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目前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目前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经过分析归纳出以下十种现象。列举出这十种现象的目的不是针对具体教师或者某一
节课,而是使大家对于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有所认识,并进行讨论分析,查找原因,进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最终达到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目的。
一、观念没改,角色没变
很多教师走的还是老路子,在他们的课堂上看不到“洋思”的影子,讲的太多,与学生的互动少甚至没有,整节课下来
教师口干舌燥,学生麻木不仁,收效甚微,根本就没有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所以也就谈不上学生对这一学科 有特别的兴趣了。
二、师生互动只停留在形式上
“问答”成了某些课堂的点缀,“互动”只停留在形式上,单是一个单词就从第一位同学念到最后一位同学,有的小组讨
论也掩盖了许多问题„„尽管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利用这个环节解决许多教学难点,可是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做 的比较牵强。
三、教育教学的对象不是全体学生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把眼光落到前几排学生身上,不肯把精力施舍给坐在后面的学生,这样将造成差生更差的恶性循环。
四、情感目标不能达成
个别教师不注意情感目标的实施,教学中在情感目标达成的最佳时机,却丢掉这个重要机会,只注重教学,不关心教育,使教育教学脱节。
五、课堂密度不够
传统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密度,我们为全体教师配备了小黑板,当时小黑板成了老师的课堂伙伴,也是“铁中”的一个
亮点,如今“海中”旧的教学手段没有了,新的方法未见,课堂上现往黑板上抄题浪费了很多时间.六、教学语言不规范
课堂上教学语言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现:我找咱班成绩最差的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你怎么总是不会呢?好,你不会就坐 下吧,鬃?你来回答吧,七、教学目标不清楚
有些教师一进教室就开始讲,一直讲到下课,说的都对,板书也不错,中间也有师生互动,只是一节课下来使学生很盲 目:这节课到底应该知道些什么?我们应该掌握什么?教学目标不清楚,学生们也就无法进行自我检测。
八、学生听课前预习不够
很多学生上课前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他们进入课堂情景就需要很长时间,导致老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切记,在我
们进行课改的同时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的问题。
九、教师备课不充分
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造成老师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没有应变能力,具体表现:
1、对待某一问题只有一种问法,当学生回答偏离教师设计的范围时就无法驾驭了;
2、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东西不能信手拈来;
3、对学生提出的课本以外的问题回答不准。
十、教学基本功欠佳
有些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态、仪表,举手投足之间看不到教师的气质,言语不规范,板书不整洁,绘图能力差,画表格时
横不平、竖不直,整个版面没个设计,根本不能给学生美的享受。
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部分教师基本素质、能力水平的因素,也有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的因素;既有教师“教”和对学
生指导督促不到位的因素,也有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因素。但是最为关键的是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的教师
缺乏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学观、学生观点的主导思想,还没有真正从传统教学的固有思维之中走出来,也没有在教学实践中
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把课堂、时间和练习的机会还给学生;还没有在理念和实践中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正确的方法教育 下,不同程度的取得进步,最终达到学会的目标。
希望全体教师在不断总结分析的过程中,通过深刻的教学反思,发现不足并进行改正,发现长处并予以加强,从而确定自
己的优势,形成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成为家长信赖、学生敬仰的好老师,也使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持续的顺利开展。
一、观念没改,角色没变
很多教师走的还是老路子,在他们的课堂上看不到“洋思”的影子,讲的太多,与学生的互动少甚至没有,整节课下来
教师口干舌燥,学生麻木不仁,收效甚微,根本就没有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所以也就谈不上学生对这一学科 有特别的兴趣了。
二、师生互动只停留在形式上
“问答”成了某些课堂的点缀,“互动”只停留在形式上,单是一个单词就从第一位同学念到最后一位同学,有的小组讨
论也掩盖了许多问题„„尽管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利用这个环节解决许多教学难点,可是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做 的比较牵强。
三、教育教学的对象不是全体学生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把眼光落到前几排学生身上,不肯把精力施舍给坐在后面的学生,这样将造成差生更差的恶性循环。
四、情感目标不能达成
个别教师不注意情感目标的实施,教学中在情感目标达成的最佳时机,却丢掉这个重要机会,只注重教学,不关心教育,使教育教学脱节。
五、课堂密度不够
传统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密度,我们为全体教师配备了小黑板,当时小黑板成了老师的课堂伙伴,也是“铁中”的一个
亮点,如今“海中”旧的教学手段没有了,新的方法未见,课堂上现往黑板上抄题浪费了很多时间.六、教学语言不规范
课堂上教学语言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现:我找咱班成绩最差的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你怎么总是不会呢?好,你不会就坐 下吧,鬃?你来回答吧,七、教学目标不清楚
有些教师一进教室就开始讲,一直讲到下课,说的都对,板书也不错,中间也有师生互动,只是一节课下来使学生很盲
目:这节课到底应该知道些什么?我们应该掌握什么?教学目标不清楚,学生们也就无法进行自我检测。
八、学生听课前预习不够
很多学生上课前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他们进入课堂情景就需要很长时间,导致老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切记,在我
们进行课改的同时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的问题。
九、教师备课不充分
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造成老师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没有应变能力,具体表现:
1、对待某一问题只有一种问法,当学生回答偏离教师设计的范围时就无法驾驭了;
2、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东西不能信手拈来;
3、对学生提出的课本以外的问题回答不准。
观念没改,角色没变
很多教师走的还是老路子,在他们的课堂上看不到“洋思”的影子,讲的太多,与学生的互动少甚至没有,整节课下来
教师口干舌燥,学生麻木不仁,收效甚微,根本就没有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所以也就谈不上学生对这一学科 有特别的兴趣了。
(一)更新了教育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材改革上“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生本教育”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先进理念,主张“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权最大程度地下放给学生。
二、存在什么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新课程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活动,并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以下是我在新课程实施以来的一些感受,有的说法也许不是很恰当,敬请批评和指正。
(一)新课程赋予教师的自由度很大,但也导致我对新课标的准确把握存在一定困难。新课标中对提及的内容在广度、深度、难度的要求比较笼统、不够明确,也不很具体,在教学实践中,讲多了讲难了赶不上进度,讲少了讲浅了又达不到课标要求。
(二)新课改中有不少研究性、探讨性课题,有些是特别强调实践调查的,但目前学校仍是封闭性教学,课程牵涉面广,实践起来有困难、有阻力,这类课题的落实很不到位。
(五)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很好的学习方式,但操作不好,很容易造成学生两极分化。一部分优秀的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而另一部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则成了听众、观众,参与不进来。如何照顾薄弱生,是一个困扰我而又很难解决的难题。
第二篇: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观看尹志锦老师的讲课视频后,我觉得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千遍一律的鼓励性评价
有的教师认为既然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提倡鼓励,反对批评,那么我就干脆多表扬、不批评。出现了诸如,学生的回答得言不达意,老师却表扬他“虽然没有说清楚,但有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胆量和魄力”;解题思路不清,老师却表扬他“虽然这种解法还存在问题,但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创新”;甚至学生的字迹了草,老师也能给予鼓励性评价“虽然字迹不够清楚,但是他书写的速度较快,思路很敏捷”。这样一味地“表扬”下去,结果由于鼓励太多太滥,每个学生都能很容易地得到老师的表扬,结果反而使教师的评价贬值,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
2.缺乏真诚的形式性评价
数学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而有些教师由于深受“师道尊严”束缚,往往放不下架子,课堂教学中表情严肃、呆板,即时评价平淡而缺乏真情,为评价而评价。如当课堂上学生正确、响亮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时,教师只是简单而严肃地说“说得对,坐下”;学生发现了一种独特的思路时,老师并没有流露出一丝欣喜和赞赏,还是表情呆板地说“这种方法很好,思路很独特,坐下”。虽然有些教师在评价中用上了一些时髦的词句,如“你真行”“你真棒”等,但由于实施评价时,缺乏感情的投入,造成评价流于形式,无法引起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达不到即时评价应有的激励作用。这样的课堂也就常常显得索然无味、死气沉沉。
3、途径狭窄的单向性评价
由于有些教师习惯于过去“一言堂”式的教学,思维形成定势,造成即时评价的途径和方法单一,把评价当作自己的特权,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往往迫不及待地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口头性评价,课堂教学中不能激起“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和情感碰撞,难以发挥班集体在即时评价中的作用,最终难以实现即时评价应有的激励功能。
我觉得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途径和方法难以进一步丰富,评价的主体还是以教师为主,如何开展多层次的课堂即时评价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索,开展以激励性评价为主的即时评价之后,如何解决造成学生只爱听表扬,不能听批评,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的问题,如何把握激励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度的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第三篇: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009-10-10 16:40:10)
转载▼ 标签:
杂谈
1.教学理念转变不到位
有一些教师先入为主的引导,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可谓“穿新鞋,走老路,老路愈走愈不通”,或是编花环让学生钻,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课堂上老师常按自己的见解来解释问题中的知识和现象,唯恐学生不懂,面面俱到,忽略了学生的感悟体验或认识。根本就没有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所以也就谈不上学生对这一学科有特别的兴趣了。(在座谈时说,学生配合不好)这是教学观念转变不到位所造成的教学现状。
2.师生互动只停留在形式上
有的课堂“互动”只停留在形式上,假互动,无效热闹充斥课堂。为了将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开创了诸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演讲法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这些探索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因为教师理解的歪曲或把握不到位,使得这些方法的落实、操作存在很多弊端。尽管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利用这个环节解决一些教学难点,突破重点,可是发现一些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做的比较牵强或是形式或是无病呻吟;个别的把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也作为讨论的问题,看起来课堂比较活跃,实际上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精力,实效性差。有的问题结论不是学生的内心的真实体验。学生思考过程变成了标准化的答案,对答如流,有的问题(或片段练习)不到一分钟都完成了(或1、2百字的片段),这都是教师预设好的(或课前预备好的),不是引导这学生去研究去分析得出自身的结论和体验。这样的课不真实,是表演性的。
3.“问答”成了课堂的点缀或满堂问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问没有新意,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3)、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时,问题设置过大,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针对性差,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4)、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5)、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读课文也是这样),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培养思维能力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计、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要注意生成性的问题;还有的满堂问,大都是齐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随声附和。
4.主体性被忽视
课标和课改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然而,还有一部分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的现象。还有的教师在学生自学或活动时,提示过来提示过去,这样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甚至打断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思路。
5.教学的对象不是全体学生
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把眼光落到前几排或一少部分学生身上,不肯把精力施舍给坐在后面的学生,这样将造成差生更差的恶性循环,后面的学生爬在桌子上睡觉或说话或吵闹,没有象“洋思、杜朗口”那样在课堂上让学生都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学习在不同的程度上都有所提高。
6.课堂容量过小或过大
有的教师课堂环节松散,不够紧凑;还有的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较少,还完不成任务,如:一节课讲一首几句的短诗,学生当堂不会背诵;还有的教师课堂上现往黑板上抄题或板书较多的教学内容,浪费了很多时间,要想学洋思、杜朗口,必须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课堂容量过大,教学目标未结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罗列目标,教学内容繁杂,急于求成,妄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7.教学目标不清楚,重点不突出
有的教师一进教室就开始讲,一直讲到下课,说的都对,板书也不错,中间也有师生互动,只是一节课下来使学生很盲目:这节课到底应该学些什么?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教学目标不清楚,学生们也就无法巩固和自测。还有的教学目标设定过多、过大,重点不突出,使得课堂教学闲散有余而凝炼不足。由于内容太多,目标分散,不符合学生实际,加之教师引导过于游离教材,失去教材的学科性;内容不能紧扣目标,如:品味本文的精妙语言,只是读了读。外显动词运用不够准确,要认真学习课标,钻研教材,哪些知识是了解层面,哪些是理解层面,…掌握…会运用…等等个别教师不注意情感目标的实施,教学中在情感目标达成的最佳时机,却丢掉这个重要机会,只注重教学,不关心教育,使教育教学脱节。还有的把情感目标单独拉出来,不能有机地融入或潜移默化知识教学当中去。加一个美丽的政治尾巴或贴一个政治标签等。
8.教师不能较好地把握教材
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造成老师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没有应变能力,具体表现:(1)对待某一问题只有一种问法,当学生回答偏离教师设计的范围时就无法驾驭了;(2)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东西不能信手拈来;(3)对学生提出的课本以外的问题回答不准。(4)不能较好地处理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9.教法单一
有的教师不管教学内容,也不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佳方法,也不顾学生的兴趣,也不给学生创造学习情景,一节课就采用一种方法,学生学的枯燥乏味。
10.教学基本功欠佳
有的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态、仪表,举手投足之间看不到教师的气质,板书不整洁,绘图能力差,画表格时横不平、竖不直,整个版面没个设计,根本不能给学生美的享受。特别是课堂语言,有一些教师的课堂言语不规范:给我答答;给我说一说;我找咱班成绩最差(最不好说话)的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你怎么总是不会呢?好,你不会就坐下吧,×××你来回答吧。……有的语言拉杂,有的随心所欲,信口开合,几句话还说不到点子上;还有的满堂口头禅——这个、那个、啊等等。
11.课堂教学板块式
各环节问题衔接不自然,有板块教学的弊病。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深怕学生遗漏了该学的知识点,于是在本已设计好的一堂课的各环节之间,会常有一些“兴致之笔”,强加进去,给人以突兀之感,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突然中断,反而达不到效果。
12.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恰当运用
多媒体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和板书一样,直观性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分析等。而有的教师既不板书课题,也不板书主要内容,只是边讲边点鼠标,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先让学生答一答,然后打出答案,呼啦一片。整个一堂课都是这样进行。应根据学科特点恰当运用多媒体,13.学生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不够
很多学生上课前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他们进入课堂情景就需要很长时间,导致老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讲授新课时利用上节课的知识,学生不会,这是复习不够。切记,在我们进行教改的同时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的问题,学洋思、杜朗口中学,不仅是教师的课程理念、课堂模式要改变,还要培养出一批洋思式或杜朗口式的学生。既会课前预习又会课后复习,是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4.课堂气氛沉闷和“活跃”
不善于综合运用教学语言,不创设学生学习情景。大部分学生未能进入学习状态,有的甚至木然地面对教师木然的表情及语言,教师教的无劲,学生学的无趣,参与不积极、不主动,致使课堂气氛不活跃。
有的课堂活跃,是预设好的,“用你真棒!”或鼓掌(不是师、生用激励的语言去评价)来衬托课堂气氛,不是教师导学生动,学生学的有趣、积极参与,自然生成的活跃。
15.创新教学欠缺
老路好走,不敢另辟蹊径,根据教书用书及买的教案备课,根本不去钻研教材、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备课、教学,还有的拿着教师用书(或买的资料)上课,因此课堂教学没有新意。
16.讲重复课
用新授课课型,讲已讲过的课,让学生做为教师服务的工具,耽误学生的时间,浪费学生的精力;给学生一个不好的影响,老师也弄虚作假,学生能不跟着学吗?
以上问题的产生原因既有部分教师基本素质、能力水平的因素,也有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的因素;既有教师“教”和对学生指导督促不到位的因素,也有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不良学习习惯的因素。但是最为关键的是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的教师缺乏符合新课程标准的
教学观、学生观的主导思想,还没有真正从传统教学的固有思维之中走出来,也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把课堂、时间和练习的机会还给学生;还没有在理念和实践中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正确的方法教育下,不同程度的取得进步,最终达到学会的目标。
要让教师认真学习《可该纲要》《课程标准》和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努力钻研教材,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新的教学观。在不断总结分析的过程中,通过深刻的教学反思,发现不足并进行改正,发现长处并予以加强,从而确定自己的优势,形成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成为家长信赖、学生敬仰的名师,也使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持续的顺利开展。
第四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但是审视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却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忽视对文本的认真研读,让语文课变了味。
教师不引领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文本涉及什么样的内容,就上成什么课。如有些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整节课没有接触课文,只是领着学生拓展讨论——这节课就出现了这样几个问题,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怎么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在文理不通的情况下,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主旨?没有文本的诵读与品味,学生如何感悟母语的魅力,如何继承与发扬祖国的语言文化?失去了语言的依托,主旨如何体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根本就忽略了古汉语常识和语言品味的教学,为了展示亮点,直接介入文章形象的分析。更有甚者,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气象课、环保课等。
第二,过多过滥的使用多媒体,把语文课变成媒体的奴隶。在今天,哪位教师参加优质课评选不用多媒体,就显得有点另类。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资源,引起课堂教学的革命,这是积极肯定的一面;但其负面效应,就是滥用多媒体,把语文教学变成媒体的奴隶和附庸。
有位教师讲《再别康桥》,其制作的课件——多媒体幻灯片更是流光异彩,“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油油的在水底软泥上招摇的青荇”、“康河的柔波”、“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那榆荫下的一潭”等优美意象均被做成精美图片和动画播放,伴随着优美的轻音乐和执教者的画外音把听课者引入诗的境界,课堂中多伴有唏嘘感叹之声。但这节课的问题是,在过多的画面压缩了学生语言形象再创造空间的同
时,课堂语言成了电影的解说,在学生的失语中教学成了媒体的附庸,语言的品味与鉴赏几乎被挤出了语文课堂。
第三,过于强调自主探究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常常看到许多公开课上,教师为了体现教育新理念,让学生以讨论形式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这样一来,课堂变活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成了没有目的性的自主,没有引导性的自主,没有独立性的自主,甚至是学生的自流。
我们在落实学生的主体性时必须注意:主体性应该体现在学生对学习内容、方式的选择上,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知道,学生的“学”是主体,而教师的“教”是引导,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作为引导者,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作为促进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第四,忽视了适度原则,随意的对教材进行拓展,课堂成为无中心的大杂烩。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教学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既可以来自课本,也可以来自学生、生活。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求拓宽语文学习
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的整合,于是教学中的“拓展”应运而生了。所谓“拓展”,就是由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实质上是一种迁移教学,这就决定了拓展教学必须立足文本,深刻理解,不关注文本,不紧扣文本,一定不是语文课的真实面貌。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
在“拓展式教学”逐渐成为时尚的今天,一些教师断章取义,误认为这种拓展要每课必有,多多益善。在语文公开课中,许多教师更是花样翻新,为拓展而拓展,不顾及学生的理解力、实际接受能力,也不管拓展是否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契合。而且这种趋势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样的课堂教学看起来学生思维活动似乎也十分活跃,但短短四十五分钟,这样的课堂容量学生真能吃得消吗?答案是否定的。在教学《雨霖铃》中,教师拓展了柳永的生平经历,婉约派的词风,陆云、虞世南、骆宾王等人的写蝉诗,《诗经》、李商隐的咏柳诗,还有王国维、朱光潜的评论,使课堂教学变成了拓展材料的展示厅,欠缺了思考和品味。拓展必须要注意量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 “课文不过是个例子”,学生得先消化这个例子,才能去消化额外的加餐,这是常理。拓展还要注意时间的限制,应点到为止。
第五,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取悦学生,随意课堂恶搞,玷污民族语言。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取悦学生而不负责任地课堂恶搞(多见于跨越时空的经典作品课堂剧改编或作文改写),把庸俗文化(情色、娱乐、追星、绯闻等)和大量的网络语言引入语文课堂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语言的精神品位因语文教学庸俗化,课堂教学挖掘不出丰厚的文化底蕴欣赏不到悠久绵长的韵味而在不断下降。
第六,忘记课程的目标和教学任务,课堂成为教师自我表演的舞台。
新课标对大语文概念的无边际界定和某些学者们对语文课程的广义文化学解读,以及获得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教师,这三个因素的奇妙组合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师基本内核的语文素养可以忽略不计,但你擅长什么就可以展示什么。
于是以革命的名义,他们尽情挥洒才情。一堂堂语文课就是他们的创作,不同的老师不同的修养和爱好,“作品”自然多姿多彩。如果你是电脑高手,语文课上就会有很多的动画展示;如果你是影迷,语文课就可能欣赏经典电影;如果你长于表演,你的学生就会经常改编课本剧;如果灵感上来,你还可以挂着语文的羊头兜售“文化”的狗肉。语文课就与教师的个人才情有太多的联系,借着课改的春风,拿着《课标》》做令箭,语文老师有一种“翻身农奴得解放”的快意。在翻身情结的驱动下,所有的“创新”都会被认为正当,所有的指责都会被“文化”一词轻轻挡回。语文教师欣喜地开掘空间,以为置身于旷野四面都是前进的方向。
语文就是语文,学习、运用、丰富和发展祖国的语言文化是语文课程的唯一要义。学会了语言就等于掌握了交际和文化承载的工具,领悟语言就是文化的熏染和人文精神的培植。在和语文课程紧密联系的语言、工具、人文和文化这四个概念中其内核就是语言,而工具和人文则是一切文化成果和现象的普遍属性。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模糊界定和某些学者对语文课程的广义文化学解读,使语文承受了太多的不该承受之重,使语文课程在外延无边际的延伸中缺失了自己的本体内涵。
中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在哪些方面转变和突破 第一,教学目标上的转变和突破。
不仅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个性。
第二,教学关系上的转变和突破。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充分的尊重,给了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
第三,教学内容上的转变和突破。
紧密联系生活,既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社会,又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并以现行教材为载体,课内与课外自然衔接。深入挖掘教材深层的多元教育要素,使学生受到求真、崇善、尚美的全方位教育。
第四,教学对象上的转变和突破。
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倡导自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状态及发展的可能性,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切实的提高和充分的发展。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用发展的思想来发掘学生与生俱来的潜能,用发展的胆识来确认学生已经具有的各种能力,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实质性的进步,用发展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共同发展。
第五,教学方法上的转变和突破。
必须体现教与学的过程交融,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转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学生进行学习的设计师,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经纪人”。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勾兑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科学施教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上,促进学生乐学、会学、生动活泼地学。
第六,教学结构上的转变和突破。
必须体现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体现合作学习、竞争学习和个体化学习的兼容并存,构建多边互动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要保持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但又不固守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力求用多样化的教学来满足学生的创新学习需要。
第七,教学评价上的转变和突破。
必须突出对学习的积极评价,要强调标准参照评价;目标评价要贯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以目标评价为杠杆建立课堂教学的监控机制,提高课堂教学的自我反馈调控能力。
中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结构如何优化
我认为优化课堂教学,要尽力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只有学生真正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才能自觉地去探索和钻研,才能在学习中处于主动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其中,让课堂凸湿活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总结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第一,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上课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精心设计课堂导语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环=常节之一,巧用“导”的艺术,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教与学氛围,使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好的导语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当然语文课前的导语多种多样,决不可能干篇一律,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共鸣,就起到了导浯的作用。
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调动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学习情境中。
第二,优化教师的“问”,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质疑。
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为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精于设计课堂提问,教师的问要问得有价值、有广度、有深度,要有引起大多数学生思维的动力,回答的愿望。中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源于文,教师善用启发式的问题诱导学生主动探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这一环节中我及时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每个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学生大都乐于参与,不断创新的教学形式,会给学生提供十分广阔的实践活力天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把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一质疑一释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问题犹如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
第三,优化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现代化电教手段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如能巧妙、灵活、正确地运用电教手段发挥电教媒体直观、生动、形象的优势,就可以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激发其好奇
心、求知欲,达到好学、乐学的目的。例如游《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制作两组对比鲜明的幻灯片,移情入景,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深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总而言之,恰当利用现代电教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能够全方位的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彩多姿的语文世界,让学生轻松、愉悦、主动、有效的学习,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第四,优化教学情境、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课堂教学过程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的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人格。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尝试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第五,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的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交往、共同切磋的机会,通过明确的目标,竞争激励、及时引导调控等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活动的实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从而使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交往活动,可以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观点,从而活跃思维,拓宽思路,激发创新的热情。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等社会性品质,并可使学生在相互帮助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语文不仅是一门实用而多彩的人文学科,也是一门多功能的育人学科,因些它具有特殊性,如果教师能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审美性,沟通作者与学生的情感,让他们产生感情共鸣,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审美欲,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攫取丰硕而理想的果实。
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第一,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
课义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二,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样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第三,课堂教学的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
第四,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
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
永登县第五中学 杨得兰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
有些教师不能处理好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将知识和能力分割开来。片面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新课程。如对课标要求的一些只学不考的知识,因为不考就不学。少讲成了不讲。教学中只注重迁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而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探究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依然陈旧单调
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参与差,致使课堂其法气氛沉闷。由于语文课程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体验,而一些教师却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淡化了学生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体验、探究的过程,将本应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过程省掉,而直接把教师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转变成概念化的知识硬灌给学生,其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四)教师对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一些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度不够,或大而化之,只重视整体感知,架空分析;或文本阅读的目标设置空泛,对言语的感悟不够;或死守教师用书,缺乏个性化的理解;或教师的讲解不精,抓不住要点,点拨不到位;或对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够重视。
(五)教师对作文教学不够重视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随意性大,比如作文命题的随意,指导的随意,评改的随意;教师对生活积累意识欠缺,对生活只是照相式的观察,不重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链条;教师漠视学生基本的思维训练,缺乏对想像力、思维敏锐性的培养;教师批改作文的方式单一,效益低。
(七)教师的教学方式走极端,过于激进
有的教师课堂上叫学生反复读书,自悟自得;有的教师还沿用传统模式,串讲串问,课堂教学中“讲”的分寸把握不准。有的教师提问的目标不明确,盲目性、随意性较大,课堂环节松懈,学生懒洋洋无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八)合作学习泛滥而且只有形式而无实质
有些教师盲目照搬他人的“自主学习”模式,或者采取较松散的放任自流的“自主学习”,一节课时间学生收获不大。
(九)没有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有些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公开课上用过用足,家常课上不见踪影。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在那些方面进行转变和突破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语文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语文课堂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语文课堂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形成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四)语文课堂要有开放意识
只有开放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三、中学语文新课程课堂学校如何优化
(一)组建教师学习、成长团体
学校以市、县、校级骨干教师为中心,发展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组成学习型教师组织。教师组织成员共同探讨制定出教师的培养目标,即市级骨干教师在五年之内成为市内名师或国家级骨干教师,县级骨干教师在三至五年内成为市级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在二三年内成为县级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在二年之内成为校级骨干教师,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在管理方式上实行自主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潜力,从而创建性地进行学习和工作。
(二)优化教学设备,提高教师素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年的推广和广泛应用,教育教学的发展也步入现代化、信息化轨道、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更是打破时空阻隔和传播的局限,快速、准确、及时地传播教育教学信息。.这一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不仅为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为教师终身学习构建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平台,而且更加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进了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
(三)开展教师课堂实录的教学自评活动
为了让教师全面自我反思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任课教师认真准备一节课,学校给教师进行课堂实录,在教师小组互评课的基础上,开展自评活动,自己看录象,找镜子,找自己在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
(四)要求教师对每节课做好反思
自觉地用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逐步形成反思习惯,提高专业水平。尤其把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之后,如何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作为教学反思工作的重点。
(五)充分发挥先进教师的引领和带头作用
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引领和带头作用,扎实开展集体备课教导处定期组织检查,计入期末备课组和教师工作考评。
(六)重视校际间的交流活动
为了拓宽教师的视野,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学习外校优秀教师的先进教育经验和方法。外出听课、学习活动对于教师触动较大在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改意识方面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打破了一些教师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定势。外出学习,使学校教研气氛更加活跃。
四、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内容要讲到点子
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若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
(三)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
(四)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抓教学重点问题,前已经论及,但需要一提的是,有些课文,它不仅有重点,还有难点和要点,而这些又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体,备课时忽视不得。
(五)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现代的教育不是“奉送”知识,而是让学生去“索取”知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教师的责任就是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
问题揭示出来,开启学生的心扉,使他们独立思维,深入学习,以尝试成功的喜悦。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已进入到教育思想、课程设置、教材体系、队伍建设、办学模式、评估标准等多方位的全面改革之中。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政策教育,使广大教师认清形势,更新观念,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勇于面对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树立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新观念,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
第五篇:结合实际谈一谈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1
结合实际谈一谈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使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开展多种形式的听课、评课活动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传统的听评课制度多带有甄别和奖惩的功能,听评课的结果多与评先表优、提职、晋级等联系起来。因此,参与听评课的人多把目光集中在教师身上。看教师的导语设计,看教师的讲授、提问,看教师的教学流程,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组织能力……而学生的表现则常常被忽视。现在,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听评课时关注的重点也要改变。、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 “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因此,在听评课时应从重点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学情,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几种状态作为评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听评课时应重点关注学生的以下几种状态。学生的情绪状态。观察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能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否保持较长的注意,是否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听课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上课教师自己讲得激情洋溢、如痴如醉,而讲台下学生却昏昏欲睡,这样的课不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课,不是好课。关注学生是否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活动。有经验的教师从不把学生看作容器,而是看作期待点燃的火把。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教 师都意识到课堂上不能再一味地包办代替,不能再唱独角戏了,要想法为学生的参与提供时间和空间。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可在听课中我们发现,有些课还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教学活动设计有温度、无深度,学生思维缺乏深度和广度,多数学生人云亦云,缺少独到的见解和精彩的生成。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因此听评课时要关注教师能否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是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是否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否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 好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新课程改革提倡课堂教学目标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真正统一起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因此,在听评课时,听课者要关注教师能否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任何割裂三维目标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听评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只关注知识的授2 受和技能的训练,或为活动而活动以及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些都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 过去,“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教师也常把“教教材”做为教学的重点,认为只要把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讲全、讲深、讲透、讲细就行。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在听评课时,听课者要关注教师是否善于用教材去教,能否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过去仅凭一本教科书、两支粉笔就可以走上讲台的做法显然已经行不通了。当然,任何事情单方面走过了头都是可怕的。在听评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一节语文课可能会被上成艺术课、生物课,等等。显然,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
关注教学策略的选择 关注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主要是看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其所教学科爱学、会学、善学。教学组织策略很多,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听课者在听评课时需要重点关注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即时评价是否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自主性教学策略。关注教师的自主性教学策略主要看: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是否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是否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是否放手让学生去做; 在课堂上教师能否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探究性策略。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听评课时要关注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激励性教学策略。关注激励性教学策略主要看教师能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及时给予有价值的反馈,发挥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激励、诊断和反思提高的作用。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也要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听课、评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其作用正如一位教师所言――老师的教学理念在听评中升华,教研能力在听评中加强,技能技巧在听评中产生,业务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下面就新课标下引导新教师怎样听课这一问题和大家进行探讨。窃以为,这个问题涉及课前准备,课堂聆听、记录,课后反思三个阶段。
在课前准备阶段,我觉得应该引导他们做好以下工作: 理论储备。掌握教学常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课程标准,尽量了解本学科教研现状,熟悉新的教学理念和理论。明确听课性质与课型。课的性质可分为示范课、观摩课、研讨课、探索课、汇报课以及竞赛课(通常无缘听到)等,课型则通常有阅读课(记叙4 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与写作课(写作指导、作文讲评)两大类。了解教学主客体。如果有可能,尽量了解(熟悉)授课者(教学风格及特色)、授课对象(层次、程度)以及授课内容(上什么内容,属于哪一单元,哪一册,单元教学要求是什么,本册教学内容结构安排状况如何)。熟悉授课客体。把授课内容找来预习一下,如果是阅读课,细细品读课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有没有难点、疑点,自己有没有独特感悟;同时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让我教这样的课文,准备怎样教法,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要想听课真正学习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懵懵懂懂地听,不了解教者和学生情况,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在课堂教学阶段,听课老师应该集中精力,坚持‚四到‛:‚耳到‛――仔细聆听师生对话;‚眼到‛――认真观察教师教态、表情、肢体语言、板书、所用教具及学生反应与表现;‚心到‛――边听边认真思考,把授课者的理解、感悟及教法与‚我‛作比较;‚手到‛――记录教学流程、重点、难点、板书、师生交流情况、教学‚亮点‛及自己触景生情碰撞出的‚火花‛。
具体而言,在课堂上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首先谈老师方面。1。如何以学情为依据分析和处理教材。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学习现状和兴趣爱好等情况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所涉及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设臵,教学重点的确立及解决,教学难点的设计及突破,教材作用的体现――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教材处理能力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思想(理念),只有对教材理解透彻,感悟独特,并对学生学情清楚了解,牢牢把握的执教者才会做到目标定位准确、恰当,重点、难点设计合理、合情;只有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会把教材仅仅当作一个例子――才会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
2.如何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组织课堂教学。主要有导语设计、问题设计、板书设计、课堂练习设计、课后作业设计、拓展内容设计、时间分配、节奏控制、内容过渡等。在合理教材分析、处理基础上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并流畅过渡,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条有序地进行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3.如何使用教学方法与辅助手段。针对教材分析处理、学情把握、教学结构安排,运用丰富、多样、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是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有效保证。
听评课的关键要素 听评课是各校教研的常规方式。由于属于‚常规‛,很少有人关注它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去年11月中旬,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院院长West先生在我校考察期间的一次沙龙上语出惊人:‚你们的听课、评课总是在说上课人怎样,没有说听课人怎样、学到了什么,也没有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这样的听评课不是在浪费时间吗?‛这个看问题的角度对我的启发很大。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笔者认为听评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关6 键要素。
上课:体现理念,展示风格 前几年谈新课程,大家觉得很‚新‛;现在提新课程,好像谈不出什么新东西了。一些地方在新课程实施中的某些做法确实有些‚过‛,再加上考试制度的改革还相对滞后,以至于‚教的法子‛必须适应‚考的法子‛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在继续。2006年,‚有效教学‛这一概念被重新赋予意义后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笔者认为,可以把‚有效教学‛的理念作为新课程教学的新阶段去引领我们的课堂。公开课不能因为新课程的课堂存在一些问题,就匆匆打着提高分数的口号把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甚至未加包装就重新请回课堂。有了新课程理念,同时我们还应倡导个人风格。一些年轻教师,在集体备课中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选择‚整合‛大家的意见,把‚公公‛、‚婆婆‛的意见都体现了,就是没有体现自己对课堂的理解和对文本的把握。长期下去,只会把年轻教师变成‚教书匠‛。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如果平时我们好好地去培植、去养护,定会渐成风格。
听课:带着问题,关注学生 很多学校都有听评课的节次规定,一些教师在月末检查前匆匆听上几节算是交差。这样的教师都还算是‚良民‛,更有甚者干脆抄袭或凭空写上几行听课笔记应付检查,且美其名曰:用形式主义对抗官僚主义。所以,笔者认为听课活动最好由备课组统一组织,每次有不同侧重的主题,如课堂问题呈现、课堂机智、自主学习,等等。有了问题,进 入课堂后我们听什么呢?有专家认为‚听课‛要改为‚看课‛,这是有道理的。光听还不行,我们还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而不是看教师的表现,至少不完全看教师的表现。从对话教学的角度看,师生对话仅是诸多对话形式中的一种。我们在欣赏电影的时候,总习惯于惊叹演员的演技。其实,演员的演技与导演的功力是分不开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幕后的导演,不能动辄就去当演员。还有专家提议,‚看课‛要与学生面对面坐着。其实,与学生面对面也好,坐在学生的后面也罢,‚关注学生的学习‛才是听课的要义所在。
评课:抓住要点,提供思路 笔者并不赞成听完课后听课者立即参与评课。听课者还应该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查阅资料。听课者不应该比上课者轻松。只有听课者不轻松了,才能品出课的味道,才能评出课的水平。现在网络资源丰富,只要去搜索,就会发现无数材料可供选择、参考、触发思维,让听课者可以多角度去看课的优劣。深入研究了文本之后,还要抓住要点。既然我们是带着问题进课堂的,就有必要以这个问题为要点展开探讨,并试图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抓住要点是不是就意味着评课可以到此结束了呢?特级教师余映潮最近在河南评课时,将评课分成四个步骤:首先谈‚课堂流程‛,其次是‚一个突出的优点‛,再次是‚一点建议‛,最后是‚一个新的教学设计‛。最后一个步骤是很见教学功底的。既然我们指手画脚了半天,‚我来试试‛就成了水到渠成和众望所归的事了。站着说话不腰疼,下水试试8 不仅知道水有多深,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水性‛,使评课更有说服力。
教师如何听课评课
一、听课 听课前要明确听谁的课?为什么听?想解决什么问题?
一 要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非智力因素等有一定恰当的评价。
二 要注意环节,还有注意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关系。
三 要注意教学的真实性,真实的成分有多少。四 要记自己的随想,边听边记(随想是一种感悟、灵感,在一定时间独有的认识,是工作成熟的重要标志)。二、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⒈ 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进一步发展,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的东西。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课堂一切都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⒉ 一堂好课一个是有效率的课。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容量很大。
⒊ 一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也就是丰富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迪。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富的课。
⒋ 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也就是平实的课。不管谁在听课,要做到心中只有学生。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告诫教师们:‚不管是谁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10 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
⒌ 一堂好课应该是真实的课,也就是有缺憾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价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东西就会有缺憾。公开课、观摩课要是上的没一点点问题,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会给教师增加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开阔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二 一堂好课的基本表现
⒈ 一堂好课必须形成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
⒉ 一堂好课必须兼顾有差异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⒊ 一堂好课必须体现思维的深度。
⒋一堂好课应促使学生知行结合,有所收获。
三、评课的几个原则 目前我校评课重点看师生双边互动、生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体现,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改变,新课改的三个维度是否有效贯彻(但也不能说是每一节课三个维度都必须得全有)。
一 实事求是的原则 评课本着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实 话实说是体现评课者责任心的问题,也是给执教者学习的机会,切不可敷衍了事,那样对不起同事的劳动。
二 零距离原则 主持者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评课气氛,要让执教者在春风化雨般的评语中得到信心,也学会反思。让每一位听课者都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 针对性原则 评课不宜面面俱到,应就执教者的主要目标进行评述,问题要集中明确,充分肯定特色,也要大胆提出改进,不主张1234的罗列太多,只要一两点到位就够了。
四 激励性原则 评课首先要考虑到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励授课者,而不是挑毛病,要让执教者听了你的评课后更有信心,更有勇气,而不是让他听后感叹:‚这辈子再也不上公开课了!‛
五 差异性原则 评课要因人而异,不要强求一律,要用别人的长处比自己的短处,而不是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
六 就课论课原则 把课评足,就事论事,不要由评课到评人,更不能因一堂课而否定其全部工作。
四、评课的几个误区
一 只听不参加评课。这是听课的大忌,不评课,只听课就没有意义了。
二 蜻蜓点水,不痛不痒。有的老师听课,只听大概,所以评课只能如此。
三 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评课没有主次,没有重点。
四 充当好好先生。这最为普遍,只捡好话说,使上课者和12 听课者没有充分认识不足和遗憾。
五 恶语伤人,专挑毛病。在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这与评课原则是背道而驰的,我们极不主张。
六 追赶时髦,脱离实际,套些时尚的理论和时髦的评语,没有多大的指导价值。
七 当面不语,背后妄评。这种现象最为可怕,评课时有话不说,只当听众,当老好人,可课后却大加评论,评头品足,而且往往只会说授课者的不是之处,造成很坏的影响。
‚三段式‛听评课 所谓‚三段式‛听评课,就是把围绕一节课的教研活动分为如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明确的内容和目标。
第一阶段:课前部分 首先,由做课教师确定出教学内容后,全体教师都要对该教学内容进行熟悉并备课,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各自教法的基本形成。然后召开课前会议,课前会议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做课教师说课。二是,全体教师针对说课情况,结合自己的备课心得互动交流。做课教师结合大家的意见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对有争议的内容、环节,作为生成的观察点。三是,分解观察点。观察点分为预设部分和生成部分。预设部分包括:时间的分配与掌控、课堂评价等;生成部分,指课前会议中有争议的焦点问题。把这些观察点分解到每位教师,并印发观察记录表。
第二阶段:课上部分 做课教师按设计现场执教,全体教师 参与听课,并就自己的观察点重点观察,填写观察记录。
第三阶段:课后部分 课后,做课教师对本课进行认真反思,其他教师根据课上观察完成观察报告。然后召开课后会议。课后会议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做课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其他教师就反思情况题出自己的意见。然后,对各个观察点逐个交流观察报告。对每个观察报告提出的问题与观点,都要进行全员讨论,尽量达成一致。最后进行活动总结,分两个层次:一是全体教师根据自己参与活动的情况,从过程参与、观察所的、交流心得、对照反思等方面进行总结;二是学校对活动的整体情况,包括:组织情况、总体表现、达成一致的观点、今后改进的方向等方面进行总结。
新的听评课模式实行以来,带来的比较明显的变化是: 讲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切实得到提升。备课集体参与、设计全体质疑、不同侧面有人关注并提出相对专门的意见。一改过去自己备、自己讲、大家夸的习惯模式。做课教师的态度更加严肃,注意的范围更广,得到的意见、建议、心得更多,而且更深刻。对锤炼教师的设计与执教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听课观察教师参与活动的深度与效果显著提高。以活动主体的地位参与,大家热情高。对教学内容了解,参与集体备课,带着目的和任务听课,整理观察报告,交流观察心得等,有事需要干,有问题需要想,广大教师很自然的成为了教研活动的主体,参与热情大大提高。老师们对专门的问题细致观察,思考就有深度,评起课来有理有14 据,针对性强。活动达到全员的提高。便于发现问题,产生研究课题。活动中很容易发现平时我们注意不到的,对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就是一个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如果能加上正确的引领,老师们会自觉地进入研究的状态。
评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如何评课
1、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合理。执教者根据本班幼儿特点提出目标。三维目标(认知、情感、态度)针对性要强,切忌目标大而空。分析目标与内容是不是贴切。
2、评师生主导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整个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主导”和“主体”的最佳结合。是否体现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体现师生在课堂上形成教与学的共振、合力。
3、评课堂教学结构 结构清晰,层次清楚形成教与学的多通道、多层面、多向性信息交流。看是否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在幼儿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课堂教学形成同桌互助、小组合作、全班教学的动态组合。主体交叉网络结构,呈现师生之间,幼儿之间多通道、多层面、多向性信息交流。(如:西师大学幼儿园一节课‚魔法圈的舞蹈‛是一节听一段非常优美的音乐,然后用肢体语言 表现旋律的优美,进行人体造型。我对他的评价是整个结构是分几条线索展开:人:逐渐推进由 1人表现——2人——3人展开;音乐:由一段平缓的音乐到呈现低—中——高的音乐,同时展现人体的低—中—高的动作;动作:由开始不会随着旋律表现到最后能随音乐进行表现,展示的是一种立体的,多通道的,由层次感的几条线索的整体推进,促使幼儿在动态中感受旋律的优美。)
4、评教学过程 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能依据学科领域特点和幼儿认知规律,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使之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看教师是否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心理气氛,使幼儿始终保持最佳的学习心态,课堂呈现最佳的教学情景,最佳的一种教学状态.(这就需要关注细节.)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