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拓展性阅读课程整合的研究(定稿)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2 22:5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拓展性阅读课程整合的研究(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语文拓展性阅读课程整合的研究(定稿)》。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语文拓展性阅读课程整合的研究(定稿)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这些都表明,在“大语文”教育观下,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禁锢于课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加速学生的拓展阅读,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宽加厚。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网络中海量的信息,拓展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空间。整合是必然的趋势,拓展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新点,为此我们确立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整合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采用电子备课,在教学中自觉地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结构,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更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2.提高我校语文教学的信息化水平。通过课题的研究,广大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所提高,能运用各种信息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提高自身素养,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提高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拓宽获取信息的途径,培养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转变教育观念,强调“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更新教学手段,强调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使教学信息网络化、多样化、趣味化。发挥教师群体优势,实行集体电子备课,定期定人定内容。轮流负责备课,其他教师提供素材,提出参考意见,并逐步建立“备课参考资料”资源库。

3.优化教学过程,强调教与学双方的交互作用,形成互动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其课堂教学不是为教师提供展示手中电子信息、资源的机会,而是为老师、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这不仅促进学生进行课前的信息搜集与整理,而且有效在改变着教学方式及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

4.利用课堂多媒体组合的便利性,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契机,提高学生收集、筛选、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语文学习资源,建立自己的语文学习文件夹。

5.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提高学生与外界交流与合作并从中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整理学生语文作品,建立“优秀作品资源库”,发挥信息技术环境优势,改善学习资源。在“苏南小学网站”上,创建语文学习园地,为有条件的学生改善学习方式;鼓励并指导学生通过学校网站进行交流。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在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些教育政策为本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证。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 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说、读、写、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 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近年来,学术界提出的“小整合论”,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等。这些先进的理念为该课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重视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实践教师的“三结合”和计划、实施、观察、反思与调整“五个环节”。

2.文献法。探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基本理论,批判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经验,提高研究效益。

3.个案研究法。建立个体档案,对师生个体在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进行记录分析。

4.调查法。在研究前、中期评估阶段和结题阶段对实验师生进行专项调查。5.经验总结法。专题研究课有实践个案和课后反思;中期评估有专题文章;结题阶段写好研究报告。

六、课题实施过程及实施步骤

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采用“龙头带动、重点突破、全员参与”的策略,根据研究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我们不断调整研究思路,整个研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月,我校组织了语文教师和部分学生及家长进行座谈,并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

份,发放家长问卷

份,发放教师问卷

份,实施研究前测,进行摸底调查。慎重地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这一课题,在市、县电教馆的指导下,这一课题被正式立项。为确保教师们能顺利投入到研究中去,我们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每周四举行集体研究和交流。先后交流的文章有刘晓梅老师的《小学语文教学的革命性变化》、袁媛老师的《谈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田永利老师的《试论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等。同时,尽力为老师们提供技术支撑,****年**月**日,课题组领导小组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在学校阶梯教室举行开题论证会,从而使本课题的研

究进入到了实质性的阶段。

第二阶段:课题实验的研究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校对课题的研究与运用工作广泛而深入。

一是初步形成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的课堂模式。参加课题研究和实践的教师,进行整合的各种途径和实现方法的培训,并逐渐积累相关的课程资源。达到每个人都能独立完成教学设计、整理出相应的素材,完成课件制作。如

老师的《梅花魂》、老师的《长相思》、老师的《陶罐与铁罐》等,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更体现了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中无法替代的直观性和多样性。

接下来,教师们深入到了课堂模式的研究中,在不断完善中设计出演示型、交互型、网络型三种类型的整合示范课,便于学习、交流和拓展。

二是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探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①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构建学习化课堂,培养自主学习兴趣和情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情境的创造,能创造出激动、高昂,富有美感和情趣的教学环境,使教与学始终处于活动化状态,这样学生就能在情境中自行建构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正确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课堂学习化环境的营造是多方位的,它包括课堂教学的外环境和学生自己的行为作用和素养。

例如:课题组

老师在教学《海上日出》一课时,充分利用媒体,巧设多张幻灯片,再现海上日出晴天时的生动画面,先是一张“天空一片浅蓝”的景象,再是“天边出现彩霞”,最后,“在海水相接处出现太阳的小半边脸,红红的,一纵一纵地向上升”,引发学生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观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看看、读读、讲讲、议议,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与过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得以提高!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语文教学变得直观形象、丰富多彩,使学生在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动的课堂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地创造自己。

②开掘课程资源,启发有效思维,突破重点难点。

信息技术能把学生带入丰富的知识世界,还可以将难以直观表达的语言文

字,抽象的道理,复杂的现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文章重点难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之中,给予他们理解文章重点、难点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老师为他们准备的课程资源中畅游,自由选择,吸收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内存,为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如:《太阳》一文,它是一篇科普短文,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本文重难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看图进行想象,效果并不理想。但老师们通过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演示中,学生便能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亲身感受,从而实现了语文教学与自然科学的整合。教师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看到的再现于头脑中。这时,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避免了文字阅读在内容上兜圈的弊端,让学生也学得轻松实在。

③尝试新型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合理适度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实现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利的物质保障,为学生进行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创设了全新的学习环境。这几年,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网络技术优势,大胆尝试了新型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老师在教学《索溪浴的“野”》时,教者凭借网络的优势,让学生上网查寻有关张家界的资料。此时,有关张家界的图片、文字、视频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知识的水平,自身的兴趣爱好,在网上畅游,去获取不同的知识,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在交流时,学生就有了各自不同的交流内容。有的学生说出了张家界各个方面的资料,有的学生根据网上图片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此时,网上提供的信息已经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文的自主学习之中。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

在这个研究阶段,课题组的工作重点是查漏补缺,进行成果总结,为课题的结题作为充分准备。

1.收集整理了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并分类装订成册。课题组选用了一批质量较高,操作性强较强的教案和一批理论性强、有指导意义的论文和教学反思,汇编成《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整合研究》成果集,这既是对前期研究工作的一个总结,又为后期的教学和经验推广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借鉴。

2.整理编辑教学设计、课件、素材等内容并刻录成了光盘,并收集各种资料共

篇。

3.每个语文教师都利用多种门户网站平台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并利用博客与学生进行学习的交流,还建立了班级QQ群,及时与家长、学生沟通交流;每个年级组均建立了自己的网络沟通平台,老师、学生纷纷将自己的作品、心得上传,扩大了交流的途径,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网站,让语文教学开辟出了新的模式与新的天地。

4.全面做好结题工作。课题组成员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虚心向专家请教,在借鉴相关成果总结的基础上,比照本课题研究方案,对我校进行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进行全面反思,反复推敲,最终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验和探究,我们发现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实验课中,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的上课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课堂上,大部分同学能认真对课堂内容进行思考,并积极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和大家交流。尤其是很多平时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比较内向的学生,在网络这个环境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尽情展示他们智慧的舞姿。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作文、口头表达、阅读等语文能力也在整合中得到了较大提升。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有效整合,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的整合获得了以下成效。

(一)教育教学成效。

通过课题实验研究,带动和促进了学校经费的大量投入,改善、提升了各办公室电脑设备设施的配备水平,充实了软件资源库,强化了校园网络建设,为校园数字化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1.呈现多姿多彩的教学内容,展示画面,培养审美能力。

信息技术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形,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感熏陶。

2.视听结合,强化记忆效果。

朱熹所说的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这是提高记忆效率的重要方法。在诗歌课文学习中,我们的老师除了要求学生做到“三到”外,另外加了一个“耳到”。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拓展语文教学的信息通道,多渠道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课文,更快、更准确、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和知识。由于强化了对实物实景的视听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必然会深刻得多,记忆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3.建立了新型模式。在实验中,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为学生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

4.创设情境,丰富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图解课文描述的人和实物,而是借助图形图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生活图景,并加以感受或表达,其终极目标是用图形图像唤醒语言文字的感受,进而创造新的生活图景,丰富情感体验。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的优势,为学习课文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而这与一般语文教师用语言描述很难比拟的。

5.教师、学生学习资源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师生互动交流、互相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开展课题研究后,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不再仅仅停留在了一本教材和有限的几本辅助读物上,而是渗透到了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媒体,完全延伸到了真正的生活中。老师们在办公室、教室里的计算机上轻点鼠标,打开IE浏览器,通过校园局域网就可轻松访问、浏览、利用校园服务平台的资源。同时,老师们及时记载访问远程教育资源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意见,从而全面促进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随着老师个人博客的开通,基于网络下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更是改变了原来老师对学生的单一引导,学生们自主地在网络上和同班甚至其他学校的朋友进行交流,完成了从文本阅读向“超文本”阅读的转变,也

更加充分地有机会与他人进行协作学习,扩大了交流的范围,从而不仅打破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界线,也打破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森严壁垒,引活水于语文教学中,老师也转变成了组织者、导航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二)学生学习成效。

1.学生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得到极大的提升。

培养了学生获取、加工、利用信息、再生信息的知识和能力。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使教学方式变革了,教学视野拓宽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就成为他们学习过程的主要内容,因而能最大限度地贴近现实生活实际,融入网络时代,利用信息能力解决问题。一是根据课文教学的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了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得益多;二是从要使学生感兴趣方面入手,使学生乐于接受。课题研究中,学生有12人次参加省、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比赛分获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2.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语文信息资料的搜集、加工、处理或者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式阅读与写作。同时,还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中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借助于网络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协作学习,在交流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知识和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知识本身的激增、剧变、更新频率加快,周期缩短,同时知识本身的高度综合和学科渗透、交叉,使得人类的一切领域都受到广泛的冲击和影响,在这种科学技术和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革的大背景下,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变得更为重要。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能够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将迎刃而解。

(三)教师课改成效。

1.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科研能力。

(1)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整合”实验的开展,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2)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使信息技术渐渐成为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有力支撑。在教育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之下,教师不仅仅局限于语文这一学科的基础课程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及素养,更在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媒体等多方面准备知识和能力及素养,老师是多维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多视角的多能手。新型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教学中,老师应是学生的助手,是学生的导航者,是学生的教育者,是学生的知识词典、能力词典、素养词典、做人词典、朋友词典、开心词典、心灵词典。

(3)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增强了教师网上学习的能力,带动了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加强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提升对各种教学硬件、软件的运用水平和能力。

2.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学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认识活动,又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获得全面、和谐、主动、积极发展的认识活动。每位教师潜心研究学法、教法,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同步改革,也促进了教师对教材,学法的研究。研究期间,课题组教师累积上实验研究课18节,课题组的老师不仅在各级公开教学中推出示范课获得领导、老师一致好评,而且在各种教学活动比赛和论文评奖中多次获奖,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八、课题研究中的困惑及今后打算

信息技术为我们语文教学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带来了语文教学模式的变革。但在教学探索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思考。

1.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进程和效果如何监控。网络是一个浩瀚无边的信息海洋,学生一旦进入网络环境,课堂教学往往难以控制,而课堂教学是不允许漫无边际。

2.信息技术与语文拓展性阅读课程整合的研究,呼唤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在拓展整合过程中,建设语文专题学习网站,需要教师搜集、处理、整合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并要和信息技术教师一道设计、制作专题网站;学生在线选材、在线构思、在线表达和在线论坛时,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浏览网页,用计算机录入,要通过网络交流意见等,都必须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操作的技术。因此,师生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第二篇:小学语文拓展性课程教案

诗化杭州

——小学语文拓展性课程教学设计

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

何瀛

设计理念: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创新活力之城。2016年,为深化杭州青少年学生人文历史文化教育,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及海外宾朋了解杭州的秀美山水、人文历史和文化轶事,增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爱家乡、爱西湖、爱杭州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作为峰会东道主的自豪感,杭州市教育局联合杭州市旅游委员会、杭州日报等单位开展了“跟着诗词游杭州”杭州市诗词文化旅游线路设计征集活动。本课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诗词这一传统文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

1.学会自编诗句。

2.明白自编诗句的基本规则。3.激发创编诗句的热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引出诗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生活的杭州不仅是一座世界文明的旅游城市,她的风光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在此停留,你知道哪些描写杭州的诗句呢?(学生汇报)2.在这里,何老师也找到了一句,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请看:“三苏评南曲,双雷断花柳”。3.解释:三苏,也就是苏洵苏辙苏轼这一门父子三词客,他们三个人,正在一起讨论一首词,突然天上打了两声响雷,把院子里的花柳都打折了。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

二、激趣展开,拓展练写。

1.其实这句诗就是何老师自己写的,怎么样是不是有模有样?知道何老师为什么编这句诗吗?

2.因为当你有朋友来杭州,问你杭州有哪些好玩的地方的时候,你就可以用这句诗来回答他。出示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曲苑风荷、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双峰插云、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观察下,你发现了什么?

3.其实,何老师这里出现的西湖十景,是老十景,是南宋时期就已经形成的。现在啊,西湖还有新十景。请看

出示西湖新十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

4.分四人小组讨论,学着何老师的样子,给这十景编一句诗。5.小组编写好后,上台汇报诗句及解释。

三、互动评议,发现规则。

1.请同学评价一下刚才展示的诗句。2.引导观察何老师的诗句,谈发现。

3.总结:能够把诗句的意思讲通顺了,这就是一句成功的诗了,而如果你的两句诗中的词语能够一一对应,那就更加工整了。

四、实地考察,激发热情。

1.我们现在能用短短的十个字,就有情有景地把西湖十景介绍给别人了。那接下来如果你走进了我们西湖的某一处景点,又会吟哦怎样的诗句呢? 2.欣赏景点图片及诗句。3.练习仿写。

第三篇: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湖洋中心小学语文课题组 黄建荣 新课程的要求下,新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扎扎实实抓好课堂内的阅读教学。在教学中应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使学生摆脱过去单一的、被动的、僵化的、不变的角色地位,让学生在主动阅读中形成语感和语感能力,且不断增加词汇量,理解句子含义,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阶段,低年级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中年级的教学重点要逐步向加强阅读感悟转移。因此,二年级的教材不再有集中识字的内容,但二年级下学期要求会写的字是300个,和一年级相比并没有减少。也就是说,重点转移了,但识字任务并没有减轻。课堂上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用来指导学生读书,感悟,拓展,识字被迫挤到了课堂非常不起眼的一角,而写字基本上只能在课外进行,这样就造成学生实际识记能力与课堂训练严重脱节的现象。没有扎扎实实的训练,哪有学生良好的表现?

那么,不压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字词教学的质量呢?通过学习与反思,我对教学有如下思考:在课堂阅读实践中加强词句的训练,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新模式。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方法之一。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预习学习指标:(1)每课中每个生字拼读后书写,再找出该字的形近字组词,达到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的目的;(2)读课题,抓题眼,设想课文写什么,随后围绕课题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3)再渎课文,读中悟意,试着把不明白词语勾划出来先自己解决,确实弄不明白之处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能养成自觉课前预习的习惯。

2.课堂教学

教堂教学主要采用如下几种方法授课,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现老师引导学生学习。

(1)采用学习“三步法”掌握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其方法是:第一步,默读课文画词句;第二步,联系中心谈体会;第三步,反复朗读,体会情感。所谓第一步中采用的“默读”是阅读方式中的一种,学生能静下心来动脑筋,反复琢磨。第二步中勾划出重点词,是抓住理解课文中心的关键。音、形、义是生字教学的三个基本要义,教学中把握生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关联性,适时、适度、整体地开掘有关生字的教学资源,可以提高识字的效率。这要求老师上课前扎扎实实地把生字词教学设计好,最大限度地开掘好音、形、义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课堂上生动形象地将生字的音、形、义植根在学生的感同身受之中,把字词教学与认识事物,与探究语言规律,与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起来,整体地建构生字的音、形、义间的认知组块。

另外,字词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是很丰富的,它与文本的解读息息相连。在文本的解读中,它既可以穿针引线、上连下缀,又可以释放内涵、充实解读。在阅读教学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住能够产生辐射性解读的词语。抓住这样的关键词语,以此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不仅仅解读该词语的语表之意,还要深入开掘该词语与文本中的句段篇之间的内在联,开掘该词语在文本解读中所留下的想象空间。充分地解读好这样的关键词语,一段文本乃至于整篇文本的解读都将会被激活,使得文本的解读变得饱胀起来。例如在教学《雷雨》这课时,放手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压下来”、“一动不动”、“乱摆”、“垂下来”、“逃走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学生不难了解:雷雨前、中、后的景物变化。随后第三步中反复朗读全文,学生较易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至此,可随机延伸到你还知道雷雨时有什么特点?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鼓励学生发挥想象。

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它是引导学生顺利展开阅读进程的奠基石。阅读教学若是不基于字词理解之上,则是舍本逐木、空中楼阁字。词教学从形式到内容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情境再现、唤起体验„„字词是抽象的符号系统,因而字词教学离不开理性化的诠释,但这并不意味着字词教学就一定要排斥感性的体验。

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要因字而异、因词而异、因文而异,在字词的音、形、义上各有侧重点,不能平均用力,要走出正音、记形、释义这种单一的平面推移式的僵化模式。尝试以词义的感悟为核心,融字音、句段、体验、情境、课文内容于一体,让字词教学变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立体网。这其中既有文字的理性解释,也伴有画面与情感的感性体验。这种立体感悟式的字词教学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地交流对新词的解读,也是为了广泛地调动学生学习字词的积极性,让字词教学落实在学生兴趣盎然的参与中。

字词教学本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视字词教学的基础性作用,开掘字词教学的新天地,必须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寻求到更佳的落脚点,让字词教学成为融入阅读教学的一股“智慧的琼浆”,来滋养学生的阅读历程。

又如教学《笋芽儿》一课,抓住几个动词“揉了揉”、“伸了伸”、“看了看”、“扭动”、“向上钻”,学习作者描写笋芽儿苏醒的经过。随后指导学生观察课间活动时同学们的举止与一打上课铃同学们的动作进行比较,分别用恰当的动词写出这一时段同学们的情景。学生受到课文作者的写作方法的启发,也能尝试注意用动词描写人物的动作,可收到一定效果。此片断练习为写出篇章作文打下基础。

(2)围绕题眼找中心,培养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能力。二年级教材中有些课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楚。从课题中可以找出文章中心,以便理清文章层次。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从题目中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心“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在学生预习中已初读本文的前提下,可采用“扫读法”在较短时间内弄懂“难忘”在于周总理和他们一起身着节日服装,一起跳傣家舞蹈。课后随即安排学生写一个人的外貌,学生用刚学到的方法练习,其内容条理清楚,并都能抓住所写的物的特征来描写,能收到一定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巩固学习的成果。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四篇:拓展性课程教案(集体舞)教学计划

上海闵行区民办弘梅二小

社 团 活 动 记 录 本

名称:____集体舞_____ 辅导教师:____潘贵军、孙晓敏_____

闵行区民办弘梅二小2015学年第学期校园集体舞教学计划

弘梅二小

朱行校区 孙晓敏

一、指导思想

舞蹈是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艺术活动形式,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基础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标准中,指出了舞蹈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并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开展校园集体舞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形成开朗、乐观的健康个性;有利于培养健美的身体形态,发展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和韵律感,提高身体素质;有利于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引导青少年追求真善美。

二、工作目标

学习校园集体舞《童心舞动》规定动作、《反排木鼓舞》基本步法,争取在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为校争光。

三、训练指导思想

科学系统训练,注重学生的姿态审美意识培养。

四、训练对象

2-4四年级选取40 人

五、工作措施

(一)训练时间

周六上午9: 50~11:00 临近比赛加派另行通知

(二)训练原则

1.队员应准时参加训练,不得无故缺席。2.队员们在训练中发扬吃苦耐劳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训练计划及内容

一、规定动作学习(-)形体训练

形体是一项比较优美、高雅的健身项目,可塑造儿童优美的体态,培养高雅的气质,纠正生活中不正确的姿态。

训练内容:基本站立姿势,手位脚位练习,脚步动作舞蹈组合练习以及把杆垫上一系列基本功练习。主要练习人的基本姿势,即训练正确的立、坐、卧和走、跑及头面部的姿态和表现。基本姿势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人各种运动行为的美。

(二)集体舞学习

1、《童心舞动》

2、《反排木鼓舞》基本步法

采用教师示范教授、师指点纠正规范动作;观看集体舞视频建立集体舞意识形态为比赛练习找到感觉;分组或团队进行比赛增加团队意识;利用校大型活动进行展示积累比赛经验。

二、队形变化及编排

采用方形与圆形结合的队形进行变化。

三、《反排木鼓舞》基本步法

第五篇:数学拓展性课程阶段总结

以数学文化教学彰显数学教育价值

-----数学拓展性课程阶段总结

一、课程开发基本情况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又要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除了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还应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为了更好的拓展学生数学思维,使我们的拓展课程更有效,我们以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为指导,通过专题会议出点子、想办法,最终达成共识,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活动。

二、针对课程开展的活动

(一)以活动为载体,玩中学,做中悟。数学小报活动。

数学小报主要以数学知识为主,可以介绍数学家的生平、数学小故事,趣味数学等等。为了出数学小报,孩子们要搜集资料,动手动脑,拓宽孩子们数学的知识面。在复习阶段,孩子们又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分析,分门别类按单元出数学整理单,把知识点清晰的呈现出来,增强了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复习的效率。举行玩魔方、飞叠杯活动。

玩魔方、叠飞叠杯可以锻炼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培养空间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力和毅力,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展“24点”:“七巧板”“一笔画”“五子棋”“六子棋”的游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的数感不足,计算不熟,思维不活跃。计算速度慢,准确率低。越到中高年级越突出,特别是四则混合运算,令人更是头疼。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选择中段四年级开展“24点”游戏,也就是把一副扑克牌去掉大王小王,剩余的52张,任意抽出4张,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把牌面上的数字算出结果是24,每张必须用到,而且只用一次。此游戏突破了传统计算的枯燥乏味,孩子不但可以在学校玩,也可以回家跟父母一起玩。在游戏中学习,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计算兴趣和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智力七巧板蕴藏着深奥的数学知识它巧妙的应用了数学上的排列组合和线性规划原理,拼搭起来奥妙无穷,妙趣横生,充满着魅力。通过拼搭智力七巧板,使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动手操作,感受了组合图形的无穷奥妙,领悟到了智力七巧板的无穷乐趣和成功的感受,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和谐的发展。

与此同时一年级开展了一笔画、五年级的五子棋、六年级的六子棋等活动。4.我们也开展了丰富的有意义的学生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教材每个单元后面的综合实践,孩子们到户外活动,动脑又动手。

(二)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

数学日记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写照,让学生通过随笔或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数学日记,使学生,家长、教师之间得到了很好的互动,孩子们也能把平时不敢说的话在日记中表达出来,彼此之间更多了一份了解。下面是一年级学生在进行淘书乐活动后写的数学日记,摘录几篇一块分享。

(三)阅读数学文化丛书

每个年级都有和自己年级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数学文化丛书和数学文化读本,作为循环教材,每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阅读。

三、课程取得成果

(一)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上数学文化研究课、写数学文化论文。

实验老师曹君海老师、王科佳老师已经把数学文化的渗透体现在平时上课上,让拓展的数学文化知识与课堂教学内容很好地结合,看看他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辅导,并且曹老师还把数学文化的教育延伸到了课外,让我们看看他们班的学生。

程欣老师已经将数学文化与信息技术融合到一起,在参加电子白板赛课的同时渗透数学文化知识,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实验老师信雪倩老师在沙坪坝、九龙坡、大足、云阳以及辽宁大连的数学文化推进会上执教现场课,获得好评。当然我们的课程发展也感谢专家们的指导。同时参加区里数学文化说课比赛获得一等奖;参加全国数学文化预赛并进入决赛,最后荣获一等奖;和苏艺老师一起攥写的论文《探索教学实践策略 彰显数学文化价值》发表于数学核心刊物《基础教育》。

四、课题遇到的困惑以及延伸

1.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对数学文化教学策略研究的深入研究能够充分揭示数学的文化内涵,肯定数学文化存在的价值,基于此我们在教学活动时努力让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深入教材、到达课堂,融入教学,并且也争取利用好课外

下载信息技术与语文拓展性阅读课程整合的研究(定稿)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语文拓展性阅读课程整合的研究(定稿)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组拓展性课程教学设计

    有关正多边形的折纸 王 颖 教学目标:1.通过折纸活动,了解折叠时产生图形的一些基本性质; 2.会折一些简单的正多边形. 教学重点:了解折叠时产生图形的一些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用......

    语文学科推荐拓展性阅读书目

    语文学科推荐阅读书目 王荣生 编 第一部分 语文学科基础 (一)语言学1.[英]戴维·克里斯特尔,编.现代语言学词典[M].沈家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

    四年级上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研究总结

    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研究总结 一、问题的提出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是知识吸收和积累的过程,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同学的语文知识会......

    小学低年级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研究》

    《小学低年级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研究》 课 题 研 究 申 报 方 案 衢江区大洲镇中心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拓展性课程越......

    xx中学拓展性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xx中学拓展性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目的: 1、构建全面发展课程体系,提高课程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发展学生的特长。2、提升教师课程意识,推动教师由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开发......

    小学拓展性课程编织教学计划[五篇模版]

    课外编织兴趣小组,在于培养学生对编织的兴趣、爱好、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了给爱好编织的同学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将本学期编织小组的活动安排制......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拓展性课程开设的思考与探索

    语文拓展性课程开设的思考与探索 一、语文拓展性课程开设的一点思考 就语文课而言,它是语言、文化、社会、学习者、教师等诸要素统合起来的一个综合系统;就语文课所选编的教材......

    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材料的功能(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材料的功能、选择与使用 摘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成绩的好坏。学校,家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