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节 编辑工作表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排序、筛选的意义。
②掌握数据排序和筛选的操作方法。
③建立关键字、主要关键字、次要关键字的概念 ④能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数据的排序和筛选的操作。
难点:对关键字、主要关键字、次要关键字的理解以及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用具
多媒体网络教室
4.标签
1课时
教学过程
每位学生发一份电子版“成绩表”。
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很有爱心的,现在老师遇到困难,请同学们帮老师一起解决好不好?最近学校安排老师处理学生的测验成绩,有几个问题需要处理。
请学生根据课件材料上的表,对以下五个问题进行抢答:
问题1:将学生按照数学成绩从高到低排列。
问题2:将各学生按照总分将排名顺序填写出来。
问题3:找出民族为彝族的学生。
问题4:找出平均分在85以上的学生。问题5:找出总分在245~265之间的男生的学生信息。
肯定学生的答案,提出在数据很多的情况下如何解决这五个问题呢?可以使用Excel中的排序、筛选快速、准确解决这几个问题。从而引出课题。首先声明教学目标,需要大家掌握的程度。
排序:按表中某一个或几个关键字重新排列记录顺序(升序、降序)。在确定对数据进行排序之前,要做到两个准备工作:①确定关键字②升序还是降序
向学生提出问题:①关键字的概念是什么②认识升序和降序按钮。以“问题1:将学生按照数学成绩从高到低排列 ”为例解释。
(1)请各位同学打开素材——成绩表,自主探索一下,对数据进行排序,以数学成绩为主要关键字对数据降序排序。
从而完成问题1:将学生按照数学成绩从高到低排列。
扩展:
(2)请各位细心的同学再观察一下成绩表工作标签sheet2?如果最后一行加上各科成绩平均分,如何排序?如果成绩一样,但要求按照姓名拼音前后排名,如何排序?
练习:以总分为关键词将数据进行降序排序完成问题2。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进行疑难解答。
最后教师总结排序内容并继续课程。数据自动筛选
给学生观察再看一张已经筛选好的班里彝族学生的成绩表,和之前的成绩表对比,让学生发现问题。再次提出了筛选的概念。Excel数据中提供了两种筛选方法,“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自动筛选”将符合条件的记录显示在工作表中,将不满足条件的记录隐藏起来。“高级筛选”将筛选出来的记录送到指定位置存放,而原数据表不动。
(1)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筛选”也是在“数据”菜单中。演示简单的“自动筛选”。完成问题3。扩展:
(2)解决问题4:筛选出平均分大于85分的学生。使用“与”和“或”的选择 “与”即条件A和条件B要同时符合满足 “或”即条件A和条件B只要满足一个即可
从单条件到多条件筛选,步步增加难度,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及接受方式。明确“与”“或”的概念。
最后解决问题5:找出总分在245~265之间的男生的学生信息。
现在大家都能够处理我们的测验成绩了吧,那就让我们再进一步的练习。完成课堂作业。
最后总结排序和筛选。
板书 数据的排序和筛选
1、排序:按表中某一个或几个关键字重新排列记录顺序(升序、降序)。操作方法:选定数据区域(或选中数据区域任意一个单元格)——“数据”菜单——排序
2、自动筛选操作方法:选中需要排序的标题区域(或选中数据区域任一一个单元格)
——“数据”菜单——筛选——自动筛选
第二篇:第三节 河流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教学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请大家先欣赏一段音乐。
[放音乐(1)]画面为黄河,配以《黄河钢琴协奏曲》。约一分钟后,音量渐小至无,画面定格。
[提问]你能根据刚才的画面和音乐来判断这是哪条河流吗?(学生轻松而热烈地答出:黄河!)[复习提问]提到黄河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说出一些有关黄河的知识呢?(提问5-6名学生。)[导入新课]看来,同学们对黄河确实知道的不少。那么,黄河到底为中华民族立过哪些功劳,又带来了哪些灾难?我们该怎样开发治理黄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黄河。
要了解黄河,必须先了解黄河概况,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并思考: [提问]我国唐代诗人李白曾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真的是从天上来的吗?这里的“天上”指的是哪里?“海”又指的是哪个海呢?
[问画同步]巴颜喀拉山、渤海轮廓、并填注名称。[设问]黄河自西向东共流经了我国哪些省区呢?
[演示课件]黄河自源头东流入海依次流经的省区,用不同的颜色闪动表示。让学生抢答省名或简称,课件显示省、区名称。
[问画同步]黄河的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桃花峪,强调其位置特征,及主要支流汾河、渭河,强调其流经省;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提问]黄河自源头到入海口全长5464千米,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能说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吗?为什么? 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河流大小按流量划分。黄河虽然长度第二,但因为其流经我国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水量较小。因此,不能说黄河是第二大河,而只能说是第二长河。
[承转]黄河象一条巨龙,蜿蜒在华夏大地上。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奉献。具体讲都有哪些奉献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黄河的四大奉献:旅游资源,塑造平原,富蕴水能。
[教师讲解]黄河是世界上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读图,我们知道黄河的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黄河的水能资源实行梯级开发,陆续建成了刘家峡、龙羊峡、三门峡等八座大型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为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电能和水能。
[出示龙羊峡水电站、三门峡水电站、小浪底水电站图片] [出示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景观图]
[教师讲解]这两幅图片描绘的是位于黄河上游的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我们知道黄河流经的地区,是我国干湿地区中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一般降水都不足。是黄河水使一块块干涸的土地展现了生机,并在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此外,由于黄河上中游多在高山峡谷中穿行,水流湍急,形成了许多壮观的景象,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点开发了许多旅游项目。
[出示壶口瀑布图]
[教师讲解]壶口瀑布以其水势汹涌、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象,每年都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游客来此参观游览。
[教师小结]千百年来,黄河流域的人民,在黄河的哺育下,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是,历史上黄河也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直至今天,它仍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忧患。
引导学生分析黄河各河段存在哪些忧患?原因是什么?
上游:荒漠化严重,凌汛;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地上河,凌汛,断流。[重点分析讲解地上河的成因] [讲画同步]黄河下游河床一般都比两岸地面高出3—4米,有些地方甚至高出 10米。因此,黄河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提问]高悬于空中的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呢?(引导学生从回忆黄河含沙量大,联想到泥沙来源,进而分析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讲画同步并分析]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貌图;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容易被冲刷;②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覆盖很差,加大了冲刷之便;③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往往集中于7—8月份的几场暴雨,冲刷力强,加剧了冲刷程度;④本区支流众多,冲刷量大。因此,一遇暴雨,黄土高原上泥沙俱下,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学生阅读]阅读材料:悬河的危害。通过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字,使学生感受黄河含沙量之大及水土流失之危害。
[启发提问]携带了这么多泥沙的黄河,出黄土高原,浩浩荡荡地进入下游的华北平原。水流速度怎样变化?携带泥沙的能力又会怎样变化?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分析归纳]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地上河”
[演示课件]“地上河”形成过程。河床一步步抬升,大堤越筑越高,给学生一个动态过程。而且筑堤束水,还有增加趋势。[提问]如此“地上河”会造成什么危害呢?(引导学生答出决口之险)[承转]从传说中的大禹时代,中国人民就一直在摸索治理黄河的方法和途径,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黄河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
[启发提问]我们分析了黄河带来的忧患以及形成的原因。那么假如你就是水利部部长,你认为治理黄河该采取哪些措施呢?(组织学生讨论)。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奉献。但由于它饱含泥沙,下游成为“地上河”,始终有决口的危险,因此它也是中国的一大忧患。治理黄河,每一个炎黄子孙责无旁贷。各段治理措施不尽相同,其中中游保持水土是治黄的根本。
板书 板书设计: 黄河
一、黄河知多少
1、源流概况
2、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二、黄河的奉献
1、旅游资源
2、灌溉作用
3、水能资源丰富
三、黄河的忧患 地上河
凌汛 断流
四、黄河的治理
第三篇:第三节 印度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首都、位置、主要地形区和河流。2.学会利用图表,说出印度的气候特点,分析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3.学会运用资料,说出印度的人口特点,分析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的意识,发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2.学会获取图示信息的步骤和方法,从而提高分析和概括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灾害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印度人口问题及水旱灾害形成的原因 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感知印度人口众多。(展示漫画“中国春运”、图片“拥挤的印度火车”“印度码头拥挤的人群”,提问:这些图片反映了什么?)2.畅所欲言——关于印度,你还知道„„? 3.齐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件显示)【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填图、填空:要求自主阅读教材P32—34,参考《地理图册》P16,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
(一)学会用图
请在“南亚地图”相应的地方标注:
1.标注北回归线、濒临的海洋、陆上邻国、隔海相望国家 2.标注首都、乞拉朋齐、恒河、德干高原
(二)基础知识梳理
1.位置和范围:印度位于亚洲的地区
我国的_______面;西临_______海,南临_______洋,东临_______湾。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2.地形和河流:印度的地形以
为主,北部是
山脉,中部是
平原,南部是_____ __高原。
河是印度最大的河流(圣河、母亲河),最终经孟加拉国,注入
湾。
3.气候:印度被
(特殊纬线)穿过,以
气候为主,一年分为明显的两季,是一个
灾害频繁的国家。4.人口:2011年,印度人口已达到_______亿,目前,印度的人口还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总人口居世界第_______位,仅次于
。教师板书,板图(“南亚空白地图”),巡堂答疑。
1.展示:自学完成【自主学习】以后,小组互相核对答案,并按照上表所示的任务安排,派代表上讲台以板图、板书的形式展示。
2.讲评:按照分工,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对展示的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3.教师点拨:总体评价展示与讲评,播放视频“印度的雨季和旱季”。【合作探究】
(一)学生分组讨论,组长做好记录。教师巡堂答疑。
1.印度的雨季、旱季盛行的季风有什么不同?印度的水旱灾害十分频繁,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教材P33—34图文资料来分析)
2.探讨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说说印度政府推行的控制生育计划与中国的计划生育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教材P32—33图文资料来分析)
(二)学生代表发言,小组补充,教师点评。【夯实积累】
(一)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如图):
二)课堂练习,及时反馈:
1.有关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B.印度是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 C.人口已超越中国,居世界第一
D.印度是世界
耕地面积最多的国家
2.印度经常出现水旱灾害,主要受下列哪种季风的影响?()A.西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3.读“南亚1月和7月风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南亚1月主要吹_______风,风从_______吹向_______,降水较_______。(2)南亚7月主要吹_______风,风从_______吹向_______,降水较_______。(3)每年6~9月为_____ _季,此时所吹的 季风与农业生产关系特别密切,当这种季风风力太强或太弱,停留时间太长或太短时,往往就会造成___ _
__灾害,为了抗御这种自然灾害,南亚人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第四篇:第三节 串联和并联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道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2.会设计两个用电器的串联和并联电路并能画出电路图、连接电路。3.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实例。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发现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难点;规范画出串并联电路、动手连接串并联电路。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上节课学习的电路图中,我们只用了一个用电器,可是在一个实际电路里,用电器往往不只一个,有时两个,三个甚至更多个,那么怎样将它们连入电路呢?这一节我们将来学习第十五章第三节串联和并联。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过渡语:明确了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41-43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41页,结合课本插图和右边的电路图找出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2.结合课本p42页实验:连接串联和并联电路,明确电路的构成及电路图,会设计两个用电器的串联和并联电路并能画出电路图、连接电路
3.阅读课本p43页,生活中的电路及想想议议,举出几个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实例。
(二)学生自学教材:师巡视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7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要求书写认真、规范。让4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如下图所示,L1与L2属于串联的是()
2.以下电路正确的是()
3.如图所示电路,要使灯L1、L2串联,则应闭合开关———,断开开关———;要使灯L1、L2并联,则应闭合开关 _______,断开开关_______;绝对不能同时闭合开关 _______。
4.如图所示,回答问题:
闭合开关时,会出现短路的图是______;由两盏灯并联组成的电路图是_______;由两盏灯串联组成的电路图是_______;无论开关闭合还是断开,电路中总有灯不能发光的是_____.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选取4个小组同学分别展示1、2、3、4小题,下面同学提出修改和补充建议,老师要做出及时评价,2分钟时间让学生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小组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注意: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一定要 开关,防止发生。
四、训练环节
(一)过渡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上当堂检测题。10分钟完成。
(二)学生练习,教师巡视。1.节日的夜晚,路边映衬小树的一串串小彩灯是____联的;而将高大的建筑物点缀的壮观的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是____联的。
2.如右图所示的电路中,如果使L1,L2串联,应闭合开关____,断开开关____,如果使L1,L2并联,就闭合开关____,断开开关____。
3.用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电灯和一个小电动机同时工作,这三个用电器在电路中()A.一定要并联B.一定要串联C.可以串联也可以并联 D.一定混联 4.如果一个开关能同时控制两盏灯,那么这两盏灯是()
A.一定是串联的;B.一定是并联的;C.可能是串联,也可能是并联;D.以上说法都正确.5.如图所示电路,开关闭合后,发现两灯都不亮,用一根导线去检查电路故障,当导线接在灯L1两端时,发现两灯仍然不亮;当导线接在灯L2两端时,发现灯L1亮了,则电路的故障原因可能是:()
A.灯L1开路 B.灯L2开路 C.灯L1短路D.灯L2短路
6.如右图所示是简化了的电冰箱的电路图,图中M是压缩机用的电动机,L是电冰箱内的照明灯,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电冰箱门打开时,S2断开,灯与电动机串联 B、电冰箱门打开时,S1与S2闭合,灯与电动机并联 C、门闭合时,灯熄灭,S2必须自动断开
D、电冰箱内温度降低到设定温度时,S1就自动闭合
(三)学生展示,反馈矫正。
(调查学情,统计疑难问题,先让其他小组补充矫正,教师更正或点拨)
板书
15.3串联和并联
1.串联和并联
2.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生活中的电路
第五篇:第三节 细胞呼吸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识记细胞呼吸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有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各阶段区别和联系。
3、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及原理。教学难点:
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直接来源、根本来源各是什么? 把光能转化为高等动物肌肉收缩的机械能需要经历那些过程? 师:赛跑过程中要消耗什么? 生:能量
师:看到能量两个字,让我们想起之前给大家归纳的四大能源,其中,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什么?
生:糖类、ATP 师:这些有机物中的能量不能直接用于生命活动,必须转换成能量通货“ATP”才能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师: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是通过什么生理活动转换成ATP中活跃化学能的? 生:细胞呼吸。从而引入课题 《细胞呼吸》
二、细胞呼吸的概念
生物体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有机物在活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能量,生成ATP的总过程,叫做细胞呼吸。(又叫生物氧化)问题探论:
1.呼吸作用与物质的燃烧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都能分解物质,释放能量。
不同点:物质的体外燃烧——高温、反应剧烈、能量迅速全部释放。物质的体内分解
2.呼吸作用能够像燃料在体外燃烧那么剧烈吗?
不能。否则,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会迅速而彻底地氧化分解,能量会迅速地全部释放出来,细胞的基本结构也就会遭到彻底的破坏。3.在无氧条件下,细胞还能够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吗? 4.呼吸作用和呼吸有什么不同?
三、细胞呼吸的方式
(一)探究酵母菌呼吸的方式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属真核生物。在有氧气和无氧气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 兼性厌氧型生物。通过定性测定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可以确定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实验材料—酵母菌:单细胞真菌属真核生物,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生物,培养时必须提供有机物 实验原理: 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可产生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和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可用于检测CO2。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可产生酒精。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可用于检测酒精 探究实验步骤:
提出问题:酵母菌在什么条件下使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 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CO2是否一样多? 实验假设: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使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CO2比无氧条件多 实验方案设计:
自变量:控制有氧和无氧的条件,通气或密封瓶口放置一段时间是否有酒精产生的?——酸性条件下酒精与重铬酸钾溶液进行反应是否有CO2产生?——通入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比较CO2多少的方法——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颜色变化时间 无关变量: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正常生活的方法——葡萄糖溶液培养、适宜的温度、pH、空气 第一步:配制酵母菌培养液。
第二步:用A、B两个锥形瓶装入配制好的等量酵母菌培养液。第三步:按图装置连接。
进行实验:有氧装置中,第三个锥形瓶:石灰水混浊程度高,溴麝香草酚蓝变色时间短
酵母菌滤液:加入重铬酸钾,颜色仍为橙色
无氧装置中,第二个锥形瓶:石灰水混浊程度低,溴麝香草酚蓝变色时间长 酵母菌滤液:加入重铬酸钾,颜色变为灰绿色 实验结论: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CO2,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CO2
(二)、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1、有氧呼吸
(1)主要场所:线粒体
(2)、概念:有氧呼吸是细胞在有氧的条件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师:首先我们来讨论有氧呼吸,请同学们仔细阅读P71图4-25细胞呼吸,讨论 下列问题:
(3)有氧呼吸特点:有氧参加,有机物彻底氧化,释放大量能量,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4)总方式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2870kJ)(5)详细过程: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以葡萄糖为例)
①(细胞质基质中)1mol葡萄糖分解形成2 mol丙酮酸,同时产生少量的[H]和少
量的ATP—酶—2 mol。
C6H12O6 → 2C3H4O3+4 [H]+ATP(少)
②(线粒体基质)丙酮酸进一步分解成CO2和[H],同时产生少量的ATP—酶—2 mol,部分水也参与了反应。2C3H4O3+6H2O→6CO2+2O[H]+ATP(少)
③(线粒体内膜)一系列反应产生的[H],在线粒体中和氧气结合,在产生水的同时形成大量的ATP—酶—34mol。24[H]+6O2→12H2O+能量
(5)放能特点: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速度较慢,而且是逐步释放,适合细胞利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转变为热能散失掉,一部分以ATP形式储存在细胞中。11mol葡萄糖,放能2870KJ,其中1161KJ贮存于ATP形成38个ATP,效率40%,产热1709KJ,最后以热量形式散失。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呼吸的主要形式,因此通常所说的细胞呼吸就是指有氧呼吸。但是要注意细胞呼吸还有无氧呼吸的形式。酿酒是是运用到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现在我们参照有氧呼吸,就能更容易学习无氧呼吸。
转入无氧呼吸的学习,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自学无氧呼吸的概念、场所、过程、物质和能量变化。
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①为什么无氧呼吸所放出的能量要比有氧呼吸少得多?
②为什么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无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和 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讲述:无氧呼吸的概念、特点、场所、过程。2.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概念: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2)特点:无氧,有机物分解不彻底,放能少(3)详细过程
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
方程式:C6H12O6 →酶2C2H5OH(酒精)+2CO2 + 能量 代表生物:大多数植物
C6H12O6 →酶 2C3H6O3(乳酸)+ 能量
代表生物:动物和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等。(4)放能特点: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后,放能196.65KJ,其中61.8KJ贮存于ATP,其余的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散失。
教师讲述:现在生物大多数是以有氧呼吸为主,是不是从生物一出现就出现了有氧呼吸呢?不是,在原始的大气中没有氧气,所以那时生物只有无氧呼吸,随着蓝藻和绿色植物出现,大气中出现了氧气,才有了有氧呼吸,所以,有氧呼吸是在无氧呼吸的基础上产生的。这说明了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生物具有适应性。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抽学生到黑板绘制表格并填写内容
教师评价并展示参考表格以及内容:
四、细胞呼吸的意义
学生阅读细胞呼吸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联系所学的新陈代谢与ATP,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应用:细胞呼吸的中间产物是各种有机物之间转化的枢纽,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1.发酵技术 2.农业生产 3.粮食储藏和果蔬保鲜 4.运动与损伤护理 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缺氧的情况下,植物组织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不利其生长。
有氧运动是指人体细胞充分获得氧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体育锻炼。人体细胞通过有氧呼吸可以获得较多的能量。
无氧运动中,肌细胞因氧不足,要靠乳酸发酵来获取能量,会引起人有肌肉酸胀乏力的感觉。缺氧的情况下,厌氧病菌大量繁殖,不利于伤口痊愈。细胞呼吸要消耗有机物,使有机物积累减少。因此,对粮食储藏和果蔬保鲜来说,要设法减少细胞呼吸,尽可能减少有机物的消耗。粮食储存:低温、低氧、干燥
水果蔬菜保鲜:低温、低氧、中等湿度
五、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及应用
拓展:通过本节学习,你能否总结出哪些条件会影响细胞呼吸的速率?
1、温度(影响呼吸酶的活性)
2、水(在一定的范围内,含水量越多,代谢越旺盛,细胞呼吸越强)
3、氧气(O2直接影响呼吸速率和呼吸的性质。)
4、二氧化碳含量(CO2是呼吸作用的产物,对细胞呼吸有抑制作用。)
课堂小结
本部分教材内容由三大知识块构成,即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的意义,按照教学层次要求,均要求“理解”。在教材构成上,除以文字描述为主外,还有一图一表,图表都简明扼要阐明了教材的重点内容,在本内容中有三个重要的名词概念,细胞呼吸代替了原教材中的生物呼吸,强调了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在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中增加了反应物水的变化,有氧呼吸(高等动物和植物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和无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两种类型,也是两个重要的名词概念,均由细胞呼吸这一概念分化而来,故此细胞呼吸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教学中不能忽视。根据细胞呼吸的概念理解呼吸的本质: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形成ATP。
板书
第四章
第三节
细胞呼吸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
二、细胞呼吸的方式
1、有氧呼吸
2、无氧呼吸
三、细胞呼吸的意义
四、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