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太阳系教学实录
太阳系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系,它就是: 太阳系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段视频
《太阳系的奇迹》第一集:太阳帝国-320x240(1)(1).mp4
二、认识太阳系
(一)请同学们看书思考下面的两个问题:
1、除了地球月球外还有哪些天体围绕太阳运动? •
2、它们在排列上是怎样的? • 学生汇报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
太阳系中有八颗环绕太阳运动的行星,成员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这是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发布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从画面左上开始到左下)的合成照片。
(二)思考下列问题: 这些天体有什么特点?
请大家根据查阅的资料说说这些天体的特点 学生汇报 交流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
1、太阳
太阳处于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系的主宰。它的质量是太阳系所有行星质量总和的745倍。所以,她有足够强大的吸引力,带领它大大小小的家族成员围着自己不停地旋转。太阳是我们唯一能观测到表面细节的恒星。我们直接观测到的是太阳的大气层,它从里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太阳的大气层处于局部的激烈运动之中。如:黑子群的出没,日珥的变化,耀斑的爆发等等。太阳活动现象的发生与太阳磁场密切相关。
2、水星
水星是八大行星中最靠近太阳的行星,它是太阳系中运动最快的行星。由于水星距离太阳太近了,个头又小,人们平时很难看到它。水星的表面和月球表面极为相似。其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水星的大气极为稀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表面温度可达427度以上,黑夜最低温度可降到零下173度左右。
3、金星
金星,在中国民间称它为 “太白金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启明星”;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二颗。它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金星的表面温度很高,不存在液态水,金星大气中,二氧化碳最多,占97%以上。同时还有一层厚达20到30公里的由浓度极高的气态硫酸组成的浓云。金星的自转很特别,自转方向与其它行星相反,是自东向西。因此,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
4、地球
人类的家园“地球”已经是一个46亿岁的老寿星了,她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
5、火星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它与地球有许多相同的特征。它们都有卫星,都有移动的沙丘、大风扬起的沙尘暴,南北两极都有白色的冰冠,只不过火星的冰冠是由干冰组成的。火星上也有明显的四季变化。但除此之外,火星与地球相差就很大了。火星表面是一个荒凉的世界,空气中二氧化碳占了95%。火星大气十分稀薄,密度还不到地球大气的1%,火星表面温度极低最低温度则可达到-123℃。
6、木星
木星是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其亮度仅次于金星,木星大气的成分和太阳差不多,中心温度达30000摄氏度 ,木星上还有很强的磁场,表面的磁场强度大约是地球磁场的10倍。木星自转速度非常快,是太阳系中自转最快的行星。木星是太阳系中卫星数目较多的一颗行星。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发现木星有16颗卫星,它们与木星组成了一个家族:木星系.7、土星
土星好象是一顶漂亮的遮阳帽飘行在茫茫宇宙中,可算是太阳系中最美丽的行星了。土星是扁球形的,土星的大气运动比较平静,表面温度很低,约为零下140摄氏度,土星的美丽光环是由无数个小块物体组成的,它们在土星赤道面上绕土星旋转,其中最著名的“土卫六”上有大气,是目前发现的太阳系卫星中,唯一有大气存在的天体。
8、天王星
天王星是一颗远日行星,由于其大气层中的甲烷反射蓝色光,从而使天王星呈现蓝绿色。天王星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它的自转轴几乎与公转轨道面平行,于是有些人把天王星称做“一个颠倒的行星世界”。天王星和土星一样,也有美丽的光环。它的光环由20条细环组成,每条环颜色各异,色彩斑斓,美丽异常。
9、海王星
海王星是远日行星之一,海王星呈扁球形,大气中主要含有氢,海王星是一个狂风呼啸、乱云飞渡的世界,在大气中有许多湍急紊乱的气旋在翻滚。由于海王星离太阳太远,因此它表面温度很低,通常在零下200摄氏度以下。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海王星有8颗卫星。
三、认识庞大的太阳系
庞大的太阳系: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1、冥王星
冥王星是 1930 年发现的,地面观察显示,冥王星的表面覆盖着固体的甲烷,它有一层薄薄的大气。随着冥王星渐渐远离太阳,这层薄薄的气体将逐渐在地表凝固。由于还没有宇宙飞船访问过冥王星,因此它至今还是一颗神秘的星球。因为冥王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如此遥远,致使它表面的温度几乎接近零下 240 摄氏度。在冥王星上,太阳看上去不过是一颗明亮的星星。
2、冥王星为什么会被“降级”?
国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4日投票决定,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入“矮行星”。冥王星因何被“降级”?大会通过的决议规定,“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在太阳系传统的“九大行星”中,只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符合这些要求。冥王星由于其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义,因此被自动降级为“矮行星”。
3、小行星
主要分布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围绕太阳旋转的为数众多的小天体。目前有永久编号的小行星已达3000多颗。照相巡天观测发现的小行星有50万颗.绝大多数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内。小行星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4、彗星
彗星是在扁长轨道(极少数在近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云雾状小天体。一般彗星由彗头和彗尾组成。彗星的体形庞大,由于彗星是由冰冻着的各种杂质、尘埃组成的,在靠近太阳时,因凝固体的蒸发、气化、膨胀、喷发,它就产生了彗尾。彗尾体积极大,可长达上亿千米。且越靠近太阳彗尾就越长。宇宙中彗星的数量极大,但目前观测到的仅约有1600颗。
5、流星与陨石
流星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块(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圈同大气摩擦燃烧产生的光迹。流星体原是围绕太阳运动的,在经过地球附近时,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变轨道,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圈。陨石是太阳系中较大的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后未完全燃烧尽的剩余部分,它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太阳系天体形成演化的信息,是受人欢迎的不速之客。
四、建立太阳系模型
请同学们参照书上的资料亲自动手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五、拓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太阳系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有关于太阳系的诞生的视频。
太阳系的诞生1_合并视频(1)_clip.mp4 中国科普博览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太阳系教学反思
太阳系教学反思
太阳系教学反思1
层次一:用橡皮泥模拟建造太阳系。在这一阶段,由于学生对数据是不敏感,在他们看来,只要有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直径数据,就可以建构太阳系模型了。教师正是基于学生的这一层次的认识,为学生提供橡皮泥,让学生用橡皮泥捏出八大行星,并在桌面上按顺序排好。在小组的交流观察中,学生发现各组的八大行星的模型大小差距很大,认识到要做准行星的大小,需要把行星的直径按比例缩小,这一认识是在学生实践、观察的基础上自主提出来的。学生有了按比例缩小行星直径的认识,教师提供缩小20亿倍后的数据,发现仍然无法用橡皮泥来捏准八大行星的大小。
层次二:用塑料球模型模拟建造太阳系。学生总是在不断的“犯错”中前进,在犯错中积累经验和获得新认识。学生有了第一次尝试的基础,教师再提供给学生八大行星的塑料球比例模型。学生在利用模型建构太阳系的过程中,再一次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观察,发现各组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距离也是不一样的,认识到要正确建构太阳系模型,还需要按比例缩小的距离数据。教师提供给学生缩小20亿倍的距离数据后,学生通过用皮尺量水星距离太阳的距离29米后,发现要建构真实情境下的太阳系,在教室乃至学校操场也无法完成。提出进一步缩小距离的数据。教师提供给学生缩小500亿倍的距离数据后,学生认识到行星直径也要缩小500亿倍。学生通过观察行星距离和直径的数据发现,根本无法建构太阳系:按缩小20亿倍的数据,距离上太大,海王星在2252米之外;按缩小500亿倍的数据,行星太小,水星直径只有0.00976厘米,肉眼根本无法看见。到此为止,在学生的心目中已经大致勾勒出一个浩瀚的太阳系。再通过行星与太阳同比缩小后的比较,进一步感受到行星在太阳系中的渺小。
层次三:到操场上模拟建造太阳系。对学生来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然学生无法按真实的比例建造一个太阳系模型,虽然学生对行星相对于太阳、太阳系的渺小和行星间距离的遥远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但这个感性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需要经过模拟实践这一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学生到操场上的亲身体验。在去操场之前,学生明白拿的是缩小20亿倍的'行星,去找缩小500亿倍的距离上行星的位置。回来后,学生感叹距离太遥远了,行星根本看不见。此时,教师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如果拿的是缩小500亿倍的行星会怎样?通过实践体验,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了太阳系的浩瀚、行星的渺小和行星间距的不等。
三次建模的过程,是基于学生三个逐级提升的认识层次展开的。学生在一次次模拟建构的过程中,对太阳系的真实情景认识越来越深刻,这个认识是学生在不断地交流、探讨、模拟中发现和获得的。学生有了模型建构下的太阳系的新认识,也会对教材中的太阳系插图提出了质疑:行星大小比例和距离都不科学。科学的教学,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发展。
太阳系教学反思2
在上《太阳系》这一课时,我知道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系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他们能说出太阳是恒星,能说出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说出更多的知识。甚至有个别孩子在上这一单元之前就对我说这单元估计不用怎么学就能全知道。但我知道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尤其对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通过本课教学,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建立对太阳系的完整认识,并在建模过程中,认识到太阳系的辽阔,宇宙的浩瀚。
在本课教学中,我先出示了一张太阳系的图片,一个个星球都在上面,但都有一个个括号。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认识各个美丽的星球的同时去了解距太阳从近到远的行星位置排列。从一个个星球的名称从学生口中说出来,再借着部分已有孩子的认知层次,我再略补充一些。孩子们对于太阳系中的行星起了很大的兴趣,尤其像金星上太阳是西升东落,像天王星在自转时是滚着前进等。在这样的结合学生已有认知层次,加上教师的引导性话语,大部分学生对于认识太阳系这部分知识学得更扎实,有效。
然后,我再出示一张冥王星图片,让学生们说一说什么时候冥王星被取消了行星的资格,他们纷纷举起了手,因为这也在我们学校的升旗仪式上钱老师讲解过的,当然很多孩子自身的知识储备是很丰富的。紧接着,老师介绍了冥王星为何改为了“矮行星”。这对于六年级的大部分学生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本堂课在学生原有的对太阳系的认知基础上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对学生新知识的吸引还是起了相当好的推动作用.能通过幻灯片的出示,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感兴趣一些.
本课的一个重点活动就是建太阳系模型,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太阳系各行星的大小、距离远近排列,获得最直观形象的感知。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也是令学生惊讶万分的活动。通过分析教材中的资料数据,按比例将太阳系八大行星缩小进行比较,学生对八大行星谁最大,谁最大,大小差异有多大就一目了然了。但这个建模实验在实施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这是需要改进的。
太阳系教学反思3
《太阳系》是六年级下册科学《宇宙》单元的第五课,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太阳系的科学概念;根据数据表资料小组合作建立一个太阳系的模型。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按比例处理数据,感受到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它们的.大小差异很大。
为了让学生对太阳系的模型有更感性的认识,我先介绍有关太阳系各行星大小的内容,接着让学生讨论:要建立一个太阳系模型,我们要知道什么?然后和学生一起阅读书上有关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一些数据,再将实验材料八个球,根据赤道直径让学生分辨分别是什么行星。最后在指导学生建立太阳系模型的基础上将学生带到了操场上,学生小组开始分工,一人拉线,一人画“轨道”,一人说数据、一人测量。画完轨道后,学生将九个星球放入轨道中,太阳系模型建立起来了。
太阳系教学反思4
传统的天文常识教学一般采用单一的“讲解——接受”式教学,这种教学思路其实并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只有让学生自己透过繁杂多样的现象,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才算是真正经历了科学的探究过程。因此,本堂课的学习力图把传统的步骤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思路及分析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式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中教师起组织者、辅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本课为同学们提供了有效的.自主、协作学习的网络平台。它解决了没有活动平台造成的资源无导航,对话不集中,发表受局限,共享无交流等局限性。随着教育的改革,在小学基础教育中,要站在转变学生学的方式的着眼点,必须先着手转变我们教师自身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开放性研究活动是一个学生学习的新空间,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一优势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活泼,能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寓教于乐,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网络让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网络让课堂教学不再窥豹一斑,捉襟见肘。网络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课本以外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从而不再局限于教师所讲,不再拘泥于课堂所学。
太阳系教学反思5
《太阳系》主要是了解太阳系的八大行星,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并整理资料。课本的资料很有限,学生如果只从课本中了解相关信息,还不足以体现本课的教学目的。
课堂中,我先展示一张太阳系的图片,学生依据平时的知识,自然知道这一课要了解的主要对象。学生在平时积累的知识是有限的`,虽然能说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还不能按正确顺序指出它们的名称。怎样确定他们的顺序呢?同学们分小组,从资料中可以很快找到答案(根据它们离太阳远近距离排列)。同时在资料中还知道它们的大小也不同,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体积大小来排序。
接下来,我继续展示八大行星的图片,让学生自由提问。比如:水星上是不是有很多水?土星为什么有彩色的光环?除了地球,其他行星上有生命吗。学生提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一步去收集资料,尝试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这个环节,我预设的是两种
方案
:第一种是我收集一些资料,发放给学生,相当于对课本信息的拓展;第二种是带学生到微机室,让学生在网上收集资料。后来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我又将一些主要信息依次制成ppt,让学生在欣赏图片时,解决自己的问题。
课后,我觉得还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即使课堂上解决不了问题,还可以放到课外去解决,只有让学生自己找到了正确的答案,才能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感。这对于培养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是有好处的。
太阳系教学反思6
上好一节科学课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使你准备的再充分,也依然会有许多遗憾。下面就本课教学做一个简单的反思。
1.营造学习氛围
上课前,我先让学生猜了五个谜语,比如:说它多大就多大,日月星辰全容纳,无人知它始与终,也没左右和上下。(宇宙)上一半,下一半,中间有线看不见,两头寒,中间热,一天一夜转一圈。(地球)这样的谜语,难度适中,很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放松了学生紧张的神经,使学生尽快进入到了科学学习状态。
同时这几个谜语也都本课的教学内容(天文学)有关,所以猜谜语也营造了天文学学习氛围,为下一步探索神秘的太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巧妙使用课件
本课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课件,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的整合。课件的巧妙使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突破重点难点,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教学的.开始,教师播放”神舟5号“飞船升空的录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神秘太阳系的愿望。
通过播放”太阳、地球、月球“三者关系的动画,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了三者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认识”恒星“”地球“”月球“的科学概念。又如,通过播放”太阳系“动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了八大行星、彗星和小行星,以及它们的运行规律。如果没有这些课件的参与,让学生想象和认识太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课件的巧妙使用,对于调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注重启发引导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许多回答完全不再我的预设之中,并且也有许多学生答不出的现象,因此我及时进行了启发和引导,这对于学生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比如在观看动画后,我问:”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了几次都未能说出其本质特征,这时我引导说:”从发光的角度去考虑。“一句话提醒了梦中人,使学生认识到太阳是自己能发光的,而地球、月球是不能放光的,为认识恒星、行星、月球的概念打下了基础。
太阳系教学反思7
一、充分放手 倡导自主
本课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始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收集大量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本课的相关知识,还掌握了大量的课外资料,使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大大增加,并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在教学“四季成因”的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拐杖的作用,适时给予点拨,学生在课件的演示过程中,归纳、总结,并最终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四季的成因。
尤其是在学生了解8大行星的时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汇报资料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二、运用多媒体化繁为简
教学过程中课件的使用,能使教学难点分解,学生更容易掌握。
太阳系离我们较遥远,大多数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少接触相关的知识,所以,单凭课堂上有老师单粗纯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但是有了课件的使用,一切就不同了,学生可以直观看到遥远的`太空,走进太阳系,用以往不曾有过的视角去审视茫茫宇宙。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难以弄懂的知识,一下子就被学生认识了。
如:“四季的成因”的知识,枯燥、没什么吸引力,但学生在老师课件的演示过程中,不但了解了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情况,还能用语言自己归纳出四季的成因,成为课堂的亮点。
三、课外延伸 建立资料库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课堂上了解的知识是有限的,40分钟之内,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以,在课前我充分布置预习,课尾声我又帮助学生寻找解惑的方法,并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建立“资料库”,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搭建平台,使学生对科学课始终保持探索的积极性,在小课堂中孕育大智慧!
四、人文评价突显个性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恰到好处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自信,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力求结合所教内容,运用突显个性的人文评价。
如:本课的教学都与星星有关,水星是太阳系中运行最快的行星,被誉为传递信息的使者,我把它送给给我们带来资料的同学;金星与众不同,在金星上看日出,西升东落,我把金星送给回答问题出众的人;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被比做宙斯,是权威的象征,把他送给问题回答的最权威的同学。结合各个行星的特点,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对症”评价。
太阳系教学反思8
《太阳系》一课教学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认识太阳系;第二环节:建一个太阳系模型。而建太阳系模型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方案一:降低难度,画图
课前,我准备太阳系各星球的轨道图,希望在课堂上学生在轨道图中画出八大行星,在绘画的同时发现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但本方式第一没有注重大小、距离之间的比列关系,第二也没有学生思考的环节,因此在教学开始之前就被否定。
方案二:逐步建模
教材中提到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它星球的直径是多大?与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两组数据如果同时计算,对学生而言难度太大,而且在教室中无法完成建模,因此,我在教学时,不要求学生一次性得出建模数据,而是分步完成。第一步,把水星到太阳的距离缩短为5.8毫米,其他星球距离太阳有多远?得出结论后,在不考虑星球大小的情况下第一次制作模型,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五颗星球无法按照数据摆放,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考虑星球的大小,为完善模型,又让学生按照已有的比例尺进行第二次计算,计算各星球大小,可是这次计算后发现最大的木星直径也只有0.001毫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制作模型。 在这一情况下,我询问学生,既然我们无法按照已有的数据无法
制作,有没有办法在已有的基础上完善模型?在学生讨论后,学生决定放弃大小比例,转而制作九个大小不一的圆球,以此代替太阳和八大行星。
本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模型制作的难题,但问题也很多。最主要问题是,建模过程中的环节过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但是过多的环节让学生逐步丧失了积极性和探究热情,到最后,大多数学生已不再参与到教学中。
方案三:注重分析,鼓励学生独立提出建模方案。
当教学进入第二环节后,首先进行的是课本中数据表格的`各项分析,解答,远近、大小、一日长短、一年长短等问题,然后转入到建模过程中,提问:”我们能否利用课本中的数据直接制作模型?不行,该如何做?缩小到多少是合适的?"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他们自己所需要的数据,当学生得出他们的数据后,各小组开始建模活动。 本方案注重了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培养,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但问题在于学生无法在第一时间内找到适合建模的所需数据,反复商讨过程中浪费了太多时间。
三个方案,逐步改进,改进的不仅仅是教学设计,更多的是我对教学工作的认识与思考,在以往教学工作中。对于《太阳系》这类有操作难度的课程,往往采取的是回避态度,回避了教材,回避了教学难点,同时也回避了对自身的锻炼与提高。虽然最终方案还不是足够完美,但对于自身而言,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太阳系教学反思9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系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他们能说出太阳是恒星,能说出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说出更多的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浅意识的,尤其对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通过本课教学,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建立对太阳系的完整认识,并在建模过程中,认识到太阳系的辽阔,宇宙的浩瀚。
对于太阳系的组成,学生知道八大行星,有的还知道它们离太阳的远近排列顺序,还知道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了。我们教学时,应重视这些信息,不要将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应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因此,教学中,对于学生已知就不再强调,对于学生知之甚少或有疑问的,进行补充说明。比如,冥王星是矮行星,那有多少矮行星?这是学生感兴趣的,可以告诉学生有四个矮行星(冥王星,查龙星,齐娜星,谷神星),可以激发学生课外搜索相关信息的兴趣。整个教学中,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的简单介绍,结合图片或视频媒体加以说明,就比较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了。对于太阳系成员更多的信息,让学生课外再搜集,待单元教学结束时进行小结交流,课堂上就不再一一详细介绍了。
本课的`一个重点活动就是建太阳系模型,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太阳系各行星的大小、距离远近排列,获得最直观形象的感知。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也是令学生惊讶万分的活动。通过分析教材中的资料数据,按比例将太阳系八大行星缩小进行比较,学生对八大行星谁最大,谁最大,大小差异有多大就一目了然了。
第三篇:《太阳系》教学设计(精选)
5、太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探新知。
(一)、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了月球围绕地球运动,它们还一起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学生自主回答。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说说:
(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以前人们对太阳系了解不多,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太阳系特别是八大行星了解的越来越多。“神州”号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
(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
(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
(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
5、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
(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
(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
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
(另外: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高低不同。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
7、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说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5.8米、10.8米、15米、22.8米)
8、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二、小结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
(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
板书设计:
5、太阳系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
第四篇:太阳系教学设计
《太阳系》教学设计
一、概念分析
《太阳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宇宙》单元的第五课。教材让学生形成的科学概念是: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为了构建太阳系的科学概念,教材安排了两大活动:“认识太阳系”和“建一个太阳系模型”。从教材安排看出其意图在于借助建模活动构建概念。两大活动相比之下后者更为重要,那就是让学生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此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太阳系中的组成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本课学习之前,教材已按排有建模的活动,如造环形山、日食和月食。虽然学生之前有了建模的体验活动,但造环形山主要是根据事物的特点来模仿的,日食和月食是根据事物的变化来模拟的。而本课却是根据数据来建模的,所以本课的建模活动有相当大的难度。
二、学生分析
对于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学习太阳系知识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会从各种渠道获得各种各样关于太阳系的信息。他们可能会说出太阳是恒星,能说出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说出更多的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浅意识的,尤其对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本课学习就要让学生建立对太阳系的完整认识,并在建模过程中,认识到太阳系的辽阔,宇宙的浩瀚。
另外,虽说是六年级学生,但学生缺乏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教材中虽然提供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但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显然不够,不能从数据的背后去发现蕴含在数据中的有关太阳系的真实情况。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也是偏弱。学生往往专注于现实情境的观察,对宇宙空间及天体的运行缺乏在头脑中建立立体的形象,这也是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所决定的。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过程与方法:能对数据、信息按需求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来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认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重点】:建构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教学准备】
1、学生:(每小组)橡皮泥、米尺、研学案
2、教师:教学PPT、50米皮尺、太阳系的教学视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示太阳系在宇宙中的图片。
2、谈话:同学们,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系,它就是:太阳系。板书课题。
二、初步了解太阳系:
1、谈谈对太阳系的认识?
2、任务一:在研学案上画出自己所认识的太阳系。学习提示:除了地球、月球外,还有哪些天体在围绕太阳运动?
这些天体有什么特点? 它们在在排列上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系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关于太阳系,学生已经有一定认识,那就是学生的前概念。显然这些前概念是零散的、模糊的、甚至不科学的。以画图形成呈现学生的前概念,有利于形成认知冲突,为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奠定基础。)
3、观看关于太阳系的教学视频。
4、交流评价:根据视频资料评价一下哪个小组画得更科学。
5、修改小组所画的太阳系。
6、小结归纳: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卫星和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八大行星从近到远排列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设计意图:以视频、资料作参考,以小组评价作方式,重新修正太阳系的画法,这也是一个简单的建模过程,有效形成太阳系的概念形成。顺利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通过小组评议互相学习提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种学习形式的好处。)
三、初步建构太阳系:
1、任务二:借助研学案提供的数据(八个行星赤道直径、与太阳平均距离),用橡皮泥做出这八个行星的模型。
2、仔细观察表格内的数据,思考:怎样做八大行星的模型?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3、研讨问题:怎样做八大行星的模型?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方法提示:
(1)按比例缩小行星的大小。建议可缩小20亿倍,计算结果后再做模型。教师 PPT显示缩小20亿倍后的数据。
(2)按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排列。(3)八大行星模型跟实际的距离比
(设计意图:虽说是六年级学生,但学生缺乏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教材中虽然提供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但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显然不够,不能从数据的背后去发现蕴含在数据中的有关太阳系的真实情况。因此这环节不急于让学生“动手做”,而且让学生“动脑思”。老师要引导学生从数据中找到信息,有助于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建模活动的达成。)
4、小组根据讨论结果,合作完成八个行星的模型制作,并在桌面上摆出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位置。
5、小组交流观察:看看建造的模型还有什么问题?
四、再建太阳系模型:
1、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缩小了20亿倍,那么它们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也应缩小多少倍?(出示水星距离太阳缩小20亿倍的数据)
2、把黑板当成太阳,请一学生用皮尺拉一拉水星距离太阳的距离,体会到按这个比例缩小数据是无法在教室内建构太阳系模型的。
3、出示其他行星距离太阳系的数据,进一步体会到就是在操场上也无法完成太阳系模型的建构。
4、已经把八大行星按比例缩成这么小了,想想它的真实距离和大小,你有什么要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改变太阳系缩小比例,引发学生空间想象,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理解力。从而感受到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五、拓展活动:
1、以缩小100亿倍的数据,到操场上建造出太阳系的模型
2、交流模拟建造太阳系的感受。
3、查阅太阳系的其他天体资料,进一步了解太阳系。(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倡导开放性的课堂,课堂学习不仅限于课堂,更希望将孩子引导到课外继续探索。这样学生才可以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太阳系 矮行星、卫星和小天体
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行星距离遥远 分享:
第五篇:太阳系教学设计
太阳系教学设计
【导入】提到太阳系,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太阳)(八大行星)
【师】可能同学们马上会想到太阳和八大行星,那太阳系的成员只有八大行星和太阳吗?(不是)
【师】那你还知道哪些其他成员?
(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
【师】很好,太阳系的成员不只有太阳和八大行星,还有一些其他的小的天体,弄清太阳系的成员,是正确认识太阳系的基础。那这么多的天体是杂乱无章的分布在太阳系中吗?(不是的,太阳系中的天体是排列有序的,其运动是有规律的)【师】那应该是如何分布的呢?
(太阳系中除太阳以外的天体或近或远都在绕太阳公转)【师】为什么各个天体都会绕太阳公转呢?(因为太阳的质量最大,引力最强)【师】太阳的质量有多大呢?
(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是太阳系中体积和质量最大的天体)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读图4-38:太阳系的示意图,认识太阳系中主要天体是如何分布的?(按与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小行星集中分布在火星跟木星之间)
【师】太阳,我们在第一节已经详细的介绍过了,今天我们着重来介绍太阳系的其他天体。首先我们来介绍八大行星,介绍行星的同时,不可避免的要介绍一下绕着它运转的卫星。那什么是行星,什么是卫星呢?
(行星是一种比太阳小得多的球状天体,绕太阳公转;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球状天体)【师】行星和卫星是除太阳以外,人类最早关注到的天体,通过肉眼观察就可以看到水星,金星,木星,火星,土星等行星,神话故事中的太白金星,爱神维纳斯等形象的原型都是太阳系中的这些行星。随着天文望远镜的问世以及航天器的运用,对太阳系统这些天体的认识也变得更加丰富。
【师】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表4-2,认识八大行星在质量和体积。从表中同学们看到哪两颗行星体积和质量最大?(木星和土星)
【师】质量体积和地球最相近的行星是哪颗?(金星)
【师】那八大行星除了质量和体积上有差异之外,还有哪些不同呢?
(颜色也不同,水星是银灰色的,金星是金黄色的,地球是蓝色的,火星是红色的,木星有一圈圈的环带,有大红斑,土星有光环,天王星是淡蓝色的,海王星是深蓝色的)[展示八大行星对比图]
【师】在这个图上,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离太阳较远的木土天海四个大家伙,块头比较大,可以算是行星中的四大天王,我们称之为类木行星;而离太阳较近的水金地火这四个小家伙,个头要小得多,我们称之为类地行星。【师】接下来我们就分别来介绍这些行星。【水星】这是水手一号探测器拍摄的水星,同学们看一下他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天体比较像?(月球)
【师】如果不加说明的话,很有可能会把它当作月球,可以看到上面有大量的环形山。那同学们结合表4-2思考一下,为什么水星上的地貌和月球都是相似的?
(水星的质量和体积都比地球要小得多,因此引力就小,吸引不住大气,没有大气层就会做到小天体撞击)【金星】接下来我们来看金星,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我们中国管它叫金星,还叫它启明星,还有常庚星,太白金星,都很吉祥。西方管它叫维纳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可见人们对金星的情有独钟,另外从质量和体积上看,金星是和地球最像的一个行星,那你想不想去金星上走一走呢?(想)
【师】看样子同学们还是不了解金星,只是被神话的美妙给迷惑了。[展示金星图片]
【师】我们看这是一张探测器拍摄的金星图片,他表面浓云密布,这说明了什么?(金星有浓密的大气层)
【师】金星的大气层非常的浓密,气压非常的高,人要是上去会被压成馅饼。【师】你还知道其中都是些什么气体吗?(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师】二氧化碳是一种很强的温室气体,会导致气温上升,近年来通过一些先进的观测技术,我们发现金星表面确实是一个温度非常高的世界。表面温度超过400度,就跟我们吃烧烤时烤炉里红红的木炭一样的烫。
【师】所以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到了金星,会有怎样的经历呢?(在金星的大气层中窒息而死,然后被金星的大气压压扁,最后在金星的表面上被烙成馅饼)【师】据说前苏联曾经发射探测器去探测金星,但是一到金星表面就瘫痪了,这就是金星她美丽的名字下的真实写照,其实是一番炼狱般的世界。
【地球】地球我们很熟悉,就不说了,[展示地球图片]看一下这是地球,他可以算得上是我们宇宙中最美丽的天体了。
【火星】再看火星,它跟金星完全相反,火星表面是一个冰冻的世界,平均温度是-55℃,比我们地球上的南北极还要寒冷。但在极端的宇宙环境中,已经算得上是和地球最相近的了,那火星的温度为什么这么低呢?(火星没有浓密的大气层)【师】那大气有没有呢?
(有,但很稀薄,密度只有地球的1%)
【师】正因为火星大气稀薄,保温能力差,温度低,那我们干嘛叫他火星呢?(火星的颜色一片橙红,仿佛上面是一片火海)
【师】很好,火星得名于它的外观,表面布满了棕黄色的岩石。是一个固体星球。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火星上有这么一个白白的部分,你们猜这是什么呢?(冰)【师】很好,在火星的南北两极地区,有干冰和冰水层覆盖,说明火星上曾经是有固体水的。为此美国前专门发射的凤凰号火星探测器专门探测火星上的水,结果确实发现了存在冰冻水。科学家还根据火星上的一些地貌推测,很久以前火星上是有液态水存在的,这意味着火星上曾经有过适应生命生存的环境。为什么这么说呢?
(地球上就是因为有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和一定厚度合适一会的大气层,才出现生命,而根据探测,火星上确实满足过这样的条件)
【师】正因为如此,火星成为地球上人类可以探测的最近的行星。
【师】刚才我们已经介绍完了四个类地行星,那做什么觉得类地行星有什么特点呢?(①体积小,质量小 ②距离太阳近③卫星较少 ④温度相对较高 ⑤都是固体星球)
【师】接下来我们介绍类木行星,类木行星的表面温度很低,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离太阳较远)
【师】既然它们的温度都很低,那为什么书上说他们是气体星球呢?
【师】类木行星的表面温度确实很低,但是他们有非常厚的大气层,主要成分是不易液化的小分子的氢,氦构成的大气。
【师】总的来说类木行星有哪些特点呢:首先是个头比较大,第二距离太阳较远,表面温度低,第三都是以气态和液态为主体。
【木星和土星】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木星和土星,它们的体积非常大,质量也非常棒,卫星表面的一个特点就是有大红斑,这实际上是木星的大气运动,土星的特点是它的光环,俨然像一个草帽漂浮在宇宙空间,非常的壮观美丽,实际上,这个光环就是一些围绕着土星运转的碎块和微粒。我喜欢土星体积大,质量大,所以卫星也很多,木星有66颗卫星,土星有62颗卫星。所以木星和土星俨然是一个袖珍的太阳系。在众多的卫星中,我们比较感兴趣的是土星的土卫六。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一下。
[播放央视纪录片《旅行到宇宙边缘》中有关土卫六的视频片段:强调土卫六上存在液态的物质,发现的和地球形成初期类似的变化,是科学家认为的宇宙中可能孕育产生生命的地方] 【师】介绍完了太阳系中几个重要的行星及卫星,我们在认识太阳系中的小天体,首先是小行星,它们主要分布在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将近有几十万颗,规模相当的庞大。
[展示小行星的图片]
【师】小行星的形状大小和一般的星星有什么不同?(形状不规则,体积小,质量小)
【师】正因为小行星的质量小,惯性也小,运动状态很容易改变。稍有扰动就会脱离小行星带,一旦被其他行星俘获,就会发生剧烈的撞击。据说地球上的恐龙就是因为小行星撞击而灭绝的。
【彗星】另外一种和小行星类似的小天体就是彗星,质量也很小,形状也不规则。但是他有着自己的特点,谁找到了?
(彗星在运行时会拖着一条尾巴)
【师】根据彗星将一个特点,我们将彗星的结构分为彗核,彗发和彗尾。【师】你知道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条尾巴吗?
[展示彗星在太阳系轨道上各个位置的彗尾的朝向](太阳风的吹拂而引起)
【师】这说明,彗星在受到太阳光吹照射下会释放出气态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太阳风的吹拂下,形成了彗尾。【师】那小行星在太阳风的吹拂下,为什么不形成尾巴呢?说明彗星的成分结构跟小行星一样吗?(不一样)
【师】彗星中有怎样的成分呢?(彗星的成分主要集中在彗核上,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冰而形成的大冰球)[展示哈雷彗星]
【师】彗星和日食月食一样,也是难得一见的天文奇观。这是著名的哈雷彗星,它的轨道非常扁长,绕日周期是76年,他最近一次出现的时间是在1986年,很遗憾同学们那个时候还没生出来,如果你想再次看到它,等到什么时候呢?(2062年)
【师】卫星在运行过程中也有可能被行星俘获,发生剧烈撞击的现象。[介绍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的事件]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撞的是木星呢?(木星质量大,体积大,引力大)
【师】你觉得太阳系中的四大天王,对四个小家伙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保护作用,当外来的天体进入太阳系时,容易被类木行星俘获,阻止了他们进入类地行星轨道)
【师】正因为有了内木行星的保护,现今的类地行星空间才能够比较稳定,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没有小天体光顾我们地球了吗?(不是的)
【师】虽然一些大的小天体不再光顾地球了,但是一些小的小天体一直在进入地球的空间。比如流星,就是太阳系中的一些固体小块,闯入地球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的现象。那些没有烧尽的流星体落到,地球表面就叫做陨星,有成分主要是岩石的,就叫做陨石。
【师】所以这里有很多的名称,当固体小块没有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叫什么?(流行体)
【师】进入大气层时呢?(流星)
【师】落到地面上呢?(陨星或陨石)
【师】到此为止,太阳系中的成员基本上介绍的差不多了。在认识太阳系的历史过程中,很多科学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牺牲了生命。课后同学们可以阅读一下课本153页上的阅读资料,了解一下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