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狼和鹿》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狼和鹿》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教材分析】
《狼和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捕杀凶狼反而造成了森林饥荒、疾病流行。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设计思想】
夯实文本的基础内容,挖掘文本的内涵,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认识。以“变”贯穿始终,从“森林的变化”到“人类的改变”再到“不应改变自然”,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升认识的过程。
本课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语言,品读体会,联系全文思考,认识到生命是平等的,自然和谐才能共存并发展,我们要尊重生命、尊重自然。
【教学目标】
1.找出课文中关于森林、狼、鹿变化的词句,品读体会,想象当时的情景,认识到是人类亲手破坏了生态环境,人类的善意行为其实是愚昧的、不科学的。
2.关注数字的运用,通过比较,认识到生态环境的变化之大。
3.通过反思,认识到生态环境需要保持平衡,人类不可任意改变和破坏,只有平衡了才能更好地发展。
【教学重点】
找出课文中关于森林、狼、鹿变化的词句,品读体会,想象当时的情景,认识到是人类亲手破坏了生态环境,人类的善意行为其实是愚昧的、不科学的。
【教学难点】
1.通过反思,认识到生态环境需要保持平衡,人类不可任意改变和破坏,只有和谐、平衡了,才能更好地发展。
2.认识到生命是平等的,我们要尊重生命、尊重自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写好课题,“狼”、“鹿”写得较大,“和”字写得较小。(狼和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文本
教师导语: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看一看那里发生的故事。先听写几个词语,看看同学们是否和它们交上了朋友。
1.听写词语:葱绿 捕杀 消退 传染
2.学生互批,反馈。
3.请学生思考上节课所讲内容,选用刚听写的词语说说课文给我们讲述的故事。(选两至三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可详细,可简单,只要孩子把课文主要意思说出即可。)
二、精读课文,感受“变化”
以“变”贯穿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发现森林的变化,狼的变化和鹿的变化,直至最后人类的变化。品词析句,认识到是人类亲手破坏了生态环境,人类的善意行为其实是愚昧的、不科学的。
(一)教师过渡:同学们说得很完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美丽的凯巴伯森林。(板书:森林。写在“和”字下面,大小和“狼”“鹿”一样。)
狼 和 鹿
森 林
谁来给我们读一读那里的美丽景色?
1.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节中的1、2两句。
2.再请一学生读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如生答不出,则让孩子们自由朗读,再想象,然后发言交流。)
生说自己看到的美景,如,小鸟、鹿、花、草,师随机评价,最后师小结:这真是个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森林啊!(边小结边出示绿色森林的图片,作为教学背景。)(最好能用上学生说的话小结,重点要突出凯巴伯森林的“美丽”和“充满生机”,为下面教学做好铺垫。)
(二)教师继续说,过渡:可是,同学们,凯巴伯森林一直都是这样美丽、充满生机的吗?(生答:不是。)师继续说:课文中是怎么写的?请你找一找,勾画下来,读一读,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找到相关语句,勾画、朗读、想象。)
1.指名两至三个孩子读第三节的3、4两句,并说一说自己仿佛看到的景象。(教师要抓“像着了火一样”“消退”“蔓延”,让孩子体会森林的可怕景象。)
2.师小结:没想到凯巴伯森林竟然变成这样,荒凉、枯黄,没有绿色,没有生机,这哪是森林啊,很快就要变成不毛之地了!(出示荒凉森林的图片)
(三)师过渡:同学们,在凯巴伯森林里,除了植物变化很大,别的事物有变化吗?请你在课文中找一找,勾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还有什么有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同桌交流。
1.生自由读课文,勾画,思考,同桌交流。
2.指名读语句,谈自己的理解。
交流第二小节中人类捕杀狼的语句,师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教师要抓“打破宁静”“哀嚎”“血泊”“25年”“六千多只”等词语。生会回答,狼死了很多;狼死得很悲惨;猎人们好残忍;狼终于被消灭了,鹿终于安全了(当学生答到这点的时候,老师应问:鹿的安全是以什么为代价的?狼的生命。你觉得这样的交换好吗?方法多样,总之,要引导学生体会到狼的死亡是件悲惨的事,同情狼的遭遇。)
当学生先谈鹿的变化时,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看看鹿原来的状况:数量和健康。教师抓鹿的饥荒和疾病,并出示一组句子(四处写鹿数量的句子),引导学生读一读,体会鹿的变化之大,鹿的生存状况越来越差。
(四)师问:同学们,是什么使凯巴伯森林变成了一片枯黄?是什么使鹿大量死去,留下的也只是病鹿?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1.生读最后一节内容,师问是什么消灭了森林的绿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原因。
2.再请一生回答,师问是什么使鹿大量死去,只留下病鹿?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原因。
3.师小结:是鹿群的大量繁殖给森林带来了灭顶之灾,也给自己带来了饥荒与疾病。究其根源,是谁造成了这一切后果?
4.生答:是人类造成了这一后果。师小结:人类不捕杀狼的话,森林的生态平衡就不会被破坏,一切还会是那么宁静而美好,是人类亲手破坏了和谐的森林生态环境,造成这样的悲剧。
(重诵读,重体会,重感悟,真正认识森林巨变的原因。)
三、总结全文,反思提升
1.师板书: 人 人
狼 和 鹿
森 林
2.问生:狼、鹿、人、森林这四者中,谁是受害者?(激发学生自由思考,讨论交流,提升认识。)
生答,师相机评价,小结(四者都是受害者,而人类是造成悲剧的主角)。
3.出示图片配乐,问生此时想说些什么?出示四个对象(人、狼、鹿、森林),学生自由选择,说自己的心里话。
4.师过渡:是人类的愚昧与无知带给了凯巴伯森林悲剧,也带给了人类一个沉痛的教训。现在人类终于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改变了自己的做法。
出示“引狼入室”材料,让学生了解人们醒悟了,森林复活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5.师总结,板书(平衡 发展)。生态只有保持平衡,世界才能更好地发展,人类会吸取过往的教训,更加珍爱我们的地球!面对这片美丽的森林,祝愿我们的蓝色星球永远幸福地旋转。
四、课外延伸,巩固课内
1.为凯巴伯森林的游客写一段简短的介绍词。
2.讲述这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给家人或好友听。
板书设计:
外圈用蓝色粉笔勾勒成一个圆圈,仿佛蓝色的地球,中间的“平衡”“发展”写在连接“狼”“和”与“和”“鹿”的横线上。
【教学反思】
一、全文扣“变”,简洁明晰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本节课我紧紧扣住“变”这个字,贯彻了全部教学内容。先梳理课文前一部分的内容,感受凯巴伯森林的变化;再引导学生探究森林发生巨变的原因;接着联系整个故事反思谁是受害者;最后领悟人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只有和谐才能更好地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不慌不忙,依次找出课文中关于森林、狼、鹿变化的词句,品读体会,想象当时的情景。这一系列的变化,深深震撼了孩子们的心灵,他们在诵读和交流中认识到是人类亲手破坏了生态环境,人类的善意行为其实是愚昧的、不科学的。这一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学生有文可读,有话可说,体会和交流都十分积极。可见,教学时紧扣一个关键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走进文本,揣摩文意。
二、适时反思,提升认识
在学生品读认识到森林巨变的原因时,我适时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狼、鹿、人、森林这四者中,谁是受害者?”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提出就引发了学生积极思考,他们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发现这四者都是受害者,而人类是真正造成这场悲剧的主角。这个问题既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又是对文本内涵的升华,如点睛之笔,为课堂增色不少。
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教学的总结环节非常重要,对于学生深化认识非常重要。三年级的学生要向高年级过渡,每课都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前后联系,主动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创意板书,贴近心灵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颇费一番心思,考虑到三年级学生较喜欢直观的东西,我首先就想到用图画的形式板书。其次,我要凸显这个故事中的四个受害者,把文本内容概括全面。另外,我还要表明四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我要把本文的主旨体现出来。出于这四点原因,我设计了地球形状的圆圈,把四者连在一起,表明“平衡”和“发展”才是正确的。
这板书非常受学生欢迎,下课的时候还有孩子围到黑板前仔细研究,他们还要给四者配上图画,把蓝色的地球画得更美。可见,板书的设计也是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形象地展现出教学内容。
总之,本课教学比较成功。我们需要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
阅读相关报告总结文档:浅谈如何开展变电运行反事故演习李一峰 “小熊”快跑 苏禹烈 85后“天使”,就那么一点点不一样 张勇 海底捞“捞”出了什么 固原市原州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人工假底电耙运搬削壁充填法在薄矿脉中的应用 幼教男生班英语活动教学探究 关于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的研究综述 浅析新形势下基层工商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中的角色和对策 浅谈工程施工合同审计 论空港经济区与城市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企业分立的涉税风险 经济转型升级视角下的黄岩区软实力研究 关于会计诚信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电算化环境下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和创新 企 *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
2013年最新【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第二篇:《狼和鹿》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评析
《狼和鹿》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评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第18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词。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以及文本的感悟,体会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教学重点:
在品词、读句、赏文中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使学生明白为什么狼少了,鹿却成了破坏森林的“祸首”。教学难点:
由狼和鹿之间的联系知道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及环保的重要性。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读题质疑。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生齐读课题:狼和鹿 师:这些词语还认识吗?一起打声招呼吧![出示: 捕杀 葱绿 特意 消退 功臣
提防 传染 居然 血泊 祸首] 学生齐读。
2、师:在你印象中,什么样的人是功臣?祸首又是什么样的人呢?(生说)
3、文中谁是功臣,谁又是祸首?(指名说)
4、导入: 为什么贪婪而凶残的狼是功臣,而美丽善良的鹿却是祸首呢?让我们走进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
【评析:课始,教者由复习词语引导学生理解“功臣”、“祸首”以及课文中“功臣”、“祸首”分别指谁?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中悟情,情中悟理。
1、感受一百多年以前的凯巴伯森林的美好。[多媒体展示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师:这样的景色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学生回答] 生1:树木很茂密。生2:有五彩缤纷的花朵。生3:百花齐放。生4:绿树成荫。
生5: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
生6:树木郁郁葱葱,花朵五颜六色,小草亭亭玉立。
师:是啊,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多美啊![出示句子: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 师:我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生齐读] 【评析:利用多媒体画面带领学生走进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由画面的直观美进而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为下文学习一百年后凯巴伯森林的变化作伏笔,使学生的对比意识更强烈。】
2、感受森林和鹿群的变化及其原因
师:此时凯巴伯森林是(),鹿是()。一百年后的凯巴伯森林是怎样的?鹿又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地读读第三自然段。[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此时,整个森林是怎样的?[生说]
师:是啊,[师边读边出示: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读读看,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森林?读出你的感受。
师:一百多年前呢?[出示: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师:一百多年后呢?[出示: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师:读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1:为什么凯巴伯森林原来一片生机勃勃,而现在居然是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生2:什么原因使原来一片生机勃勃的凯巴伯森林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疑问,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原因,再和同桌交流。集体交流。
师:森林闹起了饥荒,因为此时鹿群的总数已经超过了十万只。[板书:100000]这就是十万,它究竟是多少呢?周一升旗时,全校师生聚在一起,人多吧?十万就是100个这么多,多不多?我们一起来感受鹿的多。
[出示: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学生齐读。
师:而一百多年前,森林里有多少只鹿?[板书:4000]怎么会猛增到十万呢?大家读读1、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学生自渎]现在你能说出原因了吗?[学生交流]
师:是啊,鹿的天敌狼被斩尽杀绝了,鹿再也不用时刻提防狼的暗算,它们在森林中自由自在地嬉戏,无忧无虑地生儿育女。所以鹿的总数很快由4000只接近(十万只),达到(十万只),最后超过了(十万只)。(师的语言越来越激昂。)师: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出示,师引读: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鹿真的太饿了,它们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吃完了(灌木吃小树),吃完了(小树吃嫩枝),吃完了(嫩枝吃树皮),只要是能吃的绿色植物都被他们吃光了。这就是文中的“饥荒”。谁愿意将这场面读出来?[指名读] 师:所有的绿色植物都被吃光了,整个森林(师引读: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师:十万只,只剩下了8000只,而且还是病鹿,变化真大呀!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森林和鹿群的变化。1、2组读第1自然段,3、4组读第3自然段。[学生感情朗读]
师:葱绿的森林变得枯黄一片,健康而美丽的鹿奄奄一息,不断地走向死亡。面对着这样的变化,相信大家的心情和老师一样,无比沉重。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如果你就是当地的居民,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谈感受]
3、品读课文,深化领悟“功臣”与“祸首”。
师:没想到啊,没想到,人们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什么?快速阅读第4自然段,找找答案。[学生交流后相机板书:功臣 祸首] 师:为什么说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鹿却是祸首呢?请同学们再读读第4自然段。想好了再和同桌交流,试着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学生交流。
师:这里的功臣和祸首分别是狼和鹿,都是相对于森林和鹿群来讲的,具有特殊的含义,因此要加上引号。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此环节的教学,正是通过变序教学让学生品读、比较一百多年前和一百多年后的凯巴伯森林的巨大变化,引起强烈的心灵震撼,使学生能积极与文本对话,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互相碰撞与交流,从而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明白为什么狼是“功臣”,鹿是“祸首”。】
三、总结拓展,明白事理
师:同学们,大自然的各种生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有它生存的规则,就像文中的狼要吃鹿,鹿要吃绿色植物一样。狼和鹿就像一架天平,没有认为的破坏,它始终保持着平衡,这个平衡我们叫做[板书:生态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人为地破坏,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灾难。就像文中的人杀狼是为了保护鹿,但却使鹿走向了毁灭,使森林也遭受破坏,使这架天平失去了平衡。所以这里真正的祸首是谁? 师:是啊,是人,是当地的居民。此刻,你想对当地的居民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 师:其实,我们不仅要对当地的居民说,也要对你、对我、对他、对所有的人说:人们啊!人们!我们应该善待大自然的一切生灵,要做维护生态平衡的卫士,让我们携起手来[出示:维护生态平衡,共创美好家园](学生齐读)让我们大声地告诉所有人(学生大声呼喊:维护生态平衡,共创美好家园!)
【评析:这里通过狼和鹿之间的联系引出“生态平衡”这个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深奥的词,使学生认识到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人类,心灵再一次震动,思想受到一次洗礼,将本课获得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再落实到行动中去,争做维护生态环境的卫士。】 板书设计:
18、狼 和 鹿 ↑ △ ↑
生态平衡 4000 100000 “功臣” “ 祸首”(人)8000(病)
第三篇:《狼和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狼和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感悟,从人们随意杀狼反而害鹿,破坏森林的事实中懂得事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狼和鹿》这篇课文,初步学习课文后,你们有什么收获?那么你对狼和鹿的看法有没有什么改变?
师:对于同一种动物,可能有的喜爱有的讨厌,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的理由。不管是鹿还是狼,虽然它们各有自己的品性,但它们都是生命,所以都应该得到尊重。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狼和鹿曾经生活过的凯巴伯森林,去了解狼和鹿的另一面。
(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初学收获)
二、精读比较,探究明理
(一)走进森林: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把描写森林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再读一读。
2、指名读:“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生机勃勃”什么意思?由“生机勃勃”,你想到了哪些景象?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呢?(指名试读,评价,齐读。)
3、这是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可经过25年后,凯巴伯森林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再次描写凯巴伯森林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4、指名读:“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读着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景象?心情如何?有什么感想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齐读。)
(二)感受狼与鹿的变化 狼的变化:
1、是呀,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读读课文,找到原因。(自由读,读后交流)
2、原来,狼被大量捕杀是森林前后变化的导火线。为什么要捕杀狼呢?谁能用书中的话回答?(指名说。)
3、当地居民是怎样捕杀狼的?请同学们放声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从这段文字里,你能读懂什么?(自由朗读后交流:捕杀数量之多、情景残忍。心情如何?重点指导朗读。)
鹿的变化
1、鹿没有了狼和其他天敌的威胁,凯巴伯森林一时间成了鹿的——王国。凯巴伯森林真的永远成了人们心中鹿的王国了吗?
2、指名读第三节,思考:鹿发生了哪些变化?(板书:四千、十万、八千)
2、为什么在数量上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再放声读一读想一想。(指名交流后齐读感受鹿的变化。)
三、对照感悟
1、在人类的枪声中,狼一只跟着一只倒在血泊中,美丽的森林随之被破坏,活泼可爱的鹿也陆续死去,留下一片苍凉和惨淡。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悲剧!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读后交流)
2、为什么可恶的狼反倒成了“功臣”?而可爱的鹿怎么成了“祸首”了呢?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其中的原因(学生讨论交流。指导理解引号的作用——说明狼功臣行为和鹿的祸首行为都不是人们事先的愿望,而是做梦也没想到。)
3、昔日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凯巴伯大森林闹的如此悲凉,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呢?是狼?是鹿?还是„„小组讨论。指名回答。为什么是当地的人们呢?是呀,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正是当地人们的“无知”,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却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大坏蛋。
四、拓展延伸 现在有人想在凯巴伯森林入口处竖一块警示牌,你认为该在上面写些什么,把要说的话用最简洁的语句告诉每一个进入森林的人?
第四篇:狼和鹿第二课时
18、狼和鹿
【教学目标】凭借语言文字,体会自然界中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并
懂得破坏生态平衡会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同学们,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在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中生活着一群鹿和一群狼。还记得,课文中形容狼的词语吗?形容鹿的呢?(出示:美丽活泼
贪婪凶残)指名读
齐读
3.可课文的最后一节却是这样评价狼和鹿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四小节,用“------”画出人们评价“狼”和“鹿”的两句话。
二、学习第四节
1.学生朗读,画句子 2.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1)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理解“功臣”,居然是这么评价狼的)
(2)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理解“祸首”,原来是这样评价鹿的)
请大家轻轻读这两句话,你们脑中肯定会有一个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教师相机板书:“功臣”
“祸首”。(评价:
1、你真善于思考。
2、你真会发现问题。)是啊,为什么“狼”成了“功臣”,“鹿”却成了“祸首”了呢?让我们再次走进凯巴伯森林寻找答案。
同学们还记得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什么样子吗?指名读,出示图片和句子。(点评抓住“葱绿”“生机勃勃”读出了森林的美丽)指名读,一起美美地读读。
三、学习第三小节
1、现在的凯巴伯森林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小节,用横线画出描写凯巴伯森林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鹿群数量变化的句子。读画。同桌之间把找到的答案相互读读,交流一下。
我们先来看看森林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谁来读读课文中的句子。指名读
出示句子: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师:我们来看看这段话,“整个森林怎么会像着了火一样”呢?指名说。(原来如此,饥饿的鹿群吃光了一切,这火其实是鹿群的饥饿之火。)
师:这个就是现在的凯巴伯森林,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现在的森林?(寸草不生 荒无人烟 荒凉 不毛之地……)师:看到这里,你们心情怎么样?(痛心、伤心,这么美丽的森林被摧毁了),请大家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师:我们来看,凯巴伯森林前后变化如此鲜明,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请男生读前面一段话,请女生读读后面一段话,男女生比比谁读的有感情。
这一切的变化都是谁造成的?——鹿。所以,一齐读——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让我们再来看看鹿群又有怎样的变化吧。
看看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鹿群数量的变化?学生交流,相机出示:
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教师相机过渡:十万只啊,难怪森林会被糟蹋得那么惨啊。
师:还有哪些句子?
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评价:变 化好大)
我们来看看这段话,更大的灾难指的是什么?(疾病)哪些句子写出了疾病的可怕?
1、把什么比作什么?“妖魔的影子”给我们什么感受?(恐怖、可怕)
2、“六万只”(太可怕了)
3、八千只“病鹿”(就是灭顶之灾)病魔这么可怕,同学读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从这两句话中的哪些词能看出鹿群的变化?(生说词语)我们一齐把这两句话读一读,注意读好句中的数字。(学生读句子)
这一切是谁造成的?——鹿, 所以,齐读——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四、学习第四小节
现在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说鹿是“祸首”,为什么说狼是“功臣”呢?请同学们再去读读第四小节,找出原因,用横线画出来。
指名读,(原来是这个原因,真没想到)
同学们,是谁让鹿变成“祸首”的呢?请认真默读课文的第二节,你们会发现?(学生说:是人类,把狼都杀光了。)
是啊,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但人类却将狼一只又一只地捕杀了。再读第二小节,说说你的感受。
人类对狼的捕杀是多么的残忍,多么的血腥,多么的可怕!齐读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人类出于对鹿的喜爱,大量捕杀了经常对鹿“下毒手”的狼,本来觉得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大自然经历了亿万年的发展,生物之间已经建立起了稳定的内在联系。他们捕杀了六千多只狼,严重破坏了凯巴伯森林的生态平衡,才导致了凯巴伯森林灾难性的后果。(板书:生态平衡)
由于人们的无知,好心办了坏事。他们可真后悔呀!我们来当一回环保小专家,怎样才能使凯巴伯森林恢复往日的生机? 栽树(当务之急),给鹿群找食物(好主意),一些人找兽医给它 们治病(刻不容缓),一些人找野狼。(恢复凯巴伯森林的生态平衡,真聪明)
英雄所见略同,美国政府制定了“引狼入室”的计划,出示,指名读。
学习了这一课,老师相信同学们会有很多感受,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用一两句话在生态感言里面写下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同学们,如今我们人类仍然在破坏生态平衡,出示图片。
八、结束新课
同学们,狼和鹿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向人们敲响了保护生态平衡的警钟.只要人类能保护生态平衡,就会为一切生物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
3、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用上“因为------所以------”说说狼为什么是“功臣”?同桌之间互说,指名说。
【教学反思】
《狼和鹿》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附近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和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自然界各事物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狼鹿共存,狼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第二自然段写当地居民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第三自然段写灾难逐渐降临到凯巴伯森林这片鹿的王国。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做梦也没想到,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课文层次清楚,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故事真实,说服力强,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向人们解释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本课时是第二课时,采取了对比的教学方式,抓住三个对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阅读、探究,体会课文内容,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圆满地完成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一)对比之一:森林变化的前后对比
我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描写凯巴伯森林的句子,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很快学生找出描写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句子。我相机出示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读。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认识20多年后的凯巴伯森林。(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而20多年后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真实的画面再现,图、文的鲜明对比给了学生强烈的冲击。看得出,同学们的内心深处被触动了。他们的朗读声中流露出了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喜爱,还有对25年后荒凉的凯巴伯森林的沉痛的惋惜。)在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0多年间为什么会发生 如此大的变化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对比之二: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
这部分教学活动,我用数字比较的方法展开教学。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对比第一自然段、三自然段鹿群数量及生存的状态,想象变化的情景,体会灾难的严重。凯巴伯森林原有“活泼的美丽”的鹿4000只,自从人为地杀掉六千多只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鹿的总数迅速超过了10万只,翻了25倍。当“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时,鹿又急剧地死去6万只,不久就剩下8000只病鹿。这里的对比鲜明,点明了生态失衡所造成的悲剧。鲜明的对比,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是多么重要。课文通过狼与鹿之间的故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了这个联系,就破坏了生态平衡,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样的对比,学生印象深刻,体会更加透彻。
(三)对比之三:狼鹿异位的对比
第四然段是文章的难点,这个教学环节我请学生用找一找“功臣”和“祸首”分别指的是谁,为什么?学生理解的很深,都知道真正的祸首其实是“人类”,因为人类的干预,使得生态失去了平衡。
以上三个对比,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品读词句和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及蕴含的深刻道理,在学习中受到思想教育。
最后,我创设情境:现在的凯巴伯森林要树立一块警示牌,你想提醒大家什么?让学生先说一说,学生说出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在插图上画出警示牌,写下自己想说的话,相互交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我还利用课外扩展,建议学生课后搜集有关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在班上进行交流,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让他们更真切地认识“生态平衡”的概念,更加自发地去保护生态平衡。
课结束了,但我总觉得还存在着许多遗憾,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新的理念贯通在行为之中,让课更实在、更精彩,同时在创设 情境方面多实践多总结,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教研水平。
第五篇:《狼和鹿》教学案例[范文]
《狼和鹿》教学案例
【文本解读】
《狼和鹿》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一篇关于生态平衡的阅读课文。文章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的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课文层次清楚,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而且,文章所叙述的故事真实,说服力强,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文章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与文本语言的亲密接触中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文章的教学难点是“狼为什么是鹿和森林的功臣”,以及初步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设计理念】
1.针对文本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读中悟情。俗话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小学生来说,不需要太多繁琐,抽象的叙述,以读带讲,边读边思,读中悟情,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多种形式的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多项比较,深入探究。抓住文本,通过对比朗读,重点引导学生比较1、3节鹿群数量及生存的状态,想象变化的情景,体会灾难的严重。顺理成章地进入探究造成这原因的根本所在。进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词语,领会课文内容。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懂得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破坏生态平衡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架天平【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狼和鹿》。(齐读课题)
2、出示狼和鹿的图片。说说你喜欢哪一种动物?为什么?(狼凶残,贪婪,奸诈,狡猾;鹿乖巧,可爱,漂亮,活泼。)
3、小结过渡:看来,狼和鹿的形象在你们心中是根深蒂固了,人们总是对鹿喜爱有加,对狼痛恨有余。
【设计意图】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题目常常能为阅读文本提供诸多资源。这一揭题方式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充分挖掘本文题目中的阅读资源,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阅读重点与阅读指向,让学生的认知与文本内容产生强烈的“反差”,以此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也帮助学生养成了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行为首先应该从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始。
二、导出末端,设置悬念。
1、过渡: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也和你们一样的看法,可是后来,他们对狼和鹿的评价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默读课文最后一段,想想:这时人们用哪两个词来形容狼和鹿。
出示: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3、“功臣”和“祸首”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人们喜欢的鹿成了祸首,而人们痛恨的狼却成了功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凯巴伯森林去查个究竟吧!
三、多项比较,深入探究。(1)探究森林的变化
1、一百多年前的森林是怎样的?后来的森林又是怎样的?
2、请生自由朗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体会。
3、交流:
①、一百多年前的森林
出示 :一百多年前的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A、(出示flash森林图)这就是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机勃勃”什么意思?(充满生命力,充满活力。)
B、总结:森林里,天空湛蓝,湖水清澈,树木茂盛,花儿鲜艳,一切都那么生机勃勃。让我们齐读这句话,一起来感受森林的生机勃勃。
②、可是经过25年之后,凯巴伯森林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相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出示: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似的,绿色在消退,黄色在蔓延。A、这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请找出来,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从这两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的眼前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现在的森林?
B、出示现在的森林图。看到这样的景象,你的心情如何,请带着这种心情读这句话。
(出示森林的对比图)如此鲜明的变化,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男女生读、齐读)读到这儿,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呢?(指名说,如:这一切是谁造成的?同一座森林,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出自己的理解,通过凯巴伯森林的两次鲜明的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森林的巨大变化,因势利导,这一切究竟是谁造成的?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些问题最能表达当时所有学生心中的矛盾,它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起
探究的欲望。
过渡:是啊,同一座森林,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它的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鹿群的变化)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说一说。
(2)探究鹿群的变化 交流:
1、出示句子:小鸟在枝头唱歌,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师:这时的鹿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活泼,美丽,健康,快乐,)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回答。
总结:是啊,快乐中存在着危险,嬉戏时也要时刻提防。A、出示图片,请生仔细观察图片,你认为哪些鹿能脱险,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B、因为不断遭到狼的暗算,那时的鹿有多少只?(四千只)C、你能想象一下森林里的其他动物生活得怎样吗?
总结:出示图片,是啊,这时的凯巴勃森林生机勃勃,莺歌燕舞,鹿群嬉戏,恶狼出没,快乐与危险同在,进攻与防守并存,但是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好,让我们齐读这一段,感受森林的和谐美好。
2、后来鹿群又发生什么变化?请生再读读。
交流:A、数量变化:4千只——10万只——8000只病鹿 出示: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熟悉的班级人数、年级人数、学校人数的
逐层相比较,帮助学生建立起“十万只”的概念,从而感受到此时凯巴伯森林已经成了鹿的王国了。)
【设计意图】为了能让学生理解十万只数量之多,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熟悉的班级人数、年级人数、学校人数的逐层相比较,帮助学生直观地建立起“十万只”的概念。于是“十万只”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符号,它已经有了丰富的文本内涵。
出示: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鹿群后来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 交流:
出示: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数、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鹿群这时遇到的难题是什么?(饥荒)这里的“一切”指什么?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请同学们补充完整。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补充。(小草刚刚钻出地面,就被饥饿的鹿吃光了;小花还没来得及装扮森林,就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凡是森林中能吃得到的东西,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可是,你还能听到无数鹿宝宝对鹿妈妈痛苦的哀鸣,它们好像在说:“妈妈,我„„”(指名说)
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那就是疾病。
出示: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地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
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学到这儿,老师不禁纳闷了,鹿好好的,为什么会有疾病?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B、状态变化:现在的这八千只病鹿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从哪儿可以看出?
C、那么森林中的其他动物呢?引导学生明白因为森林的消退,食草动物没有了食物和家园,而食肉动物也连带受到了影响。
总结:此时的凯巴伯森林荒凉萧条,死气沉沉,病鹿奄奄一息,小动物无家可归,没有了狼的威胁,鹿群反而失去了快乐,森林反而失去了和谐,此时的你心情如何?齐读这一段。
(3)探究狼的变化
1、过渡:那么森林和鹿群的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呢?(狼的变化)是啊,狼的大量捕杀正是森林和鹿群变化的导火线,当时凯巴伯森林的居民和你们一样恨透了狼。
2、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从哪儿可以看出人们恨透了狼? 出示: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了六千多只。
(交流:从“一个跟着一个,25年,六千多只”中体会人们的残忍。)
3、再读“当地居民恨透了狼”这句话时,体会当时人们对狼恨
之入骨的心情。(齐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是由文悟理的关键。这一过程的设计,围绕一个故事:凯巴伯森林中发生的故事;紧扣三组对比:森林、鹿群、狼群前后变化的对比;抓住文中数据的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默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以及观看多媒体再现的森林变化前后图景,探究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为下一步领悟人们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的原由奠定了基础。
(四)寻根究底,总结原因。
1、过渡:当地居民捕杀狼是为了什么?然而事实上像他们预想的那样吗?
2、读最后一段,想想: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事情出乎他们的预料?(做梦也不会想到,居然,反倒,倒成了。)
出示: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3、现在,凶残的狼成了人们眼中的“功臣”,而善良的鹿却成了人们眼中的“祸首”。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原因吗?
4、如果你是当地居民,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出示:如果我是当地居民,会想些 ; 如果我是当地居民,会说些。
【设计意图】通过对当地居民不同心情和语言的想象,体会他们的情感变化,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生态平衡的科学道理和重要意义。
四、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出示一架天平,同学们请看,这是一架天平,这一头是鹿,另一头是狼,狼吃掉一些鹿,限制鹿的繁殖,将鹿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着天平的平衡;假如我们人为地打破了这个平衡(拿掉一些砝码)天平就将倾斜,甚至倒塌,必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现在看来,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是人类,是人类的无知。)
2、老师从网上的资料中了解到大量捕杀狼这一政策是当时没过总统罗斯福制定的,他的本意是想保护鹿,但是事与愿违,结果痛心不已,如果罗斯福还没有下令消灭狼,你是他的总统助理,你会如何劝说?
3、同学们说得有道理,如果罗斯福总统早些听到这些话,也许就不会出现今天的悲剧。但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一部分人贪婪一时的利益,而不惜破坏生态平衡。(出示补充资料介绍)
(1)白蚁与黑蚁是一对冤家,一旦相遇就会大动干戈,往往出现大兵团作战的场面。结果常常是黑蚁大获全胜,白蚁损兵折将,纷纷逃窜。于是,人们用黑蚁来防治毁坏建筑物的白蚁。
(2)山雀和啄木鸟是一对好伙伴。山雀喜欢飞到啄木鸟那儿,在地上等待啄木鸟啄出的虫子;而啄木鸟由于专心啄树皮,很容易遭
到老鹰的袭击,于是山雀只要发现老鹰,就会给啄木鸟以信号。
(3)狐狸是令人讨厌的家伙,但是如果没有了狐狸,兔子、田鼠、刺猬的数量就会急剧增多,那么田间的植物和果实就会大量减少。
4、交流身边发现的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并谈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5、是啊,除了狼和鹿,时间万物都存在着这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这种平衡关系一旦被破坏了,将会给我们的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设计意图】拓展课外阅读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这里教师和学生补充的现实生活中没有注意生态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事例,是课本向相关材料的延伸,不仅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升华主题。
五、作业超市,课外延伸。
1、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收集有关生态平衡或失衡的小故事,与同学交流。
3、设计一条保护生态平衡的宣传的标语。
【设计意图】以作业超市的形式出示作业,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参与探究的空间。作业内容也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狼 和 鹿
“功臣” 吃 “祸首”
保护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