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b8石狮市凤里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有效教学之创新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版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有效教学之创新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 创新 语文教学
面对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培养的学生,头脑应当更灵活、更机敏。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为了赶超世界先进的国家,为了民族的腾飞,为了使学生成为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这便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了挑战。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如何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这里只谈一点浅陋之见,以期抛砖引玉,投石激浪。
一、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什么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为什么要高度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于漪老师对此作出了精辟的阐述。她指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认清这种人文性,“只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用解剖刀对文章肢解,留在学生脑海的只能是鸡零狗碎的符号。”而这样做的后果是“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为‘机器人’,(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在个人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以达到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的关怀人生的终极目的。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荣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激活语文课堂,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
(一)“师生换位” 营造平等、融洽、和谐的环境。
老师当学生,就是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学。老师当学生,实际还是老师,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习,但老师本来就是学习者,在实现培养学生的外在价值中,其自身价值也在提升,况且学生的见解常会启发老师,所以,老师要放下架子,诚心诚意地当学生,以真实虚心的态度换位,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学生当老师,绝不应做教师的傀儡。教师要给学生以主动权、选择权、创见权,建立自信心。作为老师,要启发,不要代替;要多放手,少控制;要多鼓励,少批评。譬如,教学《故乡》时,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代替自己介绍鲁迅生平等,这种教学法,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课文,课堂氛围更为宽松和谐。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1、讨论与辩论——锻炼思维的灵敏性与批判性。
在设计课堂教学程序的时候,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争论性的论题,让学生进行辨析、讨论、争论,表达各自不同的看法、讨论及对(雷雨)中周朴园怀念侍萍这一点的看法,同学分成两派,一说虚伪,一说真实,双方引“书”据“典”,各抒己见,在热烈的讨论中,认识了人的复杂性,体会到了作品中人物的鲜活性、立体感。
这种活动方式,还可使学生不局限于现有的结论,不盲从权威,不轻易苟同于常人的认识、见解等,使思维品质逐渐具备批判性。要求学生提出一种新说法,并阐述理由,做到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审视问题。辩论过程是观点与观点、知识与知识在语言上的交锋,在思维上的撞击,可锻炼思维的批判性与灵敏度,其中还有智慧火花的迸现,能在动态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
论辩题的设计,要引导学生标新立异,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种思维品质正是创新思维所必需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2、写作与演讲——训练思维的流畅性与清晰性。
训练流畅性,要注意坚持天天写随笔式日记,记录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镜头,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欢乐、苦恼,以及自己对父母、老师、社会的种种评价等。如果这样坚持,这样积累,心智活动会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语言就会流水般的自然,思维流畅性也就得到了锻炼。
而演讲则更侧重于训练思维的清晰性、演讲要求学生能围绕话题,扣住中心,突出重点,表述完整流利,让人爱听,而且能接受你的观点。所以在中心话题确定后,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语句间的联系是什么;哪些详说,哪些略说,重点放在哪;用哪些材料,什么时候用;哪些词语要重读,哪些语句要缓读等,都要考虑得十分清楚。这样,演讲才能有条不紊。
如果每天课前坚持用3-5分钟让学生上台脱稿演讲,对学生思维的清晰性品质的形成必将大有裨益。
二、创建课堂与生活的相链接。陶行知说过:“社会的一切皆胎息于教育”,在这样的社会中,“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不辜负社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镜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去抓机会。”正是生活实践陶行知教育理想的最好机会,语文教师应当抓住这一机会,在生活教育的实践中取得语文教改的突破性进展。
要根据年级段的不同,课文内容、形式的不同,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了《背影》,说一个我与身边亲人的小故事;《苏州园林》学后联系所在地公园景点学习介绍 景物特征等等,这些都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是把已知的道理讲述或演示给学生让他们不加思考地被动接受,而是引导学生在生活领域里去加工信息,并把独立发现的权利让学生去享受,体验这种创造成功的欢乐。
“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和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产生并发展的。在创新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其积累知识、丰富知识。比如督促学生阅读报刊杂志,关注社会热点;走出教室,研究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些事物,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现象和知识,打破思维的定势,通过实践获得新的看法和思想。
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创业创新的能力。
语文教学改革应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重点培养不断学习不断创业创新的能力。这两种能力在当今社会具体表现为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社会的主要特点就是能够为所有成员提供一切信息,而人类任何新知识都不过是对旧知识的独特的组合方式而已,因此,谁善于选择信息,并创造性地组合已知的知识,谁就能在知识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们应该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让其始终处于探索性、创造性的环境下,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旧知识进行创新活动。
四、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孔于说:“知之者个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朱蔓也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著名教育学家皮业杰则说“重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
研究表明,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语文学习能力密切联系。学生对语文越感兴趣,语文能力也就越好。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学习,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实验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径。学校校园网的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以播音员朗读范文的动人声音,不但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更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氏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喜闻乐见,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与偷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建立在科学人性观基础上的主体教育思想要求确立和提高人的主体地位,充分释放和发挥人的巨人能动作用,让他们意识到并主动地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自我发展中的价值,充分调动积极性,能动地进行学习、工作与社会生活。;日式教育只是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因此,在旧式教育下,只强调社会制约的一面、抹煞相对独立的一面;强调受动的一面,否认能动的一面;强调外因的一面,忽视内因的一面;把学生的发展看成是教育注入的结果,因此,在课堂上,一味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在教育活动中,则是老师说了算,学生跟着转,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了一批唯唯诺诺、平庸驯服的“书呆子”。主体教育是对旧式教育辩证的否定,它要求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在教育过程中,教育首要把学生当成自主意识的主体,让学生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教育者的作用在于推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塑造成代替他的发展,教师更多地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而不是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基础上的专断的权威。在网络情境的语文教学,教师没有过多的解释,而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的主体。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不再是简单的“内存”。形象友好的人机交互接口,鲜活多变的认知材料。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范例和心理准备。这不仅对识宇,作文有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陶治高尚的情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应具备的各种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一种写作技能,更重要的在于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知识,形成能力的能力,”对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故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适合个体发展的教学方法。如何向学生提供专门用于自学电脑的演示性光盘:“开大辟地”、“万事无忧”“畅通无阻”等,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各取所需,自求发展。从而寓教法于学法之中,使教法学法化。当然采用什么样的教法,一分重要的是考虑学生的能力,诸如学生用探索法学习。的能力独立从事实践操作的能力等。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现代教学的鲜明特点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
在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中,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江泽民主席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负有特殊的使命。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所有杰出人物的共同特征,也是国民素质的一个关键要素。随着国际间经济。科技,教育、军事及综合国力竞争的加剧,“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托恩比强调:“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按人口比例看是相当少的那种杰出的创造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财富„„”,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将深入,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面对瞬息万变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创新”能力显得极为重要。因此,以创新为目标推进素质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个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具备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获取知识进行整理,分析、综合、开拓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探究性学习”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提出来的。他认为学生应该象“小科学家”一样,以个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就必须煞费苦心的告诉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教会学生面对陌生领域去寻找答案的方法,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那个无边际无际的知识海洋。而现代教育基础就恰好具备了大容量存储教学信息的优势,他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的丰富的学习资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探究过程中,人不仅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提高认知水平,更能激发其创新意识。发掘其创造的潜能。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科学巨匠爱因斯但也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着世界上的一切„„严格他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根本因素,可见,培养“创新”能力,十分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信息技术从多方面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首先,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传统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由被动变主动,由“接受”变“获取”。特别是通过交互式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美国路易斯,罗塞托认为,“互动性让房为内容的创作者能够和其他内容建立起关联,把你的乐西摆在别人的作品中加深你的分析和情景与其他人的关联,也让你对发表的分析有联想性的了解。网络真正的力量在互动性,互动性创造了社区并且联合社区内的使用者。互动性让人们对作品、主题,趋势和当中的想法产主兴趣,同时让作品有生命,不断进化,维持使用者的参与程度。”电脑网络交互式小说的兴起。大人激发了学生M作的欲望,学生置身其中,可以充分驰骋自己的想象,随意改变作品的主题思想,情干结构、人物命运和结局。人机对话的互动性,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启迪思维,推动抽象,激话了学生在的创造力,其次,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又将影视艺术中时主跳跃,时间倒置,蒙太奇等手法运用于电子文本的合成中,这也非常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二十一世纪,写作将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为了使学生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弄潮儿,就必须培养学生应用电脑进行写作的各种能力。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以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不再以教师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事先的备课上,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划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困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创新是其灵魂,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总之,对于学生而言,所谓创新,就是要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适时地点缀引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真心给他们正确地评价,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那么我们的学生将会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创新人才。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二篇:b8石狮市凤里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论作文批改的几点思考 语文版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论作文批改的几点思考
一、作文批改的现状分析
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需不需要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看法就不一致了。
有的领导,有的学生家长,甚至有的老师认为: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天经地义,不容代替。在一些地区,这种观念,年深日久,根深蒂固,个别教师刚刚引导学生自批或互批几篇作文,立即受到指责批评,全盘否定。
应该承认,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千百年来,许许多多高水平的老师,认真负责,不辞辛劳,斟酌权衡,仔细批改,引导许许多多优秀的学生写出了不计其数的好文章,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也有许许多多的人无缘得遇良师,无钱能进学校,他们便刻苦自学、多读勤写,自思自悟、自批自改,却也能够无师自通,写出大量的好文章,好作品,有许多甚至是世界名著。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是教师全批全改,精批细改。这种方法至少有两大弊害:一是教师疲于奔命,二是学生受益甚微。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这表现在作文批改上,批改时只顾到学生作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他们看见错的就改,认为多余的就删,认为不足的就补,甚至整段地重写。可是,很少考虑学生为什么错,为什么要这样写,他想说的究竟是什么,他为什么说不清楚。评语或是称赞或是批评,大多比较空泛,对学生甲说的也可以写到学生乙的作文本上”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受领者”的地位,试想,这样的批改,对学生有什么好处呢?其次,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大多数是“背对背”的。教师在办公室批改时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默默地“挖山”不止;而学生早已把作文内容忘到“爪哇国”去了。于是,作文批改收不到实效,教师的“精批细改”纯属无效劳动,“一江春水”只得付诸东流了。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从小学到初中,教师批改的作文不知其数,但真正受益的学生又有几个呢?
鉴于此,我们应该从开始写作文就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尽快地改革作文批改的现状,变“背对背”的“暗中摸索”为“面对面”的“明中探索”,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予到作文批改中来。习作评改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也是学生通过多种反馈对自己的文章作出较为正确审视的一个过程。因此,习作评改的方式应是开放的,多元的。师评师改,自评自改,互评互改„„都应随机采用。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和谐开放的评改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评改的机会。
二、批改作文的若干方式
(一)、自我圈改,激励积累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叶圣陶说:“文章写完之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要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的确,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偶尔读错一个句子或说错一句话,学生就能迅速地听辩出来,并提出改进意见。那么,我们何不用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修改呢?
学生作文写好以后,教师不要急于收上来。可安排时间让他们拿出来朗读,运用听觉器官来检查、修改自己的文章。其中最基本的自改项目就是词汇。
词汇贫乏是学生作文不生动的一个常见原因。为了让学生作文的语言更优美,很多老师让学生背诵好词好句,可学生能背以致用的却不多。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影响行为。只有让学生具有积极的积累词汇的心理需求,积累才更有实效。自我圈改法就是能触及学生积累需要的一种批改方法。
自我圈改法就是在每次修改时,让学生边读边用红笔圈划出作文中用得比较好的词句。好词用小圆圈标出,而好句则用波浪线划出。再根据好词好句的多少给自己打“积累分”。一个好词的运用加一分,一个好句的出现则加两分。老师在学生自改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并整体评价。
“积累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水中月也不是镜中花,只要他们在思想上引起重视,稍一努力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以提高。同时“积累分”是没有上限的,所以趣味性、挑战性也就更强了。孩子们为了能在自己作文本上圈得更多,他们找来各种各样的相关报刊杂志,每次在写作前同学们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在优秀范文里看、想、记。写好后不但会在自己的作文上反复地找呀、划呀,还喜欢去看看别人的作文,取他人之所长补充到自己的文章中来。谁也不愿意自己落后,渐渐地就会形成了一股“积累竞争风”,孩子们积累的心理需要被唤醒了。
其操作方法大致如下:
第一步,及时批改,当堂完成,一般为一课时。每次大作文安排一课时写作、一课时批改。这样做的好处是:趁热打铁,事半功倍。
第二步,指导方法,丰富多样,适当调整。
有句名言:“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引导学生互改作文就是让学生在批改中建构和提炼自己的语言,感悟写作的方法、技巧,从而学会写作,善于写作。
(二)、教师评改
1、简评与细批相结合
由于习作的种类多,练习的次数多,因而我们不妨采取简评与细批相结合的方法来处理同学们的习作。对同学们的日记和单项练习,一般采用简评,有时只写一句感受,有时只对某类型做综合分析,有时则提出一条意见,而有时我却要花大气力或较多的时问去详细批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改一篇或一次作文。改动大的,改写的字数几乎与原文对等。
2、教师讲与学生谈相结合
在作文的批改与讲评中,应处处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既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也决不包办代替。留作文时,只做纲领性的提示和点明训练要求,其余的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在全班范围内讲评作文时,共同存在的问题由教师讲,其它方面以学生谈为主。学生可以谈印象,评优劣,尤其注重让学生谈自己的构思过程和创作体会。
3、书面批改与当面批改
对程度差的,一般指句子写不通顺,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使用比较模糊混乱的学生,宜以书面批改为主。因为对这类学生谈作文的布局、过渡、照应之类,他们难以听懂。如果只改错别字,书面批改简单、直截了当。总批时要指出主要缺点,同时也给予一定的肯定,以调动其积极性,不致自暴自弃。
对程度高的,就是相对说来作文文字较通顺,错别字少,大体能正确使用标点,并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具有一定修改作文能力的学生,宜以当面批改、直接指点为主。因为要书面修改这类学生的作文,往往费时多、工程大,而教师的勾勾画画学生阅后又不易理解。所以,给个笼统的评语倒不如阅后就主要问题对学生当面谈(阅后可记下修改要点),谈后让学生自己修改或重写。这样省时、有效。对中等生,两种方式可交替使用,或结合使用。
要注意的是,无论对哪类学生,面批时都应先肯定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优点,使其消除紧张感,充满自信心。每次面批也不要讲得过多,以便学生理解消化吸收。例如讲“这一段用得好,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结尾不错,既照应了开头,又升华了意境”等等,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一些写作知识或文学常识。
4、当堂口头批改
就是指定一个学生在全班朗读自己的作文,师生边听边记下优缺点。读完之后,评价其优劣,并提出修改意见。这种办法,多用于学生完稿之后,誊写之前,其中被指定的朗读者,可以是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有代表性优缺点的学生,也可以是自告奋勇要求批改的,也可以是按次序轮到的。评价修改时,如果为了发展学生智力和口头批改能力,可组织讨论;如果为了节省时间,可由教师评论,学生静听。
在开放作文评改过程中,还应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挖掘每位学生习作的个性优点。无论是教师的口头评述,还是书面评语,或是学生间的互相评改,多要用“情”去评,去改,去交流。要努力张扬每篇文章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如有的教师把作文评改课上成作文欣赏课,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即使有明显缺陷的文章,也不应一概否定,可用谈心的方式,商量的口吻进行评改,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激发其写作热情。
总之,作文批改的方式应该是多元的,而不应局限于老师的精批细改。只有多元的批改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方式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积累、反思和感悟,从而使他们的作文更精彩。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三篇:福建省石狮市凤里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论作文批改的几点思考 语文版
论作文批改的几点思考
一、作文批改的现状分析
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需不需要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看法就不一致了。
有的领导,有的学生家长,甚至有的老师认为: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天经地义,不容代替。在一些地区,这种观念,年深日久,根深蒂固,个别教师刚刚引导学生自批或互批几篇作文,立即受到指责批评,全盘否定。
应该承认,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千百年来,许许多多高水平的老师,认真负责,不辞辛劳,斟酌权衡,仔细批改,引导许许多多优秀的学生写出了不计其数的好文章,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也有许许多多的人无缘得遇良师,无钱能进学校,他们便刻苦自学、多读勤写,自思自悟、自批自改,却也能够无师自通,写出大量的好文章,好作品,有许多甚至是世界名著。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是教师全批全改,精批细改。这种方法至少有两大弊害:一是教师疲于奔命,二是学生受益甚微。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这表现在作文批改上,批改时只顾到学生作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他们看见错的就改,认为多余的就删,认为不足的就补,甚至整段地重写。可是,很少考虑学生为什么错,为什么要这样写,他想说的究竟是什么,他为什么说不清楚。评语或是称赞或是批评,大多比较空泛,对学生甲说的也可以写到学生乙的作文本上”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受领者”的地位,试想,这样的批改,对学生有什么好处呢?其次,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大多数是“背对背”的。教师在办公室批改时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默默地“挖山”不止;而学生早已把作文内容忘到“爪哇国”去了。于是,作文批改收不到实效,教师的“精批细改”纯属无效劳动,“一江春水”只得付诸东流了。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从小学到初中,教师批改的作文不知其数,但真正受益的学生又有几个呢?
鉴于此,我们应该从开始写作文就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尽快地改革作文批改的现状,变“背对背”的“暗中摸索”为“面对面”的“明中探索”,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予到作文批改中来。习作评改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也是学生通过多种反馈对自己的文章作出较为正确审视的一个过程。因此,习作评改的方式应是开放的,多元的。师评师改,自评自改,互评互改„„都应随机采用。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和谐开放的评改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评改的机会。
二、批改作文的若干方式
(一)、自我圈改,激励积累
叶圣陶说:“文章写完之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要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的确,用心
爱心
专心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偶尔读错一个句子或说错一句话,学生就能迅速地听辩出来,并提出改进意见。那么,我们何不用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修改呢?
学生作文写好以后,教师不要急于收上来。可安排时间让他们拿出来朗读,运用听觉器官来检查、修改自己的文章。其中最基本的自改项目就是词汇。
词汇贫乏是学生作文不生动的一个常见原因。为了让学生作文的语言更优美,很多老师让学生背诵好词好句,可学生能背以致用的却不多。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影响行为。只有让学生具有积极的积累词汇的心理需求,积累才更有实效。自我圈改法就是能触及学生积累需要的一种批改方法。
自我圈改法就是在每次修改时,让学生边读边用红笔圈划出作文中用得比较好的词句。好词用小圆圈标出,而好句则用波浪线划出。再根据好词好句的多少给自己打“积累分”。一个好词的运用加一分,一个好句的出现则加两分。老师在学生自改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并整体评价。
“积累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水中月也不是镜中花,只要他们在思想上引起重视,稍一努力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以提高。同时“积累分”是没有上限的,所以趣味性、挑战性也就更强了。孩子们为了能在自己作文本上圈得更多,他们找来各种各样的相关报刊杂志,每次在写作前同学们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在优秀范文里看、想、记。写好后不但会在自己的作文上反复地找呀、划呀,还喜欢去看看别人的作文,取他人之所长补充到自己的文章中来。谁也不愿意自己落后,渐渐地就会形成了一股“积累竞争风”,孩子们积累的心理需要被唤醒了。
其操作方法大致如下:
第一步,及时批改,当堂完成,一般为一课时。每次大作文安排一课时写作、一课时批改。这样做的好处是:趁热打铁,事半功倍。
第二步,指导方法,丰富多样,适当调整。
有句名言:“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引导学生互改作文就是让学生在批改中建构和提炼自己的语言,感悟写作的方法、技巧,从而学会写作,善于写作。
(二)、教师评改
1、简评与细批相结合
由于习作的种类多,练习的次数多,因而我们不妨采取简评与细批相结合的方法来处理同学们的习作。对同学们的日记和单项练习,一般采用简评,有时只写一句感受,有时只对某类型做综合分析,有时则提出一条意见,而有时我却要花大气力或较多的时问去详细批改一篇或一次作文。改动大的,改写的字数几乎与原文对等。
用心
爱心
专心
2、教师讲与学生谈相结合
在作文的批改与讲评中,应处处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既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也决不包办代替。留作文时,只做纲领性的提示和点明训练要求,其余的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在全班范围内讲评作文时,共同存在的问题由教师讲,其它方面以学生谈为主。学生可以谈印象,评优劣,尤其注重让学生谈自己的构思过程和创作体会。
3、书面批改与当面批改
对程度差的,一般指句子写不通顺,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使用比较模糊混乱的学生,宜以书面批改为主。因为对这类学生谈作文的布局、过渡、照应之类,他们难以听懂。如果只改错别字,书面批改简单、直截了当。总批时要指出主要缺点,同时也给予一定的肯定,以调动其积极性,不致自暴自弃。
对程度高的,就是相对说来作文文字较通顺,错别字少,大体能正确使用标点,并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具有一定修改作文能力的学生,宜以当面批改、直接指点为主。因为要书面修改这类学生的作文,往往费时多、工程大,而教师的勾勾画画学生阅后又不易理解。所以,给个笼统的评语倒不如阅后就主要问题对学生当面谈(阅后可记下修改要点),谈后让学生自己修改或重写。这样省时、有效。对中等生,两种方式可交替使用,或结合使用。要注意的是,无论对哪类学生,面批时都应先肯定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优点,使其消除紧张感,充满自信心。每次面批也不要讲得过多,以便学生理解消化吸收。例如讲“这一段用得好,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结尾不错,既照应了开头,又升华了意境”等等,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一些写作知识或文学常识。
4、当堂口头批改
就是指定一个学生在全班朗读自己的作文,师生边听边记下优缺点。读完之后,评价其优劣,并提出修改意见。这种办法,多用于学生完稿之后,誊写之前,其中被指定的朗读者,可以是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有代表性优缺点的学生,也可以是自告奋勇要求批改的,也可以是按次序轮到的。评价修改时,如果为了发展学生智力和口头批改能力,可组织讨论;如果为了节省时间,可由教师评论,学生静听。
在开放作文评改过程中,还应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挖掘每位学生习作的个性优点。无论是教师的口头评述,还是书面评语,或是学生间的互相评改,多要用“情”去评,去改,去交流。要努力张扬每篇文章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如有的教师把作文评改课上成作文欣赏课,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即使有明显缺陷的文章,也不应一概否定,可用谈心的方式,商量的口吻进行评改,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激发其写作热情。
总之,作文批改的方式应该是多元的,而不应局限于老师的精批细改。只有多元的批改方式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积累、反思和感悟,从而使他们的作文更精彩。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创新的体会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创新的体会
[内容摘要]:根据新课标的指示:语文课堂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是主导地位,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笔者体会到要做到这些只有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新的理念指导教学,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思想,才能点燃课堂教学的亮点。而教学方式的转变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促进交流。
二、改变评价方式,激发情感,让学生有主人感。
三、教之动情,以情感动学生
[关键词]:课堂教学 新课标 创设情境 评价方式 [正文]:
语文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应用广泛,接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容易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一种应试训练。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
所以针对这些,我们语文教师要切实联系新课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大家都知道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是主导地位,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新的理念指导教学,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思想。因为教学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兴趣浓了,能力发展了,效率也就提高了。要做到教学方式的转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促进交流。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指出: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的教学组织,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促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强烈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富有趣味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上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感受到这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的体验。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情感活动和感知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在上《苏州园林》一课时,学生要体会到园林的美,特别是体会到苏州园林的美,光读课文是不够的,光了解苏州园林也是不够的。所以教师发动学生到网上、课外书上,或者自己的摄影中找到一些漂亮的园林图片。一时间学生们兴奋异常,兴致很高,上课时 整个教室成了风景名胜的海洋,从中选了一些精彩的图片,让同学们比较这些图片的精彩之处,并适当地加以解说。可以说学生们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景物美、园林美。然后再与课文比较,与苏州园林图片进行比较,苏州园林的美“务必使浏览者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自然让学生心悦诚服了。这样的教学有效地打破了课堂 有限的时空,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使学生感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溶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事例、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这些都是引发学生兴趣的关键,也是促进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有效途径。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改变评价方式,激发情感,让学生有主人感。
新课标指出:传统教学过于讲究学生对既定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只不过是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也只不过是单纯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长期以往,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师怨天尤人“付出得不到回报”,学生叫苦连天“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深入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点如何去突破,如何分解教学的难点,要有具体的措施。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者,不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尽量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教师不应满足于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去回答问题,而应该引导学 生敢于提出不同的思路、见解,敢于质问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哪怕是一点点创新思维的火花,都应该及时给予表扬,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学校组织的一次公开课上,由于是借班上课,教师提问时随意找了一个学生问答,老师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哄堂大笑,原来他是全班学习成绩最差的一个。老师领悟了意思,看到这位同学站了起来就给他鼓励,但他始终没有问答,老师却说:“刚才这位同学敢于站起来,说明他自信心很强。同时他邹了眉头,说明他思考了问题,只是语言还没有组织好。”这样的评价,学生还会畏惧教师,害怕上课吗?
此外,教师还应放开胆子,做一个开放型的教师,要在如何引导学生肯学、爱学、会学上来下工夫,使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式的去记忆教师讲授书本知识,而要去自己探究、讨论和发现新知识,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开放多变,让学生有灵活感。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当然,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和创新的乐趣。教育学家罗杰斯曾说过:当学生自己选择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时,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的教育思想。这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掌握了读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注重了人文内涵,有了价值观的熏陶。从这种课堂,这种新的理念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带给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无趣的了,学生真正地在课堂上享受语文了,语文老师的自身素质也提高了。
三、教之动情,以情感动学生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机制,要让学生晓之以“理”,必然要用“情”来帮助教学,内化教学过程。也即要动之以“情”,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怎么做呢?在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教学中投入情感,投入热情、激情才能有所获。为什么呢?教育的目的除了传承文明以外,归根结蒂是为了培养人,具体说来就是培养知识全面,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成功,智力因素的作用仅占20%,而80%则是感情。可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教育,对教育教学效果来说显得多么重要。所以教师得做个有“情”人,在教学中要充满激情。激情是教师手中的潘多拉盒,可以给沉闷的课堂带来满堂春色。一个感情充沛激情飞扬的教师,他的课堂一定活跃充实,别开生面,因为教师的激情会感染学生,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师生情感交流和谐默契,心灵撞击产生共鸣,又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播下创新的火种。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交流一定是多维的,立体的,真正做到了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此时教师由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的转变带来了教学效果质的飞跃。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上课前,不管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一定要及时调整自己,涵养情感,确保上课时充满激情,以求顺
用心
爱心
专心
利完成教学计划。“因为教师一个基本职责是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而且全班的班风是由教师的行为来决定的。”(摘自《非常教师》)师生交流中要有真情。教师除了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知识,情感交流外,还有课外的思想知识,情感的交流,无论哪一种方式的交流,老师要想赢得学生人信任,交流时的“情”一定要真。“情”真才感人,情真才能打动人,任何形式的虚情假意都是廉价的。不仅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安抚的动作,都是老师表达真情的方式。其关心要由内而外,不能仅仅停留在嘘寒问暧方面,我们要乐于帮助学生,做他们的顾问,给他们及时的指导,包括心理健康方面的抑或生活中遇到的解不了的难题,这些交流才会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心是诚的,情是真的,交流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能够做到这些,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语文有效教学论文
导语: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小学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语文有效教学论文,欢迎借鉴!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形成语文素养。而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渗透在每一节课的是否有效中的,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方法如下:有效导入,创设阅读教学情境;有效提问,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有效训练,追求阅读教学实效。
[关键词]: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 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形成语文素养。而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渗透在每一节课的是否有效中的,因为“一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成为教师探究的话题。现以《石头书》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有效导入,创设阅读教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这“火药”的导火索。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
在教学《石头书》一课时,我先从课题中的“书”字入手,手拿一本书,问:“这是什么?”(书)“你们爱看书吗?爱看什么书呀!”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就被打开了。接着我又问:“石头见过吗?”学生会想:石头谁没见过,为什么老师要问这个问题呢?然后我引出“石头书”,“石头书大家见过吗?想去看看吗?”学生更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急着想去看看,阅读自然就迫不及待了。
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之外,还有 “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二、有效提问,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一)呼唤教师有效提问。
1、提问要有启发性。一般来说,初学课文,提问要有概括性;讲析课文,提问要有研究性;提炼中心,提问要有深刻性。例如,教学《石头书》一课,在读了第11自然段后,我引导学生提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难得多。爱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疑问吗?”这个是要学生合作探究的,学生在读书时有了疑惑,急于想表达出来,就纷纷举起了小手,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提出之后很快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思考,大家都沉浸在解决问题的乐趣中。
2、提问要精炼。要“问”出知识内涵,要“问”出知识本质,要“问”出学生的技能培养。针对《石头书》一课,我设计了三个问题:①石头书上的字画是什么样的?②石头书能说明什么?③看懂了石头书有什么用?这三个问题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对全文就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再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讲解,学生目标明确,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在解决第二个问题:“石头书能说明什么?”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勘探员叔叔是怎么知道这里曾经是密林、大海、高山的?”这个问题对学生理解化石能说明什么起着关键的作用。我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生们畅所欲言,思维的火花在此时迸发了出来。接着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最后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他是通过树叶的化石知道这里曾经是密林,又通过小鱼的化石知道这里又变成了大海,后来又变成了高山。这样循序渐进,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培养学生提问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学生问的过程是理解课文、内化知识的过程。同时学生提问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悟自得的过程。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如教学《石头书》第11自然段时,由于学生对地理知识了解不多,会产生很多的疑惑。我针对这一情况,在第一课时就设计了让学生自由提问的环节,学生在初读时将自己不懂的地方动笔圈出来,学生提问学生答。果然,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化石是石头吗?为什么地壳会升高?为什么密林会变成大海?怎么知道这里曾经是大海,后来有变成高山的?……问题千奇百怪,正说明了孩子对课文产生了思考。有的问题学生之间就能自行解决了,不能解决的让学生课后查找有关的资料,而涉及到专业知识的名词术语就不必做过多讲解,只要让学生了解即可。同时,老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主体性发展。
三、有效训练,追求阅读教学实效。
1、活跃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寻求答案,可以防止思维的僵化,活跃学生的思维。如教《石头书》一课时,我在教学完最后一部分内容之后,提问:“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不知大家能不能帮帮我?”学生马上来了精神,我接着问:“看懂化石有什么用呢?”这是启发求异思维的问题。有的同学说可以找到埋在地底的矿藏,有的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变化等。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我都没有想到孩子们会思考得这么深刻。我接着引导学生说说:“如果你是勘探队员,你最想从地壳深处找到什么?”学生思索一番之后将自己的想法表达了出来。有的说最想找到恐龙的化石,有的说最想找到一种能解决能源危机的用之不竭的能源……学生们个个精神饱满,小手举得高高的,生怕老师提不到他。比起以前上课时一提出问题,学生一个个把头低下来,生怕老师提到他的情况,这种提问的形式和问题的设计更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2、带着问题读书。
科学的阅读训练一定是思维和阅读训练的统一。良好的边读边思习惯的形成,对发展思维能力和提高阅读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如《石头书》一课开头我就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给学生读书指出明确的目标,提高了读书的效率。不仅如此,每一课时读课文时,我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边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深化朗读指导。
高尔基说过:“读书有时会使人突然明白生活的意义,使他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读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读是理解课文和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是培养语感的需要,是识记的需要,是培养认真阅读习惯的需要。朗读训练方式也很多,如指读、齐读、小组读、范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等。在指导《石头书》一课的朗读时,我抓住了两个孩子与勘探员叔叔的对话来指导朗读。比如:“川川不禁笑了起来”这一句中,川川为什么不禁笑了?一个“笑”字包含了很多意味,既有对勘探员叔叔说的话的不解,又包含着对“石头书”的好奇。只有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玩味,才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精妙。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谁愿意美美地读出来?”要让学生明白读书是一种美的享受,才能让学生通过读充分感知课文用词的准确、造句的生动、布局的精妙、情趣的感人,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达到“美读”的效果。
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我们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兴趣盎然地学习,才能够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