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过氧化氢制氧气教案
《过氧化氢制氧气》教案、学案及反思
《过氧化氢制氧气》教案
苏州景范中学 董敏华
教学目标
1、学会掌握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方法(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验满)。
2、根据实验报告能独立完成实验并规范实验基本操作。
3、探究催化剂的特点。
4、了解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装置适合制取什么气体。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对比、迁移知识的能力,以及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氧气制取原理探究、装置的选择
教学难点 催化剂概念
教学用品
探究实验用品 多媒体投影
教学设计
问题引入: 氧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广泛的用途,如急救病人、焊接和切割金属、炼钢等都需要较纯净的氧气。如何制取氧气呢? 问题: 前面我们学过通过哪些途径可以得到氧气?
回答: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实验室可用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设问:在实验室还能用其他物质的反应来制氧气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
板书:过氧化氢制氧气
实验原理
二氧化锰
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实验:出示药品并观察。
回答:根据标签所示了解过氧化氢的化学式为H2O2,其水溶液俗称双氧水,为无色液体,本实验所使用的双氧水浓度为5%。二氧化锰化学式为MnO2,是黑色粉末。
问题: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制氧气,要用到固体和液体,并且反应速率很快,我们应选择怎样的装置呢? 投影:
将二氧化锰和双氧水直接装入一支试管内,是否可行? 投影:
回答:不可行。固体和液体始终接触,不能控制反应停止。问题:那怎样才能将固体和液体分开呢? 回答:将液体装在漏斗里,固体装在试管中。投影:
问题:这样可行吗?
回答:不可行,因为短时间内有大量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接触,反应速率很快,产生大量气体,有可能造成爆炸。
问题:选用怎样的装置才能控制双氧水的量,进而控制反应速率呢? 回答:要控制反应速率,就要逐滴滴加双氧水,因此就要在漏斗上加一个活塞――分液漏斗。投影:
问题:下半部分是否一定要用试管呢?可否改用其他装置呢? 回答:可以。投影:
问题:反应的发生装置已经确定,收集装置又是怎样的呢?氧气应用什么方法收集?
回答: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又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投影:
小结: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整套装置。投影:
问题: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回答:关闭活塞,双手紧捂锥形瓶,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学生实验:分组实验,每组用两种收集方法制取两瓶氧气。讨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问题:如何验满?
回答并实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能复燃,则已收集满。讨论:总结注意事项。
拓展问题:1双氧水浓度对实验的影响
对比实验:
5%H2O2 10%H2O2
MnO2
结论:双氧水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观察: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
问题:若不加二氧化锰反应能进行吗?
实验:
5%双氧水 二氧化锰
5%双氧水
现象: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内产生大量气泡,未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内产生少量气泡。
结论:二氧化锰能加快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像这样的物质被称为催化剂,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3 该发生装置适用于哪一类反应?该收集方法适宜收集哪些气体? 该发生装置适用于固体和液体的反应。
排水法适于收集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适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大,且常温不与空气反应的气体。
过氧化氢制氧气(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掌握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方法(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验满)。
2、根据实验报告能独立完成实验并规范实验基本操作。
3、探究催化剂的特点。
4、了解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装置适合制取什么气体。学习步骤
1、实验原理
(1)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双氧水的物理性质
(3)二氧化锰的物理性质
2、实验装置
(1)写出所用仪器的名称
(2)画出实验装置图
3、实验过程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向锥形瓶中加入二氧化锰粉末
(3)塞好带有分液漏斗的导管的双孔橡皮塞(4)向分液漏斗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5)收集气体(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4、讨论
(1)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2)为什么要用分液漏斗而不用普通漏斗?
(3)如何验满?
(4)你在实验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5、拓展
(1)设计实验以证明为什么不能使用浓度较高的双氧水来制取氧气? 实验设计:
实验现象:
结论:
(2)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设计实验以证明。实验设计:
实验现象:
结论:
催化剂的定义:
(3)该发生装置适用于哪一类反应?该收集方法适宜收集哪些气体?
《过氧化氢制氧气》教学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我希望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层层深入,自己来设计实验装置,并自己动手制取氧气,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进行交流,得出结论。让学生在简单的实验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由于采用了分大组进行实验的形式,虽然学生之间交流有所增加,但每位学生动手的机会却不均等,个别学生成为了“观众”。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安排每位学生为一组,讨论时可以组间交流。
二.在实验过程中还有少数学生一下子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双氧水全部加入二氧化锰中,导致反应速率过快,来不及收集。这是因为在实验之前这些学生并未真正了解选用分液漏斗的意义,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一错误操作进行讨论,以进一步强化使用分液漏斗的意义。
三.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普遍实验基本操作不规范。如锥型瓶壁上粘有大量二氧化锰粉末,教师此时可组织学生对此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出该现象主要是由于加药品时未横放且药品加入量过多引起的。因此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强化实验基本操作。
四.在学生设计实验以证明不能用浓度过高的双氧水制氧气时,有较多学生没有用5%的双氧水来制氧气作对比。这一拓展探究可以让学生对对比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会将催化剂的概念偷换为催化剂本身并没有参与化学反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设计实验以强调催化剂的概念。
实验设计:向3mL5%H2O2 溶液滴入2滴1mol·L-1 Fe2(SO4)3 溶液,溶液开始呈浅黄色,然后又变成深黄色,这说明在滴入Fe2(SO4)3溶液后, H2O2溶液中有深黄色的新物质生成;溶液最后又从深黄色变成浅黄色,与反应前溶液的颜色完全一致,这说明这种深黄色的生成物又分解产生了等质量的Fe2(SO4)3。
说明催化剂能改化学反应速率是因为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生成了中间产物,中间产物又分解最终得到相同质量的原催化剂。尽管催化剂从起始态和最终态看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是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机理在于它参与化学反应生成中间产物,中间产物又分解得到等质量的原催化剂。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科学的催化剂概念,加深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催化剂的性质和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但并非未参与反应。
骏卡充值中心
http://www.dzjdyy.net
x55414W1KjZ5
第二篇:《过氧化氢制氧气》教学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我希望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层层深入,自己来设计实验装置,并自己动手制取氧气,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进行交流,得出结论。让学生在简单的实验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由于采用了分大组进行实验的形式,虽然学生之间交流有所增加,但每位学生动手的机会却不均等,个别学生成为了“观众”。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安排每位学生为一组,讨论时可以组间交流。
二、在实验过程中还有少数学生一下子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双氧水全部加入二氧化锰中,导致反应速率过快,来不及收集。这是因为在实验之前这些学生并未真正了解选用分液漏斗的意义,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一错误操作进行讨论,以进一步强化使用分液漏斗的意义。
三、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普遍实验基本操作不规范。如锥型瓶壁上粘有大量二氧化锰粉末,教师此时可组织学生对此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出该现象主要是由于加药品时未横放且药品加入量过多引起的。因此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强化实验基本操作。
四、在学生设计实验以证明不能用浓度过高的双氧水制氧气时,有较多学生没有用5的双氧水来制氧气作对比。这一拓展探究可以让学生对对比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会将催化剂的概念偷换为催化剂本身并没有参与化学反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设计实验以强调催化剂的概念。
实验设计:向3mL5H2O2溶液滴入2滴1mol&%8226;L—1Fe2(SO4)3溶液,溶液开始呈浅黄色,然后又变成深黄色,这说明在滴入Fe2(SO4)3溶液,H2O2溶液中有深黄色的新物质生成;溶液最后又从深黄色变成浅黄色,与反应前溶液的颜色完全一致,这说明这种深黄色的生成物又分解产生了等质量的Fe2(SO4)3。
说明催化剂能改化学反应速率是因为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生成了中间产物,中间产物又分解最终得到相同质量的原催化剂。
尽管催化剂从起始态和最终态看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是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机理在于它参与化学反应生成中间产物,中间产物又分解得到等质量的原催化剂。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科学的催化剂概念,加深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催化剂的性质和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但并非未参与反应。
第三篇:氧气教案
教学重点 1 氧气的性质。教学流程图:
环节一:交流与思考:氧气的存在和用途。
交流与思考:氧气的存在和用途。
教师提出问题:氧气的存在形式?你都知道氧气有哪些用途?
氧气存在于空气中, 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氧气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在医疗、工业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
氧气为什么有这些用途呢?这和氧气的性质是分不开的。我们先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环节二:实物展示与多媒体教学: 氧气的物理性质
教师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物理性质,教师予以补充。同时播放关于氧气物理性质的多媒体课件,并总结如下: 氧气的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2.标准状况下,密度(1.429 g/L)比空气(1.293 g/L)略大 3.溶解性:不易溶于水 30mL O2 / 1L H2O(室温)
4.三态变化
101kPa 时,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钢瓶中。
环节三: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师设问:氧气为什么比较活泼?氧气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认识它的性质呢?生活中你已经有什么经验?氧气除了助燃,还有什么性质?教师提示:通过实验让氧气发生化学变化,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它的化学性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能否设计和实施一些化学实验来学习氧气的性质呢?
教师为此准备了几种物质,木炭、硫、铁丝、镁条,特意指出这些物质分属于不同的类别,你们想想怎样才能让它们与氧气发生反应?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基础来决定是教师自己演示这些实验,还是学生分组自己完成这些实验。由于学生初学化学,对实验既感兴趣,同时又担心安全问题,所以教师要关注实验教学的细节,启发学生全面思考问题。例如,铁丝和氧气的反应,实验步骤应该讲述清楚:把光亮的细铁丝(已经打磨干净)盘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缓缓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要先放一些水或者细沙),观察现象。同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成光亮的铁丝?(除去表面的氧化层)2.为什么下端要系一根火柴?(起到引燃的作用)
3.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使更多的铁丝获得较高的初温,反应容易进行。)
4.为什么要等到火柴几乎燃尽时才将铁丝放入集气瓶中?(防止火柴与瓶中氧气反应,降低瓶中氧气浓度,反应难以进行。)
5.为什么要将铁丝缓缓伸入集气瓶中?(使铁丝和氧气充分接触,能持续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
6.为什么预先在集气瓶的瓶底放入少量的水或沙子?(防止高温物质溅落到瓶底而使瓶底炸裂。)
7.为什么铁丝在氧气中可以剧烈燃烧而在空气中只产生红热现象?(氧气的浓度不同)。这样的实验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避免学生只是看热闹,而学不到什么东西。
小结: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与铁丝、硫、木炭等物质反应。
案例展示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氧气
授课教师:贾学倩(北京市一零九中学,中学高级)【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题《氧气》,新课程标准上是这样规定的“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基于对课标的理解,基于学生的认识发展,我把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即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和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作为教学重点,把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和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作为教学难点。教学成功之处:
一、课程的引入,采用了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对新知识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二、物理性质的总结,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使学生明确通常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哪几个方面便于今后学习其他物质。
三、充分运用教材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部分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的描述。
四、学生参与度高,从课程的引入,到观察物理性质,验证气体,观察现象,描述现象,找共同点,各个环节,都有学生的充分参与。
教学不足之处:本节课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的都是化学的理念,不足之处是,没有继续进行提升,从生活回到化学中去,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体现的不足。限于课堂演示的条件的不足,硫的燃烧并未在通风橱中进行。
学生存在的问题:描述现象不全面,不准确。还需要在后续学习中继续加以练习。对于化学这门学科的定义没有全面的理解,不能正确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了解到化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对于学科理解不深刻,目的性不明确,比较盲目。
本人最大的收获:通过准备这样一节课,我觉得备学生比备教材更为重要。只有在充分了解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有可能上出一节有质量的漂亮的课,学生才有可能在这样的课堂中更有效地开展学习。
虽然这节课诸多老师给予了肯定,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常常反思、学习,不断改变我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长此以往,就会找到更好、更适合、更完善的教学设计。
第四篇:氧气教案
第二节:
氧气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与碳、磷、硫、铁的反应现象及在空气中的现象,并对二者之间进行对比。
2:理解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3:知道氧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表达能力。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反应的实验现象及产物。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实验准确的描述反应现象。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
演示实验法
观察法
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导言】在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需要它,没有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这是什么呢?(对,是氧气,看来你们的常识还是不错的。)这个谜语对你们是否有点简单,那么你们知道节日庆祝会飘在空中的气球里为什么不充氧气吗? 【学生活动】 思考
【师】为什么不充氧气,那么我们就来先学习氧气看看是为什么。通过刚刚的 谜语你们能从中知道氧气的哪些信息呢,请同学们看一看书的34页第一段,看看书上还介绍了氧气的哪些物理性质。【板书】 第二节 氧气
【师】解析谜语中的信息。指导学生就书34页第一段氧气的物理性质进行总结。注意是不易溶。另外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若气球中充氧气则会下沉,而不会
漂浮在空气中。
【板书】
一、物理性质:无色 无味
不易溶于水
密度比气大
【师】我们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氧气也是无色无味的那么我们怎么去区别它们呢?如果你们不知道那么就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实验,也许你们能从中找到答案。同学们在观察我做的实验时,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有什么特殊的变化,如:有无颜色的变化,发光或者其他等等。
【演示实验2—2】演示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氧气中的燃烧。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观察的记录。演示完后联系学生对实验观察现象的回答,教师做总结。
【师】现在请注意,我将几滴澄清石灰水滴入瓶中。会有什么现象呢?(在绪言中我们知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下面我们就来对比一下木条在空气和氧气中有什么现象。【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 做记录 讨论
【板书】1:与碳反应
空气:红热
氧气:发光 发热
产物是二氧化碳
碳+氧气→二氧化碳
【师】实验观察完了,那么现在你们能不能将空气和氧气区别开来。对,我们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如果木条能复燃就说明它是氧气,相反则是空气。【板书】
区别空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为氧气
【师】刚刚同学们观察了碳与氧的反应,碳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那我们在来看一下硫在空气及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存在什么区别。在做实验前请同学们打开窗户。因为这个实验会产生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演示实验2—13】硫在空气中燃烧,迅速将其放在氧气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 观察现象 做记录
【师】
现在请同学们来总结刚刚的现象,(适当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对硫在空气、氧气中的不同现象做对比,分析原因。而这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叫二氧化硫。
【板书】 2:与硫的反应
空气:淡蓝色火焰 有刺激性气味产生
氧气:蓝紫色火焰
有刺激性气味产生
是二氧化硫
硫+氧气
→二氧化硫
【师】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的差别只在于火焰的颜色,而产物都相同。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呢?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21%的氧气,它们的区别之一就是氧气含量的多少。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其实物质在空气燃烧中时其实质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因为二者只存在氧气浓度的差别。【板书】
结论:物质与空气反应的实质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师】 那么除了碳、硫能与氧发生反应,你们还知道什么也会与氧发生类似的反应吗?对,还有磷。那请同学们写一下它的文字表达式。【学生活动】书写反应式
【师】磷、硫、碳是非金属,那金属会不会与氧气反应呢?你们知道铁为什么长时间在空气中放置会有铁锈生成吗?铁锈又是什么呢?铁锈是什么颜色(红褐色)
【学生活动】
思考
【师】
那么你们见过铁燃烧吗?其实铁能燃烧,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铁的燃烧。看看它的产物是不是红褐色的。但是看的过程中请你们思考铁是在什么条件下燃烧的?
【演示实验2—14】
铁在氧气中的反应。
【师】在做这个实验之前呢,请同学们注意我在氧气的瓶中加了少量的水,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
观察
做记录
【师】引导学生就观察的现象作讨论,对比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学生活动】
讨论
听讲
【师】 铁燃烧了吗?我们来分析一下。首先在空气中是怎样的,氧气中又是怎样的。
【板书】 3:与铁的反应现象: 空气;红热
生成了黑色固体。
氧气:火星四射
放出大量热
黑色的物质生成 【师】
讲述黑色固体是四氧化三铁
铁 +氧气
→
四氧化三铁
(纯氧)
【师】
现在我们回头想一想之前的问题,为什么要在里面放水。【学生活动】
思考
讨论
回答
【师】
其实当铁被烧红时温度已经很高了。而现在是铁燃烧了,可想温度应该很高吧。其实铁在与氧气反应时会放出大量的热,为避免生成高温熔融物掉下来时大量的热将瓶子炸裂,所以需要在瓶底加一些水或者沙子。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铁在氧气含量比较高时能燃烧,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说明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板书】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可支持燃烧
【师】铁在空气、氧气中的反应是这样,生成黑色固体,之前我们说铁锈它并不是黑色的,那它又是什么呢,其实它叫三氧化二铁。是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长时间的复杂化学变化而产生的。请同学们写出它的文字表达式。【学生活动】 书写 【板书】
铁 +氧气→三氧化二铁
【师】
下面我们在来看一下这几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点。【学生活动】
思考
回答
【师】
通过以上几个反应都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都有氧气参加反应且氧气都在反应物行列的特点,讲述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师】
我们把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叫做化合反应。看看这几个反应都是这样的吧。
把有氧气参与的反应归属于氧化反应。请问氧反应是指有氧气参与的反应对吗
【板书】 化合反应: 两种或两种生成一种。
氧化反应:有氧气“参与“的反应
【师】
我们来看看书上的第四题。来巩固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师】 就是在氧化反应中都还存在着区别,就拿铁的点燃和生锈来说。他们的现象存在明显区别。在氧化反应中把伴随有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我们把它叫做燃烧。燃烧一般很剧烈,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应都那么剧烈,比如铁生锈,它就没有发光发热,还有我们生活中食物的腐烂,酿酒等等他们都进行的很缓慢,不容易被察觉像这种氧化反应叫做缓慢氧化。
【师】
那么我们学习了氧气这么多知识同学们知道它除了可以共呼吸外还有什
么用途吗?
【学生活动】
思考
回答 【师】
总结用途
【板书】
供呼吸
支持燃烧
炼钢、、、、、、【总结】
好,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得出了三个二。第一个二:解决了两个问题 知道为什么气球中不充氧气(是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知道如何去区别空气和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如果复燃则是氧气)。第二个二:推出了两个结论,第一个是通过硫与氧气的反应得出(物质与空气反应实质是与氧气反应)第二个是铁的燃烧得出的(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第三个二:知道了两中反应类型,他们分别是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同学们要注意区分。
最后,总结出了氧气的用途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既然它如此重要,当我们急需用它时怎么办呢?比如我上课时哪来的氧气?请同学们下来思考一下。【作业】
习题2、3、5
第五篇:氧气教案
初三化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二)能力目标:
逐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块上一节课,我昨天从集市上买了一个很漂亮的小鱼缸,顺便买了6条金鱼放在里面,可今天早上发现我的金鱼全飘在了水面上,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
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它与人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难怪人们常说“氧气是养生之气”。了解物质的性质是认识物质的主要环节,氧气到底有哪些性质呢?是我们今天探究的主要内容。
出示一瓶氧气,请学生们观察
【提出问题】①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并通过你的观察描述其物理性质。
学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提供资料】课件上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水中溶解有氧气吗?
学生:有
问:什么事例能证明
学生可能回答水中有生物存在,生物离不开氧气
【图片】河塘中的增氧机
问:水中有氧气,又为什么用增氧机,说明水中溶解的氧气多不多,易溶解在水中吗?
学生回答--不易
引出水中溶有氧气,水中溶有氧气不多(氧气不易溶解于水),指导学生归纳出氧气的溶解性。
学生:氧气的溶解性是不易溶于水。
师: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
实验证明,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图片】液态氧气 固态氧气
通过上面的学习请同学们总结出氧气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学生总结:
【板书】
一、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于水。
【PPT】
师:研究气体物理性质通常从色、态、味、溶解性、密度等这几方面探究。
师:生活中同学们知道氧气可以和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呢?
学生可能回答----液化气、---------等
师: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吗?你们能否通过生活先来假定这个结论!
学生:化学性质活泼
作出假设: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的气体。
师:今天和同学们共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活泼还是稳定。同学们已经知道在生活中很多物质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那在纯氧中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呢?我们通过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对比实验来一起探究。
【板书】
二、化学性质:
【探究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PPT】师:根据实验提纲,做演示实验。
注意:实验中不要将玻璃片拿掉;将燃着的可燃物从上至下缓缓插入集气瓶中,以便可燃物与氧气充分反应。切不可直接把可燃物插到集气瓶的中下部,否则燃烧产生的热量驱动物质膨胀,会将集气瓶上部尚未反应的氧气排出,反应时间缩短,现象不明显,不利于观察。
现象总结:
空气中:持续红热,无火焰
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比较:在氧气中燃烧更加剧烈
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分组实验】
师:下面各组分别做实验提醒学生注意:
(1)分工合作,有实验者也有记录者
2名操作员,1名记录现象,其它是观察员。
(2)发现问题要记下来思考、讨论。
师:下面实验开始
教师巡视并指导,发现问题,同时记录。
【学生合作实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师:实验要求蜡烛在空气中和在氧气分别燃烧,和同学们共同探究现象有什么不同?
【合作探究】【PPT】师:根据实验提纲结合学案上的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并填写相应的学案部分内容。
学生总结实验现象:
空气中:明亮的火焰,黄色火焰
氧气中:火焰十分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珠生成,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
比较:在氧气中燃烧更加剧烈
【问题讨论】
问题1:铁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回答----不能
问题2:铁在氧气中能燃烧吗?
能不能怎么办?做实验来看!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合作探究。
总结现象:
空气中:只能加热至红热,不能燃烧
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的黑色固体。
思考:(小组合作完成学案相关部分)
下面把这个化学变化表示出来【学生板书】
【板书】1.碳+氧气二氧化碳
【板书】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
【板书】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问题讨论】
问题3: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水?你估计是什么原因?
防止熔化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延伸:那么铁丝放入集气瓶后能否接触到集气瓶内壁?
操作不规范,铁丝碰到集气瓶内壁导致集气瓶炸裂
问题4:铁在空气中点不燃,如何在氧气中点燃铁丝?
学生:在铁丝的末端系上火柴杆看来目的是?
引导学生回答:给铁丝预热,提高铁丝温度,利于铁丝燃烧,火柴杆起引燃作用。
问题5:火柴杆点燃后什么时候伸入氧气瓶最为适合?书上面是如何要求的?
学生:火柴杆即将燃尽时
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否则火柴杆燃烧将消耗大量氧气,以免火柴梗的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而影响铁丝燃烧
问题6:铁丝为何绕成螺旋状?
引导学生回答: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提高铁丝的温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问题7:如果你发现铁丝生锈了,你认为对实验有影响吗?如何解决?
引导学生回答:有影响。没有除去铁丝表面的氧化层导致铁丝不能燃烧
问题8:铁丝细点好还是粗点好?
引导学生回答:细点好。
分组回答:
师:
(1)各组实验是否成功?
(2)在实验中发现了哪此问题?组内发现了哪些问题?
(3)组内如何认识的?
(4)其它组认同否?(如果有同学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点拨)
师: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同学们发现可燃物在空气中还是在氧气燃烧更剧烈?
学生:氧气
师: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比较活泼还是比较稳定?
学生:比较活泼
师:甚至一些不能在空气中燃烧的物质在纯氧的帮助下却能燃烧,这种化学性质就是氧气的助燃性,也说是氧气能支持燃烧。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