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呼吸”的公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独立识写本课的10个生字,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旁批,弄清公路呼吸的方法,认识其作用。
4试着自主阅读,自己动手批读。
5唤起学生爱护环境、热爱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弄懂公路呼吸的原理。
2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认识公路呼吸的作用。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师生查阅有关科技环保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读题
1你知道什么叫呼吸吗?(让学生有意识地呼吸,体会人是用肺呼吸)真奇怪,公路也会呼吸?
2为什么课文题目中的呼吸要加上引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公路是怎样呼吸的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以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下作上记号。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互评、正音。
2同桌讨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3交流通过讨论理解的生词。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同学们,让我们借助旁批,自由地读课文,想想公路是怎样呼吸的?
1自读课文。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呢?
我读懂了公路呼吸是科学家创造发明的、清除空气污染的一种方法。
读懂了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是汽车尾气
3哪一段是介绍公路是怎样呼吸的。请你找出来再读读。你明白了吗?
让学生先自读、自悟。再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全班讨论,给学生探究的充裕时间,教师相机点拨:公路两旁的土壤吸附汽车尾气,土壤中的水溶解了尾气中的一部分氮氧化物以呼出,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吸收,变成肥料。
4文中说这真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多媒体画面展示自学题:
让公路通过来一些,人们就能,同时还能为土壤增加!公路呼吸有两个作用:
5让学生再读课文,把自己新的感受批在书上。
6科学家们发明了这一举两得的好方法,你们还有哪些好办法能清洁空气,保护环境,都说出来,我们听听,然后把它批在书上。
四、拓展思维,提高兴趣
《会呼吸的公路》简洁、明了地给我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正在利用高科技手段改造城市环境,绿化、美化家园。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也做一名合格的环保卫士,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维护我们生存的家园地球的环境。
附:板书设计 会呼吸的公路
土壤吸附
溶解
汽车尾气
(净化空气)
第二篇:《会“呼吸”的公路》教学有感
《会“呼吸”的公路》教学有感
前几天跟孩子一起学习《会呼吸的公路》,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性说明文,很专业很枯燥,学生学起来不是很有兴致。这篇文章我在教学中,根据我班孩子情况,引导孩子提问做得很好。
1、用人呼吸的各种动作,引导孩子体会呼吸一词的含义,当孩子在用动作表示呼吸这个词的意思时,兴趣正浓,我就用计说:孩子你会呼吸吗?他们说:会。那你知道还有些什么事物会呼吸呢?孩子纷纷举手,说了很多。我话锋一转,说,今天哪,老师要带你们去看看那些会呼吸的公路,齐读课题后,看着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那些问题呢?孩子纷纷举手:公路为什么会呼吸呢?公路是怎样呼吸的呢?会呼吸的公路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让公路呼吸复杂吗?所有的公路都会呼吸吗?
2、在学习课文内容时,因为比较具有科学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根据当时的情况,我灵机一动,选择表演的方法学习课文,我们教师一共有六个小组,中间两竖组,两边各一组,让中间的两组孩子当公路和公路上的各种车辆,做行驶和排放废气的动作,让两边的两个小组当公路,然后在中间的小组里安插几个人人当通气口,我对着孩子说,老师启动开关了,透气口快排放废气,公路的孩子马上朝两边排放废气,
第三篇:会“呼吸”的公路教案
会“呼吸”的公路
教学目标:
1、会读写课后生字,了解生字、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公路“呼吸”的原理,认识其作用,4、唤起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
1、会读写课后的生字、词的意思;
2、了解公路的“呼吸”原理,认识它的作用
3、唤起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写课后生字,了解生字、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导入
孩子们翻到课本第55页,今天我们学习第13课,大家读一读这个课题,看看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呼吸二字加上了引号)
我们都知道,人和动植物都是会呼吸的,人和动植物的呼吸就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二、初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那这公路真的能呼吸吗?孩子们自己去课文中找找答案吧。先自己读读课文。(学生读课文,教师黑板书写生词)
同学们读完了吗?现在看着黑板,这些是文章中的生字,老师先教大家读一遍。(教师教读黑板上的生词)
男女同学比赛一下,先男同学齐读一遍,现在轮到女同学了,女同学齐读一遍.大家读的都不错,现在全班来一遍,预备开始。翻到第58页,把“隔”“溶”加在后面。再在这些字的上面或者下面注上拼音,“创”“质”“杂”“置”。
三、补充课外知识
(勾画文章中的词语,翻开《字词句篇》进行讲解,再自己读《字词句篇》)
简单介绍“人的呼吸过程”“植物的呼吸”“微生物”。
人的呼吸:是人与空气交换气体的过程,我们人“呼”出的主要是二氧化碳,主要“吸”入的是氧气。
植物的呼吸:植物的呼吸也是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不过它们呼出的是“氧气”而吸入的是“二氧化碳”。
大家看看我们人和植物的呼吸,吸入和呼吸的过程是不是相反的呀,所以有些人在放假的时候喜欢到一些树木很茂盛的地方去放松一下,因为呀那里的树木很多,氧气丰富,可以帮助我们调节自己的身体系统。想一下,要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了这些绿化植物,还会有我们人类的存在嘛?
然而我们人类,却老是做一些伤害大自然的事情,就比如说汽车排放的尾气,汽车排放的尾气,其中含有很多对我们身体有害的气体,就比如刚才提到的氮氧化物,刚才大家也在《字词句篇》中看到了,对我们儿童尤其的不好。除了氮氧化物,还有很多其他的气体,比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还有一些含铅的重金属物质,都是对身体极为不好的物质。
那现在有了这种会“呼吸”的公路,是不是对我们人类有了很大的好处呢? 现在让我们在一起读读课文。
(师生读课文)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文章生字词,也了解了许多课外知识。
作业安排:
1、书写课后的生字,拼音、汉字、组词。
2、回家熟读课文 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旁批,弄清楚公路“呼吸”的原理,2、唤起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人是怎么呼吸的,那这节课,就让我们看看这中可 以呼吸的公路,到底是怎样呼吸的。
二、授新课
1、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科学家为什么要修这种会“呼吸”的公路。
(这是一种清除空气污染的新方法。)
2、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又是什么?(汽车尾气)
我们上节课讲过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化物,氮氧化物对人体的伤害很大。科学家们发明的这个会呼吸的公路真是即使用又有效呀。
3、那这种会“呼吸”的公路是利用什么来进行取出空气污染的呢?(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利用公路两旁的土壤来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
4、我们说了,这种氮氧化物对人类身体是有很大伤害的,那吸收进土壤中,对土壤或者农作物没有伤害吗?科学家使用这种方法的原理又是什么呢?(读课文第三段回答问题)
(没有,氮氧化物吸附在土壤表面,还能被微生物吸收变成肥料。)现在我们知道这个氮氧化物对我们人体有伤害,但是却能够作为农作物的肥料使用,要是能将这个氮氧化物让土壤吸收了,那可真是一举两得呀!可老师读到这里的时候就纳闷了?这氮氧化物可是在空气中呀,要怎么才能钻到地底下呢?
(只需要在公路旁边每隔一段距离布置一个通气口,用鼓风机将汽车排出的尾气吹进周围的土壤里就可以了。)
原来呀这会呼吸的公路是将。氮氧化物用鼓风机吹进土壤里,然后一部分吸附在土壤上,另一部分溶解到水里,由土壤中的微生物吸收变成肥料。
同学们看看书旁边的批注,写着,这可真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那我们知道这种公路可
以让我们呼吸到新鲜干净的空气,那还有一种作用是什么呢?
(使土壤变得肥沃)
这说明这种公路,既能让人们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又能让土壤变得肥沃。现在这种公路的作用效果对都已经跟同学们介绍清楚了,读过这篇文章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想法没有?还能列举一些保护环境的小方法吗?
(学生回答)
三、总结
《会“呼吸”的公路》简洁、明了地给我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正在利用高科技手段改造城市环境,绿化、美化家园。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也做一名合格的环保卫士,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维护我们生存的家园——地球的环境。作业安排:
第四篇: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细胞呼吸》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呼吸作用是高中生物必修部分必考的重要内容之一,本部分教材内容由三大知识块构成,即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的意义,按照教学层次要求,均要求“理解”。在教材构成上,除以文字描述为主外,还有一图一表,图表都简明扼要阐明了教材的重点内容,在本内容中有三个重要的名词概念,细胞呼吸代替了原教材中的生物呼吸,强调了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记住细胞呼吸的概念和类型,理解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其图解。识记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和概念,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
2、能力目标:在本内容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图解与表格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用图表结合的方法来描述生物体中的生命现象,强化图文转化和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学会用比较法来区别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尝试概念的推导式,探索式教学,学会理解和分析概念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求同存异,进一步理解发生在细胞内的这些生物化学反应,是生命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也是生命物质的特殊性所在,同时更是发生在生物体细胞内的有规律的化学变化,正确运用发展的、运动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的存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2)细胞呼吸的意义
难点:(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3)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如果教学需要可以分成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呼吸作用 ” 与我们通常了解的 “ 呼吸 ” 是一回事吗? 问问学生是否知道呼吸与呼吸作用的区别,是否将呼吸与呼吸作用相等同?(可以带学生回忆人体呼吸的过程,让学生比较呼吸与呼吸作用的不同。)讲述:其实 “ 呼吸作用” 并非我们学习过的 “ 呼吸 ” ,我们熟悉的 “ 呼吸 ” 指的是人和动物体与外界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而 “ 呼吸作用 ” 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 ATP ,因此也叫做 “ 细胞呼吸 ”。正是因为所有生物的细胞都具备这一功能,才能保证所有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呼吸 ” 与 “ 呼吸作用 ” 的现象和本质是有所区别的。教师通过我们的呼吸从而引出细胞呼吸概念。
1.细胞呼吸: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又叫生物氧化。本节内容就以葡萄糖为例来说明呼吸的过程;理解生物氧化和物质燃烧的区别和联系:氧化分解,无论是有氧气参加,还是无氧气参加,只要是氧化还原反应,失去电子则为氧化(脱氧则为氧化);得到电子为还原(得氢则为还原)。有机物只有在被氧化成简单的有机物或彻底氧化为CO2和H2O时,能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一部分以热能散失,另一部分被ADP捕获形成ATP贮存起来。归纳出细胞呼吸的实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形成ATP。故此细胞呼吸又叫生物氧化。
讲述: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生物氧化更为复杂、更为温和、更为完善,而且生物氧化产生的能量不仅可以维持体温,还可以用于多种生命活动,但燃烧仅仅能发光发热。所以生命运动更为精巧,更为奇妙,更为高明,生命是伟大的。细胞呼吸是一个由多种酶参与催化,多步骤的过程。细胞呼吸通常是在有氧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某些细胞也可以在无氧的环境下进行呼吸。在有氧条件下,细胞中的有机物会彻底氧化分解成为无机物,自然会放出全部的能量。无氧条件下,细胞中的有机物降解成为其他的有机物,释放出一部分能量。总之,通过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被细胞利用,生命过程得以正常进行。这便是细胞呼吸的实质所在。那么以上这样两个过程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从而引出:
分类: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2.有氧呼吸
教学过程说明:在教师的指导下识图,让学生思考图中各个阶段的反应产物,再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氧呼吸过程的文字说明,思考三个阶段中物质的变化和能量释放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部位,教师再板书三个阶段的反应式如下:
1.C6H12O6→4[H]+2CH3COCOOH(丙酮酸)+能量(少量)﹤ 2ATP
热能
细胞质基质。
热能2.2CH3COCOOH(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少量)﹤ 2ATP
热能
线粒体
3.24[H]+6O2→+能量(大量)﹤ 34ATP
线粒体
此处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有氧呼吸的中间过程和中间产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情况,将有氧呼吸的主要过程(三羧酸循环)较详细地介绍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将上述三个反应式左边加左边,右边加右加,消去两边相同的部分,得到一个总的反应式为:
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大量)
难点说明:有氧呼吸的产物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来自哪个反应物?用含同位素氧跟踪用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得出氧元素途径:葡萄糖 → 丙酮酸 → 二氧化碳
然后让学生将这个反应式与课本对照,在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下,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变化及反应的条件,并与细胞呼吸的概念对照,顺其自然就得出有氧呼吸的概念。
3.无氧呼吸
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乳酸发酵,酵母菌发酵)为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写出呼吸作用两个反应式:
根据上述反应式,由于形成不彻底产物(乳酸或酒精)中,都含有更多的能量,因此释放了少量的能量。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反应式,对比细胞呼吸和有氧呼吸的概念,推导出无氧呼吸的概念。学习了细胞呼吸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比较表,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教师提示:反应条件、进行的场所、物质的变化、能量的变化,也可以从概念所包含特征去区别)。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概念,理解细胞呼吸的原理。
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比较(由学生归纳总结)
4.细胞呼吸的意义
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用浓缩法进行归纳,以方便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概括能力,说出自己提练的精华,教师点评并板书意义:提供能量;提供原料。并对全部内容作总结性讲评。
第五篇: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紧贴课程标准强调的宗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探究实验,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重点指引和难点突破,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升华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从而真正转化为能力和素养。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侧重在理解水平,所以在课堂练习的选择上也应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另外结合“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在选题上应同时侧重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虽然这一届高二的学生在初中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旧教材,初三和高一又没有接触到生物学,在本节课的生物学知识支撑上比较薄弱,不过对于生物学也有一定的了解,加上我所教的这个班的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能够组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自主探究。广州市番禺区禺山高级中学在前年就开始推行“问题—探究—发展”的教学模式,高二的学生对于这种模式十分熟悉,具备施行“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基础。该模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上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
本节课主要从一个探究实验入手,通过分析探究实验,了解细胞呼吸的类型和产物,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课时强调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由于我校学生大多是农村孩子,对于农业生产的田间管理有着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的知识点能紧密结合学生的自身体验和熟知的社会生活(诸如人体高强度运动后的肌肉酸痛、甜酒的酿制等),从而能够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本节课的重点有4个: 1.关于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2.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3.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联系和区别。
4.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其中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要学生感性了解不同呼吸类型的条件和产物,并熟知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和设置条件。知识结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理解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②通过比较和讨论理解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和联系。③通过综合分析,学会应用细胞呼吸的原理。2.能力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②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判断和利用能力。③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评价能力。④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发散能力和迁移能力。3.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
②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五)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自主性学习;合作探究;评价学习。
(六)课前准备
两组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其中一组为演示组,另一组为实验课上的学生的装置)。
(七)教学流程
二、教学反思
遵照上述教学设计,我实施了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并取得了成功。主要表现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都很深入,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学习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应该注意的地方,如果能够做好这些,课堂教学的效果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一)指导思想明确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理解深化到综合理解和应用上,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真正地发挥主导作用,这样就保证了课堂是学生的,学习是高效的,发展是实际的。
(二)课前准备充分,对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的分析客观实际
这一点是保证课堂教学得以顺利、高效实施的前提,正是正确分析了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储备、能力储备,才能适当地进行分析探究和自主性学习。
(三)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模式是“目标教学”“问题—探究—发展”教学以及“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对多种模式的取长补短,优势在于课堂活动的连续性和递进性。一开始的展示课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大体上了解本节课的范围和内容。
引导性问题不要求探讨些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节课具备分析探究实验的任务,作用就是为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展示自主性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主要是限定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范围、要求和任务,避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出现盲目性,是保证自主性学习取得实效的措施。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是课堂结构的主要部分,它主要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获取信息和理解归纳的能力。
基础知识的回顾是教师为了检查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效果而设立的,在本节课中我借助了其他课程资源上的知识网络组织基础自测题。
在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之后,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和发展,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了解深化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转化成能力;最后设置的课堂练习就是为了反馈前一环节(教师引导、提高和发展)的效果而布置的。
所以从整体上说,这种教学模式具备整体上的完整性和课堂教学活动的连续性、递进性。
(四)恰当合理选取、精析经典例题,课堂、课外作业互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只选用了一个例题(见附录)进行评析,这个例题是关于酿制甜米酒的,农村的孩子大多数熟知这个过程,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极大地引起他们探讨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得他们的知识学以致用,真正地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服务。当然也并不是说这个题目就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所以在布置课堂作业的时候,我注意了知识点的互补性。虽然说课堂教学的实施比较成功,但是也存在一些地方需要进行改进,主要体现在: 1.探究实验的分析最好能在这个课时之前就完成,如果留在这个课时内完成,会使课堂时间紧迫。所以到我布置作业的时候,已经下课了。
2.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最好能分段实施,避免枯燥乏味,否则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附录:(例题)阅读下面关于甜米酒的酿制过程,回答问题: 步骤(1):将糯米煮熟;
步骤(2):用开水浇烫小口容器罐的内部后,留作酿制容器; 步骤(3):将煮熟的糯米和适量的酒粬(酵母菌)混匀后,放入酿制容器; 步骤(4):密封容器。问题:
(1)为什么要将糯米煮熟?
(2)为什么要用开水浇烫容器?
(3)为什么要在糯米的中间留出一个空间?
(4)为什么要密封容器?
(5)在酿酒的过程中总是“先来水”,“后来酒”,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