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德育计划
2016-2017(二)历史德育工作计划
初二级部 历史 周悦明
一、指导思想:
悠悠中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即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创造了中华民族自身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形成了以杰出的历史人物为脊梁、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为源泉和以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特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文明。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是“借鉴历史、资治育人”,“服务现实,创造明天”。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德育于历史教学,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正是今天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德育目标:
落实《山东省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突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素养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劳动教育、家庭教育,推进社会课堂、实践基地和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引领广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职业追求和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助推“中国梦”早日实现。
三、德育内容:
(一)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树立民族气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在历史学习中培养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三)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开放意识。
(四)以民族先贤为楷模,弘扬中华美德。
(五)以典型的反面人物为教材,弘扬正气,反对邪恶。
四、具体工作:
历史课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它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可以找到观察认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这就是历史的借鉴作用。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只给学生讲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历史现象,而是要通过历史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今天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也需要借鉴历史的经验。苏联搞社会改革,全盘否定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历史,人心涣散,这是导致它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实行近代化,并没有全盘否定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坚决反对否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否定党和人民奋斗历史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我们要加强“两史一情”教育,“了解历史、认识国情,自强不息,振兴中华。”
(二)以史为鉴,树立开放意识,培养改革创新精神
1、在历史学习中树立改革发展的思想意识
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坚持开放的政策,国家才会迅速发展。相反,如果什么时期内统治者因循守旧、闭关锁国,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在学习这一历史知识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其经济、文化发展的突出成就及其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又充分联系统治者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对经济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改革发展的思想意识。
2、在历史学习中培养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造和发明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之所以连绵不断,正是因为他以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为依托,有深厚的物质基础。文学艺术、建筑、医学、天文历法、科技创造,尤其是四大发明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文明的发展向世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因此,历史上,每个时期的文化既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最好教材,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养成开拓创新精神的重要资料。
3、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开放意识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开放的民族,从来不拒绝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也有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海纳百川,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而成就了中华文明今天的丰富多彩与灿烂辉煌。事实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绝大部分时期都是实行开放交流政策的。弘扬历史上的开放交流精神,正是未来的建设者必要的素质。
(三)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加强素质情感教育
青少年正处于构思自己未来方向的阶段,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来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持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在历史课的素质教育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典型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往往是产生道德行动的强大动力。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能激发起青少年“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点燃青少年立志的热诚,建立坚定的信心,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
1、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树立民族气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几千年的历史之中。中华民族在屡经艰难困苦和外侮内辱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在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泱泱大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的维系、凝聚、鼓舞与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课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历史课有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可以说是俯拾皆是,关键是寓教于史,结合教材,不空洞说教,不搞简单化和片面性。在这点上,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数不清的素材。在进行这些人物的教育时,我尽量地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和言论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憾,去逐步地体会到一种悲壮、崇高的美感,从而使学生联想到,假如我处于祖国危亡的紧急关头,也应该像他们那样挺身而出,救国救民,建功立业,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同时也使学生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言行进行了记忆和理解。
2、以民族先贤为楷模,弘扬中华美德
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先人在为民族团结统一、国家独立富强和社会繁荣进步的斗争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和丰富的嘉言懿行。这是我们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极好教材。这些人物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怀,是能让我们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以此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学生树立面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民族。加强对这些人物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对他们所处的时代、取得的成就及其地位进行了记忆,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立志勤学是人材成长必须具有的精神;自强不息,奋勇进取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尽艰难而不衰亡的重要原因。
历史教材中,例举了许多危害一时,为后人所不齿的反面人物。将这些人物的丑恶言行尽量地揭露出来,使学生不仅对他们产生了憎恨感,也使学生在批判中辨明了是非,弘扬了正气。
(四)以史为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认识问题,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解决,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观点和做人的准则。通过对这些历史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历史。我们今天享受到的每一个细小的东西,在历史上都曾经只在人们的理想中存在,都是我们的祖先付出了千辛万苦的代价,这些理想的东西才变成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东西。历史也告诉我们,每一个时代总有一些使人不够满意的地方,因此,就需要有这个时代的理想,鼓舞人们去争取新的进步。这才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上无数的历史名人所做出的卓越成就正是因为他们的理想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崇高的理想激发了他们执著、高尚、勇于开拓、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思想、感情、智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赖以形成、生存、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巨大动力。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如果只能做到让学生不断的作习题,得高分,上大学,那只是一个出色的教书匠而已,而作为一名真正的历史老师,我们应该做到对中国的历史融会贯通,让中国漫漫历史中透露出的精髓民族文化,真正能够潜移默化为学生的思想和情操,增强民族责任感,从而提升每一位国民的民族意识。这正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形成一种强大影响力量并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
2017.2 3
第二篇: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计划
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计划
宋晓霞
一、计划宗旨
作为学科教师,不能只单纯地传授学科知识,而必须在教书的同时育人,在授 业的同时传道,透彻地了解教书与育人、授业与传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把学科中渗透德育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归宿,在传授知 识的同时,养成学生完美、和谐的人格。
二、总体要求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要点及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本学期在历史教学中,着重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突出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授课效益。加强分类教学研究,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突出优生优培;同时强化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在历史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历史知识,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
三、教学工作目标、任务及措施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历史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2.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有实事求是、尊从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认识交流与合作,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4.掌握七年级阶段要求掌握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并学会运用。指导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重要历史概念的含义和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材料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历史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学生课外历史知识的积累。
6.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7.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历史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8.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9.紧扣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挖掘渗透的内容。
总之,历史课本中不乏文质兼美之作,历史教学中处处蕴藏着德育因素,教师只要善于发掘其潜在的教育因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规律,提高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艺术技巧,就能让学生受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品德素养。历史教学就是要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德育渗透计划
七年级历史德育渗透计划
论从史出,古为今用,以史为鉴。历史德育中渗透民族精神,既尊重其他民族,融入世界,又保持中国特色,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历史德育肩负的任务.历史德育的载体是历史事实。因此我计划在这个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实现以下的德育渗透功能,帮助学生从历史的史实中得出政治的基本观点,帮助学生从具体的史实中得到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历史人物的爱国主义传统和优秀品质。
第一单元
本单元主要讲述隋唐两朝的繁荣与发展。我计划将德育渗透的重点放在隋唐两朝作出重大的贡献的历史人物身上,比如说通过讲述唐朝兴起的历史,将唐太宗李世民身上所具备的良好品德归纳出来,激励他们也做个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人,做个谦虚的人,做个明智的人;比如说讲唐玄宗的历史,在他在位的前期唐朝繁盛一时,但是后期却走向衰落,风光一时的皇帝到死时却无比凄凉,这是他不能正确对待爱情与事业所种下的苦果,劝戒学生不可因青春期问题影响了学习。
第二单元
本单元主要讲述辽、宋、西夏、金和元朝的历史。除了向学生展示我国历史在这一时期人民群众所创造的辉煌历史,让他们对中国的民族文化有产生发自内心的自豪感,还要告诉他们古代的汉族与少数民族是曾有过斗争的,也有过相互的排斥与包容的,今天56个民族的融合与团结是来之不易的。
第三单元
主要讲述明清两朝的历史。这两个朝代的发展特点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也深深影响到中国今天的发展,可以说中国近代屡遭外国入侵很大程度上是两朝统治者的“闭”“专”两大错误政治方向所致。一方面我计划借助这段史实说明了中国今天的改革与开放政策的重要性,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所在,另一方面我计划以此来教育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要注重与他人的交往,注重对他人优点的吸收,打开自身世界是为更好地发展自身世界,有学习,有比较,有借鉴才会进步,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夜郎自大。
第四单元
主要讲述唐、宋、元、明、清 的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四大发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绘画书法的成就,都在这个时期如灿烂的烟花绽放在历史的天空,但文化和技术的发展都需要开明的政治环境,和谐的社会风气,所以即使有四大发明,我们还是追不上他国的技术水平,即使许多技术我国是首创,但向我们学习的国家都走在了我们的前列,我计划以此说明今天我们领导人提出创建合谐社会的必要性,使学生的历史学习与当今的社会现实相接轨。
以上是我的历史学科德育渗透计划,希望指正。
第四篇:2011-2012学年历史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鞍山市第八中学2011-2012学年
历史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一、计划宗旨
学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 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能忽略起主导作用的品德教育。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首先要学会待人处世,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学会做人,也就 是说,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品德。品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 成为重点,形成人人都做德育工作的大德育环境,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天地。
因此,作为学科教师,不能只单纯地传授学科知识,而必须在教书的同时育人,在授 业的同时传道,透彻地了解教书与育人、授业与传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把学科中渗透德育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归宿,在传授知 识的同时,养成学生完美、和谐的人格。
二、总体要求
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是需要一种完美和谐的艺术和高超的技巧的。教师不仅要积极探索在学科中渗透德育的规律,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还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层面和文化层面,给予学生积极的影响。下面谈谈本人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些初步探索和认识: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要点及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本学期在历史教学中,着重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突出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授课效益。加强分类教学研究,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突出优生优培。
2、加强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信息技术教育
强化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在历史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历史知识,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
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
三、教学工作目标、任务及措施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历史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有实事求是、尊从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认识交流与合作,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4、掌握七年级阶段要求掌握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并学会运用。指导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重要历史概念的含义和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材料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历史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学生课外历史知识的积累。
6、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7.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历史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8、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9、紧扣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挖掘渗透的内容。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绝不是抛离语文学习滔滔不绝地大讲道理,必须根据历史学科特有的 教学目的、性质、任务和内容特点来进行。历史课具有工具性、知识性、思想性和情感交融的特点,一篇篇由具体形象的文字组成的课文,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 形象,描绘出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图案,这些都可能蕴含着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华,是培养学生崇高思想和崇高品德的生动教材。教师要善于把这些潜 在的德育因素发掘出来,借助这些渗透德育的载体来完成渗透的过程。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采用个人自评,生生互评等多种手 段,实行全面的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总之,历史课本中不乏文质兼美之作,历史教学中处处蕴藏着德育因素,教师只要善于发掘其潜 在的教育因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规律,提高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艺术技巧,就能让学生受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 识的同时提高品德素养。历史教学就是要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 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五篇:高一下历史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历史必修2教学德育渗透计划
文德民族中学
文综组莫跃勋
中学教育,往往过多地注重知识教育、学科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忽视了道德教育。但是,若果一个学生没有健康的思想,优秀的品质,我们教育也不能称之为成功。而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因此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中学生渗透德育有不可推卸的职责。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6个班的历史教学,教学内容是必修2。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特制订如下的教育计划,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渗透。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塑造学生的灵魂,让他们真正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适当减少历史理论的阐述。尽量用生动,详实的的实力,事例吸引住学生,从而帮助他们从中分析,总结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例如,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让学生体会到其中饱含了劳动人民的血泪,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解劳动人民的疾苦,培养学生的博爱之心。
其次、于“平淡处”显示“英雄本色”。人类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是普普通通的人民群众,因此历史新课改在关注了政治史之外,也更多的关注了经济史和文化史。在这个过程中,历史事件并不见得都是英雄、美人式的大起大落,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也能显示“英雄本色”。因此在中国近代史中,我除了讲到屈辱中的自强,奋进中的爱国之外,更讲到了文化环境的保护,以培养学生于细微处见爱国之情——这便是“英雄本色”。如:在讲到高中历史新课改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时,我重点点出了大跃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关爱生态。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科学观念才能成为一个文明人,成为一个将来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也同时让学生意识到,爱国其实并不总是轰轰烈烈,更多的是“润物无声”。
最后、“入”与“出”之间显德育。身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是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的转折期。一方面他们开始思考人生的很多问题,而另一方面却由于知识的欠缺,对问题认识的不全面,从而导致很多困惑。著名的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在自己的著作《做最好的老师》中谈到,为了帮助学生走出迷惑,他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先做调查,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定期给学生开专题讲座,从而具体而微的化解学生的疑惑,帮助学生更好的、更全面的成长。
据我了解,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学生的困惑之一,处理不好以致影响学习。因此在讲到人教版高中历史新课改必修2第六单元第18课《罗斯福新政》时,我简单的介绍了罗斯福在新政过程中面对反对派时的做法,从而引导学生怎样去处理意见不同时的人际关系。得出一致意见:在人际关系中,主动、心存善念是关键。在讲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时,引导学生,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小而化之就是家与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想要发展就必须先融入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入”。接着利用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不结盟,用自己的声音说话的事实,引导学生认识到,融入集体之后,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同时,不要放弃自己的见解,可以“和而不同”。这就是所谓的“出”。做到“入”和“出”的结合,“求同存异”,便能轻松化解人际关系中的不愉快。而这正是周恩来同志在万隆会议上告诉我们的真理。
以上便是我这学期关于德育工作如何渗透于高中历史的想法与计划。我知道把德育工作渗透到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中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我将会积极投身其中,为我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最后,我想用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诗来勉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