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六年级上语文S版《望大陆》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语文S版《望大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现代诗朗诵的基本方法。2.在诵读中体味诗人浓烈的怀乡思国之情。[教学设想] 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中包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通过揣摩品味,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本课拟用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走近作者
曾有这样一位老人,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而当时他的妻子和长女却留在了陕西的咸阳。到了晚年,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流淌。落叶归根,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传说狐狸死的时候总是朝向她出生的地方(狐死首丘),草木尚能如此,动物尚能如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又怎能忍受这种痛苦的折磨呢!他多么想回去看一看家乡,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他想回却回不去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在他去世之前,曾写下一首哀诗——《望大陆》(配乐《江河水》,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他是谁?他就是于右任先生。
于右任简介: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记者,诗人,书法家,政治家。1905年,协助马相伯创立复旦公学,后时时关注复旦,曾三度援手救助复旦于危厄之中,有“复旦的孝子”之称。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反对帝制。曾在上海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民吁日报》,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国民政府常委、军委会常委、审计院院长,后长期任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精书法,尤擅草书,有《标准草书》一册行世,被誉为“当代草圣”。1964年病逝于台湾。
板书:望大陆 于右任
二、诵读中感知
1.配曲《春江花月夜》,教师美读(语调缓慢、深情,期望中凸显深沉)。
问1:你从中听出了什么? 可能有以下说法:内容方面:思乡、惆怅;
形式方面:整齐。
2.再读:让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3.三读:指名两位同学诵读并要求他们说说如此处理的原因。
教师明确: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作者抒写的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千千万万的游子对亲人、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情怀。4.归纳并投影朗读的方法:
·划分朗读的节奏 每节诗之间停顿二拍,句与句间为一拍,句间停顿要长一些。·确定朗读的重音 抓住关键词语以及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语。·把握感情基调 感情:深挚 绵长的思念
语调:低沉略带哀伤 语速:舒缓
5.配乐,全班齐读。
三、研读中感悟
辛亥革命老人、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名家于右任的《望大陆》可谓悲怆深沉,饱含飘零海外游子之思国怀乡之挚情。诗作在1964年公开发表后,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会见中外记者,谈及台湾问题时曾动情吟诵此诗,并称其为“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此后,诗作在海内外传诵更广。它究竟好在哪里呢?我想听一下同学们的意见。
小组合作讨论并作圈点批注,可出示问题提示学生思考:两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与两句“不可见兮”,何者更能表现悲怆深沉、爱国情挚、思乡意切的情感,为什么?
提问明确:“不可见兮”句表现力强一些。因为这两句直抒胸臆,分别诉说思国、怀乡不得的不能承受之痛,其言朴实,其情真挚。“只有痛哭”与“永不能忘”互文见意,使得思国、怀乡之情悠远、绵长。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句更有表现力。理由是,这两句可以说是关乎身后事的遗言,流露出的是难遣之情、未了之愿――思念祖国、家乡、亲人,渴望两岸尽快统一。可惜诗人已经走近人生的终点,却又看不到两岸统一的一线曙光,可谓有死不瞑目之万千感慨凝聚于心,遂诉诸于文。“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放翁之《示儿》为最好佐证。陆游一生空怀收复失地、中兴宋室之志,可惜夙愿难成,以至抱憾终身,惟有冀望于九泉之下听闻一统中原之喜讯。先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四句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地从“生前”与“死后”两个角度表述了刻骨铭心的思念与无可奈何的伤痛之情。人为把他们划分为两个“对立面”,阻隔了情感,破坏了诗歌整体的和谐„„
四、拓展迁移
1.阅读余光中《乡愁》,试品味两首乡愁诗的异同。
乡愁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参考答案:相同点:两位诗人经历相似,都用诗歌阐述了一种浓浓的乡愁,都表达了一种叫做“爱国”的哲学。不同点:余诗把自己富于力度的情感倾注于新奇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之中,蕴藉含蓄;于诗则直抒胸臆。《乡愁》语言简练,虽运用口语,但意味深长,各个诗节形式整齐,全诗结构匀称,节奏明快。尤其叠词的反复运用,造成一种徐缓、悠远而又沉郁的情调。《望大陆》各句“顿数”较少,诗句短促,具有急骤、昂奋、“慨而慷”的激愤。
附录: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2.探究中国文人的乡愁情结。
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说一说含有“乡愁”的诗词句。可能有以下诗句,如:
(1)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教师点拨: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下,“愁”有了重量,可以搬上船;“愁”有了动感,如同汹涌澎湃而绵绵不绝的春水;“愁”如影随形,漫空飞舞。“愁”无处不在,有多少游子,就有多少离愁----3.说说“我”对乡愁的感悟。在刚才的品味中,诗人、词人化抽象为形象的诗句生动地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让“愁”更可感。请学生们选取一物象抓住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乡愁是„„”这一句式表达,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几句。(音乐响起,充满乡思的秋夜画面出现——)
教师举例:乡愁是绵绵的长城,岁月绵绵,情也绵绵。参考示例:
乡愁是一弯如钩的残月,乡愁是故乡的小溪,永远流淌在心头。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辛辣而醇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乡愁是一条长长的小路,路也漫漫,情也漫漫。„„
(说明:学生只要能用恰当的物象表示乡愁即可,长短不拘。可以在全班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将这些句子优化,连缀成篇)
五、小结:余光中与于右任先生相比,他是幸运的。在多方努力下,1992年,余光中终于跨过这湾海峡,重返阔别43年的大陆。在此后十多年中,余光中20多次返回大陆,参加各种文化活动。2003年当他与到机场迎接的侄儿颤抖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的时候,一向健谈的余光中哽咽得一句话也说不出,唯有两行热泪自腮边滚滚而下,砸在机场的土地上。2003年9月17日,余光中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福建永春县洋上村谒祖。这一天距他上次回乡已整整70年。离乡时还是翩翩少年,再次归来时已是垂垂老人。“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同学们,海峡两岸20世纪的国之乡愁,我们必须在21世纪解决,再也不能让这种历史的国愁延续下去!这需要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啊!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的吟诵这两首诗,把它作为礼物,送给海峡那一岸的同胞们,也让我们共同企盼台湾早日回到祖**亲的怀抱,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课件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乡愁》姊妹篇,师生齐唱中结束本课。
六、布置作业:熟读成诵,能默写。
第二篇:六年级语文上7望大陆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7望大陆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www.xiexiebang.com 教学
要求
.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能体会诗中表达出的浓浓的爱国情感。
重点
难点
.在反复读,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
2.能体会于右任先生在诗中表达出的浓浓的爱国情感。
教学
课时
一课时
望 大 陆
葬
我 于
高
山
之
上
兮
,望
我 故
乡;
等我死后请把我埋葬在那高高的山上吧!那样我就可以时时望见我日思夜想的故乡。
故
乡
不
可
见
兮,永
不
能
忘。
可现在却见不到我的故乡啊,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的故乡。
葬
我 于
高
山
之
上
兮,望
我 大
陆;
等我死后请把我埋葬在那高高的山上吧!那样我就可以时时望见我日思夜想的大陆。
大
陆
不
可
见
兮,只
有
痛
哭。
可现在却见不到大陆啊!我只能终日以泪洗面。
第一部分:写“我”死后,要葬在高山之上,好让“我”可以时时望见“我”的故乡和祖国大陆,倘若见不到故乡和大陆,那是“我”最痛苦和最伤心的事。这两小节采用重章的方法,同一句式反复呈现,抒发作者始终思念故乡、心系大陆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天
苍
苍,野
茫
茫;
天是深蓝色的,在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边。[句导读:此句借用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两句,写出了“我”见到的天地的景象,表达了“我”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望回到祖国的浓浓深情。]
山
之
上,国
有
殇!
愿意像为楚国而战的阵亡将士那样以身殉国。[句导读:这句作者借用屈原《九歌》中“国殇”一词,表达出自己愿意像为楚国而阵亡的将士那样以身殉国的深深的爱国情怀,也表现出作者凝视苍茫大地,归期无日的深切悲痛。]
第二部分:写“我”眼中所见的壮阔画面和“我”心中的赤子情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令人震撼。
.学生独立认识“兮、殇”2个生字。
2.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指导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浓浓的爱国情感。
作者的相关资料;语文。
一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不仅承载着一位老人对祖国、故乡、亲人的深情怀念,而且把大陆和台湾人民的心紧紧地联在一起,你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
学生:于右任。
2.教师简单介绍诗人生平及写作本诗的背景。
3.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二 学习诗歌
.自学生字。注意字的音和形。
“兮”“殇”都是一声;“殇”shāng,翘舌音。
2.自己读诗歌,注意把诗读正确、流利,了解每一小节诗的大意。
3.体会诗歌感情。
默读诗歌,思考:诗人有什么嘱咐?
教师出示: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第1小节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向往,诗人生前见不到祖国的统一,死后还要葬于高岗,向大陆遥望。
第2小节与第1小节采用重章复踏的手法,反复咏唱,抒发了对大陆、对故乡的深切向往、眷恋的情感,是诗人的真情实感的流露。
师:读了这两节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人?
学生甲:一位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终未能如愿的老人。
学生乙:一位怀乡思国,渴望祖国统一的老人。
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我们古代的哪位诗人?
学生:我想到了陆游,他的临终绝笔《示儿》,与这首诗很相似。
教师出示古诗:
示
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949年,于右任被裹挟到台湾,而结发妻子和儿子却留在了大陆,从此天各一方。诗人久居台湾,不能回归桑梓,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诗人盼望着祖国统一,盼望着早日回到大陆,回到自己的故乡。
有感情地朗读第1、2小节。
齐读第3小节:诗人都望到了什么?
望到“天”“地”的景象:天是深蓝色的,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边,给人以视野宽大、心胸开阔的感觉。
指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理解“山之上,国有殇”。
体会诗人愿以身许国的情怀。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浓浓的爱国情感。
指导朗读。
三 阅读链接资料,感悟情感
.诗人虽久居台湾,不能回归桑梓,但海峡波涛却隔不断、阻不了他望大陆、思故乡、念亲人的深情,请大家阅读“学习链接”,体会诗人的情感。
体会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体会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愿望的遗憾,以及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
2.学生读课文,体会交流。
四 指导朗读、背诵
.带着感情自己读读这首诗。
2.朗读后试着背一背。
1.这首诗是于右任先生作的一首震撼中华民族的哀歌,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多阅读多感悟,并在此基础上组成小组,彼此交流并谈各自的体会,结合这一课后面的“学习链接”,学生体会得会更深入。
2.在这节课上,老师可向学生简单讲解反复的写作手法,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理解就可以了。
3.教师应鼓励学生课下搜集表现爱国主义的作品,增进爱国的情感。
.按课文内容填空。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大陆不可见兮,。
天苍苍,;山之上,国有殇!
2.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3.“天苍苍,野茫茫”出自哪首诗?你能背诵整首诗吗?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4.请你给于右任老人写一封信,写一写你家乡这些年的变化。
于右任 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清末举人。中国近代书法史上的书法艺术大家、一代书圣,尤擅草书,首创“标准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他又是一位真诚的爱国者、民主革命先驱。长于诗词,有《右任诗存》等。
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六年级语文上册 望大陆教案4 语文S版
望大陆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2.使促学生独立认识“兮、殇”2个生字;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认识诗人。简介诗人生平及写作本诗的背景。
二、学习诗歌
1.自学生字。注意字的音和形。
“兮”“殇”都是一声;“殇”Shang,翘舌音。
2.自己读课文,注意把诗读正确、流利,了解每一小节诗的大意。
3.体会诗歌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有什么嘱咐?
(2)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3)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节。
(4)齐读第三小节:诗人都望到了什么?
(见到“天”“地”的景象:天是深蓝色的,在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边,给人以视野宽大、心胸开阔的感觉。)
指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理解:“山之上,国有殇”
(体会诗人愿以身许国的情怀。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指导朗读
三、引导学生阅读“学习链接”
用心
爱心
专心
体会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体会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以及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
四、指导朗读、背诵
带着感情自己读读这首诗
朗读后试着背一背。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望大陆
望故乡
山之上,国有殇(爱国)
望大陆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四篇:望大陆教学设计
《望大陆》教学设计 朝阳七校:陈秉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掌握现代诗朗诵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推敲词句,感悟诗歌格律、韵味美的习惯。情感态度目标:在诵读中体味诗人浓烈的怀乡思国之情。教学设想
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中包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通过揣摩品味,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1、教师引出作者:50年前的1月12日,在祖国的宝岛台湾,有一位老人身患重病,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这位身在台湾,心系祖国大陆的老人就是于右任先生。
2、于右任个人资料介绍。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原名伯循,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中国近现代著名高校的创办人。著名的现代诗人、教育家、书法家。
二、初读诗文,感悟诗句古朴、伤感的韵味
1、学生自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
重点生字:“殇”,字音(shāng),字义(指少年未成年而死),国有殇的意思是:国家有死后不能魂归故里的人。
2、再度诗句,读出诗句的节奏
“兮”字的意思是语气词“啊”,将“啊”字换入诗中对比读,体会换成“啊”以后感觉诗句的浅显平淡,缺少“兮”带在诗中的古朴、伤感的韵味。所以不能将“兮”字换成“啊”。
三、解诗意,走进作者孤独、沉郁的内心
1、解题意,“望大陆”——远望、眺望大陆。
2、同桌互读诗句,互讲诗意。a生互读互讲b汇报
3、作者在诗中望大陆要望的不仅仅是——大陆,更是祖国、故乡。
4、体会作者的孤独。(补充资料:于右任1949年到台湾,1962年写这首诗,已经13年没有回大陆。)作者在大陆有他曾经71年的回忆,在故乡有他的亲人——妻子、女儿、亲戚、朋友„„。
5、理解诗人对家人的思念。
师:诗人生活富足,身居高位,是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为何要“望大陆”“望故乡”?
补充资料:1958年,在与妻子结婚60周年即将来到的金婚前夕,他从保险箱中取出夫人早年为他缝制的布鞋、布袜,抚视良久,老泪纵横,提笔写下了《忆内子高仲林》一诗:
两戒河山一支箫,凄风吹断咸阳桥。
白头夫妇白头泪,留待金婚第一宵。
体会于右任先生对家人的思念。
6、师:难道作者就是想看一看祖国大陆吗?
生体会作者想的不仅仅是望一望大陆,其实诗人渴望回大陆、回故乡。
7、体会“葬我于高山上兮”一句两次运用的表达效果。
诗人想要回大陆、回故乡,但是他不能回的痛苦、无奈。
补充背景:1949年6月,国民党政权败退到台湾。为了阻止人民解放军攻占台湾,蒋介石开始了“闭港政策”,在台湾与大陆之间部署了大量部队,阻断一切与大陆的联系,不允许任何人返回大陆。
所以诗人在病中之时留下遗愿:葬我于高山上兮。
但这样的遗愿却说了两次,反复说,是因为:强烈的情感需要用 “反复”的形式强调,诗人是要表达强烈哀伤的情感。
8、体会作者心中的遗憾,不能叶落归根。补充资料:在台湾最高的山玉山顶峰也望不到大陆。作者其实深知自己纵然埋葬在高山上也望不到大陆,所以他他是夙愿死了以后也不能实现,他死不瞑目啊!
四、走进作者内心深处,渴望祖国统一,叶落归根
1、师:作者青年时期就追随孙中山先生,立志赶走侵略者,建立一个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虽然赶走了侵略者,但他在有生之年没能看到祖国的统一,所以在他心中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渴望国家统一。
2、师:在台湾,像于右任一样,生在大陆,长在大陆,晚年却留在台湾,回不了大陆的人何止千、万,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渴望国家统一。让亲人能够相聚,让思念的泪水不再流。
五、我思我写,写我心声
1、写话:“现在台湾与祖国大陆已经通航,两岸的人民已经可以互相往来,(但台湾与大陆还没有真正统一)你想对于右任先生说些什么?” a学生写话b汇报交流
2、汇报交流。
六、教师总结全课。
第五篇:望大陆教学设计
《望大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兮”“殇”2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人“望我故乡”“望我大陆”的浓浓爱国思乡之情。3.指导朗读,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整首诗。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人“望我故乡”“望我大陆”的浓浓爱国思乡之情。教学难点:
指导朗读,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整首诗。教学准备:
收集于右任老先生的资料及写《望大陆》的背景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走近诗人 1.由余光中《乡愁》引入
说起思乡的诗歌,不禁让我想起余光中的《乡愁》。ppt展示,看视频。
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首诗和《乡愁》有着同样的意境,它就是《望大陆》ppt,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我们国家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于右任老先生。
2.于右任何许人也,我们一起来了解,先看ppt上展示的内容,再看学习链接第一段。(引导学生阅读学习链接第一自然段更进一步了解于右任写《望大陆》的背景)。(设计意图:学生课前搜集了于右任的相关资料,再结合学习链接介绍,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写《望大陆》的背景,为下面学习诗歌作好铺垫。)
二、初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Ppt点到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吧
(一)初读诗歌
1.听张老师范读,请你注意把握准字音,揣摩好节奏。
注 意“兮”“殇”的发音。
2.分小组读。要求把诗读通顺,读流利。
3.个别读。教师相机范读、点拨,引导学生读准诗歌节奏。4.全班齐读。(设计意图:采用多样的朗读方式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读法,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意。)
(二)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默读,初步理解诗意,把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2.全班交流,师相机指导、点拨。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殇:书面语。死难者。“国殇”就是为国家而死的人。(于右任老人将自己的一生全献给了祖国,当他离开大陆不得回归时,他以“国殇”自况)(设计意图:理解诗意为体会情感奠基。)
3,简单翻译,ppt展示,分组比赛读诗句和翻译,达到理解的地步!
三、品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1.思考:诗人有什么嘱咐?(葬我于高山之上兮)葬在山巅,目的何在? 2.说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因为诗人的故乡是中国大陆,他深深怀念大陆,思念故乡和亲友,可是在他有生之年却回不到中国大陆,所以他嘱咐在他死后将他葬在高山之上,使他能“望我故乡”“望我大陆”)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情感?(浓浓的怀乡思国之情)
3.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浓烈的思乡思国之情?
生1: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虽然诗人看不到故乡,但故乡在他的心里,他永远不会忘。
生2:山之上,国有殇!这一句可以体会得到。生3: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4.除了强烈的,痛彻骨髓的思念之情,你还读出了什么?(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赤子之情。)同学说出之后教师ppt 这一情怀在诗歌的最后一节更是得到了升华,进一步表达了我对故乡大陆的的思念和我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浓浓深情。展示ppt 最后一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研读文本,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对话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多么震撼中华民族的呼喊。5闭上眼睛,听内容!
假如你就是于右任,请你带着他的痛彻骨髓的思念,带着他那渴望统一的内心再来听听他饱含激情的呐喊。闭上眼睛,听内容!ppt听视频。
师:这是一段千古的绝唱,唱出了多少台湾游子的心声。这更是一首催人奋进的哀歌,它不仅仅是于佑任老先生渴望落叶归根、渴望祖国统一的眷眷深情,它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祖国的统一需要我们去尽一份责任,听,同胞们的吟诵声在海峡两岸回荡。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再一次的感受两岸同胞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师生有感情地朗诵。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2.做练习册第7课。
(设计意图:旨在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七、板书设计: 故乡
故乡 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 思乡爱国渴望祖国统一
大陆 痛苦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