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由落体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5自由落体运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活动设计:⑴师生合作做一个小游戏:
教师出示小书签,用两个手指捏住书签顶端,让一个学生伸出两个手指在书签的下端做好捏住书签的准备,但手指不能碰到书签。当看到教师放开手时,学生立即去捏书签。
这个小实验能检验人反应的灵敏程度。人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经过的时间叫反应时间。老师现在手中的这把尺子就可以估测人的反应时间,(师生互动),同学们想学习这种方法吗?
(二)新课教学
一、自由落体运动
提出问题:是否重的物体一定下落的快?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设计自己的可行方案。
1.、组织学生进行试验探究: A 等大的硬纸片和纸片等高释放。
B 纸团和纸片等高释放
C 等大但质量不等的两个小球等高释放 2对试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重的物体不一定下落的快。
提出问题:从刚才的试验中,究竟是什么影响了物体下落的快慢呢?(空气的阻力)
3、进一步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既然刚才我们已经猜想到空气的阻力是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那么我们就创设一个没有空气阻力的环境。
演示:牛顿管试验。
演示试验步骤:(1)不抽出玻璃管中的空气,将玻璃管倒立过来,观察物体下落的情况。
(2)抽出玻璃管中的空气,将玻璃管倒立过来,观察物体下落的情况。
教师引导总结:在真空的环境中(没有空气阻力)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情况是一样的。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师生互动:
⑴观察粉笔头的自由落体运动,讨论运动的初速(为零),运动速度的变化(越来越大).提出假设: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⑵实验验证:
Ⅰ.讨论交流实验方案: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教师提示可以参考书本。最后由各组派代表总结发言各组的实验方案。教师总结如下:
①打点计时器、纸带(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自由落体运动,分析纸带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②频闪照相(学生能看了书本P47的“问题与练习”的问4而提出方案,若没人提,教师可适当引导。但不清楚闪光照片是怎么得到的,教师可利用电脑动画介绍频闪照相过程)Ⅱ.学生动手试验进行探究:仍分小组实验,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打点计时器、纸带。根据刚才的发言给适当的器材。实验过程中教师四处走动可适当的进行指导。Ⅲ、组织学生交流探究结果:
最终得出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自由落体加速度
教师活动:多媒体演示,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计算其加速度。学生活动: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计算重力加速度,通过比较得出结论。3.计算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教师引导:根据你处理的数据,请你计算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各小组计算结果公布,教师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各结果有可能有误差)请同学们讨论在实验误差允许下,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加速度是否相同?
结论:相同。
⑴在地面附近的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⑵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⑶教师强调我们这里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9.801 m/s。在粗略的计算中,可以把g取作10 m/s。
22请学生看书本P46的表格,说说能得到的信息:
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从赤道到北极,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教师点评: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这些公式中的初速度v00,a取g就可以了。
自由落体运动遵从的规律:
vtv0at
vtgtsv0t12at
推出:s212gt
2四、本节课小结
五、课后作业 ⑴阅读书本内容
⑵完成P47的问题与练习1-4 板书设计:
§2.5由落体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⑴实验方案: ①打点计时器、纸带 ②频闪照相 ⑵动手实验
⑶实验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Vt=at;x=(1/2)at2 3.重力加速度(g)(1)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9.8 m/s(2)重力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t=gt;x=(1/2)gt2
第二篇:《自由落体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景泰二中 何 知
自由落体运动
景泰二中
何
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去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及其方向,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4.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
4.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制定探究计划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2.渗透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及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教学难点】自由落体运动中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相同。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打点计时器、纸带、重锤、牛顿管、手动抽气机、20cm刻度尺、橡皮、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活动设计:师生合作做一个小游戏
教师出示刻度尺,用两个手指捏住刻度尺顶端,请一位学生伸出两个手指在刻度尺的下端做好捏住刻度尺的准备,但手指不能碰到刻度尺。当看到教师放开手时,学生立即去捏刻度尺。
这个小实验能检验人反应的灵敏程度。人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经过的时间叫反应时间。老师现在手中的这把尺子就可以估测人的反应时间,(师生互动),同学们想学习这种方法吗?
(二)新课教学
一、自由落体运动
出示图片:观察自然界中存在的下落现象,并比较下落的快慢。提出问题: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相同呢? 播放视频:看看百姓对物体的下落是怎样理解的?
试验探究:A 等大的硬纸片和纸片等高释放。(重的下落快)
B 等质量的纸团和纸片等高释放。(纸团下落快)
C 轻纸团和重纸片等高释放。(轻的下落快)得出结论:重的物体不一定下落的快。
提出问题:从刚才的实验中,究竟是什么影响了物体下落的快慢呢?(空气的阻力)进一步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既然刚才我们已经猜想到空气的阻力是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那么我们就创设一个没有空
气阻力的环境。
演示实验:牛顿管实验。
实验步骤:(1)抽出玻璃管中的空气,将玻璃管倒立过来,观察物体下落的情况。
(2)不抽出玻璃管中的空气,将玻璃管倒立过来,观察物体下落的情况。
教师引导总结:在真空的环境中(没有空气阻力)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情况是一样的。(板书)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条件:(1)初速度为零;(2)只受重力作用
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师生互动:
观察粉笔头的自由落体运动,讨论运动的初速(为零),运动速度的变化(越来越大).提出假设: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实验验证:
Ⅰ.讨论交流实验方案: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最后由各组派代表总结发言各组的实验方案。教师总结如下:
①打点计时器(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自由落体运动,分析纸带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②频闪照相(学生能看了书本而提出方案,若没人提,教师可适当引导。但不清楚闪光照......片是怎么得到的,教师可利用电脑动画介绍频闪照相过程).......Ⅱ.学生动手实验进行探究:分小组实验,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打点计时器、纸带。根据刚才的发言给适当的器材。实验过程中教师四处走动可适当的进行指导。Ⅲ.组织学生交流探究结果:
(板书)最终得出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1、自由落体加速度
教师活动:多媒体演示,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计算其加速度。学生活动: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计算重力加速度,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2、计算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教师引导:根据你处理的数据,请你计算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各小组计算结果公布,教师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各结果有可能有误差)请同学们讨论在实验误差允许下,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加速度是否相同?(相同)
3、在地面附近的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4、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5、教师强调:我们这里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9.80 m/s。在粗略的计算中,可以取g=10 m/s。
请学生看书本的表格,说说能得到的信息: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从赤道到北极,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师点评: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这些公式中的初速度v00,a=g就可以了。自由落体运动遵从的规律:
tvtv0at 得:vtgt
sv012a t得:s22
212gt
2asvtv0 得:2ghvt
2222
四、本节课小结;完成“做一做”。
五、课后作业:
⑴ 阅读书本内容;
⑵ 完成P45的问题与练习1-5。
板书设计:
第五节 自由落体运动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条件:(1)初速度为零;(2)只受重力作用 fG
3、性质:
⑴ 实验方案:①打点计时器、纸带
②频闪照相 ⑵ 实验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9.8 m/s
2、重力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tgt ;h12gt ;2ghvt
第三篇:17_《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新人教必修1)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
3.知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知道物理中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教学重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2.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光滑的水平板(一端带有定滑轮);砝码(一盒),细绳、夹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2.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产生加速度,而产生的加速度又和物体的质量及所受力的大小有关,那么: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及物体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2.理解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3.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1)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所用的实验装置,教师进行讲解:图中是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板上,小车的前端各系上细绳,绳的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各挂一个小盘,盘里放有数量不等的砝码,使两辆小车在不同的拉力下做匀加速运动。
(2)对本次实验中说明的两个问题
a:砝码跟小车相比质量较小,细绳对小车的拉力近似地等于砝码所受的重力。
b:用一只夹子夹住两根细绳,以同时控控制两辆小车。
(3)实验的做法:
a:在两砝码盘中放不同数量的砝码,以使两小车所受的拉力不同。
高考资源网 2006精品资料系列
b:打开夹子,让两辆小车同时从静止开始运动,一段时间后关上夹子,让它们同时停下来。
(4)需观察的现象,观察两辆车在相等的时间里,所发生的位移的大小。(实验现象:所受拉力大的那辆小车,位移大)
(5)分析推理:
a:由公式s1at2得到在时间t一定时,位移s和加速度a成正比;
2b:由实验现象得到:小车的位移与他们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c:推理得到结论:对质量相同的物体,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即:
a1F1或aF a2F2a1F1a2F2
(6)巩固练习:
a.据得到:要使物体在短时间内速度的改变很大,即加速度很大,就必须给物体提供。
b.竞赛用的小汽车,要求起动后几秒钟内速度由零达到60m/s以上,他们为什么要装备功率很大的发动机?
2: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1)实验装置同上;
(2)说明与前次实验的不同。
前一次实验中,我们是保持小车质量不变,而改变小车所受力的大小,来研究加速度和力之间的关系的。
本次实验是使两辆小车所受拉力相同,而在一辆小车上加放砝码的,以增大质量,研究加速度和质量之间关系的。
(3)实验现象:
在相同的时间里,质量小的那辆小车的位移大。
(4)分析推理,得到结论:
在相同的力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
a1/a2=m2/m1或a∝m3: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1)综合上述实验中得到的两个关系,得到下述结论:
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加速度的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2)公式表示:
a∝F或者F∝ma m即:F=kma
a:如果每个物理量都采用国际单位,k=1;
高考资源网 2006精品资料系列
b: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力叫做1牛顿。
(3)推广:上面我们研究的是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情况,当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上述关系可推广为: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放心跟合力的方向相同。即F合=ma。
(4)介绍F合和a的瞬时对应关系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4:例题分析(课本例题)
(1)学生阅读例题内容
(2)分析:
质量m已知必须先求F1和F2的合力,而合力的大小可
要求物体的加速度以用作图法求解,也可以用计算法求解。
(3)用投影片展示解题过程:
如图所示,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把力F1和F2分别沿x轴和y轴的方向分解F1的两个分力为:
F1xF1xcos60o,F2yF2sin60o
F2的两个分力为:F2xoF2cos60o,F2yF2sin60
F1y和F2y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抵消,F1x和F2x的方向相同,所以:
F合F1xF2xF1cos60oF2cos60o5N5N10N
已知合力F合和质量m,据F合=ma,即可求得:
10NaF合5m/s2
2kg
三:小结
1:本节课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确定了a和F之间的大小关系,也确定的a和F的方向关系
3:求解合力时,可采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将各个力沿x轴和y轴分解,最后求合力的方法。
高考资源网 2006精品资料系列
四、作业
课本P53练习二
五、板书设计:
定律的实验条件(控制变量法)
1、m一定时,aF1
2、F一定时,am
3、把Fma改写成,在F,m,a取国际单位的条件下k1牛顿第二定律内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且加速度与合外力方向相同F合和a的方向关系1N1kgm/s2单位关系:物理意义:瞬时对应关系因果对应关系
高考资源网 2006精品资料系列
第四篇:高中数学《指数函数》教案1 新人教A版必修1
3.1.2指数函数
(二)教学目标:巩固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习题课,可分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练习: 备选题如下:
1、关于定义域
x(1)求函数f(x)=11的定义域
9(2)求函数y=1x的定义域
51x1(3)函数f(x)=3-x-1的定义域、值域是……()
A.定义域是R,值域是R
B.定义域是R,值域是(0,+∞) C.定义域是R,值域是(-1,+∞) D.以上都不对(4)函数y=1x的定义域是______ 5x11(5)求函数y=ax1的定义域(其中a>0且a≠1)
2、关于值域
(1)当x∈[-2,0]时,函数y=3x+1-2的值域是______(2)求函数y=4x+2x+1+1的值域.(3)已知函数y=4x-3·2x+3的值域为[7,43],试确定x的取值范围.(4).函数y=3x3x1的值域是() A.(0,+∞)
B.(-∞,1) C.(0,1)
D.(1,+∞)
(5)函数y=0.25x22x12的值域是______,单调递增区间是______.3、关于图像
用心 爱心 专心 1
(1)要得到函数y=8·2-x的图象,只需将函数y=(12)x的图象()
A.向右平移3个单位
B.向左平移3个单位 C.向右平移8个单位
D.向左平移8个单位
(2)函数y=|2x-2|的图象是()
(3)当a≠0时,函数y=ax+b和y=bax的图象只可能是()
(4)当0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5)若函数y=a2x+b+1(a>0且a≠1,b为实数)的图象恒过定点(1,2),则b=______.(6)已知函数y=(12)|x+2|. ①画出函数的图象; ②由图象指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并利用定义证明.(7)设a、b均为大于零且不等于1的常数,下列命题不是真命题的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A.y=a的图象与y=a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B.若y=a的图象和y=b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则ab=1 C.若a2x-xxx>a22-1,则a>1 ,则a>b D.若a>b 24、关于单调性 (1)若-1 A.5-x<5x<0.5x C.5<5<0.5x-xx B.5x<0.5x<5-x D.0.5<5<5 x-xx(2)下列各不等式中正确的是() A.()3()3()3 252C.()3()3()3 52212121211 B.()3()3()3 225 D.()3()3()3 *** 1211(x+1)(3-x)(3).函数y=(2-1)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A.(1,+∞)C.(1,3) B.(-∞,1) D.(-1,1) (4).函数y=()2xxx2为增函数的区间是() (5)函数f(x)=a-3a+2(a>0且a≠1)的最值为______.(6)已知y=(数.(7)比较52x12x12)xx22+1,求其单调区间并说明在每一单调区间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与5x22的大小 5、关于奇偶性 (1)已知函数f(x)= m21x2x为奇函数,则m的值等于_____ 11(1)如果82 x2x=4,则x=____ 用心 爱心 专心 3 6阶段检测题: 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1.如果函数y=ax(a>0,a≠1)的图象与函数y=bx(b>0,b≠1)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则有 A.a>b B.a 3(3x-1)(2x+1) ≥1},则集合M、N的关系是 B.MN D.MN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任取x∈R都有3x>2x ②当a>1时,任取x∈R都有ax>a-x ③y=(3)-x是增函数 ④y=2|x|的最小值为1 ⑤在同一坐标系中,y=2x与y=2-x的图象对称于y轴 A.①②④ C.②③④ B.④⑤ D.①⑤ 4.下列函数中,值域是(0,+∞)的共有 ①y=31 ②y=(A.1个 x1)③y=1()④y=3x B.2个 x11xC.3个 D.4个 5.已知函数f(x)=a1-x(a>0,a≠1),当x>1时恒有f(x)<1,则f(x)在R上是 A.增函数 B.减函数 C.非单调函数 D.以上答案均不对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6.在同一坐标系下,函数y=ax,y=bx,y=cx,y=dx的图象如下图,则a、b、c、d、1之间从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用心 爱心 专心 4 7.函数y=ax1的定义域是(-∞,0],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8.函数y=2x+k-1(a>0,a≠1)的图象不经过第四象限的充要条件是__________.9.若点(2,14)既在函数y=2ax+b的图象上,又在它的反函数的图象上,a=________,b=________.10.已知集合M={x|2x2+x≤(14) x- 2,x∈R},则函数y=2x的值域是__________.三、解答题(共30分)11.(9分)设A=am+a-m,B=an+a-n(m>n>0,a>0且a≠1),判断A,B的大小.12.(10分)已知函数f(x)=a- 22x1(a∈R),求证:对任何a∈R,f(x)为增函数.x1213.(11分)设0≤x≤2,求函数y=42a2xa21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课堂练习:(略)小结: 课后作业:(略) 用心 爱心 专心 则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王祥晖 一、教材内容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的知识后编排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也加强了课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另一方面,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本章知识的复习课,培养学生思维的研究课,联系生活的应用课,也是后面课程的知识准备的垫底课。所以本节课在本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 2.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规律。 难点:设计实验并验证自由落体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法、启发式教学法、分析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 从落体运动引入 图片展示:下落的苹果、跳伞运动,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落体运动。 师:请同学们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物体下落快慢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说明:让学生展示对物体下落已有的经验认识,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物理现象,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物理规律研究的价值。预测:学生对物体下落的认识可能有下面几种 1.重的物体下落快;例如:小石块下落的比树叶快 2.轻和重的物体下落一样快;例如:小石块和小纸团下落的一样快 3.体积小的物体下落的比大的物体下落快;例如:小球下落的比气球快 4.物体在下落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例如:小石块下落 5.物体下落的很快,例如:从3层楼高出物体下落的楼底,只需1秒多一点时间 6.…… 师: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时,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 这个观点是否正确?由实验验证。 【演示实验一】粉笔和纸片同时下落,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重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实验二】取两张相同的纸,剪去其中一张的一部分然后揉成纸团,再让它们同时下落。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演示实验三】粉笔和纸团下落,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轻和重的物体下落一样快 【演示实验四】取两张相同的纸,把其中一张揉成纸团,再让它们同时下落。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轻和重的物体下落不一样快 师:那么为什么物体下落有这些相互矛盾的结论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说明:让学生对已有观点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对新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对已有现象和结论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预测:学生分析出的原因可能是: 1.有没有受到空气阻力; 2.空气阻力和物体的重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介绍伽利略是如何对亚里士多德对物体下落的研究结论产生怀疑,通过推理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轻、重物体下落是一样快的。分析方法如下: 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成正比,即重物比轻物先落地。伽利略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推出了互相矛盾的结果。他说如果重的物体先落地,那么把轻的物体和重的物体栓在一起,那么它比重的物体还重,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它下落的地面的时间应比重的物体短;但我们再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重物下落的比轻物快,那么在下落过程中,重物会受到轻物的牵扯而变慢,轻物会受到重物的牵扯而变快;那么拴在一起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应比重物下落的速度慢;这样伽利略就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这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有缺陷的,因此伽利略认为轻、重不同的物体它们下落的速度是一样的。为了说明他对物体下落的结论是正确的的,据说他在比萨斜塔上把木球和铜球同时下落,发现它们几乎同时落地。伽利略利用科学的思辨方法指出了亚里士多德对物体下落的观点的矛盾通过实验揭示了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猜想:如果没有空气阻力,轻和重的物体下落一样快? (二)自由落体运动 1、轻、重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运动情况一样―――下落的一样快 教师通过牛顿管演示实验来证实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物体下落情况一样。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在一根长约1.5m的玻璃管中,放入一些形状和重力均不同的小物体,如羽毛、铁片片。演示实验时按如下步骤: 将玻璃管倒立过来,观察物体下落情况。 师:从该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从这些现象中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如果空气阻力对物体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那么,物体在空气中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就可以看作是自由落体运动。)2.研究性质:初速度为0 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师: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都相同,用什么物理量来表示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呢? 说明:在研究得出轻、重不同的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一样快后,学生很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轻重物体下落的会一样快?其内在原因是什么?产生这样的疑问是非常好的,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正是揭示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但并不是本节课研究的主要问题;因此在此处,教师通过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这方面。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疑问,教师应给以积极的肯定,并且鼓励学生课可后给以解决。预测: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可能的答案是 1.用物体的速度来表示 2.用物体的运动加速度来表示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用于确定物体的运动快慢,知道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能知道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知道物体的速度变化规律就能知道物体的位置变化规律,因此只要知道物体的运动加速度(和运动初速度)就能知道物体的运动规律。 师:那么如何测得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呢?请思考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方案? 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实际例子,本节课目的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而且还要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来加深对匀变速直线规律的掌握和应用。因此可让学生利用所学匀变速直线来设计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预测: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可能是: 1.让小球从高为h下落,测出下落所用时间t;那么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h为g2(此种方法由于物体自由落体运动很快,因此时间的测量较难;此种方t2法并不可行)s2.利用打点计时来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T这2(重物重力应较大,样才能使重物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可以忽略不计,本实验容易实现)s3.利用闪光照片来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T(本实验实验误差最小,2但不容易在课堂上实现,但这种方法教师应该给予介绍)在学生交流讨论实验设计的方案中,应让他们对各种方案阐述自己的观点,反思方案中的问题。老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安排实验(打点计时器实验)或直接给出打点器打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纸带(或自由落体运动的闪光照片),让学生分析得出测量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重力加速度。 教师在学生算出重力加速度后,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纬度上的重力加速度,让学生发现地球不同纬度的重力加速度是不一样的,它会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这点可以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后给出更好,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自行取舍;如果学生能提出为什么重力加速度会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那么老师应给以肯定,鼓励学生探究其产生的原因) 4.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生活中许多物体的下落都可以看成自由落体运动;如石块下落、花盆下落……。 例题1: 例题二: 练习1: 2.请同学们利用刻度尺设计测量人的反应时间 说明:在应用物理规律时,不仅要做巩固性练习,而且要结合实际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体验如何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特别是方案设计的讨论有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第五篇: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自由落体运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