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设计2 语文版

时间:2019-05-12 22:1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设计2 语文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设计2 语文版》。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设计2 语文版

1.《忆读书》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忆读书》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冰心回忆了幼年、少年时读书的经历,总结了多年读书的经验,旨在引导学生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学习本文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可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抓住文章要点,有效而透彻地理解全文,积累分析文章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教师范读、领读课文,明确朗读的要领。

2.整体感受,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理清记叙的顺序。

3.研读文本,透彻理解作者所说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4.结合本文内容,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尝试运用,学习制作读书卡片。

5.通过与冰心老人“对话”,激发读书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归纳“读书好”的四个方面。

2.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不同的书带给作者的影响。

导入新课:

读好文章,犹如聆听美妙的音乐,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在一起,就如同一个盛大的音乐会,各种乐器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是自己在那一瞬间获得的,是自己所独有的。这就是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和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二)快速阅读——思考活动

1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生字生词,查字典或看课下注释,为其正音、释义。

请学生到黑板写字、注音、释义。

悬念 笸箩 天罡地煞 无聊 消遣 朦朦胧胧

无病呻吟 不能自已

2请学生浏览全文,圈画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三)诵读活动

1男女生各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诵读要求:能准确、清晰地读文,尽量做到生动。

2男女生互相提问,指出对方朗读与理解中的失误与不足。3思考:

冰心介绍自己读了哪些书? 什么时候读的? 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四)交流活动

1课文紧紧围绕“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选材、组材,请学生在文中圈画作者幼时、少时读过的书。

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

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时间顺序。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

3关于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通过回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勉励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五)课内小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六)课外小结

1请学生按时间顺序,课外小结自己的读书书目,并能指出每本书的主要优点或对自己的有益影响。

2查找并阅读介绍作家冰心的文字。(可附图)3课外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向同学推荐,并附推荐意见。

第二课时(一)活动导引

1请学生介绍作家冰心及其作品。2导入课文:

正如同学们所了解的,冰心女士在作品中讴歌和颂赞的是壮美的自然、纯净的童心、真挚的母爱。

巴金在谈到少年时代和哥哥共读冰心作品的感受时说:“过去我们都是孤寂的孩子,从她的作品那里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我们知道了爱星,爱海,而且我们从那些亲切而美丽的语句重温了我们永久失去了的母爱。„„现在我不能说是不是那些著作也曾给我加添过一点生活的勇气,可是甚至在今夜对着一盏油灯,听着窗外的淅沥的雨声,我还能想 2 起我们兄弟从书上抬起头相对微笑的情景。”

具有永恒魅力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冰心女士不竭的创作之源是什么呢?(二)诵读活动 1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学生速读课文,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2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在字里行间体现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重点思考:

1请学生综合本文内容以及自己上一节课的课后小结,概括归纳“读书好”的体会。

①学习知识,增加阅历,提高能力(尤其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

②愉悦身心,丰富情感,获得美感。

③锤炼思维,开阔视野,扩大胸怀。

④陶冶情操,培养雅趣,修养品德。2作者关于“读好书”的体会是什么? 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学生速读12—13段,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明确:书看多了,就会有比较,关键在比较:要选那些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的作品来读。(三)提高升华 1小结全文。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记叙的顺序,指出文中总结性的语句。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2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请学生畅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以及作者的读书经历给予自己的启示。

教师辅助策略:

除关键词语外,教师可提示文中的细节,如家庭环境的影响、读《红楼梦》不同年龄、阅历的不同解读等,引起学生的关注。(四)迁移活动

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

要求:可以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可以背诵一段美文;也可以介绍一篇文章。

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地表现自我,体会读书要用心,要能够读出真心、真人、真情,从而创造真我。

板书设计

忆读书

中心内容

记叙顺序

多读书

读书好

时间顺序

读好书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设计2语文版

1.《忆读书》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忆读书》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冰心回忆了幼年、少年时读书的经历,总结了多年读书的经验,旨在引导学生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学习本文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可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抓住文章要点,有效而透彻地理解全文,积累分析文章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教师范读、领读课文,明确朗读的要领。

2.整体感受,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理清记叙的顺序。

3.研读文本,透彻理解作者所说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4.结合本文内容,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尝试运用,学习制作读书卡片。

5.通过与冰心老人“对话”,激发读书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归纳“读书好”的四个方面。

2.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 2 3 导入新课:

读好文章,犹如聆听美妙的音乐,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在一起,就如同一个盛大的音乐会,各种乐器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是自己在那一瞬间获得的,是自己所独有的。这就是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和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二)快速阅读——思考活动 1 请学生到黑板写字、注音、释义。

悬念 笸箩 天罡地煞 无聊 消遣 朦朦胧胧

无病呻吟 不能自已 2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三)诵读活动

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1做到生动。2 3互相提问,指出对方朗读与理解中的失误与不足。

冰心介绍自己读了哪些书? 什么时候读的? 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四)交流活动 1文中圈画作者幼时、少时读过的书。

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

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2岁时”。3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五)课内小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六)课外小结 1己的有益影响。2 第二课时(一)活动导引 1 2挚的母爱。

巴金在谈到少年时代和哥哥共读冰心作品的感受时说:“过去我们都是孤寂的孩子,从她的作品那里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我们知道了爱星,爱海,而且我们从那些亲切而美丽的语句重温了我们永久失去了的母爱。……现在我不能说是不是那些著作也曾给我加添过一点生活的勇气,可是甚至在今夜对着一盏油灯,听着窗外的淅沥的雨声,我还能想

(可附图)

明确:课文通过回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勉励青少年“读

?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时间顺序。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

材、组材,请学生在 正如同学们所了解的,冰心女士在作品中讴歌和颂赞的是壮美的自然、纯净的童心、真

起我们兄弟从书上抬起头相对微笑的情景。”

具有永恒魅力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冰心女士不竭的创作之源是什么呢?(二)诵读活动 1 2动与要求:

请学生速读课文,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在字里行间体现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重点思考: 1 ①学习知识,增加阅历,提高能力(尤其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

②愉悦身心,丰富情感,获得美感。

③锤炼思维,开阔视野,扩大胸怀。

④陶冶情操,培养雅趣,修养品德。2 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学生速读12—13段,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明确:书看多了,就会有比较,关键在比较:要选那些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的作品来读。(三)提高升华 1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记叙的顺序,指出文中总结性的语句。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2体会以及作者的读书经历给予自己的启示。

教师辅助策略:

除关键词语外,教师可提示文中的细节,如家庭环境的影响、读《红楼梦》不同年龄、阅历的不同解读等,引起学生的关注。(四)迁移活动

!”请学生畅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

要求:可以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可以背诵一段美文;也可以介绍一篇文章。

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地表现自我,体会读书要用心,要能够读出真心、真人、真情,从而创造真我。

板书设计

忆读书

中心内容

记叙顺序

多读书

读书好

时间顺序

读好书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第二课《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 【教材分析】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马克吐温。本单元所选全是记叙性文章,主要掌握记叙六要素和把握课文脉络及写作思路,从而把握中心。本文通过撰文讽刺希金斯投河、嘲笑两名知名人士及挖苦一个新来的外乡人这三件事,叙述了作者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它们发表在《汉尼周报》的同一期上,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且使这一期的报纸销量大增,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作者刮目相看。文章语言诙谐讽刺,笔调轻松幽默。

【学情分析】

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的学生在生理方面表现为活泼、好动、参与欲、表现欲非常强烈,但也有小部分的学生性格孤僻,自卑内向、胆小相当多的学生懒惰,对学习不积极、主动,抱着求趣的心里,感兴趣的就学,不感兴趣不学;在认知方面表现为认知能力在不段提高,思维能力逐渐成熟,辩证思维,创造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已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七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从一开始有一个正确的语文学习方向、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并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学生升入中学第一次接触马克吐温的作品,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缺少实际的体验,但对于他那幽默讽刺的语言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教为了不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一个关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2.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3.了解马克·吐温作品,体会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4.体会并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活、文学的兴趣。

2.启发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尝试表现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1.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2.体会、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

威廉•福克纳称马克•吐温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2.作者简介:

设问:马克吐温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位幽默大师的文章。)简介作者(课件展示作者画像):

马克•吐温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小说和其他作品,如他写的著名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受到全世界读者特别是少年读者的欢迎。他还创作了反映美国社会的著名小说,如《百万英镑》、《镀金时代》等,鲁迅曾经称他为“幽默作家”。

(二)读文正音

1、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为学习小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要注意积累词汇;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并针对自读中对课文不懂的地方相互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加以整理。提交全班共同读议,予以明确。

2、准确朗读、解释下列词语:

1)读准字音(加点字):

伶俐(línglì)差事(chāi)编辑(jí)撰文(zhuàn)滑稽(jī)戏谑(xuè)煞费苦心(shà)猝不及防(cù)言简意赅(gāi)趾高气扬(zhǐ)诽谤(fěi)

2)理解词语:

煞费苦心 滑稽 猝不及防 六神无主 俗不可耐 心血来潮 言简意赅 刮目相看 戏谑 乳臭未干 盛气凌人 微不足道 趾高气扬 诽谤(解释见课文注释)粗糙 花花公子 琐闻 苛责

教师检查学生字词的自学情况后,组织学生就文章中不懂或有疑问的词句进行全班讨论,全班群策群力帮助解答,教师也参与到其中去。

(三)、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师生互动

(一)学生小组内互动,师生全班内互动:

自学生课文,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在文中圈画与事件有关的词语,如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事件内容。

师生互动

(二):“叔父离家外出了一周”,十三岁的马克•吐温独立办了一期《汉尼巴尔周报》,他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哪几件事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归纳整理。代表发言。

明确:共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撰文讽刺希金斯投河的报道,并用恶作剧讽刺一家报纸的编辑;(详写)第二件: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略写);

第三件: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详写)

影响是:(1)作者办的周报引起了轰动,使这期报纸销量大增;(2)作者初步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年幼的作者辛辣老练的文笔刮目相看。师生互动

(三):作者对这三件事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呢?

由此看,本文叙事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写得清晰具体,在详略的安排上很得当,这些都值得我们以后写作时参考。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给课文划分层次。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5段),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第二部分(第6-7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反映了马克吐温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

四、作业布置

1、知识巩固积累:用正楷字抄写字词积累注音注释3遍

2、预习与思考:阅读课文3遍,思考课后思考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语文活动

谈谈我爱读的书

课前 5分钟两人讲述自己喜爱读的书(内容、评价都可以)

二、师生互动 课文品析

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细读课文。学生活动:

1、复习:请同学们简述作者做的三件事?

2、学生谈个人感受:

教师引导: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爱他的哪一点?他的成功对你有哪些启示?(要求学生无拘无束,自由地发表看法,体现学生的个性。)自由交谈、体现个性,回答老师的提问。

明确:马克吐温的成功潜质:

(1)要善于思考,要善于在实验中提升文学才华。

(2)要善于抓住机会,推销自己。

(3)做事或写文章要有创意,有创意才有可能成功。

(4)要大胆尝试,要敢想、敢说、敢干。

3、叔叔生气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后来变得温和了?(怕损及他的声誉,使报纸的销量受到影响)

(看到了新登记的三十三个新订户,还有摆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以及卖不出去的萝卜——这些东西足够一家人食用两年!)

三、品味语言

马克•吐温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来源于他对生活对文学的热爱,来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鲁迅说,马克•吐温“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缘故了。”

1、马克•吐温的作品让人捧腹,让人深思,这得益于他独特的语言风格。你认为本文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举出一二例加以说明。

学生举例,如详写了第一件事时对人物的肖像描写,拟的标题以及注解。明确:语言风格是语言诙谐讽刺,笔调轻松幽默、简洁明快。

参考:讽刺希金斯的文章标题是带有讽刺意味的“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还有标题后轻松幽默地抛下一句带自嘲的话“这是一篇相当粗糙的讽刺文章”:

那些被激怒的人来报复我的时候,作者写得轻松可笑,如:希金斯“看到要找的竟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他这样叫我),感到有失尊严,只揪了揪我的耳朵便走开了;那位裁缝“也看不起我,当晚就动身到南方去了”。作者讽刺他们“这两个被嘲讽的人,盛气凌人而来,又被我那微不足道的小玩笑激怒而去。”

形容当地报纸编辑“昂首阔步,高声喊叫,趾高气扬,欣喜若狂”,褒义贬义混用,起到了很明显的嘲笑的意味。作者被攻击而需要治疗,却说是“邀我到药房去,在亲切的气氛中,干一杯„法涅斯托克驱虫剂‟,以便洗刷掉一切怨恨。”并故意解释道:“这是他开的小小玩笑。”正话反说,幽默中充满讽刺的味道。

2、课外延伸:对于马克•吐温的讽刺风格你如何看待?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每件事都能用这种手法加以讽刺吗?

编这一期周报时,作者还是一个小孩,你能从课文中看到作者当时的气味吗?(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接到编到的任务时,有一句:“天哪!我真的不想干这类事”,这当然有第一次干这事而胆层的味道,但同时也是作者儿童的故意夸张的味道;讽刺希金斯时,“没有想到这样发表出来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这是因为作者年小而不能考虑周全。写叔叔生气时,心里发牢骚:“我想,如果他考虑到我对报纸做出的贡献,同时也考虑到,我这样做,是出于感激他对我的爱护——他心里应该明白这是最主要的方面——他就不该如此大动肝火。由于他离家出走,他碰巧避免了查究、苛责与诽谤,逃脱了对他的攻击。”

明确:教育学生:文学手法是可以借鉴在写作中的,但并非可以到处适用,为人处事中,我们必须要尊重他人,因人因事而异。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成功潜质:(为人处事中,我们必须要尊重他人,因人因事而异。)要善于思考,要善于在实验中提升文学才华。要善于抓住机会,推销自己。

做事或写文章要有创意,有创意才有可能成功。要大胆尝试,要敢想、敢说、敢干。

【作业布置】

“以我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周记

【教学反思】

第四篇:福建省泉州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设计 语文版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马克吐温。本单元所选全是记叙性文章,主要掌握记叙六要素和把握课文脉络及写作思路,从而把握中心。本文通过撰文讽刺希金斯投河、嘲笑两名知名人士及挖苦一个新来的外乡人这三件事,叙述了作者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它们发表在《汉尼周报》的同一期上,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且使这一期的报纸销量大增,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作者刮目相看。文章语言诙谐讽刺,笔调轻松幽默。

二、学生分析

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的学生在生理方面表现为活泼、好动、参与欲、表现欲非常强烈,但也有小部分的学生性格孤僻,自卑内向、胆小相当多的学生懒惰,对学习不积极、主动,抱着求趣的心里,感兴趣的就学,不感兴趣不学;在认知方面表现为认知能力在不段提高,思维能力逐渐成熟,辩证思维,创造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已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七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从一开始有一个正确的语文学习方向、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并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学生升入中学第一次接触马克吐温的作品,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缺少实际的体验,但对于他那幽默讽刺的语言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教为了不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一个关键。

三、教学策略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这是一篇自学课文,前面已学过如何来学习记叙性课文。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根据素质教育和和新课程理念,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缺少多媒体现代教学设备,并结合学生的基础,采用预习、朗读、讨论、做游戏、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和发挥双方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一个活泼,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四、教学目标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根据上面的分析,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2.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3.了解马克·吐温作品,体会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4.体会并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活、文学的兴趣。

2.启发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尝试表现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2.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3.体会、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六、教具:投影仪、有关做游戏的道具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例,为做游戏做准备。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马克吐温的故事

他生性幽默,有一次应邀去一个地方演讲。到了那个地方的时候,他先去理了一下发,热心的理发师问他: “先生,您是外地人吧?” “是的。” 他回答说,“我是头一次到这里来。”理发师又问:“请问,您叫什么名字?”他回答说:“马克·吐温。”理发师很高兴地告诉他:“你真幸运,可以和伟大的作家马克·吐温同名。你很幸运,今天马克·吐温今天要我们这儿来演讲,我想你会去的,是吗?”“噢,我也是这样想。”“你搞到票了吗?”“还没有。”

用心

爱心

专心 “票全卖光了,你只有站着了。”“真讨厌。”马克·吐温说,“这家伙好像不大礼貌。”理发师感到有些奇怪:“他怎么不礼貌了?”马克·吐温叹着气说:“每次他讲话的时候,我都不得不站着!”

2、简介作者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十二岁丧父,不得不外出谋生。先后做过学徒、排字工人、银矿工人、领航员和新闻记者,主要作品如《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傻瓜威尔逊》、《竞选州长》、《百万英镑》、《赤道环球游记》他写的文章幽默动人,很受人们喜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三)检查预习

1、读文正音

(1)、全班同学齐声朗读一遍(教师检查学生能否准确、清晰地读文,并指出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2)、准确朗读下列词语(出示投影)

伶俐 涉水 煞费苦心 粗糙 滑稽 猝不及防 撰文 言简意赅 戏谑 琐闻 乳臭未干 趾高气扬 苛责 诽谤

(四)、寓教于乐,整体感知课文

1、以游戏活动的形式展开,活动的方法步骤:先分角色,老师是“一周趣闻”节目的主持人,同学扮演马克吐温的家人、邻居、朋友,主持人来到马克吐温的家乡采访他们。(同学在课前已有预习,并做了充分的准备)

采访问题的设计:马克吐温的兴趣、爱好、性格、为人,他有那些作品,成名的地点、时间、原因、,他做了那些事、成名之后产生那些反响等。(课文的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展开,同学们感到新鲜、有趣,个个积极参与,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这不仅启发学生思维,还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2、游戏之后明确:课文记叙了三件事: 第一件: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第二件: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第三件:给一个新来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脚注。

其中,第一、三件事是详写,写出了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第二件事是略写。

用心

爱心

专心 产生的反响:它们发表在《汉尼巴尔周报》的同一期上,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而且使这期报纸销量大增,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年幼的作者辛辣老练的文笔刮目相看。

(五)、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我们熟悉了本文,并且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有了更强烈的感受,马克·吐温的作品让人捧腹,让人深思,这得益于他独特的语言风格。你认为本文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举出一二例加以说明。

在读课文,小组内互相讨论,并举例说明,派一个代表发言。

参考:讽刺希金斯的文章标题是带有讽刺意味的“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还有标题后轻松幽默地抛下一句带自嘲的话“这是一篇相当粗糙的讽刺文章”。

那些被激怒的人来报复我的时候,作者写得轻松可笑,如:希金斯“看到要找的竟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他这样叫我),感到有失尊严,只揪了揪我的耳朵便走开了;那位裁缝“也看不起我,当晚就动身到南方去了”。作者讽刺他们“这两个被嘲讽的人,盛气凌人而来,又被我那微不足道的小玩笑激怒而去。”

形容当地报纸编辑“昂首阔步,高声喊叫,趾高气扬,欣喜若狂”,褒义贬义混用,起到了很明显的嘲笑的意味。作者被攻击而需要治疗,却说是“邀我到药房去,在亲切的气氛中,干一杯‘法涅斯托克驱虫剂’,以便洗刷掉一切怨恨。”并故意解释道:“这是他开的小小玩笑。”正话反说,幽默中充满讽刺的味道。

教师点拨:马克·吐温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来源于他对生活对文学的热爱,来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鲁迅说,马克·吐温“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缘故了。”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品味幽默诙谐的语言。

(六)探究阅读

细读课文,说说少年马克•吐温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爱他的哪一点。

学生活动要求:将课前预习和课上朗读的感受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教师辅助策略:以学生为品析的主体,鼓励学生自己去品味、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做好适时引导,准确评价,鼓励大胆的创见与质疑。

(七)总结本课,联接生活,教育学生。

这篇课文,通过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展示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勇于尝试的特点。叙事有详有略,语言幽默诙谐,很具有讽刺意味。

用心

爱心

专心

(八)作业

从马克吐温的身上,我们学习到什么呢?联系生活把你们的感受。写下来,字数200左右。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第五篇:《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设计

4.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吐温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理清文章结构,学习作者前后文联系的方法;

3、体会学习作者对详略的处理;体味学习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4、积累下列词汇:滑稽 戏谑 分寸 恶作剧 出奇制胜 六神无主 煞费苦心 俗不可耐 心血来潮 言简意赅 刮目相待 乳臭未干 盛气凌人 微不足道 趾高气扬 大动肝火 诽谤;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难点:了解作品语言风格。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把握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积累课文语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生性幽默,有一次应邀去一个地方演讲。到了那个地方的时候,他先去理了一下发,热心的理发师问他:‚先生,您是外地人吧?‛ ‚是的。‛ 他回答说,‚我是头一次到这里来。‛理发师又问:‚请问,您叫什么名字?‛他回答说:‚马克•吐温。‛理发师很高兴地告诉他:‚你真幸运,可以和伟大的作家马克•吐温同名。你很幸运,今天马克•吐温今天要我们这儿来演讲,我想你会去的,是吗?‛‚噢,我也是这样想。‛‚你搞到票了吗?‛‚还没有。‛‚票全卖光了,你只有站着了。‛‚真讨厌。‛马克•吐温说,‚这家伙好像不大礼貌。‛理发师感到有些奇怪:‚他怎么不礼貌了?‛马克•吐温叹着气说:‚每次他讲话的时候,我都不得不站着!‛马克•吐温就是这样幽默的一个人,他写的文章也幽默动人,很受人们喜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二、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直被推崇‚美国文坛巨子‛。

三、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伶俐(líng lì)差 事(chāi)编辑(jí)撰文(zhuàn)滑稽(jī)戏 谑(xuè)煞费苦心(shà)猝不及防(cù)

2、理解词语

煞费苦心滑稽猝不及防六神无主俗不可耐心血来潮言简意赅 刮目相看戏谑乳臭未干盛气凌人微不足道趾高气扬 诽谤

(解释见课文注释)

3、尝试用最简短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学生概括)A、马克吐温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干什么?(谁+做什么)明确:编了一期《汉巴尼尔周报》,并在上面发表了一篇习作。B、在编报的时候,他做了哪几件事?(谁+做什么)明确:(三件)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C、作者详写的是哪些,略写的是哪些?

明确:希金斯投河的报道,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增写挖苦的注脚详写,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略写。

D、这期报纸产生了什么影响?

明确: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使这一期《汉巴尼尔周报》大大畅销;使我受到人们刮目相看,整个小镇都轰动起来。

4、速读,试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课文的结构:(思路与结构是什么关系?)

第一部分:(1-5)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内容。

第一层:(1-3)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第二层:(4)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第三层:(5)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脚注。第二部分:(6-7)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言简意赅(gāi)乳臭未干(rǔ)趾高气扬(zhǐ)诽谤(fěi)

四、疑难解析

1、质疑: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解惑:作者详细描写希金斯自杀投河的报道,略写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作为,后又详写挖苦一个新来外乡人的注脚。它们发表在同一期的《汉尼巴尔周报》上,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而且这一期的报纸销量大增,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作者刮目相看。

2、质疑: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详写的详在哪里?为什么?

解惑:第一和第三件事都分别详写了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因为这两件事相对来说比较有趣,这两次文学实践也更有创造性,最能表现‚我‛的‚聪明伶俐‛。(同学们可以有自己的见解)

3、质疑:文章记叙有关希金斯自杀投河的报道时,为什么没写报道的内容,而描述了那组插图?又为什么要补充交代文章的标题?

解惑:因为报道的内容已在交代写作原因时说明,再写就会重复。插图的内容生动形象,有力地增强了讽刺效果。补充交代文章的标题,是因为这个标题有新意,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五、语言揣摩

1、‚我认为这事非常滑稽可笑,并没有想到这样发表出来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

明确:|因为我当时年纪尚小,只是觉得希金斯自杀这件事很可笑,他希望通过这件事打击一下自己报社的竞争对手。由于生活阅历尚浅,并不懂得这样暴露别人的个人隐私是件不道德的事。他也并未想借人身攻击,诋毁对方的人格。没有什么险恶用心。

2、‚我们发表这样的东西,仅此一次;但希望戈登郎内尔斯先生明白,我们是在极力忍耐着的。‛

明确:这句话委婉而不失礼,但有着很强的讽刺力量。言外之意是,这次我们虽然发表了你这篇令人难以忍受的蹩脚之作,但目的是告诉你今后我们再也不会发表你的这类东西了。

六、问题探究

1、希金斯为什么‚背着双管猎枪来访‛,又为什么‚只揪了揪我的耳朵便走开了‛?

[提示:希金斯是什么人?他来访的目的可能是什么?‚我‛当时有多大?希金斯是被‚我‛在报纸上讽刺过的人,他因恼怒找‚我‛算帐,因为看到‚我‛太年轻,认为不值得和‚我‛计较,所以‚只揪了揪我的耳朵便走开了‛。]

2、‚我‛嘲讽希金斯、两位知名人士、新来的外乡人,分别是‚煞费苦心‛、‚狠狠‛、‚有分寸‛,你能谈谈这是为什么吗?

[提示:作者嘲讽他们的原因和目的相同吗?与他们的身份或所作所为有关吗?因为希金斯是一家和我们对立的编辑,为了击败竞争对手,‚我‛煞费苦心。两位知名人士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所以‚我‛狠狠嘲笑。新来的外乡人只是趣味低下,挖苦他是给他个教训,应当有分寸。]

3、叔父回来以后,为什么非常生气?后来又为什么变得温和了? [提示:结合原文,再稍加分析,用原文回答或用自己的话回答均可。叔父的生气是因为‚我‛得罪了不少人,后来看到‚我‛登记了很多新用户就又变得温和了。]

4、‚我‛嘲讽希金斯、两位知名人士、新来的外乡人,分别是‚煞费苦心‛、‚狠狠‛、‚有分寸‛,你能谈谈这是为什么吗?

[提示:作者嘲讽他们的原因和目的相同吗?与他们的身份或所作所为有关吗?因为希金斯是一家和我们对立的编辑,为了击败竞争对手,‚我‛煞费苦心。两位知名人士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所以‚我‛狠狠嘲笑。新来的外乡人只是趣味低下,挖苦他是给他个教训,应当有分寸]

七、课内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精析,体会课文语言 教学过程:

一、检测导入:

二、再读课文,分析

1、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在哪儿得到了体现?

明确:‚我认为,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少见的聪明孩子。‛(听到希金斯事件,就想到‚这可是一个好机会‛;外乡人的诗发表时,‚心血来潮‛,登入了一段言简意赅、措辞辛辣的脚注等。)

‚是一个求上进、有志气的少年。‛(很认真的去办那一期报纸,‚我认为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是我的责任‛等。)

2、除这些以外,你认为作者还有哪些品质?(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正直,有正义感——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嘲笑的都是些‚我‛认为应该受到嘲笑的人。

能干——‚这一期的报纸大大畅销‛,‚登记了从未有过的三十三个新订户,还有摆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及卖不出去的萝卜……这些东西足够一家人食用两年。‛

胆大——年少却敢敢于嘲笑对立报纸的编辑,于嘲笑那些知名人士,敢于挖苦那个外乡人;敢于面对那些被激怒的人。

有文学天赋——第一次文学尝试就编出了那样的报纸,而且语言‚言简意赅,措辞辛辣‛,能极富灵感地用漫画来讽刺嘲笑希金斯。

3、作者的语言是幽默诙谐而带有讽刺性,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讽刺希金斯的文章标题是带有讽刺意味的‚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还有标题后轻松幽默地抛下一句带自嘲的话‚这是一篇相当粗糙的讽刺文章‛:

那些被激怒的人来报复我的时候,作者写得轻松可笑,如:希金斯‚看到要找的竟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他这样叫我),感到有失尊严,只揪了揪我的耳朵便走开了;那位裁缝‚也看不起我,当晚就动身到南方去了‛。作者讽刺他们‚这两个被嘲讽的人,盛气凌人而来,又被我那微不足道的小玩笑激怒而去。‛

形容当地报纸编辑‚昂首阔步,高声喊叫,趾高气扬,欣喜若狂‛,褒义贬义混用,起到了很明显的嘲笑的意味。作者被攻击而需要治疗,却说是‚邀我到药房去,在亲切的气氛中,干一杯‘法涅斯托克驱虫剂’,以便洗刷掉一切怨恨。‛并故意解释道:‚这是他开的小小玩笑。‛正话反说,幽默中充满讽刺的味道。

4、编这一期周报时,作者还是一个小孩,你能从课文中看到作者当时的气味吗?

(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接到编到的任务时,有一句:‚天哪!我真的不想干这类事‛,这当然有第一次干这事而胆小的味道,但同时也是作者儿童的故意夸张的味道;

讽刺希金斯时,‚没有想到这样发表出来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这是因为作者年小而不能考虑周全。

写叔叔生气时,心里发牢骚:‚我想,如果他考虑到我对报纸做出的贡献,同时也考虑到,我这样做,是出于感激他对我的爱护——他心里应该明白这是最主要的方面——他就不该如此大动肝火。由于他离家出走,他碰巧避免了查究、苛责与诽谤,逃脱了对他的攻击。‛

5、叔叔生气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后来变得温和了? 明确:怕损及他的声誉,使报纸的销量受到影响;

看到了新登记的三十三个新订户,还有摆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以及卖不出去的萝卜——这些东西足够一家人食用两年!

三、学生自读,自由提问,教师回答学生质疑:

四、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展示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勇于尝试的特点。叙事有详有略,语言幽默诙谐,很具有讽刺意味。

五、欣赏评价

1、作者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新鲜而刺激,也非常成功,你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怎样的?请谈一谈。如果还没有过,请在本周内实施,并记下体会。

2、你认为文中的情节中,哪一处最能体现作者的文学才华,说说你的理由。

六、拓展: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感觉真奇妙。‛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一次。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具体内容:

1、撰文讽刺希金斯投河报道

2、嘲笑两名知名人士(略写)

3、给新来外乡人的诗写脚注(详写)巨大反响:

1、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

2、使报纸销量大增

3、使周围的人对作者刮目相看

(详写)

下载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设计2 语文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设计2 语文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