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

时间:2019-05-12 22:5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

第一篇:《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本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把握风景的独特意义,理解作者的独特的审美体验。

理解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教学重点难点】

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是重点。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是难点。【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长,并且写景的方法比较特殊,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要搞好预习,还要与其他写景的文章做对比。【教学方法】

比较 体会 点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尽量避免主观,写“无我之境”的散文。

二、作者简介

于坚,诗人,1954年立秋生于昆明。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著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于坚的诗》,文集《棕皮手记》等。

三、检查预习,阅读文章。说一说你对文章的第一印象。

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明确:云南树林的更替更接近于自然,树叶的生死有种大化的味道,悄然、平静。不像北方的树,每到秋天,它们像是抗拒恶劣的气候或是向上天申诉似的,一起从树冠上飞下,来向大自然展示它们抗争的力量与决心。那种死亡是让人惊悚的,经过这场搏斗之后,大地便归于沉寂,荒寒。而云南树林里的死亡更接近日常生活的状态,平和的状态。

四、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3)什么是云南的冬天。

第二部分(4—7)细腻的描写了一片树叶“死去”的全过程,并强调要回到事物本身。第三部分(8—14)写真正的走进自然,对大自然专注的凝视和倾听。

五、掌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本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

1、朗读第5自然段。

2、找出描写叶子落下的动词和你认为细腻的句子。明确:“离开”“落下”“腾飞”——描写准确细腻。

“它从它的角度,经过风的厚处和薄处,越过空间的某几层,在阳光的粉末中,它并不一直向下,而是漂浮着,它在没有水的地方创造了漂浮这个动作,进入高处,又沉到低处,在进入大地之前,它有一阵绵延,那不是来自某种心情、某种伤心或依恋,而是它对自身的把握。”——力求写出景物的客观状态,所以很少用带主观色彩过多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而是采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描述——白描——来呈现直观状态,用富有质感的词语让人身临其境。

3、与下面一段文字比较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

分析:朱自清描绘月光如流水般照着荷花和荷叶用“泻”字;青雾弥漫着荷塘用“浮”字,准确生动。并且还用了比喻、类比、和大量的形容词描绘了月色的特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流露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4、通过比较可体会到白描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描述,很少用带主观色彩过多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去除语言的遮蔽,避免主观的想象和夸张,力求客观的描绘事物的真实状态。在写景上的表现力也是非常强的,与详细描绘相比毫不逊色。

第二课时

一、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 阅读第6自然段

明确:我们提起“落叶”可能会伤感、寂寞、孤独、悲观。但是,这些也是一种“阻隔”和“遮蔽”,因为它们,我们忽略了真实的状态与言说以外的风景。第14自然段

明确:当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与自然同一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你敞开,也因为敞开,我们才看到真正的自然,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

二、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

本文以树叶为例,认为人类附加于树林或落叶身上的意义已经构成了“遮蔽”,“意义”横亘在人与树林中间,使人们无法接近对象,在“意义”的作用下,我们平常谈论的树林落叶等等早已经不是事物的本身。

作者认为,要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为主体必须放弃自己的优裕地位,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现自己的状态。这就是要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三、正是由于作者的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审美态度,作者才会对云南冬天的树林产生物我同一的审美体验,在描写时,才采用白描的方法。

第二篇: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

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掌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

2、把握风景的独特意义,理解作者的独特的审美体验。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教学方法

三学一教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1】

一、导入

说到“冬天的树林”,大家自然而然会想到呼啸的寒风、飞舞的雪花,想到光秃的树枝和山岭,但是当我们在前面加上“云南”两个字的时候,我们的眼前又会浮现出南方丛林的朦胧画面。没有去过云南的人,一定会在心里描绘出自己的那幅场景,但是,当我们读完于坚的《云南冬天的树林》,你才会发现,自己的想象力是多么的贫乏。

于坚,诗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

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影响很大。另著有诗集《空地》。

于坚一直生活在云南。他说,云南是边远地区,但并不意味着写作也是边远的。重要的不是你在哪个地方,而在于你是从哪个地方看见那种普遍的、超越时间的东西。你在具体的时间里表达了没有时间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作家。

二、目标展示

1、理清文章层次。

2、把握描写落叶飘落的用意,认知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自学指导

(一)快速浏览文章,标注字音,勾画重点词,并划分文章的层次。明确:

1、字音

裸露()

脚踵()

榉()树

牛蒡()花

震慑()

咀嚼()()

麂()子

2、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3)什么是云南的冬天。

第二部分(4—7)细腻地描写了一片树叶“死去”的全过程,并强调要回到事物本身。

第三部分(8—14)写真正地走进自然,对大自然专注的凝视和倾听。

四、自学指导

(二)阅读4-7节,思考:

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树叶的下落和北方相比有着怎样的不同?在作者的心里,树叶的飘落有着怎样的特殊价值?作者的表现方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明确:

(一)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苍绿”,“葱茏”,“暖和”,和“冬天”甚至“北方的抢手货”都无关。

(它的独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通过对树叶的描写来展现的。云南和北方一样,树叶一样会死去,但是它的下落有着自己的特点。)

(二)树叶的下落(第4-7节)

1、不同

“树叶永远每一个月份都在死去”

“时间并不强迫树叶们在预定的时刻一齐死去”——非关季节

“你永远看不到它们全体死去”

“死,永远只是单个的,自觉自愿的选择” ——非集体

“连绵不断的死亡和连绵不断的生命在云南的每一个季节共存”

——生长与死亡共存

2、特殊价值

“辉煌的事件”、“美丽”

(既然说是事件,那就是一个具体的过程。学生画出展现叶子落下过程的句子。)

1)“辉煌的事件”

“它并不在乎这种处境的变化,它只是在风来的时候„„像一只金蝶”

——不在乎处境的变化

“它并没有向花朵炫耀自身,进而索取花粉的愿望”

——不炫耀,不索取

“它从它的角度,经过风的厚处和薄处„„而是它对自身的把握”

——对落下有自身的把握

“它脱离了树和天空的时间,进入了另一种时间,它是另一个时间中的另一种事物” ——树叶的死亡是另一种新生

最简单最直接的描述——白描,很少用带主观色彩过多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它 去除了语言的遮蔽,避免主观的想象和夸张,力求客观的描绘事物的真实状态。在写景上的表现力也是非常强的,与详细描绘相比毫不逊色。

2)“美丽”

落叶“看上去比栖居在树上的年代更为美丽悦目„„它们的丰富使落叶这个词显得无比空洞”

(叶子落下的细节是如此地美丽,但是却被抹去,人们只用简单的“落叶”二字概括,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五、合作释疑

叶子落下的细节是如此地美丽,但是却被抹去,人们只用简单的“落叶”二字概括,这是为什么? 明确: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梧桐树,叶又黄。

好凄凉,绣被儿空闲了半张。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些文人在绘景时都掺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人们看见过落叶,却没有注意过落叶的美丽形态,想到它的时候“永远想不出用什么意象来区别、表现它们”,头脑“空白”,这表明了人们的文化审美往往有着以往知识积累的一种阻碍,因为它们,我们忽略了叶子真实的状态与言说以外的风景。所以,我们要回到事物本身。

(所以请大家齐声朗读第7节,重新体验一下一片叶子的落下。)

六、当堂检测

高效P39 7、8、10题

七、板书设计

苍绿、葱茏、暖和

非关季节、非集体

云南冬天的树林

落叶——

辉煌、美丽

无视美丽——文化阻隔

【课时2】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目标展示

1、掌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本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

2、理解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

三、自学指导

阅读8-13节,感受作者笔下云南树林的宁静与自在,再次体会白描手法呈现的风景的本身质感。

并思考:第8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几段是以怎样的视角来展现的?为什么这样展现?

明确: 1、9节

“有什么在落叶上‘沙沙沙’地走„„只能倾听” 13节

“看光怎样渐次向事物的西部移去„„布满树干和填空”

——作者笔下的景物是实实在在的景致,因为他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的时候,总是尽量避免传统人文精神的干扰,避免使用过于花哨的带主观色彩过多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而尽可能采用最简单直接的描述——“白描”来呈现自然的直观状态,用富有质感的语汇让人身临其境。去除语言的遮蔽,避免主观的想象和夸张,力求客观的描绘事物的真实状态。

2、承上启下。

承接上文,再次说明云南冬天的树林死亡与生命是同在的,他们只是“各有自己的位置”,应该去除绿叶向上、落叶凋零的俗套意义,去接近事物的本真;本节后半段提出“躺下”可以去接近事物本真,下面几节文字具体展开以“躺下”的姿态亲近自然的情形,具有启下作用。

3、视角——“躺在那儿”

看到了很多风景:树叶、天空、黑蜘蛛、鸟儿、蚂蚁、光

(为什么要躺着?站着、坐着不行吗?躺着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吗?)

原因——“躺下”,意味着去掉人的自高自大,放弃万物灵长的地位,真正地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而不要想当然地去表达什么意义。这样我们才能澄怀虑思,真正地沉入自然中去,感受它的本真的一面。

四、点拨拓展

1、既然作者崇尚“躺下”,那么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我们应该来如何确切表达呢?从文章中找出你的依据。明确:

“宁静、自在、沉思或倾听”(8节)

“世界上有些地方,看是无能为力的,想象也不能抵达”(10节)“你的听觉完全被恐惧和自卑所占据”“你听错了,你听见的是你自己的顾虑重重,疑神疑鬼和一颗疲弱不堪的心在跳动”(13节)

——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就好像我们提起“落叶”可能会伤感、寂寞、孤独、悲观。但是,这些也是一种“阻隔”和“遮蔽”,因为它们,我们忽略了真实的状态与言说以外的风景。正是由于作者的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审美态度,作者才会对云南冬天的树林产生物我同一的审美体验,在描写时,才采用白描的方法极其本真地展现它们的美好。)

2、一匹马跑过草原/被诗人捉住/关进形容词的马厩里/骏马/死掉的马

――《便条385》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

“马”代表事物本身,“形容词”是人类加诸马身上的种种属性,比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等。

人们总是在事物身上加上了很多意义,我们了解事物总是先通过意义来了解,而忽视了事物本身。我们被意义“遮蔽了”。

五、总结

所以作者在14节通过叶子的自然状态来表明:

当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与自然同一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你敞开,也因为敞开,我们才看到真正的自然,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

作者想要表现的就是这样一个物我同一的澄明之境,追求的是那种自然的自在状态,带我们走近自然,注意凝视和倾听她„„

六、当堂检测

高效P37—39练习

七、板书设计

树叶

天空

“躺下” 观察 黑蜘蛛 尊重、接近、感受自然

鸟儿

蚂蚁

八、教学反思

第三篇:五彩树林教案

动目标

1、运用彩墨表现秋天的树林,注意色彩美,初步学习画面的布局。

2、尝试运用中号笔侧锋画树干,进一步尝试运用中锋点画树叶。

3、继续注意规范用笔,体验国画活动的乐趣。活动准备

1、课件:秋天的树林。

2、树干范画一张,完整的树林范画一张。

3、国画工具,冷色系与暖色系的颜料若干。活动过程

1、出示幼儿上次活动添画的树林图片,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导入活动。

教师:这是我们上节课画的《彩色的树林》,小朋友们用毛笔点一点、按一按,给树林添画了很多很多漂亮的叶子。我觉得太美了,又去树林看了看,还拍了很多照片。这次的照片和上次的不太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

2、师幼共同欣赏树林图片(树干部分明显的图片)。

(1)教师:这些树林里的叶子怎样?从这些照片上看,树林里的树干也特别明显,树干都是什么样的呢?

(2)教师小结:树叶很漂亮,有很多种颜色。树干有粗有细,有高有低,还有的有分叉。

3、师幼共同探索树干的画法。

(l)教师:树干怎么画呢?是从下往上阃还是从卜往下i呢?哪种更好?

(2)教师小结:可以将毛笔倒下来躺着画树干(侧锋);也可以用不同大小的毛笔侧锋来画树干,粗细各不相同;还可以从下往土侧锋画树干,画到顶端的时候要轻一点。(幼儿尝试)

4、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注意引导幼儿画出错落有致的树林。

5、集体欣赏、交流,引导幼儿从树林的色彩以及树叶和树干的画法等方面来评价。

教师:你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你是怎么画的?树叶是怎么画的?树干又是怎么画的?

第四篇:高二语文散文选读云南冬天的树林导学案第2课时

云南冬天的树林2

于 坚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层次,弄懂本文所要表达的主要感情;

2、理解作者别样的自然观,理解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3、体会本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感悟文章独特的语言追求(白描)。

第二课时

(三)第三部分

1.第8段中,作者主要表达了哪两层意思?有何作用?

第8段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层意思是针对上文而言,作者再一次说明,在云南冬天的树林,生命与死亡只是“各有自己的位置”,树上树下都是一种平常的自在的存在,所以“在树上的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冲动;在树下的并没有被抛弃的寂寞”。作者实际上是,想告诉读者,不应落入所谓绿叶象征着向上、而落叶则必定是凋零的俗套,应该去除它们的“遮蔽”,(以审美的姿态)以尊重自然物的态度去接近事物本身。这一段的后半节,是第二层意思,讲如何去接近事物本身,那就是“躺下”。综合起来,作者提倡带着“一种归家的心情”平和地看待生死,看待叶生叶落,以“躺下”的姿势享受自然的宁静和自在,并学会沉思或倾听,不要总是以习惯性的“文化好恶”想象冬天树林的孤独,反抗自然的节律,矫情地期待“另一个季节”。

参考问题:①如何理解“在云南冬天的树林中,心情是一种归家的心情”?

“归家的心情”就是“生命和死亡,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各有自己的位置。在树上的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冲动;在树下的并没有被抛弃的寂寞”。无论你的生命处于一个向上走的阶段还是走下坡路,在家里,你都能够得到完全的接纳。就像四季轮回一样,人生总有起落。但在家里,没有任何功利的价值标准,只有爱和接纳。心灵在这里获得了最本真最完整最纯粹最敞开的满足,于是人惟一的愿望就是“躺下”。实际作者在这里仍旧想帮助我们“去蔽”:不要落入所谓绿叶象征着繁荣向上、而落叶则必定是衰败凋零的俗套,要去除他人言说的“遮蔽”。

参考问题②:作者说我们要躺下看自然,你认为“躺下”包含了哪些含义?

“躺下”可以看作是一个真实的动作,一种观察的视角,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姿态,那就是去掉人的自高自大,放下万物之灵长的架势与优越感,用不带有任何人文精神的干扰的审美姿态去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就是去除我们种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抛弃意义的干扰,更不要想当然的去表达什么意义),亲近自然,走进自然,去感受自然,去除“遮蔽”的姿态。真正想走进自然,就必须澄怀虑思,卸去我们对自然的种种预设的想法,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示自己的状态。

2.第9-13段都以“躺在那儿”领起,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

这几段都是写躺在树叶和泥土之上,心无旁骛地对树林里丰富的形、色、声、光作细致人微的观察与体验,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气味,有那么多复杂而神秘的音响,有在静寂中攀援编织的黑蜘蛛,有一只神情变幻姿态玲珑活泼的小鸟,还有许多忙碌、紧张而勤奋的蚂蚁,还有各种不同的光的变化,作者静静地躺在林中看阳光渐落,看月华升天,林中一片朦胧,呈现出更为神秘的影像,而入夜后林中的声音更加显露出树林勃勃的生命运动。

作者完全融入了自然,细致入微了描写了自己观察到的景物。①第9段:看树、树叶等。从视觉(“仰望散漫在树干和叶子之间的光束和雾片”到“同样辉煌”)、嗅觉(“松开四肢”到“松鼠和蛇的气味灌进去”)、听觉(“在没有声音的地方”到“只能倾听”)和知觉(“你最后连倾听也放弃了”到“山中的某处”)四个角度写人躺在那儿享受着林中的形、色、光、味、音,渐渐到最后连倾听也放弃了,物我同一了。这是一种宁静祥和的人生,真正进入到一种“自在”的状态了:“你们并不意识到‘在’,只是在着,在那儿,冬天,山中的某处。”(注意“在”与“在着”的区别)②第10段:看黑蜘蛛。作者形容这黑蜘蛛说:“自足自在的昆虫,守着它那一份很小的天堂,一动不动。”这种自足自在,是人类所没有的。

③第11段:看鸟。作者说鸟的生活是一种最无作为的自在,鸟的世界里没有功利的价值标准,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只与自然融为一体。作者甚至嫉妒一只小鸟聆听到的世界,那一定是人类以芜杂的心灵无法聆听到的美妙与澄净。开头用了一段冗语,“看一只并不知道有一双眼睛正在偷看它的鸟”到“但你不知道它是那些名字中的哪一只”。说明大自然的东西是无法言传的,每个生命本身也不是一个名字所能概括的。所以我们要认识的是一个生命本身,就要认真的看,哪怕是看鸟那些看似无聊的举动。

④第12段:看蚂蚁:蚂蚁的紧张、勤奋、团结、严密。让作者惊异的是,蚂蚁虽然没有思想(也不需要思想),但却一样可以成为世界的主宰。而作者所见一切源于心思的单纯。

⑤第13段:看光及暗中的错觉与真相。在光中,人对眼前的事物产生了丰富而美妙的错觉,心中充满了命名的兴奋和喜悦。与此同时,万物之灵长的感觉渐渐回来,人类的自大同样是人在自然面前对自我的错觉。而到了黑夜,人的真相就暴露出来了:在比自己更强大的生命面前,被恐惧和自卑所占据。(不能躺了,站了起来——人对树林产生错觉,人对自己产生错觉——人的真相露出,树林的真相隐没)

“你的离去使树林的真相永远被隐没。回头望望,那一片耸起在星夜中的黑暗的东西,是你无以言说的东西。”——语言的尴尬,语言有先天的弱点,无法描述本真的自然。于坚笔下的树林依然是于坚的感受,不是你的。文字的背后造成了新的遮蔽。自然在本质上是无以言说的,他只是存在着。

3.第14段主要写什么?

这一段紧承第13段“树林的真相”而言,云南冬天的树林,无论真相是否被隐没,它总是“在”着,不需言说,呈现出两种姿态。作者要强调的是自然的自在状态,“不需要言说”,当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与自然同一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你敞开,也因为这敞开,我们才看到了真正的自然,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神与物游,那是一个澄明之境。这里,作者没有搞什么意义深刻的象征或比喻,而是承认事物原原本本的、实实在在的“存在”。这仍然是一种去蔽:即便人逃离树林,语言逃离了存在,但存在仍然“在着,不需要言说”,并且“在世界的念头之外”,既在“明朗的高处”,又在“阴暗的低处”,在云南冬天“那山冈上的树林上”。它是神秘的自在者,不以人类的言说为转移。

(四)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感悟文章独特的语言追求 作者用散文的形式描述了自己对自然的纯真的注视与倾听,表达了他对人与自然、语言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他以树叶为例,认为人类附加于树林或落叶身上的意义已构成了“遮蔽”,“意义”横亘在人与树林(绿叶、落叶乃至自然)中间,使人们无法接近对象,在套路化、定式化的“意义”的作用下,我们平常谈论的树林、落叶等等实际上早已不是对象和事物本身,当我们在叙说绿叶的“攀登”并“仰视”它、叙说落叶的“寂寞”并“抛弃”它的时候,只是我们的想当然,不是事物本来的面貌。也许正是在这种对自然的“误读”中,真正的绿叶与落叶与我们渐行渐远。

于坚的立场不失为另一种对自然的态度,那就是要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为主体必须放弃自己优越的地位,更不要想当然地去表达什么自以为是的“意义”,真正想走近自然,就必须澄怀涤虑,摆脱我们对自然或自然物下的种种现成的套话系统,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示自己的状态。

正是由于这样的审美态度,于坚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时,总是尽量避免传统人文精神的干扰,避免使用过于花哨的带主观色彩过多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而尽可能采用最简单直接的描述——白描——来呈现自然的直观状态,用富有质感的语汇让人身临其境。比如第5小节关于落叶的那段描写,比如第9小节对林中声音的描述,第13小节对光的描写等。

其实,通篇都是实实在在的景致,但惟独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颗真诚的心发现了它们并呈现了它们。如第11段写一只鸟,对它的动作与神态叙述得也非常细致;又如第12段写蚂蚁忙碌、紧张、勤奋。所有这些由于作者的耐心,放慢了观察的节奏,使得人们能静下心来体察自然的神奇,发现了匆匆忙忙和自以为是时所无法看到的许多细节,这种客观化的描写反而更能表达对自然的崇敬与礼赞。艺术特色:①倡导一种对自然的审美态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②去除语言的“遮蔽”,避免主观的想象与夸张,力求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真实状态;③叙述、描写与议论的完美融合。

第五篇:《父亲、树林和鸟》教案

父亲、树林和鸟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默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理解父亲爱树林、爱鸟,进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激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父亲爱树林、爱鸟,进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这三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汇报交流)

2.教师继续引导:大家说的都很好。父亲与树林、小鸟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父亲、树林和鸟》

3.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词。

2.师范读课文,按要求扫除生字、词障碍并指导朗读。3.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评价,做到读正确流利,就奖励红星给他。5.开火车读课文。

6.默读课文,讨论思考:解读故事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分组讨论交流。学生反馈: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7.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自己认为最能说明父亲很了解小鸟的语句。

三、观察生字,练习书写

1.同学们,观察这些字在田子格中的位置,同桌之间相互提醒:雾、蒙、鼻、翅都是什么结构?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雾:上下机构,雨字头要写的偏一些; 蒙:上下结构,不要丢掉中间的一横;

鼻:上中下机构,最后两笔都不要出头;翅:半包围结构,第四笔的捺要写的长一些。2.教师范写,重点指导。3.学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理解父亲爱树林、爱鸟,进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解读: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1.春天的黎明,父亲来到树林边怎么就知道“林子里有不少的鸟”? 学生反馈:因为父亲闻到了鸟的气味;没有风,却看到了树叶在动。2.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同学们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表现出了父亲观察地仔细、闻得认真? 学生反馈:“上上下下、望了又望、闻了又闻”写出了父亲观察的仔细、闻的认真,同时也说明父亲对树林和鸟非常的熟悉和了解。

3.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地说。可我既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父亲为什么“喃喃地”说?(喃喃,表示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表现了父亲怕大声说话打扰到鸟儿。)

二、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

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①“茫然”是什么意思?(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②“我”为什么茫然地望着父亲?(因为“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父亲却说林子里有不少鸟。“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所以茫然地望着父亲。)③“凝神静气”是什么意思?从父亲的神态中你体会出了什么?(父亲精神高度集中,静静地直立在树林边,不想惊动树林中的小鸟,从这儿也可以看出父亲对小鸟的喜爱。)④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父亲指着一棵树的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我仔细找,没有找到晃动的叶子。“嗯,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了鸟。

从这句话中说明了什么呢?相互讨论交流。(“生怕惊动了鸟”说明了父亲对鸟的关心备至。“还有鸟味”说明父亲也没看见鸟,但凭自己的感觉和经验知道这里有鸟。)3.鸟也有气味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气味呢?你能画出哪句话可以表现出鸟的气味吗?(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黎明时,所有的鸟抖动着浑身的翎羽,要抖净露水和湿气。每一只鸟都张着嘴,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它们要唱歌了。这时候只要你静静地用心地闻,你就会闻到那种鸟类特有的气味。)

4.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是飞离树枝飞向天空飞的那一瞬间,但这时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这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这句话表达了父亲即对鸟飞离树枝的喜悦,又有对鸟被猎人打中的担忧。)

5.文章结尾以“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我”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从我说的这句话中可以感受到什么?(因为庆幸父亲爱鸟而不会伤害鸟,这样也表现了父亲对鸟的喜爱,照应了开头。同时也能感受到“我”对鸟的爱护之情。)

三、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1.鸟是我们的朋友,但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有许多小鸟和其它小动物们的生命受到人类的危胁,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对于这些无知的捕猎者,你想说什么吗?

“保护生物,关爱鸟类,善待这凡间的精灵。” “爱护动物光荣,捕杀动物可耻。”

2.老师有一个建议,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句赞美小鸟的话语吧!听,小鸟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呼吸着林中新鲜芳香的空气,在树杈枝头有的欢呼雀跃,有的追逐打闹,有的梳理羽毛„„真个热闹非凡。枝头树梢的露珠被惊得簌簌下落,没入花间,躲进草丛,钻进泥土。

下载《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父亲树林和鸟教案

    父亲树林和鸟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认识“黎、凝”等6个生字,会写“雾、蒙”等10个字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能力目标: 主......

    《父亲、树林和鸟》教案.

    《父亲、树林和鸟》导学提纲 一 简要提示: 树林是鸟的家,是他们生活栖息的乐园。课文通过写“我”和父亲在树林里的一段对话,体现了父亲对鸟儿深深的喜爱之情。 二 认知与探究......

    父亲树林和鸟教案

    《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新华乡新寨小学:王海方) 29父亲、树林和鸟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课文......

    少儿美术教案——树林大全

    课题:树林 情感。培养组织画面的能力。 教学目的:1.培养环保意识,增进保护树木、爱护绿色家园的教学要点:1.感受色彩对比关系。欣赏图像资料,感受树林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气氛......

    一片树林教案(最终版)

    主题三:有趣的植物 分主题一:树林里 活动八:一片树林 活动目标 1. 尝试用树叶做模型的方法画树林。 2. 培养热爱森林、保护森林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 活动重点 1.尝试用树叶......

    大班教案 树林不见了

    文档仅供参考 幼儿园大班教案--树林不见了(认知) 活动名称:树林不见了(认知) 活动目标:1、认识火灾危险警告讯号。 2、认识在旅游时烧烤地点标志。 3、知道山火对大自然造成的......

    云南的冬天作文(合集5篇)

    云南的冬天作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云南......

    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四专题第11课云南冬天的树林含答案(优秀范文5篇)

    第11课 云南冬天的树林 对应学生用书P45 一、字音辨读 1.葱茏(lónɡ) 2.喧嚣(xiāo) 3.炫耀(xuàn) ...4.栖居(qī) 5.沼泽(zhǎo) 6.脚踵(zhǒnɡ) ...7.牛蒡(bànɡ) 8.榉树(jǔ)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