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今日金案之旅鼠之谜创新教学设1
今日金案之旅鼠之谜创新教学设计
作者:刘芳 教研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18 更新时间:2006-2-28
实用教案
多角度阅读
【创意说明】
本文采用多角度阅读,可以充分训练整体感知、信息提取、主旨探究、知识积累等各种阅读技能;还可以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体验的基础上有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步骤】
一、多角度感知
1.多媒体播放电视纪录片《北极纪行》片段。
2.伴随各种“旅鼠”图片,播放课文的音频朗读,学生听,思考对文章的整体感受。
3.将感受用“从 看,这是一篇 的文章”表达出来。
提示:可以从内容、构思、表达方式、写法、主旨等方面说。
如:从内容看,这是一篇介绍旅鼠之迷的文章。
从构思看,这是一篇通过对话展开内容、表达知识的文章。
从表达看,这是一篇用文学的笔调介绍科学知识、知识性和趣味性完美融合的的文章。
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篇兼有记叙文和说明文特点的文章。
二、多侧面探究 1.探究文体特点
有人说,这是一篇兼有记叙文和说明文特点的文章,我们就分别将其作为记叙文、说明文来读,从记叙的要素、说明的方法两个侧面来探究。
①读记叙文,找出记叙的要素。
提示:
时间 “有一天”;
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
人物 “我”和丹尼斯·马洛拉斯先生;
起因 “我”捉到了一只旅鼠;
经过“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
结局丹尼斯就旅鼠的研究和旅鼠行为的奇特发表他的感想。
②读说明文,体味说明的语言。
典型的说明性语言示例:
它们虽然是哺乳动物,但在所有动物之中,甚至也包括昆虫在内,是繁殖能力最强的动物,也许只有细菌分裂才能和它们相媲美。它们一年能生七八胎,每胎可生12个幼崽。更加有趣的是,只需20多天,幼崽即可成熟,并且开始生育。(用作比例、列数据的方法使要说明的道理准确、严密)旅鼠是一种啮齿类动物,主要以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的植物为食,这些植物遍布北极草原,即使达到每公顷250只的密度也还是地广鼠稀,不可能发生严重的饥荒。“啮齿类动物”
“每公顷250只”都显得非常严谨科学。
③小结
这样看来,这篇文章是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生动有趣地介绍知识的科学小品。从文体上可以说,是说明文和记叙文杂交品种,或者叫做跨文体的文体。
2.探究文章启示
这篇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请从不同角度思考。
点拨:
①“旅鼠之谜”“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说明大自然还有许多奥秘人类无法解释,有些奥秘是非常难解的,有待继续探究。
②旅鼠奇特的行为给我们一个启示,即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③美国的丹尼斯、中国的位梦华等科学家离开繁华的城市和温馨的家庭,来到边远极地,醉心于观察和研究,表现出崇高的献身科学的精神。
④“过去的事实似乎表明,看来用通常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是难以解开旅鼠之谜的。”科学研究过程要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解开大自然之谜。
⑤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机制,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向新的平衡转化的新趋势。
⑥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应该觉悟,人类也要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三、多方式积累
①提要式。可以用概括提要的方法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如:旅鼠第一大奥秘是:繁殖能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一对旅鼠,一年就有近百万后代。
旅鼠第二大奥秘是:,旅鼠的繁殖并非年年如此,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奇怪的自杀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旅鼠第三大奥秘是: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②摘要式。
如:把丹尼斯讲述旅鼠三大奥秘的话筛选出来,连接起来,是—篇完整地介绍旅鼠知识的说明文。
③感悟式。
将自己读文章后的所思所感记下来。
如:旅鼠奇特的行为给我们一个启示: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学者先要会疑,这篇文章的标题充满神秘色彩,引人入胜,可以尝试以标题为中心,让学生自主质疑,进而阅读,从而释疑,并且产生新的探究欲望。【教学步骤】
一、欣赏旅鼠图片导入。
二、围绕课文的标题多角度质疑;在文中寻找疑问的答案。
三、再读课文,就课文其他部分进行再次质疑。
四、讨论释疑,给出答案。
五、总结学法。
第二篇:今日金案之组歌创新教学设计
今日金案之组歌创新教学设计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浪之歌》海浪被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诗人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衷肠。《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借写雨来赞颂人类七情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并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学习这两首诗要加强诵读,感受它们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感。另外在诵读中还要把握作者的思路,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蕴含的丰富哲理。
教学步骤:
一.诵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地听读课文,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诗中美好的情韵。
2、学生朗读。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现在,请大家自由选择组诗《浪之歌》或《雨之歌》中的任意一首,进行朗读感受。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整体感知诗人情感。
3.散文诗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传达诗人的情意,那么,这两首散文诗借助“浪”和“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浪”和“雨”的生活,借它们来赞颂人类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二.品读——形象赏析。
1.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海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如:(热情洋溢的浪; 一往情深的浪;无比忠诚的浪;多情浪漫的浪;温柔善良的浪;痴情的浪;缠绵的浪;任性的浪等)
(滋润万物的雨 ;让山河欢乐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2.你能说说“海浪”和“雨”到底具有怎样的形象?
(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
(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
三、美读——特色把握。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自选角度,说一说品析课文美点的话。(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
先说《浪之歌》:“美在„„”(学生自由评说)
再说《雨之歌》:“美在„„”(学生自由评说)
讨论明确:
美在形象:
在《浪之歌》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分难舍。不仅如此,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还被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在《雨之歌》里,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美在意蕴:意蕴,就是渗透在作品艺术形象中的理性内涵,是读者能够体味得到的作品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精神及某种人生精义。从《浪之歌》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而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多么令人欣喜,它是慷慨无私的奉献者和殷勤的使者。自然万物因为它的滋润而生动而美好。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就是在这潺潺的雨水中,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以及深邃的精神世界。
美在表达:
两首散文诗的表达之美,美在语言的清丽流畅,美在诗中语义的递进伸展,美在丰富的想象,美在作者的想象与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相贴合,美在比喻、对比、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特别是《雨之歌》中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美在它所营造出的咏叹调似的浪漫与抒情,„„
四.写读——模仿创造。
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正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正因为有了人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首首乐曲。
下面请你采用第一人称,发挥丰富的想象,学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选取自然一物,以“
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模仿创作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读——通过朗读来使学生对这两首散文诗形成初步的印象,在美妙的意境中体会诗歌的感情。评——用细致的诱导性的逐段分析法引发学生对文章中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写——通过仿写练习,感受作者拟人化手法的妙用。
教学步骤:
一.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两首诗在翻译过来时都着意安排了明显的韵脚,同时又有很多换韵和交韵以使得诗在声音层面不显得单调。从文中找出诗的韵脚。
二.评。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学生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雨”的形象,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
4.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口头仿写训练
三.写。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
第三篇:今日金案之马 说创新教学
今日金案之马 说创新教学
作者:徐华铮 教研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44 更新时间:2006-5-25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处境,寄托了作者愤懑不平和穷愁潦倒之感,观点鲜明,讽喻深刻。学习本文,边读边说,重在引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情感、体会句式特点,评说千里马、评说伯乐、评说食马者,理解寓意,发掘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战国策》记载了这样的故事:君亦闻骥(良马)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而幂(覆盖)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马说》就是根据这些故事,托物寓意,论述奇才能人的难得,尤其是知人善任之人的难得。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归属说理散文,是议论文之一体,有时称杂说。接近今之杂文、札记、随笔之类,或抒一时感触,或述一得之见,或托物寓意。可记事,但必发表议论。
(二)诵读课文。
⒈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重点掌握下列文言实词: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饲 见同现 邪同耶 材同才
掌握第二节四个“食”的读音及含义
⒉ 了解下列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 而 之 其 以 也 ⒊ 小组合作,译读课文,疏通大意。
⒋ 齐读课文,学习文中几种句式:
① 找出文中的排比句,读一读,背一背,说说其特点及作用。
② 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背一背,说说其特点及作用。
③ 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读一读,背一背,说说其特点及作用。
④ 找出文中含“也”的句子,读一读,背一背,揣摩体会五个“也”蕴含的语气及情感。
⒌ 自由诵读,抑扬顿挫地竞背课文。
(三)评说形象。
⒈ 评说“千里马”。
① 用文中的句子说说“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
② 用文中的句子说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⒉ 评说“食马者”。① 用文中的句子说说“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② 用自己的话归纳“食马者”愚妄无知的表现。(如:不能赏识人才、不能善待人才、不能正确领导等。)3.评说“伯乐”。
① 从文中找根据说说“伯乐”的重要。
② 从现实生活中举例证说说“伯乐”的重要。
提示: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千里马”不遇“伯乐”而埋没才能、命运悲惨的事例?
古今中外有哪些“千里马”巧遇“伯乐”尽显才能、成就作为的故事?
可以收集资料,课件展示典型例子,如有些科学家、艺术家、体育明星等;还可从学过的课文中、听过的故事中收集素材,如“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第二次考试”陈伊玲被录等。旨在由课内到课外延伸,进一步明确伯乐之于人才的重要。
(四)理解寓意。
1.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封建社会,许多有识之士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作者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表现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2.古为今用,在现实中怎样才能让“千里马”发挥才能?
分组讨论,各小组选定一个问题讨论,然后交流。① 假如你权高位重,你如何当好“伯乐”?
② 假如你是“千里马”,你怎样避免“怀才不遇”的厄运?
③ 假如你是“食马者”,你怎样处理与“马”的关系?
④ 当今社会,“千里马”一定要遇“伯乐”吗?
明确:可联系“制度选人才”的话题讨论。
见仁见智,教师适时引导,最好整理成材料。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运用数字来解读课文,引导学生迅速获取信息,训练思维的条理性。
教学步骤:
(一)成语导入。
让学生收集关于“马”的成语,相互交流,既可积累知识,又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如:马到成功、马不停蹄、马革裹尸、马首是瞻、走马观花„„
(二)诵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语气。2.小组合作,译读课文。
要求逐句翻译。重要语句全班集体翻译。3.自选语段,竞背课文。
(三)梳理知识。1.如果用数字法将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归纳,你能发现哪些内容? 2.小组讨论,记录整理,全班交流。如:
一“马”——全文叙写了千里马的命运、马的才能、马的遭遇,揭示了人才受到摧残、人才被埋没的事理。
二“人”——全文叙写了两种人,一是识马的伯乐,表明伯乐对人才的发现、任用之重要;一是愚妄的食马者,表明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摧残。
三“理“——全文揭示了三个哲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四“句”——文中出现的特色句式有排比句、反问句、设问句、“也”字句,体会其作用。
五“字”——掌握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五个“食”、五个“也”、五个“其”、五个“之”。
(四)教师小结课文。
第四篇:今日金案之敬畏自然创新教学设计
今日金案之敬畏自然创新教学设计.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渎、自理、自析、自用的活动完成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和把握,让学生在大量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实践活动中,掌握自我阅读的方法和基本技能。
【教学步骤】
一、自读 1.读顺课文
①读准下列字音。
蓬蒿hāo 咫zhǐ尺 狼藉jí 深邃suì
混淆xiáo 相形见绌chù 硕shùo大 狂妄wàng ②读畅下面的句子。
A.无论是令人生厌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B.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的问候吗?
C.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
D.因此,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2.读懂课文
①解题:课题“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敬畏”有两层含义。一层为“敬重”,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生成,包括人类的生成,实在太神奇了,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与大自然相比的。—层为“畏惧”,但不是原始人对大自然的畏惧。可以从“爱护自然”一语中探得它的含义。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人类应该调整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求得和谐的发展,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美好。
②探究: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敬畏自然”的内涵?
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探究:
A.“敬重自然”意味着应该怎样对待自然? B.“畏惧自然”是不是意味着不求进步,无所作为? C.为什么应该畏惧自然?
D.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自然?
二、自理
自理指的是学生自己对课文作一番梳理。自我梳理应完成如下工作: 1.理出思路
分别说出文章含有作者的哪些观点,这些观点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点拨:文章表现了作者以下一些观点: ①人类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自不量力的狂想。
②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骄傲,③大自然的智慧则是无以伦比的。
④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类应该爱护自然。
⑤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实是兄弟关系。
⑥人类应该敬畏自然。
其中②③④对①进行支撑,是①的具体说明,⑤是②③④的推论,同时又和它们一起支撑⑥。文章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智慧是一层,从智慧到生命,又进一层,最后得出结论“敬畏自然”。全文按照“概括——具体——推论——结论”的思路展开。2.理出结构。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可以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出文章的结构。
三、自析
学生对课文作独立的分析。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1.析文章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2.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运用; 3.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点拨:
1.本文以议论为主,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可以说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2.作者运用了对比、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最后引出结论。如从否定“征服自然”到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等。
3.文中有许多拟人句、反问句、富有哲理的语句,它们增加了文章语言的形象性,易于激发读者的情感。
四、自用
1.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很有特色,将它们连词组段。2.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色,仿照它试写一句话。3.你觉得文中哪些段落很有特色,仿照它试写一段话。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为了让“敬畏自然”的观点走进学生的心灵,组织辩论是最好的方法。学生会在资料的准备过程中接触更多的振聋发聩的事实、更多的前沿性的环保理论,同时,语言的表达能力、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都可以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与锻炼。
【教学步骤】
1.出示辩论题:人类应该征服自然
2.资料准备:分小组搜集资料,准备辩论。3.辩论方法指导:
辩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立场一定要鲜明,不可摸棱两可。
②说话要有条有理,更要有据可依,才有说服力。
③说话一定要紧扣话题,不要游离于中心之外。④要善于从对方的发言中寻找漏洞,适时反驳。
⑤了解一些驳论方法,如: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等。4.分小组辩论,教师点评,评出最佳辩手奖、最佳合作奖等。
第五篇:今日金案之五柳先生传创新教学
今日金案之五柳先生传创新教学
作者:徐华铮 教研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261 更新时间:2006-5-25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意蕴深刻的文学传记,学习时仅仅了解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是不够的。不妨尝试引导学生做点学者式的探究,通过查找有关资料,联通课内外,也许能较为深刻地解读作者与人物,并习得一种治学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直入课题,讲解“传记”特点,设疑激趣:本文作者故意隐去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有何用意?
(二)初读课文,疏通大意。
⒈ 自读,要求读顺句子,读准字音。掌握重要词语: 晏如 萧然 汲汲 戚戚 欤 辄
⒉ 齐读,标出句子的节奏,要求读出节奏及重音,掌握句读。
3.译读,要求结合注释,读懂课文。老师读原文,学生读译文;女生读原文,男生读译文。全班翻译重要句子: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③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演读,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情景,读出人物个性。
(三)交流信息,考证解读。
⒈ 解读课文:
①找出表明五柳先生特殊身份的句子,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开头四句是对人物身份的交待。先生一反古人重声名之流俗,不清楚姓氏名字,竟以宅旁五柳为号,这不仅写出了他隐姓埋名、深藏避世的意图,而且突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
②找出表明五柳先生最本质情操的句子,了解其性格特征。
“娴静少言,不慕荣利”,表现出五柳先生不尚交往,不喜应酬,不为荣名利禄动心,高出于流俗之上的情操。
③找出表明其志趣爱好及安贫乐道的句子,理解课文层次。
本文从四个方面来描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读书适意、醉酒陶情、安贫乐道、著文娱志,体现出了他高尚的道德情操。
④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领会全文主题。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⑤说说课文第二段的作用,了解“赞”这种古代传记体式。
“赞”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本文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和展拓文章的境界。
⒉ 解读人物:
①根据课文内容,一句话表述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五柳先生是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独善其身的隐士。
是一个淳朴率真、不慕荣利的高人。
是一个读书适意、醉酒陶情、安贫乐道、著文娱志的雅士„„
②联系社会现实,说说五柳先生的优点和不足,谈谈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
明确:激活思想,开放思维,各抒己见,言之成理。
⒊ 解读作者:
① 根据查找的相关资料,说说你了解的陶渊明。
② 有人说《五柳先生传》就是陶渊明的自传,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以搜索的资料及陶渊明的作品为根据,谈谈自己的观点。
在一定意义上,《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因为有陶诗与课文印证。
例如:五柳先生“宅旁有五柳树”——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映衬出一个田园幽居者的形象。
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陶诗《归园田居》中“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都表明陶渊明因不愿与“士族”同流合污,毅然辞官归隐,守志不阿。
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赠羊长史》诗句“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表明陶渊明读书重在会己心、惬己意,只是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
五柳先生“性嗜酒”——陶诗《己酉岁九月九日》“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写他醉酒陶情的意态。
五柳先生“环堵萧然”、“箪瓢屡空”——《归去来兮辞序》中言“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可见其家贫境困。
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陶渊明著诗文130余篇,多显其高志奇情。
但是,《五柳先生传》是作者的自况,并非陶渊明的全部真实。
因为——陶渊明于世俗是“闲静少言”的,但与志同道合的佳邻好友则是“过门更相呼”、“言笑无厌时”的,与五柳先生有别。
陶诗《乞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可见现实生活中他是无法像五柳先生一味“晏如”的。
《杂诗》中言“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他对壮志未伸、年华虚度竟然焦灼到整夜不得安眠,哪里还能悠然呢。这也与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心境有所不同。
显然,陶渊明是借五柳先生自况,竭力表现一种理想的、衷心倾慕的精神。
此处教师可出示相关资料,也可根据学生情况,适当组织辩论,并适时引导。
③ 联系陶渊明其他作品,看看作品中还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寄托了他怎样的理想。
教师可出示《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等作品。讨论交流: 一代伟人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从陶令到耕夫,我们可以想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是何等的特立独行。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超然的心境,我们可以触摸一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
……
(四)背读:分层背读,全班竞背。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多角度感知课文,把握文意,理解人物,读写结合,学写简明人物传记。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语气。
(三)译读课文。
要求读注释,两两合作,一个读原文,一个翻译成现代汉语。教师检查部分内容,引导全班集中翻译重要句子。
(四)整体感知课文。
从不同角度各用一句话表述读课文的感受。例如:本文是采用传记体的形式来叙写人物的。学生可表述的内容有:
本文写了一位不慕荣利、高风亮节的隐士——五柳先生。本文传写的人物个性鲜明,淳朴率真,令人敬仰。
本文从读书适意、醉酒陶情、安贫乐道、著文娱志四个方面来刻画人物,体现出了他高尚的道德情操。
本文所写五柳先生竟然“不知何许人”,颇为奇特,另有深意,为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
本文人物生活窘困却能“晏如”,安然自若,表现出超凡脱俗的胸襟和情怀。
本文从表达方式看,一段叙述传写人物,一段评价议论,升华全文。
本文结尾看似对人物的评赞,实是寄托作者理想„„
(五)仿写传记。
1.归纳本文特点,看简明传记的写法:人物特点、传写角度、语言特色。2.拓展阅读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老舍的《老舍自传》,短小精悍,人物鲜明。
3.提示传记写作的角度:可以从性格、爱好、思想、生活、成就等几方面去写。
4.提示传记写作的语言:句式尽量简短、齐整,语言尽量生动、活泼。5.练习写作:可以写百字自传,也可以为同学或老师写人物传。6.交流,评点,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