直接演示给学生,但考虑到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观察清楚,这个时候,用投影仪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七、投影板书内容,强化知识重点 本节课的板书内容,也体现了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学习过程接近尾声的时候,非常有再现的必要,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投影板书内容(Powerpoint制作): 

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一、电池的工作原理  概念: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负极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铜片:2H++2e-=H2(还原反应)总反应式:Zn+2H+=Zn2++H2↑

二、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1)一种金属与一种能导电的非金属。(2)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2.两极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八、演示卫星发射,拓展学生视野 对于电池的应用,在这里可以利用Flash做成的动画来演示我国的实验一号卫星,风云二号卫星,东方红三号卫星的发射,也可以演示航空航天飞机、雷达、气象卫星等。以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学生会非常感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电池应用的广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深深感到拥有高科技祖国的伟大,激发其爱国之情,也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九、阅读材料,引起思考

材料1:1780年意大利著名生物学家伽伐尼。解剖青蛙时,已死去的青蛙竟然发生了抽搐。伽伐尼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1: 用一枝铜钩插入死青蛙的脊髓中,再挂在铁栏杆上,当青蛙腿碰到铁栏杆时,就发生颤抖。

实验2:将青蛙放到铜制的解剖盘里,当解剖刀接触蛙腿时,蛙腿发生抽搐。他根据实验得出:青蛙自身肌肉和神经里的“生物电”是导致抽搐的原因。1791年,伽伐尼发表了《论肌肉中的生物电》论文,引起广泛关注。

善于质疑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只有青蛙腿和铜器和铁器接触时才发生抽搐?实验如下:

实验1:将青蛙腿放在铜盘里,用解剖刀去接触,蛙腿抽搐 实验2:将青蛙腿放在木盘里,用解剖刀去接触,蛙腿不动

伏打用实验推翻了伽伐尼的结论,认为要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同时接触蛙腿,蛙腿就会抽搐。联想到肌肉、神经保存在类似生理盐水的溶液中,那么,生理盐水与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作用会不会产生电流呢?

材料2:

十、开展研究性学习:

调查日常所用电池的种类及用途;

搜集废干电池并拆开,研究其构造和原理。

十一、练习和作业: 课后习题、基础训练册

教学感想:众所周知,现代社会需要具有鲜明个性的,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化学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的维度增加,要求更为全面和人文化,突破了学科本位,注重社会、学生发展的需求,教给学生在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时应有的观察视野,思考角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供开放和主动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以辨证的观点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

一、教师在化学教学的同时,应加强化学教育的重视

高中化学新教材学科难度明显下降,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有大幅度的增加,课时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新大纲所赋予化学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化学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为此承担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不能只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的贡献,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使化学教学更清醒,充分体现化学教育的功能。

二、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

化学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化学现象的千变万化、化学产品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而学生本身就生活在充满化学产品的时代,新的化学科技产品不断出现„„这一切作为进行化学教学的材料和内容很容易激起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可以成为化学问题的探究对象。

1、课堂形式多样化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化学课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

2、检测方法多样化

为了巩固和检测课堂效果,考试和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形式。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同学听见考试就头疼,作业抄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为了转变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多动脑筋,尽量使作业和检测改变过去单一呆板的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比如,采取课前五分钟小测验,分组竞赛等形式,化学小论文,化学实验竞赛,化学通讯使学生对化学感兴趣,增长知识面,同时自觉地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在学习中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为今后更好的学习奠定基础。

3、化学实验功能的多样性

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验,实验能力对于一个人终身的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学生实验,演示试验,在教学可多发挥实验的功能,不仅做好大纲要求的实验,还可以包括活动与探究中的探究实验和需要探究的实验。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包括可以实验现象展开问题的讨论,以实验检验某个结论的正确或错误,设计某一实验使现象更加完美或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总之,实验可以激起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

4、学习内容的丰富性

教学中不但要完成基本化学知识的教学,要尽量使化学知识存在于生活的背景中,能够使之成为为人类服务的手段和方法、为此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教师要在此基础上,搜集地方资料或新科技、新发现的相关内容,还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分内容、分小组的研究相关领域,在共同交流中共同提高,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增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获得化学科学教育。

三、完善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赋予化学课堂教学更广阔的空间,通过模拟试验过程使学生获得仿真操作的技能和体验,使教学活动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从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1、重视教学的直观性

如果只用语言讲述既费时又费力,学生还觉得难理解。采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抽象问题跃然于荧屏之上,并且把其用生动形象的动画表示出来,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2、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实际生产和生活相联系的学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应用于课堂教学已成为可能,同时也是当今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如自制和利用现有的化学课件、截取电视相关资料,利用录像、投影等。还可建立习题库、实验录像、课件库等。作为化学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手段,从而使化学课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总之,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使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新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中学化学教师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改革中,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于的所在。

第四篇:《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多媒体教学设计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多媒体教学设计

一、设计相关画面,创设学习情景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建构而实现。理想的环境应当包括情景、协作、交流、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其中情景的创设对于知识的建构是很重要的,现在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出现,更有利于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用字幕显示的同时,设计一个典型的原电池装置,例如,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插入Zn片与Cu片,然后接到电流计上。在装置下面写出离子方程式:

Zn+2H=Zn+H2↑

为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选择合适的背景,可以添加有趣并且符合化学特点的标志,使学习情景中信息更加丰富,以便为知识的意义建构做好准备。这适合于学生课前的一小段时间。

二、放映动画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结合知识的传授,根据化学史料,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化学故事,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故事导入法更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本节课的导入,可以根据《格林太太的假牙》这个故事,利用Flash(或者Photoshop)编制成动画。故事是这样的:“在伦敦的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时曾掉了一颗牙齿。为了显示她的富有,格林太太特意装上了一颗假牙。不料,自此以后,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医院会诊也不见效果。后来是一位化学家开出了一张处方,为她解除了痛苦。”根据这个内容,编成动画故事,格林太太到处求医寻药,非常焦急,却得不到医治,最后是一位化学家解除了她的痛苦。因为是以动画的形式出现,当然可以加上故事气氛的渲染,同时,也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编配合适的音乐。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急切探究知识的欲望。

三、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本人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应该在课前组织学生商讨本节课的目标,学生不可能是全班同学,力求让各种程度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当然老师也是其中的一员,最后统一本节课的目标。因此,在新知识学习前,将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是很必要的,尽量使不同的学生根据这个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owerpoint制作):

知识目标:能够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自己的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培养正向思维的同时,注意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以培养创造能力为目的。

德育目标: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科学态度和训练科学方法。情感目标:培养自己的主体性,积极参与,合作精神和环境保护意识。

四、投影演示实验,增强观察效果

学生在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之前,用一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明确原电池的定义。利用西红柿、铁钉、铜钥匙组成的装置,用导线接到电流计上,然后,将这一装置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当然,这个实验也可以直接演示给学生,现在一般来说,班容量都比较大,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观察清楚,这个时候,用投影仪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五、展示实验内容,指导学生活动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其重点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与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为了使学生掌握重点,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习新知识。另外,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实验性,我们也应该特别重视实验教学。这里的两个实验均可以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不仅能够为理解原电池的原理,掌握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提供丰富的经验材料,而且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

2+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投影如下(Powerpoint制作):

实验一:

1.实验内容:Zn片与Cu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实验现象:Zn片______________,Cu片______________,溶液的颜色______________。2.实验内容:Zn片与Cu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实验现象:Cu片______________,溶液的颜色______________。

3.实验内容:Zn片与Cu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接到电流计上。实验现象:电流计的指针______________,溶液的颜色______________。实验二:

1.Zn片与Cu片分别插入不同的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接到电流计上。指针(偏转、不偏转)______________。

2.两块Zn片插入一个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接到电流计上。指针______________。

3.将碳棒与Zn片插入一个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接到电流计上。指针______________。

4.将Cu片Zn片插入同一个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接到电流计上。指针______________。

六、演示原理动画,突破知识难点

微观的知识不能直接观察到,在这种情况下,用Flash做成的动画就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通过以上的分组实验,学生对原电池的原〖CM(20〗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用动画的形式给以演示会有助于突破难点。动画可以这样设计:标题是铜

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盛有稀硫酸的玻璃槽中,插入铜片和锌片,用导线接到电流计上,并且设置一个能开、关的电键,溶液中不能观察到的离子,也以形象、可见的小球形式展现给大家。电键断开,锌片溶解,并且此处有气泡产生。电键闭合,锌片溶解,铜片上有气泡冒出,并且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有电流产生。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动画,看到锌片溶解成为锌离子,氢离子得到电子以氢气泡的形式冒出,当电键闭合的时候,可以看到电子的定向移动。

七、投影板书内容,强化知识重点

本节课的板书内容,也体现了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学习过程接近尾声的时候,非常有再现的必要,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投影板书内容(Powerpoint制作):

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一、电池的工作原理

概念: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负极正极锌片:Zn-2e=Zn+

-+

2+

(氧化反应)

铜片:2H+2e=H2(还原反应)

2+总反应式:Zn+2H=Zn

二、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H2↑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1)一种金属与一种能导电的非金属。(2)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2.两极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八、演示卫星发射,拓展学生视野

对于电池的应用,在这里可以利用Flash做成的动画来演示我国的实验一号卫星,风云二号卫星,东方红三号卫星的发射,也可以演示航空航天飞机、雷达、气象卫星等。以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学生会非常感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电池应用的广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深深感到拥有高科技祖国的伟大,激发其爱国之情,也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第五篇: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精)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长沙市第二十九中学 曾燕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掌握原电池原理,组成原电池的必要条件及其原电池的能量变化。2.了解几种新型化学电池,拓展学生的视野。

3.自制瓜果电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巩固原电池原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观察实验的能力。2.培养学生重视过程的研究。3.培养学生表达和逻辑推理能力。4.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原电池原理,电极方程式的书写。难点:原电池原理。

三、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出示干电池提出设问:干电池中的电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学生实验]:

(1)将锌片和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2)将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同时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3)在上述实验(2)的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电流计。[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1)锌片和铜片单独放入稀硫酸中,锌片上有气泡产生,而铜片上没有。

(2)用导线相连接的锌片和铜片同时放入稀硫酸中,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3)实验(3)中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教师提问]: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

(1)锌片的质量有什么变化?

(2)锌片的电子为什么会流向铜片?(3)铜片上为什么有气泡产生?

(4)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来分析两极各发生什么变化?(5)从能量转变的角度来分析原电池是一种什么装置?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课文,共同讨论,寻找答案,探究原电池的原理。

播放多媒体动画,使学生直观的理解电子转移这一微观现象。[电极方程式]: 负极: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2H++2e→H2↑(还原反应)总的离子方程式:Zn+2H+→Zn2++ H2↑

[教师提问]:用其它金属或石墨作为电极,将导线相连同时放入其它溶液中,能否产生电流,组成原电池?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找出规律。[提供的实验药品及仪器]:

铝片、锌片、铁片、铜片、石墨、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导线、电流计、小电珠、音乐集成块、酒精溶液、烧杯等。

学生通过共同讨论,设计出如下的实验并进行操作。[学生实验]:(1)铁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放入稀盐酸中。

(2)铁片与石墨用导线连接放入硫酸铜溶液中。(3)铝片和铁片用导线连接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4)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放入酒精溶液中。

每组实验的导线中间可随意连接一个电流计、一个小电珠或一个音乐集成块。[实验现象]:实验(1)、(2)、(3)中电流计指针偏转了,小电珠亮了,悦耳的音乐响起了;实验(4)没有现象,说明没有电流产生。

[学生书写电极方程式]:略。

学生通过进行有趣的探究性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准确结论。(1)形成原电池的必要条件:a、两个相连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石墨是正极。)b、电解质溶液。(2)原电池的原理: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石墨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由负极经过外电路流向正极。(3)原电池的能量变化: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教师陈述]:干电池就是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干电池中的电流就是这样产生的。

[巩固练习]:

1、有A、B、C、D四种金属作电极,将A与B用导线连接浸入硫酸铜溶液中,B上析出铜;将C、D用导线连接浸入稀硫酸中,C上有气泡产生;将A、D用导线连接浸入稀硫酸中,电流从A沿导线流向D;将B浸入C的盐溶液里,B上有C析出。据此判断它们的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D C A B

(B)D B A C

(C)D A B C(D)B A D C

2、有A、B两个电极,用导线连接一个电流计,放入盛有C溶液的烧杯中,B棒质量增加,则装置中可能的情况是()(A)A作负极,C是硫酸铜溶液

(B)A作阴极,C是硫酸铜溶液

(C)A作负极,C是硫酸溶液

(D)A作正极,C是硫酸铜溶液

3、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有锌片和石墨两个电极,用导线连接一个电流计,关于此装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石墨为负极

(B)锌片上有气体放出,溶液PH值增大(C)电子由锌片沿导线流向石墨

(D)H+向正极移动,发生氧化反应

4、下列叙述中:①锌跟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加少量硫酸铜溶液能加快反应速度;②生铁跟稀硫酸反应比纯铁慢;③镀层破坏后,白铁皮(镀锌铁)比马口铁(镀锡铁)更易被腐蚀,正确的是()(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D)①

[拓展知识]:联系生活,介绍几种新型的化学电池:如燃料电池、银锌电池(纽扣电池)、海水电池等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家庭实验]]:每个学生回家设计一个瓜果电池,并通过实验巩固原电池原理。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一、电池的工作原理

概念: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负极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铜片:2H++2e-=H2(还原反应)总反应式:Zn+2H+=Zn2++H2↑

二、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1)一种金属与一种能导电的非金属。(2)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2.两极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下载《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高二全册)一课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高二全册)一课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原电池原理教学设计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马玉梅 一、教材分析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案例评析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教学案例评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说课稿(推荐)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说课稿 说课人:张军贵 《原电池》,其内容主要包括原电池原理、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以及原电池的用途,本节内容属于理论知识课。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说课稿

    《原电池》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建立在氧化还原反应,能量......

    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设计

    有关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教学探究 一、探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并掌握原电池形成的原理及原电池的定义。 2、能利用实验进行探究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3、能利用所学知识......

    教案示例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范文

    教案示例·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 2.常识性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池. 教学重点:原电池原理. 教学难点:原电池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

    高中化学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案例评析[推荐5篇]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教学案例评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

    原电池原理的解读与应用

    原电池原理的解读与应用 一、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有: (1)电极材料。两种金属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和其它导电性(非金属或某些氧化物等); (2)两电极必须浸没在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