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教案

时间:2019-05-12 22:4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教案》。

第一篇: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教案

升和毫升是容量单位,经常用来表示容器里容纳的液体的体积。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升和毫升,是因为这两个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广,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些教学升和毫升,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升和毫升是在体积之前教学的,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标准》关于升和毫升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例了解容积的含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本单元教材分四部分编排:第10页初步教学容量的含义,体会计量容量也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第11~14页初步教学升。先讲述计量液体有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然后通过制作与操作教学1升的实际意义。

第15~17页教学毫升。包括什么时候要用毫升作单位,1毫升液体大约有多少,升与毫升间的进率及简单换算等内容。

第18~21页单元练习与实践活动。在单元练习里整理有关升和毫升的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这两个单位的能力。在《美妙的“杯琴”》这个实践与综合应用里,把数学知识和音乐感受巧妙地结合起来。

本单元还编写了两篇“你知道吗”。其中一篇介绍有关义务献血的知识,另一篇介绍笙、编钟、排箫等乐器。

1、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容量的概念。

容量是容器里最多能容纳多少液体的量。为了让学生在尚未学习体积之前先建立初步的容量概念,第10页例题作了很细致的安排。先出现直观情境,里面有大小不同的两个茶杯和大小不同的两个冷水壶。然后依次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逐步理解容量的含义。

(1)学生都知道茶杯里能盛水,茶杯有大有小,能盛的水就有多有少。例题的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里的两个茶杯,说说哪个茶杯能盛的水多些。并告诉他们,图中比较高的那个茶杯能盛的水多,这个茶杯的容量比较大。这里是教材第一次出现“容量”这个词,注意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便于学生初步感受“容量”的含义。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两点: 一是情境中的两个茶杯都是空的,里面没有盛水,“哪一个茶杯能盛比较多的水”是直觉下的想像与判断。学生通过这样的想像,容易体会到“杯子容量”的本质含义。二是要给学生较多时间去领悟“茄子”卡通说的那句话,抓住“盛的水多”和“容量比较大”,有意义地接受“容量”的含义。

(2)例题的第二个问题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容量的含义,解决并回答这个问题可以按四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说说“冷水壶的容量”是什么意思,引导他们把“容量”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回归到“能盛的水”的现实层面上,通过把概念具体化再次体会容量的含义。第二步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为了便于学生区分和表述,情境图里的一个冷水壶是红把手,壶体上刻了花;另一个冷水壶是黑把手,壶体上没有花。第三步通过倒水验证猜想。先在一个壶里盛满水,再把这壶水往另一个壶里倒。或是红把手水壶里的水倒满黑把手水壶后还剩下一些,或是黑把手水壶里的水全部倒入红把手水壶里后尚未盛满。倒水验证猜想这种方法要让学生自己想出来,并让他们动手倒一倒。第四步确认问题的答案,因为红把手水壶里能盛的水多,所以它的容量大一些。

“想想做做”第1、2题,在一个杯子里盛满水,往别的杯子里倒,继续体会容器的容量大、容量小、容量相等的含义。

(3)例题的第三个问题让学生体验需要统一的单位来计量容器的容量。教学时可以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说说“水壶的容量是多少”这句话的具体意思,再次在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过程中体会容量的含义。第二步观察教材里的插图,把一壶水往杯子里倒,如果倒入较小的杯子,刚好5杯;如果倒入较大的杯子,刚好4杯。第三步让学生说说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体会只有使用确定的杯子才能准确地表达水壶的容量,也就是需要统一的容量单位。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道例题的教学重点是容量的概念,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教材设计的一系列活动都承载在这条认知线索上,都是为建立概念服务的。

2、教学升和毫升,让学生体会它们的实际意义。

教学升和毫升各编排了两道例题,都设计了从生活实际引出并体会1个单位有多少、自制简易量器和用量器测量等教学活动。

(1)引出单位。第11页例题呈现了瓶装酱油、食用油、饮料和桶装纯净水等图片,在每幅图的旁边都标注了“×升”或“×l”。第15页例题呈现了瓶装的洗洁剂、饮料、牛奶的图片,也在图片的旁边标注了“×毫升”或“×ml”。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会升和毫升都是常用的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极广;体会这两个单位有各自的使用场合。教学这两段内容时,要让学生看着图片说说瓶里装了些什么,各有多少,都以什么为单位,为什么两道例题使用的单位不同。从而自觉地感受升和毫升都是计量液体有多少的单位。如果液体比较多,可以用升作单位;如果液体比较少,则用毫升作单位。

(2)感受1个单位有多少。学生知道升和毫升都是容量单位之后,希望知道1升、1毫升各有多少。教材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第11页例题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里装满水,倒入量杯正好是1升。设计这个实验有两个原因: 一是学生对正方体比较熟悉,又知道了1分米有多长,所以对棱长1分米正方体容器的大小有感性经验,正是这点经验帮助他们感受了1升有多少。二是在实验中能带出计量液体有多少的常用工具——量杯。在这个实验中,正方体容器是制作或选择的,1升水是在量杯上看出来的。第15页例题先介绍量筒,然后观察量筒里的1毫升水,让学生明白毫升是计量较少液体的单位。接着做滴管滴水实验,通过“十多滴”形象描述1毫升有多少。

设计的两个实验帮助学生感受了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使学生对获得的知识印象深、记忆牢。实验必须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不具备条件的学校也应该由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数学内容,让他们仔细体会通过实验能知道什么。

除了这两个实验,教材还设计了许多能体会升和毫升实际意义的学习活动。第14页第1题和第16页第2题,把1升水和50毫升水放入不同的容器,看看水面在哪里,从而加深对这些水有多少的印象。第14页第3题称1升水有多重,联系重量体会容量。第17页第5题数数100毫升饮料要喝多少口,算算一口喝多少毫升,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了毫升。

(3)教学进率。第16页例题教学升和毫升间的进率,并在“想想做做”里安排了部分习题。这个内容的教学分四个层次展开: 第一,通过说出三个量杯里各有100、250、500毫升水,教学认读量杯上的刻度和用量杯计量液体有多少的方法。第二,通过把1升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刚好倒满2次的实验得出1升=1000毫升这个关系。第三,“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几瓶正好是1升的推算,巩固1000毫升就是1升的认识。第四,“想想做做”第4题进行简单的换算练习。

3、引导学生实际应用升和毫升。

实际应用学到的知识,既体现了数学有现实的应用价值,又能在应用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教材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应用升和毫升。

(1)留心观察、采集数据。第12页第3题看图说说热水器、电饭锅的盛水量各是多少升,第16页第1题看图说说针筒、输液袋、口服液瓶里各装了多少毫升药水,第19页第7题到商店里看看用毫升或升作单位的瓶装物品。这些都是真实的数据,不仅让学生知道各个单位有很广的应用,而且丰富了生活常识。(2)合理选择、正确使用。第14页第2题为高压锅、洗碗池、塑料盆、浴缸的容量选择合适的数据,第18页第2题为金鱼缸、饮料瓶、铁锅、汤勺的容量选择合适的单位,第19页第5题为盛放2升水选择合适的容器,第12页第4题估计四个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还是小,第14页第1题估计三个容器的容量各是多少升。学生进行这些选择和估计时,凭借已经建立的升与毫升的概念,联系与这些常用物品有关的生活经验,再次加强对各个容量单位的感受。

(3)制作并使用简易的量器。第13页例题制作以升为单位的量器,第19页第6题制作以毫升为单位的量器。这些制作取材容易,只要一个上下一样粗的矿泉水瓶或玻璃瓶。制作也不困难,教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把方法交代得清清楚楚。在制作时体会1升水、1/2升水、1/4升水、3/4升水以及10毫升、20毫升„„100毫升水各有多少。

制成以后就能用来测量各种容器里大约有多少水,学生肯定很感兴趣。这些制作与测量,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实践活动寓数学内容于游戏之中。

实践与综合应用《美妙的“杯琴”》里的数学内容是: 怎样在几个不同的容器里倒入同样多的水,怎样在几个相同的杯子里倒入不同量的水。至于敲敲听听、比较声音和编编唱唱、敲出一首乐曲都是为了激发兴趣。教学时要突出数学内容,让学生想办法进行倒水的操作,使用自制的量器估计倒入杯子的水有多少。要防止只顾玩而忽略数学内容的现象。

体育场(第36-38页)[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估计体育场看台的座位数

出示体育场的挂图,让学生先估一估这个体育场有多少个看台,并说说估计的依据。接着讨论如何估计一个看台的座位。在讨论时,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去估计,如可以分成几部分或每排取一个整数值等。

最后出示一个看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对具体的数据进行估计。

二、估计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的字数

学生可以将报纸折一折,在知道一部分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个版面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的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估计方法,然后进行交流。

三、旅游中的估计

1、出示图一,让学生说说图上从北京到广州经过哪些城市;也可以提问“如果从北京到广州需要30时,那么从北京到郑州需要几时?”

2、第二、三幅图也以估计为重点。所以应多鼓励学生说一说估算的方法,对于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说的合理,都应给以肯定。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倾听他人的方法,反思自己的方法。世界人口

内容:p46~48 课时: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读信息,提问题。

1、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60亿大关。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速度增长,按最近20年的人口增长速度,全世界平均每秒增加2.6人。

2、世界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我国与美国的面积差不多,而美国的人口仅有2.76亿,我国人口却是美国人口的4.6倍。

3、俄罗斯比我国人口少得多,面积却是我国的1.8倍,我国陆地国土面积是960万千米2。

读了这几组数据,你想到了哪些可以用数学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建立小数乘法竖式计算模型。

1、板书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解决。重点研究乘法问题。

例如: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增加多少人?列式:2.6×60=

2、如果用竖式计算,你怎样列竖式?(请几个学生板书。)

3、讨论:如何列竖式,每一个乘数的数位怎样对齐?

4、师演示竖式计算。

5、学生尝试计算:3.4×21 1.24×1.7 4.47×0.72 3.5×28

6、集体评议。

7、总结:谈谈你这节课还有什么问题?也可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教材提供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分布的有关信息,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比较生疏,但通过这一途径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读一读有关信息,提醒学生特别要关注用红色印刷的内容.然后鼓励学生讨论"平均每秒增加2.6”是什么意思,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根据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用小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学会用竖式计算数目比较大的小数乘法。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

课时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

2、结合具体的事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结合事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养成节约意识。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 问题1:p47的第1题

1、实物投影练一练的第一题。要求:(1)读出“世界人口统计图”上的信息。(生自由回答。)(2)独立解决(2)、(3)两题,集体订证。注意学生能否准确从图片中获取所需的数据信息。(3)集体讨论第(4)如何列式。特别注意计数单位:60亿,2.6人。

问题

2、p48的第5题。

1、生读题,了解题意。

2、师生共同整理已知信息,并板书: 2000年人均国民收入:(1)中国是850美元(2)世界是中国的5.4倍

(3)发达国家是中国的28.3倍

3、从(1)、(2)两个相关的信息中你可以知道什么?生自由回答:世界人均国民收入是多少?

4、谁能完整地把这个问题说完整。(提名回答)

5、那么从(2)、(3)或(1)、(3)中你又能提什么问题?生自由回答。集体评议。

问题

3、p48的第7题。

1、生自由小声读题。了解问题。

2、集体讨论怎样解决,板书出相应的算式,独立计算。

一、探索小数乘法的特征。

乘法的积一定比乘数在吗?

1、p47的第3题,学生先在书中填一填,然后汇报交流自己填的方法。

2、集体观察、思考并讨论:(1)第一列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0.3乘什么数时比0.3大,什么时候比0.3小,什么时候等于0.3。(3)从这题中你发现了什么?(4)用你发现的规律验证第2列是否正确。

课后练习:p47、48的第2、4题。

教学反思: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大量确定积的位数的练习,学生进步很快。但是这样的题还是有个别同学出错。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升和毫升》教案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升和毫升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测中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升”和“毫升”以及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

这部分内容在《大纲》版教材中都作为量与计量的内容并且安排在高年级学习“体积”之后,主要认识“容积”和单位之间的换算。本套教材把升和毫升的认识安排到四年级上学期,并且安排在第一单元,有以下两点思考:第一,现实生活中人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和这些单位有关的事物,如:一瓶饮料245mL、一袋牛奶250mL、一桶花生油5L等。学生既有学习知识的生活经验,又有学习知识的现实需要。在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升和毫升,既可以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又能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能力。第二,把这个内容安排在第一单元,一方面考虑这部分知识比较容易,另外,主要考虑9月初,天气还很炎热,“玩水”是这个季节学生乐于做的事,通过“玩水”让学生了解杯子容量的意义,感受“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学生既高兴,也易于学习知识。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容积的意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

2、通过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能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挑战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本单元共安排了2课时。

第1课时,认识“升”和“毫升”。教材设计了两个数学活动,第一个数学活动,通过比较两个杯子哪个杯子装水多,使学生了解容量(容积)的概念。教材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空杯子,提出“哪个杯子装水多”的问题,同时通过书中同伴的交流介绍了两种方法:一是先把其中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中,然后根据第二个杯子水的情况,判断哪个杯子装水多。二是先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再分别倒进同样大的杯子里,观察、比较这两个杯子水面的高低,判断哪个杯子装水多。在“倒水”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兔博士的活告诉学生“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容量大。”教材的这些内容,不是教师教学的文本,而是课堂教学的指导和学生活动结果的预设。课堂活动中,教学千万不要介绍比较的方法,而要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在分组“玩水”的过程中,学会比较的方法。第二个数学活动,首先比较两杯饮料多少。教材出示了两个粗细不同、高度相同,而且装饮料的高度也一样的两个杯子。通过兔博士的话提出“说说看,可以怎样比较”的要求。同样通过两个同伴谈话的介绍,把这两个杯子的饮料分别倒入同样大的杯子里进行比较,用量杯和量筒可以测量饮料多少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认识量杯和量筒的内容。在认识了不同测量工具、知道了升和毫升及它们的字母表示后,教材设计了“把两个杯子中的饮料分别倒入量杯中”,让学生学习读量杯的刻度,了解饮料的多少。最后,教材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1题是直接读出量杯和量筒液体的多少,并填空;第2、3题都是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活动,其中第3题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使两个杯子里的水变的同样多。教学活动中,用量杯和量筒测量饮料多少的方法,学生如果提不到,教师应作为参与者进行。另外,教师还可以课前准备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物品,让学生练习认读液体的净含量。本课在学生“玩水”时,提醒学生注意,节约用水,不要弄湿其它物品,并注意安全。

第2课,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教材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实验要求是:“在100毫升的量筒装入100毫升水,倒入1000毫升的的量杯中„„”,问题是“几次才能倒够1000毫升的水?”。这里要特别注意,不是装满100毫升或1000毫的量杯或量筒(装满就多了),而是装入100毫升的水和到够1000毫升。在学生实验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1000毫升也叫1升,从而得出1升=1000毫升或1L=1000 mL的关系式。最后,教材设计了现实生活中与升和毫升有关的问题。第二单元 除法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三年级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及连乘的基础上安排的。是本套教材最后一次安排整数除法的单元。主要内容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和乘除混合运算及解决简单应用问题。按照《课标》要求,小学结段只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的除法。因为中学也不再学习整数除法运算,实际上也就是说关于整数除法的笔算,学生就学到这为止。这一要求比《大纲》降低了不少的难度,删去了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和四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三位数及难度较大的商中间、末尾有0的复杂计算。从教材安排来看,《大纲》版教材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都安排在三年级下册,一般需要24课时(口算

3、笔算

19、整理2课时)课时左右。《课标》教材安排了12课时,时间比《大纲》版教材晚安排一个学期,且又降低了计算的难度,这对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提供了有利的支持。根据本套教材的整体设计,同级混合运算(加和减、乘和除)都结合有关计算单元安排。所以,两步计算的乘除混合运算及解决两步计算的简单应用问题也都安排在本单元。另外,结合单元内容安排了探索乐园,单元最后设计了参观植物园的综合应用。

本单元教材的设计思路:一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二是通过多种方式呈现现实的问题情境;三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是小学阶段数学计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说它是重点,首先是因为这是学生最后一次学习整数除法笔算,并且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基本上包括了多位数除法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生只要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就具有了自主进行知识迁移,探索多位数除法笔算方法的基础和学习经验。所以,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掌握笔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在交流、讨论的活动中,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建构过程,理解算理,形成除法笔算的一般思想方法。说它是难点,主要是因为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比,除的过程中由于首次试商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调商等,不但计算枯燥复杂,而且难于理解容易出现计算错误。所以教材坚持“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的原则,教材首先选择了学生都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淡化计算的枯燥无趣,同时,把“估算”、“估计商是几位数”贯穿在整个单元计算学习中,一方面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利用估算的结果解决竖式计算中商的书写位置等难点,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挖掘教材中的信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灵活解决问题,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计算方法,积累学习计算方法的经验。

本单元教育目标:

1、会口算几百几十除以整十的除法,会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乘除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说明结果的合理性。

4、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5、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情有好奇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于数学方法来解决。

本单元共安排了12课时,其中除法安排了7课时,乘除混合安排了3课时,探索乐园安排1课时,综合应用1课时。

本单元是在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初步认识了线段、直线、直角和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垂线和平行线;画垂线、长方形、正方形和画平行线。本单元教育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了解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2、认识垂线和平行线,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垂线、平行线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

3、在探索两条直线相互垂直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4、对周围环境中与线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感受两条直线垂直、平

行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安排了四个活动。活动一,设计了“挂装饰画”的活动。师生合作把一幅装饰画挂在墙上,并让学生思考怎样把装饰画挂端正?活动目的是结合实际例子,使学生体会要挂的端正,装饰画上的两棵钉子与房顶线之间的距离应一样高。接着试一试,通过把房顶线看作一条直线,把两个钉了看作两个点,画出一条直线,引出平行线的概念。活动二,教材设计了两组直线,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每组中两条直线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会出现什么结果?在交流学生想象结果的基础上概括出平行线的概念。关于平行线的概念中“同一平面内”怎样理解,教师不作理论上的解释,可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如不同方向的两支铅笔等。活动三,教材呈现了一组平行线,通过让学生在平行线之间任意画出几条垂线,并测量出它们的长度等活动发现平行线之间所有垂线的长度都相等。活动四,画平行线。教材用图画呈现了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三个步骤。由于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方法比较复杂,且容易出错,所以先由教师示范画,边画边说画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如用直尺靠紧三角板的另一条边时,强调放稳,三角板向下平移时,直尺不能动等。然后学生自己试着画一组平行线,并交流自己的画法。

第三篇:(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升和毫升 2

升和毫升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3.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和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升和毫升的认识。

教学难点:

容量概念的形成和正确读取量杯量筒液体的多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用实物,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探究与体验。在实验中思考、学习。师生交流

三、实践与应用,巩固所学结合实际生活。设计意图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而言,用实物,来吸引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数学,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的亲自操作活动,让学生再次体验容量的概念。

让学生积极参与“玩水”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运用,进一步加深对容量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小组合作巩固强化。学生进一步体验容量的概念,加深理解。

--1--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永远保持旺盛的精力来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预设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饮料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瓶饮料(出示饮料),你们知道哪个瓶子里的饮料多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左手拿的瓶子里饮料多,用眼直接看出来的。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可以用数来表示饮料的多少了。(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实验,容量。

(1)出示两杯不同颜色的水(高度不一样)。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一杯水多呢? 生:红色(蓝色)

(2)再出示两个杯子。(大小不同)

师:哪一杯装水多?有什么好办法?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出示课件)生:一样多。左边的„„

(3)提出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考虑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学生积极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想到了哪些方法?

生1:可以把两个杯子放在一起比一比。

2:可以把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里。

生3:还可以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然后再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鼓励的语气)小结: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出示课件)2.实验,认识升和毫升。

--2--

(1)出示两个高度一样、装着水的高度也一样、但粗细不同的两个瓶子。(用不同颜色区分)

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瓶子。比一比,哪个瓶子装的水多?你是怎么比较的?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师生交流

生1:用一个大杯子,先把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做一个记号,然后倒出来。再把另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和刚才做的记号比较。

2: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再比一比哪个多。生3:用量杯也可以测量出哪个瓶里的水多。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许多好方法。那现在,我们就来按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吧。实际操作

(2)师:如果要精确的知道液体的容量,就要用到计量液体工具。(出示、认识量筒和量杯)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升或毫升做单位。

师:升用字母“L”表示,毫升用字母“mL”表示。(出示课件并板书,学生读一读)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用升或毫升来计量? 生:油,牛奶,可乐,啤酒。

⑶用量杯测量两个瓶子中液体的多少。师生一起进行实际操作。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读出两个量杯中红色液面和蓝色液面所在的刻度。(学生汇报,老师在黑板上记录)

三、练一练

1.让学生独立观察并填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出示课件)2.先请一位学生读题。

生:找三个大小不同的玻璃瓶,分别测量它们的容量。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后汇报结果。

3.怎样使两个瓶子里的水一样多?

分小组进行。(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生1:用量杯或者量筒,准确量出同样多的水。

生2: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然后分别倒进水,使两个杯子液面高度相同。

--3--

4.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哪个杯子容量小。(课件展示)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4--

第四篇:升和毫升教案

《升和毫升》教案教学目标: 的过程。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

2、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3、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数学活动经验。教学重点:升和毫升的认识

教学难点:正确读取量杯和量筒液体的多少

教学准备: 两个高矮和粗细都不相同的杯子、两个完全相同的空杯子、两个高度相同粗细不同的瓶子、量杯、量筒、一盆水、不同大小的两个玻璃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水。老师今天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你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老师这里有两个喝水的杯子,它们的高矮和粗细都不相同,到底哪个杯子装水多呢?请你们仔细观察,帮老师找出装水多的杯子来。

生1:粗(矮)的装水多 生2:细(高)的装水多 生3:一样多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意见,可到底哪个杯子装的水多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你们有别的解决方法吗?

生:可以用水做实验比较一下。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应该是无所不会,可现在老师却请自己帮助解决遇到的难题,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通过解决哪个杯子装水多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为认识“容量”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实验一:认识“容量”

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这样的两个杯子,现在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玩水”的实验。

要求:⑴小组同学要先讨论确定实验的方法。

⑵实验过程中小组同学要积极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⑶实验时要注意安全,杯子要拿好,不要让水洒到别处,不要弄湿衣服 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分组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不同的实验方法,并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实验方法和结果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一边演示一边说 生1:我们组是把矮(粗)杯子装满水,到入高(细)杯子中,水都倒完了,杯子还没满,说明高杯子装水多。生2:我们组是把高(细)杯子装满水,到矮(粗)入杯子中,水还没倒完,杯子就满了,说明高杯子装水多。

生3:我们组是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然后再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通过比较知道高杯子装水多。

说明:如果学生没有想到生3的方法,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并进行演示。

【设计意图:“玩水”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学生在“玩水”的过程中进行实验、比较,学生既感兴趣,又能获得直观、真实的体验。】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也谢谢你们帮助老师解决了这个难题!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了高杯子比矮杯子装水多。在数学上,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的容量大。

板书:容量

师:(举起这两个杯子)这两个杯子哪个容量大?哪个容量小?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提出“容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通过比较两个杯子哪个容量大,又及时巩固了新知。】

2、实验二: 认识升和毫升

⑴ 出示两个高度一样、装的饮料高度也一样、但粗细不同的两个瓶子。

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瓶子。比一比,哪个瓶子装的饮料多?你是怎么比较的?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

学生交流汇报

生1:用一个大杯子,先把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做一个记号,然后倒出来。再把另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和刚才做的记号比较。

生2:可以把两瓶饮料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再比一比哪个多。

生3:用量杯也可以测量出哪个瓶里的水多。

说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许多好方法。那现在,我们就来按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吧。

【设计意图:在前面已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想办法比较,为学生提供利用已有活动经验解决问题的机会】

⑵认识量筒和量杯

师:我们用上面的方法知道了粗瓶子的饮料多,那每瓶饮料到底有多少呢?如果要精确的知道液体的容量,就要用到计量液体工具。

师出示、介绍三种测量工具:两种不同的量筒和量杯

师:老师给每组同学发一组测量工具,仔细观察,待会儿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测量工具

师: 谁来说一说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量筒是直上直下的,量杯是上粗下细 生2:量筒和量杯都有刻度,都标有字母mL 生3:量筒上刻度均匀,量杯的刻度不均匀。

生4:量杯上标的最大测量值是……

……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在实物投影上演示。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测量工具、交流信息的过程就是认识测量工具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交流,会对量杯和量筒有深刻的印象】

⑶认识升和毫升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量杯上标的英文字母mL,这是一个表示容量的单位,叫毫升。还有一个比毫升还大的单位是升,用字母L表示。

板书:升——L

毫升——mL 让学生读一读

师:在计量液体时一般都用升和毫升作单位,你还知道哪些用升和毫升作单位的液体? 生:油,牛奶,可乐,矿泉水……

【设计意图:在认识测量工具的过程中认识“升”和“毫升”,既直观又便于学生理解计量单位的实际意义。让学生举出其它用升和毫升作单位的液体,及时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

⑷用量杯测量饮料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量杯和量筒。两个瓶子中饮料到底有多少呢?现在我们用量杯一起来测量一下。

师生一起进行实际操作,把两个瓶子中的饮料分别倒入量杯中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读出两个量杯中液面所在的刻度。

教师注意指导读的方法

学生汇报,老师在黑板上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使用测量工具的过程中掌握测量容积的方法】

⑸实际测量

a、小组合作用量杯量出80mL、1500mL、600mL的水

b、先估计学具中高杯子和矮杯子的容量,再实际测量,比一比谁估计的最准确。【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测量,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容量的意义。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估算和测量的机会,丰富了课程资源,关注每个学生的知识和学习情况,也为后面的估计练习打下基础】

三、课堂练习

完成“练一练”中的题目

1、让学生独立观察并填空。然后全班交流。

2、找三个大小不同的玻璃瓶,分别测量它们的容量。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后汇报结果。

3、怎样使两个瓶子里的水一样多?分小组进行。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

生1:都倒入同一个量筒中,看看一共有多少升水,然后平均分给两个瓶子。生2:把水多的瓶子里的水倒入少的瓶子里,边倒边比较两个瓶子液面的高度,直到两个杯子液面高度相同为止。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五、拓展练习

师:你知道人一天大约喝多少水吗?(1升)

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20分钟就会流失1升水,一小时就浪费多少水?一天呢? 你想说些什么?

师:我们家中也有很多容器,都有哪些?你能估计一下它们的容量吗?

让学生调查家中用哪些物品是用升和毫升作单位的,记录下来(可以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学到的列表的方法和统计中学到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记录下从中发现的数学问题。

第五篇:《升和毫升》教案

《升和毫升》教案

教学内容

认识升和毫升。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一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2、能力目标:增强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目标: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2、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操作法,实践法。

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形式。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容量。

1、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4、出示两个水壶。

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

6、你说举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

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

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结果。

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

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

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

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二、认识升。

1、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

2、请同学们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用的是什么单位?

3、指名两小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板书:升或L)如果有毫升则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板书完整课题)

4、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为1升有多少呢?小组交流一下。

5、要想科学的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6、现在,老师将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

7、板书: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三、认识毫升。

1、前面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根据同学们的了解,在一般的容器上,除了用升做单位之外,还用什么做单位?

2、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毫升”。(板书课题:毫升)

3、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

4、大家觉得,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5、可见,毫升是在讲师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也可以用“mL”来表示。(板书:mL)

6、师拿出装有1毫升水的量杯。这个量杯里的水大约是1毫升,谁来形容一下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7、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用滴管向量杯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水大约是1毫升。

8、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四、升与毫升的进率。

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

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回答后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五、课后练习。

六、课后总结。

下载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四年级升和毫升练习题

    升和毫升测试题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1升=毫升6000毫升=升 5000亳升=升8000毫升=( )升 9升=( )毫升 2升=毫升二、在○里填上“﹥”、“﹤”或“=”(每题2分) 8500毫升 ○8升1001......

    数学四年级升和毫升内容[推荐5篇]

    《升和毫升》 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升和毫升是容量单位,经常用来表示容器里容纳的液体的体积。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升和毫升,是因为这两个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法制渗透教案 升和毫升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法制渗透教案 升和毫升 组别: 四年级组 科目: 数学 姓名: 马 玉 晶 升和毫升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12页。 教学......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测试题(本站推荐)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一、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升=( )毫升 6000毫升=( )升 5000亳升=( )升 8000毫升=( )升 9升=( )毫升 2升=( )毫升 60升 = ( )毫升 17000毫升 = ( )升 二、在○里填上......

    四年级数学《升和毫升的练习》教案设计

    升和毫升的练习备课内容:四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二(18-19页) 备课人:向阳小学李海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升与毫升。 2、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 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

    《升和毫升》教案3

    《升和毫升》教案 第一课时 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 认识容量和升。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以往教材中是安排在认识体积之后学习的,但在学生的生活中已被广泛运用,学生具有一定......

    《升和毫升》教案1

    《升和毫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

    四年级《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四年级《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四年级《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一、认识容量 师:同学们,今天请你们帮老师们解决个小问题。我和冯老师比赛喝水,冯老师用a杯子,我用b杯子,她说她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