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4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永遇乐》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永遇乐》教学设计》。

第一篇:《永遇乐》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设计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

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义隆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明确:讽刺宋室昏聩。)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明确: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参考: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5.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

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此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八、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孙权、刘裕 仰慕英雄 慨叹难觅 报国抱负 讽刺朝廷 刘义隆 借古讽今 批评告诫 豪迈激越 佛狸祠 今昔对照 隐忧愤懑 深沉悲壮 廉 颇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第二篇:《永遇乐》《水龙吟》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重难点:

1.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用典的特色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东坡词豪放,有铁板铜琶之称,看下面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 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 莫随鸿雁南飞

问:该对联写的是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

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

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逼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表面看來,朝廷队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三.朗读、疏通字词,明确韵脚:

1.风流: 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在古诗文大抵是如此意思,变通:“数风流人物”“千古风流人物”……

2.“英雄难觅孙仲谋处”是倒装; “烽火扬州路”是倒装句。

变通:多情应笑我 独立寒秋……

3.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4.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5.北顾:回头向北望。

6.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

四.赏读

上阕:

1.上阕写了哪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4.小结: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下阕: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赢得”能否用“落得”来代替?

明确:比较体会强烈的讽刺意味;“仓皇北顾”(想象这一场景),匆忙而慌张,回头看着北方向南逃跑,突出并讽刺其可悲的结局。

4.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5.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6.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7.小结: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五.归纳全诗: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六.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七.比较阅读: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八.拓展阅读: 赤壁

杜牧

折戟沉砂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语,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九.课外延伸:

1.“春女思,秋士悲。”是古代文学的一大主题。

“秋士悲”的类型有:怀才不遇、老大无成、小人排挤、不受重用、人老珠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2.《声声慢》《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进一步认识婉约派和豪放派区别。

项目分类 婉约词 豪放词

写作内容、对象 个人身世 社会风云

叙述口吻 弱女子 士大夫

关注范围 都市风情 社稷抱负

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诗作视野 局限(小)开阔(大)

诗作风格 委婉蕴藉 刚硬强健

诗作作用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总结: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 “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 ”,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 “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板书:

孙 权: 英雄难觅

上阕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 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 警告当朝 咏史抒怀

下阕 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 愤斥偏安 借古讽今

诗 人: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壮志未酬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导入

有些词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

你们能说出以上这些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

那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呢?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要求加强作战准备,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词集。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二、解题

登: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孔子曰“登高必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得高,才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词人时年35岁,这时他南渡已十二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既是登亭后所作,那么在赏心亭,看到了作者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呢? 下面就请大家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

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来朗读这首词(注意情感的把握)。

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出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请大家自由朗读上片,并思考:在赏心亭,是什么触动了作者的心弦呢?作者看到了什么呢?选择其中你喜欢的句子进行品味鉴赏。

看到的景: 楚天 江水 遥岑 落日 断鸿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清秋时节,楚天辽阔,江水悠长。浩浩荡荡的江水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无边的秋色空寂苍凉,一片渺茫。江水滔滔不绝地流淌天边。古人经常以流水的连绵不绝比喻忧愁的连绵不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此时词人内心的愁苦伴着这无边的秋色悠长的秋水奔涌而出。

“遥岑”句倒装。眺望远山它们像碧玉簪、像青螺髻那样秀美。景自然是美景,然而在词人看来都在献愁供恨,山如何能献愁供恨呢?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这个愁与恨是词人心中无法排遣的忧愁与愤恨。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暗喻南宋朝廷如日落西山,国势衰颓,犹如摇摇欲坠的落日,因而触景生情,黯然种伤神,为国势担忧。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犹如失群的孤雁,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落日搂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极具特色的意象组合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写到这里,词人郁积胸中的情感依旧不能释然,他又用了两个动作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看 拍(学生讨论完成)

明确: 杜甫《后出塞》中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用武之地,辛弃疾多想手持这锐利的宝刀,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啊!“看了”,当看过、看完讲,实际上包含着看了又看的意思,辛弃疾一遍又一遍地抚看着宝刀,是怜惜“物不尽其用”。他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韬武略,但无法施展,正如这宝刀被闲置一般。胸中之苦闷需要发泄,于是,他便“栏杆拍遍”——第二个动作。拍阑干即是借以发泄难以诉说的满腔悲愤。但是,拍遍了阑干,也还是无人理解自己,如同看罢了吴钩依然无济于事一样。不仅拍,而且拍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然而,可悲的是,昏聩的南宋朝廷无人能够理解作者的这种心情,“无人会,登临意”六字便是辛弃疾为“世无知音”发出的深沉喟叹。

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孤独之感、忧愤之意,毕现于字里行间。多么孤独无奈的英雄,为了让英雄不在孤单,我们一起朗读上片,试着做词人的知己。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借这些历史人、事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张翰是吴地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莼菜羹,鲈鱼鲙,于是辞官归家。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辛弃疾是说,家乡的美味让人思念,但现在南北分裂,尽管秋风起了,自己思乡心切,却是有家难归。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的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表明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复国报仇的愿望,同时也暗中流露出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何况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自己的抱负是要为国立功,不要学张翰辞官回乡!“休说”!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东汉末年,有个人叫许汜,去拜访陈登。陈登胸怀豪气,喜欢交结英雄,而许汜见面时,谈的却都是“求田问舍”(买地买房子)的琐屑小事。陈登看不起他,晚上睡觉时,自己睡在大床上,叫许汜睡在下床。许汜很不满,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听了后说:“当今天下大乱的时候,你应该忧国忧民,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而你却求田问舍。要是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之辞。这三句字面上的意思是,自己如果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恐怕应该没脸去见刘备那样才气盖世的英雄。辛弃疾用此典是进一步申明自己回家乡,既不是像张季鹰为了吃鲈鱼,也不像许汜是为了求田问舍,他看不起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这又与上片的“把吴钩看了”一句照应,表明词人自己胸怀壮志,不做许汜那样不关心国事的人。可是词人虽有壮志,却也只能虚度年华。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树犹如此”又是用了一个典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征西大将军桓温北伐,经过金城,看到自己过去种下的柳树已长到十围粗了,感到年华流逝太快,于是慨然叹息“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辛弃疾这三句的意思是说,我担忧的是,时光在无情地流逝,而国势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自己的雄心壮志无法实现,眼看年龄却一年一年地老大了。“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词,不仅是这首《水龙吟》的主题思想,也是辛弃疾下半生的境遇及其思想的高度概括。词人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说,大好时光已经白白地虚度了,北伐抗金的愿望不能实现,而又经常处于不得意的境遇之中。忧愁风雨,是形容处境艰难。从“休说鲈鱼堪鲙”到“树犹如此”,词人写他痛心于天下多难、南北分裂,鄙薄“求田问舍”的个人打算,希望为统一祖国做出一番事业,然而却只能在“忧愁风雨”中叹息岁月易逝、宏图难展,这就是“登临意”的核心内容。

这样的“登临意”,在投降派当权的时候确实是不能被人理解的,所以词的最后说: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这三句是说,多情的美女或许还能同情自己,为自己擦去悲愤难忍的英雄之泪,然而这样的美女也无人去为自己呼唤前来。没有人来“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抱负成虚,自伤不已,不禁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连个给自己擦的人也没有。作者悲叹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俗话说:“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英雄而至落泪,可见伤心已极。“无人会、登临意”!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这首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是蘸着血泪涂抹而成的。品味着词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爱国词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课堂小结: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

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朗读这首词,感受辛弃疾最真实的心声。

拓展练习

 比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这首词,想一想,这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有哪些相同点?

第三篇: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东明县实验中学 吴艳霞

教学目标:

1、诵读本词,感受豪放词风

2、品味典故,体悟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及安排: 课前互动(两分钟)

教师寄语:我 展 示,我 优 秀,我 动 脑,我 快 乐。(学生齐读教师寄语,一遍不行,两遍,直至读出气势,读出自信来,目的在于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展示,积极动脑,师生互动,创造和谐课堂。)

一、导入新课

英雄孙仲谋,如虎刘寄奴,封山霍去病,弃疾皆仰慕。他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宏愿,无奈空有一腔热情,壮志难酬,一声叹息绵延千古。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走进这位悲剧英雄,体会他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豪情与愤懑。

二、明确学习目标

(有目标,才有方向,进入文本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两个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

1、诵读本词,感受豪放词风

2、品味典故,体悟爱国情怀

三、认识作者

(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我们再来看一副对联,看看这副对联写的是谁?写了他的什么?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副对联。出示幻灯片)“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1(由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引入,概括出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和爱国主义情怀。师生共同完成。目的是让学生带着对辛弃疾豪放词风和爱国主义情怀的认识去读本词。)

四、初读本词

(初步了解了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和爱国主义情怀,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本词,诵读本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本词,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文意,感受词风。出示幻灯片)

1、学生自由朗读 幻灯片补充字音:

孙仲谋(zhîng)舞榭(xiâ)巷陌(xiàng mî)金戈(gē)元嘉(jiā)狼居胥(xū)仓皇(cāng)可堪(kān)佛狸祠(bì lí cí)廉颇(pō)拓跋焘(bá tāo)张浚(jùn)

王玄谟(mï)

2、指名一生朗读,一两生点评(从优点和不足两方面进行点评,点评的学生克服不足之处,再朗读一遍)

3、学生齐读

(此环节目的在于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文意,初步感受词风,初步掌握朗读技巧)

五、细读本词

(初步感受了本词的豪放词风,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再读本词,疏通文意,边读边画,解决一下两个问题。出示幻灯片)

1、词中写到了几位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2、每位历史人对应的词句是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画,画好后与同桌交流,然后展示成果。最后再齐读本词)

六、品读本词

2(用典是本词的一大特色,下面我们就具体品味每一个典故,体悟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在每个典故中划出打动你,让你为之震撼的字、词,细细品味,体悟感情。出示幻灯片)

品味典故 体悟感情

每个典故中划出打动你,让你为之震撼的字、词,细细品味,体悟感情。

1、孙权典故

学生交流展示(千古--感受出辛词的豪放风格;英雄--对英雄的仰慕之情,渴望建功立业之盼;无觅--对英雄的叹惋之情,对己的伤感之意--英雄孤寂之感,哀叹时局之悲。)学生分析一处读一处。

教师总结补充:孙权--少年大志,十五而立;赤壁之战,三足鼎立之势,辛弃疾对孙权可谓向往、仰慕、敬佩有加,情有独钟,他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写到: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出示幻灯片: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学生齐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刘裕典故

学生交流展示(金戈铁马--雄浑壮阔的气势,豪放风格的体现;气吞万里如虎--写出了气势,豪放,刻画了一个气吞山河,叱咤风云 3 的英雄形象,如虎,比喻形象生动,从中看出作者的羡慕之意,渴望建功立业之心。)学生齐读。

教师总结补充:刘裕出身低微,正可谓英雄不问出身,作者引用刘裕的典故,一是表明自己的北伐主张,对英雄的仰慕,“想当年”,又何尝不是思绪纷飞,回想起自己血气方刚年少之时的英勇行为,自己的雄心壮志?补充辛弃疾英雄往事(出示幻灯片)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辛弃疾(21岁)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耿京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是义端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并斩了这个叛徒;二是亲率50 骑兵,直逼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

辛弃疾也曾快意疆场“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也曾立下宏愿:“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事到如今,只落得“ 可怜白发生”的结局,作者内心的满腔豪情与愤懑,我们可以深切的体会到。(出示幻灯片 辛弃疾《破阵子》)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总结上阕(齐读上阕)

上阕引用孙权与刘裕的典故,这二者有何像似之处,作者还有何深意?小组内讨论交流,派代表展示成果。

学生展示:孙权、刘裕都是君主,都在京口起兵或建立政权,都是有作为的君主,都主张抗战或北伐,作者的用意应该是讽刺南宋统治者。

教师补充:南宋王朝(出示幻灯片)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作者在此是借孙权、刘裕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的。

4、刘义隆典故

学生交流展示:(草草--揭示了刘义隆兵败的原因;赢得--很具讽刺性,本想赢取战争胜利,却落得仓皇败逃的下场;仓皇北顾--动作、神态描写,极其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落荒败逃的丑态,很具有讽刺性。作者借此事咏叹近事--张浚北伐兵败符离之事。)(生分析,生读)

教师补充:相关背景(出示幻灯片)

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借此典故,不光是为咏叹近事,还意在对韩侂胄的警告--北伐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生齐读)

5、拓跋焘典故

学生展示交流:(可堪--不堪之意,写出了作者内心的痛苦与担忧;一片神鸦社鼓--写出了一片祥和,是对乐不思蜀、愚昧、麻木的南宋臣民的不满,作者内心心急如焚。)

教师补充总结:“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短短的几十年,由于南宋统治者的偏安东南一隅,南宋臣民早已麻木,当时有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出示幻灯片,齐读)讽 5 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再说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众将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这就不仅叹朝廷无能,更悲百姓松懈,也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6、廉颇典故

学生交流展示:凭谁问--一个“凭”字,写出了作者渴望为国效力;廉颇老矣--一个“老”字,让人体会到英雄暮年壮心不已之志的辛酸和悲哀。

教师引导总结:在这里,作者是以廉颇自况,自己虽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宏愿,无奈“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出示幻灯片: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满腔豪情最终化作了满腔愤懑,因此有人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谈谈你的理解。(挖掘文章主旨)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补充写作背景:(出示幻灯片)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明确:“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本词的主旨句,此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没有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他是一位爱国者,都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

下面请咱们同学从新收拾心情,整理感情,再来读这首词。(先推荐班上读的最好的同学读,然后齐读。)

七、小结全词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这首怀古之作,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7(学习了本词,我们再来看一首与本次联系紧密的一首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再次感受作者的豪放词风和爱国情怀。

八、拓展阅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

2、末三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表达了什么思想呢?(由于时间关系,本环节一带而过,留作了课下作业)

九、向英雄致

辛弃疾,我想对您说„„

(学习了本词,了解了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以及他的爱国情怀,你有什么想向他说的呢?请以“辛弃疾,我想对您说„„”为开头,说说你的心里话,向这位英雄致敬。

十一、推荐阅读书目:

《把栏杆拍遍》(梁衡)

《辛弃疾传》(《宋史》)

(了解辛弃疾,仅靠我们学的这一首词是远远不够的,这么一位令人敬佩的英雄,我们课下仍需继续学习,我为大家推荐两篇文章,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辛弃疾。出示幻灯片)

十二、结束语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我在佛前苦苦求了五百年,才求得了这一堂课的师生缘,下面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背 8 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向这位伟大的英雄致敬,结束我们这堂课。

十三、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借古—————讽今—————抒怀(用典)(伤己)(爱国)

第四篇:《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3、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重点】

1、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鉴赏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辛弃疾。

二、简介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年轻时曾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它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女真入侵,辛弃疾等突骑渡江与宋廷联络,次年率义军归宋,授江阴签判之职。以后历任湖北、江西等省安抚使。他写的诗词甚多,至今留存六百多首。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了解了词人辛弃疾,下面让我们在一起来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三、知人论世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这年春又受命镇江知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表面看來,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录音,到诗文中去感受诗人空怀一腔忠贞热情、老当益壮的爱国热情。

四、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生听录音。纠正字词: 胥 榭 陌。生齐读,感受文章。

五、品味全文

(一)分析标题:

在京口北固亭,下面一起回顾一下有关词的知识。词是长短句,所以辛弃疾的《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

小令(58

以内)、中调(59 字至 91字)和长调(92字以上)三大类。这首词104字,属于长调。词按风格分为婉约词和豪放词,婉约词含蓄蕴藉,具有柔婉之美,豪放词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此词属于豪放词。此外词按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阙,两阙的字数相等或是基本上相等,平仄也相同。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 四叠”。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这首词是双调。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从“千古江山——气吞万里如虎”,下阙从“元——最后”。

(二)明确用典

此词基本通篇用典。因此我们首先明确一问题,什么是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下面让我们走进诗文的具体内容,首先来看词的上片。

(三)鉴赏上片

这首词的上阙盛赞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那么词人所盛赞的英雄人物是谁呢?让我们到诗文中去找答案。

1、鉴赏“千古江山——雨打风吹去。”

(1)、解释字词: 孙权 舞榭歌台 风流 :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2)释义:千百年来江山如故,可是象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再也没有地方去找了,当年那些歌舞楼台的繁华景象、英雄人物的事业余风,被雨打风吹而了无痕迹了。

(3)鉴赏:此层“江山”冠以“千古”,便勾起了人们绵绵不断的禁锢兴亡之思: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神州大地上几番分合,几番易主,在这幅历史画卷面前不禁从江山联想到人事,于是引出了与京口有关的第一个人物孙权,他曾多次在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连昔日的繁华和功业也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此处用孙权典,不但即景抒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南的极大不满。即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

2、鉴赏“斜——万里如虎。”

(1)、解释字词: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 想当年 气吞万里如虎

(2)释义:夕阳余辉下的荒草古树,平平常常的街巷小路,人们都说,寄奴曾这里居住过,遥想到刘裕当年那种金戈铁马的军威,横扫万里的气势,真象猛虎一样!

(3)品味:繁华已逝,萧条满目,于是引出了和京口有关的第二个人物,此处用刘裕典,作者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来表达自己对抗敌救国的迫切心情。即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3、小结:上片无论写人写地都是吊古伤今。吊古之意明写,伤今之意见于言外,即怀念孙权刘裕,深叹英雄无觅。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在上片中,作者用孙权典,用刘裕典。下面让我们走进这首词的下阙,看看下阙中词人又用了哪些典故?

(四)品味下片:

1、生齐读下片。

2、下阙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元——顾”,第二层“四——最后”。

3、析第一层:

(1)注释:刘义隆典

(2)释义:元嘉年间草率北伐,一心想建立战功,结果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皇失措。

(3)此处用刘义隆典,引元嘉之败的历史教训,联想到第三个人物刘义隆,提醒当权者,要做充分准备,不要轻举妄动,自取失败。这是借古讽今的写法,告诫当权者要以史为鉴。

4、析第二层:我们先来看前两句。(1)、注释:

(2)、释义:四十三年过去了,遥望江北,还依稀记得扬州路上战火弥漫的情景。

(3)析:此句是从怀古到伤今,这一句指自己南归四十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指1162年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战火蔓延到扬州一带),如今登上北固亭,面对扬州路,想起刘义隆的历史教训。这种辛酸的场面自然又涌上心头,即忆烽火岁月。

(4)、注释:佛狸

(5)释义:怎么忍心回头看,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6)析:此处用佛狸祠典,想到第四个人物拓跋焘。作者描绘了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早已忘掉这一切,在那里欢天喜地的祭祀。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此所谓抒身世之慨、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下面来看最后一句。

(7)书中注释

(8)廉颇:战国时期赵国老将,曾为赵国立过许多大功,被人谗害后出奔魏国,居大梁,后来赵国想重新起用他,派使者去探望,使者和廉颇一同吃饭,廉颇顿斗米、肉十斤(古代的斗、斤)比现在的小),披马上甲,表示自己身体还好,还可以上战场,但使者因为接受了廉颇仇家的贿赂,回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饭量还很好,但是吃一顿饭时间,竟上了三次厕所。赵王听了,认为廉颇毕竟老了,就不再起用他。

(9)、释义:有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10)析:在此作者想到第五个人物廉颇,用廉颇典。作者一腔救国的热情无人能解,他虽居抗战前线却未受重用。辛弃疾雄心与廉颇相似,但它比廉颇还是失意,竟连人问都没有。“凭谁问”三字包含着强烈的悲愤和感慨,也表达着老当益壮的决心和意志。此所谓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11)析下片:下阙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北伐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耿耿忠心。

五、品味整首词

词人遥望在金人铁蹄蹂躏下的中原大地,念及国事,忧心如焚。自然的想到了曾经活跃的两位历史人物,北御大敌、内固国本的孙仲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刘裕。他们都是不可一世的英雄,而“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

阳草树,寻常巷陌。”,但他们抗敌的英雄气概,却在激励着后人,凭吊英雄,也是凭吊自己的过去,而现在南宋王朝眼看着大好河山被金人占领,却苟安江南,屈辱妥协,与孙刘比起来,是丧尽民族尊严和气节,这里赞颂孙刘的业绩,实际上是对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的谴责,也是深叹英雄无觅,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词的下阙借古讽今,第一层用刘义隆典,提醒南宋当权者要慎重出战,莫倒覆辙,以史为鉴。第二层追忆往事,慨叹当前的处境,忆烽火岁月,用佛狸祠典,抒身世之慨、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用廉颇典,控诉自己的遭遇。

六、分析词作特色

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上片的典故都与京口有关,下片的典故都与北伐相连。全词贯穿了一条感情总线,那就是对南宋王朝的不满和对民族危亡的担心,把历史时期不同、发生地点不同的事有机的组织到了一起。

风格:豪放悲壮

七、重新走进诗文,去体会这种豪迈悲壮。

八、作业:

1、背诵此词

2、课后阅读辛弃疾的《鹧鸪天》、《青玉案 元夕》、《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第五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咏史怀古”向来是迁客骚人、仁人志士借以抒怀的范式。或托古讽今,或叹逝伤今,或以感怀身世抒写幽思,或以凭吊先贤激励后进,或以关注现实达成劝诫,或兼有其类不能自已……但无论哪一种“咏怀”,都是一种“凭栏易生追昔梦,回首难掩抚今情”的形之于外,都有着对人生、历史或现实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追索,这些体验和思考仍有后学者玩味和内化的价值。

“用典”几乎是怀古之作的不二法门。作品中的“典”承载了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意义,“用典”,不仅能凸显而且能有效地推进和发散作者的体验和思考。分析作品“用典”,对深入领会怀古之作的表现手法和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着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借助涵泳词意,内化作者用世报国情怀,强化学习者责任意识。

2.依托作品中“用典”与“表情达意”间的关系,窥见《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词风一斑。

【教学方法】

预习中成诵,讨论中探究,感悟中生成。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我国这一诗的国度里,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块璀璨夺目、竞放异彩的瑰宝。同学们知道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派的开创者为北宋的苏轼,那么到了南宋是谁再举豪放之旗呢?对,是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播放幻灯片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投影幻灯片二三张)学生自读,知人论世,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年轻时曾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担任掌书记(掌握军中文书)。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女真入侵,辛弃疾等突骑渡江与宋廷联络,次年率义

至今留存六百多首,“南北两朝,实无其匹”,被誉为“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表面看來,朝廷队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三,题解。

北固亭 :《读史方舆纪要》:“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顾亭。”盖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也。辛弃疾这首北固亭怀古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走进本诗。

四,分析诗歌内容。

1,听录音,品味其情感。(播放幻灯片及录音四)

2,分析上片:

(1).从全词看,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什么?运用了怎样的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用典。首句用孙权典故,作用是刺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

首句从时间着笔,纵观千古,把读者带入悠长的意境之中。词人面对腐败的南宋朝廷发出了“英雄无米孙仲谋处”的感叹。次句说英雄业绩及流风余韵也都随着自然地风风雨雨而消失,更增添诗人的感叹。(播放幻灯片五)

第二句用用刘裕典,作用是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南畿志》:“丹徒旧在镇江城南,宋武帝微时宅业。”史载刘裕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

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

由此可以得出上片表达作者:怀念孙权刘裕

深叹英雄无觅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3,分析下片:用刘义隆典 作用:以史为鉴

告诫韩侂胄。

(补充内容:宋文帝刘义隆不能继承父亲刘裕的功业,好大喜功,以致北伐惨败国勢一蹶不振。《宋书

王玄谟传》:“玄谟每陈北侵之策,上(宋文帝)谓殷景仁曰:‘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元嘉27年,王玄谟北伐失败,后魏的军队乘胜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內外戒严。宋文帝登烽火楼北望,对北伐表示了忏悔。《宋书

索虏传》:元嘉八年上(宋文帝)以滑台陷没,乃作诗曰:“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

狼居胥

,山名,今内蒙古境内。《史记

霍去病传》:元狩四(119)年,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筑土为坛一祭山神,记念胜利)而还。

此两句可以看出词人总结了历史上轻敌误国的教训,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事实,告诫韩侂胄不可草率用兵,反映了词人正确的战略思想。

四十三年两句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补充烽火扬州路,佛狸祠等内容。)(幻灯片放映)补充《鹧鸪天》一诗,更加深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最后两句,用廉颇典故,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五:分析词作特色:

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风格:豪放悲壮

六:拓展研究:

读下面两首诗并分析词的内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本词特点:

1、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且都围绕“登北固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远眺只写风光无际,近处只写滚滚流水,抒情则集中慨叹“千古兴亡”,议论则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宏大雄壮。

2、层次分明。

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意境。

3、融古语入词,杜甫的诗句和曹操的话被巧妙安排词中,毫无斧凿痕迹。活用典故成语,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诗歌分析提示:上阕写元宵节灯火辉煌的热闹景象;下阕写经过反复寻找,终于在“灯火阑珊处”发现了意中人的惊喜感情。而这位意中人是厌恶繁华、自甘寂寞的美人。这正是词人虽政治失意,却不与那些庸人同流合污的品格的反映。故梁启超评之为“别有怀抱”。此词乃辛弃疾婉约词之代表作。

七:作业布置:

背诵这首词,并自己搜集有关辛弃疾的诗并分析。

八:本课小结

读诗--温暖你苍凉的心情

品诗--抚慰你疲惫的心灵

吟诗--抒写你美丽的人生

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的境界,去品味诗的美吧!

广东珍珠岩,广东珍珠岩厂

http://www.xiexiebang.com w1mN41H1Cr1z

123

下载《永遇乐》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永遇乐》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范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语文组 闻剑斌 一、 教材分析 学习本首词主要是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教学重点]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鉴赏不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案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 教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重点难点: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2、作者的写作背景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

    《永遇乐》诗词鉴赏(范文大全)

    《永遇乐》诗词鉴赏《永遇乐》诗词鉴赏1《永遇乐》 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

    永遇乐 辛弃疾(最终版)

    【永遇乐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

    永遇乐导学案5篇

    高二语文全程导学案(新授课)设计: 葛召国2011.3.24永遇乐【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3、鉴赏《永遇乐》的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