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流动的水
《流动的水》教学设计
邢民栋
教材简析
本课是河北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第三课的内容,从整册书来看,教材从学生认识自己开始,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认识身边的事物—--水,从这个单元来说,本课是继学生认识《水与生命》《浮与沉》之后,进一步认识、了解水的性质和应用的一课,为下一课继续深入了解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课教材安排了两个主要活动“感受流水和静水”、“让小水轮转起来”,从指导学生欣赏体验并比较动、静状态的水入手,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认识流水有力量,进而关注和思考它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一课时让学生感受动水和静水及通过教师的引导,制作小水轮。第二课时,学生在应用小水轮的基础上探究“怎样让小水轮转得快”,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流水有力量。
设计思路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基本遵循教材编写的思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总体流程如下:
兴趣导入,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方案-----实验探究----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拓展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对小水轮如何转得快做出猜测,并用实验证明。
2、能想出两种以上让小水轮转得快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意与同学交流看法,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科学知识:能举例说明流水有力量。
教学重点:能够对怎样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猜测。教学难点:尝试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教学支持:
每组1-2个烧杯,装满水的水槽1个,带孔的瓶子,小水轮。(统一准备的理由是控制与探究主题无关的变量,利于小组间展开合作。)
活动过程(第二课时)
一、兴趣导入,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制作了小水轮,谁愿意展示一下? 小水轮转的时候你有什么发现?
二、主题探究
1、猜测
(幻灯片投影出示问题,学生猜测)小水轮转得快慢与什么原因有关?怎样使小水轮转得快?
(同学们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判断小水轮怎样才算转得快和慢,如果学生判断有困难,可以借助转动的小水轮或电扇引导学生猜测要研究的问题。在这里要保证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然后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最后集体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全班交流,汇报自己猜测的结果。
2、设计方案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给的材料,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如果大家设计有困难,可以参考提示卡。(教师根据时机发放)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在小组设计试验,达成共识,最后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通过鼓励,引导,评价,让学生畅所欲言,完成实验设计。
设计意图:
一栋大楼,只有之前的完美设计才有可能使建筑拔地而起,坚实稳固,学生的实验也是一样。这样安排教学不仅保持了学生探究兴趣和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不同探究程度学生的需要,保证了科学学习的开放性。
问题提出以后,教师可能会收到学生以下的信息反馈,并对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
第一种情况 负反馈:眼神盲目,呆滞,不知所措,说明学生根本不会。教师需要指导。第二种情况 部分或几个学生能够马上说出大概的设计方案。教师在评价学生方案的同时,启发了其他的学生,然后让大家再想一想。
第三种情况 正反馈:大部分学生都明白,眼神发亮,热情高涨,积极地投入到小组中进行交流,这说明学生完全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这里可以放手。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可以适度尝试。当然这种能力的培养,非朝夕之功,需要经历几个学期由扶到放的过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
1、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材料,降低设计实验的难度。如带孔的塑料杯,可以有效控制水的流量。
2、利用提示卡,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提示卡发放的时机,当学生确实有困难,再发放。提示卡给了学生设计实验的方法、思考的步骤及示意图。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实验设计。
首先是确定你要研究的问题是:水位高低;水量大小;作用点;(学生选择)
引导问题:
①你认为在这个实验中,不变的条件是什么?变的条件呢? ②需要变化的条件怎么改变? ③怎样保证不变的条件不发生变化? ④实验材料:盛水的容器是什么?小水轮的材料怎样?小水轮如何固定?
⑤观察到什么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实验步骤: 第一步:组装;
第二步:在某一个条件下实验。对比实验,改变变量,做试验,观察。
第三步:重复几次,观察现象。第四步: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第五步:记录。(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最后是简单明了的示意图学生更容易理解,这是其中一个例子: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发挥了团队合作,集体智慧的力量。
教师通过运用反馈,调控教学,发挥引导作用;学生通过相互反馈、评价,得到比较可行的实验方案。逐步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善于倾听的良好品质。
3、实验探究 同学们运用已有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实验时出示注意事项)
1、分工合作;
2、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3、多做几次实验,以求实验结果的真实性;
4、要保持周围的卫生;
5、实验器材轻拿轻放;
6、实验完毕整理器材。
设计意图:
通过出示注意事项,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探究习惯的培养,在学生实验时教师不做过多干预,对有困难的同学给予鼓励和帮助,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4、表达交流,形成结论
实验结束后小组代表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个别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水轮转的快慢的因素和怎样使它转的更快。
设计意图:
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实验和交流时反馈的信息,如遇特殊情况,引导学生讨论或重新实验,追求实验的真实。通过相互评价、引导得出“水量大,水位高,水冲在轮叶边缘可以使小水轮转得更快。”这一结论。
这里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反馈,促进了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形成和发展。
三、拓展活动
(在本课结束的时候,出示问题): 流水能帮助我们做什么?它又有什么危害呢? 设计意图:
学生可能由于经验的限制,面比较窄,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相关图片进行引导和拓展。恰当的延伸活动,使他们的探究活动和兴趣不因下课而中止,而成为学生新的探索起点。
反思:
本节课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有:
1、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还给本属于他们的时间,充分让学生猜测要研究的问题,充分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实验。
2、根据学生情况,采用了多侧面、多角度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实验的方法。如:实验材料上注意结构性,提示卡图文并茂。
3、师生、生生之间信息反馈贯穿教学全程,促进了教学相长。还需改进的方面有:实验用时过长,前松后紧,以至于在学生汇报交流的环节不充分,导致结果的得出比较吃力,还需在实际教学中注意安排各环节的时间。
第二篇:《流动的水》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流动的水》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在《流动的水》一课教学中,我就选取了大自然中优美的湖光山色,汹涌的海浪、奔流的小溪、一泻千里的瀑布等画面,让学生感受自然界中真实的水体之美。整节课中我问题的展开与情境创设都依据水车为主线,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问题也力求生活化,如“能不能让水车转得更快,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呢?”“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正在和必将成为这个学科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教学必需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处理教材、课堂教学时都要用心,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下面我谈谈我的设计意图:
一、创设有利于引起学生思考的教学情境。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课件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利于引起他们思考的教学情境。在新课的导入阶段,我首先请学生欣赏自然中的静水(平静的湖面)和动水(一泻千里的瀑布、惊涛拍岸的海浪,奔流不止的小溪),通过画面与声音的对比,让学生感受流水与静水的不同,从而引出课题《流动的水》。
二、帮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的过程。轮转动是一个力学问题,水轮转得快不公与作用在叶片上的力的大小(即水位、流量)有关,而且与力在叶片上的作用点的位置(即力臂长短)密切相关。为了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这个问题,解决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我设计了一个玩小水轮的活致力,通过自由玩小水轮,学生会发现水轮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有时还不转(当水流落在轴上时),由此提出想研究的问题也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小水轮转得快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且这一活动也为学生后面的大胆猜想提供了经验。因此在猜想假设阶段,学生通过思考大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以小组的形式在全班汇报交流。由于影响小水轮转动快慢的因素较多,所以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先是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再通过交流,由全班同学一起完善实验,形成可行的实验方案。由于有发较完善的实验方案,所以分组实验阶段,每个小组都能针对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并且初步得出自己的结论,并且还能把实验结果与全班同学共享。整个实验活动,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帮助他们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三、学具的创新在课前试做实验时,我发现传统做法用烧杯制造水流的方法不利于学生掌握水流的大小,这样在实验时,学生就容易因为控制不好水流大小而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在反复思考后,我采用可乐瓶来代替烧杯。我在可乐瓶中上部的两边扎一个小眼,另一边扎一个相对大些的眼,这样,用小眼倒水时,流出的水流量小,用大眼倒水时,流出的水流量大。这样一来,水流的大小就不必刻意去控制,在做水位与水的冲力点这两个实验时,学生也可以专心控制水位或水的冲力点,保证了实验的科学性且更便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操作。
第三篇:《2 流动的水》教案
《2 流动的水》教案
教学目的: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材图示,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2、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能找到两种以上的办法使小水轮转得快。
3、注重实践,尊重事实。
4、能意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有有利和有害的一面,科学能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能帮助人们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力量,趋利避害,甚至化害为利。
教学重点:
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教学难点:
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
教学准备:
红萝卜、小塑料片若干、铁丝支架、水槽、烧杯或可乐瓶、与流水有关的图片和声像资料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介绍古时水磨及这一技术发明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它创造的价值。
二、提问: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教学新课:
一、自制小水轮:
1、教师出示一个小水轮范例。
2、介绍制作小水轮的材料及基本制作方法。
3、学生动手制作。
4、简单测试后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制作经验。
二、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课后做出更多的各具特色、新奇有趣的水水轮。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一、展示学生课后制作的作品。
二、让小水轮转起来,想想,怎样才能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呢? 教学新课:
一、研究讨论:
1、小组讨论:小水轮转得快的条件和原因有哪些?试做猜想。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二、实验探究:
1、提问:我们的小水轮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2、学生实验尝试,教师指导。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控制变量。
3、汇报交流。通过实验体验“流动的水有力量”和如何用好这种力量。
三、拓展延伸:
1、教师展示有关水利和水害的图片,让学生谈谈水力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2、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利用水力,减少水力的危害?
第四篇:小学科学流动的水
流动的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材图示,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2、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能找到两种以上的办法使小水轮转得快。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极思考,大胆设想。
2、注重实践,尊重事实。
3、能意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有有利和有害的一面,科学能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能帮助人们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力量,趋利避害,甚至化害为利。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列举实例说明流水有力量。
2、能初步了解人类科学利用流水的历史。
教学重点:
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教学难点:
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
教学准备:
红萝卜、小塑料片若干、铁丝支架、水槽、烧杯或可乐瓶、与流水有关的图片和声像资料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教学导入
一、阅读指南车信箱,介绍古时水磨及这一技术发明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它创造的价值。
二、提问: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 教学新课
自制小水轮。
1、教师出示一个小水轮范例。
2、介绍制作小水轮的材料及基本制作方法。
3、学生动手制作。
4、简单测试后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制作经验。
?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课后做出更多的各具特色、新奇有趣的水水轮。
第二课时
? 教学导入
一、展示学生课后制作的作品。
二、让小水轮转起来,想想,怎样才能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呢?
? 教学新课
一、研究讨论。
1、小组讨论:小水轮转得快的条件和原因有哪些?试做猜想。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二、实验探究。
1、提问:我们的小水轮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2、学生实验尝试,教师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控制变量。
3、汇报交流。
通过实验体验“流动的水有力量”和如何用好这种力量。
? 拓展延伸
1、教师展示有关水利和水害的图片,让学生谈谈水力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2、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利用水力,减少水力的危害?
板书设计: 流动的水
1、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2、自制小水轮
3、流动的水有力量
教学后记:
第五篇:《流动的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流动的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7页至39页。
教材及学情分析:
《流动的水》是义务教育河北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水单元中的第三课。本课是在前面学习《水与生命》《浮与沉》等内容后进一步认识流动的水有力量并探究小水轮转得快与哪些因素有关。
本课教材从指导学生欣赏并比较动、静状态的水入手,通过“感受流水和静水”,“让小水轮转起来”,“流水能帮我们做什么”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动手制作小水轮并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并认识流水的力量,进而关心和思考水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在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我把教学重点放在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如何让小水轮转得更快,并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流水有力量,为此,我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重组,把制作小水轮的活动作为课外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流水有力量,小水轮转得快与哪些因素有关。
科学探究:能对小水轮如何转得快做出猜测并能用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自然界中水体的美丽。知道流水的力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危害。
教学准备:
水槽、小水轮、可乐瓶(改装)、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许多奇异的山山水水,老师带来一些关于水的画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仔细想,这些水一样吗?它们有什么特点?我们一起欣赏吧!(课件出示流水与静水的画面)
这些水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流动的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选取了大自然中优美的湖光山色,汹涌的海浪、奔流的小溪、一泻千里的瀑布等画面制成课件,让学生感受自然界中真实的水体之美,并通过比较感受动、静状态水的不同。
二、新授课
(一)活动一;让小水轮转起来
1、我国是世界上利用流水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00多年前,聪明的古代劳动人民就制造了木制的水车(课件演示水车转动)
2、看了大水车,你想说什么?或者你有哪些问题?
3、老师为你们准备发大水车的模型——小水轮,自己玩一玩,看看你有哪些发现?学生活动——自由玩小水轮
4、谁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让小水轮转起来的?在玩小水轮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5、小结:聪明的劳动人民就是利用流水的力量让水车转动,带动磨盘以帮我们磨粉、碾米的。
(二)活动二:让小水轮转得更快
1、能不能想办法让小水轮转得更快,让它更好地帮我们做事情呢?(课件出不关:怎样让小水轮转得更快?小水轮转得快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组间可以交换一下意见。
2、小组讨论并汇报
3、同学们的猜想可真多呀,也很有研究价值,老师也特别想知道答案,你们愿意证实自己的想法吗?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问题,讨论一下,你们想怎样做这个实验。
4、小组讨论并汇报
5、介绍实验用具及用法
6、学生分组实验
7、汇报实验现象
8、小结:水量、水位、水速、水冲力点都是影响小水轮转得快慢的因素。
三、拓展: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流动的水,它还有哪些危害呢?(课件出示:水电站、音乐喷泉、水幕电影、洪水、泥石流等)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流水带给人类的好处(水电站、水幕电影、音乐喷泉等)以及害处(洪水、泥石流等),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流水力量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努力用科学知识改善我们生活的意识。
四、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靠自己的努力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可真了不起!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努力,收集更多人们利用流水的资料。自己制作小水轮好吗?
[整体设计意图]
一、创设有利于引起学生思考的教学情境
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既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它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先决条件,更是我们但是倡导的有效教学的加油站。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课件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利于引起他们思考的教学情境。在新课的导入阶段,我首先请学生欣赏自然中的静水(平静的湖面)和动水(一泻千里的瀑布、惊涛拍岸的海浪,奔流不止的小溪),通过画面与声音的对比,让学生感受流水与静水的不同,从而引出课题《流动的水》。接下来展示流水推动水车转动的画面,通过观察,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水车为什么会转起来?能不能让水车转得更快?在课后的拓展阶段,我再次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流水带给人类的好处(水电站、水幕电影、音乐喷泉等)以及害处(洪水、泥石流等),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流水力量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努力用科学知识改善我们生活的意识。
整节课,我一直努力通过适当的“情境”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他们提供知识攀爬的支架,课堂也因此有了生气有了效率。
另外,在课堂上做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学习伙伴,我真情投入,惊喜于学生的每一个发现,每一点进步。良好的情感交流在师生间产生了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和谐、宽松的氛围。
二、帮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水轮转动是一个力学问题,水轮转得快不公与作用在叶片上的力的大小(即水位、流量)有关,而且与力在叶片上的作用点的位置(即力臂长短)密切相关。为了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这个问题,解决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我设计了一个玩小水轮的活致力,通过自由玩小水轮,学生会发现水轮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有时还不转(当水流落在轴上时),由此提出想研究的问题也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小水轮转得快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且这一活动也为学生后面的大胆猜想提供了经验。因此在猜想假设阶段,学生通过思考大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以小组的形式在全班汇报交流。由于影响小水轮转动快慢的因素较多,所以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先是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再通过交流,由全班同学一起完善实验,形成可行的实验方案。由于有发较完善的实验方案,所以分组实验阶段,每个小组都能针对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并且初步得出自己的结论,并且还能把实验结果与全班同学共享。
整个实验活动,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帮助他们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三、学具的创新 在课前试做实验时,我发现传统做法用烧杯制造水流的方法不利于学生掌握水流的大小,这样在实验时,学生就容易因为控制不好水流大小而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在反复思考后,我采用可乐瓶来代替烧杯。我在可乐瓶中上部的两边扎一个小眼,另一边扎一个相对大些的眼,这样,用小眼倒水时,流出的水流量小,用大眼倒水时,流出的水流量大。这样一来,水流的大小就不必刻意去控制,在做水位与水的冲力点这两个实验时,学生也可以专心控制水位或水的冲力点,保证了实验的科学性且更便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操作。
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在《流动的水》一课教学中,我就选取了大自然中优美的湖光山色,汹涌的海浪、奔流的小溪、一泻千里的瀑布等画面,让学生感受自然界中真实的水体之美。整节课中我问题的展开与情境创设都依据水车为主线,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问题也力求生活化,如“能不能让水车转得更快,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呢?”“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正在和必将成为这个学科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教学必需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处理教材、课堂教学时都要用心,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