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
贵定二小陈红群
对比实验是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小学三到六年级的实验中,对比实验在五年级占的比例最大。那么,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呢?下面,我谈谈我个人的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选择研究的问题
做对比实验,首先要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明确研究的方向。比如:在研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实验中,要让学生明白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条件中,哪些条件比较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所谓的适合我们研究,就是实验所需的材料我们是否容易找到,里面要控制的条件我们是否能够控制。当学生推测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阳光、温度、养料、土壤等条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些条件中,哪些条件才是种子发芽最基本的条件,这个过程要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不要直接告诉他们。当学生得出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是: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后,再接着讨论在这些条件中,哪些条件又最适合我们做实验研究,为什么?哪些条件不适合我们实验研究,为什么?学生通过不断的交流、讨论、分析、筛选,就会明白:为什么光、温度、水最适合我们小学生做实验研究了。最后,教师出示以下三个问题:
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吗?
2、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光吗?
3、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样的温度?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问题进行研究,学生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就能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二、变量与定量的控制
变量与定量是对比实验中的两个关键词,变量就是对比实验中要 改变的条件;定量就是对比实验中不改变的条件。变量与定量控制不好,会大大影响学生的观察,甚至还会误导学生。还是以“绿豆种子发芽与水、温度、光的关系”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先说绿豆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当学生预测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后,就要让学生明白以下问题:
1、怎样来验证你们的猜测?
2、这是一个什么实验?
3、既然是对比实验,那么是谁和谁比?(有水和没有水比)
4、怎样制造一个有水的环境?一个没有水的环境呢?
5、在这个实验里我们要改变什么条件?(水)
6、不改变什么条件?(光和温度等等),7、怎样控制一个有水、一个没有水呢?(准备两个一次性杯子,在两个杯子里各放三张餐巾纸,再各打三个小洞,分别放上三颗绿豆种子,同放在桌子上,一个杯子上填上“浇水”标签,当实验组;另一个杯子填上“无水”标签,当对照组。每天按时给实验组浇水,对照组不浇水,保持干燥。又如:“绿豆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实验,因为学生有了前面实验的经验,在这个实验中不需太多的指导,就知道要改变的条件是温度,不改变的条件是水和光等,并且学生还知道可以做三组实验来证明,即高温、常温和低温,在讨论怎样制造低温环境时,学生出现了争议,如果一个放在冰箱里(低温),一个放在常温下,那么无形中就改变了两个条件:温度和光,因为冰箱里必定不是自然光。如果再一组杯子的四周都放冰块,这样还公平一点。高温那一组可以用一个大一点的杯子,装上开水,把装有种子的杯子放在有
开水的杯子里,但不能让开水进入种子杯里,随时换开水,这样可以制造高温的环境,在这个实验里,有一个实验组,两个对照组,三组统一放在桌子上,同时浇水。在这个实验的讨论中,有一个惊喜,就是学生打破了依赖教材的坏习惯,学会了发散思维。综上所述,做对比实验的研究,只有控制好变量和定量,才能体现实验的公平性,实验结果才与自然规律相符合。
三、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当学生已经把实验结果拿出来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他们的实 验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分析,不要武断地告诉学生结论。比如:在做物体的吸热与颜色的实验,我们有很多组的实验数据确实说明:黑色无光纸吸热能力最强,铝泊纸吸热能力最弱。但五年级四个班,就有六个小组的实验数据与现实(预测)不符,这六个小组的数据说明的问题也不相同,他们却坚持自己的意见,说要以事实来为依据。如果教师要强制要求他们修改数据,他们虽然愿意修改,但心里一定很疑惑,同时也违背了科学讲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因此,教师必需引导学生找出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即对比实验中变量与定量的控制我们是否控制好了。我激发全班学生参与寻找原因的活动,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找答案:
1、我们研究的是什么问题?(物体的吸热与颜色)
2、这是一个什么实验?(对比)
3、对比实验要注意哪些问题?(要改变哪些条件和不改变哪些条件)
4、在这个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纸袋的颜色)不改变的条件是什么?(纸袋的大小、后薄、同时放在阳光下、温度计的起始温度要相同、同时读数)学生对
以上问题一一排查,还是没有找到原因。我接着问:除了以上条件,还有吗?再想想。学生虽然每天都在操场上活动,却没有认真地观察过地面的颜色是否相同,尽管我不断启发,还是想不起来,我只好让学生再到操场上去观察,要求学生主要观察地面,通过我不断的提问,不断的引导,学生终于找到了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实验失败的小组提出重新实验的要求,我很高兴的答应了,为他们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十分钟后,这些学生兴奋地告诉我,他们的实验数据有了变化,黑色无光纸里的温度升得最快,铝泊纸里的温度升得最慢。这时,再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数据,得出:“深色物体吸热能力强,反光能力弱;浅色物体吸热能力弱,反光能力强”的结论。在分析实验数据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实验结果,不要以为学生的数据与我们所需要的结果不符时,强硬地强迫学生按我们的思路走,这样下去的后果将会导致学生再也不会去认真做实验了,而是敷衍性的完成实验的任务。所以,在实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固然重要,但我认为对学生出现异样的结果又不断引导他们找出原因的过程更为重要,因为这个过程包含了太多的意义,其中有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尊重、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不断克服困难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获得成功的喜悦等。
总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研究,不但要遵循实验的原则,还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
第二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场景描写
点面结合,场面描写也精彩
(2012年12月2日在季郎完小、12月9日在抵鲁完小)
一、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区别
1、什么是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2、什么是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是指对人物(往往是众多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 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3、两者的区别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二、场面描写中的点和面
1、特写镜头——点(场面描写中的点就是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人物个体。)比如在拔河比赛中,对于单个人物的描写“看,“大力士”夏玉祥在前面不甘示弱,他的双手紧紧拽住绳子,身子往后倾斜,两脚上像有钩子似的紧紧地踏着地面,一动也不动,简直像一个雕塑。” 这就是场景描写中关于点的描写。
2、侧面烘托——面(“面”就是对整体情况的概括。)比如四年级进行拔河比赛,其中“‘加油加油!’操场上响起了一片助威声,这是我们四年级的同学正在紧张地进行拔河比赛。以及“这时,操场上又响起了阵阵喊声。”都是对整个场景的概括描写。面的描写,可以侧面烘托出拔河比赛的热烈。
三、场面描写的方法
1、点面结合
2、动静相宜
3、画龙点睛
四、怎样才能在场景描写中做到点面结合
1、注意写好每一个“点”
场面的描写,首先要注意写好整个场面中在同一时间出现的几个点。同一个时间里,不同位置、不同身份的人,所表现的状态是不同的,他们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也不相同。
2、注意运用“点面结合”
场面描写中,不仅要注意写好“点”,还要注意“点面结合”。对
场面的整体情况要有概述。
一大堆人正拼命地拥挤着,只见一只只白皙的手、古铜色的手、粗糙的手、柔软的手,本能地向前伸,本能地挥舞着,都希望抓住车门。一位胖大嫂粗而短的右腿刚踏上车阶,左脚便不停地往外蹬,她使出吃奶的劲儿用力地扭动着肥胖的身躯,一双臃肿的大手拼命地抓住车门扶手。任凭她怎么努力,结果那屁股还是被车门狠狠地挤压了一下,疼得她直叫“我的妈呀!”挤车可真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战斗呀!
3、注意抓动态的场景来写
(1)活动或比赛都是人来参加的,而且都是动态的,因此,场面描写就要重点描述人物的活动情况,通过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反映“点”或“面”状态,从而使人了解整个活动或比赛情况。
(2)在描写事件发展,活动过程的时候,还要注意将人物的活动情况,包括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进行相应的描写,这也是写好场面的一个方面。
今天,学校在小操场上举行了一场拔河比赛。
下课后,我们像脱了缰绳的马儿,快速地来到了比赛现场。我们一个个胸有成竹,因为我们有一定的实力,而且还有技巧。我心里暗暗地想:我们一定能赢,王老师不是说过吗?只要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赢。马上就轮到我们班了,我们拿起绳子,挽起袖子,好像准备大干一场似的。随着一声哨响,我们使劲往过拉,胜利渐渐向我们走来,又听见一声哨响,我们赢得了第一绳。接下来是第二绳,可能是因为我们低估了对手,结果输了。前两局打了个平手。就剩下最后一绳了,同样也是我们最后的希望。哨子一响,同学们屏息凝视,空气仿佛也凝固了,我们拉紧绳子,一起用劲向后拉,同学们两只眼瞪得圆圆的,脸涨的通红,我们像豹子一样,咬紧牙关,汗毛都竖了起来。拉拉队队员大声的喊“074、加油!074、加油!”那声音如同天崩地裂,响彻云霄,让精疲力尽的我们又重新充满力量。跟对方僵持了好一会儿,胜利大踏步的向我们走来。“赢了,我们赢了!”同学们欢呼雀跃,高兴地抱在一起互相击掌,一起抱住王老师哭了,哭出了丝丝微笑,哭出了甜甜的幸福。看看远处的太阳,都依依不舍向我们挥手,走向了山下。再看看那胜利的笑脸,一直挂在同学们的脸上。
4、画龙点睛
在场面描写中还要有点睛之笔——最有代表性、最能打动人、最能感动人、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传神之笔。
第三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积累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积累
龙马潭区下大街小学许丽霞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根本”和“泉源”就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否则无异于舍本逐木,“塞源而欲流长”,其结果只能是费力不讨好。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应在“流”上下功夫,而应在“源”上作文章。小学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积累语言,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呢?
一、加强诵读
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古人十分重视诵读。重视诵读,其实强调的就是语言积累问题。古人认为,学生学习课文,不靠教师架空分析,主要靠自己反复诵读,加上教师讲解来理解课文。熟读之后还强调背诵,并要求滚雪球般记忆已学篇目。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达到如古诗所形容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住歙张”的境界。事实证明,古人这种做法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遗忘规律,反映了汉语学习的内在要求。
典范的语言材料,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记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
外名篇美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二、广泛阅读
鲁迅先生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在语言积累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也是在积累语言,充实语言仓库。清代康彪总结读书经验时说:“阅读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清代王筠主张读书要“取其多”,即是说阅读面要广。吕淑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实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读不可。可见大量阅读的重要。修订后的“大纲”在规定背诵篇数的同时,第一次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此举旨在用适当增加课文篇数的办法,引导教师抛弃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的教学方法,改革并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旨在用规定课外阅读总量的办法,引起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以较大的阅读量来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可以预见,学生在小学阶段有一二百万字的阅读量,脑子里装着上百篇文章,八十几首古诗,有了比较丰富的语言积
累,读写能力定会增强。
三、做好摘记
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阅读时遇到优美的词句,应摘记在本子上(有条件的可用读书卡片),有空时经常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这样也会积累学生的语言。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语文成长记录袋中。
对摘记的优美词句,一个阶段要做一次归类工作。把同类的抄在一起,以便查看,如可按写人、写活动与场面、写景、状物,名言警句等归类。
四、重视复述
复述是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把听到的、读到的材料表达出来的技能训练。复述旨在训练学生系统连贯地表述的能力。复述时要对材料进行思考、加工,熟悉其中的词语、句式和章法,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经过筛选,抓住重点。因而,复述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和积累语言,同时通过内化,规范了口头语言,又训练提高了学生理解、记忆、概括等多种能力。如果说背诵是小学生掌握和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那么,随着年级的升高,复述同样是掌握和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手段,并且是更高形态的一种学习语言方法。
复述根据要求和难易不同,可分为简要复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要求抓住语言材料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复述,是三者的共同要求。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尤其要注重创造性复述,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善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可让学生扣住“扫兴”、“垂头丧气”、“转败为胜”、“目瞪口呆”等词语,详细复述课文,后作默写词语的练习,并引导学生对田忌何以取胜发表不同看法。如此复述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内化语言的机会,使学生理解、积累课文语言材料时,又充分调动起其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自动激活、调出、选择、重组,并在复述中得到检验,有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组织交流
在交流中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乐趣对学生积累的语言,可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不仅可以互相学习,更重要的是可在同学的赞赏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积累语言的乐趣。交流的方法如下:
(一)园地交流法在学习园地上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同学摘记的优美词句。
(二)手抄报交流法把“优美词句共赏析”作为手抄报的内容,交流手抄报时,也交流了优美词句。
(三)读书笔记交流法这是最广泛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同学间定期交换读书笔记,把每个同学的读书笔记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总之,学习语言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第四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性学习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组织、有目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下面,浅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爱学什么就学什么,爱怎样学就怎样学。明确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内容,怎样开展学习,是每个学生必须明白和学会的问题。语文教师要有目的地、有组织地、有步骤地去引导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该怎么做,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明确学习的内容;怎么学,怎样解决问题——明确学习的方法;要学到什么样的程度——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二、教师要明确学生在自学中应该要解决的问题。
我的方法是:
1、课题思考:课题写了什么,它和文章内容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取这样的题目,你能不能设计出更好的题目来?
2、课文内容方面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写的?
其它细节方面,比如要引导学生懂得预习什么——(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2)课文主要写哪些内容(3)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等;还要引导学生懂得怎样预习——(1)自读课文、朗读背诵(2)利用工具书:查找字典、词典、阅读课外辅导书(3)同伴交流等方法。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始终围绕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展开自主学习,有效地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优化整合资源。语文学习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学问”,学生是学习资源的直接开发者。学生自主学习始终是围绕语文学习目标展开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开发和利用身边的各种课程资源,从身边的一切文化环境中获取有效的学习资料。(1)教师要引导学生怎样获得学习资料——网络查询、阅读课外读物、查找学习工具书、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等方法,还要学会选择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学习生字新词——查找字典、词典,懂得字词的读音和词语的含义;学习古诗——联系课文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等方法。(2)教师要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获取有用的学习资料。学生收集的学习信息往往是繁杂多样的,甚至是五花八门的,可能会造成学生取舍不当或者不知道如何选择是好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获取关键有用的学习资料,切不可让学生盲目而为之。只有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综合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才能有效地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四、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离不开教师的具体的指导,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怎样自主学习提出明确的具体的学习要求,一步一步地引导,使学生逐渐养成比较强的学习迁移能力。例如,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就要抓住“读”的根本,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朗读能力、略读能力等。再细一些,如课文朗读的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2)字音正确、音准到位(3)声情并茂,有感情地诵读。这些读书的具体要求必须让学生明确,而且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强化训练,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朗读课文的自我要求和学习方法。
第五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一、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生命的个性化。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体”,而首先应该是“生命体”。只有富有个性、充满创造力的生命,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空间。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参与课堂交流,从而使数学课堂呈现出了生成性和丰富性。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而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加以反思,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索自己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适时地把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引向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之中。使习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二、教师要注重指导,使学生乐于自我评价“授人以鱼,可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供一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使学生行之有法,乐于进行自我评价。1.鼓励为主,激发自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决不要吝啬赞许和鼓励,七、八年级学生尤其需要老师的鼓励,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要淡化学生之间的互相比较,更多地引导学生寻找自身的不足,看到他人的长处,以补己之短,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如:不要一味地追问全班学生:“你们觉得他做得怎么样?”而应引导学生本人: “你觉得自己做得怎么样?”“为什么?”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整地做出自我评价,不要急着自己单一地评价学生或让大家一起来评价。当学生在自评时语言受阻、感到困窘时,老师要给予热情的鼓励与帮助,允许其“再想想”、“慢点儿说”,使之有勇气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2.注重指导,使学生掌握自评方法。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或提出了一个设想时,教师总喜欢立即给予对与错,好与坏的评价,这样既会打击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限制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散,也使回答问题的同学失去了自我评价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往往会倚赖于老师,“老师是这样说的……”,“老师说应该这样做”,这就失去了学习的个性化。而实施自我评价,是学生在教学中听取了其他同学的各种想法,结合老师的要求或提示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不要急于给学生肯定答案,先让他们自我理解、分析和想象,给他们一定的学习空间,然后再让其他学生互评、分析和综合。最后,老师再给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