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16: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第一篇: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属于中国古代外交发展史的内容,是历年各类考试中考查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应在课堂教学中将重要知识点落实到位,在教学设计上应该多下功夫,力求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课内容在教材中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讲述了明太祖与明成祖两帝加强了巩固政治统治的君权,隐性地交代了建立强盛发达的国家经济的基础。本课则通过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阐述了明朝前期的这种政治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特点,具有“承上”性。同时,本课还延续性地讲述了明朝中后期对外关系上的巨大变化,昭示了明朝中后期国势的衰落。为下一节课讲述明朝的灭亡,清朝“取而代之”加强君主集权的埋好巧妙的伏笔,起到了“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其次,也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及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但是,对感性的事物比较容易理解,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时间和人物的认识容易单一和片面。【设计思想】

为了能充分贯彻体现35X课堂教学策略的精神核心:即以科学发展观构建“优质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我认真分析了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较易、有趣、生活中常听常见)的要求,也分析了学情,之后确定了本课采用的教法大致如下:情景教学法、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图表展示法、多媒体CAI课件辅助教学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力求科学有效,灵活多变有趣,从而实现优质高效课堂。【内容标准】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设计理念和“课标”要求,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定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师释疑点拨等方法提升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比如通过启发学生在地图上找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通过补充新材料、设计新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有效的选择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竞争等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重点、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及意义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难点:郑和成功的七次下西洋的原因。【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由中央八台播放的《郑和下西洋》引入,出示我国198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特别发行的一套邮票、2005年举行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图片及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艺术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场景照片,通过此环节设计可以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求知状态,以此导入新课。〔探究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探究1: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

探究目标: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项内容,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情景与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中央一套“探究·发现”中有关郑和下西洋的部分片段,再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93-94页内容,回答表格中的各项问题(第一列): 目的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时间次数

1405——1433年七次

人数船数

27800人

200多艘

船只大小

长44丈、宽18丈(长151.8米,宽61.6米)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地区

出发点最远点

刘家港(今江苏太仓)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

过程与方法:

(1)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资料,使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对郑和下西洋产生直观的感受。再结合课本知识,由学生自主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对每个知识点,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解释、打比方、提问、观看地图等方法,加深学生对郑和七下西洋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记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学习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最远点时,出示地图,由学生指出相关地点几路线,教师结合地图说明“西洋”这一历史地理概念,让学生明确明代西洋和今天西洋的差别,同时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结论与评定:表格第二列内容 探究2: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探究目标:理解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情境与问题:出示郑和、哥伦布、麦哲伦航海情况表,引导学生做对比分析,思考以下问题: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麦哲伦

首航时间

1405年

1492年

1519年

人数

27800人

88人

270人

船数

200多艘

3艘

5艘

船只大小

长151.8米,宽61.6米

长24.5米,宽6米

长27米,宽3米多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地区

美洲

环球航行

航海次数

7次

4次

1次

(1)比一比谁的航海规模最大?

(2)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郑和的远航规模最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郑和的远航规模最大,并能说出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表格内容设计清晰详实,学生对学习这一新问题不会感到畏难;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因此油然而生。(2)此环节设计注重了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技巧。(3)通过联系、对比、分析,学生自然而然的认定“郑和远航不仅时间早,而且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一结论,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结论与评定:

(1)郑和(2)学生根据表格各项内容说明理由。探究3:郑和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

探究目标:分析郑和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掌握其中的根本原因。

情景与问题:结合对郑和下西洋史实的了解,指导学生阅读课文93—94页内容,逐步引申出下列问题:

(1)究竟是哪些因素使得郑和完成了这不可思议的航行?(2)这几条原因中,哪一条是郑和成功七下西洋的根本原因?

(3)郑和具备很多优秀的精神品质,你最钦佩郑和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为什么? 过程与方法:

(1)关于郑和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在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原因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郑和成功下西洋的根本原因,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提取重点问题的能力。

(3)由学生自由发挥,充分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给予引导、点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激发。通过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前人优秀品质的精神;同时联系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要发挥郑和的这些优秀精神品质;并以此联系国内外以各种形式纪念郑和也是为了更好的发扬郑和精神这一现实,过渡到下一问题。结论与评定:

(1)①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政局稳定;②造船技术发达;③广泛应用指南针; ④郑和本人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等;(2)第一条: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政局稳定

(3)由学生自由发挥,充分畅所欲言,所言积极、合理即可。

(郑和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 是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典范,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

探究4: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探究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产生的深远影响,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情景与问题:出示课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占城国,对“中国青瓷盘碗、绫绢、烧珠等物甚爱之,则将宝石珍珠换易”。爪 哇“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瀛涯胜览》 材料二:当郑和船队到达占城时,受到占城国王的盛情欢迎。„„其部领皆乘马出郊迎接。诏赏,下象,膝行,匍匐,感沐天恩,奏贡方物。——《星槎胜览》 材料三:郑和使团赢得了亚非许多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和友谊,两洲数十个国家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宾,向明王朝赠送珍贵的礼品。另外,郑和下西洋把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国际贸易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史》 请思考:

1、根据材料一及课本95页内容,说一说郑和船队与所到国家人民之间的交流活动有哪些?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一说郑和船队为什么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郑和下西洋有何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此环节通过补充新材料、设计新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郑和船队的贸易活动及受到各国人民欢迎的原因,意义在于培养学生有效的选择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根据对材料问题的分析、并结合课文中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此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做好了充分的铺垫,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创新竞争意识,树立论从史出的观念及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结论与评定:

(1)用铜钱买中国物品,用宝石、珍珠交换中国的丝绸、瓷器。

(2)郑和船队是以和平友好的外交使者的身份到达各国,并给所到国家带来了先进的物质文明。历史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航海事业饿发展,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探究5: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郑和远航是中外关系发展史中友好交往的典范,我们前面也学过一个相似的历史时期,对外友好交往非常活跃、频繁,还记得是哪个时期吗?唐朝和明朝对外友好交往频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过程与方法: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对比,并由唐朝和明朝中外交往频繁的根本原因引出下一个子目——戚继光抗倭。结论与评定:(1)唐朝(2)国力强盛

设计理念:本子目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此教学环节设计必须科学、有趣、有效。否则会极大地影响课堂教学气氛、课堂教学效果。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兴趣是他们主要的学习动力。他们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因此教师根据本子目内容的特点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通过如观看视频、读图识图、填表读表、打比方、找异同等等各种形式来展示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设立上注意小而巧,尤其注重设问的层次性,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层面同学的思考积极性。对课件进行精心的设计,力求色彩明快,布局合理,简洁大方,科学有效地简化学生阅读程序,深入浅出地引导点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框架,更有效地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也可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的主动性。这一子目解决顺利了,课堂气氛应该能达到高潮,可以为后半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稳固的基础。

二、戚继光抗倭

学生通过学习第一子目明确只有国力强盛,政局稳定,才能保证中外之间正常、友好的交往。相反,如果国力衰弱了,对外交往中将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呢?(冲突、战争等)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完成过渡,以此导入本子目。接着出示有关纪念戚继光的祠堂、继光饼等多幅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探究目标: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情景与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96页内容,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本目的探究问题。学生大致会设计出下列问题:

1、“倭寇”指的是哪些人呢?

2、倭患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危害?

3、戚继光是怎样平定倭患的?

4、他成功抗倭的原因有哪些?

5、应当如何正确评价戚继光?

6、戚继光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和创新竞争意识,教师归纳小组讨论出的问题,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习历史冲突或战争的一般规律及模式,选择其中几个主要问题,必要时教师给予点拨补充,再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以上问题。

(2)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巡回指导。(3)“戚继光是怎样平定倭患的?”由学生根据地图讲述,既培养了学生根据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能力,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及综合概述历史问题的能力。(4)在学生分析戚继光抗倭成功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强调戚继光抗倭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性质的战争,提升学生对正义战争的认识并感受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5)在解决“应当如何正确评价戚继光”这一问题中,教师适时出示戚继光和岳飞、文天祥的画像,引导学生比较他们的斗争事迹在性质方面有什么不同,从中得出“戚继光是中国的民族英雄”这一结论,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6)关于“戚继光的精神品质”这一问题,出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两句诗,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蕴涵的精神境界,再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点拨、升华。结论与评定:

(1)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2)原因: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百姓分赃; 危害: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严重损害了沿海百姓的生命财产。(3)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于台州九战九捷,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迅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之后又与明军并肩作战,剿灭福建、广东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4)戚继光杰出的指挥才能;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作战;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人民的支持。

(5)戚继光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6)学生畅所欲言,所言合理即可。

设计理念: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由学生自主或合作讨论解决。在学习本课这一子目中,教师为避免单调重复,做了新的尝试:将学习戚继光抗倭(历史上的一次战争)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由学习小组完成,教师只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这样的教学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创新、竞争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及联系比较前后知识异同点的能力,并且使学生产生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学生从中充分地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新课程理念所追求的学生主动学习,学生乐学会学,且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课堂教学目标在此得以很好的体现。因此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探究目标:了解葡萄牙在澳门攫取居住权的史实 情景与问题:播放《七子之歌》,学生会唱的跟着一起唱,思考问题:(1)这首歌是为了纪念哪个地方回归祖国而谱成歌曲的?(2)这个地方于哪年、被哪个国家掠走?这一事件的发生反映了当时中国处于怎样的状况?(3)“攫取”又是什么意思? 过程与方法:

(1)本目内容由学生自主完成。

(2)教师补充说明当时葡萄牙只拥有澳门的居住权,主权仍属于中国。让学生对此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了解。为近代史的学习做好铺垫。结论:(1)澳门(2)1553年、葡萄牙明朝中后期国力开始衰弱(3)通过不正当手段得到的即为“攫取”。

〔整合提升〕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展示清晰明了的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本课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记忆。〔感悟升华〕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期。明朝时期中外关系发展演变的特点给予我们哪些启示?联系自身实际,你能为国家发展做出哪些贡献?

提示:弱国被欺;弱国无外交;国家只有强盛了,在外交中才能赢得主动权;一个国家只有不断的壮大本国国力,才能在世界外交舞台上赢得优势等,言之有理即可。设计理念:引导学生从记忆、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技能层次升华为对学生自身发展和国家社会发展的情感认识体验层次,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的教育。此类设计体现了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教学原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商,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最终实现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宗旨。〔轻松闯关〕

(一)精思巧选 1、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各地隆重纪念这一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

①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勇于进取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

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③扩大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对驱逐倭寇做出了贡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名言。据此我们应主要学习他的()A.忠君思想

B.拒官态度

C.军事才能

D.爱国精神

(二)材料解析: 材料1:“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材料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说出起止时间。这一历史事件有何意义?

2、材料2中的“海波平”是指明朝发生的哪一历史事件?此诗句反映了戚继光的哪些优秀品质?

3、以上两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反映了明朝前后期对外交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何在? 结论:

(一)1、A

2、D

(二)1、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起止时间:1405——1433年;历史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历史事件:戚继光抗倭;优秀品质:忧国忧民,淡泊名利,勇敢坚强等。

3、变化:由友好交往变为冲突和战争;原因: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弱、统治腐败、海防松弛。设计理念:课堂达标检测应重点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知识理解掌握的效果。因此在设计选择题及材料题时应遵循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对本课重点事件及人物的记忆。并在问题的设计、材料的选择方面求变求新,但也不能脱离重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效的选择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外拓展〕(任选一项)

1、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根据所学知识浅谈明朝对外关系走向。

2、写一篇历史人物传记:郑和或戚继光

设计理念:此环节是设计开放性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做。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及用历史语言表述历史事实及自己的个性观点的能力和意识,促进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乐学、会学、善思、会用。提高学生灵活应变应试能力,更好地体现历史教学的多功能。

教学反思与感悟:

我认为历史课堂所传授的不应该仅仅是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打开和提升学生的心智(使学生习得智慧,心系美好,认识世界的美好,生命的美好,生存的意义)。因为精神的培植与做人道理的启蒙比知识的传承更为重要,更具有社会价值。本课对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和平交往模式和文化交融模式做了重点渗透就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往往习得一知半解的知识,可能转眼便成烟云,而课堂里获得的感动,会让学生铭记一生。历史教学的德育价值才可以得到更好的体现。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存在的不足:新旧知识的联系存在缺憾,比如:

1、学习郑和时,应该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史上对外交往的使者有哪些?(张骞、甘英、鉴真、玄奘、郑和)

2、学习下西洋一目中应启发学生想像郑和船队会遇到哪些困难或危险?他们是怎样克服的?这样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没有提出这一问的客观原因是时间有限,再者想像缺乏事实依据,会扩展太大,不宜收场,不具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科学的学科教育观念,其次才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会不断努力,不断自我完善。

第二篇: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我今天所说的课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6课,题目是《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材的地位

众所周知,明朝是我国古代史的晚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与此同时,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和 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的强大,明朝中后期开始一直演绎着被动外交的局面,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比较丰富,我对教材进行整理,把它们拗成两段:一是主动外交,郑和下西洋;二是被动外交,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在对立中把握教材内容。我们学习历史要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基于这种看法,我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前主动后被动的外交概况。

2、过程与方法:本课图文资料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图文分析归纳的能力;对航海英雄郑和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评事评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壮举,这种开拓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戚继光抗倭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郑和能下西洋反映我国当时的造船业和经济的发达,还有大无畏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燕过留声,人过留名”,至今亚非人民纪念郑和,意义非同一般,需重点掌握。戚继光抗倭成功是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它的影响也是非同小可。

本课的难点是:空间概念多,学生在世界历史知识方面的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比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等感性材料来学习历史。与此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将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素养,这样做都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美国有位教育学家说过,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指导学生模拟郑和下西洋,再谈谈自己的感受,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五、教学方法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材和学情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图文资料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丰富的图文资料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2、比较法:①将郑和下西洋和欧洲新航路的开辟进行横向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②将明前主动后被动的外交概况进行纵向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已经落后了。用比较法有利于加快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进程。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洋图,点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有关纪念三保的史实,设置问题;三保是何许人物?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地区人们的纪念?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三保,感受他的魅力。设计目的是身临其境,吸引学生兴趣,点题。

(二)、学习新课

环节一,郑和下西洋。步骤一,了解“三保”。组织学生自学小字部分有关三保的资料,思考“动脑筋”郑和为什么能实现远航?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素质。步骤二:郑和下西洋。师生合作,表格化展示郑和下西洋的盛况,与西方新航路的开辟进行横向比较,引导学生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在比较中将重点解决。教师小结:明朝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郑和才能下西洋展开主动外交。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资本主义的强大,明朝中后期开始一直演绎着被动外交的局面。

环节二,戚继光抗倭。步骤

一、了解倭寇,了解戚继光。组织学生自学相关知识,在正反面比较中体验民族英雄。步骤二,探讨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组织学生讨论原因,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人评事,培养学生综合评人评事的能力,在爱国主义情境中使重点突出。

环节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欣赏音乐《七子之歌》,设置问题:为什么澳门被称为“妈港”?组织学生自学,由学生讲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播放“澳门回归”的纪实片片段,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布置作业:

1、组织学生分组分段模拟郑和下西洋,发挥想象力,创设各种情境,念出相关地名,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在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使难点得以解决。

2、联系我国神七发射成功这一热点问题,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如何在新时代下发扬郑和的航海精神?为此我们还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会给我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设计的目的回到了“以史为鉴”,使学生知、信、行上达到统一。

(四)、课堂小结:明朝前主动后被动的外交概况,主要是封建制度腐朽,资本主义强大的原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国家强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吧。

第三篇:人教版 历史 七年级下册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戚继光抗倭)教学设计

戚继光抗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通过观察《戚家军抗倭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总结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戚继光抗倭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难点:戚继光抗倭的背景

三、教学方法:

引导法、问题法、总结归纳法、对比法

四、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郑和下西洋,大家知道这是我国明代与世界友好交往的典范。但是,这一时期不仅有中外间的友好交往,还有中国军民抵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戚继光抗倭。

(二)学习新知,感悟历史:

1、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同时教师强调面对严重的倭患地方政府无力还击,明朝政府派遣年轻将领戚继光前往浙东沿海抗倭。

2、出示图片及资料,让学生了解戚继光。

3、出示材料让学生认识戚继光是如何抗倭的。

4、出示《戚家军抗倭形势图》,让学生结合形势图认识戚继光抗倭的经过,同时教师强调:戚继光抗倭取得重大胜利,捍卫了主权,保障了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5、出示问题: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首先学生总结,然后教师补充:①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②戚继光卓越的军事和指挥才能及高尚品德;③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④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

6、出示戚继光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引导学生结合戚继光的诗句,说说他身上有什么高尚品德值得学习?

(学生各抒己见,大体说出: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爱国精神等即可。)

7、教师出示问题:戚家军类似于前面讲过的哪支军队?那么对戚继光和岳飞两者的评价有何区别 ? 师生总结:岳家军。岳家军抗金是我们中华民族内部民族之间的斗争,因此岳飞是抗金英雄不是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所以,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举出文天祥是抗元英雄,而不是民族英雄)

(三)当堂检测:

1、戚继光九战九捷的地点是浙江。

2、下列历史人物,属于民族英雄的是﹝ ﹞

①文天祥 ②戚继光 ③岳飞 ④郑和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②

(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明中后期 → 国势衰落 → 戚继光抗倭------中外的冲突

(五)结语(学生齐读打油诗)

打油诗

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事迹美名扬。纪律严明戚家军,鸳鸯阵里与倭旋。浙江台州九连捷,东南倭患迅速绝。爱国救民品德高,永载史册莫忘掉。

第四篇: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基础梳理】

【要点归纳】

1、歌谣记忆本课内容

“倭寇”主要是指日本的海盗、武士和浪人以及走私商人。由于明朝时期海防松弛,他们经常到我国沿海进行抢劫、烧杀活动,严重威胁到了沿海居民正常的生产生

2.郑和下西洋有哪些有利条件?(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地实现远航?)

物质前提: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客观条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

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郑和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郑和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各船成员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等。3.如何理解戚继光抗倭的性质与意义?

活秩序,历史上称之为倭寇之患。因此,戚继光等人领导的抗倭斗争,其性质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鉴于此,戚继光被赋予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是当之无愧的。4.戚继光能够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

(1)戚继光抗倭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等。

【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明朝皇帝是()A.明太祖

C.明成祖

B.建文帝

D.崇祯帝

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这种认识主要是基于以下哪个史实()A.鉴真东渡日本

B.郑和七次下西洋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张骞通西域

3.下图是公元纪年年代尺,郑和七次下西洋应在哪一时段()2.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 1

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8.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

4.“中国海军为和谐海洋亮剑/中华勇士/铁血儿男/无为征程/早有郑和六百年/英雄水兵/勇往直前”,在这首为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壮行的《奔赴索马里》中,借六百多年前的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来激励将士们勇往直前。那么,历史上郑和的足迹最远到达了()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地中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 C.印度洋沿岸和好望角

D.大西洋沿岸

5.郑和下西洋时所携物品中深受当地欢迎的是()

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 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9.欧洲是世界上最早对外殖民的地区,第一个来到中国殖民,最后一个离开中国的国家是()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英国

D.荷兰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宣德六年(1431年)某人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

请回答:

(1)“某人”自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件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某人”的历史地位和所述事件的历史意义。

答案:(1)事件:郑和下西洋。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到达国家多。

(2)地位: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或伟大的航海家、或世界航海活动的先驱)。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6.方寸之间记录着历史。下图是《古代名将——戚继光》的邮票。他最主要的历史贡献是()

A.统一了女真各部 B.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打败了沙俄侵略军

7.我国古代许多的英雄人物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抒发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非各国的友好关系。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倭寇一直闯到徽州、芜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县一带。他们到处杀人越货、掳人勒赎或出卖。例如倭寇骚扰江苏昆山县城,“孤城被围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余战。其六门并被攻。被杀男女五百余人,被烧房屋二万余间,被发棺椁(挖坟盗棺)四十余县。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五六,棺椁三四,有不可胜计而周知者”。

材料二

在福建有首歌谣流传至今:执法如山军纪明,2

出师矢志灭胡尘。斩子励众并为国,千秋共仰思儿亭。讲的是当年戚帅率军抗倭时,一次临阵派兵,他的儿子作先锋,路遇大雾没有按时赶到,军令如山,亲儿子被他无情地处以军法。

材料三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倭寇”来自哪个国家?依据材料一分析“倭寇”主要活跃在哪一地区?给当地人民带来怎样的危害?

(2)针对材料一这种情况,至明朝中期,明政府派哪一位将领到浙东沿海抗倭?材料三表达了这位将领的什么志向?

(3)结合材料一、二与有关知识分析,他能够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4)请你用一句话对这位抗倭将领作出评价。

答案:(1)日本。东南沿海一带。“倭寇”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2)戚继光。表达了戚继光消除倭患的志向。

(3)政府的支持;“戚家军”军纪严明、训练有素;戚继光本人文武双全,才智超群;广大人民的支持;战争的正义性等。

(4)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其抗倭业绩将永远载入史册。

三、活动探究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只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材料二

“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

材料三

近年来,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海盗问题成为一大国际公害。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各国可派遣军队打击海盗的决议,截止到2011年5月中国海军已经先后派出八批护航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被称为新一代的“郑和下西洋”。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和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条件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郑和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中郑和的活动,分析“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认为郑和远航最值得我们纪念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4)中国军舰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让你为上述材料中的两次远航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共同标题,你会选择()

A.经贸之旅

B.和平之旅

C.亮剑之旅

D.开辟之旅 答案:(1)郑和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主要原因: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2)①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②指导当地百姓从事生产;③影响当地的生活习俗。

(3)提示一:郑和船队设备先进,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纪念郑和远航,能激发我们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发奋图强,赶超世界科技的先进水平;提示二: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推动中国人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其开放意识及其作用最值得我们纪念;提示三:郑和的开拓进取、敢于探险的精神,以及英勇无畏的气概,最值得我们纪念。(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4)打击海盗,维护世界和平。B

第五篇: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历史测试题

基础达标

1.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

A.1402年B.1405年

C.1417年D.1421年

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是()

A.北京B.松江

C.刘家港D.泉州

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满刺加和红海沿岸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句出自()

A.戚继光B.俞大猷

C.郑和D.于谦

5.戚家军抗倭取得台州九战九捷是在今天的()

A.山东B.浙江

C.福建D.广东

6.1533年,取得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殖民国家()

A.西班牙B.荷兰

C.英国D.葡萄牙

能力提升

1.假如你跟随郑和的船队下西洋,下面哪些地方是船队没到过的地方()

A.印度洋沿岸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D.地中海沿岸

2.明朝抗倭名将是()

A.林则徐B.戚继光

C.岳飞D.文天祥

3.抒发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4.1553年,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的殖民者是()

A.意大利B.葡萄牙

C.西班牙D.日本

5.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因为()

A.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

B.规模大.航程远.次数多

C.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知识空间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前提

①中国唐宋元朝以来领先世界的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技术。②永乐帝朱棣宣扬大国国威,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③中国的唐宋元朝的远洋贸易传统,特别是在元朝时,中国的远洋贸易非常发达,拥有当时世界上贸易量最大的几个港口和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大量的民船和商船,为后来的明朝航海奠定了基础。④明帝国经济上的支持和军事力量保障。⑤郑和船队上的海员、明朝军队士兵、翻译官等人的共同努力。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明朝国威,还有一说法是,明成祖为了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军事目的)

知识空间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虽然在国土面积上远远比元朝小,但至少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散财之举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

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没有发动民间的商业贸易,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图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邮票

D.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l:阅读右面的历史人物图片。

材料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请回答:

(1)图片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2)材料2中,所谓“海波”不平的原因是什么?

(3)这位历史人物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拓展探究

1.阅读图片材料:

图片一: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片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

请回答:

(1)请列出郑和下西洋及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时间。

(2)试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人航海的不同之处。

(3)有人说,在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背后,体现出中国海上力量的没落和欧洲海上力量的兴起。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这给对我们有何启示?

2.明朝时郑和在1405-1433年率领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每次出海约2.7万人,船上有航海图和罗盘针,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哥伦布在1492-1502年四次航海,首次航行仅为87人,首航船只为3艘,有罗盘针航海图,最远到达巴哈马群岛、海地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回答,郑和下西洋有何特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郑和、哥伦布远航有何目的?

参考答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基础达标

1.B2.C3.C4.A5.B6.D

能力提升

1.D2.B3.C4.B5.B

6.(1)戚继光,明朝人;(2)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中国奸商骚扰中国沿海地区,形成倭患。(3)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平息东南沿海的倭寇,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

拓展探究

1.(1)郑和:1405-1433年;迪亚士:1487年;哥伦布:1492年;达伽马:1497-1498年;麦哲伦:1519年。

(2)规模:郑和船队庞大,船多人多;哥伦布等人船队很小,船少人少。目的: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扩大明朝的影响,加强海外联系;哥伦布等人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掠夺财富。性质:郑和下西洋是与各国友好交往的义举;而哥伦布等人远航属殖民扩张活动。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3)同意。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经济、社会、军事的发展呈现出颓势,倭患、边患不断。而明朝闭关锁国的国策又束缚了海上贸易的发展,致使中国曾一度领先的造船技术、指南针技术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导致海上力量落后于欧洲新兴国家。启示略(言之有理即可)。

2.(1)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规模大、设备先进、到达范围广。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通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哥伦布开辟了美洲新航路。

(2)宣扬国威、到西洋取宝,不计较经济效益;而哥伦布是为了探寻新航路,谋求财富。

下载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