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七年级上册《有朋自远方来》第2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七年级上册《有朋自远方来》第2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参与、表达和评价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2、展示以“交友”为主题的班会方案,并对设计的班会做展演和评价。
3、培养做正值人,弘扬正能量的交友观;弘扬与人为善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展示以“交友”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并对设计的班会做展演和评价。
2、培养参与、表达和评价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对设计的班会做展演和评价。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学习展示、展演,评议、评价活动贯穿始终。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意识是通过展演主题班会来完成的。
2、学生的评议、评价能力在对演讲活动发表评论的过程中来培养的。
四、教学过程
(一)展示优秀设计方案
先由小组代表将本组的设计方案放在展台上展示出来,并做详细的讲解。其中包括围绕主题的设计的思路,本组在活动中的具体分工,选择各项内容的依据等。
【设计意图】给全体学生一个宏观的感受,认识班会方案,鼓励优秀的小组和学生。
(二)展演主题班会
任务一:根据小组代表对主题班会方案的介绍,同学共同选出展演班会的小组。由该组全体成员按照本组的方案,展演自己负责的模块。组长负责组织,安排活动顺序。
任务二:没有参加展演的同学,组成评审团,依据评价表,对展演同学进行评议和评价。
【设计意图】明确展演的要求和评价的要求,使这次活动在培养学生组织和表达能力上,在评议评价能力上都能达到最大的效果。给他们展现自己的机会,培养勇于表达,善于表达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树立学生善于发现他人优点,培养鼓励他人完善自我的学习态度。
1、提出展演注意事项。
强调展演同学在表达时注意说话的'声音、语气和节奏,注意时间安排和环节的衔接。
2、明确评价要求和标准。
指导学生认真揣摩好评价表中“评价项目”“评价指标”的具体要求,弄清评价等级的评价标准。认真合理负责任的完成好对每个同学和整个小组的评价。
3、一个小组展演后,先由组长做本组自我评价,然后由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各小组展演结束后,同学们对依照评议表选出最佳表现组。
(注意要引导学生以发现同学优点,肯定同学长处为主。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在众人面前表演,会是什么样子?能不能做到评价表中“评价指标”的那些要求?)
4、要求同学及时记下自己展演和评议的心得体会,为课后本次活动总结做准备。
(三)小结
我们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同学们在众人面前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展示小组集体的合作的成果。我们对“交友”“交什么样儿的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在展示的过程中,我们其实就是在体会着“交益友”的美好感觉。与高雅的、有素养的朋友在一起学习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肯定自己,赞赏自己,甚至学习自己,也是一件多么让人自豪和骄傲的事!虽然准备的过程是艰辛的,是要付出努力的,但取得的成果却是甜美的。我们今后还会多做这样的活动,让同学们变得更自信,更有能力,更强大。
(四)布置作业。
1、对本次活动做出总结,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2、阅读关于交益友的书籍。
【设计意图】将课堂学习加以延伸,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整理总结的能力。培养他们广泛阅读的意识。
【语文七年级上册《有朋自远方来》第2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课文《白杨》第2课时教学设计
2.《借生日》第2课时教学设计
3.《搭石》第2课时教学设计
4.unün第2课时教学设计
5.《学步》第2课时教学设计
6.课文《鸬鹚》第2课时教学设计
7.《鸟岛》第2课时教学设计
8.《晏子使楚》第2课时教学设计
9.《鸬鹚》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篇: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教学设计(第2课时)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体会发现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2.复习本单元学过的生字,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生字,通过读词语背儿歌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3.为学生提供展示成果、体验学习乐趣的舞台。4.学习自主策划秋游活动。【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辨析字形,自己找出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感悟规律,发展规律。
2.学生子自己读的基础上,自由选词造句,在读词语与运用词语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学习语言。
3.进行口语交际。【课前准备】
1.引时学生收集一些风景区的图片、资料。2.秋游计划表。【课时分配】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这部分是由“我会读”和“读读背背”组成。“我会读”是本组教材中所学生字的复现,帮助学生加以巩固。“读读背背”是一首表现秋天丰收景象的儿歌,与“我会读”共同起到促进学生对语言积累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我会读:
1.学生分小组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后全班进行读词训练。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3.交流词语的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记住词语的好方法,全班交流,互相促进。
二、读读背背: 1.教师示范读。
2.轻声读儿歌,不认识的字,看看音节多读几遍。3.引导学生品读,比一比谁读得有味道。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儿歌。5.拓展。
将收集的秋天的儿歌读给同学听或自己写一写儿歌展示给同学。(朗读时需注意:轻声:庄稼高粱葡萄一声:黄澄澄红彤彤)
第三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教学目标:
1、了解“朋友”的内涵,学会与别人交朋友。
2、认清自我,让别人愿意与自己交朋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2.课前每位学生各剪三颗红五角星,以便上课时做游戏用。
3.教师准备本课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 活动过程
活动一:交流收获,解读“朋友”
导语设计 :世界华人成功学激励大师陈安之先生说:“要成功就要和成功者在一起”,也就是说要和成功者交朋友。可见,我们要成功,交朋友很重要,交什么样的朋友更重要。为了同学们现在和将来的成功,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叩响友谊的大门,努力寻找一把打开友谊之门的钥匙。
1.交流收获。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交友的格言、故事等,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启示。
明确:(1)交友名句:①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②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③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2)交友故事:①管宁割席,道不同不以为友;②蔺相如和廉颇刎颈之交;③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2.解读“朋友”内涵。
(1)教师出示“友”字的小篆写法,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个什么字,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这是 “友”字的小篆写法,它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握手是为了表示友好,就像生活中的朋友相见,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情。所以“友”字本义是友好之意。
(2)教师出示甲骨文的“朋”字,让学生讨论它看起来像什么,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朋”字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的关系表达了“朋”字平等的内涵。
小结:通过对“朋友”两字的解读,我们可以将“朋友”的内涵理解为平等而友好的人际关系。平等意味着重视而非歧视对方;友好则意味着我们的言行举止不仅不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带来痛苦,而且会给他人带来快乐和益处。活动二:聆听故事,辨别朋友
1、请班同学以下说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在我______的时候(横线上可填:考试、痛苦、生病、开心、获奖、生日„„),朋友———————(横线上填写朋友的表现。)
2、同学们听完故事后,一起来思考:故事中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为什么?
3、教师个别提问,引导学生掌握辨别真假朋友的标准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体验交友经历,并从一定的情境中学会辨别真假朋友,掌握甄别真假朋友的标准。为下一个活动奠定基础。活动
三、我评我选,体验互动
1.教师教师活动规则:每位同学拿出三颗红五星,在红五星上写上班中最喜欢的同学姓名及喜欢的理由。全班四组同学依次开展送星活动,每位同学要将手中的红五星送给班里最要好同学。活动过程中同时播放周华健演唱的歌曲《有一个朋友是你》
2.比一比:班里哪位男、女同学得到的红五星最多(即:最具有人气),并请上讲台,在学生的掌声中给予颁奖,最后对同学们在红五星上写出的理由进行归纳。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最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不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品质?如何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
4.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和发言内容,进行小结,归纳以下结论: 友谊技巧:
(1)平等互惠,学会体谅朋友的难处,相互给予与分担。(2)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
(3)坦诚相待,坚持原则,绝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情。
[教学提示]
通过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力、锤炼语言的能力,可以检验学生对“朋友”一词理解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朋友”这一。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体验受人欢迎的快乐,从活动中归纳总结出受人欢迎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避免了“满堂灌”式的教学。活动四:活学活用,自我反思
请你结合自身情况,思考一下,如何交到更多的好朋友,需要做哪些具体的改变?把这些具体的行为改变写在纸上,比如:“言行上应该变得更有礼貌”,并与大家分享。
总结:交友看起来很难,如果你真正明白了“朋友”的真谛,并积极得在生活中去实践它,平等而友好的对待身边的同学,想必会有很多同学愿意与你为友!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人恒敬之。交友之道也就在于此,后祝大家尽快交到越来越多的好朋友。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掌握交友的关键点,给涉世未深的学生提些改变一生的交友忠告。
活动
五、自我认识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了解了你,你对自己和同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将活动中的自我介绍写成一篇文章,或为你的朋友写一段介绍文字。不少于400字。
第四篇: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教学设计
11.《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描写春景的绝妙的散文,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盼春、绘春、赞春。作者主要用妙笔描绘了春早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画卷。在写法上细腻温馨,像小姑娘的手,比如从不同的感觉来表现春风,使春风给我们和悦之感,在写春雨时也是由近及远、动静结合,物人结合,使景色更显生机。在修辞上,也是富有变化,运用地形象生动,这些都是在教学中值得让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划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并说出理由,谈谈写法。
3、能概括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人的特点,要能读出 表现这些特点的句子。
4、在课堂中,要能背诵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朗读能概括出春景的特点,并能谈谈其写法。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把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并由学生选出组长。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说出描述春天的优美词语吗? 让学生自由说。
这一个个优美的词语唤起我们对春天的向往,朱自清的《春》就是描写春天美妙图画的绝好作品。教师板书:
春草图 盼春 春花图 11.春 绘春 春风图
赞春 春雨图 迎春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配乐由几生完成这篇课文的诵读,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由几部分构成,绘春部分作者描绘了几幅春之画卷? 生答师书:
三、再读课文,总结学法。
1、让学生有情读春草图部分,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其特点。
2、用笔划出表现其特点的语句,并说出使用的修辞或写法。
3、让学生再次感情充沛地读文。
4、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春草图的方法。生答师书,学习方法: ⑴、读出特点; ⑵、划出语句;
⑶、说出修辞或者写法; ⑷、诵出感情。生答师书: 11.春5教师:剩下四幅图,根据不同的爱好,分成了四个学习小组,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每组自学一幅,等一会各组展示,看看哪个小组的答得精彩。特别要提出来的是第五幅迎春图的写法不同与前几幅,它写了哪些人,他们在干吗,表现了什么。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学习。
四、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1、明确分组讨论要:
⑴求小组长明确组员的回答任务,虽然分工,但更要合作。⑵、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翻阅手头的有关资料。⑶、建议大家把自学的结果整理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这样方便于展示。⑷、当以小组回答后,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者纠正。
2、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中去,给予一定的指导。
3、小组自学。
4、分组展示自学结果,特别强调要按照“说出特点---读出表现特点的语句---说出其修辞或写法---最后感情充沛地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这一思路来回答。教师要适时指导和纠正。⑴、春花图特点是: 花多:“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用拟人的修辞
嫩 春草图 绿 „..嫩嫩的,绿绿的。拟人 软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对偶 总结学法:读出特点--划出语句—说出修辞或写法—诵出情感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6课《台阶》教学设计 语文版
台 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农民勤俭和坚韧的性格。
2、体会作者对土地家园和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把浓厚的情感蕴含在叙述中的叙事手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农民。关心国事就不能不了解一下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今天,我们所学的《台阶》就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为我们展现了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一):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出示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对土地家园和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
2、体会作者把浓厚的情感蕴含在叙述中的叙事手法。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出示投影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1)注音:
凹凼(dàng)揩(kāi)黏(nián)尴尬(gān gà)硌(gè)烦躁(zào)(2)释义
揩:擦、抹。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躁:烦闷急躁。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合。
2.学生通感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3.教师出示自学指导: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渴望受人尊重。(2)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他衰老了,累垮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台阶)“文眼”是什么?(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4、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心得体会。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学生的感知可能有:
(1)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2)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安排材料的详略。“台阶”是全文的焦点,显豁突出。
台阶 李森祥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农民勤俭和坚韧的性格。
2、体会作者对土地家园和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把浓厚的情感蕴含在叙述中的叙事手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农民。关心国事就不能不了解一下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今天,我们所学的《台阶》就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为我们展现了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一):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出示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对土地家园和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
2、体会作者把浓厚的情感蕴含在叙述中的叙事手法。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出示投影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1)注音:
凹凼(dàng)揩(kāi)黏(nián)尴尬(gān gà)硌(gè)烦躁(zào)(2)释义
揩:擦、抹。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躁:烦闷急躁。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合。
2.学生通感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3.教师出示自学指导: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渴望受人尊重。(2)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他衰老了,累垮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台阶)“文眼”是什么?(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4、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心得体会。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学生的感知可能有:
(1)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2)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安排材料的详略。“台阶”是全文的焦点,显豁突出。
(3)文中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
(4)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5)新台阶砌好后放鞭时,父亲喜悦的神情描写是非常个性的,很有特色。5.合作研讨。
自学指导:学生小组内研讨以下问题,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2)“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4)“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5)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6)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7)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是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教师点拨、明确:
(1)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4)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5)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6)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7)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6.研读赏析
(1)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2)教师引导分析父亲形象的意蕴。
A: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B: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3)变换人称练习。
请学生速读全文,试用第三人称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教师示例:
××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子也垮了。
三、说话延伸:
请学生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如按揭买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五、当堂训练:
1、“感悟亲情”练习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父亲和母亲,作一次肖像描写。然后,向父母征要他们结婚或年轻时的照片,作一次肖像描写。把两次肖像作一个比较,以书面形式发表随感。
2、结合篇目特点,为学生推荐关于亲情的感人文章或电影(如:《背着爸爸上学》《世上只有妈妈好》等),鼓励学生利用校园网,建立校园亲情主题网页
教学反思:
(3)文中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
(4)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5)新台阶砌好后放鞭时,父亲喜悦的神情描写是非常个性的,很有特色。5.合作研讨。
自学指导:学生小组内研讨以下问题,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4)“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5)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6)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7)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是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教师点拨、明确:
(1)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4)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5)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6)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7)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6.研读赏析
(1)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2)教师引导分析父亲形象的意蕴。
A: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B: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3)变换人称练习。
请学生速读全文,试用第三人称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教师示例:
××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子也垮了。
三、说话延伸:
请学生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如按揭买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五、当堂训练:
1、“感悟亲情”练习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父亲和母亲,作一次肖像描写。然后,向父母征要他们结婚或年轻时的照片,作一次肖像描写。把两次肖像作一个比较,以书面形式发表随感。
2、结合篇目特点,为学生推荐关于亲情的感人文章或电影(如:《背着爸爸上学》《世上只有妈妈好》等),鼓励学生利用校园网,建立校园亲情主题网页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