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刻舟求剑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办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教具准备: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利用课文插图解题。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6页,仔细观察书中的插图,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理解课题的意思。
过渡语:看看图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学习新课
(一)看图讲故事。1 师指导生仔细观察插图。2 生看图讲故事。
过渡语:看着图中人物的穿着我们可以推测这个故事发生在古代,那我们今天又怎样知道这个故事的呢?
简介《吕氏春秋》: 在古时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达官贵族,他们所追求的时尚是:拥有门客。据记载当时秦国的丞相吕不韦拥有门客三千人,他召集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一书,书成之日,挂于国门,声称,能改一字者赏千金,成语“一字千金”就从此而来。今天,我们学习要学习的一则寓言故事就出自《吕氏春秋· 察今篇》。在《吕氏春秋》一书中的原文是怎样描写的呢?
(二)读原文。1老师范读课文一遍。2 师 领读。3 生自读。
过渡语:古文的每个字,每句话都什么意思呢?想知道吗?
(三)理解诗意。1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对照译文理解课文内容。(2)注意积累一些古今异义的词语: 小黑板(或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 涉江: 者(1)其 遽 契 吾 之(1)者(2)之(2)若此 惑乎
检查自学情况。
(1)生质疑自学中的不懂之处。(2)师答疑。
(3)检查学生对原文的理解。
(四)演一演。
创设情境,深化主题,用手中的文具演一演故事。
(五)理解寓意。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三 拓展。
说说生活中的类似的例子。生活中有些父母在用过去的经验教导现在的孩子,觉得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2那些不懂变通 固执己见的 别人给出的意见不愿接受 3.有人不舍得花钱,把苦苦积赚下来的钱存入银行而一分不取,结果几十年过去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再把那些钱取出来,买不到多少东西了。
4守株待兔、墨守成规、生搬硬套 四 扩写故事。
五 小结全文。六 板书:
楚人 刻舟求剑 惑乎
七 作业:查资料自学《吕氏春秋· 察今篇》中的另外两则寓言故事。
八
课后反思:
本课是节公开课,自己没有准备课件,而是希望用常规模式上出精彩。
总体来说,各个教学环节都按预设完成,时间安排也很合适,教学中依着:板书课题——看图讲故事——简介作者——读课文—— 小组合作理解原文(对照课文插图,译文)———演一演——理解寓 意——拓展——扩写这样的思路完成整个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各个 环节进展顺利。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学生们在拓展生活中实例的过程中,思路 还不是很广。
本节课的创新之处:1 利用书中的插图学古文。
小组合作,对照译文自学原文,效果很好。
第二篇:《刻舟求剑》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海南侨中初一语文组
刘玥彤
教学目标:
1、能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能正确流利的背诵课文并能默写。
3、能用故事性的语言正确翻译本文。
4、挖掘本则寓言蕴含的道理。教学重点:
1、能用故事性的语言正确翻译本文。
2、挖掘这则语言的寓意。教学难点:
一些特殊字词的解释与方法,及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方法。教学准备 :
1、学生提前自主预习。
2、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思路: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指导、点拔、补充为辅。
2、以读带讲,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逐层加深理解,以至熟读能背。
3、指导翻译方法,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
4、动静结合,有思有想,交流合作解决问题。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学:
1、什么是寓言?——指名回答。师:归纳寓言特点。
2、《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生齐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课的另一则寓言《刻舟求剑》,看看这则我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用文言文是怎样讲述的,其中又蕴含了怎样的道理。二、作者及作品简介(出示课件)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政治家。原为大商人,后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秦王 赢政年幼即位,尊吕不韦为仲父。后因罪被免职,在迁往蜀郡途中自杀。
《吕氏春秋》也称《吕览》,吕不韦使其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史记·吕不韦列传》说,此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出示原文带注音课件)过程:
1、请一名同学为大家朗读。
2、强化字音,一个齐读两遍。
3、自由大声朗读一遍。
4、齐读一遍。
四、再度课文,疏通文意。(出示课件)学法指导: 注意:
1、翻译时,凡是有实实在在意思的字词都要落实翻译。
2、如有需要,适当的调整语序,使译出的语句通畅顺达,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表达习惯。过程:
——结合注释及老师所指导过的方法,自主逐字逐句的动笔翻译课文,遇到难解的字词作出圈记。(5分钟)
——交流解决问题(生提出问题,交流解决问题,师补充提问个别难解的字词。)——请三位同学各译一句,师评价,讲解,纠正错误,强化文言文翻译方法。(出示翻译及对应词解课件)——师生合作,整体完整的翻译全文。——自己快速的翻译一遍全文。五、三读课文,读懂寓意。自读课文,思考:
1、失剑人为什么找不到他的佩剑?(请用原文语句回答。)明确: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2、请你找出文中作者发表议论的语句,并思考这个议论句包含着作者对这个渡江的楚国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
议论句: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情感态度:
讽刺了这个楚国人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也就是,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 2 明确: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六、四读课文,读出韵味。
注意读出楚国人剑掉入江中不急不忙,及结尾议论句讽刺的语气。过程:
1、学生自读练习。
2、师生分较色朗读(出示原文用红蓝体字区分的课件)
3、生齐读。
七、背诵课文,用文言文讲故事。
要求:有感情的,像讲故事一样的背诵课文。齐背一遍。八:作业布置:
1、抄写原文,并对应译出全文。抄一句,翻译一句。
2、完成同步练习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这节汇报课的教学设计看似只是提前一天准备的,但已酝酿良久,加之师傅的提点,给予我一定的启发,使之更加完善。
为了克服带动学生读书不充分的缺点,我下足了功夫,想尽了办法,怎样换着花样带着学生读,逐层深入的读,直至能熟读能背,实现读的高效。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设计了学法指导的环节,用学生能够浅而易懂的语言指导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并在学习中实践。
做到知行合一,动静结合,带着方法学习,通过思考提出问题、共同交流探讨学习。加之精神饱满,语言准确到位,便是这节课的优点所在。
至于不足之处,时间驾驭的还不够准。若关键字词能加以强化,如“所”字结构,若能板书,加以讲解,并做到知识的迁移,学生理解效果会更好。
总体看来,本次汇报课还是有很大的进步,但需要克服的问题还要在常规教学中不断思考、实践、反思、再实践来加以完善,从而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我会继续努力。
第三篇: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元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各种各样龟的蛋,令我们大开眼界,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鸟的世界,去看看鸟蛋宝宝的情况吧。请看大屏幕。(播放情境图)
[设计意图]学生在了解龟蛋的基础上,对即将看到的鸟蛋充满好奇,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2.欣赏图片,搜集信息
谈话:请大家仔细欣赏图片,并要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看你从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谈话:谁能交流你的看法?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搜集数学信息,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
3.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根据我们得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可能提的问题:锦鸡蛋、杜鹃蛋、蜂鸟蛋各有多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解决问题,提供素材
谈话:刚才有同学提出想知道锦鸡蛋、杜鹃蛋、蜂鸟蛋的重量,你能找到相关的信息,解决这些问题吗?
谈话:请你列出算式,可以先不写得数。交流学生列的算式,教师及时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的信息,培养找相关信息的能力。
谈话:我们没有学过这种除法怎么办?对,利用手中的计算器算一算。
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并交流计算结果,教师完成板书。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可以充分发挥其在规律探索中的便利性,整理出算式,研究规律便有了载体。
2.观察素材,发现规律
谈话:观察黑板上的三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当中,引导学生一个算式一个算式的观察,逐渐发现小数点像左移动的规律。
(3)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
学生可能回答:
把46.5除以10,就是把它缩小到原数的1/10,小数点就向左移动一位.
把46.5除以100,就是把它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两位.
.......
(4)适时梳理,总结规律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总结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教师板书: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1/10,小数点就向左移动一位,小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就向左移动两位,小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0,小数点就向左移动三位,[设计意图]规律不是由教师告诉学生,而是以学生解决的问题为载体,让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索发现,全班交流使思维产生碰撞,从而获得知识。
(二)探究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喜欢孙悟空吗?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
(学生交流自己的理由。)谈话:那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孙悟空呢?这是孙悟空的金箍棒,有80米,你能将它缩小到原来的1/
10、1/100、1/1000吗?请做在练习本
谈话:谁愿意展示你的作业?(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展示答案.)谈话:你现在将金箍棒缩小了你能再将它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吗?(做在作业本上。)
学生交流并展示算式 0.08×10=0.8 0.08×100=8 0.08×1000=80 谈话:观察算式你能不能总结出一个规律。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小数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扩大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探索小数变化规律。
三、运用规律,深化认识
1.完成63页的绿点问题
将40.59缩小到他的1/
10、1/100、1/1000。做在练习本上,并交流。
(1)学生独立试做.(2)集体交流。
谈话:40.59缩小到它的1/1000,小数点向左移动,整数位数不够,该怎么办呢?
学生可能说出如果整数位数不够,要在数的左边用零不足。交流时教师注意强调“补零”问题。2.完成64页自主练习第1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注意让学生说说每组题目运用的是什么规律。
3.完成64页自主练习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在组内交流说自己的想法。(2)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提升认识
谈话: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的读法、写法的基础上教学。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和教材本身的特点,我基本是按这样一条线索来进行的:根据教材提供开放的、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进而应用规律。同时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结合教材特点,巧妙利用情境图。教材本身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
2.教给学生巧妙运用计算工具的策略。
3.让学生切实参与学习,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4.教学中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各自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
第四篇:《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吴燕玲
在本堂课中,各环节我安排很紧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发言踊跃,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和老师一起探讨,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平等的教学氛围,做到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起学生的兴趣。还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先熟读译文,感知故事内容,然后结合译文理解重点字的意思,再尝试理解句子意思,直到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多读少讲,精心组织学生导读达标。教学过程中,将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品读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在我这堂课中还存有不足之处,如:在字词教学方面,还不够到位,学生对字词的朗读和理解还不够熟练,这个目标不算完全达到。另外,在突破课文重点,即“体会在生活中,做任何事儿,都要讲究方法,学会变通!”方面,突破得不够,留给学生的时间不充分,前面松,后面紧,使得突破环节流于形式。
但我相信,在老师们的深入钻研下,在专家们的引领指导下,我们和孩子们一定会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2017年10月
第五篇: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1
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开课伊始,把竞赛引入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初读课文之后,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把学生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接着让孩子们自读质疑,在兴趣盎然之中开始了学习。在实施教学中,教师随机进行动程演示,并配以简洁的图文式板书,使学生饶有兴趣地理解了课文的重难点。课末,学生的'注意趋于分散,此时再设计看图续编故事结尾和表演说话的环节,又一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们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质疑问难,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读讲之前,老师让学生自读质疑、小组讨论、互助解答,促使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在小组讨论中发表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见解,生生之间得以充分交流。学生们仍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向老师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插入解决。这样以学定教,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最有力的证明、课末的续说故事、表演劝说既拓展了语言训练的面,加大了思维训练的力度,又使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自然渗透。
三、多读少讲,精心组织学生导读达标
在教学中,老师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样使得“满堂灌”化为学生大面积的、扎扎实实的读书活动。”
在充分读好书的基础上,我还精心设计词句训练,教法求新求活,展示了“感知理解——品味赏析——积累运用”的语言训练达标规程。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2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刻舟求剑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刻舟求剑》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而教材又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还是先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含义。我让学生尝试在不借助译文的情况下自己试着理解,若真的'有哪个句子不明白的再参考一下译文。孩子们听后马上用手把下面的译文捂住,认真地思考起来,不时有个别孩子读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偷偷地看了看译文。在给足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后,我再请学生把整则寓言故事完整地描述出来,大部分孩子能较具体地表达出来。
接着我再挑出文中个别难于理解的字词让孩子们挑战,他们一下子也解释了出来。我让孩子们带着理解有停顿、有感情、有味道地读课文,有些孩子们还拿着书,摇头晃脑有模有样地读了起来。看着他们那认真劲儿,我不禁笑了起来。
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后,故事的寓意也深入浅出了。从中孩子们明白了故事讽刺了那些头脑愚蠢,不懂得灵活变通的人。许多孩子表示今后千万不能做那样的人。
最后我利用那个人捞不到剑的有趣场面在孩子脑海里填补形象空白,我让学生讨论:船上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他没捞到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一填补,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含意的领悟,还训练了表达能力。
而这节课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有位学生提出了:如果这个人果真在掉剑后,马上跳入河中,他真能捞得到剑吗?这个是课堂很好的生成点,但由于下课时间快到了,我只能匆匆结束,让学生课后再讨论。我想下节课一定腾出时间让大家畅所欲言,让孩子们独特的思维不断碰撞出奇异的火花来!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3
在教学中,老师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样使得 “ 满堂灌 ” 化为学生大面积的、扎扎实实的读书活动。 ”
在充分读好书的基础上,设计词句训练,教法求新求活,展示了 “ 感知理解 —— 品味赏析 —— 积累运用 ” 的.语言训练。如教学第一自然段紧扣 “ 一不小心 ” ,先换词理解词意,然后想象说话扩展思维,训练语言表达,深化理解。教学第二自然段通过听、划、读、想、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品味 “ 一点儿 ” 和 “ 船舷 ” 等词的生动和准确。教学第三自然段则通过句式说话,进行理解句子的反馈检测,然后以读代讲,体会反问句所表达的强烈感情,培养语感。第四自然段教学,则在贴图上进行动程演示,化静为动,让学生把抽象的推理思维过程化为形象的直观判断思维过程,从而顺利地突破了难点。最后的续编故事结尾和劝导说话设计,则把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入语言文字训练中。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4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5.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重、难点与关键:
能借助释文理解古文,初步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课件)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今天,我们来读两个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书:刻舟求剑)
二、学习《刻舟求剑》
1.自由朗读寓言后指名朗读。
2.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因为学生不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在读法上需要纠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读这课中的“遽契其舟”时,其中的“遽”和“契”是两个词,朗读时要当作两个词语来读。)
3.师再次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停顿分隔符号“/”。
4.学生按照分隔符号再次朗读寓言。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整体感知这则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进行。)
5.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在船边做了个记号,等到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认为他没有把做记号的地方讲清楚。(教师立即表扬他听地认真并鼓励他讲一讲。)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的时候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剑的船边做了个记号,等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再补充一点:他这样做是捞不到剑的,因为船走了但是剑没有动。
师:同学们讲的很好,看来下面的译文对我们学习这则寓言故事帮助很大。如果没有译文怎么办?我们先来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对照译文说说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顺地理解整个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据对句子中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讲给同桌听。
10.讨论问题: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用文言文中的话说或者是用自己的话说都行。)
11.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2.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这则寓言中的那个人做事不动脑子,他就不想想剑是在哪里掉的?他却在另一个地方捞,肯定是捞不到的。说明我们平时做事要多动动脑筋。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要看到事情的变化,然后根据事情的变化来选择做事的方法。
师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假如你的剑掉入江里你怎么办?
生:我会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捞上来。
生:我会在掉剑的地方插一根长杆子,然后再下去捞。
生:如果你不会游泳怎么办?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宝剑,我就想办法去捞,如果是一般的剑,我又不会游泳,我就不捞了。
三、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从刻记号的地方
楚人: 跳
找不到
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说说通过《刻舟求剑》说明了以什么道理。
二、导入新知
1、过度:楚认刻州求不到剑,而这位郑人上市却买不到履,让我们来看看这到底是什么。
2、板书课题:郑人买履。
三、学习《郑人买履》
1.请学生先读这则寓言的译文。
2.学生根据译文试读文言文,看看读寓言时哪里应该停顿。(教师纠正个别停顿不对的地方。)
3.再次朗读寓言故事,并说说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画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对照译文试着理解。
5.相互交流。
6.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并进行交流。
7.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8.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9.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0.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觉得那个人太死板了,他不会用他的脚去试,用自己的脚去试买到的鞋不是更合适吗?这个故事说明我们做事要灵活一些。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想让我们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
生:我补充:我们做事时要根据事情的变化选择方法。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四.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一斤辣子,给了我两元钱。我来到菜摊一问一斤辣子要两元六角,我只好回去问妈妈再要六角钱。回到家妈妈听后说:你不 会 先买 来回来,还要再跑一趟。
……
五、对照文言文和现代文说说它们的异同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忘持度
反归取之 宁信度,无自信也
市罢不得履
教学反思:
1.教学中要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一样,仍然要坚以读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课本中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
难。但是,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略有不同,如果读句过程中停顿的地方有错误,
会给理解句子的意思带来困难。因此,教学中我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前,首先带领学生解决朗读问题。
2.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结合译文理解重点字的
意思,再尝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直到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特别是在
教学第二则寓言时,我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的。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寓
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故事的寓意呢?还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呢?而难以恰当地表述相对应的实例呢这需要教师们进一步思考。
自问自答:
这两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那种人?
这两个故事都讽刺了不讲究方法的人,讽刺他们愚蠢。不只事物会变化的人,从而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5
《刻舟求剑》出现在部编二年级上第五单元的《我爱阅读》板块,是对前面三篇寓言故事学习的延展补充。将之设计成续编故事,一则承接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点,二则从续编着手培养孩子编故事的能力降低了起始难度。
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环节:简单回顾本单元轻松导入,阅读寓言故事做到能复述并理解刻舟求剑不可得,想象船靠岸以后的故事进行续编的口头表达,将续编内容写下,师生共同欣赏评价。从学生的写话作品看,本节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首先,寓言故事将道理蕴含在故事之中,使其富有趣味性,这是寓言对读者最大的吸引力。同时兴趣也是孩子产生写作意愿的最大驱动力。但我在教学中的着力都集中在工具性的`目标达成,对趣味性的挖掘太过欠缺,自己回顾都觉干巴巴的没甚意思,何况天性好动的孩子呢。
再则,在阅读寓言环节,最理想的状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自己理解体悟,懂得寓言的寓意。但我为了控制堂时间,这个环节“越俎代庖”,直接以图示暗示学生刻舟求剑不可能成功是因为船移动了,剥夺了学生充分感知、探寻本的权利和乐趣,有些“急功近利”。
三则,在本节教学重点环节——续编故事中,我出示了图片提示学生续编的三个部分内容:船靠岸以后那个人跳下江去找剑,那个人没找到剑怎么想,旁边的人怎么说。这种方式其实已经将学生续编的思维限制在固定的方向上,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小,对于通过续编慢慢过渡到学生自己编故事的长期培养目标只有桎梏,毫无益处。但上的当下,我并不是意识不到这个副作用,只是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之法。录之前我曾试上,对这个环节的处理是没有图片和语言提示,放任学生自己想象,然而编出的故事大多是:船靠岸以后,那个人跳下江去捞剑,被大水冲走了、淹死了或是被鲨鱼吃掉了。于是教学的精力都被花在将学生思维拉回不发生这些极端意外的轨道,最基础的教学目标都难以达成。堂的张弛有道、有放有收讲求分寸,这也是本节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之一。
最后,写作讲评环节应做到先赏读,再评价,我在赏读环节只做到了“读”,未阐释“赏”,是这一环节的缺憾。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6
作者往往根据写作意图,筛选、提取那些最能有力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而把一些次要的场面用一句话作高度概括,留下空白让读者去作形象的填补。对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中的场面空白,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填补,使课文内容更生动,更形象,印入学生脑海的形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如《刻舟求剑》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那个丢剑人说等船*了岸,他要从在船舷上所作的`记号那儿跳下江去捞剑。他在船*岸后也一定会跳下江去捞剑。利用那个人捞不到剑的有趣场面在学生脑海里的形象空白,教学中可设计说写练习:
①船*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
②他没捞到剑神情怎样?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③岸上看他捞剑的人会有什么神情、举动、议论?这一填补,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含意的领悟,还训练了表达能力。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7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的总体设计的思路是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课堂上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之后再合作译文,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最后合作汇报,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和执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
反思如下:
1、教学中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课文中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难。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预习和听教师的范读解决准确朗读文言文的问题,再结合译文和工具书理解文中重点字的意思,进而尝试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后试着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自己的.话讲出寓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结合生活实际距离,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故事的寓言,还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而难以恰当地表达相对应的实例呢?这还一直困扰着我,请大家多提点宝贵意见。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8
1、教学中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课文中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难。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预习和听教师的泛读解决准确朗读文言文的问题,再结合译文和工具书理解文中重点字的意思,进而尝试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后试着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自己的话讲出寓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结合生活实际距离,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他们并不是不理解故事的寓言,而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而难以恰当地表达相对应的实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尽量营造宽松、平等、和谐、激励的教学氛围,做到把激励带进课堂,多用激励性语言,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起学生的兴趣。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9
作者往往根据写作意图,筛选、提取那些最能有力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而把一些次要的场面用一句话作高度概括,留下空白让读者去作形象的填补。对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中的场面空白,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填补,使课文内容更生动,更形象,印入学生脑海的形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如《刻舟求剑》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那个丢剑人说等船某了岸,他要从在船舷上所作的记号那儿跳下江去捞剑。他在船某岸后也一定会跳下江去捞剑。利用那个人捞不到剑的`有趣场面在学生脑海里的形象空白,教学中可设计说写练习:①船某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②他没捞到剑神情怎样?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③岸上看他捞剑的人会有什么神情、举动、议论?这一填补,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含意的领悟,还训练了表达能力。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10
《刻舟求剑》出现在部编二年级上第五单元的《我爱阅读》板块,是对前面三篇寓言故事学习的延展补充。将之设计成续编故事,一则承接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点,二则从续编着手培养孩子编故事的能力降低了起始难度。
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环节:简单回顾本单元课文轻松导入,阅读寓言故事做到能复述并理解刻舟求剑不可得,想象船靠岸以后的故事进行续编的口头表达,将续编内容写下来,师生共同欣赏评价。从学生的写话作品来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首先,寓言故事将道理蕴含在故事之中,使其富有趣味性,这是寓言对读者最大的吸引力。同时兴趣也是孩子产生写作意愿的最大驱动力。但我在教学中的着力都集中在工具性的目标达成,对趣味性的挖掘太过欠缺,自己回顾都觉干巴巴的没甚意思,何况天性好动的孩子呢。
再则,在阅读寓言环节,最理想的状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自己理解体悟,懂得寓言的寓意。但我为了控制课堂时间,这个环节“越俎代庖”,直接以图示来暗示学生刻舟求剑不可能成功是因为船移动了,剥夺了学生充分感知、探寻文本的权利和乐趣,有些“急功近利”。
三则,在本节课教学重点环节——续编故事中,我出示了图片提示学生续编的三个部分内容:船靠岸以后那个人跳下江去找剑,那个人没找到剑怎么想,旁边的人怎么说。这种方式其实已经将学生续编的'思维限制在固定的方向上,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小,对于通过续编慢慢过渡到学生自己编故事的长期培养目标只有桎梏,毫无益处。但上课的当下,我并不是意识不到这个副作用,只是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之法。录课之前我曾试上,对这个环节的处理是没有图片和语言提示,放任学生自己想象,然而编出来的故事大多是:船靠岸以后,那个人跳下江去捞剑,被大水冲走了、淹死了或是被鲨鱼吃掉了。于是教学的精力都被花在将学生思维拉回不发生这些极端意外的轨道,最基础的教学目标都难以达成。课堂的张弛有道、有放有收讲求分寸,这也是本节课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之一。
最后,写作讲评环节应做到先赏读,再评价,我在赏读环节只做到了“读”,未阐释“赏”,是这一环节的缺憾。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11
作者往往根据写作意图,筛选、提取那些最能有力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而把一些次要的场面用一句话作高度概括,留下空白让读者去作形象的填补。对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中的场面空白,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填补,使课文内容更生动,更形象,印入学生脑海的`形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如《刻舟求剑》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那个丢剑人说等船上了岸,他要从在船舷上所作的记号那儿跳下江去捞剑。他在船上岸后也一定会跳下江去捞剑。利用那个人捞不到剑的有趣场面在学生脑海里的形象空白,教学中可设计说写练:
①船上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
②他没捞到剑神情怎样?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③岸上看他捞剑的人会有什么神情、举动、议论?这一填补,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含意的领悟,还训练了表达能力。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12
上周刚刚完成了校内的一节评优课,我讲的是北京课改版实验教材四年级第八册第六单元第23课寓言二则种的《刻舟求剑》这篇文言文。
《刻舟求剑》是一个简短的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楚国人按照船上刻的记号在不同的地方去寻找落入江中的宝剑。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变化的人。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是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简练,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这样的小古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教学导入
由于学生平时在学习文章时接触的文言文并不是很多,每个学期也就只有一两篇,所以为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我才用了回顾上学期所学文言文的办法,通过对旧文的回忆思考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以利于对新文章的理解。
二:强化朗读
组织学生朗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并采用幻灯片出示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和易读错的字。字音字形的处理过程穿插在读文的过程中,选择学生朗读时注意兼顾好中差三类学生都有涉及。接下来教师示范朗读,提示朗读中学要注意的地方,如读文停顿。再由学生齐读文章,进一步巩固,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
三:讨论习文,解释文意,口语概括
通过课下注释和查询工具书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意,并且对同桌说一说,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巡视中做适当的指导。
学生说的差不多的时候,逐字逐句的翻译文章,使学生体会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不同,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固定句式等基础知识,使学生更为详尽的理解文章,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小故事。
四:教学设计时曾经打算播放一小段视频,以帮助学生理解,后来考虑到学生多数已经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过这个故事,再次播放知识在做无用功,所以实际教学中舍弃了这一环节。
五:揭示寓意
文章的学习到了尾声,通过多次的读文,老师的讲解和小组的讨论,能够了解并且说出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真正的把文章学习透彻。
六:结合实际说一说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这一环节由于时间的关系并没有在课堂上开展,而是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们,课后交流是学生多数能说出万年长的寓意是讽刺那些死板不知求变的人,但是结合实际却没有人能说出比较贴切的东西,也学与学生平时的积累有关,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教师注意的地方。
完成这一课后,有些老师们也给我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同时我也就这堂课的完成情况做了反思:
首先,导入时采取的背诵方式虽然对本文理解没有太大帮助,但是我认为可以激起学生对旧文学习是的回忆,从而想到一些学习文言文应注意的事项。
再者,教师示范朗读应放在学生朗读之前,这样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更好的理解文章,更好的体现课标对于读的要求。
然后,就是再详细分析文意时过于详细,涉及到的许多知识小学阶段并不需要学生理解,只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意即可,在此我讲的东西对他们来说还有一定困难,有一次的导致了授课时教师说的多,学生记得多的现象,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感悟,我想这刺客的效果也许会更好些。
总之,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小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应指导小学生好好学习文言文,学好文言文,使文言文这一中国古代文学瑰宝不致因时空的久远而褪色。
在此再次感谢学校的老师们给我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如果反思中存在有误或不足的地方,希望领导们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13
《刻舟求剑》是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有个人照船上刻的记号去寻找落入江中的宝剑,批评他不按情况的变化去处理问题。
我的安排是一节课的时间,既要完成这个寓言故事中生字的教学,又要明白这个寓言故事所包含的道理。所以我一开始上课就让学生看动画片,了解故事的大概,然后通过学生读课题,找出课题中的生字,接着让用学生自己记忆生字的方法去记忆,理解这两个生字,并对同音字“剑”和“箭”进行比较,以便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接下来就根据课题的字面意思理解课题。这两步完成后,我没有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讲解,而是让学生读通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解决。再通过抛出几个问题,如:这个寓言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为什么他的宝剑会掉到江里?宝剑掉到江里后他有什么反应?同船人呢?为什么同一件事他们的态度却不一样?他的宝剑打捞上来了吗?为什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并根据学生找到的'答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把同船人讲的第二句话改成用句号结束的句子(也就是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体会这两个句子意思上和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这一节课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思维也比较活跃, 能用自己的识字方法记忆本课生字,最重要的是学完了这篇课文学生们能自己讲出这则语言的寓意,所以我认为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不足之处是让学生读的时间和方式都略少了些。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14
在设计中,各环节安排很紧凑,有浅入深,层层递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发言踊跃,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和老师一起探讨,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平等的.教学氛围,做到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设置关卡,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起学生的兴趣。还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先熟读译文,感知故事内容,然后结合译文理解重点字的意思,再尝试理解句子意思,直到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多读少讲,精心组织学生导读达标。我呢,将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品读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在我这堂课中还存有不足之处,在“第四关——讲故事口头改编文言文”环节所提出的要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完成,应拔高难度,课下想了想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结尾或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寓言故事编成小品表演,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的思维飞的更高更远。还有在教学中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前面松,后面紧,使得拓展环节流于形式。
我相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在老师们的深入钻研下,在专家们的引领指导下,我们和孩子们一定会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15
根据课时安排及五年段学生的特点我决定上《 刻舟求剑》。这是一篇带译文的古文,对于这种文章究竟该如何教学?对于初次接触这种文体的学生,又应该如何让他们学懂?个人认为,学习不仅应让学生学会本文,而更多的应该渗透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这样才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教学观念。因此,这堂公开课,我特别重视以下几点:
1。教学中突出以读带讲的特点。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课文中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难。在教学中,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预习和听老师的范读解决准确朗读文言文的问题,再结合译文尝试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文中重点字的意思,最后读懂文言文,明白这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自己的话讲出寓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结合生活实际距离,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他们并不是不理解故事的寓言,而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而难以恰当地表达相对应的实例。
4。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尽量营造宽松、平等、和谐、激励的教学氛围,做到把激励带进课堂,多用激励性语言,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起学生的兴趣。当然,通过这堂课,绝大分学生知道了学习古文的方法,但是要落实到应用层面还是不可能的,这还需要多操练几回。
总的来说,这堂课教学流程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可能还需进一步思考。而如何提高我们班学生的阅读水平,这是我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