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惊弓之鸟》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读书记号理解课文内容。
2、能较熟练地运用因果关系的句式说话写话。
3、初步领会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喻意。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读书记号读懂文章,掌握因果关系句式。
【教学难点】
领会更羸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
【教学方法】
1、运用引导──发现的教学策略,即通过激疑引导探索发现的基本流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采取跳跃式讲读。
【教具准备】
活动幻灯片一框,因为所以、那是因为纸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尝试运用读书记号理解课文内容
1、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惊弓之鸟》,我们知道题目中惊的意思是害怕,弓的意思是弓弦声响,之的意思是的,惊弓之鸟连起来的意思是被弓弦声吓坏了的鸟。那么大雁是被谁的弓弦声吓坏了呢?谁能用一句话介绍更羸?
2、铺垫导法:
第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具体说明更羸是射箭能手?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教师顺势引导──不动笔墨不读书,重点词句加──,不懂词句加──?(符号板书)
3、朗读体会:
谁来读读这句话,我想应该读出更羸的气魄。
4、设疑争论:
⑴ 你们有没有发现,刚才读的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字用错了?
⑵ 学生回答,说明理由。
⑶ 讨论可以怎样改?
⑷ 讨论是否真要改?
二、引导发现之一,明白嘣置大雁于死地
1、设疑:
既然大雁不是射下来的,那么课文中哪一个字置大雁于死地?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圈出这个字(板书:嘣)
2、讨论:
为什么说嘣置大雁于死地?齐读第4 自然段。
3、演示:
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学生划出相应的句子。
4、理解:
理解忙、直的含义,齐读句子。
三、引导──发现之二,明白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1、质疑:
大雁忙上飞是什么原因?直掉下来又是什么原因?
2、引导:
⑴ 引导学生读最后一节,边读边划。
⑵ 学生汇报。
⑶ 刚才你们读的句子是最后一自然的最后两句,齐读这两句话。
3、发现:
我们把刚才学的总结一下──
因为大雁听到嘣的一声响,所以(板书:心里害怕)
因为心里害怕,所以(板书:忙往上飞)
因为拼命往上飞,所以(板书:伤口裂开)
因为伤口裂开了,所以(板书:直掉下来)
4、训练:
⑴ 出示卡片因为、、所以,自由练说,开小火车说。
⑵ 出示卡片那是因为,自由练说,指名说。
四、引导发现之三,明白更羸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
1、假设:
从这个因果关系中,我们发现置大雁于死地的是嘣,现在我们假设如果你跟魏王去打猎,你也拉得动这张弓,也那么嘣的来一下,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2、设疑:
看来更羸并不高明,还称什么射箭能手?那么更羸的本事又高在何处呢?
3、引导发现:
引导学生读课文第6自然段。汇报,(板书:受过箭伤的鸟)
4、再质疑:
更羸是根据什么作出这一判断的呢?(板书:判断)
5、再引导:
飞得慢,叫得悲惨,这是更羸所看到的现象,也就是说他所观察到的。(板书:观察)
6、再质疑:
看到这样的现象,更羸会怎么想?
7、再引导:
引导学生读第8自然段,再完成作业本4⑴、⑵,一生上台完成板书。同时,巩固孤单、愈合的含义。
8、归纳:
⑴ 这伤口没有愈合、孤单失群是更羸──(板书:分析)
⑵ 教师加上箭头,学生讨论更羸的本事究竟高在何处?
⑶ 朗读最后一节,读出分析的语气,采用一人读一句方法。
9、朗读体会:
推荐班中学生与老师对读。教师故意出错,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改成当然,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体会更羸注意身份、谦虚、有礼。
五、引导发现之四,初步明白惊弓之鸟的喻意
1、设疑:
读了课文之后,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一下,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大雁?
2、讨论:
四人小组。
3、汇报。
4、总结:
大雁自己吓死了自己。我们不要犯惊弓之鸟的错误,遇到紧急的情况要冷静,别自己吓自己,要想出自己救自己的办法。
第二篇:《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惊弓之鸟”的原意,知道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①学习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和读人物语言猜心理活动的读书方法。
②学习对话描写的好处。
③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的方法和用因果句的表述方式
3、情感目标: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重点难点
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教学准备
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说话训练,导入新课。
师:(课件:更羸是手)“更羸是手”通吗?把“手”移后,加一个什么字就通了?
预设:
更羸是射手。
更羸是猎手。
更羸是能手。
师:同学们都说对了。这里的“手”是什么意思?
生:是“人”的意思。
师:哪些词语中的“手”也是“人”的意思?
(有:歌手、选手、对手、枪手等。)
师:(课件:更羸是……能手)谁能说得更具体些?
生: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二)学习1至7自然段
(1)师:从哪里看出更羸是射箭能手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上述问题,准备回答:(预设:我从这里看出来的: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告诉魏王:“大王,我不要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前面二
人的对话。)
(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二人的对话。在指导朗读时,要学生和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以情带声。要让学生体会更羸的自信,魏王的怀疑的心理,然后再朗读人物的话。当让学生体会魏王在看到大雁掉下来以后的惊讶和兴奋时,“啊!真有这样的本事!”让学生猜想魏王此时的表情和内心的情感变化。师:会读书的能通过一句话猜到文中的人物在想什么,那魏王会想什么?(生回答)教师:看读人物语言猜心理活动的读书方法能 加深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再抓住“啊“字的两种读法让学生读中体会自己适合哪种读法。
(3)朗读感悟后师小结:作者虽然写了几句简单的对话描写,当正因为这巧妙的对话描写让我们细细品味朗读使我们和课文里的人物产生了情感共鸣,真正读出了他的内心的情感,看来对话描写能使文章具体生动,让我们想到当时的情景,希望大家写作文时也会采用这种方法
(三)、学习8自然段
师:更羸果然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来了,太神奇了!现在我们要向更羸学这一招推理的本领,来破这个“惊弓之鸟”案,破案先要干什么呢?生:找线索。师:对,我们先找第一条线索:请找一找,课文中哪一个字置大雁于死地?注意!把让大雁送命的字圈出来!
生:“嘣”!
师:为什么“嘣”置大雁于死地!
生:(齐说,七嘴八舌地)“嘣一声响后,那只大雁忙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从半空中掉下来。”师:不是箭而是“嘣”的一声置大雁于死地。一个合格的警察还要抓住这条线索继续破案:更羸为什么只拉弓不用箭一声“嘣”就能射下大雁?这条线索怎么理清?我们先去倾听作者是怎么告诉我们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自读自悟。)然后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前因后果。
师:我们发现置大雁于死地的是“嘣”的一声响。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如果跟魏王去打猎的是你,你也这么“嘣”的来一下,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会。
师:既然你也有这个本领,更羸还称得上是“射箭能手”吗?他的本领又高在何处呢?
……(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更羸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师:老师觉得一个有责任性的警官破案到一定程度时,肯定会想:这个案子好不好结呢?能不能让人们信服?师:(满腹疑虑地)只拉弓不用箭大雁就直掉下来,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也就是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惊弓之鸟?
学生通过交流明白是鸟自己害了自己,因为它第一次受到了箭的伤害,第二次碰到类似的情况就惊了,其实它只要不惊,不往上飞,伤口也就不会裂开,也不会直掉下来了……
师:一个真正令人信服的警官,弄清案情后,应该向人们陈述报告,交代说明案情的前因后果。(让学生自读课文,到实物投影前一边演示一边说。)
练习说话:这只受箭伤的大雁,只要(),就()。(学生交流深刻的明白成语的原意。)那么,我们学这个成语故事有什么意义?(学生交流明白成语现在的意思并插播有关运用这个成语的课外资料。)
(四)说话训练
课文完了,魏王应该还有话对更说,可文章却没写,你们能不能加几句。
(五)教师总结
更果然名不虚传,他的箭术令人佩服,他的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更令人赞叹不已,值得我们学习!并且我们通过这个故事还明白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含义。
(六)、课外作业
1、给亲戚朋友说说《惊弓之鸟》的故事。
2、查阅资料,了解以下词条的内容和意思。
杯弓蛇影 ;
草木皆兵 ;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通过执教《惊弓之鸟》这节课我想从一下三点进行反思:
一、破案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神奇而富有刺激。这一引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整堂课创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究情境。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更羸为什么只拉弓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在期待中强烈地激起学生“倾听”文本的欲望,既“倾听”文本作者的言说,又“倾听”自己(同学)的言说,作品的意义在两种言说的交融中得以构建与生成。
二、这节课我还重视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话。所以在指导朗读时,我首先先让学生和人物情感产生共鸣,以情带声。让学生体会更的自信,魏王的怀疑,并让学生猜想他们当时内心在想什么。这样孩子们充分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然后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的感悟,这样也就轻而易举地收获了朗读的硕果。其次,在体会魏王惊讶和兴奋一句时,抓住了一个“啊”字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声调进行反复的朗读对比。在学生充分比较之后选择合适自己的读法,从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朗读的自主性和多元性。
三、从整体回顾这节课,我努力达到了知识教学和品质提升融为一体,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这节课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合。因为作为教师的我不管备课还是讲课时,心里总是有着一个清晰的三维目标。所以我注重内心体验的同时还十分注意读书方法的指导。比如读人物语言猜心理活动的读书方法能加深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抓重点词理解文章也是一个好读书方法等等。这样学生就能不但“学会”还能做到“会学”。
第三篇:惊弓之鸟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专题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语故事《惊弓之鸟》(板书课题),认识了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更羸的射箭术到底有多厉害呢?让我们一起去文中一探究竟吧。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默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四人小组讨论,并说说理由。
1、汇报,电脑出示句子: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2、谁愿意扮演射箭能手更羸,表演动作?谁来配音?
汇报、评价:
例:大雁在高高的蓝天上飞翔,它能听到弦响吗?更羸还不够用力!“嘣”的声音不够响亮,大雁根本没听到呢!谁再来读一读?齐读
3、大雁听到弦声后有怎样的反应?(汇报、师演示、点读、齐读)
4.观察这个句子,有什么发现?两个“直”字分别是什么意思?假如把我们的手当做一只大雁,听到弦响后,大雁的飞行路线是怎样的?
师生动作演示,引导学生理解直的不同意思。“直”:拼命、垂直
(二)魏王目睹这这一情景,有什么反应? “大吃一惊”,大吃一惊是什么表情?谁来演一演?谁能读出这种感觉?点读、男女生读
1、在没有亲眼目睹这一幕之前,魏王有什么表现?
“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你能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吗?
2、从“信不过”到“大吃一惊”,魏王前后的表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能通过朗读读出来吗?接下来请同学们看到课文2-6自然段,四人一小组分角色读朗读,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
点读一组、评价、再读一组,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师读旁白。
四、学习第9自然段。
1、让魏王感到更加奇怪的是什么? 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
2、更羸是怎么知道的? 3.默读第9自然段
(1)更羸说了几句话? 用笔做上记号。
(2)更羸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观察)从“悲惨”一词中你读出了什么?
(4)更羸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汇报
从更羸的分析中你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大雁?可以用几个词语进行概括吗?相机解词:孤单失群。
(5)看来这不仅是一只箭伤未愈的大雁,还是一只孤单失群的大雁。老师板书:箭伤未愈 孤单失群
接下来们一起去看看更羸是怎样分析的。(6)师引读,生回答:
师:飞得慢,是因为„„ 师:叫的悲惨,是因为„„
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
之所以叫得悲惨,是因为„„(点答、分组读)
(7)这两个句子还可以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表达,谁来试一试?(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师生合作读。
(8)请2生读例句,生观察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注意“所以”后面说的是结果,“因为”后面是原因,分别黑色、红色区分。提示:像这样结果在前原因在后的句子就是因果倒装句。(9)师生读(师问、生答)。男女生读。
过渡:更羸根据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分析出这是一只伤箭未愈、孤单失群的大雁,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判断。(8)点读、齐读、自读、填空
2、如果你是魏王,听了这样的回答,你会怎样评价更羸?
(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齐读感受更羸高超的分析推理能力。
(五)揭示课题,总结全文。1.理解“惊弓之鸟”成语的意思。
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射来,拼命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生)惊弓之鸟(师指课题)
“惊弓之鸟”是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者读过的故事里看到过这种人吗?
(师举例:有人打了败仗很恐慌,听到风吹草动以为是追兵来了,害怕得不得了,慌忙逃跑,这些人就是惊弓之鸟。)
(有的人被蛇咬过一次,以后看到草绳就害怕,成了惊弓之鸟。这种人是胆小鬼。)
3、师:你们愿意做惊弓之鸟吗?当我们受到打击,遇到挫折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七)作业:练习复述课文。
(八)板书
10、惊弓之鸟
观察
慢
悲惨
更羸
分析
箭伤未愈
孤单失群
判断
拉弓
掉下来
第四篇:《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定稿)
三年级上册《
10、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教学重点:
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教学难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成语故事《惊弓之鸟》。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正音。指名领读。齐读。指导多音字“更”(PPT出示)
3、4、课文写了几个人物?主要写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
二、品读课文,感悟情感。
(一)学习第一段。(过:更羸是什么人呢?)
1、指名介绍更羸。
2、课件出示第一段第一句(射箭能手、有名标红色)
3、理解“ 射箭能手”。指名说说:“ 射箭能手”是什么意思?
联系实际说说“画画能手”是什么意思?再夸城我们班都有哪些能手?
5、理解“有名”。(过:那更羸是——生:有名的射箭能手。)
指名说说“有名”的意思,可以换成什么词?(出名、远近闻名——)
6、出示第一段第三句
师:如果你是射箭能手更羸看到这样的一只大雁,你会想什么......7、课件出示更羸和魏王的对话过: 是吗?魏王感到疑惑。
1、课件出示第二段。(红字:疑惑。)
2、理解什么叫“疑惑”?指名回答,那该是什么样的语气,你能读一读吗?(2人)
师:如果你是更羸,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态和语气?生答(会有骄傲的语气吗?为什么)
指导朗读,(2到3组读一读)
(四)学习第四段。
过渡:有,更羸说,我可以试一下。那就试一下吧!
1、2、出示课件第四段。(红色字:直,直。)
指名读,正音,评价小结:朗读时要养成字字入目的习惯,不能添字漏字。
3、师反问:大雁掉下来了吗?——大雁掉下来了吗?——我没有听见弦声呀!
4、5、:“嘣”,介绍:这是弦发出来的声响。怎么读? 齐读第四段。(师:看看这次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评价:这么响呀,我都吓一跳了,怪不得大雁也被吓到了。
6、这两个“直”是什么意思?师:别急,在课文的最后一段有解释,请同学们拿起笔来,边读边找,再画出来。7、8、9、指名回答。(师小结: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我们常用的学习方法。)出示折纸演示。(师读第五段,2生演示。)
师小结:同一字,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中怕表达的意思也不同,我们要据词选意。
10、指名读(2人)
10读第五段,要求边读边想象。
(五)学习第六段。过:啊,真有这样的本事!1、2、3、4、课件出示:第三段、第六段说的话,标点用红色标出。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读出不同的语气吗?
小结:呀,不仅文字会说话,连标点符号也会传情呀!同学们,我们读书时不但要看清文字,还要仔细琢磨标点符号所表达的语气呀!
5、6、刚才魏王不相信,现在大雁真的掉下来了。(课件:第五段的话)指导读。
师:是呀,更羸的确是射箭能手呀,读——
是呀,更羸太厉害了,我太崇拜你了。读——
(六)学习第八段。师过:奇怪,真有这样的本事?要是别的大雁,拉一下弦,他也能掉下来吗?(生)这是一只怎样的大雁?1、2、3、4、指名回答。(第6或第8段)
师:更羸怎么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呢? 指名读第8段,正音。
出示课件。(第8段,红字:更羸说—飞得慢-叫得悲惨-一听到弦响-它一使劲—-)
5、6、师生合作读,师读红字,生读其他部分,老师板书。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更羸分析思考的过程。
课件:大雁因为——,所以飞得慢慢来;它因为——,所以叫得悲惨。它一听到弦响,因为——,所以拼命往高处飞。它因为——,所以就掉了下来。
(七)学习“本事”。
1、当时更羸发现这只大雁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出示课件: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
2、联系全文,想想更羸能让这只大雁掉下来的本事是什么?(2人)板书:仔细观察。
4、小结板书:仔细观察,合理分析。
四、布置作业
1、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听。
3、收集这样的成语故事。
板书
合理分析
惊弓之鸟看 慢 仔 听析惨伤细观察
第五篇:《惊弓之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2.通过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读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能手、本事、孤单失群、大吃一惊的意思,并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4.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更羸说的话;继续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2.教学难点──理解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判断的正确。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成语导入,揭示目标。
1.成语导入。
小朋友,咱们以前学过一些成语,有哪些?
还有很多,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题目是──(出示卡片:惊弓之鸟)
2.揭示目标。
成语故事,要学懂什么?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懂这个故事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把书打开,自己轻轻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想想:课文主要说了谁的什么事。不懂的地方呆会儿提出来。
三.检查自读情况,质疑问难。
1.初步了解内容。
课文主要说了谁的什么事?(指1~2名学生说)
板书:不用箭
只拉弦
掉下来
2.学习第1自然段。
更羸是怎样一个人?(指1~2名学生说)
这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告诉人们的。(多媒体显示:第1自然段)
相机学习部分词语。
a更:正音:更是个多音字,念准了。(学生开火车读)
b魏国:释义:魏国是古时候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正音:一起读。
c能手:什么叫能手?(指1~2名学生说)(多媒体显示:能手变红)
手这儿有三种解释,选择哪一种?击掌表示。(多媒体显示:手的三种解释)
课文中说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你们想他射箭的本领怎样?(多媒体显示:射箭能手变红)
来,咱们把这一段读读好。(多媒体显示:第1自然段)
3.学习生词。
课文中的这三个新词你们读懂了吗?(多媒体显示:悲惨、愈合、拼命)
悲惨
第一个请你读。(学生开火车读)什么意思? 愈合
这个一起读。什么意思?
拼命
前鼻音、后鼻音分清楚。(学生开火车读)什么意思?
4.质疑问难。
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提出来。
小朋友提的问题都挺好,学了课文你们就会明白的。
四.学习2~8自然段。
1.过渡:(指板书)更羸不用箭,只拉弦,就使空中的一只大雁掉下来。你们觉得奇怪吗?课文中有个人也觉得很奇怪,是谁?
2.找段落。
你从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看出来的。默读课文,找一找,找到的自然段开头打一颗星。
交流。(指1~2名学生回答)
3.指名分节读。
我请三个小朋友读,听听,他们的字音有没有读准。
4.圈词语。
拿起笔,把表示魏王态度的词语圈出来。交流。
a圈了哪些词语?(多媒体显示:信不过、大吃一惊、更加奇怪)
b理解。
信不过什么意思?
摸摸自己的耳朵在哪里?
魏王连自己的耳朵都不相信了,所以他奇怪的问──(出示卡片:你有这样的本事?)本事找个近义词。
注意老师用红笔标注的地方,再读一遍。
大吃一惊什么意思?
所以魏王惊讶地说──(出示卡片:真有这样的本事!)
5.寻原因。
轻读2~8自然段。
魏王的态度越来越奇怪,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轻轻读读2~8自然段。(多媒体显示:三个?)
交流。
信不过?
联系上下文说说,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说的时候用上因为(),所以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这个句式。(多媒体显示:信不过?变红,句式)
大吃一惊?
魏王为什么大吃一惊呢?
(多媒体显示:大吃一惊?变红,句式)
更加奇怪?
最后,魏王更加奇怪了,什么原因?
(多媒体显示:更加奇怪?变红,句式)
6.分角色朗读。
用我们的声音把魏王奇怪的语气表现出来,愿意做魏王的小朋友站起来,坐着的小朋友就读更羸的话,老师来读提示语。
五.学习第9自然段。
1.过渡:魏王一次比一次奇怪,更羸又是怎样解释的呢?咱们来看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快速看一下,几句话? 2.分组读。
四组,一组读一句,从你们开始。
3.默读。
(多媒体显示:(大家)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听到的,用──划出来;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用()括出来。)
板书:(看)
(听)
4.学习第1句。
哪些是更羸看到听到的?(指1~2名学生回答)(多媒体显示:第9自然段,第1句下划红线)
引读。
更羸看到这只大雁──(飞得慢)板书:飞得慢
听到它──(叫的声音很悲惨)板书:叫声惨(多媒体演示:一只大雁慢飞,边飞边鸣)
课文第2自然段中有一句话描写了这只大雁,找到的小朋友站起来,一起读。
由此可见,这就是更羸观察到现象。
板书:观察
5.指名读2~4句。
看到这种现象,更羸是怎样分析的?板书:
谁愿意读更羸分析的话。(多媒体显示:)括出2~4句)
6.学习第2句。
指名读第2句。
更羸先是怎样分析的?板书:分析
引读。这只大雁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
小结:这一句是先说结果,再讲原因的。
板书:受伤未愈
孤单失群
推断。
小朋友,我们说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作出正确的判断,那么,通过这一步分析,更羸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大雁。
7.学习第3、4句。
为什么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就掉下来呢?板书:
更羸又作了怎样进一步的分析?板书:进一步分析
▲说读
说:(指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伤口裂开
往上飞
弦响害怕
看着黑板一起说。板书:─ ─ ─
读:(指名读3、4句)
书上是怎么说的。
▲读说
读:(指名读3、4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伤口裂开 往上飞
弦响害怕
说:(指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看着黑板一起说。板书:─ ─ ─
8.齐读第9自然段。
看着大屏幕,咱们把第9自然段连起来读一遍,想想:这一段主要说了什么?
六.学习第5自然段。
1.找。
更羸一步一步的分析正确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请你读。(多媒体显示:第5自然段)
2.说。
同桌互说。
前后对照着说一说。(多媒体显示:第9自然段最后两句)
提示:你可以这么说,更羸分析什么,结果怎么样。
交流。(指1~2名学生说)
(多媒体显示:嘣的一声响直往上飞加点)
(多媒体显示:拍了两下翅膀直掉下来加点)
小结。
小朋友们真是了不起,会前后联系着读课文,这样课文就越读越明白。
3.演示。
(多媒体演示:拉弓─雁疾飞─雁掉下)
你们看,更羸不用箭,只拉弦,嘣的一声,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4.理解:直。
这一段中有两个直,意思相同吗?
(多媒体显示:直变色)
老师列出了直的四种解释。(多媒体显示:直四种解释)
直往上飞中的直什么意思?(多媒体显示:2.一个劲儿,拼命;变蓝)
直掉下来呢?
▲笔直
你观察得真仔细,咱们再来看一看画面。(多媒体演示:拉弓─雁疾飞─雁掉下)
大雁果真是笔直地掉下来的。(多媒体显示:1.笔直;变红)
▲不断地
咱们再仔细看看大雁是怎样掉下来的。(多媒体演示:拉弓─雁疾飞─雁掉下)
5.指导读。
这段怎么读好?
谁来试试。(指1~2名学生读)
一起读。
七.总结谈话。
1.第5自然段就是说更羸不用箭,只拉弦,使空中的一只大雁掉下来。这和更羸的判断是完全相同的。
板书:判断
更羸真不愧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分男女生读第5、9自然段。
来,拿好书,女同学读第5自然段,男同学读第9自然段,咱们再来体会体会。八.巩固练习。
1.练习。
更羸说的话很有道理,也很清楚,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看看句子和句子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多媒体显示:)
a第1题因为大雁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怎样。谁来。(多媒体显示:飞得慢)
b第2题,谁来。(多媒体显示:大雁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c下面3题做在练习纸上。
d交流,齐读。
谁来说说,句子和句子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2.存疑。
这节课,咱们学懂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刚刚提问的小朋友站起来,你们提出的问题现在明白了吗?
至于这个成语什么意思,生活中怎么用,下节课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