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童趣》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22:1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童趣》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童趣》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篇: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童趣》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童 趣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义。2.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方法。能力培养点:

1.学会仔细观察事物,发挥联想和想象。

2.围绕中心,选取富有表现力的同类材料进行表述。情感体验点:

体验生活,爱惜生灵,感悟物外之趣。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言字词,掌握诵读方法。背诵全文。课型:朗读课

教学方法:采用四轮诵读的方法,层层推进不断提高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投影片、卡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正音、指导朗读、反复朗读。

2.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3.体会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

教师:同学们,你们的童年生活如何的呢?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请一学生讲讲。

(备学生)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可以讲讲自己童年时的快乐时光。

三、指导朗读,了解文意。(目标1)(15分钟)

1.教师正音。藐()小 土砾()

项为之强()

鹤唳()壑()

怡()然

虾()蟆()

2.教师提示、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翻译课文。(目标2)(23分钟)

1.幻灯显示,先根据课文注释完成练习提纲,再翻译全文。(1).弄清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己).②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慢慢地).③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④以虫蚊为兽(把„„当作„„).(2).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微物).②昂首观之(代夏蚊).③使之冲烟飞鸣(代蚊子).④常蹲其身(代自己).⑤观之正浓(代二虫).

⑤驱之别院(代虾蟆).(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①心之所向,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用心地想象,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②常蹲其身(常蹲下身子),使与台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

③神游其中,恰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二只虫子在草间争斗。)2.讲解联系答案。

(备学生)有个别词语较难或教重要,教师板书而且要求学生进行识记 3.根据刚才的练习,学生独立试译。4.学生纠正或修改,教师补充。

五、小结(1分钟)

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从文章里,我们看出了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确实,我们跟作者的年代比较,现在的生活不知好多少,那么我们是否要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呢?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用“明察秋毫”、“藐小”、“怡然自得”等词语造句。(A)2.翻译全文。(B)

3.找出课文当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原因。(C)

七、说课精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设计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熟悉并理解文言词语,自主翻译课文。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口头翻译课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2.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3.学习作者发挥创造性想象。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以旧联新,复习导入。(2分钟)

1.请一学生回忆上界课的内容。

2.教师明确今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三、复述课文内容,先拟出复述提纲。(目标1)(15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作者记叙了儿时哪几件“物外之趣”?

2.请学生先列好提纲,再根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训练口头表达能力。①拟夏蚁为“群鹤舞空”。

②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③惩治虾蟆,为小虫打抱不平。

(备学生)这一步要让中下生有发言的机会,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敢说、乐说。

四、讨论理解文章中?quot;物外之趣“。(目标2)(23分钟)

1.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

(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2)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如: 夏蚊成(想象成)群鹤舞空。冲烟飞鸣(想象成)青云白鹤 丛草——森林(富有创造性)

(3)你小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试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备学生)这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讲解。

五、小结(1分钟)

文章这种“物外之趣”是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而得来的。想象出事物超出了原事物所具有的特性,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体现了作者小时候知识丰富,想象力的丰富。

虫蚊——兽类 土砾——丘壑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熟读、翻译全文。(A)

2.《掌握语文》练习。(B)

3.把你童年的趣事,在小组或班上说给同学听。(C)

七、说课精要:本节课主要通过复述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务求能够让中下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还专门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八、教学后记:

九、板书设计:

仔细观察、富有爱心、想象联想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虾蟆

物外之趣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第5课《童趣》三维目标新教案(人教新课标)

第5课《童趣》三维目标新教案

沈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2.背诵、理解全文。

过程与方法

跟读,朗读,讨论,背诵,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准确朗读,读通文句,感受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读懂文句。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10 课时

一、作者简介

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二、检查预习

童稚zhì 藐小miǎo 拟nǐ 强jiāng 唳lì怡yí

砾lì 壑hè 庞páng

三、学生自读课文

注意理解下面词语。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四、问题探究

1、“飞蚊成鹤”,表现了少年时期的“我”的什么特点?

2、用文中的语言概括“我”这样做的好处?

3、“我”为什么能获得“物外之趣”(自身具备什么条件)?

4、文中除了“飞蚊成鹤”之处,还写到了什么“物外之趣”(即把什么看作什么)?

5、为什么“我”“呀然一惊”?文中的庞然大物指什么?

6、“我”为什么要打癞蛤蟆并“驱之别院”?

五、师生共同合作,解答上述问题,了解全文大意。

六、集体朗读课文,请一学生简述故事内容。

七、小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1、在自己的本子上翻译全文;

2、熟读全文,背诵全文。

第 11 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翻译全文:

附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三、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一、二”。

四、明确全文主旨:表现了童年的我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五、请学生讲讲自己曾有过的“物外之趣”。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文背诵;

2.完成翻译作业;

七、板书设计:

仔细观察、富有爱心、想象联想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虾蟆

八、教学反思:

物外之趣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 童趣教案 新人教版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 童趣(沈复)教案 新人

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文中的童趣同时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全文。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难点:

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2.学习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3.疏通字词,翻译全文。

(二)朗读诗歌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在预习时已读过多遍,我想了解一下朗读的情况。先请大家齐读,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发音要准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1.全班齐读 【肯定学生的朗读,读得很流畅,但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把他们读错的地点记在黑板上】

2.师范读第1段 【怎样才能抑扬顿挫——注意停顿,分出轻重,读出感情。】 3.请三个学生分读2~4段 【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就本文而言,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愉悦自豪】 4.请一女生朗读全文

5.师生共读【读出古人摇头晃脑的一点感觉】

(三)疏通文意 同学们刚刚接触文言文,请你们把它和现代文比较一下,看看二者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简洁)

那简洁的文言文要怎样翻译为现代汉语呢?下面老师以第一段为例,教大家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教师把文章的第一段抄写在黑板上,并以此为例教他们怎么样在书上的字里行间作标记。)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第一种,换字法。即古代汉语中专有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没有,所以要换成现代汉语中表示相应用法的词,如“余”现代已没有,要换成“我”。

第二种,加字法。即古代汉语因书写的不方便和用语的凝炼,词很简练,是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候,往往要添加一个字,成为双音节词。如“忆”翻译成“回忆”。

第三种,调换法。即古代汉语中有些句子如果按照一一对应的方式翻译下来,往往会不通顺,所以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明察秋毫”如果按序翻译就是“能清楚看极细微的东西”,这显然是个病句,要把“清楚”与“看”换一下位置,变为“能看清楚极细微的东西。”这样就合符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了。第四种,补充法。即古代汉语中有许多省略的成份,翻译的时代要补充上来。第五种,省略法。即古代汉语中有许多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翻译的时代要省去。(带着学生翻译第一段,把一些重点的词记在黑板上。)有哪些词是我们不需要记的,我们又从黑板上擦去?如果这个词我们能准确地推断出来的话,我们就不需要记,并非是每一句话的每一个字的翻译都要记下来的,只有重点字词或不理解的字词才需要记录在书本的字里行间。带着学生把翻译一起整齐地说了一遍。教师读一句原文,学生一起杂说译文。

(四)当堂训练 背诵第一段原文和译文。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第三周

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二)复习前文 翻译的五种方法。

(三)疏通文意 自学指导1:

自读课文,根据课文下方提供的“注释”和“翻译五种方法” 逐字逐句地研读课文,把课文2—4段翻译成现代文(用铅笔翻译在课文中)。若出现无法翻译或无法理解的语句可先与小组同学讨论。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 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效果。【成果交流】:

我回忆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四)达标测试

1.选出下列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D)A. 方出神 B.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C. 盖一癞虾蟆 D. 果然鹤也

2.翻译下面两个词类活用的词语:

1).鞭数十(“鞭”,鞭子,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2).果然鹤也(“鹤”,白鹤,活用作动词,“变成白鹤”的意思。)。3.选出下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C)A.观: ①昂首观之〔看〕 ②作青云白鹤观〔...的景象〕 B.时: ①余忆童稚时〔时候〕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 C.为: ①凹者为壑〔当作〕②以丛草为林〔当作〕 D.以: ①徐喷以烟〔用〕 ②以丛草为林〔把〕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通假字

1.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2.虾蟆 :蛤蟆

判断句: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被动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省略句:(1)“使与台齐” 等于“使(之)与台齐”。

(2)“见二虫斗草间” 等于“见二虫(于)草间”斗。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第三周

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的童趣同时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检查背诵。

我们已经完成了从“言”到“意”的转化,下面,我们就来研读这篇文章了。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呢?(童年的趣事)作者把它叫什么趣呢?(物外之趣)作者是从什么东西身上得到物处之趣的呢?(藐小之物),我们为什么得不到而作者得到了,作者靠的是什么方式呢?(细察)

(二)“物外之趣” 自学指导1:

文章主要是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而获得的“物外之趣”。2~4段分别写了不同的“物外之趣”,请女同学朗读第2段,男同学快速找出本段中具体写了哪种“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效果。【成果交流】: 观蚊如鹤(板书)

(引导:是从蚊子飞舞中找乐趣——是戏蚊之趣,把蚊子当做伙伴,做了两个游戏,书上是怎么说的?)

自学指导:2:

请男同学朗读第3~4段,女同学思考:这两段主要写什么地方的乐趣?在这里作者又找到了哪些乐趣?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效果。【成果交流】:

“草丛之趣”——神游“山林”和驱赶蛤蟆。(板书)

自学指导:3:

把蚊子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把癞蛤蟆当作野兽„„作者从中获得了许多“物外之趣”,作者为什么会有“物外之趣”呢?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效果。【成果交流】:

仔细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板书)自学指导:4:

“趣”是作者小时候得到的趣,那么文中的“我”给你一个怎样的印象呢?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效果。【成果交流】:

此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语言,从具体的语言中品味出这个小孩子的一颗美丽的童心:天真、调皮、有好奇心、有正义感„„

归结:这就是童心。因为童心是好奇的,童心是富于想像的,童心是无比可贵的。问:你们小时候是否也有过与作者类似的童年之趣呢?(举了自己小时候吃西瓜,母亲让我别把瓜籽吃进去,说肚子里会长西瓜出来,我很害怕从而小心地吃瓜。)请同学们讲讲自己童年的趣事。

小结:亲爱的同学们,美丽无忧的童年已经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我们美丽的童心还在,不管时间怎样变迁,我希望大家一定要保守好你们可贵的童心!

(三)达标测试

1.作者把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手法在?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夸张手法,作者将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说明观察入神、细致,从而产生超出物外的乐趣,另外,此“庞然大物”也是相对于“见二虫斗草间”之“二虫”

而言。

2.写出四个出自本文的成语。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夏蚊成雷

板书设计: 观察:

藐小微物────────────────物外之趣

想象、联想

戏蚊之趣 丛草之趣(神游“山林”、驱赶蛤蟆)

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林、兽、丘、壑,二虫相斗 8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童趣》教案 新人教版

第5课、童 趣

沈复

知识与能力: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词句。

2、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解释字词,理清句子层次,朗读时注意停顿。

2、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走进作者

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中国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一生为幕僚。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三、初读课文,弄清字词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云端(lì)

怡然称快(yí)

凹凸(āo tū)

土砾(lì)

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癞虾蟆(lài há ma)

四、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1、自读、小组合作朗读、表演性朗读 朗读提示:示例

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3、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4、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5、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6、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7、蹲其身,使/与台齐。

7、见/二虫斗草间。

9、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0、作/青云白鹤/观。

2、抽读、点评

3、反复朗读课文

五、合作学习

1、文言文句子直译六法:

1、扩:单音节词扩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2、换:文言文词语换成现代汉语。

3、留:古今通用的专用名词

4、删:句首尾的语气词、连词、副词

5、调:特殊句式调换顺序

6、补:省略内容和关联词语补充出来

2、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理解课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朗读导入

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和现代汉语都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两者同源而异流,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2、学号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而是要自己用心领会,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把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律,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3、文言积累

在读好文言文的基础上,还要有意识地积累一些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尤其是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在初中阶段可以不掌握一些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的术语,但遇到此类活用或特殊句式时要做到能理解,能直译。

三、朗读课文,合作理解课文

1、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一个老人回忆往事时的那种恬然、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感情。

2、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3、合作理解(按文言文翻译方法翻译)

四、字词学习

1、老师一边范读,一边明示句子层次,让学生正确把握句中停顿。学生可同时提问,回答中插入文言文的一些语法知识,如通假字、词性活用、语序等。明察

藐小

鹤唳

凹凸

土砾

丘壑

癞虾蟆

2、文中代词指示的事物。

3、字同、意不同的字: 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神:定神细观(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之:见藐小之物(的,结构助词);昂首观之(指“夏蚊”,代词)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把)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4、沿用至今的成语:

明察秋毫——原来形容视力极佳,目光敏锐,连极其细小的东西都看得一清二楚,后来形容人很精明,能够洞察事理。(同义词:火眼金睛、洞察一切,反义词:茫然不解、蒙昧无知)夏蚊成雷——夏天的时候,成群文字的叫声就像雷声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听到风声和鹤鸣都害怕,看见一草一木都像是追兵。形容几段惊恐疑惧,或者妄自惊扰。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课后)。

怡然自得——形容心满意足、十分愉快的样子。(同义词:怡然自乐,反义词:黯然伤神)庞然大物——庞然,高而大的样子。指形体、体积很巨大的东西。仙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虚弱的东西。(同义词:硕大无朋,反义词:秋毫之末)

五、互相质疑

六、作业

1、译文

2、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见上字词学习)

二、内容新授

(一)、把握文意

1、句意解释。

2、参考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3、背诵课文,要求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三)、思考、研讨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物外之趣。

2、分别找三个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1)把蚊子看成鹤(观蚊如鹤)

(2)把从草当做树林,把虫蚁当做野兽(神游山林)

(3)大癞蛤蟆并赶到别的院子里去(鞭打蛤蟆)

3、这几件事中的童真童趣表现在哪里?

1)小—大。

如:丛草—树林 虫蚊—禽兽 土块—峰、谷 2)丑—美

如:蚊虫飞舞—白鹤舞空

3)益虫—坏人如:癞蛤蟆吞食二虫——捉、鞭、驱

4、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5、“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都已经把癞虾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

6、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通过仔细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赋予自然景物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了“物外之趣”。

7、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体验与思考

1、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2、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四、文言知识积累

五、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积累文言词语、成语。

3、背诵默写课文。

4、课时方案 板书:

观 蚊成“鹤”

童趣

神 游“山 林”

物外之趣

观虫斗

驱蛤蟆 细致观察、丰富联想想象 教学反思: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童趣》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

《童趣》教案2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2.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理解和积累重点词语。学习重点:体会文章中细致观察的作用及联想和想象的用法.学习难点:理解文言词语,感悟“物外之趣”。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自学 1.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掌握加点字

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yí)然凹凸(āotū)为壑(hâ)癞(lài)虾蟆土砾(lì)庞(páng)然童稚(zhì)(2)解释下列成语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风声鹤唳:形容人在非常恐慌的时候,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十分紧张害怕,疑神疑鬼。

★用楷书把加点的词语和成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2.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一些知识,写在下面。

3.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用心

爱心

专心

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可归结为增、调、留、换四字。

第一,增。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为了使语言精炼简洁,都有省略现象,而且比现代汉语更为普遍。我们阅读文言文时,遇到这种省略情况,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以便正确理解文意。

第二,调。古代汉语词序有些特殊的规律,诸如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后置、主语倒装等。翻译这些句子时,如果仍然按原文的词序,就容易使人费解,产生歧义,造成理解错误。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古今汉语词序变化的规律,对原文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词序特点,这就是“调”。

第三,留。“留”即保留原文不译,如国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号,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称和度量衡标准等,均不译。

一些基本词汇,如“人”、“手”、“山”、“水”、“牛”等反映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古今意义相同,翻译时保留不译。如果不是基本词,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词语,也不必翻译。

此外,古人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常引用诗句、民谣、格言、谚语进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例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这句民谣就保留不译,否则就会失去引诗所特有的韵味。

第四,换。汉语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许多文言单音词不能在现代汉语中灵活运用,只能充当双音词的一个词素,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词义相同或相当的词语去替换文言词语,这就是“换”。

以上所说的“增”、“调”、“留”、“换”的翻译方法,不是各自独立的,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它们是相互关联,交并运用的,不能截然分开。

第一,学习文言文要重视诵读。

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多熟读背诵一些文质皆美、深浅适度的文言诗文,在头脑中多储存一些文言信息,这对认知迁移、阅读理解都是大有益处的。

诵读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孰悉课文,逐步加强理解,直至背诵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有别于一般的死记硬背,它以宏观驾驭微观,以微观充实宏观,循序渐进,反复诵读,由读到懂,由懂而用,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

第二,要勤查工具书。

工具书是专供翻检查阅的图书,它具有特定的排检方法,读者据此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他所要了解的知识或材料。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应充分利用文言工具书,把它作为百问不烦的老师,解难释疑。工具书的种类繁多,可供我们学习文言文时查阅的工具书有:《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常用文言虚词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辞海》、《辞源》等。其中,《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和《常用文言虚词词典》体积小,内容丰富,不仅价格便宜,而且便于携带,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必备的工具书。

第三,要多作练习。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中,但仅凭对新知识的识记是不能保证这一目的的实现的。”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识,还必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以积累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要善于积累资料。

用心

爱心

专心

★4.照下面的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节奏、停顿。①能/张目对日

②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③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④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⑤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⑥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5.文言词语的解释,最常见的方法是添字组词法和换用同义词替代法,如: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昂(抬)首(头)观之。请按此方法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项()为之强②作()青云白鹤观()③果()如鹤唳云端④以丛草为()林()⑤为()之怡然称快⑥兴()正浓 ⑦方()出神⑧驱()别院

6.在认真完成上面第4、5题的前提下,尝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把你不清楚词义的词语、不理解句意的句子都写在下面。

7.平常的事物或景象,经过想象和联想,往往会变得美丽而奇特,从而获得超出这一事物或景象本身的乐趣。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体验或经历吗?请用简洁的话叙述出来,写在下面。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变幻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同学们,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奇思妙想,看着看着„„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中的趣事,可能会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或许还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沈复(1763一?)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一生长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原有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3.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像,教师可以让每人讲一小节,也可

用心

爱心

专心

以尊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教师参与到讨论和争议中去,然后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同学强调重点字词,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全班合力解决,必要时点拨深化。

★重点词语师生共同解疑。(1)弄清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②项为之强(“强”通“僵”)③果如鹤唳云端(果真)④徐喷以烟(慢慢地)(用)⑤蹲其身,使与台齐(使之与)⑥以丛草为林(把)⑦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原来是)⑧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赶、驱逐)⑨兴正浓(兴趣)⑩方出神(正)(2)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之物)②昂首观之(代夏蚊)③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蚊子)④常蹲其身(代自己)⑤观之正浓(代二虫)⑥驱之别院(代虾蟆)4.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5.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色,在头脑中创造出来的超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

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

(2)从课文看,发现或产生“物外之趣”的条件是什么? [点拨)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力强)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细致)。(师生齐读课文)(3)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

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分自然段背诵

三、巩固·延伸

1.抄写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课文及注释。

2.背诵课文,要求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教后感

第二课时

一、检查巩固

1.检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默写成语(找学生到黑板上默写)。2.找两位同学背诵课文。3.注意文章停顿,齐读课文。

二、指导学习·研讨

1.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点拨]“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2.只是“明察”“细察”,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点拨)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3.分别找三个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点拨]观蚊成鹤:夏蚊成雷——群鹤舞于空中——怡然称快 神游山林:草丛、虫蚁、土砾——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 鞭逐虾蟆:癞虾蟆——庞然大物——大快人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到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4.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5.“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都已经把癞虾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

6.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点拨]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7.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总结: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三、巩固·延伸

1.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及注释。

2.生活体验: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3.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

如: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教后感

用心

爱心

专心 6

下载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童趣》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童趣》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语文上第5课《童趣》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优秀范文5篇)

    《童趣》教学案例 师:有两幅画面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一幅画面中有一个小孩在蚊帐中对着蚊子慢慢地喷烟,看蚊子在烟中怎么办;另一幅画面中,一个小孩对着墙角的乱砖头乱草愣愣地看......

    《第5课 童趣》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培养珍惜生命,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

    七年级语文上册 《金色花》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金 色 花 泰戈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亲情;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朗读方式......

    语文高一人教新课标必修3第5课《登高》教案

    《登高》教学设计 西工大附中 王宏哲 教材分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意境阔大苍凉,情韵深厚,抒写了对自然、身世、国家的多重悲......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紫藤萝瀑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紫藤萝瀑布》教案 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托物寄意、借景抒情的写法。2、品味文章优美的词句,领会修辞的作用。 3、体会生命的顽强与美好,正确对待生命的坎坷,把握生活。 教学重点......

    七年级语文上:第6课《理想》教案(人教新课标)

    语文:第6课《理想》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树......

    语文:第28课《华南虎》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www.xiexiebang.com 中考资源网 28.华南虎 一、所在单元(第六单元) 二、授课学时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2、感受这首诗中......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教案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程目标: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知识与能力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