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美丽的祖国 主题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1:0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鲁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美丽的祖国 主题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鲁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美丽的祖国 主题教学设计》。

第一篇:鲁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美丽的祖国 主题教学设计

鲁教版第一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走进千山万水为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精读课文有《古诗两首》《桂林山水》,略读课文有《七月天山》。本组课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桂林山水》《七月天山》是写景散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游记,文章题材多样化,语言丰富多彩。

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徽、螺、谐、漓、澜”等16个生字。正确读写“洞庭、无暇、翡翠、仿佛、蜿蜒”等36个生词。正确辨析“似、卷、转、饮、重”5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两首》《桂林山水》;理清《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背诵《七月的天山》喜欢的段落。

3.感受桂林山、水和七月天山的特点,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4.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并会仿写简单的排比句;体会对比写法的作用,并学习在表达中运用。

5.学习并总结写景类文章通用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课外阅读。

6.能根据“调动一切感官”“有画面感”的要求,写好基本的景物习作。

单元教学重难点:

1.感受不同景物的特点,学习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2.认识排比、对比等新的修辞方法并能简单的仿写。

3.总结和运用“学习写景类文章常用方法”指导自己的课外阅读。4.能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方法写作。

单元教学思路:本单元课文语言准确、鲜明、生动,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教学时指导学生反复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魅力,精彩语段熟读成诵,积累优美语句。《古诗两首》内容浅显,学生易于理解,所以安排拓展阅读《江雪》《饮湖上初晴后雨》。《桂林山水》,语言优美,修辞丰富,以总分总的方式枸篇,写法有特色,所以设计为以文带文课,让孩子们学习本课写法写大海景色。《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以游览顺序写了作者的所见所感,所以安排同样以游览顺序记叙的写景课文《七月的天山》同时学习,设计为以文带文课。

四、拓展资料

1.《江雪》《饮湖上初晴后雨》 2.自读课本 3.风景名胜视频

五、课时安排

1.“单元整体导读”1课时

2.“诗画情”——学习《古诗两首》1课时

3.“不一样的山水”学习《漓江山水》(读写结合课)1课时

4.“不一样的山水”——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以文带文课)1课时 5.群文阅读

1课时 6.整理巩固

1课时

课前预习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搜集有关文字、图片资料。

3.读熟第一单元课文,试着归纳每一篇课文的内容,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单元整体导读

一、理清单元内容

1.导语

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奔流不息的江河,连绵起伏的丘陵,直插蓝天的雪峰,辽远广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接下来,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做一次愉快的旅行,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吧!

2.第一站 敬亭山 洞庭湖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和音韵美。(2)推荐《江雪》《饮湖上初晴后雨》

3.第二站 桂林山水

(1)朗读课文描写山、水两部分。(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第三站 双龙洞

(1)朗读课文,试着画出游览路线图。金华城 →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2)简单说说外洞、空隙、内洞给你留下的印象。

5.第四站 天山

朗读《七月的天山》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和描写侧重点: 进入天山(重点写溪流)——再往里走(重点写原始森林)——天山深处(重点写野花)

二、学习生字词

1.画出本单元生字自主学习,疑难字教师讲解

2.书写生字

3.画出文中生词,读一读,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本单元生词,不理解的词语借助读上下文、工具书等解决。

第二课时 诗画情——学习《古诗两首》

1.导语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诗歌讲究诗情画意。

2.诗中有画

(1)出示《独坐敬亭山》

(2)思考:诗歌中提到了哪几种事物?(鸟、云、敬亭山、作者)

(3)按照诗中所写,应该是一副怎样的画面?(在纸上画一画)(4)提醒注意:鸟和云是否应该出现在画面中?(尽、去)(5)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首诗,熟读成诵。

3.画中有诗

(1)这样一幅画给你怎样的感受?(冷清、孤独、灰暗等)(2)这也是诗人的内心情感。为什么诗人此时会感到孤独、寂寞呢?(出示李白的背景资料)

(3)诗人用怎样的诗句来表现自己此时孤独无奈的心情呢?(4)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句中的“鸟飞尽、云独去”暗示了世人纷纷远离自己。而“孤、独”二字正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5)此时,又有谁懂自己的心呢?(只有敬亭山)(6)我们应该怎样朗读才能读出作者的心呢?(低缓)

4.认识古诗中的意象

(1)古诗中,一些平常的事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意义,使得这些事物在诗歌中有了相对固定的含义。比如“月”在古诗中就代表“思乡”之意。

(2)出示《江雪》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鸟飞尽、孤、独”等字眼,体会柳宗元“孤独、寂寞”的情感。

(3)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5.学习《望洞庭》

(1)读诗歌,画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两相和”“镜未磨”“翠”体会诗中景色和谐、潭面平静、山水青翠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3)推荐《饮湖上初晴后雨》,朗读、背诵。

6.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学习《漓江山水》(读写结合)

1.作者荡漾在漓江上,看到了怎样的漓江美景?指名朗读第二小节。2.作者用了怎样的语言将漓江清、静、绿的特点充分淋漓的展现出来的呢?

预设一:一是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的写作方法。

A.作者将漓江的水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

B.认识排比句,体会作用:

(1)课件出示这三句话,从视觉感知句式特点。(句式相同或相似;三句)

(2)这就是排比句。看一看,排比句给你什么印象(整齐);读一读,排比句又给你什么感受(节奏感)

(3)齐读这三句话,再次感受排比句的好处。

预设二:二是作者运用感叹句表达的事物的特点

朗读句子,体会作者用叠词和感叹句来赞美漓江这一写法的好处。

预设四:认识对比写法

(1)本段开头不是直接写漓江,而是写的什么?(大海、西湖)(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认识对比写法)

3.不同形式朗读、背诵。

4.学习桂林的山的特点。

(1)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

(2)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怎样描写桂林山的这几个特点?(形状、色彩、陡峭)

(3)比较二三小节,发现其共同的写法(对比、排比)

(4)不同方法朗读,背诵。

5.感受山水图的美妙

(1)读一读,第四小节写到了哪些景物?(山水、云雾、树花、竹筏小舟)

(2)作者怎样巧妙地将这些景物安排在一起呢?(从上到下的顺序)

(3)课件出示:观察这些句子,有什么发现?(排比、短句)(4)指导朗读和背诵。

6.全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布局谋篇的?(总分总)

7.拓展练笔

(1)播放蓬莱的大海自然风光视频。

(2)试着用本课所学的比喻、排比、对比等写作手法来写一段话,将大海的特点表现出来。

8.总结全文。

第四课时: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以文带文)

一、复习《桂林山水》,背诵二三段。作者写山和水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二、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

1.默读课文朗读二三小节。

(1)这里的山有什么特点?(花多、土红)

(2)和《桂林山水》相比,作者在表现这些特点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也用到对比。也用到景物组合。相对简单,因为重点是写双龙洞。)

2.自由读外洞、孔隙、内洞段落

外洞、孔隙、内洞分别具有什么特点?作者用怎样的语言写出这些的特点的?(外洞大。作者用打比方的方法[大会堂]和列数字[聚集一千或八百个人开会]的方法说明。孔隙窄小,作者描写了小船的大小和自己进洞经过孔隙的感觉来表现孔隙的特点。内洞又黑又大又美。作者主要描写了内洞的美,运用了“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两个词语)

3.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1)本文的写作顺序——游览的顺序(主线)(2)画出本文描写溪流的句子,读一读(暗线)

三、拓展学习《七月的天山》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1)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七月的天山”的?

(2)作者是用怎样的描写手法(或语言)将天山的溪流、原始森林和野花的美丽呈现出来的呢?(3)对比《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两篇课文在写作手法、布局谋篇方面有什么异同点?

(4)对比阅读,发现景物描写的秘密。

2.交流学习收获

3.积累与运用

课件出示《七月天山》第4自然段中描写野花的句子背一背。

四、总结课文:本课学的两篇课文都是写景文章。两篇文章都是按照游览顺序描写了游览过程中看到的景物,并抓住景色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将所见所感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文章也叫“游记”。今后我们的习作中也可以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第五课时: 群文阅读

1.阅读《自读课本》第一单元的文章。

2.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归纳出每一处景物的特点。

(2)画出描写景物特点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景物特点表现出来的?

(3)背诵你喜欢的语段。并把精彩的语段整理到阅读笔记上。

3.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梳理。共性问题,可进行专题讨论或练习。

第六课时: 整理与巩固

一.词语关 1.抄写“词语盘点”中的词语,纠正易错字 2.形近字组词

3.辨析本单元多音字,组词(卷、转、饮、重)4.本单元四字词语填空

二、内容关

《桂林山水》第二、三段课文内容,《七月天山》描写野花部分内容,背诵,填空。

三、语言运用关

1.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1)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一股甜甜的泉水,使不幸的人忘记生活的苦涩。(排比)

(2)雨后,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宛如一座彩桥悬在上空。(比喻)

(3)东方天边的彩霞时刻在变幻,如霜枫,如榴火,如玛瑙,如琥珀。(排比、比喻)

(4)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排比)

2.运用其中一种或几种修辞手法写一种景物。(教师PPT提供春夏秋冬的几种景物供学生选择)

第二篇:鲁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

鲁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鲁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2.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练习修改习作。3.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学习收集资料。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时间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要求: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这样形成的。要言之有序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鲁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师: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美丽的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自然景观的环境状况,你一定想把它记下来是吧,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上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2.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1)在小组内展示(2)在全班展示 第四课时

鲁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1)自己读一读。(2)指名读,(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2)指名读

(3)想一想: 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 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6)抄写诗句。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

学习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3.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初步地读出亿以内的数。学习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学习难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2、3、4页,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独立完成过关检测。

一、自主学习1、10个一是(),10个十是(),十个百是(), 10个千是()。

2、数数:

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个、十、百、千、万,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是()。思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一万一万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是()。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10个一百万是()10个一千万是()

4、阅读教材第3、4页,完成下题。

1)、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是()。

2)、一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都是()。

3)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臵,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个数位是一级,个级、万级、亿级都是()。

三、过关检测: 1、13819000中的8在()位上,表示8个();3在()位上,表示()。

2、个级包含的数位有()、()、()、();万位、()、()、()在万级上。

3、一万一万的数,按顺序填数96万、()、()、()、()。

4、十万十万的数,按顺序填数70万、()、()、()、()、()、()。

亿以内数的认识(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2.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学习重点:含两级的数的读法。学习难点:数位上出现0的读法。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4、5页,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独立完成过关检测。

一、自主学习

1、读出下面的数

305 读作: 300 读作: 53500 读作: 2879 读作:

2、万级包括的数位是()、()、()、()。

3、个级的记数单位有()、()、()、();万级的记数单位有()、()、()、()。4、123456789是一个()位数,4在()位上,表示4个()。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观察例2,小组交流完成:(1)2496读作:(2)6407000读作:(3)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不同点:()

2、以85000300为例讨论含有两级数的读法。(1)讨论万级、个级上都有具体的数字该怎么读?(2)讨论每级中有0的数的读法。

我知道含有两级数的读法:先分级,万级的数按照()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字;每级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个零;每级末尾的0的()。

(3)、我会读。2430800 读作:()23000050读作:()

三、过关检测:

1、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2、做练习一第2题。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写在课堂练习本上)。12345600 3074561 40095030 76503000

4、读出下面各数

200800 读作: 7090000读作: 4600000读作: 7005003读作:

亿以内数的认识(第3课时)

学习目标:

1、在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加深对数的组成的理解。

2、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的一些基本方法,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学习重点: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学习难点:掌握什么时候写0,写几个0。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6、7页,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独立完成过关检测。

一、自主学习

1、写出下面的数

五千零三十写作:()三千二百四十五写作:()九千零一写作:()六万三千四百二十写作:()

2、个级的记数单位有()、()、()、();万级的记数单位有()、()、()、()。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观察例3主题图,合作交流。

(1)根据读法,在计数器上拨出“六千八百五十万、三千零八十万” 这两个数。

(2)计数器上拨出的数“六千八百五十万”是()位数;“三千零八十万”是()位数。

(3)六千八百五十万写作()三千零八十万写作()

(4)我知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写数时从高位写起,先写()级,再写()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占位。

2、自主写数

(1)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写作:(2)二千零五万七千九百写作:(3)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写作:

3、完成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三、过关检测: 1、1032450是一个含有()个数级的数,3在()级上,表示(),5在()级上,表示()。

2、一个数由7个百万,3个万,6个百,7个一组成,这个数是(),读作()。

3、做练习一第4题。

4、读出下面各数200800 7090000 4600000 7005003

5、写数。

(1)三千五百八十九万三千写作:(2)七千零五万七千六百写作:

(3)三千零九万零七十五写作:

亿以内数的写法的练习课(第4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2、熟练地写含有两级的数。

学习重难点:掌握每级中间或者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一、填空题。

(1)、我们在读数时,先读()级,再读()级,最后读()级,读万级或亿级时,要按照()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字,每级()的零都不读;每级中间有一个零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个零。

(2)、写数时,从()位写起,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3)、306759000这个数中的5在()位上,表示5个(),亿位上是(),表示()。

(4)、一个七位数,最高位上是6,最低位是3,其余各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它是由6个()和3个()组成的。

二、.请读出下列数字。

134578919 读作: 376008704 读作: 2030607080 读作: 200000004 读作: 90990900008 读作: 57080023040 读作: 1567009 读作: 6302050 读作:

50060003 读作: 2060800 读作: 4302000 读作:

三、请写出下列数字。

三千零一写作: 五千七百亿零三千五百零四写作: 四千二百零三写作: 九亿零七写作:

三百亿零四万零四写作: 八万九千二百三十写作: 五百零三万四千写作: 二十五万零七百写作: 一百万零五十写作: 四千三百零二万三千五百写作: 六万八千零一写作:

四、用0、0、0、3、7、2、4这七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七位数。(1)、只读一个零的数。(2)、读两个零的数。(3)、读三个零的数。(4)、一个零也不读的数。

第四篇: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古诗两首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背诵。

难点:看注解,想象画面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交流。

2.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望洞庭》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

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2、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教学重难点:

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

点。

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能对一种事物的几个方面进行描写,并会运用排比句式。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或投影);

2.播放《桂林山水》录像;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文中哪些词语引

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

板书:

3.体会词语和句子。

投影:“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什么句?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无瑕: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5.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板书: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

附:板书◆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VCD。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4、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

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二(2—3)讲路上的见闻。

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8)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

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课外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4、七月的天山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

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

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

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

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课后小结:

第五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

第一单元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单元主题分析:

大自然是人类文明的根,智慧的根。从古至今,无论人类文明的脚步走得有多快,智慧的翅膀飞得有多高,人类一直保持着对大自然的眷顾与依恋。和作家、诗人、旅行家、探险家一起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的画卷吧,从《桂林山水》《望天门山》《望洞庭湖》中发现怎样欣赏名胜;从《秋色》《大海的歌》《下雪的声音》中体会怎样用心和自然交流……

学习这一单元,一要注意品味朗读,想象画面,入情入境,体验自然美景,并学习作者观察自然、发现自然、感悟自然的方法。二要注意师生一起投身自然,回归自然,让自己的生命和智慧在大自然中鲜活起来,也让师生的语文生活和语文体验丰富、充实起来。三要注意审美教育,正如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所言:“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的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因而,审美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更自主地认识“鼾、屏、蔚”等34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潮、涛、增、”等44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积累相关的篇章。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用心去感受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借助语言展开想象。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学习到的写景技巧,表达自己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在广泛的阅读中提高识字量。

2、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色。

3、尝试在习作中将课文中学习到的写景方法加以运用。

4、能用普通话交谈,采用辩论的方式针对不同的不同景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在广泛的阅读中主动识字的习惯。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美就在自己的身边,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是具体的、生动的,是可见可感的。

3、结合活动安排习作训练,使学生认识习作在生活中的价值,并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课时设置:

1《

海的歌》…………………………………………………………2课时

2《

雪的声音》…………………………………………………2课时

3﹡

秋色》…………………………………………………………1课时

4《

二首》………………………………………………………2课时

5《

山水》…………………………………………………………2课时

阅读链接《美的发现》…………………………………………1课时

合学习一………………………………………………………1课时 口

美的地方》………………………………………1课时

我的小

笔头…………………………………………………………3课时

主题实践活动设计:

(课前准备:上课前十分钟分别把两个学生藏于校园某个角落。)

一.创设情境,突出活动主题:、教师:同学们,大家看看,咱们班现在是不是少了两个同学啊?刚才我分别把他们藏在了校园的某个角落,你们想不想把他们找回来啊?

教师:现在我给你们十分钟的时间,不论找到与否,要全部回到教室里来。

(注意要轻声点,不能说话不要影响其它班级上课)

2、同学们回到教室后,师根据结果进行询问:你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在找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什么或发现了什么?生生发言。

总结:同学们刚才说的真好,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定要有目标,有方法,有组织,只有这样,才能有理,有序的做好每件事。刚才大家都发现我们校园有了秋色,景色很美,好!从今天起,我们要开始我们的第一个课题的研究:感受大自然的美。

请各小组讨论一下,结合今天你们的活动,你们的认识,以后你们准备怎么去发现自然,如何开始?把你们的方案写在老师发给小组长的纸上,十分钟以后给大家汇报。

小组代表汇报:

教师:很好,现在每个小组的方案都提出来了,大家看看有没有什么意见,给他们提出来?

小结:在下一段的活动中,老师再给你们添点建议,请同学们认真地思考一下:你对哪个季节里的什么景物、事物最感兴趣,想一想:对感兴趣或者喜欢的景物、事物你了解多少?还有哪些地方你不清楚?这就要努力通过观察来搞清楚――认真的看、听、嗅、触摸……除了观察,还要注意发现一些问题,要注意做好观察笔记,做好资料积累:笔记、标本、绘画、照片……都可以,这可都是你的发现呢!

二、活动开展:、学生可对自然界的任一事物发言论(朗诵诗歌,用歌声表达,优美词句或段落)。

2、以“我感受到了美”为题写一段话。

三、教师总结

好,同学们,让我们利用每日的休闲时间一起唱着愉快的歌曲,追随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找自然界的美吧!老师等待你们精妙的发现。

三、留心观察,记录秋色:

(后面的活动与口语交际、习作结合起来。)

、大海的歌

教材分析:

《大海的歌》由两篇清新、活泼,充满情趣的小韵文组成。

《大海睡了》采用叙事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静”之美。它采用拟人的手法,使画面有声有色。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淋漓的真情,把大海静谧之美与人类新生之美巧妙地融在了一起,读来亲切自然,又饱含深情。这首小诗写得好,好就好在诗人能静下心来感受大海,和大海对话。诗人不仅看到了美景,更体验到了风景中的人情。在生活中,也许我们也有过同样的体验,唯有把自己融入自然,把真情融入自然。用心去体会才能感知,才能与这样的景物对话,听到他们对自己的诉说……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海上的风》一诗,采用复沓式的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动”之美。作者连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大海的祥和、温柔,粗犷、豪放。大海时而是纤纤的花仙子,时而是多情的琴师,时而是勤劳的汉子,时而又是粗放的狂飙,这就是变化万千的大海。两篇韵文,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想象丰富,情趣十足。读后使人身临其境,遐想无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10个生字。理解“绽开、波浪滔天”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读中感悟,读中想象。

2.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想象大海优美的画面,体会夜色中大海的美丽与静谧,以及大海的万千气象,领略大海的神奇壮观。

重难点分析: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的神奇与变化多端,发展想象力。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喜欢的段落。体会诗歌的意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大海的资料、图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情趣。

.教师导语:同学们,见过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大海的风光吧!播放大海的图片。

2.初谈对大海的感受。

[语言训练]:看了图片,再结合你见过的大海,说一说你感觉到大海怎样?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描写大海的诗歌。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两首诗,认识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指导学生读通读顺

三、品读诗歌,读中感悟。

.默读诗歌。

2.出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1)默读思考:每首诗中的大海给你什么感受?你感到大海有什么特点?画出相关诗句。(2)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所描写的情景?想象一下那情景什么样?试试怎样读出你的感受。

四、集体交流、感悟《大海睡了》。

.体悟大海沉睡时的静。

读读这首诗,想想沉睡了的大海给你什么感受?板书:宁静

交流: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的?

随机点出“不闹了,不笑了”,指导读好第一句,体会大海的静谧。

(3)还从哪儿读到了大海睡觉时的宁静?

教师随机点拨“轻轻的”一词,指导读好第二句,体会大海的静谧。

2.体悟大海沉睡时的美。

交流理解“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这个“她”是谁?点出:“抱”、“背”,她怎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出示画面,如果你是明月,你是星星,在大海妈妈的怀抱里、背脊上,你会做些什么?又会想些什么?

(2)大海妈妈的臂弯里抱着月亮姐姐,背脊上背着星星妹妹,她就像一位慈爱的妈妈正在哄孩子睡觉呢!哄着哄着,她自己也睡着了。听,播放潮声。(学障班)

出示: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大海睡熟的鼾声。

谁能读好它。自己先试试。指名读。

(3)大海和星月,母亲和孩子,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情感哪!板书:美。

(4)指导朗读,试着背诵。

五、作业、背诵大海睡了。

2、摘抄好词好句。

板书设计:

不闹了

宁静

不笑了

大海睡了

人性

抱着明月

温柔

背着星星

第二课时

一、集体交流、感悟《海上的风》。

(一)入情入境读诗歌。

.播放一段有关海风声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大胆发挥想象,伴随着呼呼的风声,看到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

教师引导:“让我们睁开双眼,随着风姐姐一起漫步海边去感受‘海上的风’”。

2.教师泛读,将孩子们带入情境。

3.各种形式读文

(二)感悟大海风的神奇。

.从话题的交流中,感受神奇。相机指导朗读。

●把海上的风比作花神,展现海上浪花翻滚

●琴师,展现浪花翻滚发出的声音

●把海上的风比作大力士,展现渔船来往的繁荣景象

●把海上的风比作狮子,展现海风来临时海上波浪滔天的壮观气势。

2.读中体会:师生交流感悟的同时,多种形式品味朗读。

3.思考:诗歌的最后为什么用省略号?还会怎样?(引发想象)

4.展开想象,感悟海上风的神奇

(1)媒体出示大海美丽富饶的动态画面,海湾、帆船、蓝天……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浪花的拍打声,柔柔的风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2)仿照这首诗的语句说一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出示填空:

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_______;

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_______;

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_______;

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_______。

二、仿写诗句,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教师导入: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诗人,写下自己的小诗。续写“大海的歌”,写在小本本上。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认读本课生字,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滔”字。

(1)自主学习7个生字。(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2)全班讨论。(音、形、义、写。)

教师点拨:“涛”与“淘”、“朝”与“潮”、“绽”“淀”的对比、区分。

(3)学生选出最难写的字,师生进行探究,学生练写。

四、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合作朗读课文。2.配乐读文3.指导背诵。

五、拓展活动:

收集有关大海的诗文,了解有关大海的知识。

六、作业

试着编写自己的“大海的歌”。

板书设计:

花神——海浪翻滚

琴师----波涛声音

海上的风

大力士----渔船往来,一派繁荣

狮子----波浪滔天,气势壮观

2、下雪的声音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的散文。作者心思的细腻,语言的精妙,让人读来回味无穷。作者以独特的生活视角,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描写了自然界中少有人关注的“下雪的声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雪的赞美,对春的向往,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作者把自己对雪的感触娓娓道来,让你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这雪声、雪情、雪景当中。让我们的心灵在被陶冶与涤荡之余,能够潜心静气地去思考和回味。

学生在对内容进行理解时,需要展开丰富地想象,融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细细地品味,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感悟到作者笔下的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十七个生字,会认字八个,会写字九个,理解“倏忽、翩翩而至、袅袅婷婷、窸窸窣窣、窃窃私语”等生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用心感受下雪的声音,体会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情境

3.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笔下描绘的情景,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重难点分析:

用心感受下雪的声音,体会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情境。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淳朴、真实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学生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师生从谈话交流开始,谈自然界,谈万籁之声,谈窸窸窣窣的雪声。

过渡:是呀,我们听过雷声、雨声、风声、涛声,你听过下雪的声音吗?这节课我们不光用耳朵来听,还要用心来感受下雪的声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指名读课文。(发挥学生的评价方式)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中的语言理解。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的内容,读懂作者的心思。

过渡:“下雪的声音是微弱的,微弱的几近无声。但是,你如果屏气凝神,还是会听到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雪的世界中去聆听那下雪的声音。”

.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边读边思考:下雪的“声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这种声音是作者用心感受,有感而发的。作者听到下雪的声音是一种怎样的声音?

●画出相关语句,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2.围绕话题,展开讨论。

3.师生交流。

●交流中,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如“倏忽、翩翩而至、袅袅婷婷、窸窸窣窣、窃窃私语”等,同时让学生想象画面,想想雪中的声音。

●读中感悟,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入境无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而内化成自己真切的感受,并抒发出来。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那我们就会听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在生活中,你有过“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的体验吗?展示

2.学生畅谈交流。

板书设计:

2下雪的声音

倏忽

翩翩而至、袅袅婷婷、屏气凝神

绚丽、序曲

窃窃私语窸窸窣窣黏着你的耳畔

第二课时

一、指导背诵课文。

二、配乐体会读文。展示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出示生字认读。

2.在具体环境中认读: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胸、窃”等字。

4.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5.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6.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四、拓展延伸,感受美好。

.到大自然中,用心去聆听自然界的声音。

2.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五、作业、书写本课生字。

2、把自己学习本篇课文的感想写下来。

板书设计:

下雪的声音

用心感受

希望

秋色

文本细读:

本篇作者峻青用浓郁的色彩,在如画的景色描绘中寄托出了自己炽热的情感。通过抓住富有秋天特征的大海、蓝天、柿树、苹果、葡萄等事物,生动具体地描绘五彩斑澜的秋色世界,表现了秋天的丰收、成熟与繁荣。而在他的描绘中着重通过对秋天各种水果颜色、形状的描写,突出秋天瓜果遍地、景色迷人的特点。作者通过对柿树与枫叶的对比,更突出了柿树的鲜红与内涵的丰富,蕴涵着柿树的成熟与收获。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黄澄澄的大金帅,红玛瑙似的山楂果,绿莹莹的、红玫瑰似的呈现多种色彩的葡萄……如此绚烂的色彩,组成一幅美丽而迷人、成熟与繁荣的秋天景象。作者采用了大量比喻的修辞方法,使得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与读者面前。最后一段,道出作者之所以喜爱秋天,就是因为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表达出作者面对丰收的景象内心的快乐。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秋天这一丰收季节的赞美。

该篇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从感官上认识秋天。提示学生实际观察秋天的美景,感受自然界给予人的色彩、味道、神韵,把学习理解课文与体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作者的“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之后,跳出作者的感悟,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眼中的秋天。用看得见的画笔描绘,用直通心灵的语言表述,或是默读体味秋色的魅力,或是朗读读出秋色的绚烂,总之,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为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字7个,会写字8个。理解“逊色驰名中外绚丽繁荣等”生字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尝试运用所学到的略读课文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

3、初步体会比喻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略美丽而迷人的秋色,感受秋天成熟与繁荣的景象。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题板

学生准备:观察秋天里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秋色

师: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通过你的观察,你能把你眼中的秋色告诉大家吗?

(学生畅谈)

师:有一位叫峻青的作家也观察了秋色,想去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

二、读文识字。

1、明确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对读不好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可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参考课文题目,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说一说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1、作者之所以喜爱这样的秋天,是因为它表示着——和——也意味着——和——。

你同意作者的这种感触吗?

如果同意,请在课文中找到这样认为的理由;

2、同学交流,互相补充。

如:体现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柿子红得像一片火;苹果逗人喜爱;山楂缀满枝头;葡萄如水晶和玉石雕刻,晶莹透明。

读中体会作者的比喻手法。把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3、如果还有别的想法,请像作者那样把自己的理由说充分。

你眼中的秋色是什么样子的?

描绘出最令你感动的秋天的场面。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唇”上下结构,但是上半部撇写的要长些。

五、作业

搜集有关秋天的词语,搜集古人和今人描写秋天的精彩、诗篇或段落。

板书设计:

秋色

瓜果遍地

景色迷人

喜悦

赞美

下载鲁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美丽的祖国 主题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鲁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美丽的祖国 主题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