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教学设计(副本)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教学设计
天镇县第四小学
李芳芳
教材分析:《简单的周期》是新教材增加的新内容,重在发现,发现规律的价值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材精选了生活中按规律摆放的盆花,彩灯,彩旗等场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不同物体摆放规律的观察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探究规律的能力,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从生活中发现一些简单的周期规律现象,只是他们还不能完整清晰地表述其规律,借助具体的现象去观察,能够从部分推断出整体情况。在有规律的分组中,学生能够与已掌握的有余数的除法计算经验联系起来。教师只要调动学生的学习需求,启发学生理解周期现象的结构特点,创造充分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够寻求解决周期问题的策略,并体会除法计算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的情境,学生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规律,并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优化,理解和掌握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分类、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用除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在有余数或没有余数的情况下正确判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男生女生记忆pk大赛)
师:孩子们,你们在一个班一起生活了已经第四个年头了吧,那你们觉得咱班是男生的记忆好还是女生的记忆好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记忆pk比赛,好吗?
(多媒体出示比赛规则:男生记忆上面的数字,女生记忆下面的数字,相同的时间内看谁记得又快又准。不能用笔。)
师:你们觉得比赛公平吗?(引出女生的数字排列有规律)师总结: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找生活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小游戏开场,把学生引入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难易结合的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规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1.(出示教材例1场景图)师:马上就要国庆了,咱们学校为了庆祝节日,在学校里摆放了许多彩旗、彩灯、盆花,那这些物体是随意摆放的吗?(不是)对,这些物体都是按照一定顺序、一定规律摆放的。
2.仔细观察一下,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 彩灯和彩旗呢?逐个提问、汇报。(师生总结共同特点)师:像这样在一列事物中每几个一组,每组里排列顺序相同,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现象叫作周期现象。[板书:简单的周期](设计意图:色彩鲜艳的场景图,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诱惑,让学生能自觉,投入地去观察,学生通过交流汇报和教师的总结,初步感知周期的概念。)
三.寻找生活中的周期现象。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是不是发现数学中这种有规律的周期现象很有趣呢?那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呢(多媒体展示:日出日落
春夏秋冬
星期几)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首先我们先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初步提问:在图中,能看到几盆花?如果继续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10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第11盆花是什么颜色的?(黄色)
2.深度提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先猜一猜]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猜测就一定正确吗?请将你的猜测进行验证,可以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将解决过程画在或写在纸上。[出示要求。]
①提供足够时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解决; ②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注意每个小组交流情况,发现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调整。]
3.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学生站在位置上口头说,教师适时展示、写算式、追问] [不打断]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随生适当板书:画图
计算](1)画图的策略
(2)计算的策略:把每3盆花看作一组,19÷3=6(组)……1(盆),第19盆是蓝花。[学生说,师板书: 19÷3=6(组)……1(盆)答:第19盆是蓝花。] 针对算式,教师提问:19表示什么?3是从哪里来的?6什么意思?余数1呢?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点击演示
师述:像这样,每3盆花看作一组,把19÷3=6,那就有这样的6组。
注意6的单位是“组”,而不是“盆”?余下的1盆指得是哪一盆?为什么?
强调:第19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师:这两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生自由回答)(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操作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不同方法的比较中,知道解决周期现象中的有关问题,用除法计算比较简便。)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1.出示彩灯,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1)照上面那样排下去,从左边起第20盏彩灯是什么颜色?(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质疑思考:为什么除以4?(每4个彩灯可以看作一组)20÷4=5(组),该怎样得到答案?
(3)重点比较:为什么有的同学报出答案很快?(计算法简便),画图法适用吗?(可用但不方便)
如果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方法简便,可以提出第50个、第1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导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追问:第23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生列算式回答)
师:观察一下,余数与彩灯的位置有什么关系?(生自由回答)总结:余数是几,就是每组中的第几个,没有余数就是每组中的最后一个。2.出示彩旗
师:每几面彩旗可以看作一组?余数是几时为红旗?(1、2)余数是几时为黄旗?(3或没有余数)
师:从左边起,第26面、第28面彩旗分别是什么颜色?生独立思考,汇报算式。
五,内容延展,培养学生探索意识。
1.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规律处处都是,只是有些规律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和思考才能发现,比如刚才男生的那一组数字,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25 36 49 64 81
4x4
5x5
6x6
7x7
8x8 9x9 2.教师指出: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谁掌握了规律,谁就拥有最锐利的眼光,在游戏或比赛中就掌握了制胜的法宝,同学们,让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去发现更多的规律,好吗?(设计意图:把男生没有记住的那一组数字拆开找到规律,学生很容易记住了,让学生明白,生活和学习中的规律多种多样,要通过我们认真观察和思考才会发现,从而树立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思考问题的意识。)
五、有趣的课堂实战。
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有趣的现象,那我们再来生活中解决一些问题,有信心吗?(做练习)
六、课堂总结
1、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发现了数学中的一些有趣现象,即周期现象,也就是规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人类很早就注意到自然界中有规律的周期现象,并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科学领域和日常活动中。
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积极思考,自然界和生活中还有更广阔的空间期待着你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用水彩笔自己设计一条有个性、漂亮的项链,再算一算,按你的设计规
律,第100颗是什么颜色?
附板书设计:
简单的周期
列举每几个一组
顺序相同
重复出现
计算:19÷3=6(组)……1(盆)
答:第19盆花是蓝花。
第二篇: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教学设计
天镇县第四小学
李芳芳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的情境,学生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规律,并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优化,理解和掌握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分类、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用除法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能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在有余数或没有余数的情况下正确判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猜一猜:
师: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是什么?
(慢慢出示礼物,请同学们猜测下一个是什么)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找生活中的规律。[板书课题:规律]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1.(出示教材例1场景图)师:十一国庆期间,咱们学校里摆放了许多彩旗、彩灯、盆花,那这些物体是随意摆放的吗?(不是)对,这些物体都是按照一定顺序、一定规律摆放的。
2.仔细观察一下,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 彩灯和彩旗呢?逐个提问、汇报。(师生总结共同特点)师:像这样在一列事物中每几个一组,每组里排列顺序相同,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现象叫作周期现象。[板书:简单的周期]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首先我们先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初步提问:在图中,能看到几盆花?如果继续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9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第10盆花是什么颜色的?(红色)
2.深度提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先猜一猜]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猜测就一定正确吗?请将你的猜测进行验证,可以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将解决过程画在或写在纸上。[出示要求。] ①提供足够时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解决; ②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注意每个小组交流情况,发现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调整。] 3.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学生站在位置上口头说,教师适时展示、写算式、追问] [不打断]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随生适当板书:画图 奇偶判断 计算](1)画图的策略:○●○●○●○●○●○●○●○(○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
(2)奇偶判断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学生说,师板书: 15÷2=7(组)……1(盆)答:第15盆是蓝花。] 针对算式,教师提问:15表示什么?2是从哪里来的?7什么意思?余数1呢?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点击演示
师述:像这样,每2盆花看作一组,把15÷2=7,那就有这样的7组。注意7的单位是“组”,而不是“盆”?余下的1盆指得是哪一盆?为什么?
强调: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师:这3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生自由回答)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1)照上面那样排下去,从左边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质疑思考:为什么除以3?(每3个彩灯可以看作一组)17÷3=5(组)……2(盆),余数为2,该怎样得到答案?
(3)重点比较:为什么有的同学报出答案很快?(计算法简便),画图法适用吗?(可用但不方便),奇偶判断法呢?(不适用)如果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方法简便,可以提出第50个、第1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导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追问:第18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生列算式回答)
师:观察一下,余数与彩灯的位置有什么关系?(生自由回答)总结:余数是几,就是每组中的第几个,没有余数就是每组中的最后一个。
2.出示“试一试”第2题
师:每几面彩旗可以看作一组?余数是几时为红旗?(1、2)余数是几时为黄旗?(3或没有余数)
师:从左边起,第21面、第23面彩旗分别是什么颜色?生独立思考,汇报算式。
五、课堂巩固。
1、出示:猜一猜(多媒体),由小猴引入练习,增加趣味性。
2、小红正按、绿、黄、红、蓝的顺序串一串珠,请问,第18颗珠是什么颜色的?第24颗呢?
六、课堂总结
1、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发现了数学中的一些有趣现象,即周期现象,也就是规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是呀,其实我们的大自然中也蕴含着许多这样的规律。(屏幕显示)如: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我们人类很早就注意到自然界中有规律的周期现象,并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科学领域和日常活动中(屏幕显示花纹饰品…)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积极思考,自然界和生活中还有更广阔的空间期待着你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用水彩笔自己设计一条有个性、漂亮的项链,再算一算,按你的设计规
律,第100颗是什么
第三篇:四年级简单的周期教学设计(模版)
参加国家“一师一优课”活动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简单的周期》教学设计
2016年9月 活动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的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规律,并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逐步优化的过程,理解和掌握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活动重点:
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掌握用除法的方法解决问题。活动难点:
能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在有余数或没有余数的情况下正确判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中年级学生对探索实践活动有兴趣,而且也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但观察、发现隐含的规律,抽象概括发现的规律,并运用规律去推理存在困难,所以教学活动时要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教师引导点拨相结合,在活动中体验、回顾总结,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活动设计说明 “简单的周期”是新教材编入综合与实践部分的内容,单独安排“探索规律”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索简单周期现象中隐含的规律,体验探索和发现简单规律的一般过程,感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力求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新思想,教学设计注重以学定教,注重活动性,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线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推理等能力,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国庆节马上就到了,公园、街道到处张灯结彩,彩旗招展,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出示教材场景图)
师:这是其中的一个美丽场景, 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盆花、彩 灯、彩旗),说一说图中盆花、彩灯和彩旗的排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彩灯、彩旗、盆花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都是几个一组地排列着)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由近及远,我们先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
师提问:仔细观察,你能说说盆花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吗? 生交流
师小结:每3盆花为一组,每组都是按“蓝花、黄花、红花”的顺序排列。追问:图中我们能看到几盆花?如果继续照这样的排列规律摆下去,从左起第 10 盆花是什么颜色的?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 你是怎样想的?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和同桌同学交流
[教师注意每个小组交流情况,发现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教师适时展示、写算式、追问]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随生适当板书:画图列举,计算](1)画图的策略。
(2)计算的策略: 把每 3 盆花看作一组,19÷ 3=6(组)„„ 1(盆),第 19 盆是蓝花。
针对算式,教师提问:能说说 3 是从哪里来的?6 什么意 思?1 呢?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师述:像这样,每 3 盆花看作一组,把 19÷ 3=6„„1,那 就有这样的 6 组。注意 6 的单位是“组”,而不是“盆”?余下的 1 盆指得是哪一盆?为什么?
强调:第 19 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要确定左起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只要看什么就可以了?
三、独立尝试,优化方法
谈话:下面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彩灯中的数学问题。1.尝试优化。(1)课件出示:彩灯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第20盏彩灯是什么颜色?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2)提问:谁来汇报一下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做的?怎么想的?(3)抢答:第23盏彩灯呢?学生抢答,提问: 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口述,师板书:23÷4=5(组)„„ 3(盏)提问:没有余数怎么判断左起第20盏灯是什么颜色呢?
(4)比较:通过解决彩灯中的数学问题,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2、学生探索彩旗的排列规律。(1)彩旗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从左边起第26面旗是什么颜色?第28面呢? 分组活动。组织反馈与交流。
3、比较发现
(1)比较盆花、彩灯和彩旗的排列规律,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解决盆花、彩灯、彩旗的问题时,哪种方法比较适用?
用除法计算时根据什么来确定除数?(分组)如何分组呢?(几个几个依次重复,就把几个分为一组)
也就是说,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首先需要同学们通过观察、比较找到依次重复的规律,再分组确定除数,列出算式。计算后,要确定某一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应看什么?怎么看余数?没有余数呢?(看余数,余数是几,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第几个物体相同;没有余数,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最后一个物体相同)
(2)归纳周期排列的事物的特点。
像上面这样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叫作周期现象。(3)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周期现象。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找出下面图形排列的规律,根据规律算出第40个图形是什么?(1)□△△□△△□△△□△△„„(2)☆○○△☆○○△☆○○△„„
2、用△、□和○这三种图形设计一个按周期规律排列的图形序列。
3、四(2)班同学参加学校跳绳比赛,他们比赛的队伍按“三男二女”依次排成一队,第28位同学是男生还是女生?
五、回顾反思,交流收获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发现了数学中的一些有趣现象,即周期现象,也就是规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我们找到了许多规律,也用规律解决了许多问题。其实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有规律的现象,正是这些规律的呈现,才创造了我们有序而多彩的世界。数学家坦普倍尔说过:“数学的伟大使命在于从混沌中发现秩序!”秩序就是规律。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更多有规律的现象,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
六、布置作业,动手创作
请同学们用水彩笔自己设计一条有个性、漂亮的项链,再算一算,按你的设计规
律,第100颗是什么颜色的珠子?
板书设计:
简单的周期——探索规律
画图 计算:盆花:19 ÷
=
6(组)„„1(盆)
蓝色
彩灯:20 ÷
=
5(组)
紫色 ÷
=
5(组)„„3(盏)
绿色
第四篇:人教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沏茶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数学广角——《沏茶问题》教学设计
执教:鲁巷小学:石文彬 教学内容:本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第104页《沏茶问题》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获取成功的乐趣,逐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
课前准备:
1、铺垫: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2、教具准备:记录本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课前聊天:猜谜
世界上有一样东西,它是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珍贵而又最被人忽略,当它快到极限时,人们才发现它的重要!请问,这究竟是什么„„(谜底:时间)
(一)创设情境,引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在家里你都做过哪些家务呀?
师:同学们都是勤劳的好孩子!如果你的妈妈安排你烧水和扫地,你会怎样安排这两件事呢?
1、师:你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吗?你会做什么呢?你能用“一边„„一边„„”的句式来说一句话吗?比比看,谁脑筋转的最快!
(让学生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学生可能会说: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等等。)
3、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有些事情是可以同时完成的,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同学们说的真不错,刚刚同学说的这两件事情都是可以“同时”进行的。(板书:同时进行)
4、师:大家说的都不错,但不知道在生活中碰到问题的时候做的好不好?我们今天一起研究——合理安排时间。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合理安排时间)
【设计意图】这样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例1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导入沏茶话题
出示例1的主题图:请看屏幕,李阿姨到小明家来作客,妈妈要小明帮忙烧壶水,沏杯茶。
组织学生读懂图片上的数学信息,再导入沏茶话题:想一想,你平时沏茶要做些什么事呢?(两三位学生畅谈完后,课件展示沏茶要做的事情和所需要的时间。)
(2)理清事情的先后次序
让他们理清工序的先后顺序,再提出问题:那小明怎样才能尽快让李阿姨喝上茶呢?
(3)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件依次出示“学习指导”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自主设计方案。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巡堂并给小组的活动给予适当的指导。
学习指导:
1、说一说:小组讨论沏茶的过程中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2、写一写:根据讨论结果,用准备好的记录本写出你设计的沏茶流程图。
3、画一画:用画箭头的方法在记录本上记录你们沏茶的过程。(标注每个工序用的时间并算一算你们安排的方法需要多长时间?)
预设:
A: 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1+2+1+8+1+1=14(分钟)
B: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同时
洗茶杯(2分钟)
找茶叶(1分钟)1+1+8+1=11(分钟)(4)感知寻找最优化方案的方法
讨论结束后,让学生自由说说你是怎样安排时间的,并上台展示你设计的沏茶流程图,并让他们通过对比,自己挑选出最佳方案:
板书:1+1+8+1=11(分钟)(5)谈发现,作总结。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总结:刚才我们一件一件地做,需要14分钟,现在这样做只要11分钟,时间缩短了,是因为采用了同时做几件事情的方法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我们把这种最快让客人喝上茶的方法叫做合理安排,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譬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他在研究中发现合理地安排时间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他提出的“优选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了,现在这些思想已经形成了数学中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分支—运筹学。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
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三)迁移巩固,掌握新知。1.熊二想请同学们帮他一个忙:
熊二感冒了,吃完药要赶快休息,需要做:
找杯子倒开水(1分钟)
等开水变温(6分钟)
找感冒药(1分钟)
量体温(5分钟)
熊二应如何合理安排以上事情?请你帮他想一想。预设:
找杯子倒开水(1分钟)→等开水变温(6分钟)
↓同时
找感冒药(1分钟)
量体温(5分钟)
1+6=7(分钟)
2.帮喜洋洋合理安排时间
喜羊羊在一个早晨要完成以下几件事情,所用的时间分别如下:
起床穿衣(4分钟)刷牙、洗脸、整理房间(9分钟)煮鸡蛋(10分钟)泡牛奶(1分钟)吃早点(8分钟)
怎样合理安排,才能让他最快吃完早点去上学? 预设:
起床穿衣(4分钟)→煮鸡蛋(10分钟)→吃早点(8分钟)
↓同时
刷牙、洗脸、整理房间(9分钟)
泡牛奶(1分钟)
4+10+8=22(分钟)
3.小刘放学回家肚子饿得咕咕叫想吃饭,需要做以下几种事情: 洗电饭锅(1分钟)
放米和水(2分钟)
煮饭(20分钟)
烧青菜(3分钟)
烧鱼(12分钟)
煮汤(6分钟)小刘,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饭呢? 预设:
洗电饭锅(1分钟)→放米和水(2分钟)→煮饭(20分钟)
↓同时 烧青菜(3分钟)
烧鱼(12分钟)
煮汤(6分钟)1+2+21=24(分钟)
4.师小结:我们刚才做的这些,都是采用同时做几件事的方法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从而来合理安排时间(板书课题:合理安排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提升知识,拓展认识。
1.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同时做呢?出示课件:(1)一位阿姨边开车边化妆边接电话。(2)小丽边写作业边听音乐。(3)小明边上课边玩。(4)芳芳边泡脚边看电视。
2.师小结:所以有些事可以同时做,有些事不能同时做,我们在合理安排时间的同时,还要讲究科学性(板书:科学)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优化思想在生活中应用,培养学生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五)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今天的学习感受,或者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以培根的名言作为结束语:合理的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六)板书设计
科学合理安排时间
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同时
洗茶杯(2分钟)
找茶叶(1分钟)+ 1 + 8 + 1 =11(分钟)
第五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使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种图形的关系。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
4、学习并认识梯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5、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再复习四边形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2、理清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把四边形分类。
3、练习现实生活,充实教材内容。
4、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作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重难点
1、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
教学准备
课件,活动的平行四边形,七巧板等。
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几何图形,说一说都有哪些?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课件出示各种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2.让学生说出在上面的图形重哪些是你知道的图形。
3.判断第三和第四个图形的每组对边是否平行。
4.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5.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结果。
课件出示关系图。
(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1)教师演示。
拿一个活动长方形,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
学生明确:两组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或钝角。
(2)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平行四边形特性。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形。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因为具有不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形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例来吗?(如推拉门,放缩尺等)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2)
(三)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教师边用课件演示边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2)找出平行四边形中相应的底和高。
引导学生观察与讨论使学生明确:从A点画高,它的底是CD;从C点画高,它的底是AB。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说明: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与三角形画高的方法基本相同,都通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这里高要画在平行四边形内,不要求把高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
(4)巩固练习。
A.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B.观察下图中,有几条高?它们相对应的底
各是哪条线段?
C.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并画出相应的高。
(四)认识梯形个部分名称。
1、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
2、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听行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量一量书上的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三、巩固新知。
1.教材P。72“做一做”第2题和练习十二第1题。
2.练习十二第6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笔算乘法2 教学内容:教材52-53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的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2.知道因数概念及检查乘法的计算是不是正确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验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抽象概括出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抽象概括乘数是三位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314×2314×5314×30314×200314×400
2.算出下面的乘法题,并在右面的方框填上数
(一人板演,其它同学填在52页书上)
3.说说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4.导入: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分别用乘数的个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又该如何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方面内容,板书课题:笔算乘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复习,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学生试做例3
(2)小组讨论
(3)订正引导学生明确:
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用乘数的个位数十位数去乘被乘数的计算方法与乘数是两位数的相同.
②用乘数百位上的2乘被乘数,表示200个314是628个百,所以第三部分积628的末位数8应与百位对齐.
③最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4)扩展:若乘数百位上的2改为3去乘,表示什么?积的末位数应该写在哪里?为什么?若改为4、5、6......呢?
(5)练习:52页的做一做
2.概括法则
(1)比较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概括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使学生明确:
①从低位到高位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②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③然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3)练习:235×314
3.教学因数概念及乘法验算方法
(1)学生自学53页下半部分内容,同时完成书上填空.
(2)通过自学使学生明确:
①被乘数和乘数都叫做积的因数.
②检查乘法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可以用交换因数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
(3)练习:在这三个乘法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
221×123=271837×9=63a×b=c
(4)完成53页做一做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在乘法里,被乘数和乘数都叫做积的()
(2)用乘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对齐.
2.判断改错.
3.55页3题
4.55页4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55页1题.
六、板书设计
乘数是三位数的笔算乘法
例3:
法则:1.从低位到高位分别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2.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3.然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