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班的老师互相转告一下,作业和教学设计没完成的,抓紧时间。

时间:2019-05-12 22:5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三语文班的老师互相转告一下,作业和教学设计没完成的,抓紧时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三语文班的老师互相转告一下,作业和教学设计没完成的,抓紧时间。》。

第一篇:高三语文班的老师互相转告一下,作业和教学设计没完成的,抓紧时间。

高三语文班班级学习简报

第 3 期

主编:李丽萍

2013年月 5 日

高三语文班的老师互相转告一下,作业和教学设计没完成的,抓紧时间。姜柏军、安玉石、郑艳波教学设计不合格,没按专家要求做。

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

白城实验高中

魏丽丽

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人的品格、底蕴,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可是如今我们不少的语文课堂干枯、板结,令人可怕的乏味,甚至面目可憎。有鉴于此,我们在这里“呐喊”一声,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绽放、闪光,或者激荡。诗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语文课堂的本体。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激趣“三法”

大安二中

张晓霞

面对新课改奔涌的潮流,如何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是搞好语文新课改一个切入点,就此问题,谈一点肤浅的体会。注重情感熏陶

语文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真正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色彩,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比如我在教学《我与地坛》时,上课前我就问学生:“你觉得父母爱你吗?”“你感觉到父母的爱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的回答当然也不可能统一。教师可适时点拨:“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不管多么丰富多彩,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父母都是爱你们的,为你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你们的将来作了长远的打算。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你们的父母同样如此。”这样,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伟大而神圣的情感中。在轻松的气氛中就完成了新课的导入,课后我布置了《感悟亲情》的作文,一周后,学生写出了大量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

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温暖,离开了父母才真正体会亲情的无价。军训的时候,每时每刻都想家,想父母,与家里通话,总要流下那不争气的眼泪。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心灵的栖息地。我爱我家,我更爱我的爸爸妈妈”。

还有学生在作文中说:“我的母亲是一位教师。从我懂事起,我就为拥有这样一位母亲感到骄傲。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教会了我读书、写字,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使我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生活。我要高声对母亲说:“妈妈,我爱你”。调动参与意识

我们的教学形式应该不时“换新”,不断地给语文园地注入活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变换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这样的课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喜欢。

在教学《雷雨》一文时,教师可以摈弃传统的一课一讲的方式,而是采取单元教学法。设计单元主题为“让周朴园向我们走来----一个话剧舞台人物形象的鉴赏”。在课前印发材料参读:《周朴园人物形象之我见》、《周朴园对鲁侍萍真的毫无感情吗?》等。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质疑解惑,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排练《雷雨》片段,老师在课后进行指导。在做好以上这些准备后,话剧小组演出,同学评说分析。依据这种“编演评研”法教《雷雨》,不仅适当拓展了教材,而且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僵化,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潜能,突出迁移发展,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完全可以断定,尊重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放飞心灵,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是无法估量的。而作为教师,也要不断钻研教材,不断更新教法,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从关注学生的角度常教常新。

引导提问质疑

语文教学,还应是不断地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因此,语文课堂上应该做到“六让”原则:课文让学生看,题目让学生练,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讲。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导向、激励、评价、搭桥,给予每一位学生充分思考、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形成问题的意识与追问的风气。在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学生针对教材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既然杜十娘与李甲已经做了夫妻,杜十娘为什么还始终不肯告诉李甲有关百宝箱的秘密?二是杜十娘身边还有百宝箱,她还可以选择走别的人生道路,为什么她还要投江自尽?要知道人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难道她真的无路可走了吗?三是《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曾经让无数的读者洒下过同情的泪水,琵琶女与杜十娘都是风尘女子,两人都有过不幸的遭遇,那么相比较而言,琵琶女与杜十娘谁更值得我们同情,谁的形象更光彩照人呢?三个问题,言之凿凿,切中肯綮。一个学生如果对课文没有深刻透彻的钻研,没有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的意识,对作品能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吗?

“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的内容发生共鸣,从而寻求精神的家园。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身处新课改第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只有不断更新语文教育理念,主动融入语文新课改的潮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天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

维,构建起崭新的语文课堂,才能为我们举步维艰的语文教育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开创语文教学的一片新的天地。

如何让学生获得幸福

通榆一中

刘旭东

学生常常问:如何才能获得幸福?这是关于人生的一个本质性思考,我想三言两语可能很难说得清楚,于是我提供了很多相关性的文章,来让学生阅读,通过阅读,给学生一点启发,也许会更好。

下文即是一则:

“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在增多,唯独幸福除外。”

在《幸福为什么越来越少》一书中,美国学者格雷戈·伊斯特布鲁克有一个经典的比较:

用铅笔和方格纸绘制一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美民众生活变化的曲线图,你会发现,几乎每一项体现社会福利的客观指数,如人均收入、人均寿命、住房面积、汽车人均拥有量、每年旅行次数、智商分数等都在提高。然而,体现人们内心感受的幸福指数,近50年来几乎没有增长,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口比例,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在下降——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越来越好,人们却没有觉得更幸福。

这一现象与时下的中国颇为相似:30年来高速发展的中国,一切似乎都在越来越好。但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内心的幸福与安宁仿佛成了奢求。

显然,这是一个走向富足的时代,却不是一个幸福的时代。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生活变好了,人们心灵深处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

关乎财富 更关乎欲望

说到幸福,100个人有100种理解。同样的境遇,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感受。

按词典上的解释:“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一般总是从低到高一层层实现的。

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人,幸福感的体验往往较低。所以丰衣足食曾是贫困年代人们的最大需求。在如今的商品社会中,生活的每一方面都需要钱来支付。所以,没有财富,很难谈及幸福。

这么看来,财富和幸福感,似乎是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在一贫如洗到拥有稳定收入的这一上升阶段,人们的幸福感十分明显。然而,在金钱膨胀到一定程度以后,财富增长对于幸福感的影响越来越低,一旦步入中产阶级,就开始与幸福脱节了。

为什么金钱增长到一定时期,便不再给人们带来相应的幸福?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提出一个幸福方程式:

幸福指数=满足程度/欲望(也即满足欲望的条件/欲望)

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从这个公式中就可以得到答案:

以得数1为分界岭,等于1或者大于1大就会感觉到幸福,比1小就会不幸福。借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上一代人比我们幸福、农民的幸福感高于城里人。因为,他们的欲望更容易满足。

人的一生中,能够满足欲望的客观条件,尽管不断变动,却是相对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常常是无止境的,欲望愈大,幸福感就愈小。所以,尽管绝大多数人的物质条件更充裕了,但欲望也增加了,反而常常感觉失落。

关乎个体 更源于制度

近30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隐藏在一路上涨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数字背后,诸多问题渐渐浮出水面:

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15%,反映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尼系数超过0.4的社会失衡临界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盲目冒进追求财富和经济成长是否真能为多数人带来幸福,更有专家提议用GNH取代GDP。

GNH即国民幸福总值,也称国民幸福指数。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不丹国王辛格就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因此,他创造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GNH,取代了当时世界流行的GDP,从此,追求国民幸福总值成为不丹的最大目标。

当时不丹国弱民穷,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30年后的今天,不丹人均收入超过相邻的印度,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免费教育与医疗,人均寿命提高了16岁。

2007年英国莱斯特大学公布的“世界幸福地图”中,“穷国”不丹排名第八,远远超过了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一时震惊了世界。

受此影响,英国和日本等国也开始了幸福指数研究。

从历史的角度看,GDP诞生的背景,是当时的多数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不高,产品供给不足。对国力而言,加快经济总量增长是主要矛盾。到上世纪60年代以后,各国经济总量大幅上升,单一关注经济增长的GDP开始显示出严重的缺陷。

“GDP原本只是用来衡量整体经济活动市场价格的一项指针,不代表真正的生活水准。但在长年的误用下,各国常陷入‘唯GDP是问’的拜物迷思。”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说,“当今世界GDP愈来愈成为衡量社会福祉与经济结构变革的唯一标准。但对人类生活品质而言,GDP是一个糟糕的衡量标准。”

以中国为例,撑起中国GDP数据的几大产业是房地产、汽车和贸易等,但看看房地产给如今的中国带来的“繁荣”,就知道这种模式,不仅无法给多数家庭带来幸福感,反而让普通民众沦为“房奴”,幸福指数自然降低。

当然,中国人缺乏幸福感的原因还不仅如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为什么感觉幸福,因为他们没有太大的贫富差距,也不存在严重的攀比心理。

而现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以及由此带来的畸形的幸福观和畸形的成功标准,使得即使是所谓的“中产阶层”,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多重的压力,很难让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曾说过,民主不一定要创造比别人更多的财富,只是要在创造财富、分配财富的过程中彰显公平与正义。

所以,如果一个富裕的社会没有公平与正义,它不见得比一个贫穷但正义的社会好。在穷国不丹的国民幸福指数中,这一点或许是个重要参数吧。这个弹丸之国,以现实的行动说明:幸福关乎个体,更来自制度。

教育,要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受到震撼

通榆一中

王海龙

我爱我的学生,爱得执着而平和,爱得炽烈而真诚,宛若春雨之于大地,春风之于原野。我教过的学生普遍有一种感觉:王老师不打学生,不骂学生,但学生们都很

“惧”他,这种“惧”其实就是“敬畏”。我始终认为,教育要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受到震撼,进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曾经我所教班级有两三个脾气暴躁、好冲动的学生,这样的学生火气大,说不上啥事惹着他了他就会不分场合不顾后果地大打出手,在学校产生了很坏的影响。有人劝我,上报学校开除算了,别因为这一两个人把你的成绩都抹杀了。我说:“我也是当家长的,假如我的孩子被开除了,我十几年的心血就这样白费了,我想我会痛不欲生的,我不能图自己省事而毁了一个孩子,甚至毁了一个家庭。”换位思考之后,我首先试着在情感上接近他们,消除他们的敌对心理;然后当他们闯了祸而自己又解决不了时,我先出面帮他们解决问题,然后在他们等待暴风骤雨般的批评的时候,我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们,事情是怎么解决的,班集体荣誉因此受到怎样的损失,你个人承担了什么后果。没有出现他们预想的拳脚相加和声嘶力竭的怒吼,但看得出他们心里受到了震撼,因为几次之后很少再发生打仗事件了。

语文教学的三境界

洮南一中

牟春娜

记得读研时曾读过孙立权老师一段关于语文教学三境界的描述,他说:语文教学有三境界。刚参加工作的三年,我教语文如“隙中窥月”,就像小孩扒着门缝看月亮,既感新奇,又颇多疑问。以后又三年,我教语文如“庭中望月”,就像站在庭院中仰望明月,丰富而完整,眼界大开。

其后又三年,我教语文如“台上玩月”,就像凭栏赏玩月亮,诗意而惬意。古人云“十年磨一剑”,此言不虚。一个语文教学的成手确需十年左右的磨砺。这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如今我正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践行着这语文教育的三境界。工作的第七个年头,恰如孙老师所说如“庭中望月”,已不是当初走上讲台那般拘谨,然而自觉离“诗意而惬意”的教学境界总还觉得相差甚远,会再接再厉,争取更上一台阶。

只有我们爱读书

大安六中

吕玉兰

人最高兴的,莫过于拥有了收获。本学年,我的教学专业水平和个人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撰写班级案例以及教育反思上,也越来越觉的得心应手,轻松自如。我的变化,缘由来自我爱上了读书。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像长者,谆谆教导;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好书,能积累语言,丰富知识,能陶冶情操,受益终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这句话深刻的告诉了我们: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教书育人,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才能不断的滋润学生的心田;只有不但的读书,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与

学生走的更近,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我们爱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做一个幸福的语文教师

白城实验高中

魏丽丽

记得印度大智者克里希那穆提说:“要改变世界,我们内心则要有新生。”我觉得教师有时候很会自我安慰与满足。在一切不顺利面前,表现出的那种英雄气概,试问当今天下,有几人欤?所以我们总是很期盼着诗意地教学与生活。是的,教学本应是充满诗意的。可是我们却常常感到教学的乏味、简单。今天重复着昨天,明天重复着今天,日子就在这枯燥的重复中悄悄地溜走了。那种设想的美好,那种多姿多彩的教学,似乎都是梦境一场。所以梁捷告诫我们说:“对教学的厌倦不是教学本身的无味,而是我们不懂得如何去诗意地教学。”克里希那穆提说:“缺乏了正确的教育,迷惘便会被视为真实,于是个人的内心便会永远存在着冲突。”抚慰内心的冲突,抚平心灵的躁动。我的呼吁是:永远保持一颗热爱教学的心吧!只有你的教学充满

了热情,你才能从教学中得到回报,从教学中体会到很多温暖和乐趣。最后以叶澜教授的那句话来结束:“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而我也再次呼吁:让我们诗意地教学诗意地生活吧,做一个幸福的语文教师。

谈谈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可能存在的误区之一

镇赉一中

王连军

误以为新课改就是教师少讲或不讲,让学生去讨论、发挥,把课堂教学搞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似乎学生都动起来了,但实际收效甚微。

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老师确实讲得过多过细,学生没有思考与主动探究的时间和机会,教师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学生剩下的只有被动的接受。新课改特别强调师生的互动,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主动探究作用。因此,作为教师角色必须转换,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能漠视,教师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平等的对话,共同探究学习中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要“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对话,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感悟和体验文本。于是在我们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又出现了另一种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谈论看似热烈却没有明确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脱离文本主旨,结果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还有不少学生利用老师要求讨论的时间去谈论其他与话题无关的事情,因为老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谈论的内容都掌握清楚;另外,老师讲得少也正好可以

掩盖他们知识储备的不足和课堂准备的不充分。结果是,有些老师上了课以后,学生在语文课堂的知识获得很少甚至没有。对比一下,反而不如传统的授入式。尽管教育专家一再呼吁要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让学生处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不需要发挥特有的引导作用,不需要去讲解。恰恰相反,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即非一味让学生讨论,也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师生的共同协作,心灵的默契,双方智慧火花的碰撞,师生在共同学习探究中的双赢。当然,对学生而言,要能有更大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老师的精彩点拨,老师优美语言,精辟论述,发人深思的分析,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他们探究知识、陶冶情操的一剂心灵鸡汤。因此,我们强调师生互动,并不是不要老师的精讲,只要讲得到位,讲得有意义,讲得深刻,讲得对学生有帮助,我想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永远不会被淘汰的。因此,新课改不是反对教师讲,而是反对机械地多讲,滥讲;我们提倡的是精讲。

唤醒语文的生命意识

洮南一中

闫旭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以人为本”“全面关注人的生命”应该是教育的最初及最终目标。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迫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其中包含着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思索与理解,拓宽对生命的人文体验与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

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探讨生命的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作为本身富有丰富内涵人文特性和审美特性的语文学科,在生命意识的培育中肩负着神圣并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学中利用和开发现有教材,引导学生欣赏经典作品,体味先哲圣贤生命情感,走进他们生命世界的同时,多层次地认识生命之本质,探求生命之意义,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最终实现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如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炽热的生命意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自由超然的生命意识,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人士的率性真挚的生命意识,盛唐诗人乐观豁达的生命意识,宋代诗词凄美的生命意识,古今小说宏观全面的生命意识,鲁迅为代表的现代作家群凝重崇高的生命意识,从史铁生的身上学习承受生命的苦难等。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中生命的种种形态,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社会意义、社会价值,从而树立自觉的生命意识,懂得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懂得生命的真正价值与意义,从而不断地创造、扩展、张扬人的生命的价值。唤醒学生的超越意识,培养学生对生命存在奥秘的敬畏之心,去追问生活的合理性,追求人生的意义,追寻生命的价值,使自己的生命意识觉醒,在对有限生命的超越过程中进入到无限的精神境界。

在教学中贯穿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热爱自己的生命和尊重他人生命。树立一种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之情、珍惜之情,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

做人是为学的根本

通榆一中

路文华

教育家陶行知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现代学生在意志品质力方面尤其欠缺。而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学会做人是四大支柱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如果教育培养的都是些有才无德的人,那么未来的中国是不堪设想的。只有有了良好的品质力毅志力,遇到困难时才能战胜它,也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成为于国于家都有用的人,从而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学会做人,一是要学会爱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懂得珍惜的人是不会去爱家人和朋友的,更谈不上爱国了。在这个基础上去爱国家、爱学校、爱班级,拥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情怀,做到“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时时关心国家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学会做人,二是要学做一个既自尊又敬人的人。“知耻而勇”,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一个人要自尊、知耻,这是做人的底线之一。人要自尊自爱,而后才能被他人尊敬。对人要持平等和尊敬的态度,与人相处,宽容待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学会做人,三是要学做一个知礼、遵规的人。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知礼和遵规。要知道讲究“礼”是有修养、有道德的表现。要做到懂“礼”,产生恭敬之心,并有所尊敬,有所礼让。正如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

之心,人皆有之”。只有具备了这几个条件,那才能做到古代圣贤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也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应知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学会做人,四是要学做一个反省、改过的人。古人云:“人恒过,然后能改。”中国传统文化还大力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就是一个人要不断地反省和改正过失或错误。“吾日三省吾身”、“闻过则改”、“见善思迁”。并勇于承担责任,敢于为自己的过错负责。

学会做人,五是就要学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是一种个人修养,也是一种道德行为。只有诚实,才能善待亲人、朋友,进而维护更高层次的社会关系。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集体、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一个人要讲信用,做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一诺千斤”,“言必信,行必果”。守时是诚信的重要表现,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未来世界,学会如何学习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时代课题,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它既是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钥匙,也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

有了做人的准则,也就有了为学的根本。也才能体会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艰辛和乐趣。才能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树立远大的目标和抱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正确的方法,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学会做人,方能成为国之栋梁之才。

谈谈习作教学中教师“下水文”的作用

白城实验高中 王岩

所谓下水文,是指教师面对布置给学生的作文题目,亲自构思、选材、布局、谋篇的一种创作活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笔,或者跟学生作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进步。”叶老先生言简意赅地指出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合作应该在学生动笔之前,教师按照习作的要求,写和学生相同的作文题目,便于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习作。可见,写好下水文,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起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习作。笔者坚持“下水”练笔,把自己的小作展示给学生。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下水”文,不仅对学生写作有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在习作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范文奉若神灵,一个题目给学生,简单提示几句,下面的工作就只是读几篇范文。教师只读不写,只讲不作,导致学生思路狭隘,落入范文模式,写起文章来不是绕

范文转圈圈,就是空洞无话,毫无灵性。作为一个以评析他人文章、指导青少年写作为终生职业的语文教师,自己不会写文章,没有写作实践,还能指导学生作文,提出建设性意见吗?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要想指导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自己就要能写“下水文”。教师写下水文,这是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叶圣陶在《文汇报--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因为教师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会体会写作的甘苦,获得感性认识,才能发现问题,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另一方面,教师写下水文,这本身就具有榜样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一个教师若能当场写出让学生为之喝采的美文,学生也一定会迫不及待希望写出同教师一样好的文章。试想想,当一个运动员面对教练极为优美的蛙泳姿势时,谁能不动心去学?当一个美术爱好者面对教师精彩绝伦的绘画作品时,谁能抑制住绘画的冲动呢?一个学生,只有当一篇篇美文展现在他的面前时,他才会不由自主地抓起那支写作的笔。

在一份试卷的习作教学中,我就尝试写了一篇下水文。这次习作是要求写一写暑假里发生的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正好这个暑假我去了湖南旅游,一路走来发生了许多使人感兴趣的事情。我决定“抛砖引玉”写一篇下水文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在写下水文的过程中,我发现如何选材和如何体现出“为什么感兴趣 ?”将是学生这次习作的“拦路虎”,我便在自己的文章中特别突出了这两点。

课堂上,在学生们明确了习作要求后,我便让他们说说自己在暑假里觉得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学生们说的大同小异,不是学游泳就是去捉鱼,而且都是一句话概括,干巴巴的没有内容,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在学生们说的差不多的时候,我就问大家:“你们想知道在暑假里什么事是老师最感兴趣的吗?”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激起了,纷纷要求我讲一讲。这时,我拿出自己写好的下水文一边充满感情的朗读文章一边用课件播放精美的湖南照片。学生们个个聚精会神,听的投入,看的认真,仿佛同我一起来到了美丽动人的张家界。果然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我朗读完毕后,孩子们热情高涨,都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要求重新说说在暑假里发生的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于是我就让学生们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些孩子站起来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这次学生们说的不但具体生动而且说出了自己感兴趣的原因,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对自己所讲的事情进行了细节的描述。同时他们选择的题材也由单一变的丰富起来,有说如何认识了一个新朋友的;有说划船抢气球的;还有说海滩堆沙的„„有了说的基础,学生们不再为如何下笔而苦恼了。在开始动笔写作的时候,有许多学生的脸上还带着微笑,似乎真正体会到了写作的乐趣。

通过这次的习作教学,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只有亲自尝试写作,从“下水文”开始,在指导学生时才能身临其境,体味写作中的酸甜苦辣,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从中找出阻碍学生写作能力长远发展的症结,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第二篇:高三语文班的老师互相转告一下,作业和教学设计没完成的,抓紧时间。讲义

高三语文班班级学习简报

第 3 期

主编:李丽萍

2013年月 5 日

高三语文班的老师互相转告一下,作业和教学设计没完成的,抓紧时间。姜柏军、安玉石、郑艳波教学设计不合格,没按专家要求做。

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

白城实验高中

魏丽丽

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人的品格、底蕴,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可是如今我们不少的语文课堂干枯、板结,令人可怕的乏味,甚至面目可憎。有鉴于此,我们在这里“呐喊”一声,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绽放、闪光,或者激荡。诗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语文课堂的本体。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激趣“三法”

大安二中

张晓霞

面对新课改奔涌的潮流,如何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是搞好语文新课改一个切入点,就此问题,谈一点肤浅的体会。注重情感熏陶

语文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真正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色彩,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比如我在教学《我与地坛》时,上课前我就问学生:“你觉得父母爱你吗?”“你感觉到父母的爱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的回答当然也不可能统一。教师可适时点拨:“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不管多么丰富多彩,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父母都是爱你们的,为你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你们的将来作了长远的打算。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你们的父母同样如此。”这样,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伟大而神圣的情感中。在轻松的气氛中就完成了新课的导入,课后我布置了《感悟亲情》的作文,一周后,学生写出了大量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

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温暖,离开了父母才真正体会亲情的无价。军训的时候,每时每刻都想家,想父母,与家里通话,总要流下那不争气的眼泪。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心灵的栖息地。我爱我家,我更爱我的爸爸妈妈”。

还有学生在作文中说:“我的母亲是一位教师。从我懂事起,我就为拥有这样一位母亲感到骄傲。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教会了我读书、写字,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使我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生活。我要高声对母亲说:“妈妈,我爱你”。

调动参与意识

我们的教学形式应该不时“换新”,不断地给语文园地注入活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变换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这样的课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喜欢。

在教学《雷雨》一文时,教师可以摈弃传统的一课一讲的方式,而是采取单元教学法。设计单元主题为“让周朴园向我们走来----一个话剧舞台人物形象的鉴赏”。在课前印发材料参读:《周朴园人物形象之我见》、《周朴园对鲁侍萍真的毫无感情吗?》等。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质疑解惑,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排练《雷雨》片段,老师在课后进行指导。在做好以上这些准备后,话剧小组演出,同学评说分析。依据这种“编演评研”法教《雷雨》,不仅适当拓展了教材,而且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僵化,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潜能,突出迁移发展,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完全可以断定,尊重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放飞心灵,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是无法估量的。而作为教师,也要不断钻研教材,不断更新教法,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从关注学生的角度常教常新。引导提问质疑

语文教学,还应是不断地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因此,语文课堂上应该做到“六让”原则:课文让学生看,题目让学生练,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讲。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导向、激励、评价、搭桥,给予每一位学生充分思考、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形成问题的意识与追问的风气。

在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学生针对教材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既然杜十娘与李甲已经做了夫妻,杜十娘为什么还始终不肯告诉李甲有关百宝箱的秘密?二是杜十娘身边还有百宝箱,她还可以选择走别的人生道路,为什么她还要投江自尽?要知道人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难道她真的无路可走了吗?三是《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曾经让无数的读者洒下过同情的泪水,琵琶女与杜十娘都是风尘女子,两人都有过不幸的遭遇,那么相比较而言,琵琶女与杜十娘谁更值得我们同情,谁的形象更光彩照人呢?三个问题,言之凿凿,切中肯綮。一个学生如果对课文没有深刻透彻的钻研,没有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的意识,对作品能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吗?

“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的内容发生共鸣,从而寻求精神的家园。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身处新课改第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只有不断更新语文教育理念,主动融入语文新课改的潮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天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构建起崭新的语文课堂,才能为我们举步维艰的语文教育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开创语文教学的一片新的天地。

如何让学生获得幸福

通榆一中

刘旭东

学生常常问:如何才能获得幸福?这是关于人生的一个本质性思考,我想三言两语可能很难说得清楚,于是我提供了很多相关性的文章,来让学生阅读,通过阅读,给学生一点启发,也许会更好。

下文即是一则:

“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在增多,唯独幸福除外。”

在《幸福为什么越来越少》一书中,美国学者格雷戈·伊斯特布鲁克有一个经典的比较:

用铅笔和方格纸绘制一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美民众生活变化的曲线图,你会发现,几乎每一项体现社会福利的客观指数,如人均收入、人均寿命、住房面积、汽车人均拥有量、每年旅行次数、智商分数等都在提高。然而,体现人们内心感受的幸福指数,近50年来几乎没有增长,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口比例,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在下降——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越来越好,人们却没有觉得更幸福。

这一现象与时下的中国颇为相似:30年来高速发展的中国,一切似乎都在越来越好。但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内心的幸福与安宁仿佛成了奢求。

显然,这是一个走向富足的时代,却不是一个幸福的时代。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生活变好了,人们心灵深处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

关乎财富 更关乎欲望

说到幸福,100个人有100种理解。同样的境遇,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感受。

按词典上的解释:“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一般总是从低到高一层层实现的。

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人,幸福感的体验往往较低。所以丰衣足食曾是贫困年代人们的最大需求。在如今的商品社会中,生活的每一方面都需要钱来支付。所以,没有财富,很难谈及幸福。

这么看来,财富和幸福感,似乎是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在一贫如洗到拥有稳定收入的这一上升阶段,人们的幸福感十分明显。然而,在金钱膨胀到一定程度以后,财富增长对于幸福感的影响越来越低,一旦步入中产阶级,就开始与幸福脱节了。

为什么金钱增长到一定时期,便不再给人们带来相应的幸福?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提出一个幸福方程式:

幸福指数=满足程度/欲望(也即满足欲望的条件/欲望)

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从这个公式中就可以得到答案:

以得数1为分界岭,等于1或者大于1大就会感觉到幸福,比1小就会不幸福。借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上一代人比我们幸福、农民的幸福感高于城里人。因为,他们的欲望更容易满足。

人的一生中,能够满足欲望的客观条件,尽管不断变动,却是相对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常常是无止境的,欲望愈大,幸福感就愈小。所以,尽管绝大多数人的物质条件更充裕了,但欲望也增加了,反而常常感觉失落。

关乎个体 更源于制度

近30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隐藏在一路上涨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数字背后,诸多问题渐渐浮出水面:

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15%,反映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尼系数超过0.4的社会失衡临界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盲目冒进追求财富和经济成长是否真能为多数人带来幸福,更有专家提议用GNH取代GDP。

GNH即国民幸福总值,也称国民幸福指数。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不丹国王辛格就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因此,他创造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GNH,取代了当时世界流行的GDP,从此,追求国民幸福总值成为不丹的最大目标。

当时不丹国弱民穷,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30年后的今天,不丹人均收入超过相邻的印度,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免费教育与医疗,人均寿命提高了16岁。

2007年英国莱斯特大学公布的“世界幸福地图”中,“穷国”不丹排名第八,远远超过了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一时震惊了世界。

受此影响,英国和日本等国也开始了幸福指数研究。

从历史的角度看,GDP诞生的背景,是当时的多数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不高,产品供给不足。对国力而言,加快经济总量增长是主要矛盾。到上世纪60年代以后,各国经济总量大幅上升,单一关注经济增长的GDP开始显示出严重的缺陷。

“GDP原本只是用来衡量整体经济活动市场价格的一项指针,不代表真正的生活水准。但在长年的误用下,各国常陷入‘唯GDP是问’的拜物迷思。”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说,“当今世界GDP愈来愈成为衡量社会福祉与经济结构变革的唯一标准。但对人类生活品质而言,GDP是一个糟糕的衡量标准。”

以中国为例,撑起中国GDP数据的几大产业是房地产、汽车和贸易等,但看看房地产给如今的中国带来的“繁荣”,就知道这种模式,不仅无法给多数家庭带来幸福感,反而让普通民众沦为“房奴”,幸福指数自然降低。

当然,中国人缺乏幸福感的原因还不仅如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为什么感觉幸福,因为他们没有太大的贫富差距,也不存在严重的攀比心理。

而现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以及由此带来的畸形的幸福观和畸形的成功标准,使得即使是所谓的“中产阶层”,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多重的压力,很难让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曾说过,民主不一定要创造比别人更多的财富,只是要在创造财富、分配财富的过程中彰显公平与正义。

所以,如果一个富裕的社会没有公平与正义,它不见得比一个贫穷但正义的社会好。在穷国不丹的国民幸福指数中,这一点或许是个重要参数吧。这个弹丸之国,以现实的行动说明:幸福关乎个体,更来自制度。

教育,要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受到震撼

通榆一中

王海龙

我爱我的学生,爱得执着而平和,爱得炽烈而真诚,宛若春雨之于大地,春风之于原野。

我教过的学生普遍有一种感觉:王老师不打学生,不骂学生,但学生们都很 “惧”他,这种“惧”其实就是“敬畏”。我始终认为,教育要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受到震撼,进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曾经我所教班级有两三个脾气暴躁、好冲动的学生,这样的学生火气大,说不上啥事惹着他了他就会不分场合不顾后果地大打出手,在学校产生了很坏的影响。有人劝我,上报学校开除算了,别因为这一两个人把你的成绩都抹杀了。我说:“我也是当家长的,假如我的孩子被开除了,我十几年的心血就这样白费了,我想

我会痛不欲生的,我不能图自己省事而毁了一个孩子,甚至毁了一个家庭。”换位思考之后,我首先试着在情感上接近他们,消除他们的敌对心理;然后当他们闯了祸而自己又解决不了时,我先出面帮他们解决问题,然后在他们等待暴风骤雨般的批评的时候,我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们,事情是怎么解决的,班集体荣誉因此受到怎样的损失,你个人承担了什么后果。没有出现他们预想的拳脚相加和声嘶力竭的怒吼,但看得出他们心里受到了震撼,因为几次之后很少再发生打仗事件了。

语文教学的三境界

洮南一中

牟春娜

记得读研时曾读过孙立权老师一段关于语文教学三境界的描述,他说:语文教学有三境界。刚参加工作的三年,我教语文如“隙中窥月”,就像小孩扒着门缝看月亮,既感新奇,又颇多疑问。以后又三年,我教语文如“庭中望月”,就像站在庭院中仰望明月,丰富而完整,眼界大开。其后又三年,我教语文如“台上玩月”,就像凭栏赏玩月亮,诗意而惬意。古人云“十年磨一剑”,此言不虚。一个语文教学的成手确需十年左右的磨砺。这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如今我正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践行着这语文教育的三境界。工作的第七个年头,恰如孙老师所说如“庭中望月”,已不是当初走上讲台那般拘谨,然而自觉离“诗意而惬意”的教学境界总还觉得相差甚远,会再接再厉,争取更上一台阶。

只有我们爱读书

大安六中

吕玉兰

人最高兴的,莫过于拥有了收获。本学年,我的教学专业水平和个人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撰写班级案例以及教育反思上,也越来越觉的得心应手,轻松自如。我的变化,缘由来自我爱上了读书。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像长者,谆谆教导;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好书,能积累语言,丰富知识,能陶冶情操,受益终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这句话深刻的告诉了我们: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教书育人,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才能不断的滋润学生的心田;只有不但的读书,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与学生走的更近,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我们爱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做一个幸福的语文教师

白城实验高中

魏丽丽

记得印度大智者克里希那穆提说:“要改变世界,我们内心则要有新生。”我觉得教师有时候很会自我安慰与满足。在一切不顺利面前,表现出的那种英雄气概,试问当今天下,有几人欤?所以我们总是很期盼着诗意地教学与生活。是的,教学本应是充满诗意的。可是我们却常常感到教学的乏味、简单。今天重复着昨天,明天重复着今天,日子就在这枯燥的重复中悄悄地溜走了。那种设想的美好,那种多姿多彩的教学,似乎都是梦境一场。所以梁捷告诫我们说:“对教学的厌倦不是教学本身的无味,而是我们不懂得如何去诗意地教学。”克里希那穆提说:“缺乏了正确的教育,迷惘便会被视为真实,于是个人的内心便会永远存在着冲突。”抚慰内心的冲突,抚平心灵的躁动。我的呼吁是:永远保持一颗热爱教学的心吧!只有你的教学充满了热情,你才能从教学中得到回报,从教学中体会到很多温暖和乐趣。最后以叶澜教授的那句话来结束:“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而我也再次呼吁:让我们诗意地教学诗意地生活吧,做一个幸福的语文教师。

谈谈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可能存在的误区之一

镇赉一中

王连军

误以为新课改就是教师少讲或不讲,让学生去讨论、发挥,把课堂教学搞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似乎学生都动起来了,但实际收效甚微。

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老师确实讲得过多过细,学生没有思考与主动探究的时间和机会,教师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学生剩下的只有被动的接受。新课改特别强调师生的互动,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主动探究作用。因此,作为教师角色必须转换,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能漠视,教师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平等的对话,共同探究学习中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要“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对话,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感悟和体验文本。于是在我们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又出现了另一种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谈论看似热烈却没有明确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脱离文本主旨,结果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还有不少学生利用老师要求讨论的时间去谈论其他与话题无关的事情,因为老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谈论的内容都掌握清楚;另外,老师讲得少也正好可以掩盖他们知识储备的不足和课堂准备的不充分。结果是,有些老师上了课以后,学生在语文课堂的知识获得很少甚至没有。对比一下,反而不如传统的授入式。尽管教育专家一再呼吁要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让学生处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不需要发挥特有的引导作用,不需要去讲解。恰恰相反,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即非一味让学生讨论,也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师生的共同协作,心灵的默契,双方智慧火花的碰撞,师生在共同学习探究中的双赢。当然,对学生而言,要能有更大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老师的精彩点拨,老师优美语言,精辟论述,发人深思的分析,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他们探究知识、陶冶情操的一剂心灵鸡汤。因此,我们强调师生互动,并不是不要老师的精讲,只要讲得到位,讲得有意义,讲得深刻,讲得对学生有帮助,我想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永远不会被淘汰的。因此,新课改不是反对教师讲,而是反对机械地多讲,滥讲;我们提倡的是精讲。

唤醒语文的生命意识

洮南一中

闫旭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以人为本”“全面关注人的生命”应该是教育的最初及最终目标。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迫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其中包含着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思索与理解,拓宽对生命的人文体验与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探讨生命的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作为本身富有丰富内涵人文特性和审美特性的语文学科,在生命意识的培育中肩负着神圣并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学中利用和开发现有教材,引导学生欣赏经典作品,体味先哲圣贤生命情感,走进他们生命世界的同时,多层次地认识生命之本质,探求生命之意义,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

命之和谐,最终实现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如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炽热的生命意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自由超然的生命意识,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人士的率性真挚的生命意识,盛唐诗人乐观豁达的生命意识,宋代诗词凄美的生命意识,古今小说宏观全面的生命意识,鲁迅为代表的现代作家群凝重崇高的生命意识,从史铁生的身上学习承受生命的苦难等。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中生命的种种形态,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社会意义、社会价值,从而树立自觉的生命意识,懂得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懂得生命的真正价值与意义,从而不断地创造、扩展、张扬人的生命的价值。唤醒学生的超越意识,培养学生对生命存在奥秘的敬畏之心,去追问生活的合理性,追求人生的意义,追寻生命的价值,使自己的生命意识觉醒,在对有限生命的超越过程中进入到无限的精神境界。

在教学中贯穿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热爱自己的生命和尊重他人生命。树立一种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之情、珍惜之情,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

做人是为学的根本

通榆一中

路文华

教育家陶行知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现代学生在意志品质力方面尤其欠缺。而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学会做人是四大支柱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如果教育培养的都是些有才无德的人,那么未来的中国是不堪设想的。只有有了良好的品质力毅志力,遇到困难时才能战胜它,也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成为于国于家都有用的人,从而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学会做人,一是要学会爱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懂得珍惜的人是不会去爱家人和朋友的,更谈不上爱国了。在这个基础上去爱国家、爱学校、爱班级,拥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情怀,做到“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时时关心国家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学会做人,二是要学做一个既自尊又敬人的人。“知耻而勇”,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一个人要自尊、知耻,这是做人的底线之一。人要自尊自爱,而后才能被他人尊敬。对人要持平等和尊敬的态度,与人相处,宽容待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学会做人,三是要学做一个知礼、遵规的人。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知礼和遵规。要知道讲究“礼”是有修养、有道德的表现。要做到懂“礼”,产生恭敬之心,并有所尊敬,有所礼让。正如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只有具备了这几个条件,那才能做到古代圣贤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也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应知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学会做人,四是要学做一个反省、改过的人。古人云:“人恒过,然后能改。”中国传统文化还大力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就是一个人要不断地反省和改正过失或错误。“吾日三省吾身”、“闻过则改”、“见善思迁”。并勇于承担责任,敢于为自己的过错负责。

学会做人,五是就要学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是一种个人修养,也是一种道德行为。只有诚实,才能善待亲人、朋友,进而维护更高层次的社会关系。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集体、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一个人要讲信用,做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一诺千斤”,“言必信,行必果”。守时是诚信的重要表现,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未来世界,学会如何学习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时代课题,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它既是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钥匙,也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

有了做人的准则,也就有了为学的根本。也才能体会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艰辛和乐趣。才能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树立远大的目标和抱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正确的方法,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学会做人,方能成为国之栋梁之才。

谈谈习作教学中教师“下水文”的作用

白城实验高中 王岩

所谓下水文,是指教师面对布置给学生的作文题目,亲自构思、选材、布局、谋篇的一种创作活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笔,或者跟学生作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进步。”叶老先生言简意赅地指出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合作应该在学生动笔之前,教师按照习作的要求,写和学生相同的作文题目,便于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习作。可见,写好下水文,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起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习作。笔者坚持“下水”练笔,把自己的小作展示给学生。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下水”文,不仅对学生写作有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在习作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范文奉若神灵,一个题目给学生,简单提示几句,下面的工作就只是读几篇范文。教师只读不写,只讲不作,导致学生思路狭隘,落入范文模式,写起文章来不是绕范文转圈圈,就是空洞无话,毫无灵性。作为一个以评析他人文章、指导青少年写作为终生职业的语文教师,自己不会写文章,没有写作实践,还能指导学生作文,提出建设性意见吗?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要想指导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自己就要能写“下水文”。教师写下水文,这是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叶圣陶在《文汇报--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语文

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因为教师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会体会写作的甘苦,获得感性认识,才能发现问题,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另一方面,教师写下水文,这本身就具有榜样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一个教师若能当场写出让学生为之喝采的美文,学生也一定会迫不及待希望写出同教师一样好的文章。试想想,当一个运动员面对教练极为优美的蛙泳姿势时,谁能不动心去学?当一个美术爱好者面对教师精彩绝伦的绘画作品时,谁能抑制住绘画的冲动呢?一个学生,只有当一篇篇美文展现在他的面前时,他才会不由自主地抓起那支写作的笔。

在一份试卷的习作教学中,我就尝试写了一篇下水文。这次习作是要求写一写暑假里发生的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正好这个暑假我去了湖南旅游,一路走来发生了许多使人感兴趣的事情。我决定“抛砖引玉”写一篇下水文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在写下水文的过程中,我发现如何选材和如何体现出“为什么感兴趣 ?”将是学生这次习作的“拦路虎”,我便在自己的文章中特别突出了这两点。

课堂上,在学生们明确了习作要求后,我便让他们说说自己在暑假里觉得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学生们说的大同小异,不是学游泳就是去捉鱼,而且都是一句话概括,干巴巴的没有内容,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在学生们说的差不多的时候,我就问大家:“你们想知道在暑假里什么事是老师最感兴趣的吗?”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激起了,纷纷要求我讲一讲。这时,我拿出自己写好的下水文一边充满感情的朗读文章一边用课件播放精美的湖南照片。

学生们个个聚精会神,听的投入,看的认真,仿佛同我一起来到了美丽动人的张家界。果然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我朗读完毕后,孩子们热情高涨,都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要求重新说说在暑假里发生的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于是我就让学生们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些孩子站起来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这次学生们说的不但具体生动而且说出了自己感兴趣的原因,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对自己所讲的事情进行了细节的描述。同时他们选择的题材也由单一变的丰富起来,有说如何认识了一个新朋友的;有说划船抢气球的;还有说海滩堆沙的„„有了说的基础,学生们不再为如何下笔而苦恼了。在开始动笔写作的时候,有许多学生的脸上还带着微笑,似乎真正体会到了写作的乐趣。

通过这次的习作教学,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只有亲自尝试写作,从“下水文”开始,在指导学生时才能身临其境,体味写作中的酸甜苦辣,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从中找出阻碍学生写作能力长远发展的症结,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第三篇:学生作业没完成老师群发短信通报全班

学生作业没完成老师群发短信通报全班

“今天英语试卷第三单元没有完成的有某某某,没带试卷的有某某某,第二单元改错没交的有某某某,请家长检查孩子是否改错并签字,明天再交。”家长李女士告诉记者,在这条老师群发给家长的短信上,自己孩子的名字也赫然在列,让她顿感抬不起头。而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家长对学校群发短信的内容颇有看法,坦言被老师“点名”,让家长和孩子“很受伤”。

吐槽:被群发短信点名“很受伤”

李女士给记者翻看了这条几天前由孩子班主任发来的短信,短信上共有11个孩子被老师点名批评,但是短信却群发给了班上的所有家长。“老师发短信提醒家长监督孩子的作业是对的,但是能不能顾虑一下家长和孩子的自尊心,只针对未完成作业的孩子家长单独发提醒短信不是能起到一样的效果吗?”

李女士坦言,这条短信让她感觉很尴尬,“去学校接送孩子都感觉有点抬不起头。”

因学校群发短信而深感头疼的不止李女士一人。“孩子的考试成绩,学校也会通过群发短信告知家长。”市民郭女士是泉山区某小学3年级的学生家长,她告诉记者:“上个月班级小测验,老师就发短信通知家长,全班有多少个100分,有多少个95分以上,有多少个90分至95分„„一下子就让孩子在班里的排名一目了然。”

市民陈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孩子已经升到了小学5年级,但从孩子读幼儿园起,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学校群发的短信,“每天少则两三

条,多则十来条,各种通知、布置作业、在校食谱等,给家长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添了不少烦恼。”

陈先生说,上学期收到的一条短信让他记忆犹新,“短信上说,某某某,你最近在学校的表现很不好,身为你的班主任,我都为你感到难过。希望你尽快改正,不要给班级抹黑。”尽管被点名批评的不是陈先生的孩子,但身为家长的他也感同身受,“被这样群发短信批评的孩子和家长该有多难过,老师们能不能斟酌后再决定要不要发这样的短信。”

老师:群发短信费力不讨好

记者了解到,我市各中小学(微博)几乎都与家长的手机开通了“校讯通”、“家校通”等业务。

采访中,部分老师也对群发短信感到左右为难,称这是一项费力不讨好的差事—短信发得频繁,家长有意见,称学校不分重点;短信发得不频繁,家长也有意见,认为学校疏于管理;短信的内容就更不能让所有家长满意,对于描述学生成绩、在校表现等内容的短信,又被家长认为过于简单粗暴。

“如比较敏感的成绩,其实大多数家长还是很在意自己孩子的排名如何,就算老师不说,家长也会跑来打听。”在我市一所小学教3年级数学兼任班主任的宋老师告诉记者,大多数老师给家长群发短信时还是比较注意内容的,甚至为此颇费心思,编一条短信要斟酌很久,“比如分数,我一般只通知家长班里的平均分和各分数段的人数,但即便这样,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家长也会有意见。”

教育专家

批评式短信发给全班家长不妥

少华街小学副校长李冀晖认为,首先应该肯定老师的认真负责,但老师发关于成绩和批评内容的短信,也挫伤了孩子和家长的自信心。

从心理学上讲,学生的成绩属于个人隐私,学生成绩不好或在校表现不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不可过分关注成绩和排名,而忽视孩子的全面成长。用这种方式敲打成绩差的学生和家长,只能让弱势学生更加边缘化。

下淀小学孙敏校长表示,虽然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把考试成绩或是批评式短信发给全班家长的行为是明显不妥的。首先,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容易引起抵触情绪。其次,对于成绩不好或犯了错误的学生的家长来说,他们并不愿把自己孩子的成绩或问题暴露在全班同学的家长面前,这种方式容易引起部分家长对老师的不满,造成家校矛盾。

专家建议

以表扬鼓励为主 不公开点名批评

郑集中学城区校区的心理教师王瑞雪认为:“假如想通报班级整体情况,我个人认为最好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不公开点名,私下以电话形式具体沟通,以便谋求与家长共同的教育立场和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起到积极的教育效果。”

民主实验学校的大队辅导员董佩佩表示,老师发给家长的每一条

短信都应该遵循“真诚、赞美、建议”这六个字。“真诚”就是以诚相待,无论孩子在学校犯了怎样的错误,都应把尊重孩子和家长放在第一位;“赞美”就是以欣赏的眼光待人,老师在与家长的联系中,应该多肯定孩子的长处与进步;发现家长教育方法欠妥时,应尊重家长,以“建议”为主,千万不要“指责”。

市教育局德育研究室主任王芳建议,老师给家长群发短信要认真思考短信的内容,群发短信应以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为主,或者给家长提供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要把群发和个别发相结合,对于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群发提出改正的建议,但是不要在短信上公布学生的名字,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应针对具体问题和家长进行个别的交流。

第四篇: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教学设计

作业二: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一份教学设计 预案 关于前面一篇作业做以下设计

 1依据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这种体系的特点是结构清晰脉络分明。

2依据非固定问题来建立标准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材处理恰当、联系实际密切、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灵活、教态亲切自然、教师素养良 好、教学效果明显等。这类评价体系虽然是以评价中的一些核心或者重点问题为基础的但事实上从某种角度上仍然可以将其分解、合并为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 素即与第一种类型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区别只是在于不同的教学评价标准所认同或者看重的课堂教学的要素是不一样的3依据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行为将课堂教学分为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在教师行为方面强调要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营造和谐、民主、活跃的 课堂教学气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学生的差异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等。而对于学生的行为则强调要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能提出学习和研究的问题师生间有多向交流有自己的收获与体验等。这类标准明确地将教学过程中的活动依据活动对象分成了两个方面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理念 和对理想教学状态的理解规定了教学双方应该有的一些行为。

制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评价体系建构的主要方式采用将课堂教学区分为不同的要素来进行不同的评价可根据不同目标来选择不同的要素。2就课堂教学行为而言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将课堂教学分为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互动行为和生生互动行为四种。3在课堂教学中还有一种评价标准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我们在前面曾提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是一些教学评价的主要目标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前、中、后 所采用的预备性测验不管是课堂教学进行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准备情况的评价还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形成相应认知、情感等教学目标时应有的心理和 行为表现的评价还是课堂教学之后主要通过作业、考试等来进行的评价这些评价都是一种量化的评价。4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上述几种评价角度都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如课堂教学评价要素中涉及师生互动、教学效果而课堂教学的行为标准中也有可能涉及教学过程的因素。5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实质上反映了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也就是说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下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如有人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体验目标那么不同的教学目标下的评价指标就是不一样的。基础层次的评价行为有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作用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过 程学生学懂会用以知识结构为中心等而素质教育的评价也使得部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开始体现素质教育的内容。参与交往状态。没有学生积极参与交往的课堂是谈不上开发学生潜能的。这就要求教师既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于他们参与交往的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 围又要为学生的参与交往提供适宜、丰富、有趣的活动内容与机会同时还要保证学生的参与交往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具体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观察。A.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否相互尊重、理解、平等。主要观察学生在进行各种交往的活动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否是相互尊重的。尊重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相互理解才能做到平等学生才会感到安全才不会出现有的学生被冷落、被讽刺、被耻笑的现象。B.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 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C.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是否能保持多向、丰富、适宜的信息交流 交流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实现。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是否能保持多向、丰富、适宜的信息交流主要观察课堂上是否有适合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的合作氛围有能够充分调动手、眼、口、脑等多种感觉器官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足够的表达个人意见、展示个人才能的时间与空间。D.学生是否踊跃参与各项学习活动 可通过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员性和全程性的大致统计以及主动性情况了解学生参与各项教学活动的踊跃程度。统计时最好把少数人的情况作适当记录以便最后作综合判断。E.学生是否有主动合作的意识 学生是否能主动合作主要表现为是否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地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F.是否有的学生还能参与教的活动 这里指有的学生在参与交往的活动中能够将所学知识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或方法告诉、帮助别人将教与学的角色集于一身这说明学生的参与交往活动已达到一定深度。可以对具有这种表现的学生的人数、次数作适当记录。(6)制订评价方案 评价方案是对整个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规划在制订评价方案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评价的具体目的是什么评价的对象是谁评价者是谁评价的主要步骤如何要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将用在什么地方。1.评价前。评价者应该认真阅读评价方案表熟悉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必要时应该对评价者进行相应的培训。评价者对评价指标体系和操作要点的理解直接 关系到评价的效度因此在评价之前应确保评价者掌握和熟悉评价指标的具体含义和相应评价要点与行为对于不太熟悉方案的评价者可以采用教学录像评价的方式 进行培训。2.评价中。评价者应该根据评价要点作好听课记录。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中除了那些按照教学过程来组织的评价指标之外对于评价指标的判断和评价往往需要 跨越课堂教学中的几个阶段甚至是对整个课堂教学的说明。因此往往需要根据评价要点在评价过程中作好相应的听课笔记听课笔记可以按照课堂教学的基本 过程从课堂教学的导入开始以教、学和师生之间的活动为主要内容并随时记录下自己相应的感受。要注意的是听课笔记不是课堂教学实录没有必要把课堂 教学中的所有东西都记录在案同时要熟悉整个评价指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随时对照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出评价指标的实际情况。3.评价后。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简单地对课堂教学作出一个等级评定其主要目的是促进课堂教学因此在评价等级的判断过程中需要综合考 虑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因素特别是需要考虑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相应意见能够跟上课教师进行相应的讨论从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实施过程、教学效果等 各方面进行评价。

二、随堂听课评价法 随堂听课评价法是评价者通过对被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直接观察获取有关该教师的教学行为、过程、特点以及所展现出来的教学能力等第一手信息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评价并相应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此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一随堂听课评价法的作用 1.随堂听课评价法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形式和方法。随堂听课评价法是目前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效果的最主要方式。2.随堂听课评价法是了解教改动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尽管听课的性质、类型和方式多种多样如有竞赛式的交流课、有研究式的示范课、有预约式的汇报课等这些课常常能够展现教师教学的最好水平、课堂发挥的最 佳状态是新理念、新策略、新信息的集合点特别是对于那些精心准备的汇报课而言。二随堂听课评价法的基本原则 随堂听课评价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1.实事求是的原则.随堂听课评价应该本着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实话实说是体现评课者责任心的问题也是给被评者学习的机会切不可敷衍了事。要防止出现只听课不评课的现 象这样不仅执教者心里没底听课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还要防止在随堂听课评价中出现蜻蜓点水、不痛不痒的现象。不能够出现即使有 的课评了但碍于情面评课敷衍了事走过场“不说好不说坏免得惹人怪”。应打破评课时的虚假评议只讲赞歌不讲缺点打破发言只有三五人评议 只有三言两面评课冷冷清清的局面。2.零距离的原则.这是要求随堂听课评价法评课应该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听课和评课气氛作为听课人员评价者要特别注意评价对象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应该让评价对象意识 到这是一个学习和反思的机会。同时随堂听课和课后的信息反馈也应该建立在评价双方的积极配合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3.针对性原则.评课不应该面面俱到。对一节课的评议应该从整体上去分析评价但绝不是不分轻重、主次而是需要有所侧重。应该根据听课目的和课型以及学科特点突出重点。应就执教者的主要目标进行评述问题要集中明确既充分肯定特色也大胆提出改进。4.激励性原则.激励性原则是指随堂听课评价法评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励执教者而不是一味挑毛病是要让执教者听了评课后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对以后 的教学更有信心更有勇气而不是让他对自己的教学失去信心甚至于怀疑自己是否是教学的这块料。在具体操作时应该充分肯定执教者的优点和长处对于其 存在的不足也应该让其有解释和申辩的机会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能够给出明确的应该如何做的信息不能只破不立。三随堂听课评价法的设计和应用 1.课前的充分准备 2.课中的仔细观察和翔实记录 听课是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评价者多种感官和大脑思维的积极参与。同时评价者要想获得理想的听课效果在听课中就要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1仔细观察。由于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教师讲了多少更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所以听课应从单一听教师的“讲”变为同时看学生的“学”做到既听又看听看结合。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听课也是看课。具体听些什么呢首先听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语言仔细思考评价对象是否讲到点子上了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其次是听评价对象讲得是否清楚明 白学生能否听懂教学语言是否简洁清晰三是听评价对象的提问和教学启发是否得当四是听学生的讨论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否恰当、富有创造性五是听课后 学生的反馈。看些什么呢首先是看评价对象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自然亲切板书是否合理运用教具是否熟练教法的选择是否得当学法指导是否得法实验的安排 及操作是否合理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处理是否巧妙„„即看评价对象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其次是看学生观察整个课堂气氛学生是静坐呆听、死 记硬背还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观察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否积极、思维是否活跃看各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看学生与教师情感是否交 融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即看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2详细记录。听课记录是重要的教学资料是教学指导与评价的依据应全面、具体、详细。其中可以包括情境创设、教师点拨与引导、师生的双边活动、教法选择、学法运用、练习设计、教学反馈、课堂的亮点与失误等还可包括听课者的评析与建议。总的来说听课记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堂教学实录二是课堂教学评点。通常在听课记录本上的左边是实录右边是评点。课堂教学实录中首先是教学的基本信息包括听课的时间、学科、班级、评价对象、第几课时等其次是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第三是板书内 容第四是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第五是学生活动情况第六是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实录有三种记录方式一是简录简要记录教学步骤、方法、板书等二是 详录比较详细地把教学步骤都记下来三是实录即把教师开始讲课、师生活动直到下课的所有情况都记录下来。课堂评点是评价者听课者对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的初步分析与评估以及据此提出的相应建议。包括以下几方面教材处理与教学思路、目标教学重点、难 点、关键点课堂结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基本功教学思想等。课堂评点往往是在听课过程中的及时点评这种点评不是听课完成之后 的回顾式点评。3认真剖析归纳小结。认真剖析是指在听课过程中要全身心地投入积极思维既要抓住细节防止思维出现断裂影响对教学的整体认知和评价还要做 到积极思维根据听课前的准备认真思考评价对象的教学过程为分析评价赢得时间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并将实际教学与课前预设的方案及以往经验(听过 的优秀课)进行对照以便寻找课堂教学中突出的亮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小结是指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优缺点评价者应依据教育教学理论和课程标 准给予过程性评价即指出优点在于体现了课标中哪一方面的理念依据了什么教学原理等同时应指出缺点与不足怎样改可能效果更好依据什么等并将这些 环节点评及时纳入听课记录。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工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三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即看教师是否适 时、适当用了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⑤教师教学基本功。这里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板书。首先好的板书应该设计得科学合理其次言简意赅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 板画娴熟。二是教态。好的教态应该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师生有良好的情感交融。三是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准确 清楚精当简练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此外还要注意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四是教法即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的 熟练程度。⑥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 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达成三是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第五篇: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教学设计

在国培学习中进步----十二月份教学反思

渔渡中学

邹 虹

自2012年11月起,我有幸成为一名国培学员。通过此次国培计划(2012)陕西农村中小学教师“新课标教育教学能力”远程培训学习,我不仅在思想上得到了深刻的启发和教育,在理论知识方面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且在教学实践中学到了不少的新方法、新技巧。尤其在和同班同学进行“班级论坛”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与探讨,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难题得到大家的共同帮助,同时也学到了不少同学的高招和奇思妙想,收获颇丰。通过自身努力,围绕自己所拟定的问题,经过对11门必修课的系统学习,我对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新思考,产生新认识后,我做出了如下预设性解决方案:

一.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逐渐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以前,自己在教学中只是注重知识的传输,很少讲究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在教学中综合考虑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课程目标,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整体规划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此次学习中,我一直在努力解决自身工作理论水平不高、认识不到位、实践指导性不强、学困生转化方法欠缺等问题;解决自身教研教改能力有限、自身研修水平较低、修养较差的问题;解决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以及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问题;解决提高学生听力和写作两大难题;解决写高质量的教学论文难等问题。

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我结合本学期学校开展的学习“洋思课堂教学模式”的活动,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种媒体的手段,多种类型的平台和多方位的空间。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校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学习并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作用,使各种教育技术和手段都能科学、合理、恰当、简约地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服务。

2.此外,我还十分注重为学生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学生的语言实践和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平台。课外活动有助于激发和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丰富语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和塑造性格。在英语课外活动的组织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注意鼓励、动员、吸引学习困难的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为他们设计适合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使他们能够乐于参与,并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并获得成功。在活动重要给予他们耐心的指导,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热情,尊重他们的参与方式,并注意因势利导,要注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课外活动具有新鲜感和活力。

三.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适应课程的要求。通过此次学习,我深刻地意识到: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有效实施英语课程的关键。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加深对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理解与认识,充分吸收和继承各种方法的可取之处,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在实践与反思中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适应英语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更新学科专业知识,提高语言素养。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掌握并不断更新学科专业知识。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学科专业知识包括系统的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如英语语法、词汇、语音、语篇等知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较好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应能用英语实施课堂教学,阅读专业文献,参加学术交流。同时,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并能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不断更新语言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语音语言素养。

2.不断积累学科教学知识,提高教学实践能力。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仅包括学科专业知识,还包括学科教学知识,即教师通过有效教学帮助学生构建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的知识。教师要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根据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特点和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探索学生学习英语的客观规律,并以英语教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确定合理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连贯、清晰地教学步骤,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有效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与能力。

3.开展教学反思,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教学反思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与反思,教师有机整合学科知识,加深对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与认识,形成自主的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教师还应通过合作探究机制与其他教师主动分享,加强交流,逐步提炼石和个人特点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资助学习、具有反思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英语教师。

四.通过学习,逐步解决实际问题。随着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深入进行以及新英语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如今对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新的问题不断出现,特别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以前出现的预计的教学内容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场面混乱、难以操控的现象,随着国培学习,我已经逐步解决了类似的问题,尤其听了许多优秀教师的专题讲座之后,深受启发。在听力训练中,我也十分注重分层教学,对部分学生做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取得进步。理顺关系后,教师就成了课堂中的引领者,学生在是课堂的主人,教会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其次,教师加强学习,从专业知识和理论修养两个层面来学会解决 目前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总之,通过此次国培学习,我已经初步实现了三个目标:1.系统学习英语新课程标准,深刻理解新课程基本理念,准确把握初中英语学科的总体目标和内容,把“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作为学习重点;2.认真听讲座,积极参与相关讨论,积极开展“三课”活动;3.不断提高自身研究水平,将理论用于教学实践,指导学生,引领学生,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写作水平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转化学困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同时我也严格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真正做到了以下几点:1.每天安排2—3个小时进行网上学习,达到学习实践要求;认真答题,认真做好笔记,每天按时听讲座、写心得体会,虚心学习专家们的先进 经验和教育教学理念;2.保质保量地认真完成作业并按时提交,争取做出优秀作业;按时发表主题帖,及时发表回复贴;按时提交研修日志和学习总结;3.积极参与互动,积极发言,珍惜学习机会,加大研修力度;4.积极参加学校主旨的各项教研活动,学以致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努力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发和使用丰富得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高效课堂,加强教学教研改革和课题研究力度,使英语课程的学习更生动、更有趣、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这次国培学习是一次对教师专业成长极有意义的培训,带给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教学不仅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同时又是一门高超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不断地去反思,不断地去提高。惟其如此,我们才会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会更加深入地研究《新课标》,更加有效地实施新课标教学,不断实践与总结,让自己不断成长为一名专业知识过硬、理论素养较深、实践水平较高的好老师。

下载高三语文班的老师互相转告一下,作业和教学设计没完成的,抓紧时间。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三语文班的老师互相转告一下,作业和教学设计没完成的,抓紧时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教学设计反思

    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教学设计(预案) 提高数学成绩,应该从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品质做起,本文拟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品质,谈谈自己的做法及体会。一、培养学生良好......

    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教学设计(第二次)

    “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教学设计(预案)”。请学员围绕拟解决的问题,经过系统课程学习与交流研讨,对拟解决问题经过新思考、产生新认识之后,提出的预设性解决方案,3000字左右,作为预设......

    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教学设计(预案)

    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教学设计(预案)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解决大班额班级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的现状。 学情分析: 本班人数有63人,大部分学生五年级前都是在其他几个......

    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一份教学设计(预案)

    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一份教学设计(预案) 1、通过丰富多彩的的物理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形成自己良好的人生态度。 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

    作业二: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一份教学设计(预案)

    作业二: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一份教学设计(预案) 作业要求:“教学设计预案”,是学员围绕拟解决的问题,经过系统课程学习与交流研讨,对拟解决问题经过新思考、产生新认识之后,提出的预......

    作业二: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一份教学设计(预案)

    作业二: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一份教学设计(预案) 朔城区城镇职业中学教师 王秀花 作业要求:“教学设计预案”,是学员围绕拟解决的问题,经过系统课程学习与交流研讨,对拟解决问题经过......

    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教学设计(预案)[推荐五篇]

    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教学设计(预案) 针对我在第一次作业中所提出的“如何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这个问题,通过本次十二门课(《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结构与内......

    “孩子没完成作业被老师打了两巴掌,我可以去教育局告吗?”

    “孩子没完成作业被老师打了两巴掌,我可以去教育局告吗?” 文:花样年华 “孩子没完成作业被老师打了两巴掌,我可以去教育局告吗”01 知道你们想知道答案,所以我利索地奉上: 去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