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社戏》 第二次 教学设计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社戏》第二次教学设计
《社戏》 第二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深情朗读感悟童年“乐趣”,趣中悟“情”,体会《社戏》包含的深层意蕴。2.初步学会赏析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分析人物。教学重点:在赏趣中悟情,体会《社戏》包含的深层意蕴。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主旨问题,矛盾切入:
1、昨天,我布置同学们看了《社戏》。戏好看吗?我们从“船头看戏”中取出一段,窥斑见豹。(ppt显示第21段,生读,总结:戏不好看。)
2、PPT出示末尾一段。真奇怪:戏不好看,真没趣!偏要说“好戏”,为什么?(板书:?)
看来,好在戏外,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个大问号去学习。
(修改意图:1 把“船头看戏”这一部分做切割手术,因为这一大段的内容与本节课的目标关系很小。这样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对“偷豆”和“驾船”两部分进行深入品读,体会那个夜晚的盎然情趣,从而理解主题。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2由矛盾切入,用一个主旨问题引领学生主动阅读。)
二、猜猜笑声,整体感趣:
嘘,听,(PPT播放两种不同的笑声:哈哈的大笑声,嘻嘻的窃笑声。)
猜猜,那个看社戏的夜晚,双喜和迅哥他们在做什么事,笑声还不一样?说说理由。
同学们把课文的大体内容都概括了,我把它压缩成一句上联:哈哈,月夜行船好快乐!请你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对出下联。(嘻嘻,归航偷豆真有趣!)这“乐”在何处?“趣”在何处呢?下面我们就一一找来。
(修改意图: “乐”与“趣”呼应了前面的嘻嘻哈哈,对联又引出了后面的阅读探寻之旅。
修改后的对联扣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与主题。下面将围绕这两件事精读,学生将在阅读体验中逐步补充完善对联。)
三、研读课文,“趣”中探“情” 以下是学生感悟和教师指导的预设:
(一)探寻月夜行船之乐
生默读课文“月夜行船”部分(第10-13段),在书上圈点括划出描写生动的词语或句段。
思考:月夜行船,乐在(修改意图:把原来的赏趣活动改为学生自主学习,探寻月夜行船之乐,思路更清晰顺畅。)
交流:A乐在船上所见的美景
①师创设情境:咱们来做一个游戏,一生朗读11-12段,余者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现在,我就是迅哥,我在小伙伴们亲自驾驶的大船上,船在平桥村静静的河流上,河流在朦胧的月色里。请调动五官,告诉自己:
我是眼睛(耳朵,鼻子,脸庞……),我看(听,嗅,触,……)到了,由此体会到了 的心情。
听完,打开课本做记录,交流感受。师小结:文字的立体画面感。
生配乐自由朗读第11-12段,再次体会。②难点预设:“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一座又一座的连山,你感觉像一群什么野兽在跑? 生交流。感受生动的画面感。
联系生活中类似经历,做仿句练习,学习以动写静:
路两旁的树,但我却还以为车慢。
③迁移阅读:PPT显示: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生朗读,交流感受。
鲁迅先生的文字充满了画面美和音乐美。同学们把这种感觉读了出来。如果说淡黑的连山像水墨画,那这幅月下戏台就是流光溢彩的印象派油画。这也正是符合我们中国戏曲的审美。
ppt出示鲁迅先生的话:“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胀,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 戏虽不好看,但这种野外的风致却趣味无穷。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这段景物吗?(修改意图:通过一连三幅不同风格的画面,引导学生赏析鲁迅先生笔下的画面美。这也是赏析景物描写的一个角度。)
看来,这月夜行船之乐,乐在诗情画意的月夜美景。(板书:补充对联: 诗情(如画„„)月夜)
(修改意图: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对教材的理解深入,逐步补充和丰富对联的内容。)
B 乐在少年驾船的自由自在
坐着船儿欣赏这样的诗情月夜的确心情快乐,假如我把驾船人换一下,心情如何?
①第一次,我来开船,请看大屏幕: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挪)开船,在桥石上一(碰),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同学们,我开的船,你还有心情欣赏两岸美景吗?为什么?
看来,一字之差,驾船的技术天壤之别。我们还是读读原著吧。齐读,并填上最恰当的动词。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
这次心情怎样?(通过对动作的模拟比较,体会少年驾船的技术高超。)今后我们描写动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什么?
②那是不是驾船人的技术越高超,快乐指数就越高呢?我把驾船人换成船主八公公,一路保驾护航,是不是更快乐了?(联系生活,体会没有大人在场的“独立”“自由”)看来,这驾船人一定不能换,必须强调是:这群聪明能干、独立自由的少年。(板书,补充对联:少年驾船)
(修改意图:探寻月夜行船之乐,乐在美景,更乐在同行的伙伴。强调了不能忽略的“人”的要素。)
我的船儿我做主,来吧,自驾游去偷豆啰!这偷豆之乐,乐在何处?
(二)探寻归航偷豆之乐
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或者进行课本剧表演“归航偷豆”情节,然后班级交流。
抽生表演。
A归航偷豆之乐,乐在非同寻常的细节感受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为什么同一块地里的豆子,六一公公第二天亲自送上门的,迅哥吃着却没有这个夜晚偷来的好吃?我们从细节中来品味。(1)偷豆之乐,乐在()(2)煮豆之乐,乐在()(3)吃豆之乐,乐在()(4)吃豆后之乐,乐在()
想一想,还有什么乐呢?()B归航偷豆之乐,乐在热情淳朴的小伙伴 你觉得这群少年中,哪个人最有趣? 最慷慨的阿发
师追问:阿发的“引贼入室”傻不傻?为什么?
想象神态和动作,重点演读阿发的这句话:“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 这种淳朴热情,除了阿发,还能在哪些人身上看出来? 最聪明的双喜(PPT显示:失主和小偷的对话),同桌二人分角色朗读: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
失主找上门了,小偷双喜不但不羞愧,反而还在镇定地钓虾。你见过这样的小偷吗?
双喜要请的客是谁?双喜把这次偷窃行动定性为什么?那么,失主六一公公答应了吗?六一公公还有更有趣的回答,请看。最淳朴的六一公公
同桌二人分角色朗读(PPT显示:失主和小偷的对话2)“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好。”
“豆可中吃呢?” “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城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
生活中,你若丢了东西,会怎样?被偷了东西不恼不怒,还说应该,还感激夸奖小偷。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修改意图:文中的很多人都有有趣之处,像双喜的聪明老成体贴,六一公公的淳朴热情„„原稿中预设太少,容易造成课堂的被动。此处增加了预设)淳朴的民风养育了热情的平桥村人。(板书:热情伙伴)伙伴的热情,给这罗汉豆增添了最纯真最质朴的趣味。
这热情,这淳朴,是通过什么描写传达给读者的? 你的身边有这样热情的小伙伴吗?
(三)小结
赏趣活动进入尾声,我们来小结一下:经过同学们的慧眼,我们赏析了充满乐趣的人、事、景,这正是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今后读小说,要记得从这几个角度去赏析,具体就是(对照板书):从多种感官赏析景物、从语言、动作分析人物性格。
(修改意图:水到渠成,点到为止,给学生一定的文体知识。同时小结本课涉及的阅读方法)
四、感悟主题,戏外之音
①黑板上还有一个大问号没解决呢。让我们回归课堂最初的问题:PPt显示,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朗读,体会其中的情感。思考为什么是好戏、好豆? 生交流。
PPt显示:鲁迅先生的话: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 ɡǔ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普通的豆,普通的戏,经历了岁月的沉淀与记忆的过滤变成了游子思乡的蛊惑,变成了永不褪色的童年画卷,永远浸透着真情与快乐!难怪,迅哥把平桥村称作——乐土!
迅哥之意不在戏,在乎戏外之情趣也!
(板书:情趣,改“?”为“!”,完成板书和对联横批:情趣盎然)
(修改意图:照应开头的主问题,回顾全文,融会贯通,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解开矛盾,完成对联。)②结束语:(对照板书总结)一个诗情画意的水乡之夜,一群热情淳朴的小伙伴,共同完成了一首情趣盎然的童谣,完成了一幅永不褪色的童年画卷,他们,才是这场社戏真正的主角。来,齐读对联: 哈哈,诗情月夜少年驾船好快乐!嘻嘻,热情伙伴归航偷豆真有趣!横批:情趣盎然!下课!
(修改意图:这幅对联贯穿了整节课,用对联结束整节课,简单明了,富有趣味。)
第二篇:七年级政治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鲁教版)
第一单元 珍爱生命 热爱生活
第一课 生命最宝贵
多彩的生命世界
1、为什么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p4(识记)
2、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的表现?P6-7(阅读)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1、为什么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P8-10(识记)
2、如何珍惜爱护我们的生命?P10-12(识记)
第二课 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
热爱生活 从点滴做起
3、为什么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P14(识记)
4、人生价值是怎样体现的,我们应该如何来实现自己的价值?P16-17(识记)迈好青春第一步
5、为什么说青春是美好的?p18(识记)
6、怎样让自己的青春更美丽?P20-21①②③④(识记)
第三篇:七年级《社戏》教学设计
七年级《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是小说。就内容而言,是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第一篇作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社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5、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设计: 以品读体验为主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记述了一段幼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了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读体验,在品读中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于景的,同时联系生活,在品读体验中揣摩语言,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本篇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童年引读。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同学们,我们的童年都是美好快乐的。哪位同学愿把自己最难忘的经历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小说《社戏》,那又是怎样的一件事,一种感受呢?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l.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例:惮 踱 颇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潺潺宛转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3段)--看戏中(4-30段)--看戏后(3l一49段)
三、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是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讨论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虾“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钓尖送到嘴里去”,被钓上来,自然乐趣甚浓;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钓来的虾,更会甜在心里。
“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
第四篇:《社戏》教学设计(河大版七年级上册)
《社戏》教学设计(河大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所表现的童趣,理解儿童之间的纯真的情谊。
2、体会课文中各种描写方法,理解这些描写的作用。
3、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难点: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一、导入新课
1、对许多人来说,童年都是美好快乐的: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呵,童年却是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童年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之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从我们学习过的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中感受出来。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社戏》,一起去寻觅童年快乐的情感体验。
2、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3、解题:社,礻旁加土,是个会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插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社,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二、新课导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积累词语。
2、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合作学习目标:
3、通过小组合作,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4、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二)教学实施过程:
1、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圈画、积累词语。
A字音、字形:
惮 dàn 歌吹 chuī 漂渺 piāo miǎo 归省 xǐng 潺 chán 皎洁 jiǎo 撺摄 cuān duo 絮叨 xù dāo 凫水 fú 行辈 hang 纠葛 jiū gé 宛转wǎn 怠慢 dài 家眷 juàn 蕴藻 yùn zǎo 踊跃yǒng
B词义:
⑴ 倘: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⑵ 大抵:副词。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⑶ 相仿:大致相同。仿:类似。⑷ 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⑸ 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⑹ 诚然:副词。有确实的意思。
⑺ 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本课是舒畅的意思。⑻ 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⑼ 朦胧:月光不明。本课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用作形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⑽ 歌吹:歌声和乐声。
⑾ 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屹:山峰高耸的样子。⑿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⒀ 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兴:兴致。⒁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注:以上词语在学生积累的基础上适当补充。
2、学生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中心事件)本文回忆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A、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
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G、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C D E F 略写的是:A B G
4、继续合作探讨,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三)课后作业:
1、课后习题一: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2、思考:读罢本文,你认为戏好看吗?豆好吃吗?
(四)板书设计:
略A、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略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详C、看社戏前的波折;
社戏
详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详E、去赵庄看社戏;
详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略G、六一公公送豆。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一、导入新课:(由检查思考作业导入)
思考:读罢本文,你认为戏好看吗?豆好吃吗?(让学生畅所欲言)
讨论后明确:
戏:17段 白天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头老生一个也没翻,18段咿咿呀呀的小旦唱的人昏昏欲睡,起先踱来踱去唱,后来20段我最怕的老旦索性坐在交椅上唱,使得大家不住地打哈欠。19段我期待的蒙白布,套黄布衣跳老虎的戏剧也没有看得见。唯一使人振作了一下精神的是一个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仅此而已!于是,双喜他们喃喃地骂。我也忍耐地等。终于大家熬不住了,当双喜提议回家时,大家立刻赞成这些都表明社戏是乏味的。
豆:很普通,有但我吃了豆(六一公公送来的),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为证。况且,孩子们夜晚在船上匆忙中所做的,带有泥土气,缺少调味品的豆,很难和在家由大人精心制作的好吃。
二、新课导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目标:
1、再读课文,梳理情节,理清脉络。(填空的形式)
2、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合作学习目标:
3、小组合作探讨: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很乏味,为什么我觉得那样好?
4、思考作者对这段往事的总的评价是什么?应如何理解这段话?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二)教学实施过程:
1、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行文线索,梳理情节,理清脉络。(填空的形式)
线索:到赵庄看社戏
脉络:平桥乐土(13)盼望社戏(49)月下行船(1016)船头看戏(1721段)午夜归航(2230段)偷豆余波(3139)
2、找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一句话。体会含义。
第40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者对那夜的情景始终难以忘怀。
3、小组合作探讨:我们从文中了解到,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很乏味,为什么我觉得那样好?
讨论后明确:(1)首先缘于我当时有一种失而复得的心理;(2)是因为那里景美(自然美);(3)最关键的是人美(人性美)。
师生深入探讨:(1)缘于我当时的独特的心理看社戏是我最盼望的,是我焦躁、失落、伤心之后得以实现的愿望。
A、作者是怎样描写我看戏前的心理的? 课文抓住心情急剧变化来写。先是盼,接着是急,急得要哭。然后是猜: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样把儿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进而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写进了我的失落与伤心,小伙伴们高兴地讲戏,却只要我不开口,同时从不同的角度渲染:母亲的为难,外祖母的察觉都突出了我当时的伤心之情。
B、正是这样,当所有的难题解决了以后,我能够去看戏了,我是怎样的心情?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愉悦、喜悦之情。(2)景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A、平桥是乐土: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讨论并归纳: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但在我是乐土。
因为:⑴ 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⑵ 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⑶ 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教参讲解: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作者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看社戏一节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于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而且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那种受束缚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了。)
B、江南水乡独具魅力:月下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等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
a.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抓住关键词句、描写手法赏析?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讨论归纳: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月色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听觉:(歌吹,横笛,宛转,悠扬)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心理: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自失是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这是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
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景物之美:
如朦胧在句子中究竟是什么意思?
交融,晕染之意,作动词用,展现画面之美。(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如: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用远山来陪衬,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之快,也突出了我急切兴奋喜悦的心情。
从描写手法感受景物之美:
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
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月夜美景,情景交融,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
b.至于深夜归航的描写又怎样呢?抓住关键词句、描写手法赏析?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
明确: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语句是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社戏舞台的描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江南水乡水雾弥漫,舞台灿烂斑斓的美丽景象,仍然表现了作者为此深深陶醉的心理。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直接描写船,作者写得带有童话色彩,化静为动,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高兴喜悦的心情。
c.结论:那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无边的豆麦,悠扬的笛声,仙境般的戏台无不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3)人美:主要以双喜、阿发、六一公公为代表
A、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心细如发,聪明伶俐。
⑴ 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⑵ 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⑶ 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安慰我──表现双喜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
⑷ 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能拿主意,果断。
⑸ 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善于为他人着想。
⑹ 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⑺ 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孩子。
如有学生提出双喜领头偷豆是偷窃做坏事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讨论并归纳:⑴ 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⑵ 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
⑶ 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B、阿发:憨厚淳朴,待人真诚。让小朋友偷自己家的罗汉豆。(憨厚往来的摸了一回偷我们家的吧„„)
C、六一公公: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至于他夸我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只不过像今日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一样。也有观点认为六一公公虽是个好人,但是有农民的局限。他夸我的话,表明他意识深处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在当时也是难免的。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作者对这段往事的总的评价是什么?应如何理解这段话?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结尾一段话。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三)课后作业:
1、课后习题二:夏夜行船、月夜归航在写景叙事上都非常精彩。夏夜行船通过哪些所见所闻所感来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夜归航中我的心情与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2、思考:《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
(四)板书设计:
社 戏
普通的戏
加上失而复得的心理、景美、人美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
普通的豆
第三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一、导入新课:(由检查作业导入)
思考1:《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
《社戏》的题目放在戏上,按理说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以为是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正因为如此,戏的内容写得并不多(甚至并没有写出戏究竟好在哪里,相反倒写了许多对戏不满的内容),围绕看戏,选取了一些戏外的生活素材,这些材料都是集中反映主题思想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材料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
思考2:夏夜行船、月夜归航在写景叙事上都非常精彩。夏夜行船通过哪些所见所闻所感来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夜归航中我的心情与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月下归航写了众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
二、新课导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目标:
1、重温课文,概括文章中心。
合作学习目标:
2、小组合作探讨:赏析优美词句,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结合课后第三题)
(二)教学实施过程:
1、重温课文,概括文章中心。
明确中心:本文回忆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2、学生合作探究:品味下列语句。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试结合上下文的描写,体会我心情的变化。)
明确: 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一句景色描写好在哪里?(试从修辞的角度来品析优美的语言。)
明确:以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夜晚船行之快,体现了我心情的急切。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明确: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
明确: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三、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1、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看社戏这是主要事件,所以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这些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画面,都以细腻生动的语言作了详写,而乡间生活等故事只是简略地谈了一下。
2、本文前后照应也很出色。如:孩子们撑船、出航、归航动作一样,表现孩子们很能干。再如:初到赵庄写戏台由远而近,回去时又由近而远,表现出我初到时的新鲜兴奋感和离去时的依恋感。
四、检查字词(当堂听写)
五、板书设计:
社 戏
叙事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
写景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画面
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六、补充资料:关于社戏演出的内容,小说中是这样记述的:首先是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几个赤膊的人翻了一阵筋斗,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然后是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最后是老旦出台慢慢地唱。这究竟是一出什么戏呢?据徐淦《鲁迅和绍兴戏》一文考证,这是绍兴戏《游园吊打》。该戏叙述的是唐朝宰相卢杞陷害忠良,纵子作恶,终于被惩的故事。卢杞的儿子(剧中称为恶少)带了帮闲家丁到忠良朱文光家抢亲,被朱文光抓住打了一顿,直到写了服辩(悔过书)方才罢休。服辩词云:恶少抢姣姣;家丁惹祸苗;恶少下遭再来抢姣姣;家丁变猪变狗变阿猫。小说中被绑在台柱上的红衫小丑就是卢杞的儿子,那个花白胡子的就是忠良朱文光。
骨干教师点评:
《社戏》这一课教案最大的特点是朴实、平实、踏实。
教案的设计关注学生,处处考虑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习状态。第一课时的导入以童谣入手,使学生能够迅速的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进入到文中的情境。第二、第三课时以提问的方式导入,积累和巩固了学生的语文知识。
问题的设计简洁、明确、有梯度,是教师在对教材反复阅读、分析、内化形成的理解。给学生以很大的思考空间。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语文本之间的多层次的对话。
第五篇:七年级政治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珍惜新起点教学案
第一课 《珍惜新起点.》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新的学习环境,包括外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具备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融入新生活,培养学生的主人公意识,与同学友好相处,对新学校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同时对初中生活充满向往和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与难点] 如何较快地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与新同学建立真挚的友谊?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学校,新同学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初探:认真阅读课本,完成预习自测题
(一)辨别正误
1、成长中的友谊将使宝贵的初中生活更加精彩,青春的生命充满阳光。()
2、只有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我们才能奏出最优美的班级乐章,才能在集体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二)最佳选择
1、在新集体里,我们会有许多不认识的新同学。面对新面孔,我应该()A、从记住对方的名字开始,结交更多的新朋友 B、只要学习好,别人就会主动和我交朋友
C、只和小学同学交往,这样才能建立起长久的友谊 D、万事不求人,有没有朋友无所谓
2、“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这句话的意思是()A、一个优秀集体要有共同目标 B、建成优秀班集体需要很多人
C、班集体成员人心各异,照样能成大事
D、只要人人都是学习尖子,就能建成优秀班集体
3、进入一个新的集体,会有许多不适应,我们如何看待新集体?下列想法正确的是()A、新集体是个大家庭,同学间彼此关心,努力融入新集体 B、进入中学,学业负担越来越重,我们应该只把学习抓好 C、集体与个人没有多大的关系 D、只需努力发挥个人的特长
(三)辨析
1、我们生活在一个班级中,没有了共同目标,我们就不能建成优秀的班集体。
三、师生互动进行活动探究
(一)阅读课本第5页材料,完成以下任务
1、自我介绍,要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来自哪个地方,毕业学校,生日,兴趣爱好和性格)
2、看看自己记住了多少新同学的名字,自己已经和多少人比较熟悉或了解
小结:当我们踏入这个新的班级,我们将认识更多的新同学,结交更多的新朋友,并一起在学习生活中分享成长的快乐,我们应该尽量扩展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
(二)阅读课本第4页材料,思考后回答问题
1、新学校,新鲜事(说说新学校,对学校的印象包括进入中学之前和进入中学之后的印象)
2、你最喜欢学校的什么地方
3、进入新的环境,你有什么样的体验或感受?
(三)阅读课本第6页材料,填一填
1、看看我和同学有哪些相同之处
彼此交流后,我们发现这个小小的班集体里,有这么多亲密的伙伴。这份成长中的友谊将使我们宝贵的初中生活更加精彩,青春的生命充满阳光。
(四)阅读第6页相关链接内容
1、谈谈友情的魅力与价值
四、巩固练习:(参考导航)
五、成长写真
学习了这一课后,你有哪些方面的收获与提高?(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还可结合自身实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