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卖木雕的少年 教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课标)第六册第七单元27课 执教:白泉中心小学 舒南燕 指导:定海区教研中心 陈华 陆蓓 【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的课文充满爱,充满真情,充满温馨,一篇篇课文学习下来,总能让人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情感得到升华。《卖木雕的少年》这篇文章是人教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就是这样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感受到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学生读着课文,体验着卖木雕的少年的一言一行,当学生与卖木雕的少年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学生的情感也就跨越了国界,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学生的情感也会更美好,从只会关注自己到关爱他人上定会有长足进展。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学习人物的言行揣摩人物的内心,抓空白点进行读写训练,深化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感悟。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以“遗憾”为中心点,以卖木雕少年的言行、神情为线索,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自读、自悟、交流反馈中,逐步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深入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通过写话,拓展思维,加强语言训练,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感悟。
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比较亲切。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与学生认知有一定距离;故事发生在非洲,是学生了解甚少的地方;所以相关背景的补充便显得尤为重要。课文的主人公是一位非洲少年,与学生学习的心理与年龄特点相符。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默读能力,有一定的分角色朗读的基础。学生已初步学会了自读自悟,教师要透过课堂让学生了解中非友谊,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最了课文的故事背景。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构思奇特、爱不释手、遗憾、流露“等部分词语的意思。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教学重点: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少年对中国人民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准备:
搜集中国帮助非洲的事情、准备非洲木雕、图片等制作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积累词语。
1、出示文中的四字词,指名读,齐读。
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十分壮观 清晰可辨(大瀑布)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木 雕)仔细观赏 爱不释手 五官端正 语无伦次(人 物)
2、运用词语:上面三行词语的排列不是按课文出现的先后为序的,而是重新整理过的,你有什么发现?
(二)、学习第4自然段,感受非洲木雕之“美”。
1.出示非洲少年木雕的摊位图片,让学生用刚学过的四字成语来形容。(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栩栩如生、构思奇特)2.学习段落。出示:“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1)从哪里可以看出“构思新奇”?
2(2)理解“爱不释手”。
a.“爱不释手”的“释”有5种解释,你觉得应该选择哪一种? b.“爱不释手”是什么意思?什么东西让你“爱不释手”? c.作者也是“爱不释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
(三)、引出第9自然段,体会作者之“遗憾”。
1、过渡引出句子: “少年的眼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学生自由读句子,指名读。)
(1)提炼“遗憾”。说说遗憾的意思。(惋惜、可惜、失落)(2)我“遗憾”什么?(3)读出我的“遗憾”之情。
(四)、精读5—8自然段,感悟少年之“遗憾”。
1.讨论:少年又为什么遗憾呢?生快速读第5到8段,描写少年言行的语句用横线划出来。
集体交流。
出示对话:买一个吧!
夫人,您买一个吧!
(1)指名读,读着读着,大家发现了什么?(少年在请求,迫切希望夫人能买下来)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读,还发现了什么?(感叹号)语气越来越强烈。
(2)师简介非洲人们生活情况。(3)引读。
所以此时此刻,当我将目光停留在木凳上时,少年说:—— 当我犹豫时,他又说:——
他多么想让作者买下这个木雕。可是我却放下了,少年怎么不遗憾呢? 这位少年的遗憾难道是仅仅因为我放弃买木雕吗?或者说仅仅是因为他自己的木雕不能出售而感到遗憾吗?
2.自由读,划出最能说明少年感到遗憾的原因。(为这位阿姨的遗憾而遗憾)集体交流。
出示句子:“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1)什么是朋友?
3(2)我是一个中国游客,少年是非洲卖木雕的,远隔千山万水,素不相识,却被非洲少年称为朋友,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3)生提问。
(预设:中国有没有帮助过非洲?为什么她会被称为非洲人的朋友?
中国人到底为非洲朋友做了什么?)
(4)师用图片介绍中国帮助非洲的事情。(提供资金,帮助修筑坦赞铁路,有四名中国人长眠在非洲的士地上。)
(5)想像说话:
同学们,也许当年这位少年的妈妈生病了,就是„„ 也许这个村子上唯一的一所学校,也是„„ 也许这个村子喝上了干净的水,就是„„
(6)正是中国人这种无私的援助,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非洲人。所以他会把作者当做朋友。再来读句子“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五)、学习10—15自然段,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情意。
1、这位非洲少年又为我做了什么呢?再次读课文的10——15自然段,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少年带给我们的感动。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2、交流理解句子:“跟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1)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怎么“一模一样”。(2)理解“一模一样”的用心良苦?
(3)引导想象:
为了能做到一模一样,这位少年白天也许——
为了找到这个木雕的材料,这位少年也许——(4)、齐读整段话。
3、“沉甸甸”中体会用心良苦。
(1)你觉得这句话中还有哪个词语也令你感动?引出“沉甸甸”找出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到沉甸甸的句子。
(2)引导思考,为什么这个小象也是沉甸甸的?只有拳头大小也说是沉甸甸的?
(3)这沉甸甸的难道仅仅是木雕吗?还包含着什么?
4、畅言学习之感想,延续感动情怀。
多么真诚的少年呀,他为了让我不留下遗憾,专门在暮色当中等候,因为在他的心目当中,中国人是朋友。
为了让我便于携带,他白天特地为我赶制了这个小象,因为在他的心目当中——(“我们是朋友!”)
这位少年是卖木雕的,当我掏钱给他,他却不要钱,因为在他的心目当中——“我们是朋友!”
这位少年就是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中非两国人民的友谊。
7、此时此刻我内心没有遗憾,取而代之的是感动:少年不要钱,因为他认为——“我们是朋友!”
师:我们无私地援助非洲人民,也因为——“我们是朋友!” 师:全世界的人类都应该和平共处,更因为——“我们是朋友!”
(六)、抒我胸中情,让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1)情景创设:这个晚上,我深深地被感动了。我在宾馆和我的朋友们说起了这件事,大家纷纷夸赞这位黑人少年,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样夸赞他?
(2)交流、点评(3)小结。
【课堂实录】
一、复习导入,积累词语。
(出示文中的四字词,指名读,齐读。)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十分壮观 清晰可辨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木 雕)仔细观赏 爱不释手 五官端正 语无伦次(人 物)
师:上面三行词语的排列不是按课文出现的先后为序的,而是重新整理过的,你有什么发现?
生:第一组词语是描写“大瀑布”,第二组词语写“木雕”的。生:第三组词语是描写“人物”的。
二、学习第4自然段,感受非洲木雕之“美”。
5(出示非洲少年木雕的摊位图片)
师:同学们,现在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副怎样的情景? 生:非洲少年的摊位前陈列的非洲木雕。
师:谁能用课文中出现过的四字词语来说说这木雕? 生:琳琅满目 生:各式各样 生:栩栩如生 生:构思奇特
(出示这些词语,齐读词语)
师:课文中描写木雕的美除了词语还有句子呢,你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吗? 生: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构思新奇”?
生:把坐凳设计成象的样子,凳面巧妙得设计成驮着的树桩。师:那就请你把这份新奇读出来吧!(生有感情地读句子)
师:还有一句话也是描写木雕栩栩如生的,只不过他藏得很妙,你们能找出来吗?
生: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师:“爱不释手”的“释”有5种解释,(出示“释”的5种解释)你觉得应该选择哪一种?
生:选择“放,放手”。师:“爱不释手”是什么意思?
生:“爱不释手”就是形容非常喜欢,舍不得放下。师:什么东西让你“爱不释手”?
生:生日那天,姑姑给我买了一个电子台灯,我爱不释手。生:《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太好看了,我捧在手里爱不释手。师:作者也是“爱不释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生读“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设计意图: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也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区别。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习木雕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欣赏非洲木雕的各种图片,请大家欣赏后发言,在这里学生能用上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落实了积累四字词组的目的。再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前后词语,反复朗读感受,真正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学生感悟了语言,更重要的是还逐步体会到如何正确的运用语言。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引出第9自然段,体会作者之“遗憾”。
师:作者这么喜欢大象坐凳,却因为行李超重而不得不放弃真是遗憾。此时此刻,(出示句子 “少年的眼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请大家自由读读。谁来读?
(指名读)
师:现在会有一个什么词语映入你的眼帘。生:遗憾。
师:遗憾的意思。生:惋惜 生:可惜 生:失落
师:我惋惜、失落什么?
生:我惋惜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
(指生读,读出惋惜之情)
师:你那低低的语调让我们知道你有多遗憾呀!
四、精读5—8自然段,感悟少年之“遗憾”。
师:少年又为什么遗憾呢?生快速读第5到8段,描写少年言行的语句用横线划出来。谁来交流你找到的句子。
生:“买一个吧!”“夫人,您买一个吧!”从这两句话中我看出少年是多么希望我能买走他的木雕。
师:(出示对话)自己读读,读着读着,你也发现了什么? 生:我感觉少年在请求,迫切希望夫人能买下来 师:请你带着这种情感读读。
生:我从两个“感叹号”中感受到少年的语气越来越强烈。师:你真会读书,字词句能表情达意,标点符号也能表达情感。就请你把这种强烈的感情读出来。(生读)
师:同学们,非洲是目前世界最贫穷的地方,许多地区的人民都要饱受饥饿和疾病的折磨,非洲的少年不象你们这么幸福,他们靠檫车、卖木雕等来赚取微薄的生活费,所以此时此刻,当我将目光停留在木凳上时,少年说:——
生:读——买一个吧!
师:当我犹豫时,他又说:—— 生:“夫人,您买一个吧!”
师:他多么想让作者买下这个木雕。可是我却放下了,少年怎么不遗憾呢? 这位少年的遗憾难道是仅仅因为我放弃买木雕吗?或者说仅仅是因为他自己的木雕不能出售而感到遗憾吗?(不是)
师:孩子们,他每天都要接待很多很多的游客,为什么知道她是中国人时会这般遗憾呢?让我们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快速浏览课文10——15自然段,把最能解答这个问题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谁来说说。
生:我找到的是“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句话,因为非洲少年把中国人当作了朋友。
师:“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什么是朋友? 生:朋友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生:朋友是想帮你达成心愿的那个人。
师:说得好,朋友也是为你无私奉献的那双手。我是一个中国游客,少年是非洲卖木雕的,远隔千山万水,素不相识,却被非洲少年称为朋友,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生:我想知道中国有没有帮助过非洲?
生:中国人到底为非洲朋友做了什么?
师:(出示:中国援助非洲资料)周总理曾多次前往非洲慰问,50年来,中国向非洲47个国家派出了1.5万多人次“白衣天使”,在非洲大陆救死扶伤;共3000多名中国官兵先后前往非洲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成为非洲和平的“守护使者”。看,这就是中国援助非洲修建的著名的坦赞铁路,为建设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接近10亿元人民币,派出了多达16万人的施工队,还有64 8 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设计意图: 课文讲的是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在本课设计中,我课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如中非友好往来、中国援助非洲等相关历史资料,在上课时向大家介绍了中国援助非洲的资料,这样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师:(深情的)同学们,也许当年这位少年的妈妈生病了,就是„„ 生:就是得到了中国慈善机构的资助。
师:也许这个村子上唯一的一所学校,也是„„ 生:也是中国政府拨款资助下修建的。师:也许这个村子喝上了干净的水,就是„„ 生:就是中国志愿者帮助挖凿这口井的。
师:正是中国人这种无私的援助,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非洲人。所以他会把作者当做朋友。再来读句子“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生齐读)
[设计意图: 以读代讲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非洲少年的情感,同时创造性地进行朗读,在一次次的导读中,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少年的那份友爱。]
五、学习10—15自然段,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情意。
师:现在“我”和非洲少年还遗憾吗? 生:不。
师:那现在我是什么感觉? 生:感动(板书:感动)
师:我更感动于什么呢?再次读课文的10——15自然段,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少年带给我们的感动。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生:“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这句话令我感动,因为这位非洲少年做了一模一样的小象墩给我。
师:(出示这段话)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说木雕怎么“一模一样”吗? 生:大象墩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9 小象墩也是个坐凳,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只不过比大象墩小。
师:为什么要跟白天雕的一模一样?随便拿个小一点的送就行。生:因为这个样子的象墩是我最喜欢的。
生:不是的,从“一模一样”中更可以看出少年多么用心。
师:是啊,细微之处见真情那!为了能做到一模一样,为了找到这个木雕的材料这位少年也许——
生:也许不远百里,在树林中搜寻。
师:为了能做到一模一样,这位少年白天也许„„ 生:白天也许早早地收摊,回到家里马不停蹄地雕象墩。
(齐读整段话)
[点评:所谓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未定的意蕴空间。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文本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此处设计抓住了少年送给中国人这个小木雕是怎样来的这个空白点,激发学生大胆想象。从课堂上的生成来看,学生的想象力是多元的。老师没有让孩子停留探讨木雕怎样来的,而是借助孩子的想象,老师和孩子进行换位体验,为学生创设了言语交流的的情景,让学生与教师进行有效对话。这种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文中表达的情感。] 师:你觉得这句话中还有哪个词语也令你感动? 生:“沉甸甸”。
师:找出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到沉甸甸的句子。
生:“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师:为什么这个只有拳头大小的小象也是沉甸甸的?还包含着什么? 生:是中非人民的友谊,这份友情让作者感到沉甸甸的。
师:是啊!少年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件木雕,这木雕里包含了少年对我沉甸甸的情谊,也包含了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的深情厚谊(板书:中非友谊)。我想,作者回国后每当看到这美观的象墩时,都会想到一个人,那是——
生:非洲少年
师:多么真诚的少年呀,他为了让我不留下遗憾,专门在暮色当中等候,因为在他的心目当中,中国人是朋友。为了让我便于携带,他白天特地为我赶制了这个小象,因为在他的心目当中——
生:“我们是朋友!”
师:这位少年是卖木雕的,当我掏钱给他,他却不要钱,因为在他的心目当中——
生“我们是朋友!”
师:这位少年就是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中非两国人民的友谊。此时此刻我内心没有遗憾,取而代之的是感动:少年不要钱,因为他认为——
生:“我们是朋友!”
师:我们无私地援助非洲人民,也因为—— 生:“我们是朋友!”
师:全世界的人类都应该和平共处,更因为—— 生:“我们是朋友!”
六、抒我胸中情,让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出示)这个晚上,我深深地被感动了。我在宾馆和我的朋友们说起了这件事,大家纷纷夸赞这位黑人少年,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样夸赞他?
生:嘿,这位少年真是多么重情义的一个人呀,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
生:多了不起的一个非洲男孩呀,虽然生活比较穷苦,可是他善良、真诚的心灵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重。
师: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这位非洲少年的笑容却依然印在作者的脑海中,回荡在记忆里。不唯独是非洲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友情感天动地,在这同一个世界里,我们还拥有同一个梦想那就是全世界人民都是朋友。(出示图片:南非发生瘟疫时,中国人民义不容辞奔赴危险第一线;当中国发生汶川、玉树地 11 震灾难时,外国友人的慷慨相助;东南亚海啸时,海地地震全世界人民众志成城;金融危机时,全世界人民共克难关)因为我们真诚的友谊,我们才拥有了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试教体会】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第六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内容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我反复对这单元的内容进行熟悉,后来就确定了这篇课文进行认真地备课。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即文章的第四节开始到最后。这堂课我上了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
一、虚心求教,不厌其“改”。
“好文章不厌百遍改”,其实好课也是如此。我原先是这样设计的,从复习文中的四字词语入手,让学生读读,并用上这些词夸夸木雕和瀑布,为下面看图说话做准备,然后又出现少年摆摊图。后来,听试教课的老师说,这样有重复的感觉,所以就删除了“用上这些词夸夸木雕和瀑布”,直接引入第四自然段,这样设计就比原先的设计更加自然,也没有重复了。
进入新的教学内容学习了,我原来是先出示这句话“少年 的眼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然后紧紧地围绕遗憾这个词语展开教学:我为什么感到遗憾?少年又为什么遗憾?老师们给我指出来进入新的教学内容学习了,我原来是先出示这句话“少年 的眼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然后紧紧地围绕遗憾这个词语展开教学:我为什么感到遗憾?少年又为什么遗憾?老师们给我指出来,这样的出现太突兀,把“我的遗憾”放在学完描写木雕做工精美的词语后面,找出描写木雕美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感受到这么美的木雕我却因为行李超重而没有买下来真是遗憾,这样就自然多了。我一试,果然顺畅的多了。
二、巧抓“遗憾”,感悟中心。
本文语言朴实但蕴含深意。因此我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同的语言文字进行反复揣摩、咀嚼,在比较中领悟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到故事发生时的情景,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如:在引导学生感受“我”和“少年”的遗憾心情,两个人物都 12 感到“遗憾”,但这绝不仅仅是相同的心情。透过这一对相同的词语,能感受到两个人物不同的心理,“我”的放弃木雕的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少年”的不能卖掉木雕、不能让“我”这个中国朋友如愿以偿的惋惜与失望。相同的词语,学生通过比较,深入人物去体会,嚼出了不同的滋味儿。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和生命力,还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熏陶。
三、巧补空白,想象升情。
所谓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未定的意蕴空间。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文本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我在课堂教学中就抓住了少年送给中国人这个小木雕是怎样来的这个空白点,激发学生大胆想象。从课堂上的生成来看,学生的想象力是多元的。老师没有让孩子停留探讨木雕怎样来的,而是借助孩子的想象,老师和孩子进行换位体验,为学生创设了言语交流的的情景,让学生与教师进行有效对话,自然地就把学生带入到了情景中,而且在交流中老师的言语一直在引导学生联系文本资源与教师进行对话,使学生对文本表达的情感认识更深刻了。就是这样的情景交流,既是对文章主题的一个深化感悟,也是学习通过言语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一个写的训练,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在写作中运用人物语言描写可以烘托人物的特点写作方法。
第二篇:《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积累词语。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3、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回忆课文
1、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卖木雕的少年》。生读课题。
2、出示词语指名读,然后观察每组词语在描写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3、师板写:遗憾
遗憾什么意思?(不称心,惋惜)你曾为什么事情遗憾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遗憾)
过渡:“遗憾”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两次,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一找,并把相关的语句用横线划下来(指名汇报)
二、体会“遗憾”,品读入情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出示幻灯片)
生齐读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遗憾一样吗?(不一样)哪儿不一样?(指名:第一个遗憾是少年遗憾,第二个是作者遗憾)
第一块:体会“我”的遗憾
1、请仔细研读课文的1~6自然段,体会“我”为什么“遗憾”? 要求:默读课文,找出具体原因,并把相关语句用波浪线划下来
2、交流汇报:
(1)第一自然段:朋友 “一定要”(叮嘱)的两件事:游览大瀑布和买木雕。一件已完成,饱了眼福。木雕没买到,成了遗憾。
(2)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a.大象的鼻子像(), 耳朵像(), 身子像(), 四条腿像(), 象背上驮着()。
b.所以说这只象墩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c.老师今天给大家也带来了一些木雕,我们来欣赏欣赏!(示课件并进行简介)d.欣赏了这么精美的木雕,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指名)<你真会学习,用到了刚刚学到的词语> e.这样精美的木雕你们喜欢吗?那么把你们的喜爱之情带进文中读一读!(指名2,齐读)<栩栩如生,读得多么传神;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这只象墩确实构思新奇> f.木雕雕刻得这样栩栩如生,没有买回来,真是遗憾!
(3)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你能抓住重点句来理解,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a.从哪个词语能够看到作者对象墩的喜爱? b.爱不释手(喜爱到什么程度了?舍不得放下)
c.捧(怎样的动作?能换成“提”或者“拿”吗?为什么?)
d.指导朗读(能用你的朗读把这种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吗?指名2个,女生)e.如此喜欢,不买确实遗憾。第二块:少年的遗憾
过渡:我们知道了作者遗憾的原因,那少年又是为什么而遗憾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1、出示:“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2、轻声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少年的内心世界
3、(你从对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汇报相机指导朗读
a.热情<你走进了少年的内心,能把少年的热情读出来吗>< 多热情的少年啊> b.猜测(你问夫人的时候为什么声音这么小)
c.遗憾(为什么当少年知道我是中国人时而感到遗憾呢?你们知道吗?)人。在这项工程中,中方有64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4、为什么少年因为作者是中国人而感到遗憾呢?
4、出示背景资料:
周总理曾三次赴非洲十国;中国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帮助修建了全长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为建设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100万吨,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高峰时期多达16万
5.现在你们知道少年为什么而遗憾了吗?了解了事情的真相,我想你们的感受会更深刻!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段对话,你们愿意吗?(师生分角色读)
7、是呀,中国人把我们当作了朋友,在困难之时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此时此刻,当你看着这位中国朋友遗憾的离开,如果你是这位木雕少年,你会怎么想?怎们做?(畅所欲言)<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美好的心愿,三、体会“不遗憾”,感受友情
1、你的想法和非洲少年不谋而合,心有灵犀一点通啊!他也做了一个小象墩送给了作者(板书:送木雕)让我们来看看!
2、请同学们默读10—11段,边读边想想,少年的哪些行为打动了你? 要求:抓住文中的关键词、重点句中去体会,划下来,并写上简单的批注。
3、汇报交流:
a.“专门”(能给他换个词吗?这真是一个真诚的少年)b.“一模一样”<真是一个有心的少年.> c.“暮色中……”(等了这么长时间,看来确实把作者当朋友了,多么真诚的少年啊!)
4、这精美的小象墩让我感受到了少年的真诚和善良,我高兴地喊起来---(引读:太好了!)并且掏出钱包准备付钱,可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引读: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想到中国志愿者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情景,少年感动的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想到中国白衣天使那灿烂的笑容,少年真诚的说----
5、听了少年的话,我感动极了,连声说---(引读: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他笑了,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这是怎样的笑?(指名)
6、正因为中国建设者在坦桑尼亚播下的友谊的种子,在木雕少年的心中才开出了如此绚丽动人的花朵!此时此刻,你觉得这仅仅只是一个木雕吗?这还是什么?(指名)
7、现在我和非洲少年还遗憾吗?(板书:不)
四、情境朗读,升华情感
1、课件出示一幅画面:夜晚宾馆外的小树林边,作者手捧木雕的剪影,《友谊地久天长》的音乐轻轻响起。
师:就在这样一个晚风吹拂的夜晚,一个黑人少年送给我一个雕得栩栩如生的木雕,我捧着它,心中感慨万千„„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轻声朗读10-15自然段。
2、师小结: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和木雕少年美丽的心灵,愿这美好的一切永驻我们心间。
四、课后作业
收集中国人与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事例。
五、板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
遗 不
憾 少年
---------------“我”
送木雕
第三篇:《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推荐)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11个生字,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并正确运用四字词语。
3、情感目标: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难点:
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难点: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非洲有代表性的图片(植物,动物,人种等),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以及非洲的木雕图片,并制作成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今天张老师带大家一起走入神秘的非洲。首先让我们来欣赏几组图片,用心地感受一下非洲这个地方。(课件播放非洲的猴面包树,大象,舞蹈图片)。
二、揭示课题
1、师:刚才看了这么多的图片,相信同学们对非洲在感官上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吴晴一起走进非洲,去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出示课题)
2、齐读课题,“卖”的反义词是:买,区分“卖”和“买”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的质疑都很有针对性,课文中就有很多有关少年的信息。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找有关描写少年的语句。
2、指名交流,(少年的外貌,语言,行为等)师引导:他是哪里人(非洲)能说具体一点吗(非洲南部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边)指导读好瀑布的名字。
四、感受瀑布和木雕之美
1、师:想去欣赏一下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吗?(播放瀑布图片)
2、师:此时,你的脑子里蹦出了哪些词语(壮观,雄伟等)课文是怎样来描绘它的呢?指名说,(出示第2段)指导朗读,读好四字词语,指名读,齐读。
3、师: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的四字词语,张老师把它们都找出来了。
出示: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爱不释手(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
4、师:从这些出示的词语中可以看出“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是写——瀑布的,而这些词语都是写——木雕的。课文哪几段具体介绍了非洲的木雕(第3,4段)
咱们一起去欣赏一下非洲的木雕吧!(课件播放木雕的图片)你用哪些美好的词来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木雕(精美,栩栩如生等)
5、(出示第3,4段)师:这么精美的木雕,我们一起再去回味一下。(齐读)这么栩栩如生的象墩,难怪我拿在手里——爱不释手。
6、师:刚才我们学了那么多的四字词语,我们不但要记住,而且要会正确运用。
出示:
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那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其中象墩(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我一看就(爱不释手)。
指名说——齐说。
过渡:精美的木雕激发了“我”强大的购买欲望,但是“我”为什么又放弃了呢?
五、研读感悟少年的形象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5—9自然段。
(1)看看“我”为什么最终放弃买木雕。“我”的情绪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
(2)刚才是对“我”的描写,那课文中又是怎么描写这个卖木雕的少年的呢?他都说了些什么?面对我的遗憾他又会想些什么呢?找出来读一读。
2、指名交流,随机出示指导朗读。
通过“我”与少年的一席对话,你觉得这个卖木雕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呢?
3、是啊,为什么少年会如此地尊重中国人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中国人曾经帮助过非洲,非洲人民深深地记在心里,就连十五,六岁的少年也知道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那面对这么精致的木雕,我最终买了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认读词语,简要回顾课文内容。
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因为种种原因我和这个卖木雕的少年都有了些许遗憾,那最后“我”会是带着遗憾回国的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深入学习,揣摩人物内心
1、朗读第十至十五自然段,体会发生了什么微妙的变化。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象墩?你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师:只有拳头大小的象墩拿在手里却是——沉甸甸。这一词已经是第二次出现了,还在哪里出现过,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自从少年白天和我见过面之后,他可能在干什么(找木雕,做木雕)所以这个象墩代表的是少年的心意,少年的情谊,怪不得我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
3、少年的这些举动,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内心世界?
(展现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的情谊,从而也看出了他的淳朴与善良。)
三、总结全文,情感延伸
1、师:我回国后,肯定会把这个非洲少年介绍给朋友认识,你会怎么介绍?可以介绍他的外貌,他的木雕,他送木雕给我这件事。(指名交流)
板书: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2、师总结:我们都有共同一个家,那就是地球。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世界——充满爱,希望世界——和平。
四、指导书写。
板书:
卖木雕的少年
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买木雕——赠送木雕
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
国际友谊
第四篇:《卖木雕的少年》精品教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3、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学生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读中体会。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做一个猜字游戏好吗?
生:好!
(出示图片)猜猜这是什么字? 生猜字。
师:孩子们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互相帮助。这就是朋友(出示课件,朋友)师:中国的汉字是最美的文字,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现在,我们就是朋友了,朋友们,我们开始上课。
二、出示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27课《卖木雕的少年》,(师板书)请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课题。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那生字词都会读了吗?老师呀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外国名字比较难读,谁能读好?莫西奥图尼亚瀑布。看这就是被誉为世界三大瀑布之一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很震撼吧!
接着看第二组。。(指读,齐读)。
那游人如织(游人如织说明了什么?还有哪些词也能说明人多是的,看来你平时很注意积累)
第三组词语,谁来读一行?
遗憾——什么是遗憾?生活中你都遇到过哪些遗憾?板书(遗憾)
三 深入探究,品读感悟
(一)体会我的遗憾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文中谁在遗憾?因为什么而遗憾?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应的句子。(板书:我 少年)
是呀,我和这位卖木雕的少年分别为什么事遗憾呢?我为什么非要把象墩带回国呢?
(指生简单说)不着急,孩子们,先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非洲,感受一下那里的异域风情。(多媒体放映)师介绍:在地球上有一个充满原始魅力的地方。(非洲)这就是非洲。
看非洲狮,对非洲象,罕无人际的非洲荒漠,碧浪滔天的非洲海角。(出示木雕)唉,知道这是什么吗?对,非洲木雕,它可是非洲的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非洲古老的文化就是靠着木雕一代代的传承下来,所以木雕成了非常珍贵的纪念品。在非洲有不少出售木雕工艺品的摊点,就让我们一起先到少年的摊前看一看。
(出示木雕的课件配文)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象墩? 生: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的象墩。
师:对这是一个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的象墩。那你知道构思新奇的意思吗?
来看一看,这个坐凳和其他的坐等有什么不同? 瞧,这就是这个坐凳的构思奇妙之处。来读一读。
那栩栩如生呢? 生:就想活了一样。
师:这是你给与这个象墩最高的评价了,来带着这种想象,读——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师:孩子们,这么美的象雕你喜欢吗?那作者呢?从哪看出来的?读(课件出示)
“释”是放下的意思,整个词是说——(喜欢的舍不得放下)。瞧,我们明白了关键字的意思,就能知道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这也是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方法。来,把你的感受放到句子中去读
还从哪些词语中,感受了作者的喜爱?(捧,仔细)
是呀,小心翼翼的用手捧着仔细观赏,该有多么喜欢呀!读文。
作者不能把象墩带回国而感到遗憾。那少年又为什么感到遗憾呢?
(二)体会少年的遗憾
1同学们,读一读5—8段,画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生交流完,再出示:(买一个吧!”—“夫人,您买一个吧!”“您是中国人?”)刚才同学们交流的这些句子谁来读一读?
2创设情境:当我的目光落到象墩上时,少年说——(齐读)
当我犹豫的时候,少年诚恳的说——
从中你读明白了什么?
非常想让夫人买一个
孩子们,非洲是目前最贫穷的大陆了,那里的许多人都饱受着疾病,饥饿的痛苦,他们不得不靠擦皮鞋,卖木雕为生,所以
当夫人把目光停留在象墩上时,少年说——(指生说)当夫人犹豫的时候,少年诚恳的说————— 当少年满怀希望时,夫人却犹豫了,此时他怎能不遗憾呢?让我们再来分角色读一读。(师先领读第一句,当夫人把目光停留在象墩上时,少年说————)
同学们,少年仅仅是因为卖不出木雕而遗憾吗?(指生说)少年是在什么时候流露出遗憾的神情的?(及时鼓励)
我是中国人。
少年每天都要接待很多的游客,为什么他得知我是中国人后才流露出遗憾的神情呢?读读10-15自然段,画出句子。“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奇怪,我是中国的游客,少年是非洲人,我们俩远隔千山万水,素不相识,为什么是朋友?(你知道吗?你呢?)到底是为什么,看过资料后你就会明白。(课件出示)
3谁来读给大家听
4指一名同学读,师接读,也许少年的妈妈生病了,就是中国的医疗队员给治愈的。也许这个村子唯一的一所学校就是中国出资兴建的。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条铁路,这位少年才能够乘坐火车走出家门拜师学艺,雕刻出这么多栩栩如生的作品。
也许—————————————————————— 也许———也许——太多的也许
正是因为想到了这一切,少年此时多么想要弥补我的遗憾呀!
为了弥补我的遗憾,他专门在暮色中——,因为在他心中,中国人是——
为了弥补我的遗憾,他特意赶制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因为在他心中,中国人——
当我马上掏钱要付钱时,他却——,因为在他心中,中国人-----多真诚的一个少年啊!少年用他的言行诠释了朋友的真谛!让我们再一起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
(三)、出示11-15段,(指读前四小节,齐读最后一小节)
少年用他的(善良诚恳 感恩)不仅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我们,此时作者的遗憾还有吗?那少年的遗憾还有吗?留在内心的只有一份——感动!
四、拓展练习,动笔书写:
此时此刻,少年的内心无法平静,他忘不了作者()时的喜悦,忘不了作者()时的犹豫,更忘不了作者带着()离去的身影。
他想:一定要(),因为()。
于是,他()。
五、拓展阅读
你们看中非人民长期缔结的深厚友谊已经让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也正因为如此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6月访问非洲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出示课件)(师读,指读,齐读)
我回家了
——温家宝
我回家了。
山一程,水一程,来看望非洲弟兄。
花团锦簇,旗飞鼓鸣,似海深情。
五十年风雨历程,把中非人民连结得更紧。
我回家了。
歌相送,舞相迎,瞬间凝成永恒。
相聚短暂,相知犹长,说不尽的话语表达一个心愿:
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共享繁荣。
我回家了。
风一更,雨一更,才聚首又要启程。
人有离合,月有圆缺,实难舍非洲弟兄。
长城与维多利亚湖相距遥远,但隔不断友谊的力量和赤诚。
六、总结
同学们,中非人民能够建立这样深厚的友谊,是因为--“我们是朋友!”
全世界的人们都应该和平共处,更因为--“我们是朋友!”
七、课外延伸
课下同学们可以搜集更多有关非洲的资料,和同学一起分享。
八、板书:
卖木雕的少年
“我” 遗憾 少年
感动
我们是朋友!
第五篇:《卖木雕的少年》精品教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第2课时
德岭山学校 王茹
教材分析:
课文讲的是“我”去非洲旅行,想买一个木雕作纪念,又因木雕沉重而忍痛放弃。卖木雕的少年特意送给“我”一个小型木雕。文章表达了少年美好的心灵,颂扬了中非人民的友谊。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能够自己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但要真正品味语言、领悟写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品味语言、领悟写法。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以读为本,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设计特色:
创设情境,诱发参与;读中悟情,合作学习;盘活课堂,落实主体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3、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学生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读中体会。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班有位勇敢的小朋友想给大家读一首诗,朋友是什么
朋友是有朋之远方来的笑脸
朋友是天涯若比邻的心境
朋友是患难见真情的感动
你们认真听,猜猜题目是什么,好吗?
师:孩子们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互相帮助。这就是朋友(出示课件,朋友)
师:现在,我们就是朋友了,好不好?朋友们,我们开始上课。
二、出示课题。回忆课文,引出本节课教学目的。
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27课《卖木雕的少年》(生读课题),课题读的这么好,相信课文也能学得好。
昨天同学们已经初步学习课文了,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还记得吗?老师呀给大家出了一道填空题,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设计意图:词语是有生命的。通过看图片,想词语,看词语,想情景,使学生在文字和画面之间建立起联系,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和生动的画面联系起来,继而复习了词语,积累了词语,又理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是呀,那你还记得木雕有什么特点吗?(指生简单说)不着急,孩子们,先让我们用上屏幕上的词说一说,感受一下那里的异域风情。(出示木雕的课件配文)来(指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木雕?你还看到了怎样的木雕?嗯,评的有滋有味。
师:这是你们给与木雕最高的评价了,来带着这种想象,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吧!你还可以用这些词语说一说话吗?【设计意图:“积累最终的目的是运用。”我们并没有止于积累,而是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
三、学习卖木雕部分
师:孩子们,非洲是目前是最贫穷的大陆了,那里的许多人都饱受着疾病,饥饿的痛苦,他们不得不靠擦皮鞋,卖木雕为生,少年却要白白送与我一个,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卖木雕部分,去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读读10-15自然段。【设计意图:抓住木雕,凸显本节课重点:送木雕。从而激趣:为什么要送】 师:听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让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学习的激情是那么的高。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高昂的激情去那个晚风吹拂的傍晚看看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0自然段。师:这时候的少年在?生:专门等我
师:1.能把少年如此认真的专门等候读好吗?(指生读)
2、知道暮色吗?(黄昏时的天色)这时,天都快黑了,可少年还在这暮色中为我静静地专门等候,多么可爱的少年啊,谁来读?(指2生读)(随机点评)(隆起的岩石:少年坐在这隆起的岩石上是为了?)看来他真的是专门在等我的,请你读,(指2生读)
3、这是多么美好多么感人的专门等候啊,老师也想读,可以吗?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边听边想象,这样的暮色、这样的晚风、这样的少年,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范读)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生随便说)你想像力真丰富
4、让们一起站起来把这样美好的专门等候的画面,读出来吧!
师:少年想了很多,在那个晚风吹拂的傍晚,在响声清晰可辨的瀑布前,等来了夫人:读:“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对比、【设计意图:通过比一比方法,训练学生体会到少年刻木雕的用心以及作者见到木雕小象的喜悦和感动。】 分析:你体会到这是怎样的一位少年?这个木雕长什么样?而少年却只用了短短的一句话来表达,谁知道这是对少年的什么描写? 设计意图:通过少年的语言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读懂他送木雕的真诚】板书:语言 同学们,你现在感觉这沉甸甸的还仅仅是小象墩吗?(指生随便说小结:是的,这沉甸甸里有少年浓浓的情意,这沉甸甸里有我深深的感动,这沉甸甸里还有中非两国人民那伟大的友情;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化成沉甸甸的两个字——朋友
“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奇怪,我是中国的游客,少年是非洲人,我们俩远隔千山万水,素不相识,为什么是朋友?(你知道吗?你呢?)
到底是为什么,看过资料后你就会明白。【设计意图:通过对故事背景资料的补充,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体现了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的优势,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了情感。】
(课件出示)为了帮助非洲人民,周恩来、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多次进行访问,为他们带去了中国人民的关心和温暖。中国还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来这儿支援。他们深入城市、农村,为人们解除疾病的痛苦。最可贵的是为了帮助非洲加快经济增长,中国参与修建了著名的坦赞铁路。当时中国人在自己还没吃饱饭的情况下,为他们提供了接近10亿元人民币的无息贷款,还派出了工程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而且由于修建这条铁路的技术复杂,施工条件困难,有64位中国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也许少年的妈妈生病了,就是中国的医疗队员给治愈的。也许这个村子唯一的一所学校就是中国出资兴建的。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条铁路,这位少年才能够乘坐火车走出家门拜师学艺,雕刻出这么多栩栩如生的作品。
也许—————————————————————— 也许———也许——太多的也许
正是因为想到了这一切,少年此时多么想要弥补我的遗憾呀!为了弥补我的遗憾,他专门在暮色中——,因为在他心中,中国人是——
为了弥补我的遗憾,他特意赶制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因为在他心中,中国人——
当我马上掏钱要付钱时,他却——,课件出示句子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 “不,不要钱。“因为在他心中,中国人-----【设计意图:通过少年的语言,使学生突然明白:少年的赠送,主要来自于作者是个中国人。】
作者被这么质朴善良的少年一句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深深地打动,不由得连声说;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此时,少年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形象的外貌与神态描写,为我们刻画出多么真诚的一个少年啊!少年用他的言行诠释了朋友的真谛!让我们再一起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
(三)、出示11-15段,(指读前四小节,齐读最后一小节)
少年用他的(善良诚恳 感恩)不仅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我们,此时作者的遗憾还有吗?那少年的遗憾还有吗?留在内心的只有一份——感动!
四、拓展练习,动笔书写:“阅读是为了更好的写作。”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体会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通过补白想象,揣摩少年的内心,体会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更好地刻画少年的品质。在感情朗读对话的基础上,学生的内心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再让他们写几句话,让读写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此时此刻,我们相信少年的内心是万分喜悦的,他转身()地跑回家里,()地对家里人说;”()”
预设;时间不够,就以此结束:今天,我们一起种下了一棵“友谊树”。让我们用爱与智慧来浇灌这棵树吧。相信通过孩子们的努力,这棵树一定会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五、拓展阅读
你们看中非人民长期缔结的深厚友谊已经让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也正因为如此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6月访问非洲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出示课件)(师读,指读,齐读)
我回家了
——温家宝
我回家了。
山一程,水一程,来看望非洲弟兄。
花团锦簇,旗飞鼓鸣,似海深情。
五十年风雨历程,把中非人民连结得更紧。
我回家了。
歌相送,舞相迎,瞬间凝成永恒。
相聚短暂,相知犹长,说不尽的话语表达一个心愿:
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共享繁荣。
我回家了。
风一更,雨一更,才聚首又要启程。
人有离合,月有圆缺,实难舍非洲弟兄。
长城与维多利亚湖相距遥远,但隔不断友谊的力量和赤诚。
六、总结
同学们,中非人民能够建立这样深厚的友谊,是因为--“我们是朋友!”
全世界的人们都应该和平共处,更因为--“我们是朋友!”
七、课外延伸
课下同学们可以搜集更多有关非洲的资料,和同学一起分享。
八、板书:
卖木雕的少年
少年 送 木雕 我
感动
我们是朋友!
教学反思
《
卖木雕的少年》一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课文的内容并不复杂,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针对这些特点,我在教学思路设计上主要把重点放在和学生一起积累四字词组和通过人物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活动这两方面。下面就教学中的败笔谈几点感受。
一、虽然抛开细节,想突破重点,但是却在指导中不能很好地深入,有蜻蜓点水之嫌。尤其是在对学生自主学习后同学生一起体验课文人物的言行举止所反映的内心活动时,只做笼统的朗读指导,采用齐读的方式让学生体验,限制了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机会。
二、虽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效果差强人意。在解决“黑人少年为什么要送木雕?”这个问题时,我是在提出自读要求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可从教学中可以看出,大多学生更倾向于自我学习,不擅交流。但好在学生最后基本上理解了“送木雕”的根本原因。
在新课改的教学中,虽然我们能接受和理解新的教学理念,也尽可能地适时地运用到教学中,但主要还是自身学习不够,教学能力不强。有待努力钻研,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