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7课时 《手拉手》教学设计
第7课时《手拉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44-4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并正确运算。
2、体会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乘法中的运用,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培养学生比较、类推的能力。
4、能根据课堂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贫困地区学生渴望学习的图片。教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同学们想不想为这些同学做点什么呢?最近学校组织了一次捐献活动,同学们能帮老师算一算总共需要多少钱吗?
板书课题:手拉手
二、引导自学
1、引导学生预习新知。
让学生自学教材第44-45页的相关内容,学完后完成“自主学习”相关习题,并记录疑问。
2、自我检测。
小组之间互相检查,并交流问题。
3、引导学生寻疑质疑。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并适当进行点拨,收集学生比较集中的问题,然后解答。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
1、教师出示知识点对应的练习,强调独立观察并完成。
2、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结论。
3、教师抽查小组发言,并进行评价。
4、教师小结:整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在小数的运算中仍然适用。
三、巩固提高
独立完成“随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手拉手
2.8×3+6.1×3 =8.4+18.3 =26.7(元)(2.8+6.1)×3 =8.9×3 =26.7(元)
第二篇:第7课时教学设计
主题班会——心 中 有 他 人
时间:2012年2月22 课时:7
一、活动目的:
1、为了推动校训“做有责任感的人”的活动深入开展,特举办本次主题班会。
2、通过本次活动,对学生进行“心中有他人”的教育,培养学生在迈向新世纪的征程中,具有一份责任感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1、歌曲《为了谁》VCD一片(祖海原唱 画面应是军民98年抗洪的宏大壮观场景)。
2、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魏明芝上城里寻找失学儿童的经过)的片断。
3、数则有关的故事。
4、选定一名主持人
三、活动过程:
1、播放祖海原唱的《为了谁》VCD片 主持人:(旁白)这首歌旋律优美、感人肺腑,歌颂了抗洪军民的英雄壮举,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感激之声。大家看,画面上那一幅幅抢险救灾的镜头,正是当代最可爱的人闪光之处--为他人负责。
主持人:为他人负责,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社会需要它,人民需要它,我们的民族更不能缺少它。
2、播放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片断 主持人:(旁白)魏明芝虽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民办代课教师,她完全可以不管不理学生失学这件事,但她却毅然担起了“对他人(学生)负责”的重担,让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成为了一个人敬人爱的富有责任感的人。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3、小品表演
主持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也是各色各样的:有极富责任感的人,也不乏毫无责任感的人。远的不说,在我们身边不就有 一 些 这 样的人吗?请看--(学生小品表演)
学生1:节假日 在家里,爸爸妈妈去上班,我玩游戏不下岗;校训校规滚边去,作业还是雇人赶。(手握鼠标,神情自得,眼盯屏幕,口中念念有词,如:哇塞、打、杀、真臭等等)。学生2:(平日早读前,在教室,一进门就喊)张三,作业做完了没有?拿来给我抄一下!什么?学校规定管屁用,听老子的不怕!不行,你欠揍是不是?(冲到张三面前抢作业 威胁道)下次给我学乖点,不然的话…… 学生3:(放学路上 在网吧门前)“李四,我们进去玩玩!”“OK!”“玩一出《魂斗罗》怎么样?”好极了。“(他们玩得不亦乐乎,瞬间,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糟了,快一点半了。“"别急,玩完了再走!”“不行!老师会发现的。”“哎呀,看你急的,我们不会生病吗?叫个人请假不就得了吗?”……
4、学生讨论:看了这些,你想说点什么?
5、名人故事,升华情感
主持人:刚才几位同学发言很精彩,有理有据能服人。如果我们纵观历史,就不难发现那些留芳千古的名人,无不是对他人极端负责的人。就拿《语文》书上学过的故事来说吧,就足以让大家称羡: 学生8:《白求恩的故事》大家一定还有很深的印象。一个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抗日战争。为了救治中国伤员,他常常连续手术十五六个小时不休息;为了救治中国伤员,他从羸弱的身躯中输血300CC不犹豫;为了救治中国伤员,他用嘴吸毒,后来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其事迹感天动地泣鬼神。他的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是对他人负责的最典范的事例,也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学生9:《鲁迅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鲁迅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在共产党员的心目中却是最可信任的人。方志敏烈士生前,曾在狱中写出的《清贫》、《可爱的中国》等对后人有巨大影响的遗著,就是通过鲁迅转交给党中央的。这不是对他人负责的最生动的教材吗? 学生10:《哈尔威船长的故事》最具感染力。为了救活全船乘客,他指挥若定,从容不迫。这一切都源于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最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好样的船长,壮丽的人生。我们应该对这样的勇于对他人负责的人树碑立传。
6、我们应该怎样做
主持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身边是否也有对他人极端负责的人呢?
学生11:有,而且很多!大家难道没有看到天天教我们上课的老师们,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牺牲了大量时间教我们学做人,学本领。今天,我们举行的《心中有他人》的主题班会,就是要学做人--学做有责任感的人。
学生12:我们的家长,为了不耽误我们的学业,承担了本该我们自己完成的许多家务。
学生13:我们的班干部,还有很多很多普通同学,为了我们能有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主动帮助大家。虽然所做的事情不大,但大家还是很感激的。学生14:我们的门卫张老师,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对他人负责的人。过去门卫从来也没有把信件及时送到每个同学手中,结果信件丢了不少,大家怨声载道。可如今不一样了,老张总是及时地把信件送到各个班级。同学们不但能及时收到信件,而且从未丢失。这也是对他人负责的典型。主持人:(总结)刚才大家的精彩发言,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可见,不论名人还是凡人,也不论古今还是中外,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对他人负责的行为随处可见。我们是跨世纪的少年,我们是未来的栋梁,做有责任感的人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追求。让我们对大家说,让我们对新世纪说:我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我敢于对他人负责。全体学生:我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我敢于对他人负责。
第三篇:第7课时《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最大公因数(1)
学校:白济汛中心完小分校
授课教师:杨鹏杉
一、教学内容
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教材第60页的例1、例2,第61页“做一做”及第63页练习十五的第1-4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能了解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通过数学活动过程,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三、重点难点
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什么是因数?因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顾前面的知识,在小组中交流后汇报,老师总结使学生了解因数的几个特点:
(1)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2)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3)一个数除以它的因数,商一定是自然数(0除外)。
2.写出16和12所有因数。学生独立练习,然后交流检查。
提问: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的?(组织学生交流,再说一说)
【新课讲授】
1.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出示教材第60页例1。
(2)找出8的因数。(1、2、4、8)
(3)找出12的因数。(1、2、3、4、6、12)
(4)再找12、8的因数中两个数的公有因数。(1、2、4)
电脑课件呈现:
指出:1、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教师适时引出课题,并板书:最大公因数。
2.组织小练习。
(1)完成教材第61页的“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61页的“做一做”第2题,说一说哪几个数写在左边,哪几个数写在右边,哪几个数写在中间。
(3)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请学生填在教材上,说一说是怎样找的。
3.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出示教材第60页例2: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2)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试着找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3)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
方法一:
先分别写出18和27的因数,再圈出公有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
方法二:先找出18的因数,再看18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的因数,再看哪个最大。
方法三:先写出27的因数,再看27的因数中哪些是18的因数。从中找出最大的。
(4)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1页的“你知道吗”,指导学生自学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4和36的最大公因数=2×2×3=12
指出:两个数所有公因数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5)巩固小练习:完成教材第61页的“做一做”第2、3题。
第2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站队,并说出这样站队的道理。
第3题:学生先独立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再进行交流。
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哪些特殊情况?
①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②当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也是1。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将这8组数分为三类:一类是最大的公因数是1,(如5和9,15和16);一类是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本身(如34和17、16和48、13和78);另一类是一般情况。
2.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在课本上,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的第4题。
此题渗透了互质数组成的几种情况,练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回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谈学习所得。
六、课后作业
完成同步指导中本课时练习。
七、板书:
最大公因数: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第四篇:6和7第1课时教学设计
6和7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找出图中是6和7的人或物。接着通过计数器和直尺,让学生知道6和7的位置,以及6、7和1、2、3、4、5之间的大小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游戏引入新课,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感受实物与抽象数字之间的联系,对于6、7的认识就更加丰满了。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0~5的认识及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的学习,为下节课学习6和7的加减法打好基础,也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论。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6和7数量的大小。
2.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6和7的位置及6和7与1,2,3,4,5之间的大小关系。3.总课时数: 1 课时 授课课时:第 1 课时
学生准备 小棒若干 7张圆形纸片 直尺 教学过程
⊙游戏激趣,引入新知
1.魔球游戏。(出示6个带有0~5序号的彩球)师:智慧老爷爷听说大家学习非常努力,为了表扬同学们,特意制作了6个彩色的知识魔球,谁能将这6个知识魔球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呢?(请学生上台将6个知识魔球根据数字的顺序进行排列)2.引入新课。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都很棒,想得到美丽的知识魔球吗?那我们一起来努力吧!(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观察操作,探索新知
1.数一数,初步感知。(课件出示教材39页主题图)(1)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打扫教室)教师结合主题图对学生进行讲卫生、爱劳动、热爱集体的思想教育。(2)找一找,图中哪些人或物体的数量可以用6或7来表示?你是怎样数出来的?(学生认真寻找,数一数,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是怎么数的)(3)交流汇报:教室里有6张桌子、6名同学、7把椅子、7个人。预设
生1:我是这样数的,教室里有5名同学在打扫卫生,又进来了1名同学,一共有6名同学。(请学生上台来示范数,教师用课件闪动被数的对象,让全班同学跟着数一遍)生2: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有6个人,从外面走进来1名同学,一共是7个人;也可以先数学生人数,再数老师,一共是7个人。
生3:先数已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一共是7把椅子。(4)数出主题图下面的人物图和点子图各是多少。(学生数数,进行汇报)小结:6个点子,6个人物,还有我们刚才数的6张桌子、6名同学都可以用6来表示。而7个点子,7个人物,还有我们刚才数的7把椅子、7个人都可以用7来表示。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资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数,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体会自然数的增加过程,感受相邻数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做好准备。板书设计: < 6 O 7 O 5 7 O 6
第二课时 6和7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6和7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6、7的组成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练习数数从1数到7,再从7数到1。
2.请7位同学站到黑板前面排成一排。问:某某同学是第几?(强调学生回答是从左数还是从右数。)
某某同学是第几?从左数第2的同学是谁?从右数的3的同学是谁?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6和7,在我们身边有哪很多事物可以用6或7来表示,也有很多数字可以组成6和7。
3、提出学习目标 掌握6和7的组成
二、讲授新课
(一)自主学习,同桌互相展示
6个小圆卡片,想把它分给两个小朋友,可以将6分成5和1,你能帮我再分一分,有几种分法吗?
小组互相讨论有几种分法?并用学具演示。同桌交流展示。
(二)、全班展示,激发知识冲突。
1、小组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展示。
2、学生质疑:
●学生提出:6个圆片要分给2个小朋友有几种分法呢 ●师:谁来列式帮她解决?
●汇报(可以分成1和5、5和1、2和4、4和2、3和3)
3.总结分法
看到这些分法,你能发现什么?(我们可以将这些分法总结成这样3种。)
看到每一组,你可以想到什么? 4.7的组成
学生汇报分法并展示,引出:你还能想到什么?可以归纳成几种分法?
三、知识延伸
1.师生对口令游戏。
2、.学生互动,一个学生生出3个手指头,另一个出一个数能和他组成6(7)。
四、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3课时 6和7的加减法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5的加减法及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加法交换律的渗透和加减法的关系。为了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本节课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1.独立操作,理解“一图两式”和“一图四式”,体会计算方法。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从学习者转变成参与者,从图中两位小朋友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一图两式”和“一图四式”的列式思路和方法,再借助算式的对比,通过观察和探究,进一步感受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四基”在教学中得以强化。
2.建立表象,由具体操作到看图列式。
儿童的认知特点是由形象直观到抽象具体,教学中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这个认知规律,使学生由感知到理解再到概括提炼。本教学设计就是由这一观念出发,先让学生观图,阐述列式,分析“一图两式”的特点,感悟计算方法,由看图计算到根据组成计算。接着延伸到“一图四式”,对加减法进行对比,感知加减法计算的互逆性,对计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 圆形纸片 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3+1= 4-1= 2+1= 5-2= 1+4= 3-2= 1+3= 5-3= 2+3= 4-2= 5-4= 5-1= 2.复习6和7的组成。
3.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6和7的组成,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是6和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及6和7的组成,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为学习6和7的加减法做好铺垫。
⊙观察、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5+1和1+5。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主题情境图左图(去掉图中的算式)。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这幅图中的两个小朋友正在做什么。(图中的两个小朋友相对而坐,正在摆圆片写算式,圆片被分成两份,一份有5个,一份有1个)(2)如果把图中圆片的摆放情况用加法算式表示出来,你能做到吗?(学生观察,写出算式5+1和1+5)(3)交流:根据同一组圆片写出的两道加法算式为什么不同?
预设 生1:从女孩的角度看:左边有5个圆片,右边有1个圆片,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5+1。
生2:从男孩的角度看:左边有1个圆片,右边有5个圆片,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1+5。小结:由于两个小朋友坐的方向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写出的两道加法算式就不同。
(4)先让学生计算5+1和1+5的得数,然后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5+1=6 1+5=6)(5)引导学生比较5+1=6和1+5=6。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道算式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师引导学生得出:在这两道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相同,得数相同,相加的两个数在算式中的位置不同)小结:从这幅图中我们知道,根据一幅图通常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2.教学6-1和6-5。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主题情境图右图。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这幅图中一共有6个圆片,被分成了5个和1个两部分)①从女孩的角度看,6被分成了哪两部分?从6里面去掉被小棒分出去的一部分,还剩多少个圆片?怎样列算式?(学生观察,写出算式:6-1=5)②从男孩的角度看,情况又是怎样的?你能列出算式吗?(6-5=1)(2)想一想,同一幅图,为什么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减法算式呢?(因为观察的方向不同,分析的角度不同,所以能列出两道不同的减法算式)(3)如果不看图,怎样计算“6-1”和“6-5”比较简便呢?(6可以分解成1和5,所以6减5等于1,6减1等于5)小结: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从总数中拿走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用减法计算。
设计意图:借助圆片图,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体会“一图两式”的列式思路和方法,在观察、比较中继续深化对加法和减法意义的理解,初步感知6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教学4+2、2+4、6-2和6-4。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中间笑脸图。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一共有多少个笑脸?从左往右看,你能列出什么算式?从右往左看呢?(4+2=6 2+4=6)(2)如果不看图,怎样计算4+2等于几呢?怎样计算2+4等于几呢?(引导学生从6的组成进行理解)(3)根据笑脸图,你能列出减法算式吗?(学生小组交流后写出算式:6-2=4,6-4=2)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1:我是这样想的,从6个笑脸中去掉2个笑脸,就剩下4个笑脸了。
生2:我的想法和你的想法类似,从6个笑脸中去掉4个笑脸,就剩下2个笑脸了。
(4)如果不看图,你想怎么计算这两道减法算式?(引导学生根据算式之间的关系,利用联想推出两道减法算式的得数)小结:同一幅图,观察的角度不同,不仅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还可以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4.学生合作学习5+2、2+5、7-2和7-5。(1)教师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师:刚才同学们很聪明,根据笑脸图列出了四道算式。那你们有信心根据这幅小棒图也列出四道算式吗?(课件出示小棒图)(2)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根据摆和算的过程,观察、比较5+2=7和2+5=7、7-2=5和7-5=2,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3)汇报,全班交流。
(5+2=7 2+5=7 7-2=5 7-5=2)(4)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5.学习3+3和6-3。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三角形图。
(1)让学生摆三角形,边摆边写出加法算式。(3+3=6)(2)让学生根据摆三角形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6-3=3)(2)想一想,为什么这幅图只能列出两道算式?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讨论交流得出:因为这幅图分成的两部分相等)小结:当两部分的数量相同时,根据同一幅图只能列出一加一减两道算式。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自主合作学习等方式,理解“一图四式”的列式方法,促进学生对加减法之间关系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根据算式之间的关系,利用联想推出某些算式的得数,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五篇:7课时教学设计
【课 型】组文阅读课
【教学目标】
1.阅读思乡故事,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积累思乡怀乡的语句。
2.通过对比阅读,领悟不同文章在情感表达上借助的事物是不一样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1.积累词句,丰富阅读体验。
2.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第二单元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四篇文章,它们是:《古诗词三首》《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通过学习这几篇文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游子那一份难以割舍的思乡之情。几位作者的思乡方式,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使我们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引发思乡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可以是借景,可以是借事,也可以是景事相融来抒发感情。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进主题学习丛书之二《情归故乡》中的佳作名篇。
2.板书文章题目:《故乡的烤红薯》《榆钱饭》《故乡的元宵》,学生齐读。
二、初步感知,互动交流
1.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自己初步阅读了这三篇文章,现在我们先来分享阅读的收获。这四篇思乡为主题的文章里,你最喜欢哪一篇,说说你读后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小结:通过阅读和分享,我们对读书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三、再读群文,精彩分享
在阅读这三篇文章时,有哪些精彩的情节或者读书方法,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我们再来深入地读一读,聊一聊。
1.聊《故乡的烤红薯》
(1)谢冰莹又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寓情于事)
(2)那么文章都写了哪些事?试着用事情串联的方法来概括一下文章大意。
(文章通过作者夜思故乡薯,烤红薯比赛,孩子尤爱红薯这三件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童年生活的思念之情。)
(3)在谢冰莹的笔下,故乡的烤红薯包含着家的味道,寄托着对家乡的思念。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种食物也常常萦绕心头?这种食物背后又有一段怎样的故事呢?请你来讲一讲吧。
(提示:①姥姥包的水饺比其他人包的好吃,因为这水饺饱含着家的味道。②妈妈为我做的糖醋鱼包含着浓浓爱意。③那一兜嫩玉米是我亲自参加劳动得来的,所以觉得格外好吃……)
2.聊《榆钱饭》
(1)什么是“榆钱饭”?本文在表情达意上运用的是什么方法?(借物抒情)
(2)请用上串联法来概括一下文章大意。
(3)“对一般人来言,因为榆钱饭稀有,所以珍贵;对我而言,榆钱饭珍贵却有更深的含义。”榆钱饭对“我”而言,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含义?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说一说。
(童年时代,榆钱儿是穷苦人的救命粮;“文化大革命中”中,久别的榆钱儿又来救命了;1982年以后,“我”想吃榆钱饭而终没实现。)
3.聊《故乡的元宵》
(1)本文围绕着“元宵”主要写了哪些活动?试着概括一下。
(2)在这几项活动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看走马灯”部分是详写;“送麒麟,看围屏,放灯笼”是比较详写的;“吹糖人,捏面人,抖空竹”则一笔带过。这样写详略得当,浓淡适宜。)
(3)作者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的民间节日活动,让我们从中体会到文章中流溢出来的浓郁的生活情趣。回忆你的家乡过年习俗,你有哪些最深刻的记忆,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四、主题拓展
除了我们今天阅读交流的三篇文章,我们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还以“水是故香甜”“心灵的故乡”“最美是故乡”“永远的乡愁” “经典诵读”五个主题选编了三十几篇经典美文,它们带我们走进游子内心,品一杯思乡之茶,品味醇香,情感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