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合作交流活动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合作交流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多一份体验,将能大大促进课堂教学有效进行。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共同体验,帮助学生建立有效交流。随着新课标理念的逐渐深入,课堂交流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重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人与文本之间的交流。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的要去交流。
在教学中,如果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意义和写法》时,首先让学生欣赏祖国各地的名胜旅游景点,然后出示各景点门票优惠广告,到底哪个旅游景点的门票最优惠呢?学生被这一熟悉的实际生活场景深深的吸引,发现了问题会不自觉的想办法去解决。从而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发现到每个景点买同样多的门票谁优惠的多,去那里旅游就最划算.这方面的知识以前没有学过,出于对问题的好奇,学生深深的被问题所吸引,从而陷入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这样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就有一定的针对性,必然加大了思考的有效性,主动的要去交流,寻找解决的办法。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以故事激趣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交流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二、小组合作,让学生善于交流。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那么,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教师要大胆放手,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信学生能通过动脑、动眼、动口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时,作为教室的我们要深入到各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和讨论交流的中心问题,达到交流的和谐有效。教师为了交流的有效开展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个性,学会倾听。学生要善于倾听老师的发言,也应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尤其是一个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往往表现出两种情形:一是事不关己,漠不关心;另一种就是随意否定或打断别人的话。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学生要对发言者有礼貌,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插嘴,要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有意见的要等到别人发言完了以后再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会倾听的同时,学会理解和尊重,同时为交流做好铺垫。
2.平等对待,学会评价。即引导学生在倾听他人交流的同时,学会客观地分析、辩证地思考。经常问自己:他的意见正确吗?为什么?如果有不同意见又该如何补充。使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针对之前我们刚刚学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学生们完全可以从中得到启发,自己动手找出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公式。所以我给学生们准备了他们所认识的所有图形做的材料和剪刀,让他们挑选自己认为有用的材料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没想到我完全放手之后,学生们的思想异常活跃,他们通过剪、拼、折纷纷研究自己的方法,我就顺势让得出结论的小组到实物投影上展示给大家看,让其他的同学认真倾听方法是否一样,如果有不一样的也可以上来说。于是每个学生都在认真倾听,一看自己的方法跟别人的不一样就争先恐后的举手也要发表自己的观点,结果每个人的发言都有人提出肯定和质疑,交流就激烈展开了,经过思维的碰撞最后学生们得出了十余种不同的方法都证明了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一直持续到下课大家都还意犹未尽的在继续讨论……
3.引起共鸣,学会反思。小组讨论和小组间的交流正是开发和利用学生个体思考的差异性,它不仅可促进学生进行资源共享,发展联想思维,培养合作交往能力,而且还可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通过倾听、评价他人的交流,对照自己的思考方法及思考过程,从而不断地修正自己、提高自己。比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我通过多媒体把学生带入多彩的童话世界中:“小猴子开了一个水果店,今天小白兔来买桃。”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开始议论起看到的内容。我启发学生看一看图中画了些什么,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再引导学生把这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连起来,说完整,说清楚。然后让学生借助小棒来研究算法,边摆边说出自己的想法,给每个孩子说话的机会。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思自己的算法,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第一个孩子说:“我是一个一个地减,13-9=4。”第2个孩子说:“我是从10里面减去9得1,再把1加上3得4。”第3个孩子说:“我是先用13减3得10,10再减6得4。”第4个孩子说:“因为9+4=13,所以13-9=4。”……孩子们各抒己见,积极性很高。我注意仔细倾听学生的想法,对于那些明白意思但是表达不是很清楚的学生,要给以耐心和鼓励,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交流的有效性发言得到提高。
三、注重激励与评价,让学生乐于交流。
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在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要让交流有效地开展,并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使学生乐于交流。教师要运用热情的话语、赞许的目光、亲昵的动作,来增强学生交流的自信心,使我们的学生在数学知识的理解、思维能力的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同时学生在交流中遇到困难时,需要我们的教师引导,这样才能发挥交流的最大作用,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交流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因此,在交流中,教师要准确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鼓励,当学生发生争议时——倾听,当学生探究错误时——纠正,当学生获得成功时——赞赏,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通过对学生的交流进行客观的激励与评价,使学生乐于交流。这样使彼此之间的认知和思维相互撞击,学生的知识领域都得以开拓,思维得以启迪。
四、在实践中体验有效交流的“快乐”。
加强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以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展示生活这个大舞台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增进对应用数学的信心。实践活动中尽可能地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思维空间,通过让每位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到有效交流的“快乐”。如在教学《小小商店》时,课前我让每个学生准备附页中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课上真实体验购物,比一比,看谁会成为最佳购物能手,能够学会正确地付钱、正确计算找回的钱,并能合理地购物。学生听后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认真地买、算。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一角一角地数,数到10角,兑成一元,理解了10个1角是1元,看到10个1元就能意识到是十元,看到两个10元,就知道是20元。这样将抽象的认识与直观演示联系起来,学生们为自己的发现而异常兴奋,掩饰不住喜悦和自豪。由于购物活动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把枯燥的计算用学生喜欢的购物形式来解决,让学生从中学会了解决有关购物的实际问题,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认知,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创造,发展思维,从而使数学活动进行有效交流,达到体验数学的真正价值。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才是课堂教学的真谛!
第二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自从2002年秋季学期以来,国家课程改革实验落户恩施以来,语文教师就阔步走在课改前列。我们深知: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而课堂的载体离不开讨论。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成了语文教师校本研究的课题。虽然在课改前一时间的教学实践探求中,我们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活动,因只注重了形式,忽视了实质。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收效甚微,正如学生日记所写:讨论课成了部分同学谈论电视剧剧情或交流打游戏机心得的课,那是“扯蛋课”。那么,今天的课堂讨论应是培养学生学会质,学会补充,学会发表不同意见的能力课。我们语文教师应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呢?
一、语文课堂讨论的形式
1、中心式讨论与板块式讨论
中心式讨论就是围绕一个中心议题进行讨论,它适合于内容比较集中,主旨比较突出的课文教学。
板块式讨论是教师同时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的不同板块进行讨论,这种讨论方法适合于并列性式对比性的文章。
2性讨论和碰撞性讨论、补充
补充性讨论是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的以互相补充为特征的相容性讨论。这种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所占份量较重。它6能启发学生把问题理解得全面深入。碰撞性讨论是引导学生围绕一个议题所进行的反驳式、对元式的讨论。有时,学生碰出的智慧火花。会成课堂的亮点。
3、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小组讨论是讨论的基本形式,四人或六人一组。这样既能保证讨论的深入,又能保证每个孩子都充分发表意见,这也是小组 讨论的优势所在。集体讨论。它一般是教师引导全班同学有秩序地针对一个问题举手发表意见。这种讨论交流面广,影响面大,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生生讨论生生讨论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之间可以 互相 启发,互相补充。师生讨论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伙伴,具有浓烈的民主氛味。
二、引导课堂讨论应注意的问题
1、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讨论必须围绕问题展开。问题来自哪里?最好来自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题,讨论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形式引发其思考,促使其思考。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兴趣性、要有发展性。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理解能力和个人经历的差异。问题不能简单化,也不能复杂化。
2、要保障讨论有序地进行、全员实质性地参与
一旦讨论开始,学生一定会各抒己见,甚至是滔滔不绝,激烈处甚至忘我争辩,这是好现象。为了保障讨论能有序进行,全员实质性参与,能力从不同层次上得到锻炼,教师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引导:
a、注意讨论习惯的养成 训练和保持,语文中心学习小组一般都是比较固定的四人或六人,那么要教师给学生分好工,谁做笔记,谁主持发言,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在发言中要有礼貌,要合作,要做到以理服人等。
b、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包括准备时间 和讨论时间。需要预先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的问题应在课前早告知学生准备。课堂上能及时找到答案的问题也应留给充分的自我思考 的时间,讨论到各小组 基本结束 为止。讨论时间仓促则使讨论流于形式,等同失败。
c、读议结合,以读为本。语文课必须以读为本,问题的讨论应围绕课文需要而展开。讨论应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不能脱离文本而“高谈阔论”。d、深入群体,予以必要的指导。学生积极 准备和讨论过程中,老师并非等闲视之。而应深入到多个讨论小组,加入他们的讨论。同时予以必要的指导。只言片语,或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或一个比划动作,都 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e、关注胆小和基础差的小组。鼓励他们敢于说、善于说。使他们也有机会锻炼自己,充分认识到自我。
三、正确评价讨论结果
讨论必须要有结果,也必须让学生明白结果。作为教育者千万不能忽视这一点。教师在深入讨论群体和听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时必须高度集中精力,力求迅速全面 的把握各种意见,根据 课文内容,生活实际和学生特点作出果断的判断,并给予孩子以肯定和鼓励。其结果 大致分为三种:
一是有确定的答案,课文中能找到的答案。
二是有多个答案,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三是没有答案 也是答案。那将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去研究,去探讨。课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课中有保障的 讨论和鼓励性的评价,还应加上课后的课堂讨论反思,才能构成引导学生课堂讨论的环节.在课堂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地讨论呢?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提问”为课文学习的切入,以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是我们理想的课堂学习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积极地进行探究,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然而,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这种问题式的探究性语文学习的操作存在诸多问题,教师或感到困惑,或感到无所适从,或者在认识上、行为上都存在偏差。我以为,问题由学生提出,对老师的教学水平、知识结构、驾驭能力等都是极大的挑战,教师只有真正悟透“自主提问”这种学习方式的内涵,才能积极地探索学生“自主提问”的课堂策略,有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实的教学生活却
中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1、学生不敢问、不善问。2、学生提问只是过过场。3、学生讨论“自由散漫”。
学生自主提问探究性学习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对话”、“互动”都离不开“问题”的提出与讨论。从某种角度讲,问题的提出是课堂学习的开始,问题的解决是课堂学习的结果,问题的探究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教师则要在其中起到积极的引导、组织作用。要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在阅读活动中,真正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采取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与母语学习规律的课堂教学策略。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参与中培养自主提问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的理念呼唤学生的自主提问。作为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乐问
首先,师生情感的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认识活动,教师在与学生打交道时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作为教师要相信“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学习,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只有相信学生,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其次,积极评价,及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乐于提问。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往往都能对学生产生作用。教师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画上五角星,一段时间后比一比,谁的五角星多。教师还可在班上设“智慧之星”、“问题之星”,对爱提问题的学生进行奖励。此外,教师还可在家长面前表扬他的孩子敢问、会问,这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2、要让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就应保证学生的提问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预习时,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出;在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鼓励学生继续提问。这样,为学生提问保证了足够的时间,提问的形式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保证了人人都有更多的提问机会,从而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而乐于提问。
3、引导学生善问
当学生提问积极性提高时,往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一些抠字眼、钻牛角尖这类的问题并不是课堂所期待的,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善问。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先预习,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把问题写在质疑本上,在上课时把最有价值的问题与师生共同讨论。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时时有问题可提,处处能提出真问题,教师要做好示范导问,因为学生的提问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可以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积极引导,提供思路。当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深度的问题时,教师也可以有意识的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学生经常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下,就会逐步悟出“提问”的思路与方向,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懂、难懂的问题,教师在指导阅读中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提问。具体方法有:围绕课题提问启疑;课文难点处设疑,课文重点处引疑;找矛盾、提问题;定范围、提问题(教师在课文中定一个范围,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调动情感因素,暗示有疑等等。
二、在讨论中提升自主学习的质量
这种自主提问探究学习模式的操作,起初学生不愿提问、不会提问,令我们困惑,但当学生真有一大堆问题时,教师感到课堂组织、调控的困难。如果教师无视这种课堂生成,按自己的预设进行组织学习,这无疑是扼杀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课堂也显得不伦不类,这时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因为讨论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克服学生语言障碍,使学生的心理处于“自由”状态,思维自由奔放,易激发每个人活动的潜能,使每个学生所获的形象更丰满和完整,使探究中所观察到的形象内化成概念,从而可以促进他们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但如果真是任凭学生自主讨论,又会感到课堂的“杂乱无章”,发现学生的思维活而乱,广而缺乏深度。我们不妨可以这样做:、深读后进行讨论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后,发现了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是比较感性的,可以说是肤浅的,有的根本算不上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一大堆“紊乱”的问题该怎么办呢?教师可以先不组织讨论,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再次深入读课文,给学生个体思考的时间。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用心去悟,去贴近、融合、揣摩、感悟文本,让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有所感和思考;让他们读出自已的感受,去解决问题,并不断产生“新”问题。例如:我在教学《不合群的小蝌蚪》一文时,学生们提出了许多的问题,但有一部分问题非常的肤浅,我把这所有的问题都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同学们在深入地读课文,比较问题,说说哪些问题无足轻重可以不提,哪些问题是关键。经过读——讨论,同学们终于把那些问题筛选成为两个主问题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蝌蚪的不合群?
2、为什么不合群?这两个问题综合、集中、覆盖面大。
理解文本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深入读文章以后再组织学生讨论新问题,就会发现学生所提的都是真问题,基本紧扣文章的主旨,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增强,学生所参与的是有效讨论。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学到了方法,体验到了成功。、合作中展开讨论
如果学生在预习阶段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讨论。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握好交流讨论的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伙伴学习。、点拨中深化讨论
在学生自主提问探究学习中,教师应及时做出评价,但要多民主,少批评,不能放弃和削弱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提问与讨论,必要时给予点拨。如当学生所提问题解决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顺藤摸瓜,及时整理思维路线,通过师生互动,引发学生深思;当学生的意见徘徊在一些无意义的谈论和与教学无关的问题时,或者学生各持一词,甚至偏离课文内容,因认识偏激出现争论时,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点进行讨论。
以自主提问为特征的课堂学习,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而且要引导学生去追求对问题的深入认识,以求获得对问题的解决。作为教师要努力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挖掘潜能,展示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所有的学生在“问题”中发展,在探究中提高。
第三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相评价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相评价
盛湾镇小 马建锋
1.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相评价呢?、调动学生对互相评价的兴趣。对教师而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和生活的“聪明环境”,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作为数学教师,应该为学生的互相评价创设两个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书籍、图片、多媒体、学习栏、表扬等;软环境包括:为学生树立学习对手,提供可取长补短的小组组合,尽力创设同学间相互交往的机会等。我相信,置身于积极、充满刺激和互相作用的环境里,教与学的双方才能够持续地、长期地、稳固地促进心智能力的发展。从教师的方面来讲,多为学生创设情景(对话、游戏、小品)等,也就是多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调动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另外,从学生的角度着手,让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对于积极的学生应引导他向言简意赅的层次上发展、提高;相对消极的则更要多给机会,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哪怕只是声音响亮了些,发音流利了点,就毫不吝啬地给予充分肯定。学生之间的接触多,较少陌生感,加上之前有四人小组的锻炼,因而这个阶段只是相当于上个阶段的加强演练与适当加深。当然对于那些交际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由于在准备工作时已在各组设立了他们的对手,因此这个阶段的评价对他们来说就特别的刺激,作为教师此时需要了解的就是他们的情绪,要让他们学会在评价中尊重他人,同时自己也能获得更多知识;而那些较为普通的学生,他们在小组里能感觉自己听到的评价多了,涉及面广了,如果能在小组里也发上言,自信心也就更足了。最后评价的面铺向全班。有了前面的评价经验,此时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大了,精神活力得到充分的释放,思想也就被激活了,因此能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交流中主动发言,积极互动。2.保证学生充分参与合作评价。由于现阶段我国教育体制总指挥棒方向尚未改变,成绩测试和终结性测试比较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做到能牺牲暂时的小我,因为毕竟试验初始阶段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难免会影响学生而波及自己的“分数”,对于这一问题,我个人的原则是坚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而少去考虑教师自身的“利益”。在传统教学时,往往教师“高谈阔论”,学生却“似懂非懂”。虽然教师很辛苦,但经常是事倍功半。现在,我充分注意到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着实地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3.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评价方法。我先让学生明确互相评价是一种互相学习的方法。它归根到底的作用还是为了促进学习,提高成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他们并非全然独立,没有人的习惯或特质一定比别人好,他们只显示出某种差异。在合作评价时,一定要培养尊重个别差异的良好心态。在进行评价时,学生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与作用。评价者在评价之前,必须将对方的发言听清楚,根据发言内容进行思考,结合自己所学知识,选择适当措辞进行评价,然后再虚心地倾听别人的反馈意见。在进行评价时鼓励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异议,据理力争;也可以在赞同别人的同时,说明自己的理由,补充自己的特点。
4.总之我主张他们在课堂上能大胆地对其他人的表现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在班级中形成友好互助的学风。此外,要特别引导学生掌握评价的语气,内容要简洁,原因要准确清晰,解决办法要能有说服力等等。我相信这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正好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语言智能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第四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
彭荣华
目前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 第一、要形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一个过程。对于那些好动的学生,上课时,教师就寻其“闪光点”,鼓励他们赞扬他们,让他们有自信,认为自己能行,逐渐地让他们变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对于这样的学生,决不放弃。让学生获得到与自己期望相当的学习结果,满足学生对学习寄予的期望,同时,经常督促、辅导和鼓励他们,让他们用心听课,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与同学交流探讨学习问题,让他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逐渐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的良好习惯。
第二、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阅读、探究阅读,大胆质疑,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内因就是学生。因此,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找难点,记疑点;做笔记,重分析,进一步引发思考。让学生去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启迪思维,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好习惯,从而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第三、开展课堂检测评价。
课堂检测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小组检测,全班交流,又可以小组互测,也可以师生共同参与,师抽生测。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教学活动提出的问题进行课堂检测评价。提高学生对课堂评价的认同感,进一步产生集体荣誉感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四、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开展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观察现象、思考问题、推断结论结论,让他们切身体会知识的价值与运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这种亲身体验的学习,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增强其责任感,从而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调控中运用各种策略,使学生做到愿学、乐学、善学,那么课堂教学就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五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场景描写
点面结合,场面描写也精彩
(2012年12月2日在季郎完小、12月9日在抵鲁完小)
一、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区别
1、什么是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2、什么是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是指对人物(往往是众多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 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3、两者的区别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二、场面描写中的点和面
1、特写镜头——点(场面描写中的点就是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人物个体。)比如在拔河比赛中,对于单个人物的描写“看,“大力士”夏玉祥在前面不甘示弱,他的双手紧紧拽住绳子,身子往后倾斜,两脚上像有钩子似的紧紧地踏着地面,一动也不动,简直像一个雕塑。” 这就是场景描写中关于点的描写。
2、侧面烘托——面(“面”就是对整体情况的概括。)比如四年级进行拔河比赛,其中“‘加油加油!’操场上响起了一片助威声,这是我们四年级的同学正在紧张地进行拔河比赛。以及“这时,操场上又响起了阵阵喊声。”都是对整个场景的概括描写。面的描写,可以侧面烘托出拔河比赛的热烈。
三、场面描写的方法
1、点面结合
2、动静相宜
3、画龙点睛
四、怎样才能在场景描写中做到点面结合
1、注意写好每一个“点”
场面的描写,首先要注意写好整个场面中在同一时间出现的几个点。同一个时间里,不同位置、不同身份的人,所表现的状态是不同的,他们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也不相同。
2、注意运用“点面结合”
场面描写中,不仅要注意写好“点”,还要注意“点面结合”。对
场面的整体情况要有概述。
一大堆人正拼命地拥挤着,只见一只只白皙的手、古铜色的手、粗糙的手、柔软的手,本能地向前伸,本能地挥舞着,都希望抓住车门。一位胖大嫂粗而短的右腿刚踏上车阶,左脚便不停地往外蹬,她使出吃奶的劲儿用力地扭动着肥胖的身躯,一双臃肿的大手拼命地抓住车门扶手。任凭她怎么努力,结果那屁股还是被车门狠狠地挤压了一下,疼得她直叫“我的妈呀!”挤车可真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战斗呀!
3、注意抓动态的场景来写
(1)活动或比赛都是人来参加的,而且都是动态的,因此,场面描写就要重点描述人物的活动情况,通过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反映“点”或“面”状态,从而使人了解整个活动或比赛情况。
(2)在描写事件发展,活动过程的时候,还要注意将人物的活动情况,包括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进行相应的描写,这也是写好场面的一个方面。
今天,学校在小操场上举行了一场拔河比赛。
下课后,我们像脱了缰绳的马儿,快速地来到了比赛现场。我们一个个胸有成竹,因为我们有一定的实力,而且还有技巧。我心里暗暗地想:我们一定能赢,王老师不是说过吗?只要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赢。马上就轮到我们班了,我们拿起绳子,挽起袖子,好像准备大干一场似的。随着一声哨响,我们使劲往过拉,胜利渐渐向我们走来,又听见一声哨响,我们赢得了第一绳。接下来是第二绳,可能是因为我们低估了对手,结果输了。前两局打了个平手。就剩下最后一绳了,同样也是我们最后的希望。哨子一响,同学们屏息凝视,空气仿佛也凝固了,我们拉紧绳子,一起用劲向后拉,同学们两只眼瞪得圆圆的,脸涨的通红,我们像豹子一样,咬紧牙关,汗毛都竖了起来。拉拉队队员大声的喊“074、加油!074、加油!”那声音如同天崩地裂,响彻云霄,让精疲力尽的我们又重新充满力量。跟对方僵持了好一会儿,胜利大踏步的向我们走来。“赢了,我们赢了!”同学们欢呼雀跃,高兴地抱在一起互相击掌,一起抱住王老师哭了,哭出了丝丝微笑,哭出了甜甜的幸福。看看远处的太阳,都依依不舍向我们挥手,走向了山下。再看看那胜利的笑脸,一直挂在同学们的脸上。
4、画龙点睛
在场面描写中还要有点睛之笔——最有代表性、最能打动人、最能感动人、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传神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