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分类赏析教案

时间:2019-05-12 22:4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典诗歌分类赏析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典诗歌分类赏析教案》。

第一篇:古典诗歌分类赏析教案

古典诗歌赏析

《唐诗宋词选读》题材分类教学 学习目标:

1、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基础。

2、通过分析鉴赏,把握不同题材诗歌的主题。重点难点:

1、运用一定的方法,把握不同题材诗歌的主题。(重点)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难点)学习方法设计:

1、朗读吟诵。通过吟诵感受诗歌,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发挥创造性想象,再现诗歌的情境。

3、情感领悟。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学习时数:七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古典诗歌的几种常见的题材。

2、鉴赏归纳山水田园诗的主题。学习步骤:

一、课前预习

1、依据题材的不同,给唐诗分类。

2、从教材中找出几首山水田园诗,试着分析它们的主题。

二、检查预习

1、依据题材的不同,诗歌可以划分哪几种常见的类型?

山水田园诗、送别惜别诗、军旅边塞诗、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和思乡怀远诗等等。

2、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三、学法指导

鉴赏这类诗歌,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景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景与情、物与志的“契合点”。

四、诵读,初步感知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五、课堂讨论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2、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

3、那么写人的活动又如何呢?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六、拓展探究

分析下面这首诗的画面美。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分析:A、这首诗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B、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C、也表现作者陶醉在春光中的怡然之情。

七、学习小结: 山水田园诗常见的主题有哪些?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八、当堂练习阅读鉴赏,回答问题。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诗人通过山雨初霁、月下青松、淙淙清泉、翠竹成林、水中碧莲等意象塑造出一种秋天傍晚空山幽美恬静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也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和理想境界的烘托。

九、预习作业

找出教材中的惜别送别诗,选一两首试着分析它们的主题。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送魏万之京》《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等了解惜别送别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惜别送别诗歌的主题。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送别惜别诗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歌,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三、学法指导

鉴赏此类诗歌首先需掌握诗歌的结构: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其次,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如: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 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四、诵读,初步感知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时间”、“空间”的语句。

五、课堂讨论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六、拓展探究

阅读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回答问题。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有人怎样的神情?

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烛青烟。

2、说说颈联中“隐”“没”的表达效果。

“隐”字写出高高的树荫遮蔽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七、学习小结 送别惜别诗的主题有哪些?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此外:“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八、当堂练习鉴赏诗歌,回答问题。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第三句在表达上有转折之势,试加分析。

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由眼前景进而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九、预习作业

从教材一、二两单元中找出一两首军旅边塞诗,读一读品一品,试着分析其主题。第三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从军行》了解军旅边塞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军旅边塞诗歌的主题。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军旅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三、学法指导

军旅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三个方面:首先,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其次,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再次,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等等。

四、诵读,初步感知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书》:“(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五、课堂讨论

1、这首诗的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的。表现了出征战士冒雪与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他宁愿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六、拓展探究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①,双袖龙钟泪不干②。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①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家。漫漫:遥远。②龙钟:泪流的样子,袖被泪湿。

[解说]岑参(717──770)江陵(今属湖北省)人,郡望南阳(今属河南省),其诗多描写边地风光及戎马生涯,颇具奇情壮采,与高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其七言歌行雄奇豪纵,五言山水诗清峻奇逸。此诗作于天宝八年(749),时诗人首次出塞,途中遇入京的使者,就此作诗。诗中写初次离乡远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全诗立马而吟,肆口而成,纯为本色语,极平常而极亲切感人。

1、诗人“双袖龙钟泪不干”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诗人离开长安已多日,回首东望,长路漫漫,引起了对家乡亲人的强烈思念,因而潸然泪下,沾湿双袖。

2、诗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请结合本诗的最后两句,谈谈你的看法。

最后两句,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这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不假雕琢,信口而成,却又感情真挚。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这是该诗的最大特色。

七、学习小结

军旅边塞诗的主题有哪些?

①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②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③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八、当堂练习陇西行① 唐·陈陶 誓扫凶奴不顾身②,五千貂裘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③,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①陇西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指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②匈奴:此处借指当时入侵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③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在陕西北部。

[解说]陈陶(803?──879?)字嵩伯,长江以北人。此诗作年不详。前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战士英勇杀敌,牺牲惨重。后二句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征夫已成枯骨,妻子还在梦中思念亲人,对比强烈,为后人称道。王世贞赞此诗云:“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唱矣。”

1、分析一、二句中“誓扫”、“不顾”、“五千”的表达作用。

“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五千”表现了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2、诗的三、四句为后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意。“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已成枯骨的凄凉,一边是梦中相见的欢愉。虚实相对,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家人的无限同情。

八、作业布置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②。

注:①《梅花落》,曲调名,“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②关山:山名,在今宁夏南部。[解说]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实景,“雪净胡天牧马还”,开篇就造就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了一种虚景。全诗虚实结合,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1、“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示了怎样的氛围?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牧马归来,这一情景显示出一种边烽暂息、和平宁谧的氛围。这句诗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2、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了一种怎样的虚景?

“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现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第四学时 学习目标:

1、分析《燕歌行》表达的多重主题。(重点)

2、体会于沉静的对比之中诗人的沉痛之情。(难点)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回顾知识点导入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阅读提示:本诗打破了同一题材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的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批判的锋芒也十分尖锐。

自学目标:读后说说诗歌的主题、情感。

三、再读课文,分析层次

阅读提示:画出韵脚,根据韵脚和诗意将是个分层。

自学目标:概括诗意。

四、细读课文,深入品鉴

阅读提示: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时说:“沉痛语不堪多读。” 自学目标:细读诗歌,圈出诗歌中的“沉痛语”,体会它们是何种“沉痛”。

五、课堂讨论

1、根据诗意层次,分析诗人表达的多重主题。

2、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发这种沉痛之情。

六、拓展探究

1、《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是如何运用反衬手法的?

通过渲染飞沙走石、厉风雪雨的恶劣环境,反衬出将士们坚强豪迈的战斗精神,渲染了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诗中虽然没有具体的战斗场面的描写,却从出示军容的豪迈中烘托出战斗必胜的气氛。

2、《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中有许多典型细节描写,试举一二例,并分析其作用。

“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军行,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风头如刀面如割”,写边地的严寒,既呼应了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不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幕中草檄砚水凝”,表现出将士们斗风雪的战斗豪情。

七、课堂小结

此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边塞战场各种尖锐矛盾的深刻反映,热情歌颂了爱国将士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揭露了封建时代军队中残酷的阶级压迫。对“将军”的腐败导致战争的失利予以有力的鞭笞,对广大士卒的悲惨遭遇表达了深刻的同情。

八、当堂练习

1、谈谈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①男儿本自重横行 ②身当恩遇常轻敌 ③边庭飘摇那可度 ④死节从来岂顾勋

2、仔细研读《燕歌行》并填空。(1)本诗的主题是

(2)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__ __,第二段八句写____ __,第三段八句写____ __,第四段四句写_____ _____。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3)本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_________对比。全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九、预习作业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①这首诗歌中所描写蝉有什么特点?

提示: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唱的夏蝉。②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只要品性高洁,名声自然远扬,无须外在凭借。

③这首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托物言志。第五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杜甫《画鹰》,了解咏物言志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咏物言志诗歌的主题。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好的咏物言志篇章,就要做到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

三、学法指导

鉴赏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其次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再次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一般地说,咏物诗从整体构思上看,或用拟人,或用比喻,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融合的深浅程度。作者自我形象不明显的客观咏物,往往采用比喻的手法,作者形象并不融入描写对象中。此外,从具体描写手法看,对于所咏之物,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的《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作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

四、诵读,初步感知 画 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①,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②,侧目似愁胡③。绦镟光可摘④,轩栅势堪呼⑤。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素练:白色的生绢。②(sǒng):挺立。③胡:这里指猢狲。-说指胡人。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 ④绦:丝绳。镟:铜环。⑤轩楹:堂前廊柱。

五、课堂讨论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思、似、可、堪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词,还是实写之景?为什么? 想象之词,因为作者所咏是画中的鹰。

3、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格气质? 飒爽英豪之气。

六、拓展探究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七、学习小结

咏物言志诗的主题有哪些?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八、当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2小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①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②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九、预习作业

从教材中选一首咏史怀古诗,读一读品一品,试着分析其主题。第六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与诸子登岘山》《西塞山怀古》了解咏史怀古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咏史怀古诗歌的主题。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三、学法指导

鉴赏咏史怀古诗。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其次,要领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再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四、诵读,初步感知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1、结合课文注释,了解羊公其人,作者面对羊公碑的态度如何。泪沾襟。

2、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3、赏析颈联的妙处。

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洁形象地把羊公碑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显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到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五、课堂讨论

1、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2、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 怀古伤今(吊古伤今)。

六、拓展探究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1、”人世几回伤往事“与”从今四海为家日“相互映照,看似平常之语的交汇,却如天顶之上炸响的惊雷,在遥远的天际久久回响。谈谈你的认识。

尽管现今河山一统,四海一家,可是有谁又能保证那令人悲伤的往事不再重演呢?

2、结合全诗,试析”山形依旧枕寒流“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索。

从字面上看是冷峻无情,实则反映出的是诗人对李唐王朝”四海为家日“表面繁荣所掩盖的深深危机的深深忧思。

七、学习小结

咏物言志诗的主题有哪些?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八、当堂练习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九、预习作业

选取张九龄《望月怀远》,读一读品一品,试着分析其主题。第七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长安晚秋》《商山早行》,了解思乡怀远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思乡怀远诗歌的主题。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思乡怀远诗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三、学法指导

鉴赏这类诗歌,首先需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其次,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再次,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四、诵读,初步感知 长安晚秋 赵嘏

云雾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依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1、学生默读诗歌,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内容。再学生朗诵。

2、关注典故,鲈鱼正美--司马冏执政、张翰辞官回家,表达思乡之情。南冠楚囚--晋侯、钟仪(楚国俘虏),南,楚地;”南冠“代囚徒或战俘。

3、”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

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4、再读课文,思考:”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五、课堂讨论

1、试分析颔联两句诗的妙处。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2、试分析诗歌尾联如何传达诗人情怀的?

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六、拓展探究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1、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2、“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七、学习小结

咏物言志诗的主题有哪些?

羁旅愁思;思念亲友;征人思乡;闺中怀人。

八、当堂练习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①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②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九、作业布置

品读P38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试着分析其主题。

八、作业布置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②。

注:①《梅花落》,曲调名,“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②关山:山名,在今宁夏南部。

[解说]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实景,“雪净胡天牧马还”,开篇就造就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了一种虚景。全诗虚实结合,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1、“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示了怎样的氛围?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牧马归来,这一情景显示出一种边烽暂息、和平宁谧的氛围。这句诗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2、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了一种怎样的虚景?

“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现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第四学时 学习目标:

1、分析《燕歌行》表达的多重主题。(重点)

2、体会于沉静的对比之中诗人的沉痛之情。(难点)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回顾知识点导入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阅读提示:本诗打破了同一题材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的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批判的锋芒也十分尖锐。

自学目标:读后说说诗歌的主题、情感。

三、再读课文,分析层次

阅读提示:画出韵脚,根据韵脚和诗意将是个分层。

自学目标:概括诗意。

四、细读课文,深入品鉴

阅读提示: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时说:“沉痛语不堪多读。” 自学目标:细读诗歌,圈出诗歌中的“沉痛语”,体会它们是何种“沉痛”。

五、课堂讨论

1、根据诗意层次,分析诗人表达的多重主题。

2、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发这种沉痛之情。

六、拓展探究

1、《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是如何运用反衬手法的?

通过渲染飞沙走石、厉风雪雨的恶劣环境,反衬出将士们坚强豪迈的战斗精神,渲染了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诗中虽然没有具体的战斗场面的描写,却从出示军容的豪迈中烘托出战斗必胜的气氛。

2、《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中有许多典型细节描写,试举一二例,并分析其作用。

“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军行,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风头如刀面如割”,写边地的严寒,既呼应了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不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幕中草檄砚水凝”,表现出将士们斗风雪的战斗豪情。

七、课堂小结

此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边塞战场各种尖锐矛盾的深刻反映,热情歌颂了爱国将士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揭露了封建时代军队中残酷的阶级压迫。对“将军”的腐败导致战争的失利予以有力的鞭笞,对广大士卒的悲惨遭遇表达了深刻的同情。

八、当堂练习

1、谈谈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①男儿本自重横行 ②身当恩遇常轻敌 ③边庭飘摇那可度 ④死节从来岂顾勋

2、仔细研读《燕歌行》并填空。(1)本诗的主题是

(2)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__ __,第二段八句写____ __,第三段八句写____ __,第四段四句写_____ _____。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3)本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_________对比。全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九、预习作业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①这首诗歌中所描写蝉有什么特点?

提示: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唱的夏蝉。②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只要品性高洁,名声自然远扬,无须外在凭借。

③这首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托物言志。第五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杜甫《画鹰》,了解咏物言志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咏物言志诗歌的主题。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好的咏物言志篇章,就要做到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

三、学法指导

鉴赏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其次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再次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一般地说,咏物诗从整体构思上看,或用拟人,或用比喻,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融合的深浅程度。作者自我形象不明显的客观咏物,往往采用比喻的手法,作者形象并不融入描写对象中。此外,从具体描写手法看,对于所咏之物,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的《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作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

四、诵读,初步感知 画 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①,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②,侧目似愁胡③。绦镟光可摘④,轩栅势堪呼⑤。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根据注释,初探诗意。①素练:白色的生绢。②(sǒng):挺立。③胡:这里指猢狲。-说指胡人。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 ④绦:丝绳。镟:铜环。⑤轩楹:堂前廊柱。

五、课堂讨论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思、似、可、堪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词,还是实写之景?为什么? 想象之词,因为作者所咏是画中的鹰。

3、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格气质? 飒爽英豪之气。

六、拓展探究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七、学习小结

咏物言志诗的主题有哪些?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八、当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2小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①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②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九、预习作业

从教材中选一首咏史怀古诗,读一读品一品,试着分析其主题。第六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与诸子登岘山》《西塞山怀古》了解咏史怀古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咏史怀古诗歌的主题。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三、学法指导

鉴赏咏史怀古诗。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其次,要领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再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四、诵读,初步感知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1、结合课文注释,了解羊公其人,作者面对羊公碑的态度如何。泪沾襟。

2、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3、赏析颈联的妙处。

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洁形象地把羊公碑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显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到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五、课堂讨论

1、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2、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 怀古伤今(吊古伤今)。

六、拓展探究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1、”人世几回伤往事“与”从今四海为家日“相互映照,看似平常之语的交汇,却如天顶之上炸响的惊雷,在遥远的天际久久回响。谈谈你的认识。

尽管现今河山一统,四海一家,可是有谁又能保证那令人悲伤的往事不再重演呢?

2、结合全诗,试析”山形依旧枕寒流“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索。

从字面上看是冷峻无情,实则反映出的是诗人对李唐王朝”四海为家日“表面繁荣所掩盖的深深危机的深深忧思。

七、学习小结

咏物言志诗的主题有哪些?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八、当堂练习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九、预习作业

选取张九龄《望月怀远》,读一读品一品,试着分析其主题。第七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长安晚秋》《商山早行》,了解思乡怀远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思乡怀远诗歌的主题。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思乡怀远诗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三、学法指导

鉴赏这类诗歌,首先需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其次,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再次,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四、诵读,初步感知 长安晚秋 赵嘏

云雾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依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1、学生默读诗歌,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内容。再学生朗诵。

2、关注典故,鲈鱼正美--司马冏执政、张翰辞官回家,表达思乡之情。南冠楚囚--晋侯、钟仪(楚国俘虏),南,楚地;”南冠“代囚徒或战俘。

3、”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 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4、再读课文,思考:”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五、课堂讨论

1、试分析颔联两句诗的妙处。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2、试分析诗歌尾联如何传达诗人情怀的?

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六、拓展探究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1、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2、“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七、学习小结

咏物言志诗的主题有哪些?

羁旅愁思;思念亲友;征人思乡;闺中怀人。

八、当堂练习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①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②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九、作业布置

品读P38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试着分析其主题。

第二篇:古典诗歌的分类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下面是古典诗歌的分类,请参考!

古典诗歌的分类及赏析要点

一、怀古诗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

“咏怀”等。

2.内容特点(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3)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4)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1)以物象为题。

(2)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1)写的是什么物,有什么特征。(2)寄托什么志。

三、写量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人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绝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是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第三篇:古典诗歌题材分类及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题材分类及思想感情

一、古典诗歌中主要的思想感情

1、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念亲友、闺中怀人、边关思乡等。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李商隐《夜雨寄北》等。

2、离愁别绪——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如柳永《雨霖铃》、白居易《南浦别》等。

3、写景抒情——赞江山之美、边塞之美、爱好自然、感身世时事、叹节物变迁等。如王维《山居秋瞑》、杜甫《登高》等。

4、咏史怀古——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讽喻现实、仰慕英雄、自比自况、怀才不遇等。如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杜牧《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5、建功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忧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等。如陆游《书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岳飞《满江红》

6、生活杂感——与人酬唱、出游感悟、生活喜悦、归隐闲居等。如李白《独坐静亭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二、不同题材诗歌情感鉴赏要点

(一)思乡怀人诗

①了解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愁思、思念亲友征人思乡、闺中怀人

②分析人们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③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示例: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 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1、“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明确:“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二)边塞征战诗

①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生活艰苦)②情感:对家乡思乡念亲;对友人惜别感伤;报国豪情;壮别感奋;厌恶战争 ③风格——雄壮豪迈。

④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⑤常用词语: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胡羌羯夷、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示例: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高适的这首诗前后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

一、二句写实景,描写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的牧马的季节。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苍茫而又清澄的夜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

花落》曲调啊!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虚实结合,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三)咏史怀古诗

①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②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③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④分析写法: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示例:

台 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

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

(四)即事感怀诗

①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这类诗用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鉴赏这类作品,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诗人抒发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②赏析“事”与“怀”的结合: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③体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离别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绝不矫情造作。示例: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一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首抒怀诗。表面看来,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字里行间好似洋溢着一种“喜”情。然而诗人却在这“喜”的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忧”——一种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情。诗中从“闻”到“逢”之间,历尽数十年的世事沧桑、人生坎坷,未从正面涉及一字,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世运之沉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俱在其中。

(五)山水田园诗

1.把握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⑴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⑵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厌恶黑暗社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⑶通过对景物描写和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对自身处境的感叹。

2.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①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②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③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示例:

望江南 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①,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注]①玉花:喻雪花。

1.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明确:下阕表现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六)别离贬谪诗

1.把握别离贬谪诗的思想内容

⑴别离诗在思想内容上常表现以下几方面:

①悲:表达离愁别绪,多迷恋、伤感,再见无期。

②喜: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豁达胸襟,不以分离,相隔遥远为苦。⑵贬谪诗在思想内容上常表现以下几方面: ①流露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的情感。

②表达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③表现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2.注意送别诗中的一些特殊意象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唐宋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长亭、南浦、灞桥、杨柳、美酒等。示例: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明确: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七)爱情闺怨诗

1.把握爱情怨女诗的思想内容

(1)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爱情。

(2)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

(3)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4)因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表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2.注意怨女诗中的比喻与象征意义

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示例: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解析]这首诗的大意是:一个女子在漠漠春寒中走上自己的小阁楼,无边的晓阴浓厚似秋天。走进房间,看见“淡烟流水”图也很幽深。梦象自由自在漂浮的花絮,愁就像无边的丝丝细雨。夜已经很深了,月亮挂在窗帘上,她还没有睡觉。

(八)咏物抒怀诗

1.注意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咏物诗,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读此种诗,还要了解诗人所咏之物与诗人的关系怎样,诗人对物的观点态度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揭示的人生感悟。

2、鉴赏要点

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③常见感情:

(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陆游诗)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表现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4)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陶渊明诗)④常见意象:如松、竹、梅、荷、芳草、骏马等。

⑤常见手法:托物言志,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示例: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三、四句是写景的句子,它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这道题是在诗歌鉴赏中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构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诗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素蝶的清高喻指自己品行高洁。“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实际是诗人宦场沉浮的写照,诗人志向高远堪比旭日,映日争起,渴望一展自己的抱负与才华,但有时宦途不顺,因为恃才傲物,不愿屈服,只好归去。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三、鉴赏诗词感情、内容、主旨时规范的答题语言

A.题材方面的:写景抒情诗(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登高》、《登岳阳楼》);咏物言志(情)诗(如李商隐《锦瑟》、杜甫《春夜喜雨》、贺知章《咏柳》);怀古咏史诗(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即事感怀诗(如李煜《虞美人》、柳永《雨霖铃》、李清照《一剪梅》、姜夔《扬州慢》;边塞征战诗(如王昌龄《出塞》、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时还可说“ 山水田园诗”。

了解古典诗歌常见的内容:离情与别绪、怀古与伤今、思乡与怀远、个人情致与山水田园、咏史咏物与讽喻抒怀、春恨秋悲与人生际遇、出世的山林之趣、与人世的庙朝之志等。

B.评价思想内容方面的: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 表现„„的情趣 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 发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 造就„„的情致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C.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第四篇: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

导语:意境是我国古典诗歌美学所独创的概念,它集诗歌创作者的理想、情趣、审美经验于一体,通过词句的提炼将其生活形象实体与创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

一、怀古诗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

“咏怀”等。

2.内容特点(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3)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4)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1)以物象为题。

(2)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1)写的是什么物,有什么特征。(2)寄托什么志。

三、写量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人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绝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是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例1】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仔细观察上面这幅图,图中所展示的画面是词中的哪一句?

(2)词中的“倾城”的意思是____,“为报倾城”体现了当地百姓对苏轼态度是__

(3)从选文中加线的“狂、卷、挽”中任选一个,说说这个词是怎样体现豪放的?

【答案】

(1)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或“千骑卷平岗”);

(2)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体现的态度:表面是跟随太守,实质是对苏轼的拥戴、赞扬、敬佩(或:对苏轼政绩的肯定)(能从“实质”上说对,即可给满分);

(3)示例:“狂”,激情奔放,统领全词,无不展现粗犷豪迈的风格;“卷”,体现打猎场景宏大,人员众多,气势壮阔,突现阳刚之美;“挽”,拉满弓的姿态强劲,信心百倍,激情无比(三个词语均体现豪放之气势)。

【方法总结】答题的一般步骤是:(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湖上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萧鼓几船归。

(1)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

(2)第一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妙?找出来并简析。

【答案】(1)示例:愉快(高兴、愉悦等)。“人意好”(“好“意好”);(2)示例:“乱”。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繁花密林中传出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林间枝头的动感。(意思相近,答到其中一点即可)【方法总结】品味炼字题型,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等来分析。

【例3】品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按要求回答问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尘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画线的两句诗。

【答案】

画线的两句诗用形象的比喻来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意近即可)

【方法总结】技巧分析题型,答题的一般步骤为: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

(3)分析该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五篇:古典诗歌教案

古典诗歌朗诵

一、古代诗歌朗诵的基本常识。

诗歌是表达人类情感的最佳载体,担负着比小说、散文等文体更为抽象复杂的使命。只有将它还原为有声语言时才能领略其全部美学内涵。古典诗歌是诗歌朗诵的“高端”,具有与朗诵其他文体及现代诗歌不同的特点。在学校古代文学教学中加强古典诗歌朗诵教学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与掌握,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潜移默化。

我们朗诵必须充满感情。诗言志。人们常说,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情怀,足见人的感情是这个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东西。泰戈尔说:“人的种种情感在诗中以极其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

摘 要:古代诗歌是音乐的艺术,是绘画的艺术,也是文人墨客抒情言志的载体,它在中国文学宝库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古代诗歌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享受中感悟诗歌、理解诗歌,是教学的关键。本文就朗诵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略加阐释。

我国古典诗歌讲求“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自我与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荡而起的某种“情趣”“神韵”,而这些光靠语言文字的理性分析则显得远远不够。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诵读的重要意义。而古典诗歌的声调,主要表现在声调、节奏与韵脚的和谐组合上。高明的诗人,不仅运用这些形式要素创造和谐的音乐美,而且总能使之与诗意相结合。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拨正学生诵读中出现的声调偏误,点出声调中应有的气势和情感,帮助学生尽快实现“披文入情”的过程。我们认为,诵读过程中正确的声调处理,是打通作品气势、声情以及最终进入作者情意世界的关键。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有着优美悦耳的韵律,生动可感的画面以及含蓄隽永的情感。真可谓“气韵神和”“声情并茂”“荡气回肠”。非朗诵无以感受其韵律美,非朗诵无以欣赏其绘画美,非朗诵无以品味其情感美。

将(qiang)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huán]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侧)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括号中的字为人教版选修中与苏教版不一样之处。

翻译:

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莫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吧!别停下杯子。

我为你们高歌一曲,《将进酒》请你们都来侧耳倾听:

钟鸣馔(zhuàn)食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长驻醉乡不再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寂寞的,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

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

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呼唤自己的同伴来送 1

上美酒。

让我们共同来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二、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

“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②学生边读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意。⑤练习背诵。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

(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按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之水天”极言黄河源头之高(发源于昆仑山,地势极高),“不复回”——不再返回,均须重读。“不复回”隐含何意?——韶光易逝之意。类似还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高堂”一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头脑中应了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五》),犹言人生苦短,“悲”字当重读。韶光易逝和人生苦短本是一回事,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引出所咏之词,而又比喻的作用。类似还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

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

2.节奏逐渐。“人生”一联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正韶光易逝、人生苦短,要行乐。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立即转悲为欢。诗人治上并不“得意”,但此时兴致高涨,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天生”一联更追加了“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高潮蓄势。于是连呼“烹羊宰牛”,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渲染。

是诗的铺垫,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酒到酣处,意兴遄飞,李白禁不住呼朋引伴。“岑夫子”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重音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等字上,敬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俗话说酒多话多,歌的内容其实诗人借题的牢骚话,也酒后吐真言。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全诗主旨所在。这两句有着的取舍,他鄙弃“钟鼓馔玉”的官宦仕途,当然也有自嘲;他选择逃避,不满,反抗。

鲜明的爱憎道出了诗人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让“长醉不醒”的愿望名正言顺,他还援引“古来圣贤”来证明,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贾生一类人,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寂寞”,是说被世人冷落,是为惋惜乃至抱不平。这是从反面来论证,“皆”体现了愤激。更有曹植——这是他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叹惋,而不平,兼以自况。这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5既然明鉴历史,选择了长醉不醒,于是就痛饮狂欢了。“主人”两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把值钱的家当全拿出去买酒,豪放之态如见。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读后应稍作停顿,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用家当买酒,消的儿女情愁,而是积淀了年世代的怀才不遇的郁闷。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

下载古典诗歌分类赏析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典诗歌分类赏析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赏析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 她们有热烈的呼吸,却又如此寂寞,如此荒凉。她们没有故弄玄虚,没有矫揉造作,她们用最明亮的语言谱写最真挚的情感。她们有着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甚至让我们心中......

    诗歌语言风格分类赏析

    诗歌语言风格分类赏析 (一)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

    诗歌赏析教案

    诗 歌 赏 析 屯桥中学 夏利阳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特点 2、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 3、掌握诗歌赏析的诀窍“再创造”、“想象”、“泡”、“找”、“进”、“猜”、“补”。......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类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类 (一)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这类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青......

    古典诗歌中项羽、刘邦形象比较赏析

    俯仰皆成文章 褒贬自有春秋 ——古典诗歌中项羽、刘邦形象比较赏析 一、自唱歌谣,原是异曲同工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

    中国古典诗歌欣赏教案

    中国古典诗歌欣赏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平头中学 张琼芳 教学目标:1、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内涵。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和诵读的要求。通过对中国古......

    东方古典诗歌

    内容简介东方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它以典雅优美的风姿、沁人肺腑的清香,撩拨着读者泉涌不尽的神思奇想,引导人们走向真善美的天国乐园。它以高度深缩......

    2012专题:古典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古典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尽管对诗歌中的意象不应做机械理解,但的确有些意象经过人们的反复使用,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