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9课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第9课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希特勒和纳粹党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了解日本法西斯上台的重要过程;理解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法西斯上台的重要原因;初步认识德、意、日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演变的政治危机,是国内矛盾激化的产物。
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背景的比较,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德、意、日法西斯疯狂扩军备战,给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法西斯政权是最富侵略野心、最反动的独裁政权。法西斯就意味着战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德、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二、难点:经济危机与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关系。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现代世界,风云变换、急剧动荡,革命与战争成为时代的特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下,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世界局势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是我们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本节课我们首先探讨其中的一个问题《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1929—1933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有何特点?美国是如何对待这次事件的?
(多媒体显示课题)第9课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前提示,结合课前所查资料。谈一谈你对“法西斯”一词的认识。(学生互相讨论畅所欲言,说出“法西斯”一词的含义。)
(多媒体显示图片“束棒”)
师:“法西斯”一词来源于古代罗马。古代罗马最高执政官行使权力时用“束棒”,即用皮带捆扎的一束棍棒,中间插一把锋刃向外的战斧,是权力的象征。拉丁文中“束棒”写作FASCE,意即“法西斯”。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为了显示权威与暴力,首先建立法西斯党,将“束棒”作为党徽。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多媒体显示)
(一)、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党的历史背景和标志(学生看书完成)(多媒体显示:墨索里尼图片)学生朗读关于墨索里尼的介绍
(三)、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内外统治(多媒体播放有关的影像片断)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内外政策是什么?
2、假如你当时生活在意大利,你对法西斯专政会有什么感受?什么是法西斯?
二、德国法西斯统治的建立:(多媒体显示)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原因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导读提纲快速阅读教材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原因有哪些? 2、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标志和影响。3、德国法西斯实行了哪些内外政策?(学生讨论后分别回答上述几个问题)
这个恶魔一般的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原因是什么呢?综合同学们精彩的回答,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直接原因。
三、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多媒体显示)
(一)、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
(二)、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多媒体打出“九一八”事变图片,请同学讲述)
课堂讨论(1)对比分析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老师总结出以下内容)(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2)比较德意日、美国面对经济危机采取的不同政策的不同结果,谈启示。课堂巩固:我们共同探讨、分析了德意日的法西斯化过程,接下来,大家动手设计一张表格,整理和归纳知识点。
法西斯 头目 德国 意大利
日本 国家 建立时间 标志 建立背景 教学后记
本课在全册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上承第一次世界大战,下启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使时间跨度大,且因果关系密切。处理好本课内容,对学生认识认识法西斯政权的本质,在二战中的残暴表现,以及走向灭亡的道路的必然结果,都有很好的启发作用。为了更好的对法西斯有一个更明确的了解,我通过借助多媒体丰富多彩的画面,向学生展示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多媒体上的文字都由学生朗读,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与经济危机相关的问题“比较德意日、美国面对经济危机采取的不同政策的不同结果,谈启示”。通过学生讲述,设计表格和课堂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足之处是时间把握不好,多媒体展示内容较多,与助学案上的教学有些脱节,未能很好的突出本课的重点。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专政;1929~1933经济危机对德、意、日的打击;希特勒的纳粹党;德、日法西斯建立;国会纵火案;德国的扩军备战;日本二•二六兵变;《德意议定书》;《反共产国际协定》;轴心国集团。2.能力培养目标:
①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是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危机,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②德、意、日法西斯化的共同特征是代表垄断资本集团利益,对内实行法西斯独裁恐怖专政,对外竭力推行侵略扩张。法西斯政权是最富侵略野心,最反动的独裁政权。各国法西斯势力的发展与相互勾结,预示着二战的来临。3.能力培养目标:
①通过对“为什么轴心国集团的形式,世界和平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的思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②通过对日本军事法西斯专政建立过程的分析,使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培养其认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德、日法西斯专政,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2.难点:
经济危机与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关系
(三)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法、幻灯、录像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2.美国是如何对付经济危机的?内容?
[导入新课]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的矛盾引发的。它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各种矛盾,矛盾发展的结果各不相同。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危机,那么德、意、日又是怎样摆脱危机的呢?(标题)[讲授新课] 让学生回忆法西斯一词的由来。1919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的米兰建立了第一个法西斯党,(P79小)从此,法西斯成了专制独裁和暴力恐怖的同义语,墨索里尼成了法西斯的创始人,那么这个法西斯党是如何建立的呢?
一、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统治(板)1.墨建立法西斯党的背景(板)
意大利在“一战”中,虽然挤入了战胜国的行列,但分赃最少,大战后的意大利外债沉重,物价飞涨,工业生产下降,失业人数日增,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城乡工农运动蓬勃发展,这种局势可以用三句话概括(P79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当时的意大利中央政府无力控制这种局势,墨索里尼趁机建立了法西斯党。2.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板)
法西斯党成立后,意大利经济衰退一天比一天严重,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软弱的统治阶级求助于法西斯党。法西斯党为了赢得垄断资本家的支持,疯狂地镇压革命运动,充当垄断资产阶级镇压工人运动的工具,垄断资阶给予墨索里尼支持与资助。到1922年,法西斯党已成为意大利拥有武装党徒的第一大党。墨索里尼认为,夺取全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的时机已到。10月,他在一次检阅队伍时说:“目前的形势是,或把政权交给我们,或是我们向罗马进军夺取它。”话音刚落,法西斯党徒响起了“向罗马进军”的狂呼,软弱的国王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授权墨索里尼组织政府,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了。(问)法西斯专政的特点是什么?(P79小一后回答)3.意大利法西斯的恐怖统治。(板)
(P79小
二、P80大一)对内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意大利,对外,从30年代开始,意大利发动了一系列对外战争。(问)意大利发动对外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转移人们对国内危机的注意力,重新瓜分世界)
1933年,罗斯福开始在美国推行新政,美国的形势开始好转,而德国历史进入了最黑暗的时期。
二、希特勒上台(板)(板书)“ ”(问)这个符号是和什么人的名字联在一起的?希特勒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历史人物,先请学生说一说各自所知道的希特勒。(P80小)划出他的生平。希采用“ ”符号作党徽,建立了纳粹党(P80注)。他还亲自设计了红底、白圆心、中间嵌个黑“ ”字的党旗。这些日后成了纳粹党和纳粹德国的恐怖标志。纳粹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1.世界经济危机对德国的影响(板)
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使严重依赖美国资本的德国经济难逃恶运。危机给德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P80大二)经济危机激化了政治危机,对外,垄断资阶迫切需要打破凡尔赛条约的束缚,使德国重新获得领土和殖民地;对内,需要加强镇压国内日益发展的革命力量,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趁机发展和壮大起来。希特勒抓住时机,展开了大规模的宣传和欺骗活动,给中下层人民以美好的许诺,骗取了很多人的信任,利用德国人民痛恨凡尔赛和约,渴望民族复兴的心理,煽动复仇主义情绪和种族狂热。(问)希特勒煽动民族复仇主义情绪的目的是什么?
纳粹党由此得到了广泛的支持,1929年纳粹党只有17.8万人,到1932年,已经发展到100万人。纳粹党猖獗一时。2.纳粹党的反动活动:(板)
1932年,垄断资产资产阶级决意让希特勒上台,对兴登堡总统施加压力。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为法国总理,法西斯政权在德国建立。1934年,兴登堡病逝,希特勒集总统、总理大权于一身,称国家元首。
3.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及恐怖活动(板)①国会纵火案(板)
纳粹党上台后,立刻露出了狰狞的面目。1933年2月,希特勒的死党、法西斯头子戈林派爪牙纵火焚烧了国会大厦,制造了著名的国会纵火案。(放投影片)(P81小)然后嫁祸于德国共产党,借此下令禁止共产党,并在全国逮捕共产党和进步人士。德国共产党中央主席台尔曼和国际工人活动家,保加利亚共产党人季米特洛夫等人都先后被捕入狱。不久,德国法西斯政府在菜比锡法庭上对季米特洛夫等人进行审讯(投影片:季在法庭上)季米特洛夫在法庭上英勇地揭露了法西斯的反动统治和国会纵火案的真相,在世界舆论的压力下,德国法西斯政府不得不宣告季米特洛夫无罪。②强化国家机器(板)
1933年,法西斯分子控制下的国会通过授权法案,把立法权和同国外缔结条约的权力都交给了希特勒政府,国会不再起任何作用。不久,纳粹党解散了一切工会,取缔了国内一切其他政党,自行宣布为德国的唯一政党。从1933年到二战爆发共有22.5万名德国人总共被判处了60万年的徒刑和劳役;100万人被关进过法西斯的集中营,不择手段地加以迫害。(P82小)
③残酷迫害犹太人(板)
取缔了犹太人的企业,禁止犹太律师和医生开业。犹太人被剥夺了一切公民权利,许多犹太人离开了德国。
④加强思想控制(板)
(P81图)纳粹政权极端仇恨人类一切进步的思想和文化,文化事业受到严重摧残,大量的进步书籍被焚毁。德国各大城市各大学都出现了类似这幅画的焚书场面。希特勒政府在疯狂地镇压国内劳动人民的同时,疯狂地扩军备战。4.疯狂地扩军备战(板)
它提出了“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反动口号,要老百姓勒紧裤带。法西斯的军事力量迅速地增长起来。1935年,德国撕毁了凡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大大突破了凡约限制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的规定。把陆军扩展到60万,德国一步步地走向战争。欧洲的战争策源地形成了。(放录像片:希特勒扩军后进行军事大巡行和大检阅)。
三、日本军部势力的强化(板)1.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影响(板)
1929年的经济危机波及到日本,日本由于国内市场狭窄,对外依赖性强,所以受到的打击十分严重。(P82大三)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国内局势动荡,日本统治集团感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政权,于是法西斯势力开始抬头,它的主力是军部,军部是当时日本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直属天皇,政府无权过问。军部要求在天皇的名义下建立军事独裁政权,对外推行强硬政策,实行武力干涉,在军部好战势力的推动下,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霸占了中国整个东北,这是什么事件? 2.九•一八事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板)
(放九•一八事变录像片断)九•一八事变后,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日益嚣张,扩大战争的野心日益膨胀。“二•二六兵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3.“二•二六”兵变(1936)——以军部为核心的军事法西斯专政建立(板)
1936年2月26日,一批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袭击首相官邸和重要政府机构的所在地,企图建立军部为首的法西斯政府。这次兵变虽然由于军阀集团的内讧而未得逞,但是军部利用这次政变进一步加强了自己左右政局的势力。新上台的广田弘毅内阁完全受军部控制,听命于军部的摆布。日本军部队法西斯专政基本建立起来,军国主义头子东条英机迫不及待的向内阁建议,尽早地向中国发动进攻。1937年6月,近卫文磨组阁,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4.七七事变——日本全面走向法西斯化(板)
(问)日本的法西斯化是以什么势力为核心发展起来的?“二•二六”兵变的目的是什么?军事法西斯专政何时确立?
四、“柏林一罗马一东京”轴心的形成(板)
(问)德、意、日三个国家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柏一罗一东轴心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希特勒上台后,就急切地在国际上寻觅同盟者,由于意大利与德国的矛盾,双方关系不很融洽,所以一时无法接近。1935.10,意侵入埃塞俄比亚,首先得到德国的公开支持。1936年7月,西班牙发生内战,德意都支持法西斯叛乱。双方的立场开始接近,双方调整了矛盾后,1936.10签订了《德意议定书》。墨索里尼在米兰发表演说,声称这个协定构成了罗一柏轴心。德国在与意大利勾结之间就试探与日本联合,日本这时因国联不承认伪满洲国而退出了国联,在国际上处境孤立。为了全面侵华,并与欧美列强抗衡,日本也渴望与纳粹德国勾结。1936年,两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表面上这个协定是针对苏联和各国革命运动,实际上也是为了与英美法等争夺势力范围,最终建立世界霸权,一年后意大利也加入进来。德、意、日三国结成了法西斯同盟,柏¬——罗¬——东轴心正式形成了。希特勒得意地把它称作“世界的大三角”,一语道破了以德、意、日为核心的法西斯侵略集团的狂妄野心。这个轴心国集团的正式形成是法西斯向全球到处伸展魔爪的重要前提,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世界和平面临严惩的威胁。(问)为什么轴心国集团的形成,世界和平会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从法西斯特点考虑,三国同属法西斯国家,墨:建立一个地中海是意大利内海的国家;希:一个德意志日耳曼大帝国,统治全世界;日:发动的对华的一系列战争也是称霸全世界的一个步骤。三国相勾结,哪有和平可言?)[巩固小结]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德、意、日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了摆脱危机,三国都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法西斯政权在各国的建立,给本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柏一罗一东轴心集团的形成,预示着二战的来临。
(六)板书设计: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七)作业
1.德、意、日三国轴心是如何形成的?
2.三国轴心的形成,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3.P84练习题 附: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德意日影响简表 项目 国名 工业生产 下降 对外贸易 缩减 工业失业 人数 工人罢工 次数
德国 40% 70% 800万人
1930—1932年1000多次
日本 32.5% 50% 300万人 1931年 2415次
意大利 33.1%
100万人
第二篇:第9课 教学设计
沧源民族中学
七年级历史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教学设计
第8、9周2012.10.10
主备:字学娟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主备:字学娟 课时:2课时
一、教学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各学派相互激荡,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和军事家。其核心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弄清孔子在政治上,一则他赞美西周的分封制,主张把社会拉回到西周去;再者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孔子的教育成就,主要从创办私学、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效的学习方法四个方面去分析。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本节课的内容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本课中的法家思想是统治者最受欢迎的思想,特别是秦始皇在巩固统治时所采取的措施是典型的法家思想的代表,所以在本学科中,法家思想始终贯穿在其中。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弄清孔子在政治上,一则他赞美西周的分封制,主张把社会拉回到西周去;再者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孔子的教育成就,主要从创办私学、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效的学习方法四个方面去分析。
二、目标定位及分析
1、目标定位:(1)、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能记住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他的思想、教育领域的重要成就。(2)、能说出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及它的主要思想主张。(3)、说出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主张。
2、目标分析:(1)、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能记住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他的思想、教育领域的重要成就。就是要说出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和教育思想。(2)、能说出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及它的主要思想主张。就是要知道老子辩证法思想体现。(3)、说出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主张。就是要能说出在战国时期,各学派代表在军事上的不同观点。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各学派的思想难于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知识本身理论性较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用通俗的文字让 沧源民族中学
七年级历史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教学设计
第8、9周2012.10.10
主备:字学娟
学生容易理解,其中关键是在于设计多样化的课堂,力求突出重点,把深奥的思想史讲得通俗易懂。
四、教学过程
导入:问:大家天天都在学习,谁知道“学习”这个词的出处? 导: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师:“学习”—学而时习也!是谁最早提出这个词呢?大家想不想认识历史上的孔子?()不过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到了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的第6、7课的知识,想想春秋战国具有怎样的历史特点?(生答)
师归纳: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战乱不止,社会**等,这种时候往往就会产生杰出的思想家,这些人物以及他们的观点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习新课:
问题
一、孔子为什么被称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及教育成就。思考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思考
2、请你简要介绍一下孔子情况?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考
3、孔子在政治上的主要主张是什么?
(1)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2)主张“爱人”,人与人应相亲相爱;应用在政治上,就是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3)反对残暴的统治和任意刑杀。(4)主张恢复西周的分封制。
思考
4、孔子在教育上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社会的“学在官府”局面。广收门徒,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
(2)采用“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
(3)向弟子传授“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4)在学习态度上,强调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思考
5、孔子在文化方面又有那些贡献?(孔子晚年,根据鲁国历史编成《春秋》一书。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行。)
思考
6、孔子的思想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什么影响?(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例题
1、根据孔子言论整理成的书是()A.《春秋》
B.《尚书》 C.《论语》 D.《诗经》 沧源民族中学
七年级历史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教学设计
第8、9周2012.10.10
主备:字学娟
例题
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孔子
B.颜子
C.孟子
D.曾子
变式训练:阅读孔子的名言,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孔子的三句名言的意思是什么?
(2)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
问题
二、思想家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包括哪些?
设计意图:掌握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他辩证法思想。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其学说主要记录在《道德经》里。
②辩证法思想体现: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塞翁失马的故事)
③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例题3: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是()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
变式训练:“齿以坚折,舌以柔存”包含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此语出自()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
问题
三、在百家争鸣时期出现的主要思想家及思想成就? 设计意图:清楚战国时期各学派主要思想主张。
思考
1、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出哪些特点?
每一位思想家都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
思考
2、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及其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时期
著作
主 要 思 想
提出“仁”,主张“因材施教”、“温孔子 春秋晚期 《春秋》
故知新”、谦虚好学
儒家
孟子 战国时期
提出”春秋无义战”,实行“仁政”,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
道家 老子
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化;主 春秋晚《道德经》 3 沧源民族中学
七年级历史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教学设计
第8、9周2012.10.10
主备:字学娟
期
庄子
墨家 法家 兵家 墨子
韩非 孙武 战国时期 战国 战国
战国
《孙子兵法》
张以柔克刚
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它是反对回复西周的制度
“兼爱”、“非攻”
改革,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思考
3、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有哪些主要话题?为什么会以它们为主要话题?
主要是关于战争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社会现实的需要。思考
4、诸子百家中哪一观点最符合时代潮流?
法家。有封建制度确立,统一趋势的历史潮流所决定的。例题
4、下列思想内容中,表明孟子观点的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B、主张:“兼爱”“非攻”
C、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变式训练: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按时令进出伐树,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是()
A.孔子
B.韩非子
C.孟子
D.墨子
五、课堂小结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学派 代表人物 时期
著作
主 要 思 想
提出“仁”,主张“因材施教”、“温
故知新”、谦虚好学
儒家
孟子 战国时期
提出”春秋无义战”,实行“仁政”,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
道家 老子
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化;主 春秋晚《道德经》孔子 春秋晚期 《春秋》
沧源民族中学
七年级历史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教学设计
第8、9周2012.10.10
主备:字学娟
期
庄子
墨家 法家 兵家 墨子
韩非 孙武 战国时期 战国 战国
战国
《孙子兵法》
六、巩固练习
张以柔克刚
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它是反对回复西周的制度
“兼爱”、“非攻”
改革,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核心被归纳为()
A、“兼爱”“非攻”
B、“仁”的学说
C、“仁政”治国 D、“无为而治”
2、下列关于老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姓李名耳
B、道教创始人
C、他的思想反映在《道德经》中
D、春秋楚国人
3、“知已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A、韩非子
B、墨子
C、孙膑
D、孙武
七、配餐练习
1.春秋时期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2.根据孔子言论整理成的书是()
A.《春秋》
B.《尚书》 C.《论语》
D.《诗经》 3.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4.孔子生活在()
A.春秋晚期
B.战国初期 C.春秋早期
D.战国晚期 5.“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
A.《道德经》 B.《孙子兵法》 C.《韩非子》 D.《论语》 6.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因素是
A.新兴地主的产生 B.频繁的争霸战争 C.社会大变革 D.井田制瓦解 7.下列内容不正确的是()
A.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B.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C.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D.孔子提出了“仁政”治国的学说 8.下列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是()
A.孔子的儒家学说 B.老子的道家学说 C.墨子的墨家学说 D.孙子的兵家学说 沧源民族中学
七年级历史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教学设计
第8、9周2012.10.10
主备:字学娟
9.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深得人民拥护
B.墨子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深得世人支持 C.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 D.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主张 10.阅读下列材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请回答:
⑴这句话出自什么时期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是谁?
战国时期
儒家
孟子 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⑶此人的主要思想观点有哪些?
八、教学反思
第三篇: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指导思想、及发展概况。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
3、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通过对传统道德的简要介绍与辩证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一)、教学过程
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借助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并提供网站课外延伸,使学生加深对历史学习方法和技能的认识,使历史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方法
通过影片、图片、材料、辩论、多媒体等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用批判的眼光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养育崇仰思想先驱的感恩情怀。
2、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它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标实验版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中的第9课。虽然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中国社会越来越黑暗,革命者最初的理想并没有实现,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发动新文化运动。
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对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还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因此,将“感知材料—探究”的学习程序应用于本课。而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电脑以及网络操作基础,为课堂网络探究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2、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教师在课堂上内,采用播放有关音像资料,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或引起学生共鸣。教师就有关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最后达成共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采用小组为单位,竞争回答课堂提问,以积分的形式评出本课“最佳学习小组”,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北京大学的校徽(引导学生分析北大校徽及其含义,引起学生兴趣)教师概述:北大是我们每位同学梦寐以求的中国最高学府。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人文,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发源地,民主的堡垒。她引领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学术潮流,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变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而北大作为中国学术与思想文化的领头羊,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
二、讲授新课: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新的出路在于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发动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兴起的?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推行反动的文化政策。
3、提问: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投影展示《青年杂志》、《新青年》,并简单介绍。
4、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民主、科学。
5、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投影出示陈、李、胡、鲁四位人物。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这四位人物,大家鼓掌欢迎,先请四位做自我介绍。然后我们请这几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6、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可以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7、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提倡民主和科学在今天过不过时呢?就让我们一起来重读新文化运动的主旨。(生齐读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8、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三提倡三反对)。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为实现民主政治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场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9、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生回答。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10、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A、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B、新文化运动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你认为呢?(分两种观点讨论,每组代表发言。)
11、教师小结: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更应尊重科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今天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新文化运动,体会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带给我们的启迪与感动。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敬仰伟人,不仅因为他们斐然的成就,显著的攻击,更因为他们有着高贵的品质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精神力量。
教学反思
1、本课讲得较成功,我按照新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参与到教学中去,学生显得较活跃,做到了主动思考。掌握情况也不错。
2、关于课堂活动课的设计。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人物不够了解,因而一些问题不能准确回答,没有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
3、本课的知识点较多,需要掌握的人物、时间不容易记住,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的将图片与表格、板书相结合,学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本的重点知识。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特别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要突出新文化运动的“新”是表现在那些方面?这样学生才有更深的影响。
5、活动有点过多课堂安排过紧,时间有点不充裕。还要仔细研究,做适当的增减。
第四篇:第9课 分享图片 教学设计
第9课 分享图片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多种方式浏览图片
2、能够利用文件夹对图盘进行分类整理 2重点难点
利用不同的查看方式进行图片的浏览,并且能对图片进行整理 3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下载图片,而且我们的同学也下载了很多的图片。如果你需要把其中的一张或者几张分享给你的朋友,让他们也能一起来来领略这美丽的风景。
二、探究知识
1、多种方式看图片
如果要把图片分享给其他人,那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当然是要找到我们要分享的图片对吧?
首先打开“计算机”,在左边的资源管理中选择“库—图片”,选择风景,双击打开,这就是我们上节课下载保存的图片,但是打开后我们发现了什么?发现这些图片并不能直接显示内容,难道我要一张张去打开,去查看它们的内容吗?当然不需要,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下,如何能够不需要一张张的打开图片却能直观的看到图片的内容。右键单机库的空白处,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查看”命令,可以看到有“超大图标”,“大图标”,“中等图标”,“列表”,“内容”等多种查看方式,那我们选择其中的一种来看看他们的效果(单击“大图标”)你发现了什么?图片在电脑里的呈现方式出现了变化,变成了缩略图,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看到图片的内容,不需要一张张的去打开去查看图片了。
在我们的刚才打开的右键菜单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有很多的命令,比如“排序方式”命令,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它的作用。右键单机库的空白处,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排列方式”命令,在这里可以看到有“名称”,“日期”,“大小”等多种方式对文件进行排序。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里我们的排序方式是根据我们图片的名称、大小、建立的日期来进行了,这些排列方式在我们很多的时候都是非常有用的。比如在我们下面的内容中我们就需要用到。
2、分类整理图片
为了方便欣赏和管理图片,我们往往将图片进行分类整理。那如何进行整理呢?其实跟我们以前学习的将音乐进行整理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根据图盘的内容将它们进行整理。
首先,建立文件夹,比如我们这里建立文件名为“冬景”的文件夹,然后我把关于冬天景色的图片都放进来。那如果关于冬天的景色有很多的话我们一张张找是不是有些麻烦啊,这里就可以利用到上面提到的“排列方式”,右键单机库的空白处,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排列方式”命令,单击“名称”,这样你会发现有关于冬景的一些图片都有序的排列在一起,接着就可以把这些有关冬景的图片拖动到“冬景”的文件夹中。当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景色,建立不同的文件夹。
3、小结及练习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查看”和“排列方式”命令具体操作,并且利用这些命令进行图片的分类整理。而且这些命令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往往是非常有用的。课后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去把家里电脑中的图片按照今天上课的内容去整理整理!
第五篇:第9课《日出》(节选)教学设计
第9课《日出》(节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日出》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戏剧,单元学习要求,通过对戏剧作品的阅读,了解戏剧文学的一些特点,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更好的欣赏戏剧作品,进一步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日出》做为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文,它的作用和地位的重要由此而彰显。
课文节选自曹禺先生的代表作之—《日出》第二幕,讲述了大丰银行小职员黄省三被银行辞退后,为了生活,去找银行经理助理李石清请求复职,不成,再去找经理潘月亭,却被潘打晕了的故事,深刻的揭示了旧社会上层人物的残忍无情,下层苦难人民的饥寒交迫和痛苦挣扎,并预示了这样的社会必将走向灭亡,光明—定要到来的历史命运。【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戏剧。学生对戏剧这种文学样式的了解相对缺乏,但对影视作品却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还是影视或影星迷,这就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切入口。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与相关的各种活动的开展,把握剧本在语言运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上的特点,加深对现实人生的了解与体验,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积累课文重点字词,了解剧作家曹禺的生平、主要作品和戏剧的简要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熟悉作品内容,并根据人物性格特点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了解黄省
三、李石清、潘月亭三者地位状况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冲突。
3、体味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潜台词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后练习中的提示,交流对剧本反映的社会现实的认识,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2、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认真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2、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体味人物语言的人性化特点,了解人物间的矛盾冲突,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教学难点:
1、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2、了解人物间矛盾冲突,并交流对剧本反映的社会现实的认识。【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戏剧简介
(一)戏剧和戏剧文学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除应当具备一般叙事性作品共同的要求,诸如塑造典型形象,揭示深刻的主题,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等等外,还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阅读)价值。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
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体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因此,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
(二)、戏剧剧本的构成
戏剧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三)、戏剧剧本的特点
第一,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舞台条件和演出时间的限制,剧本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变换不能过多,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戏剧情节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并且要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因此,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戏剧文学,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矛盾。戏剧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有它-定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般说,剧本的情节结构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开端起着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的作用;发展指矛盾冲突向前发展;高潮是矛盾冲突发展到了顶点,并出现急剧转化的局面,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剧本的中心思想都得到充分的表现;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有的多幕剧在第一幕之前还有序幕,介绍时代背景、人物来历和剧情发展的原因;结尾之后还有尾声,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提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
第三,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在戏剧文学中,故事的发展、人物性格的揭示以及剧作家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和态度,一般都依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因此,戏剧的语言既要有高度的个性和充分的表现力,还要精练有力,简洁清晰,便于激发人们的想像,同时还应生动,字字句句都能打动观众的心弦,引起共鸣。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四)、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应该相互依存。一方面,人物性格要按照矛盾冲突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明朗化,以显示其个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矛盾冲突又要以塑造人物个性、人物性格特征来表现和发展,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五)、戏剧的语言
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六)、戏剧的分类
1.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哑剧等。
2.按照内容性质,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正剧,就是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
思想变化的戏剧。)
3.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可以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
4.按照篇幅规模,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5.按照演出场合,可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二、导入新课: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是生活的折射,生活是戏的延伸。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戏剧,品味戏剧,并从中找出现实社会的影子。一部优秀的作品就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节大家积极努力参与的语文课就是一次文化时空旅行今天让曹禺先生的优秀戏剧《日出》带着我们跨越时空,去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看一看那时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
三、走近作者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中国现代杰出剧作家,“中国的莎士比亚”。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母亲经常带他去看戏。十四岁考入“南开新剧团。十八岁开始剧本创作。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戏剧“三部曲”有《雷雨》、《日出》和《原野》。《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他的处女作是《今宵酒醒何处》,历史剧有《胆剑篇》、《王昭君》。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他的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和抒情性,这些都是剧作成熟的标志。他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曹禺以前,多数剧本主要以阅读欣赏为主。曹禺的《日出》等剧作,具有极好的舞台效果
剧情介绍:《日出》是以 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反映上层贵族社会和下层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它暴露了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的善良、忠厚和倔强的性格。
《日出》是以 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剧作选取了一个豪华大饭店和一个三等妓院作为强烈对比的场景,前者写知识女性陈白露在婚姻破裂后,带着丈夫——许光夫留下的诗集《日出》孤身沉沦在都市中,以美貌靠银行家潘月亭的供养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身处于潘月亭、黑社会头子金
八、富商遗孀顾八奶奶、妓院流氓黑三等各色社会渣滓的包围中。后者则环绕着妓女翠喜以及一个被卖到宝和下处的女孩“小东西”的命运,揭示了人间地狱般的黑暗。当罪恶的大厦坍塌后,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东西”、黄省三等人都难逃悲惨命运。陈白露也最终在黑暗势力重压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时陪伴她的只有诗集《日出》的诗句:“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而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四、字词积累
(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嗫嚅(niâ rú)萧条(xiāo)
踌躇(chïu chú)
凄(qī)楚 咳嗽(sîu)
周济(jì)
亲戚(qī)
狞(níng)笑 爆发(bào)
岂有此理(qǐ)
半晌(shǎng)
存蓄(xù)惧怕(jù)
愤慨(fân kǎi)
瞅(chǒu)
庶务(shù)
(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
省
(shěng)省市
当
(dāng)应当
咽
(yâ)哽咽(xǐng)反省
(dàng)典当
(yān)咽喉(yàn)吞咽
行
(xíng)行李
分
(fēn)分开
难
(nán)困难(háng)排行
(fân)分外
(nàn)难民 便
(biàn)方便
还(hái)还是
晕
(yūn)晕倒
(pián)便宜
(huán)还钱
(yùn)黄晕
累
(lãi)果实累累
恶
(ě)恶心
着
(zhāo)着数(lěi)积累
(â)恶毒
(zháo)着凉(lâi)劳累
(wù)憎恶
(zhe)走着(zhuï)衣着
重
(chïng)重生
作
(zuō)作坊
少(shǎo)多少(zhîng)重量
(zuî)工作
(shào)少年
(三)词语积累
嗫嚅:口动,吞吞吐吐,欲言又止。萧条:①寂寞冷落,草木凋零,没有生气。②经济危机之后出现的生产停滞、物价低落、商业萎缩的不景气景象。
踌躇: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凄楚:凄惨痛楚;凄凉悲哀。
周济:对贫困的人在物质上给予帮助。
世故:处世经验;(处事待人)圆滑,不得罪人。
呆若木鸡: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
庶务:旧时指机关团体内的杂项事务;旧时指办理杂项事务的人。
(四)快速默读,了解文意
1、请同学口述课文故事梗概,互相补充和纠正,从而正确了解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日出》第二幕的节选。写大丰银行的小职员黄省三哀求银行襄理李石清能让他再回来工作,被李石清冷潮热讽一番并被经理潘月事打昏在地。
2、课文戏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这出戏围绕黄省三想复职的问题展开矛盾冲突。)
(五)、探究
1、找出文中情节发展四个部分的起点。
(1)、文章开头
(2)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3)左门大开
(4)这个混蛋,还不给我滚出去 2、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一、黄省三被银行开除,向李石清求情。(开端)
二、李石清给黄省三指出三条出路。(发展)
三、潘月亭出场,黄省三慷慨控诉。(高潮)
四、黄省三昏倒在地,被拖了下去。(结局)
3、文中黄省三与李潘二人有几次冲突,最终怎么解决?(学生讨论明确。)
课文的开头写黄省三非常卑怯地向李石清求情,理由有:一个月只花银行十三块钱,孩子饿得直叫,银行还在盖大楼,银行还添了新人,让我回来,再累一点也心甘情愿。这些遭到了李石清的反驳:没饭吃,这不是粥厂,银行可以辞人,你讲良心,怪不得你现在这么可怜,谁叫你一大堆一大堆地养孩子。见求情无望,黄省三只好泪汪汪地告辞。
看似矛盾冲突已经不存在了、可是刚走两步,黄省三忽然跑回来,因为他无路可走,无处可去,为了饥俄的三个孩子,他只有再次乞求李石清,别无他法。因此受到了李石清的无情羞辱,给他指出了去偷去拉洋车,最后竟唆使他去跳楼自杀。听了李玉清的一番冷酷无情的话黄省三“忽然爆发地悲声”“帮帮我,我不能死,为看我的孩子们,活得再苦我也死不得”、到这里黄省三与李石清发生了一场大冲突。一个残忍冷酷,毫无人性,一个卑怯,懦弱;一个冷言冷语将人往绝路上逼,一个苦苦哀求,呼天呛地。矛盾此时无从化解。
接着潘月亭上场,黄有三的下跪求情惹恼了他,厉声地让黄滚开。这时黄省三内心积压已久的怨恨突然暴发出来,他“疯狂似的又哭又笑地抽咽起来”“两手捶胸”“尖锐的声音,不顾一切地”“愤恨地”指责“你们真是没有良心,你们是贼,是强盗,是鬼啊!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这下完全激怒了潘月婷.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当潘月婷狠狠给了李石清当胸一拳时,矛盾冲突才得以解决。
(六)小结
这场戏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却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结构严谨完整。简洁紧凑得就像一出独幕剧一样。人物个性鲜明。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随着情节的推移,人物的思想也在变化,这是这场或描绘人物性格的特点,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统习一。
第二课时
一.活动流程:
1、分组试读。
2、通过冲突和台词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
3、理解篇戏剧的语言特色。
A剧本中人物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意图和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从矛盾冲突的几个阶段分析每个人的语言中体现出的人物性格)
B小结:黄省三的性格的发展:
(1)他原本胆小、懦弱、万般无奈、畏畏缩缩、苦苦哀求。
(2)可是他走投无路,哀号、下跪、拉住李石清的手,疯狂地发出悲声“我不能死”。(3)他求了李石清再求潘月亭,哀求不得时终于开口痛骂;潘月亭的当胸一拳打昏在地。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黄省三,从逆来顺受到无力的抗争,绝望的抗争、从未看透李潘之流,存有希望之心,希望他们发善心,到认清“你们是贼。是强盗,是鬼啊!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自发的反抗意识开始萌发,但他看不到出路而完全绝望,这是他以后走上自尽之路的原因。
李石清的刻划入木三分。他以他个人的所谓经验,无情嘲笑黄省三,“这时候你还讲良心!”他“魔鬼般地狞笑着”告诉黄省三:“你一层一层地爬上去,到了顶高的一层,就可以迈过栏杆,站在边上。再向空向外多走一步!那时候你也许有点心跳,但是只要过一秒,就一秒,你就再也不可怜了,你再也不愁吃,不愁穿了。—-”这段话说起来是那样的轻松自在,那么的冷静理智,真是个毫无人性的冷血的动物。
在剧本第四幕中,升为银行襄理的李石清也被老板无情地解雇了,成了又一个“黄省三”,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李潘二人各自又有什么性格特点?
李石清:冷酷无情、阴险卑劣;
潘月亭:惟利是图、凶狠残忍。
二、文中有三处破折号用得特别好:
①那你可以到街上要——
李石清故意不把话说完,想试探一下黄省三,看他有什么反应,他看到了黄省三脸红不安的样子,似乎有些幸灾乐祸。
②您说,要我去——
对黄省三这样一个胆小怕事的读书人来说,他不敢说出,也羞于说出这个“偷”字来,他没有这个胆量。
③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
黄省三被逼急了,发出绝望的吼叫“我非要杀了你”。但是面对潘月亭的怒喝“什么!”被吓住了不敢说出“你”。对黄省三的怯弱李石清早已看透了:“他说他要杀他自己——他这样的人是不会动手害人的”。
三、主题探究
课文以本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穷困潦倒的大丰银行小职员黄省三和代表封建资本家的襄理助理李石清和经理潘月亭的种种纠葛以及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李石清、潘月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
四、人物形象
黄省三的性格发展
他原本胆小、懦弱、万般无奈、畏畏缩缩、苦苦哀求。--可是他走投无路,哀号、下跪、拉住李石清的手,疯狂地发出悲声“我不能死”。他求了李石清再求潘月亭,哀求不得时终于开口痛骂;潘月亭的当胸一拳打昏在地。
黄省三,从逆来顺受到无力的抗争,绝望的抗争。从未看透李、潘之流,存有希望之心,希望他们发善心,到认清“你们是贼。是强盗,是鬼啊!
人物性格:李石清 :
冷酷无情、阴险卑劣。潘月亭:惟利是图、凶狠残忍。
五、课堂小结:
剧本正是通过对下层人物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六、作业布置:
做完练习册。
七、板书设计
日出(节选)
曹禺
情节:
一、黄省三被银行开除,向李石清求情。(开端)
二、李石清给黄省三指出三条出路。(发展)
三、潘月亭出场,黄省三慷慨控诉。(高潮)
四、黄省三昏倒在地,被拖了下去。(结局)
主题:“损不足以奉有余”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