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是教师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如教师的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等等,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即使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基本上被看做是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成为教师“教”的点缀。总的来说,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
本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再一次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因此,新课程提出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
首先,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但如果关注学生的“学”,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就会受到挑战,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被
空前地重视起来。因此,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因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这将同时带来一个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于是,促使教师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因此,写教案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已不能满足“以学论教”评价模式对课堂教学的要求。除了写教案,教师可能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也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上好“以学论教”的每一堂课。而教案的使用和设计也需要随着新要求的变化而有所改进,以增强其适应性。例如,教案并行设计“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大部分,将有助于教师同时并重教与学;设计“学情分析”或“开天窗”“课后追记”等内容,便于教师在课前分析、思考,课后总结、补充,在这个意义上,教案并不是写得越干净就说明教师备课越认真。
再次,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课堂教学评价重心的转移,将促使教师重新反思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也许一个板书并不漂亮、口语表达并不是很利落的教师也能上出一堂好课来。因为“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更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教师的板书和口语表达能力已不再是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了。只要这位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但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可见,教师需要对“教学能力”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已
不够了,自主实践将会引发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此外,更具挑战的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堂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有些不同了,安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能让学习在“热闹”中“有序”地进行是教师课堂管理的新课题;课堂环节的设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不同,不能完全按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随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更关注的是教师的随堂机智。总之,以往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其内涵正在一点点发生着“重心的转移”和变化。
这些改变从另一个侧面再次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中课程功能的变化,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方向,相信对于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的办学质量有着根本性的促进作用。
第二篇: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新观念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新观念、新思路、新手段。但是,一系列的新课程改革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存在不少问题,以下几点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第一,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农村小学学生家庭中,父母离异、长期外出打工、县城经商等,留下未成年的孩子与爷爷奶奶生活或寄养于亲戚朋友家。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就形成了一个“隔代”管理或监护管理的怪圈,爷爷奶奶、亲戚朋友管不了、不好管或不敢管。常以“不是我的孩子”为托辞,这样的孩子在如此的生活环境中,又怎能不“与众不同”呢?第二,来自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观念的转变。农村地区教育基础差,经济底子薄,加之,教师长期拼搏于“应试教育”中,习惯了“应试教育”的教材、教法,而对课程改革的要求、观念,以及新课程内容的教法思之甚少,做之更少。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现状不如人意,能实实在在体现新理念的课堂不多,部分仍然是面貌依旧,与新课程相对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没能得到有效构建,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得不到提高。
1.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未能全面落实
目前,农村小学相当一部分数学教师新的目标观没能真正确立,在数学课堂中对目标把握不全,一进课堂,就开始把目标紧紧锁定在课本中的几个知识点上,他们手里拿着的是新教材,用的是老一套,守的是旧观念,完成的是老目标——知识与技能。他们有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深入探究的愿望,却总不愿也不敢花时间等待,认为这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却不知自己的目标是一种片面的目标。这在小学不同年龄的教师课堂中都有表现。
2.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主导
当下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尤其是老教师,依然热忱于粉笔、教本加嘴巴,讲解、练习加作业。还有的教师不习惯使用现代化的教育媒体,不习惯使用相配套的教育资源,自己又想不出更好的方法,所以课堂上教师只是讲得多、演得多,看的是结果是否正确,听的是是否有大呼隆地齐声回答,一节课下来很难见到有生动有趣的体验场景。新课程倡导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师包办包揽中失去了应有的光泽。
3.教学方式注重形式实效低
新理念所倡导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落实情况表现以下两种:A、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由于受“灌输式”教法影响,学生已养成等、要、装的依赖思想,课堂上不习惯发言,不会发言,不习惯表达意见,不会表达看法,不习惯互动,不会互动,不习惯质疑,也不会质疑,这一类很让人担忧。B、更多的一些课堂,在学生们学习中已出现新的学习方式,从形式上看,教师在课堂中能创设情境,课堂中不时出现探究学习影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然而因内容空泛,缺少启发性,仍处于浅层次的水平,多是形式而已,哪能谈得上深度与质量。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提高家长素质,转变观念
孩子是否能成人、成才,家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正确方法,使家长重视关心子女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提高家长素质,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1.加强学习,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认识
教师长期拼搏于 “应试教育”中,对实施课程改革的实践,还有诸多难以适应的地方。比如“应试教育”在文化知识的教学中重考试科目,轻非考试科目。要使数学新课程能在农村小学顺利有效实施,首要问题是要解决教师们的认识问题,因此要抓好教师对数学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提高两方面认识。其一,目前与新课程相对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尚不成熟,分数至上观念并非一时半会就能转变,但许多在新课程方面率先实践的同行们深切体会到:实
施新课程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不矛盾,新课程也需要成绩,只是更需要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其二,要明确数学教师角色。新时期,在课堂中数学教师也是一个组织者,一个引导者,一个合作者,而不是传授者,课堂不是教师的演讲场所、表演场所,凡是学生能表达、能动手、能完成的内容,要坚决让学生独立完成,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要学会课堂等待技巧。
2.开展活动,促进教师发展
目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驾驭新课程课堂、驾驭新教材的能力不高,致使部分教师在践行新课程过程中失去了信心,迷茫了方向,有的走回了封闭、传统的课堂教学路子;有的停滞不前。一要加强培训活动,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是必要的,实践证明,这项活动可促使教师转变观念,吸收新知识,提高综合工作能力;二要加强竞技活动,通过听课、评课、品课、教学设计比赛等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把教师对课堂教学钻研推向深层次。
总之,课程改革要在农村小学发挥其作用,社会、家庭和各级主管部门都应齐抓共管,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必须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要主动适应教育改革的新要求,积极投身于改革的潮流之中。
第三篇:初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
继续教育学习论文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初探
摘要:传统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技能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评价形式、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单一,教师、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初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重视发展、重视过程、重视评价多元、重视简便易行。本文就是笔者对这些问题所作的一些探讨。
关键词:课程;课堂;评价
作
者:太和县五星镇中心学校
王思昌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主编/李志宏、王晓文,开明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3.《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主编刘克文,开明出版社;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初探
随着新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实施,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又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所倡导的是公民科学素养的形成,而不是少数精英人才的培养;是增进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科学问题及其科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而不只是对概念、名称术语的记忆背诵;是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在纸上演算习题的技能;是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关心社会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强化升学的动力和需要。实现这些新的课程目标,需要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课程内容和教材,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手段,而所有这些都需要与之相适应和相配合的管理与评价的新体系。笔者作为一线的教学工作者,也深深地感受到:传统的教与学评价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新的课程的要求,如果不改变传统的教与学评价体系,则必将阻碍新课程的实施和推广。
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按照以教师的“教”作为评价对象,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忽视了学生发展这一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新的形势下,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日益显露:评价功能过于注重其鉴定性和终结性,不具有教育性和发展性;评价标准和方式过于片面;评价主体过于单一等等,这种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桎梏。那么,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究竟如何评价? 笔者作了一点探讨。
一、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可以说新课程的实施成败取决于课堂教学改革速度和程度。如果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教学行为、学生的
学习方式依然如故,那么课程改革必然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笔者认为,新课程课堂教学必须有新变化、新突破、新创造。这既是课改的热点,也是课改的难点。而新课程课堂教学新在哪儿?又如何评价?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上,关键要促进“两个发展”;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中重点要落实“一个中心”和“三个关注”。
1、两个发展
促进学生发展。新课程教学评价,要体现出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目标,同时要注意学生发展性(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促进教师的成长。新课程教学评价,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制定教师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个人发展需要。这是一种促进教师发展为重要目的的双向的教师评价过程,它建立在评价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和谐的气氛贯穿评价过程的始终。
2、一个中心
即是课堂教学评价要确立“以学论教”的中心指导思想。要求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新课程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师为中心”、“书为中心”、“教为中心”的课堂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所谓“以学论教”式课堂评价,也就是强调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要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感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合作诸方面,强调要从课堂上学生的认识、思维、情感等方面来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四种状态来评价教学效果: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到状态。课堂上没有学生的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就无法有效激活课堂
单有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没有学生的积极思维状态和良好目标达成状态,课堂很容易成为“泡沫现象”、“表面繁荣”。就是我们看到的课堂上“小手如林”、“对答如流”的现象。只有四种状态协调统一,才能对课堂教学作出比较客观评价。
3、三个关注。
关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主动参与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看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时间和广度,要看多边合作与交流情况,要看学生是否参与高水平认知活动,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此外,还要看学生参与过程中是否有情感因素投入,是否被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所吸引。
关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在评价过程中采用观察的方法,要注意看教师有没有在教学中贯彻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基本原则。例如,学生回答问题,讨论和活动有无独创性。
关注教师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动态生成性。要注意看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是否具有开放性,是否善于设计开放性问题,特别是是否具有敏锐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并随机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和科学处理学生的探究结果的能力;还应注意学生学习心态是否自由放松,是否具有自主发展的空间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等。同时,还要注意教师能否在创造性处理教材和开发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不断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灵活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强调重视教学的过程性和研究方法的指导。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标准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在判断课堂教学质量高低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很重要。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应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宗旨,将学生作为认识、发展的主体,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自我调控能力、与人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并能反映化学学科的特色。
2.教学条件的准备和学习环境的创设
教学条件的准备和学习环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应正确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学习环境的创设应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应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
3.教学过程
新课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应体现这一特点:
(1)教师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拓展其发展的空间。学生应全程参与、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并且能采用多种方式参与课堂教学。
(2)教师能通过师生和生生互动,促进相互间的充分交往和情感交流,鼓励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教师应创设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情境。
(3)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活动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问题的新颖性、提出问题的语言和教学语言的启发性,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质疑问难,抓住学生思考问题的关键以及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力。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能享受体验成功的愉悦。(5)课堂教学过程应尊重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填平不齐”,而应该承认每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不追求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个性。
4.教学效果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依据就是教学效果的检查。从教学效果上评价,一堂好课应体现在三个方面: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基本能力的发展;通过知情交融的活动方式,促使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发挥和社会性的形成;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创造和成功的喜悦。
三、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操作方式,要打破过去那种由单一的他评方式垄断一切的局面,更多地强调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课堂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是指学校领导、教研人员是评价的主体,作为被评价者的任课教师也应当在评价过程中具有同等的主体地位,拥有发表个人意见的权利。一堂课优秀与否,学生是有较多发言权的,因为他们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师生交往状态有着最直接的切身感受和判断。所以学生的评价对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调整教学思路及其策略,往往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精选)
浅谈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评价
贵州省凯里市大风洞正钰中学
王焕龙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是关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离不开课堂阵地。课堂教学评价是开展历史教学研究活动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也是历史教研组了解教学情况,通过观摩一堂完整的历史课,并做出分析评议,借以指导教学实践,总结和推广经验的重要手段。因此,抓好历史课堂教学评价,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面对新教材,很多教师感到很困惑:怎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教学?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呢?为此,笔者根据四年多的历史教学实践,试就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依据、原则谈一些看法。
一、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
历史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以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必然要求课堂教学评价也作相应的改变与之相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由于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因此,历史新课程提出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指导思想,提倡课程教学评价要从关注教师的 “教”到关注学生的“学”的改变。
首先,历史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要求教师更多地成为学习情景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这将同时带来一个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历史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方式。“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于是,促使教师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因此,教师除了写教案,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教材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使教案随着学生的需要变化有所改进。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上好每一堂课。
再次,历史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课堂教学评价重心的转移,将促使教师重新反思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更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还要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认 识、发现历史课堂教学规律性的东西,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水平。
二、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
1、看是否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并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体现教材科学内容和思想实质的集中反映,是一堂好课的灵魂。不论是传授历史知识,发展学生智力,还是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力,以致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始终要紧扣教学目的。一堂课是不是达到目的,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主要尺度。
评议教学目的要考虑是否符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知识水平出发拟订教学目的,是可接受性原则在教学目的方面的具体贯彻和应用,也是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的前提条件。如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人教版)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一课,有位老师拟订的教学目的是“讲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经过,使学生认识秦的暴虐统治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威胁了人民的生存,这也不过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农民群众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推翻了秦政权,显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的首创精神。”这个教学目的既有知识教育的内容,又挖掘了基本历史知识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准确地反映了本节有教学重点是大泽乡起义和推翻秦的统治。
2、看是否重点突出,线索清楚
教师讲述的历史知识必须史料翔实可靠,观点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即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史料相统一,并注意到历史学科严密的系统性,实事求是地分析、评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尽可 能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如讲述八年级历史第1课《鸦片战争》时,如果教师仅让学生记住条约的时间、地点、内容,而不是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具体材料的分析、概括,说明《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这个概念,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无法达到的。
课堂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线索清楚,是保证完成教学目的的主要要求。只有强调重点,才能加深学生印象,便于理解和巩固。如“伐无道,诛暴秦”一课的教学重点应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农民起义,对教材中提到楚汉战争也要讲一下,但不宜作为重点。如果只考虑“鸿门宴”、“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内容如何精彩,不惜时间大讲特讲,尽管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不能认为这是一堂好课。因为这样处理教材内容是轻重倒置,冲淡了教学重点,组成教学重点的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中的重要历史知识。所以,评议一堂历史课的质量,不仅要看重点突出,而且要看线索是否清楚。
3、看教法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有了正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之后,还要看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任务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不同的教材内容,应有与之相应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时还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结合,灵活运用。如用哪种课堂教学类型?怎样进行复习提问?如何导入新课?运用什么方法讲授教材的每一具体问题?怎样启发学生?什么地方使用什么教学方法?怎样巩固新知识?怎样布置课外作业?无论选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应该考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也许一个板书并不漂亮、口语表达并不是很利落的教师,只要他能创设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但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4、看师生角色是否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师要积极把自己定位成为学习情景的创设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这一角色上。如果把课堂比作舞台,主要演员应该是学生,教师不仅是演员,还是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新课程的历史课堂不再是教师自编独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空间;不再是教师对学生机械训练的场地,而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乐园;不再是教师单纯传授知识的讲坛,而是师生探究构建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平台。因此,评课时应看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是得到体现。
5、看是否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以学论教”是现代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学”一是指学生能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二是指学生是不是会学,有没有会学,主要指课堂教学的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论教”主要是从课堂教学四大状态(情绪、交往、思维、目标达成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一般从三个角度进行判断。一是看师生是否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二是看学生的思维状态是否被激活,教师有没有对 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干预。三是看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状态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有没有不同程度的、不同方面的收获。
三、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在评课时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评课原则,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教师在评课时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实话实说原则。实话实说对于听课评课教师来讲,是一种很重要的责任心问题。它是执教者与其他与会者学习借鉴的一个机会。只有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精神,评课才有实在的意义。这里面可能会出现“话重”的情况,所以实话实说也要讲究方法与策略,讲究谈话的艺术。
2、“心理零距离”原则。评课者要站在执教者与帮助促进者的角度去分析考虑问题,给执教者一个中肯的指导意见,特别是要用一种十分诚恳的态度去评课。让别人特别是执教者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在充满“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感觉到你的善意,容易接受你的意见,这样才有助于执教者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3、突出重点原则。评课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能抓住重点部分详尽地谈,理论联系实际,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很有特色,让人一听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4、激励性原则。评课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励执教者特别是年轻教师尽快成长,成为课堂教学乃至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
5、因人而异原则。因执教者情况各异,课堂教学的形式不同,评价侧重点的不同,评课也要有一定的区别和特色。对于一些骨干教 师要把要求提高一些,抓住个性特点,挖掘教学特长,激发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
6、艺术性原则。评课也要讲究艺术,要掌握心理学理论,掌握“谈话”的策略,不以成败论英雄,而且要注意评议的尺度,从帮助、教育、促进的角度去考虑,把课评足,少议论人。
综上而言,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评价的方向是面向未来的。它将促进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的良好风气的形成。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讲授水平,也不在于鉴定一节课的教学结果,而是要诊断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来促进教师的个体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达到教评相长的目的。
单位:贵州省凯里市大风洞正钰中学 邮政编码:556003 联系电话:(手机)***
(宅)(0855)8670105 7
第五篇: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学习心得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学习心得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教改理念,强调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自从参加《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培训以来,我一直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以更好地投身到教学实践中。下面我就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评价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谈谈看法。
一、关注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整合
在传统教学中,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唯一依据和资源,课堂上,教师只是依据教材传授知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时,要多方面地开发和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除了教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更是一种资源。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因此,在课堂评价时要关注教师在教学时,是单纯教教材,还是以教材为主线,科学、有机地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关注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和增强新的课程意识,转变传统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打破积习已久的教学习惯,自主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并促使学生由单向思维转化为多向发散性思维,实现对课程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构建。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上,要关注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是否尊重和信任学生,是否创设了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同时关注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学内容、适合教学对象的需要。
三、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焦点。传统的学习方式忽视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其结果是,学生虽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却不能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因此,课堂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比如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情绪状态等等,使得师生之间有较多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学生能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的情绪,从而得到意外的收获。
四、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影响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因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这种评价一定是以对学生真诚的爱为基本出发点,以激励性为基本表达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为最终目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表现为一些鉴定性的语言式的评价,更多的应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认可、一种赞同、一个微笑,等等,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我相信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的评价形式和方法会不断发展,会最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