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
如何按新课程的要求,组织好课堂小组讨论?
近几年,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这些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得到广大老师的认同。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讨论逐渐成为了老师们教学中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
小组讨论给学生创设了人人平等参与的机会,变教师被动教为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等。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恰当地进行小组讨论,它能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的充分发展,能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它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老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
老师们在教学中都很愿意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但我们也看到,有的时候由于有些教师还不太清楚怎样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小组讨论时缺乏正确的引导,小组讨论的效率并不是很高。
我们看到主要存在这样几种现象:
一、讨论的问题不恰当
二、讨论的时机不合适
三、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四、讨论中缺少合作意识
五、教师的定位不准确
其实,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教师对于小组讨论的认识问题。教师没有明确小组讨论的作用是什么,也不明确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责任,也就没有真正地交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因此学生不明白到底应该怎样正确地参与小组讨论。教师对小组讨论的认识不到位,就不可能使小组讨论有预期的效果。其实要使小组讨论正常开展,还要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指导一参与”的关系。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讨论的开展,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看看一些做到比较好的老师的好经验,好做法。
一、要设计合适的问题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内容,设计难易程度适合讨论的问题,以保证讨论时,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效用。
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学生独立学习或者教师进行全班教学就可以解决,不需要进行小组讨论。而一些较复杂、综合的内容,比如在新知探求过程中,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的疑难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进行小组讨论。
要注意的一种倾向,就是为了讨论而讨论,也就是说不应该为了迎合时尚、追求形式去组织讨论,每一次的讨论都应该是有必要的才进行。一节课中小组讨论次数不宜太多,以免随意性与形式化。
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把握: 1.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
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意见不统一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
教师把有争论价值的问题适时下放到小组,让小组讨论、争辩,在交流中明晰正误,最后通过自己探究,获得正确的答案。这样的讨论,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同时,还进行了思维的训练,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答案多元的时候
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开放性的。“开放性”的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学生由于年龄等方面的原因,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通过小组讨论,能够相互启发,交流,才能展示各种思考与结论。
3.在教学重难点的时候
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小组讨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当学生自己探索无法完成时,就必然寻求同伴的帮助,此时的合作最有效。
4.在独立思考后的时候
小组讨论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小组讨论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否则,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讨论,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就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同化,造成人云亦云现象。所以,在合作学习前,特别重要的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以便独立思考。
三、要合理构建讨论小组(1)合理安排
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前提。合理的构建讨论小组,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进行分组。
科学合理地分组,可以使小组成员之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合作小组的组建,既需要考虑组内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等方面的情况;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会很不平衡,甚至会有很大差异。教师应把学生的个别差异看成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实施动态分组教学。针对各小组的合作状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
(2)明确分工
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一般有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等。
成员职责的分工不是固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小组间就不存在合作的可能了。而由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这种角色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四、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1)提出要求
在开始小组讨论的初期,要提出要求:一能把自己思考后的想法清楚、明白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二是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三是能听出与别人发言的意思,学会质疑;四是学会更正、补充,能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五是学会求同存异,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习。要求是促进学生学会讨论。
(2)鼓励合作
在开展讨论学习初期,有的小组可能缺乏默契,小组成员之间不能相互配合,出现冷场的局面。有时也可能会出现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局面。教师应当分析具体原因,或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或指导合作技巧,鼓励学生学会合作。(3)学会倾听
首先,全部都在小组讨论时,提醒学生要小声说话,一个组只能有一个人发言,组与组之间不要相互影响。有些实验表明,课堂中最好的状态是教师难以从各组的讨论中听出某个人的声音。
其次,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在交流时,每个人都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让学生逐步明确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既是对别人的尊重,又能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提高认识。
五、要做好教师角色定位
如果教师在备课中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就一定要先想清楚自己的设计意图以及需要达到的目的,以便更好地有效地组织学习、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当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不能等待,不能观望,更不能去干其他事情,而应是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进程、认知的问题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1)重视培养
学生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培养。要实现高质量的小组讨论,还需要老师长期的训练,老师不但要提供学习讨论的空间,更要教给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合作。提出讨论的要求后,还要重视培养的过程,进行必要的训练,以便形成能力。
(2)恰当指导
教师应该让学生有序地进行讨论,防止小组讨论走过场。要指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巧妙点拨会让引发学生探讨的兴趣,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要指导学生如何回报讨论结果,并学会对其他组的汇报成果给予尊重和肯定。大家互相借鉴,互相启迪,达到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目标。
(3)随时调控
在开展小组讨论时,教师切不可认为没有自己的事而袖手旁观,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小组的讨论中去,除了指导学生怎样进行讨论,还要监控学生的讨论是否是有效的。
小组在开展讨论时,当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后,有时可能会偏离讨论的主题。教师应注意观察,进行引导,把学生的讨论引到讨论的主题上来。及时纠正偏颇。在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使学习能进一步的深入。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在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就应积极参与到小组的学习中去。教师既要做一名学习成员和学生共同探讨、交 流,也要做一名引导者适时点拨、引导,了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为进一步开展全班交流做好准备。
六、要实现多元化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可以自评、互评、小组评、全班评,加上教师评。尽量使评价更客观、准确、全面,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同学的优点,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还要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的原则。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转向鼓励小组合作,使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的竞争中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
课堂中实施小组讨论,让学生亲自参与自主探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激励学生真正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中去,使课堂教学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小组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因此,不是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得通过小组讨论才能完成,在教学中,个人学习、教师引领仍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与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第二篇:如何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
如何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
课堂教学离不开评价,有效的评价能融洽师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课堂充满生机和快乐。
目前,课堂评价通常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奖惩性评价,二是激励性评价。
奖惩性评价的主要形式是加分或扣分,教师依据班级制定的小组或个人的考核方案,给课堂表现突出的学生在相应的考核项目上加分,没有达到课堂要求则按规定进行适当的扣分。教师可以通过这种办法控制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主导学生的课堂行为。比如:教师希望学生积极发言,就可以按发言的次数加分;要强化板书的书写,就给板书好的学生加分;如果要让学生大声地讲话,就可以给发言洪亮的学生加分。也有的教师采用加“星”、加“红旗”的方式,都是同样的道理,其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学生做出行为后,得到了他希望得到的结果,学生以后再次出现该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在高效课堂模式下,这种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教师经常采用的评价手段。
然而,课堂评价不仅仅是给个分值,这样会使课堂学习活动显得机械而缺少生气,教师的恰当的语言激励也至关重要。要发挥好语言的评价作用,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评价不能模糊。在课堂上常常听到一些老师的评价是“你真棒!,你说的很好”等等简单的赞扬的语言,这样的评价虽然也有激励作用,但指向性不强,可能学生本人和其他学生并不知“棒”在何处,“好”在哪里。所以,教师的赞扬要具体明确,如:你的板书很好;你的语言很流畅;你的表达很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如果能把语速再放慢一些就更好了;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这样的评价语言会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如沐春风,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引导和激励。
另外,教师机智巧妙的评价语言,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风趣幽默的话语,能使学生在笑声中得到启发,在快乐的情绪中参与学习。
有人还提出很好的建议,教师可以将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有机结合,将预设语言和随机语言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巧妙应付,独特创新地进行评价,课堂自然就会充满活力。教师评价语言也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课上,你不妨翘翘大拇指、鼓鼓掌或与学生握握手,祝贺学生的精彩回答。
好的评价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文化底蕴,要使自己评价的语言更有实效,更受学生欢迎,教师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如果课堂评价时能做到准确得体,机智巧妙,独特创新,教师就会在课堂教学中挥洒自如,就会更有魅力,课堂也会更高效。
第三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自从2002年秋季学期以来,国家课程改革实验落户恩施以来,语文教师就阔步走在课改前列。我们深知: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而课堂的载体离不开讨论。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成了语文教师校本研究的课题。虽然在课改前一时间的教学实践探求中,我们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活动,因只注重了形式,忽视了实质。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收效甚微,正如学生日记所写:讨论课成了部分同学谈论电视剧剧情或交流打游戏机心得的课,那是“扯蛋课”。那么,今天的课堂讨论应是培养学生学会质,学会补充,学会发表不同意见的能力课。我们语文教师应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呢?
一、语文课堂讨论的形式
1、中心式讨论与板块式讨论
中心式讨论就是围绕一个中心议题进行讨论,它适合于内容比较集中,主旨比较突出的课文教学。
板块式讨论是教师同时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的不同板块进行讨论,这种讨论方法适合于并列性式对比性的文章。
2性讨论和碰撞性讨论、补充
补充性讨论是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的以互相补充为特征的相容性讨论。这种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所占份量较重。它6能启发学生把问题理解得全面深入。碰撞性讨论是引导学生围绕一个议题所进行的反驳式、对元式的讨论。有时,学生碰出的智慧火花。会成课堂的亮点。
3、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小组讨论是讨论的基本形式,四人或六人一组。这样既能保证讨论的深入,又能保证每个孩子都充分发表意见,这也是小组 讨论的优势所在。集体讨论。它一般是教师引导全班同学有秩序地针对一个问题举手发表意见。这种讨论交流面广,影响面大,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生生讨论生生讨论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之间可以 互相 启发,互相补充。师生讨论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伙伴,具有浓烈的民主氛味。
二、引导课堂讨论应注意的问题
1、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讨论必须围绕问题展开。问题来自哪里?最好来自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题,讨论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形式引发其思考,促使其思考。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兴趣性、要有发展性。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理解能力和个人经历的差异。问题不能简单化,也不能复杂化。
2、要保障讨论有序地进行、全员实质性地参与
一旦讨论开始,学生一定会各抒己见,甚至是滔滔不绝,激烈处甚至忘我争辩,这是好现象。为了保障讨论能有序进行,全员实质性参与,能力从不同层次上得到锻炼,教师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引导:
a、注意讨论习惯的养成 训练和保持,语文中心学习小组一般都是比较固定的四人或六人,那么要教师给学生分好工,谁做笔记,谁主持发言,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在发言中要有礼貌,要合作,要做到以理服人等。
b、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包括准备时间 和讨论时间。需要预先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的问题应在课前早告知学生准备。课堂上能及时找到答案的问题也应留给充分的自我思考 的时间,讨论到各小组 基本结束 为止。讨论时间仓促则使讨论流于形式,等同失败。
c、读议结合,以读为本。语文课必须以读为本,问题的讨论应围绕课文需要而展开。讨论应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不能脱离文本而“高谈阔论”。d、深入群体,予以必要的指导。学生积极 准备和讨论过程中,老师并非等闲视之。而应深入到多个讨论小组,加入他们的讨论。同时予以必要的指导。只言片语,或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或一个比划动作,都 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e、关注胆小和基础差的小组。鼓励他们敢于说、善于说。使他们也有机会锻炼自己,充分认识到自我。
三、正确评价讨论结果
讨论必须要有结果,也必须让学生明白结果。作为教育者千万不能忽视这一点。教师在深入讨论群体和听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时必须高度集中精力,力求迅速全面 的把握各种意见,根据 课文内容,生活实际和学生特点作出果断的判断,并给予孩子以肯定和鼓励。其结果 大致分为三种:
一是有确定的答案,课文中能找到的答案。
二是有多个答案,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三是没有答案 也是答案。那将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去研究,去探讨。课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课中有保障的 讨论和鼓励性的评价,还应加上课后的课堂讨论反思,才能构成引导学生课堂讨论的环节.在课堂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地讨论呢?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提问”为课文学习的切入,以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是我们理想的课堂学习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积极地进行探究,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然而,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这种问题式的探究性语文学习的操作存在诸多问题,教师或感到困惑,或感到无所适从,或者在认识上、行为上都存在偏差。我以为,问题由学生提出,对老师的教学水平、知识结构、驾驭能力等都是极大的挑战,教师只有真正悟透“自主提问”这种学习方式的内涵,才能积极地探索学生“自主提问”的课堂策略,有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实的教学生活却
中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1、学生不敢问、不善问。2、学生提问只是过过场。3、学生讨论“自由散漫”。
学生自主提问探究性学习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对话”、“互动”都离不开“问题”的提出与讨论。从某种角度讲,问题的提出是课堂学习的开始,问题的解决是课堂学习的结果,问题的探究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教师则要在其中起到积极的引导、组织作用。要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在阅读活动中,真正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采取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与母语学习规律的课堂教学策略。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参与中培养自主提问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的理念呼唤学生的自主提问。作为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乐问
首先,师生情感的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认识活动,教师在与学生打交道时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作为教师要相信“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学习,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只有相信学生,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其次,积极评价,及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乐于提问。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往往都能对学生产生作用。教师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画上五角星,一段时间后比一比,谁的五角星多。教师还可在班上设“智慧之星”、“问题之星”,对爱提问题的学生进行奖励。此外,教师还可在家长面前表扬他的孩子敢问、会问,这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2、要让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就应保证学生的提问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预习时,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出;在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鼓励学生继续提问。这样,为学生提问保证了足够的时间,提问的形式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保证了人人都有更多的提问机会,从而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而乐于提问。
3、引导学生善问
当学生提问积极性提高时,往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一些抠字眼、钻牛角尖这类的问题并不是课堂所期待的,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善问。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先预习,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把问题写在质疑本上,在上课时把最有价值的问题与师生共同讨论。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时时有问题可提,处处能提出真问题,教师要做好示范导问,因为学生的提问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可以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积极引导,提供思路。当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深度的问题时,教师也可以有意识的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学生经常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下,就会逐步悟出“提问”的思路与方向,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懂、难懂的问题,教师在指导阅读中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提问。具体方法有:围绕课题提问启疑;课文难点处设疑,课文重点处引疑;找矛盾、提问题;定范围、提问题(教师在课文中定一个范围,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调动情感因素,暗示有疑等等。
二、在讨论中提升自主学习的质量
这种自主提问探究学习模式的操作,起初学生不愿提问、不会提问,令我们困惑,但当学生真有一大堆问题时,教师感到课堂组织、调控的困难。如果教师无视这种课堂生成,按自己的预设进行组织学习,这无疑是扼杀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课堂也显得不伦不类,这时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因为讨论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克服学生语言障碍,使学生的心理处于“自由”状态,思维自由奔放,易激发每个人活动的潜能,使每个学生所获的形象更丰满和完整,使探究中所观察到的形象内化成概念,从而可以促进他们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但如果真是任凭学生自主讨论,又会感到课堂的“杂乱无章”,发现学生的思维活而乱,广而缺乏深度。我们不妨可以这样做:、深读后进行讨论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后,发现了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是比较感性的,可以说是肤浅的,有的根本算不上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一大堆“紊乱”的问题该怎么办呢?教师可以先不组织讨论,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再次深入读课文,给学生个体思考的时间。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用心去悟,去贴近、融合、揣摩、感悟文本,让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有所感和思考;让他们读出自已的感受,去解决问题,并不断产生“新”问题。例如:我在教学《不合群的小蝌蚪》一文时,学生们提出了许多的问题,但有一部分问题非常的肤浅,我把这所有的问题都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同学们在深入地读课文,比较问题,说说哪些问题无足轻重可以不提,哪些问题是关键。经过读——讨论,同学们终于把那些问题筛选成为两个主问题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蝌蚪的不合群?
2、为什么不合群?这两个问题综合、集中、覆盖面大。
理解文本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深入读文章以后再组织学生讨论新问题,就会发现学生所提的都是真问题,基本紧扣文章的主旨,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增强,学生所参与的是有效讨论。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学到了方法,体验到了成功。、合作中展开讨论
如果学生在预习阶段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讨论。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握好交流讨论的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伙伴学习。、点拨中深化讨论
在学生自主提问探究学习中,教师应及时做出评价,但要多民主,少批评,不能放弃和削弱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提问与讨论,必要时给予点拨。如当学生所提问题解决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顺藤摸瓜,及时整理思维路线,通过师生互动,引发学生深思;当学生的意见徘徊在一些无意义的谈论和与教学无关的问题时,或者学生各持一词,甚至偏离课文内容,因认识偏激出现争论时,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点进行讨论。
以自主提问为特征的课堂学习,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而且要引导学生去追求对问题的深入认识,以求获得对问题的解决。作为教师要努力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挖掘潜能,展示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所有的学生在“问题”中发展,在探究中提高。
第四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相评价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相评价
盛湾镇小 马建锋
1.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相评价呢?、调动学生对互相评价的兴趣。对教师而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和生活的“聪明环境”,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作为数学教师,应该为学生的互相评价创设两个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书籍、图片、多媒体、学习栏、表扬等;软环境包括:为学生树立学习对手,提供可取长补短的小组组合,尽力创设同学间相互交往的机会等。我相信,置身于积极、充满刺激和互相作用的环境里,教与学的双方才能够持续地、长期地、稳固地促进心智能力的发展。从教师的方面来讲,多为学生创设情景(对话、游戏、小品)等,也就是多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调动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另外,从学生的角度着手,让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对于积极的学生应引导他向言简意赅的层次上发展、提高;相对消极的则更要多给机会,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哪怕只是声音响亮了些,发音流利了点,就毫不吝啬地给予充分肯定。学生之间的接触多,较少陌生感,加上之前有四人小组的锻炼,因而这个阶段只是相当于上个阶段的加强演练与适当加深。当然对于那些交际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由于在准备工作时已在各组设立了他们的对手,因此这个阶段的评价对他们来说就特别的刺激,作为教师此时需要了解的就是他们的情绪,要让他们学会在评价中尊重他人,同时自己也能获得更多知识;而那些较为普通的学生,他们在小组里能感觉自己听到的评价多了,涉及面广了,如果能在小组里也发上言,自信心也就更足了。最后评价的面铺向全班。有了前面的评价经验,此时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大了,精神活力得到充分的释放,思想也就被激活了,因此能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交流中主动发言,积极互动。2.保证学生充分参与合作评价。由于现阶段我国教育体制总指挥棒方向尚未改变,成绩测试和终结性测试比较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做到能牺牲暂时的小我,因为毕竟试验初始阶段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难免会影响学生而波及自己的“分数”,对于这一问题,我个人的原则是坚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而少去考虑教师自身的“利益”。在传统教学时,往往教师“高谈阔论”,学生却“似懂非懂”。虽然教师很辛苦,但经常是事倍功半。现在,我充分注意到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着实地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3.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评价方法。我先让学生明确互相评价是一种互相学习的方法。它归根到底的作用还是为了促进学习,提高成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他们并非全然独立,没有人的习惯或特质一定比别人好,他们只显示出某种差异。在合作评价时,一定要培养尊重个别差异的良好心态。在进行评价时,学生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与作用。评价者在评价之前,必须将对方的发言听清楚,根据发言内容进行思考,结合自己所学知识,选择适当措辞进行评价,然后再虚心地倾听别人的反馈意见。在进行评价时鼓励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异议,据理力争;也可以在赞同别人的同时,说明自己的理由,补充自己的特点。
4.总之我主张他们在课堂上能大胆地对其他人的表现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在班级中形成友好互助的学风。此外,要特别引导学生掌握评价的语气,内容要简洁,原因要准确清晰,解决办法要能有说服力等等。我相信这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正好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语言智能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目前,新一轮素质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改工作任务之一,是改变师生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小组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因其独特的优势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运用。讨论法,是小组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下面我对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讨论,即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辨论。”①具体地说,讨论要围绕一个明确的问题展开;既然是“交换意见”或“进行辨论”,就要求个体对此问题有一些独立的思考和见解;讨论的目的是达成意见的统一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法,而且在生活、生产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小组中运用讨论法学习,可以充分展示每个人对某一问题的独特见解,集中大量的信息,相互碰撞,彼此启发,丰富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理解、尊重、分享他人的思想成果,培养宽容、接纳、合作的精神。
一、小组讨论教学法对师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能设想,使用讨论法教学,就一定能出现奇迹,出现“意想不到的惊喜”。恰恰相反,我们往往会遭遇一些困难和挫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按事先制订的教学计划展开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是既定的、易于把握的。采用小组讨论法教学,教学过程是生成的、互动的,包含有许多不可预测的成分,这对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传统教学中学生只需在头脑中复制教师的思想和语言,讨论法教学把学生推到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自主探讨发现,学生也会一时难以适应学习方式的改变。以上因素决定了教师、学生都必须努力提高自己,才能与新的教学方式相适应。
1、使用讨论法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不断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对此广大教师已达成共识,不再赘述。
(2)讨论学习过程中信息集中,教师要提高获取、处理信息的水平。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注重“讲”的功力,教师主要是信息的输出者;讨论模式中师生同时成为信息的输出者和接受者,教师面临着一个新的学习任务:学会倾听和接受。通过倾听,把握学生思想的脉博,接受来自于学生的启发,激发出自己的智慧和灵感,做到有针对性、富有理趣的教学。
(3)调控教学进程的能力。生成式的教学过程,教师难以事先对每一个细节做出详尽的计划。但这并不是说教师课前可以无所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现实的知识能力水平、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障碍等有大体的估计,对教学过程要有整体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身心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思想情绪高度的敏感和准确的把握,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调整,做到随机应变、创造性的教学。这就更需要教师精心研读教材,多方考虑学生可能发生或提出的问题做好预案。
(4)造“势”的能力。“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②造势,即是形成启动讨论的强大动力,调动学生讨论的兴趣和积极性。正如圆石于千仞之山飞滚直下,不可阻遏,是因为它积蓄了强大的势能一样,要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讨论中,教师就要设法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大心理势能,就要打破其认知平衡,从而产生困惑、焦虑、急于解决问题的倾向。做到这点,启动讨论的时机就成熟了
2、小组讨论学习模式对学生的要求.在使用讨论法学习的初级阶段,很多教师倍感艰难,甚至知难而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发现使用讨论法收效甚微。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来讨论去却讨论不出所以然来。学生的现有水平不能适应讨论学习模式是其中原因之一。教师应逐步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和技能:
(1)积极参加讨论并渴望从中受益的心理倾向。不愿参加讨论,觉得毫无意义,希望教师尽快把问题讲清楚,有这种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尤其是那些性格
内向、学习勤奋的学生,他们认为讨论不仅无益,甚至是在浪费时间,他们更愿意听教师简单明了的讲解。要使学生形成积极讨论的心理取向,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明这种学习方式的好处,更主要的是千方百计地让所有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并在交流过程中切实体会合作交流的益处,使讨论交流成为他们认同的学习方式。
(2)具备一定的倾听技能。很多学生在讨论中只把自己的意见一说了之,根本不愿听别人怎么说;还有的学生在教师讲课时听得很认真,却不愿倾听同学的发言。不愿听,不会听,就无法了解别人的思想,到头来脑子里仍只是原来就有的那一点点东西。要教育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对他人基本的尊重,是一种有教养的表现;不仅如此,如果你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一定可以从中淘出智慧的金子来。倾听,不仅要用耳,更要用脑。听的过程,应是一个分析、判断、综合、提高的过程。“他讲的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与前几位同学的发言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与我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有何异同?突然灵机一动:如果再这样向前走一步,就更好了!”如果学生能经常地经历这个倾听、思考的过程,他一定会不断地从中受益、提高,他对这种学习方式也就会越来越有兴趣和认同感。听别人发言或与别人辩论,一定是要抓住关键。别人的意见与自己有很大差异,这时就要围绕问题的主干展开讨论,不要在细枝末节上纠缠;如已基本达成一致,就可以再追求精细。
(3 具备一定的表达技能。由于受知识水平、思维发展水平和数学自身抽象性的制约,小学生一般不容易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言者说的是“此”,听者可能理解为“彼”,造成了交流的障碍。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可分四个层次要求:
A.、基本能说清楚,别人大体能听懂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B、学会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帮助表达,如演示、操作、画图等; C、重点突出地表达。能用一句话说清的,就不说两句,惜话如金;
D、把别人“问”明白。这是比较高层次的要求。别人不理解,你可以设计几个问题,通过提问让他明白你的意思。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全体学生的整体水平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根据不同学生的个别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同时,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讨论中出现的优秀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学习:他们是怎样将问题表达得如此清晰透彻的?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对师生的要求是成熟状态的讨论学习模式的要求,不是一步到位的,更不是具备了以上要求才可以使用此模式。达到以上要求的过程,是师生在使用新模式中不断学习、适应、调整、提高的过程。
二、讨论法的一般过程
1、启动讨论
在启动讨论前,教师必须明确:这次讨论是否非常必要?一般来说,当出现个体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时,才有必要组织讨论。没有必要的讨论只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当教师确认讨论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后,接下来的问题是造“势”,即让学生产生参加讨论的强烈愿望。比如,在教学 “小数的基本性质”时,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示,小组合作总结出了小数的基本性质。我看到很多同学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为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大小不变,那么整数呢?同学们齐答:变。我又问:整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大小会变,小数为什么不变呢?”同学的笑容不见了,一个个陷入了沉思之中,还没等老师下达开始的命令,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讨论开了。
2、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关注的是:学生遇到了什么障碍?学生思维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对每个组解决问题到什么程度、全班有几种不同的意见或有什么独特的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比如上例,在讨论中,我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每个小组基本上形成了一致的意见。有的组运用举例的
方法从数位的角度加以证明:比如3和0.3,3的末尾添上0,3所在的数位由个位变成十位,所以大小变了;0.3末尾添上0,3仍在十分位,所以大小不变。有的小组用小数的意义,把小数转化为分数来解释;有的小组用小数的组成来解释:0.3和0.30都是由3个0.1组成的,所以大小是一样的。教师了解到以上情况,下一步如何引导就心中有数了
3、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把兴趣点从本组的结论上移开,转而关注其它组的意见。学生往往对本组的思维成果心存偏爱。“但其它组的结论是什么?与你们的意见是否一致?他们用的方法与你们完全不同,却也解决了这个问题,这难道不是很奇妙吗?”教师要经常地使学生体验这种思维的差异常来的奇妙感,使学生对他人的思维感兴趣。这是产生交流的第一步,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交流。教师要尽可能让每种意见都有机会发表,同时要努力促成各种意见的交流,如提问、反驳、辩论、补充。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要进行点拨,把讨论引向深入。
4、总结提高
全班交流后,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大体形成一种或几种意见,或者说,他们已经成功地分享了彼此的成果。教师这时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凝炼提高,总结方法。再如上例,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了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几个不同的角度的解释是有密切联系的,可以统一到小数的意义上来。再从方法角度看,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用了哪些方法——举例、画图、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等。有意识地把这些方法提取出来,更有于学生今后自觉地运用。
三、教学中使用讨论法应注意的问题。
1、时间的运用。小组讨论教学在实践中容易出现耗时多的现象。这与讨论法本身的特点有一定关系。讨论法具有开放性,多方意见不容易统一;具有多层次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再者,与教师的组织水平和学生的参与水平有关。在教学中,教
师首先要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慎重地安排讨论,防止过多过滥;杜绝讨论中原地踏步式的低水平重复,及时点拨引导,把教学进程向前推进。其次,耐心培养学生的讨论技能。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讨论技能,教学效率就能相应提高。
2、由时间问题派生的双基问题。讨论学习模式所体现的主体性、过程性有利于学生透彻的理解知识,但基本技能的熟练必须有一定的训练量才能保证。开放式的讨论占用了较多的时间,使练习的时间减少,从而有可能产生双基不牢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除如上所述解决好时间问题,教师必须在练习的设计上多下功夫。有针对性,讲究效益,以最少的练习达到尽可能大的收益。
3、讨论中的学习困难学生。讨论学习多层次的特点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了多次学习的机会。学生在讨论前不明白,小组讨论中可能得到些启发,再经历全班交流、教师讲解,经过这几次渗透和冲击,学困生思维的磐石可能会有所松动。但是,由于学困生知识基础较差,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在班级和小组中的地位一般较低,在小组讨论中可能会受到冷落或表现出退缩,以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创造好讨论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使学困生能够参与到讨论中。创设内部条件,就是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使学困生愿意而且敢于参与讨论。创设好外部条件,就是要在全班和小组中创设一种宽容、接纳、平等的氛围。教师要挑选那些有责任心、有爱心的同学做小组长,教育小组长在讨论中要多给予学困生关注和帮助。发言的次序,在使用讨论法的初期,可考虑按“中——差——优——差”的顺序,让学困生能有两次分别向优、中学生学习的机会。评价时,要把学困生的表现作为评价小组成绩的重要依据。
总之,小组讨论法教学,还需在工作中不断观察,探索找到最恰当的时机,让小组讨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以上只是我的几点粗浅认识,还请同行朋友们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