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时教学设计7(5篇)

时间:2019-05-12 19:4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理想》课时教学设计7》,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理想》课时教学设计7》。

第一篇:《理想》课时教学设计7

《理想》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③赏析诗歌的语言。●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②把握诗歌的结构。③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板书:

历史意义(2、3)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人生意义(8、9、10、11)研讨与赏析(上)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③语言运用。●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②朗读、背诵。研讨与赏析(二)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第二篇:7课时教学设计

【课 型】组文阅读课

【教学目标】

1.阅读思乡故事,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积累思乡怀乡的语句。

2.通过对比阅读,领悟不同文章在情感表达上借助的事物是不一样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1.积累词句,丰富阅读体验。

2.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第二单元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四篇文章,它们是:《古诗词三首》《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通过学习这几篇文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游子那一份难以割舍的思乡之情。几位作者的思乡方式,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使我们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引发思乡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可以是借景,可以是借事,也可以是景事相融来抒发感情。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进主题学习丛书之二《情归故乡》中的佳作名篇。

2.板书文章题目:《故乡的烤红薯》《榆钱饭》《故乡的元宵》,学生齐读。

二、初步感知,互动交流

1.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自己初步阅读了这三篇文章,现在我们先来分享阅读的收获。这四篇思乡为主题的文章里,你最喜欢哪一篇,说说你读后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小结:通过阅读和分享,我们对读书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三、再读群文,精彩分享

在阅读这三篇文章时,有哪些精彩的情节或者读书方法,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我们再来深入地读一读,聊一聊。

1.聊《故乡的烤红薯》

(1)谢冰莹又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寓情于事)

(2)那么文章都写了哪些事?试着用事情串联的方法来概括一下文章大意。

(文章通过作者夜思故乡薯,烤红薯比赛,孩子尤爱红薯这三件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童年生活的思念之情。)

(3)在谢冰莹的笔下,故乡的烤红薯包含着家的味道,寄托着对家乡的思念。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种食物也常常萦绕心头?这种食物背后又有一段怎样的故事呢?请你来讲一讲吧。

(提示:①姥姥包的水饺比其他人包的好吃,因为这水饺饱含着家的味道。②妈妈为我做的糖醋鱼包含着浓浓爱意。③那一兜嫩玉米是我亲自参加劳动得来的,所以觉得格外好吃……)

2.聊《榆钱饭》

(1)什么是“榆钱饭”?本文在表情达意上运用的是什么方法?(借物抒情)

(2)请用上串联法来概括一下文章大意。

(3)“对一般人来言,因为榆钱饭稀有,所以珍贵;对我而言,榆钱饭珍贵却有更深的含义。”榆钱饭对“我”而言,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含义?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说一说。

(童年时代,榆钱儿是穷苦人的救命粮;“文化大革命中”中,久别的榆钱儿又来救命了;1982年以后,“我”想吃榆钱饭而终没实现。)

3.聊《故乡的元宵》

(1)本文围绕着“元宵”主要写了哪些活动?试着概括一下。

(2)在这几项活动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看走马灯”部分是详写;“送麒麟,看围屏,放灯笼”是比较详写的;“吹糖人,捏面人,抖空竹”则一笔带过。这样写详略得当,浓淡适宜。)

(3)作者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的民间节日活动,让我们从中体会到文章中流溢出来的浓郁的生活情趣。回忆你的家乡过年习俗,你有哪些最深刻的记忆,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四、主题拓展

除了我们今天阅读交流的三篇文章,我们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还以“水是故香甜”“心灵的故乡”“最美是故乡”“永远的乡愁” “经典诵读”五个主题选编了三十几篇经典美文,它们带我们走进游子内心,品一杯思乡之茶,品味醇香,情感浓烈。

第三篇:第四课时教学设计7

第四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写——能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复习巩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式

教学任务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等。

教学设计

复习(Revision):Check homework

T: You are planning to travel somewhere, but you don’t know where is suitable for you.Now please tell the travel agency about your requirements.让两三个同学口述自己想去旅游的地方的要求(仿照3a),将其要点归纳在黑板上。For example: warm place, cheap hotel, near the sea, good shopping place…

呈现(Presentation):

①拓展性练习——写、说(Writing and speaking practice)

将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针对黑板上三个不同同学的要求给出意见。

T: Suppose you work in the travel agency, and you got these letters, how to answer it.Now please have a discussion with your group, and after that the leader will make a report.S: I think Shanghai is the place where you want to go.Because…

(在报告之后让同学们根据3a中的要求,以笔头的形式写一封回信)

②Do the survey of 4.③Self Check part 1

填单词并用这些词造句。由学生完成练习,然后让他们用这些单词造句,如有错误,进行更正。

拓展单词和词组,(exchange,need to,this time of year)运用它们进行造句。④Self Check part 2.(Writing)

(1)Expressions: I think it would be Paris.If I went there…

(2)Choose a picture and write an article about the place where you would like to go.⑤Just for Fun

(1)由3名同学运用对话在课堂上表演内容。

(2)学生分析漫画内容。

(口语和理解训练)

作业的布置(Homework):

1.以“My Ideal place for a trip”为题,写一篇作文。

2.用括号中的单词的正确形式填空。

(1)Have you ever been to Niagara________(fall)?

(2)Hawaii is a________place, every year many________(tourist)go there for their vacation.(3)There are many things_______(do)in Singapore.(4)Hongkong is a wonderful place for________(shop).

第四篇:第7课时教学设计

主题班会——心 中 有 他 人

时间:2012年2月22 课时:7

一、活动目的:

1、为了推动校训“做有责任感的人”的活动深入开展,特举办本次主题班会。

2、通过本次活动,对学生进行“心中有他人”的教育,培养学生在迈向新世纪的征程中,具有一份责任感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1、歌曲《为了谁》VCD一片(祖海原唱 画面应是军民98年抗洪的宏大壮观场景)。

2、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魏明芝上城里寻找失学儿童的经过)的片断。

3、数则有关的故事。

4、选定一名主持人

三、活动过程:

1、播放祖海原唱的《为了谁》VCD片 主持人:(旁白)这首歌旋律优美、感人肺腑,歌颂了抗洪军民的英雄壮举,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感激之声。大家看,画面上那一幅幅抢险救灾的镜头,正是当代最可爱的人闪光之处--为他人负责。

主持人:为他人负责,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社会需要它,人民需要它,我们的民族更不能缺少它。

2、播放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片断 主持人:(旁白)魏明芝虽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民办代课教师,她完全可以不管不理学生失学这件事,但她却毅然担起了“对他人(学生)负责”的重担,让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成为了一个人敬人爱的富有责任感的人。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3、小品表演

主持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也是各色各样的:有极富责任感的人,也不乏毫无责任感的人。远的不说,在我们身边不就有 一 些 这 样的人吗?请看--(学生小品表演)

学生1:节假日 在家里,爸爸妈妈去上班,我玩游戏不下岗;校训校规滚边去,作业还是雇人赶。(手握鼠标,神情自得,眼盯屏幕,口中念念有词,如:哇塞、打、杀、真臭等等)。学生2:(平日早读前,在教室,一进门就喊)张三,作业做完了没有?拿来给我抄一下!什么?学校规定管屁用,听老子的不怕!不行,你欠揍是不是?(冲到张三面前抢作业 威胁道)下次给我学乖点,不然的话…… 学生3:(放学路上 在网吧门前)“李四,我们进去玩玩!”“OK!”“玩一出《魂斗罗》怎么样?”好极了。“(他们玩得不亦乐乎,瞬间,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糟了,快一点半了。“"别急,玩完了再走!”“不行!老师会发现的。”“哎呀,看你急的,我们不会生病吗?叫个人请假不就得了吗?”……

4、学生讨论:看了这些,你想说点什么?

5、名人故事,升华情感

主持人:刚才几位同学发言很精彩,有理有据能服人。如果我们纵观历史,就不难发现那些留芳千古的名人,无不是对他人极端负责的人。就拿《语文》书上学过的故事来说吧,就足以让大家称羡: 学生8:《白求恩的故事》大家一定还有很深的印象。一个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抗日战争。为了救治中国伤员,他常常连续手术十五六个小时不休息;为了救治中国伤员,他从羸弱的身躯中输血300CC不犹豫;为了救治中国伤员,他用嘴吸毒,后来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其事迹感天动地泣鬼神。他的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是对他人负责的最典范的事例,也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学生9:《鲁迅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鲁迅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在共产党员的心目中却是最可信任的人。方志敏烈士生前,曾在狱中写出的《清贫》、《可爱的中国》等对后人有巨大影响的遗著,就是通过鲁迅转交给党中央的。这不是对他人负责的最生动的教材吗? 学生10:《哈尔威船长的故事》最具感染力。为了救活全船乘客,他指挥若定,从容不迫。这一切都源于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最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好样的船长,壮丽的人生。我们应该对这样的勇于对他人负责的人树碑立传。

6、我们应该怎样做

主持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身边是否也有对他人极端负责的人呢?

学生11:有,而且很多!大家难道没有看到天天教我们上课的老师们,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牺牲了大量时间教我们学做人,学本领。今天,我们举行的《心中有他人》的主题班会,就是要学做人--学做有责任感的人。

学生12:我们的家长,为了不耽误我们的学业,承担了本该我们自己完成的许多家务。

学生13:我们的班干部,还有很多很多普通同学,为了我们能有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主动帮助大家。虽然所做的事情不大,但大家还是很感激的。学生14:我们的门卫张老师,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对他人负责的人。过去门卫从来也没有把信件及时送到每个同学手中,结果信件丢了不少,大家怨声载道。可如今不一样了,老张总是及时地把信件送到各个班级。同学们不但能及时收到信件,而且从未丢失。这也是对他人负责的典型。主持人:(总结)刚才大家的精彩发言,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可见,不论名人还是凡人,也不论古今还是中外,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对他人负责的行为随处可见。我们是跨世纪的少年,我们是未来的栋梁,做有责任感的人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追求。让我们对大家说,让我们对新世纪说:我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我敢于对他人负责。全体学生:我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我敢于对他人负责。

第五篇:《理想》课时教学设计5

《理想》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达到感悟和理解。2.重视诗歌朗诵教学。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理想”是什么?一本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一本词典上说,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想。如果了解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民为理想而奋斗的历史,如果我们正在孕育人生的理想,那么,读这首诗就会感到分外亲切。“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已经完成了。”这就是说,那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理想是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奋斗的结果是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已经奋斗了50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再经过50年的奋斗,也必将胜利完成。”这就是说,今天中国人民的理想是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手中实现,党和人民殷切期望我们志存高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青少年时期正是树立理想的时期,读《理想》这首诗,会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2.默读。

3.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蜕饥寒离乱缀连远行倔强洗濯玷污怨恨扒窃诅咒浓阴海天相吻浪子回头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即

4.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1)各自练读。(2)齐读。

5.逐节研讨(1~7)。

研讨目的: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

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再齐声朗读。

6.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1.交流作业,鼓励有创意的表达。2.继续逐节研讨(8~12)。

研讨目的、方式,同上一课。3.小结这次探究诗意的经验。4.朗读全诗。5.语言运用。

教师投影或板书。学生两人合作,他说你记,互相评论,并向全班推荐佳句。(1)小康的年代里,理想是。(2)一缀连着一。(3)历史的脊梁骨。(4)海天相吻的弧线。(5)可望而不可即。(6)折磨着的心。

(7)倔强地反抗着命运。(8)鬓发早白。(9)洗濯。

(10)绝处逢生。(11)被玷污了。

(12)夸耀着当年的功勋。(13)碌碌终生。6.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下载《理想》课时教学设计7(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理想》课时教学设计7(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理想》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精选]

    《理想》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克东县昌盛中学 赵丽娟 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

    《理想》课时教学设计3

    《理想》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倔强、寂寥、诅咒、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绝处逢生”等词语。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熟练朗读并......

    《理想》课时教学设计4

    《理想》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的第26—30页。著名诗人流沙河写的《理想》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赞美诗,主要借助比喻手法,用形象来概括历史事实和现实生活,阐......

    《爬天都峰》课时教学设计7

    《爬天都峰》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

    《识字7》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韵文,学习“宀 穴”偏旁。 课时目标: 看图读韵文识字,学习与“宀 穴”相关的6个字及词语。 教学进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2、按笔顺......

    7《鹬蚌相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一、请同学们跟我板书一下课题。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鹬”这个字,你猜一下鹬是什么?同学们,见过鹬吗?我们来看看鹬。(出示图片)同学们,你看,鹬长着......

    第7课时 《手拉手》教学设计

    第7课时《手拉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44-45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并正确运算。 2、 体会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乘法中的运用,运用运算律进行简......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