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江夏义贞小学
魏红
《课程标准》特别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这充分表明学生应该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运用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猜想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去创造数学,引导学生利用抽象的知识去解决实践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数学,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里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景中融入数学知识,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能代替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过去。”例如:在《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12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1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景,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12,再去掉10,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践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有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如:在教学《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地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然后教师再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创造性地使用情境图,模拟实际情景,增加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案,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魏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境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透视、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了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长大嘴,做着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碰面了开始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外国从不分好坏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要信任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体会和遗憾?”“今天的可课,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师和教科书的质疑。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将时时刻刻冲击着我们的头脑,冲击着我们的课堂,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许多的思考。面对新课改我们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我们要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不断地自身调节,以达到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教改中,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位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话,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摘要:几年来,我国有不少教师明确地认识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在教学方法上做了相应的改革,注意采用富启发性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些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还不善于运用促进智力发展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还采用着注入式,教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术语、公式。这种情况亟待改变。但另一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要发展学生智力,对讲解法也不能一概排斥,可以少用单纯的讲解法,多与其他方法如演示、问答、练习等方法配合着使用,讲解时注意提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便使小学生既获得明确的数学概念,又发展了智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方法
下面就将我要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具体作法小结如下:
一、创设人际和和谐的情境,是激趣乐学的前提。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因此,合理传设学习环境,可以引起儿童对学习的兴趣。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发扬学问中的自由和组织管理上的民主(如在分组教学中大胆让小组长自己主持对学习的讨论),力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自觉、自主地学习。
二、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是激趣乐学的关键。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教学仿佛套上了枷锁。因此只有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应试中解放出来,才能活泼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我首先减轻了分数对学生的压力,针对优、中、差三类生建立了分类学习目标,通过注重提问、练习、测查等方式使各类生均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其次是不布置家庭作业,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掌握所学知识;第三是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创设浓郁的趣味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兴趣之乐。寓教学于游戏中,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更喜爱游戏活动。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克.福培尔曾说过,小孩的工作就是游戏。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彩游戏的方式,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四、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参与之乐。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先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成显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五、创设探索、研究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求知之乐。即: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在师的诱导下探索研究,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需要。如:师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这课时,在导入新课时,师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整数,师马上就能说是否能被2、5整除,这一现象使学生感到十分惊奇、羡慕,就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在师的诱导下,逐步发现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从而体验到了求知之乐。
六、创设竞争的情境,让学生得到进取之乐。”好胜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对激发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在回答问题时实行抢答,看谁最先回答出来。
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难度较大的题时,看谁最先解答出来;此外还可在每期适当地进行一次数学竞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便在紧张、刺激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了进取之乐。
七、创设激励的情境,让学生苦中求乐。”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在困境中树立”自信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反用“这课时,学生在掌握了如”11×34+89×34“这种类型的基础上,师便出示了如⑴”11×34+17×34+72×34“、⑵”99×34+34“、⑶”101×34-34“、⑷”34×46+75×34-31×34“等类型的深化练习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与我们所教过的”a×c+b×c“类型题有点相同,又有点不同,感到手足无策,难以下手。这时,教师应大胆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通过艰难的研究,学生逐步发现⑴是属于(11+17+72)个34的反用,⑶是乘法分配律对减法的反用,这些题均属于”反用“这种类型的变式题。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教师创设的激励情境,让学生在困境中历尽千辛,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树立了”我能行、我很行“的信心。
八、创设多元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整体教学之乐。即,不同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开设不同的课型,如在教学”土地的丈量"时,可让学生到校外上实践操作课;如针对教材中的有些思考题,可以开展数学活动课等。这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观察、实践、思考、分析等能力,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充分的训练,学生在各种课型中也体验到了整体教学这乐。
第三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之我见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之我见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解决问题教学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和任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有助于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应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当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现状和效果不是很理想。综合起来看,既有“教”的问题,也有“学”的问题;既有教材、教法的问题,也有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如,教师讲的多,学生主动探究少;一问一答的单向交流多,全体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少;数学知识教的多,数学能力培养的少;画重点词、背关系式多,理解算理、重视解题思路训练少等等。针对解决问题课堂教学这一既重要又显得薄弱的环节,教材、教法、学法进行了一系列全方位的改革。也就是说,教材的编排既要遵循数学本身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又要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教师既要注意结合解决问题的结构特色来改革教法,同时又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做到教材、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
新教材必须有新的教学观念和新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配合。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师指出了明确的改革方向。《课标》指出“解决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明确指出解决问题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它的解答思路。为此,在教学解决问题时,要让学生从审清题意,弄清要求入手,从条件或问题出发,找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用综合、分析等方法找出解决问题必需的条件,得出数量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解决问题。显然,学生一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就犹如抓住了开启大门的钥匙。
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维准确、简捷,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分阶段有侧重地进行重点训练,更重要的是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渐进层次的特点,经过逐步渗透、放手探究、逐渐熟练、不断巩固、扩展和完善,从而形成一种解题的思路。
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应该怎样帮助学生掌握它的思路昵?课堂结构如何安排效果较佳?对这个问题我以】一节课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复习渗思路
复习渗思路是指在授新课前,要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围绕新知识涉及的解题思路,通过直观、操作或笔练等手段进行复习,渗透解题思路,从而减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困难,促进知识的迁移。
复习渗思路的关键是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重点是复习思路,原则是全体学生参与。如教学在归一问题的基础上变化的三步解决问题时,先复习如下的两步解决问题:学河公园原有15条船,每天收入30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有20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通过让学生解答,使他们熟悉解答归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先求出单一量,为学习新的解决问题渗透了解题思路。
二、尝试探思路
尝试探思路是指授课开始时,先通过学生自己尝试练习,看看是否能独立找到解答问题的途径或方法,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问题所在,为指导学生讨论提供依据。
尝试探思路的关键是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尝试,重点是探索解题的思路,原则是让学生先独立试做。
继续以在“归一”基础上变化的三步解决问题为例。教师出示例题:学河公园原有15条船,每天收入30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5条船,每天共收入多少元?学生试做后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一条船收入多少元?300÷15=20(元)
5条船收入多少元?20×5=100(元)
每天共收入多少元?300+100=400(元)
第二种:一条船收入多少元?300÷15=20(元)
共有多少条船?15+5=20(条)
每天共收入多少元?20×20=400(元)
第三种:一条船收入多少元?300÷15=20(元)
每天共收入多少元?20×5=100(元)
通过试做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对题意不理解,没有弄清求每天共收入多少元,是求增加5条船后,也就是(15+5)条船,共收入多少元。
三、讨论导思路
讨论导思路是指在试做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思路,辨别正误,使其初步了解正确的解题思路。
讨论导思路的关键是教师能根据反馈信息正确引导。重点是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原则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如上题,在学生试做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三种解法,进行充分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第三种解法是错误的,因为它只求出5条船收入多少元,不是一天共收入多少元,符合题目要求。第一种解法的思路是:先求增加的5条船收入多少元,再求一天共收入多少元。第二种解法的思路是:先求增加5条船后,一共有多少条船,再求一天共收入多少元。这两种思路都是正确的,共同特点是先求出一条船收入多少元,这也就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通过以上的讨论,学生初步了解了这题的思路。
四、练习悟思路
练习悟思路是指学生初步了解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悟理、悟法,逐步掌握解题思路。
练习悟思路的关键在于“悟”,即:通过多层次的反馈练习,不断分析方法和解题思路。重点是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馈,让学生悟出思路,掌握分析方法。原则上是重视思路的训练。
继续以上题为例,首先通过改变复习题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解题思路。
“学河公园原有15条船,每天收入30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有20条,每天可多收入多少元?”学生练习时,出现了两种解法:一种是:300÷15×20-300;另一种是:300÷15×(20-15)。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与复习题和例题相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渗透两步解决问题与三步解决问题的联系,使知识得到深化。然后再进行选择答案、编题等题组练习,使学生逐步悟出分析方法和解题思路。
五、总结明思路
总结明思路就是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思路,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算理,明确算法,掌握解题的思路。
总结明思路的关键是通过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让学生掌握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解题的思路,重点是师生共同参与,进行回忆和总结。原则是注重思路总结,防止模式化。
以上就是我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一些总结。今后,我将继续对解决问题教学进行探究,以便指导我以后的教学工作。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之我见
小学数学教学的设计之我见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重点。我想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课堂设计要有创新性,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进行学习。
我们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出发,将“问题情境”置于学生学习的课堂上来,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了,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究新知作好了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教学效果才会显著。
二、课堂设计要有实用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进行学习。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以使其获得足够多的思维空间,得到广泛的体验和感受。比如: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事实证明,给学生提供一个生动、具体、有效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课堂设计要有实效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掌握所学知识。
听来的忘得快,看到地记得住,动手做学得会,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直观操作可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使外显的动作,促进数学思考,把具体的感知上升为抽象的思维。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动手操作,学到的知识才能印象深刻,掌握得更加牢固。因此,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机会,并提供丰富的材料,使他们亲身体验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的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在探究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总之,一个好的课堂教学设计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能真实有效的理解和掌握。一点本人的拙见,拿出来大家分享。
第五篇:小学数学小班化教学之我见
浅谈我在数学课上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几点做法
众所周知,实施小班化教学可以很好地把教学的组织形式从批量生产式的大班额教学向适应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小班化或个别化教学转化。因此,从长远看,小班化教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实施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作为教改探索的新热点,小班化教学必将成为今后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而且, 实施小班化教学更是为素质教育创造了一个崭新而又广阔的空间,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而又个性化的发展。那我们又将如何发掘其优势,使每位学生都能享受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呢? 笔者一直在教育基层从事数学小班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现结合自己所上的三年级数学《时、分、秒》一课,谈谈我在实施小班化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想方设法创设生活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我们的生活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因此,就数学教学而言,一定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想方设法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力求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思考与数学学习当中来。而小班化教学恰好极大地拓展了学生个体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使孩子们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如:我在教课前让学生做好准备,把自己家中的闹钟、电子表、大的钟表等带到学校,摆在教室里面,我也把几种不同的钟表拿来放在
其中,并在班级门口贴上“钟表店”的标志,准备工作做好后,同学们就窃窃私语:“老师这是干什么呀?”他们开始产生好奇的心理,于是,我就引导大家说:“现在你们就是小顾客了,可以到钟表店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同学们一听更兴奋了,于是三三两两来到店内,挑选自己喜欢的钟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一改以往死板板的课堂氛围。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议论自己买表的情况,提出很多问题,有的能互相解释清楚,解释不清的向老师请教,这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但心态轻松,而且真真实实的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自主合作探究新模式
学生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下是被动的学习,学习不主动不积极,学习效果自然不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尤为强烈。”
小班化教学缩减了班级规模,缩小了师生比例,因而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动手、动口、动脑、合作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展示平台。
我在进行小班数学教学时,总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尝试自学,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一系列课堂内师生、生生学习交流活动,最后让学生掌握知识。数学尝试教学,变传统的“先教后学,以教为主,先讲后练,以讲为主”为“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体现数学教学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即由“呈现——灌输——被动接受”的模式变为“引导——尝试——主动获取”的模式。在这种模式
下,学生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得到真正的培养。
三、点面结合,注重因材施教
21世纪的教育要突出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有效进行因材施教。小班化教学是其必然选择,为因材施教搭建了很好的教育平台。小班班级小人数少,老师能更全面的了解每个学生,面向有差异的个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达到最大限度的因材施教。
如教学中,将程度相近的同学归为一类,采用“同步教异步学”的方法,分层施教。A类学生重点指导其自学,提高其获取知识能力。B类学生重点点拨释疑,辅导其完成所学知识。C类学生重点在于拾遗补缺。这样各类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再如,作业批改方面,小班化教学可实行面对面批改,个别指导,更直接、更及时,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师生之间感情也更融洽,“亲其师信其道”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总之,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能力。小班化教育正是营建了这样一个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这是传统的数学教学达不到的效果。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现在有的一个老师带四五个班(有的科目甚至六七个班),每班人数五六十人(有的还有七八十人),老师对每班所授内容都很难分清,当老师对学生不了解,老师很难叫出学生的名字时,因材施教只能是一句空话。一般而言,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教师的精
力与能力如果仅仅能够应用于维持生存的当务之急,那么教师是很难具有反思力,并将自己的思考转向内在生活与思想的。当我们迫于生计,并受制于各种压迫之中时,思考、质疑、在日常教育工作之外的用心,都属于奢侈的消遣,我们的生活更多的是适应与屈从。
小班化教育成为教育的一场新革命。它强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欲望,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加充分,使学生的自主探索成为可能。小班化教育对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有革命性的突破。
有效实施小班化教育要注意如下问题:
1.小班化教学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探究教学”“分组教学”“参与教学”“分层教学”“合作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新策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 “互助、合作”,给予恰当的鼓励性评价,不断的转换师生的角色,发挥学生个人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使课堂教学走向开放。
2.注重学生个性培养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加强对个别学生的个别指导。在教学中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尊重、激励、保护好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尤其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应特别注意那些不愿意表现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身手的机会,显露才华的舞台,使他们建立起自信,让每一个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3.抓中间促两头。在一个班级当中,中等生占大多数,一般可以占到班级学生总数的50%至70%左右,是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优等生和后进生毕竟是少数。教育教学中要有效实行“主体”倾斜,将着眼点放在中等生的“最近发展区”,力求教学的内容方法与其接受能力相适应,课堂提问、作业练习时,要尽可能以中等生的水平为参照,这样既有利于促进“中间”发展,又可以使“两头”缩短适应性上的差距,使中等生转优,后进生跟上,从而使大家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对特别优秀和部分后进生,实施个别教学的策略,促使他们在不同层面上软着陆。
4.创建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师的教学要与学生的基础相适合,与学生的经验相适合,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合,与学生发展的节律相适合。
适合教育既要适合所有的学生,又要适合不同的学生。因此,适合教育的教育要求既要有统一性,又要有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发展。适合教育不仅要满足学生已有的基础和能力,更要促进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走在学生发展的前头,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
5.加强课外实践。实践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小班化教学中要更加突出实践的意义,引导学生主动实践,有针对性指导,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体验,让学习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