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及反思Unit_3_My_friends__教案
3A Unit3 My friends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听懂、会读、会说Goodbye.2.能初步听懂并且会读、会说He’s…/She’s…。
3.能初步听懂、会读、会说单词friend,并且能明白复数形式是friends。4.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
教学重点
1.能熟练地听懂、会读、会说Goodbye.2.能初步听懂并且会读、会说He’s…/She’s…
3.能听懂、会读、会说单词friend,并且能明白复数形式是friends 4.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
教学难点
1.能初步听懂并且会读、会说He’s…/She’s…
2.能听懂、会读、会说单词friend,并且能明白复数形式是friends 教学疑点
在本课就进行复数的入门讲解,新生不知道能不能接受?本课的重点句型也比前两个单元多,如何才能让学生清楚地明白he和she的区别?
教学准备: 挂图,卡片,ppt 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 在上课前听歌曲Good morning
让学生的耳朵先熟悉这些重点知识,有的学生听了几遍就会哼调子了。1.Greeting T:Good morning/afternoon,class.Ss:Good morning/afternoon,Miss Zhang 2.Sing a song——Good morning/afternoon Step 2 Presentation 1.复习Hello,I’m…Are you…? Yes,I am./No,I’m not.I’m… Goodbye.教师利用多媒体显示书本人物的图片,遮去部分,做对话练习。
Goodbye这个词在上节课我是作为接近于四会的要求来让学生掌握的。所以在这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以比较密集的口头练习来帮助学生记忆。
a.Miss Li ,师生之间对话
T:Hello,I’m Miss Li.Are you…? S: Yes,I am./No,I’m not.I’m… T:Goodbye, … 教师出示Goodbye.(1)Read with the teacher(2)Read one by one(3)Read together 板书:Goodbye.b.教授He’s…
Mike,让学生work in pair S1:Hello,I’m Mike.Are you…? S2: Yes,I am./No,I’m not.I’m Mike.T:Goodbye, Mike 教师总结:
T:You are good partners.He’s Mike.He’s my friend.板书He’s…
教师出示He’s…,并教授
(1)Read with the teacher——He’s(2)Read one by one(3)Read together(4)Introduce your classmates to Miss Zhang 教师可以先利用PPT展示书中已经认识的男生,用He’s…来造句,然后让学生再用班级中的学生先举例。教师先做示范 eg.T:Hello, ….He’s… c.教授She’s…
Yang Ling,work in pairs S3:Hello,I’m Yang Ling.Are you…? S2: Yes,I am./No,I’m not.I’m Yang Ling.T:Goodbye, Yang Ling 教师总结:
T:She’s Yang Ling.She’s my friend.板书:She’s…
教师出示She’s…,并教授
(1)Read with the teacher——She’s(2)Read one by one(3)Read together(4)Introduce your classmates to Miss Zhang 教师可以先利用PPT展示书中已经认识的人物(Yang Ling,Miss Li等),用She’s…来造句,然后让学生再用班级中的学生先举例。教师先做示范
eg.T:Hello, ….She’s… d.引入课题My friends T:You are good partners.Mike is my friend.Yang Ling is my friend.They are my friends.板书:Unit 3 My friends 教师出示My friends这个词组,并教授(先单后复)Eg.T:Follow me,please.My/friend/friends.教授friend这个单词时,注意发音/frend/,有的学生受到地方音的影响,/r/和/l/不分,在课上如果纠正了两三遍还是没有用的话,就一定要放在课后辅导环节中。不要在课上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Read the phrase one by one(2)Read the phrase group by group(3)Read the title together Step 3 Consolidation 1.出示书本人物图片:Wang Bing ,Mike, Liu Tao,Su Yang, Yang Ling, Miss Li 让学生说说
She’s… She’s my friend.He’s… He’s my friend.2.介绍自己身边同学或者是自己的好朋友 She’s… She’s my friend.He’s… He’s my friend.3.Story time 先看图,让学生猜猜看图上的人物在说什么,然后再听录音。a.T:Can you guess what they are saying? b.T:Try to follow the tape,please.c.Read it together.4.Summary 本课学了:Goodbye.She’s… She’s my friend.He’s… He’s my friend.学生跟着老师把这个课的重点在读一遍。
在这节课中我增加了下课前把所有重点再复习一次的环节,让学生一目了然:我在这节课上应该学会什么,我还有什么没有学会?也方便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4.Class is over.T:Goodbye,class.Ss:Goodbye,Miss Zhang.Step 4 Homework 在一张纸上画上自己的好朋友,让身边的同学猜猜看自己画的是谁。并且用本课学的重点句子练习。
Draw a picture for your friend.And try to introduce your friend to your classmates.作业: Draw a picture for your friend.And try to introduce your friend to your classmates.板书设计
Unit 3 My friends
Goodbye.She’s… She’s my friend.He’s… He’s my friend.课后反思
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的。因此,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的可靠保障。今天我所教授的内容是译林小学英语 Unit3 的第1课时,教授story time,整个活动设计的围绕 She’s… She’s my friend.He’s… He’s my friend.这几个重点句型展开。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我摈弃了传统英语教学所采取的“你教我学”的教学方法,千方百计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英语氛围。
在课前热身阶段,我有意识地安排了《Good morning》这首欢快歌曲的演唱,以此减轻学生们对上公开课的紧张感。然后采用游戏:反戴头饰,猜猜Are you…?的形式复习上一单元的句型,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自然地引入新句型的教授。
在呈现部分,我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先通过Let’s guess.Magic eyes.等游戏活动逐一呈现重点句型。之后,再组织学生通过有趣的游戏和小组或结对问答进行操练,学生兴趣高涨,促进了句型的内化、吸收并能将之融入对话练习。让学生在创设的真实情境中积极参与,大胆实践,既巩固当前所学的知识,又为下一步将要开展的句型教学做准备,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重点句型在这种科学合理的安排下完成之后,我又带领学生回到书本,学习storytime, 让学生不同形式的的听、读、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的句型的印象,让新知在运用中巩固。这样,既对storytime有深刻理解和运用,又提高了记忆效果。最后通过运用学生自己制作的朋友卡片来介绍自己的朋友给同桌和全班同学知道,来让学生整体运用今天所学的句型设计,以此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操练机会和充分展示的空间,引导他们将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创作的灵感,加大了语言的输出量,使他们身临其境、各抒己见,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让他们体验了学习成功的快乐。
在其他老师的详细点评下,也让我意识到一些需改进之处:语音语调方面,教授新单词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静听、细看、再模仿的习惯,当学生朗读单词时,老师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口型,以便及时纠正错误读音。对于语调的培养,可以采用升降符号、手势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及模仿。在介绍老师自己的朋友时,由于学生对学校的英语老师多比较熟悉,可以拍和办公室其他老师的合照,来介绍:She’s my friend.让学生有容易理解接受这句话。总结:对于课堂知识的最后总结,也要少采取老师说学生听的方法,而应多设计老师问学生答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不光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中,也让老师再次了解学生对本课时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
第二篇: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可能性
(一)》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按照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
【教学重点】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从等可能性的角度设计公平游戏。
【教具准备】硬币、转盘、长方体橡皮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出示场景图:操场上很热闹,同学们都在操场上做各种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活动好吗? 1.引导学生看场景图,让学生描述场景中发生的活动。
2.让学生自己说出各活动的游戏规则。
问题1:
(1)你们知道足球比赛里,裁判抛掷硬币是为什么吗?(分配场地)
(2)用抛硬币的方法判断场地的分配公平吗?你能说出你的理由吗?
引导学生分析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总结:判断游戏公平性的方法就是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否相等。3.小组活动:每个小组抛硬币100次,分别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频率。并填写表格,写出分析结论。
把各个小组试验的情况汇总,进行分析,就可使结果更加逼近理论值。
教师总结:掷一枚硬币时,既可能出现正面,也可能出现反面,预先作出确定的判断是不可能的,在大量重复试验中正面朝上的频率,应接近于50%。为了验证这点,在概率论的发展历史上,曾有许多著名的数学家也做过这个试验,其结果如下:
因此,尽管在抛一次硬币时,我们事先无法确定它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但当我们大量重复抛掷一枚硬币时,二者出现的频率在0.5附近摆动,我们就认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是,足球比赛前采用抛硬币来决定谁开球的规则是公平的。
二、转盘游戏
师:同学们都玩过转盘游戏吗?(出示教具并进行简单操作,引导学生说出,各颜色出现的可能性相等,都是。)
出示场景图,问题:下面几位同学在玩什么游戏,他们在讨论什么?转盘在这里起什么作用?这个游戏公平吗?如果让你来设计这个转盘,你会怎样设计?
(1)学生回到问题,得到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比停在蓝色区域和黄色区域的可能性都要大,判断游戏不公平。
(2)学生分组设计转盘。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等可能性的角度来重新设计这个转盘,即将转盘平均分成三部分,红、黄、蓝各占,就可保证游戏的公平性了。(3)根据设计好的转盘,预测转动80次后,指针可能会有多少次停在红色区域。
三、自己说一说,加深印象。
1.画面上的同学在玩什么游戏,他们的游戏公平吗?
学生描述游戏场景,分组讨论游戏的公平性。
2.6名学生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小强在一块长方体橡皮的各面分别写上了1、2、3、4、5、6。每人选一个数,然后任意掷出橡皮,朝上的数是几,选这个数的人就来当“老鹰”。你认为小强设计的方案公平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自己动手试一试,进行验证,选代表说明自己的理由,集体纠错。
总结:虽然橡皮各部分的材料是均匀的,但它的6个面大小不等,一个面的面积越大,投掷后朝上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小强设计的这个方案不公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一..留足时间,让孩子自主探究。
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是孩子主题品质得到发展的决定因素。孩子的发展是一个自主摄取、积极自主构建的过程,是一个孩子自身的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二不是一个任由外部随意塑造、被动的过程。
二、给予机会,让孩子尽情展示。
在上课之前,我就觉得孩子们其实对“统计与可能性”已经有着丰富的经验,会有自己的想法与自己的理解。一上课,我在黑板写下“一定、“可能”、“不可能”这样几个词语,然后问孩子们:说说你们怎么理解这三个词?果然,孩子们纷纷举手了。之后,孩子们又说了许多自己对这三个词的理解,不禁感慨孩子们的已有经验真是不可忽视。在这番交流中,孩子们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相信孩子们都能从中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按照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
【教学重点】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从等可能性的角度设计公平游戏。
【教具准备】硬币、转盘、长方体橡皮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出示场景图:操场上很热闹,同学们都在操场上做各种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活动好吗? 1.引导学生看场景图,让学生描述场景中发生的活动。
2.让学生自己说出各活动的游戏规则。
问题1:
(1)你们知道足球比赛里,裁判抛掷硬币是为什么吗?(分配场地)
(2)用抛硬币的方法判断场地的分配公平吗?你能说出你的理由吗?
引导学生分析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总结:判断游戏公平性的方法就是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否相等。3.小组活动:每个小组抛硬币100次,分别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频率。并填写表格,写出分析结论。
把各个小组试验的情况汇总,进行分析,就可使结果更加逼近理论值。
教师总结:掷一枚硬币时,既可能出现正面,也可能出现反面,预先作出确定的判断是不可能的,在大量重复试验中正面朝上的频率,应接近于50%。为了验证这点,在概率论的发展历史上,曾有许多著名的数学家也做过这个试验,其结果如下:
因此,尽管在抛一次硬币时,我们事先无法确定它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但当我们大量重复抛掷一枚硬币时,二者出现的频率在0.5附近摆动,我们就认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是,足球比赛前采用抛硬币来决定谁开球的规则是公平的。
二、转盘游戏
师:同学们都玩过转盘游戏吗?(出示教具并进行简单操作,引导学生说出,各颜色出现的可能性相等,都是。)
出示场景图,问题:下面几位同学在玩什么游戏,他们在讨论什么?转盘在这里起什么作用?这个游戏公平吗?如果让你来设计这个转盘,你会怎样设计?
(1)学生回到问题,得到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比停在蓝色区域和黄色区域的可能性都要大,判断游戏不公平。
(2)学生分组设计转盘。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等可能性的角度来重新设计这个转盘,即将转盘平均分成三部分,红、黄、蓝各占,就可保证游戏的公平性了。
(3)根据设计好的转盘,预测转动80次后,指针可能会有多少次停在红色区域。
三、自己说一说,加深印象。
1.画面上的同学在玩什么游戏,他们的游戏公平吗?
学生描述游戏场景,分组讨论游戏的公平性。
2.6名学生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小强在一块长方体橡皮的各面分别写上了1、2、3、4、5、6。每人选一个数,然后任意掷出橡皮,朝上的数是几,选这个数的人就来当“老鹰”。你认为小强设计的方案公平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自己动手试一试,进行验证,选代表说明自己的理由,集体纠错。
总结:虽然橡皮各部分的材料是均匀的,但它的6个面大小不等,一个面的面积越大,投掷后朝上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小强设计的这个方案不公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一..留足时间,让孩子自主探究。
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是孩子主题品质得到发展的决定因素。孩子的发展是一个自主摄取、积极自主构建的过程,是一个孩子自身的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二不是一个任由外部随意塑造、被动的过程。
二、给予机会,让孩子尽情展示。
在上课之前,我就觉得孩子们其实对“统计与可能性”已经有着丰富的经验,会有自己的想法与自己的理解。一上课,我在黑板写下“一定、“可能”、“不可能”这样几个词语,然后问孩子们:说说你们怎么理解这三个词?果然,孩子们纷纷举手了。之后,孩子们又说了许多自己对这三个词的理解,不禁感慨孩子们的已有经验真是不可忽视。在这番交流中,孩子们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相信孩子们都能从中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第三篇: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学会初步的估测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多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台、学生尺、书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产生测量需要
师:今天,我们在这里上课用的桌子都是学校前不久刚刚添置的,现在学校还需要添置一批和它一样大小的桌子,你认为需要知道什么呢?
生:要量出课桌的一些长度。
引出尺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知识背景,设计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思考和探究中去。
二、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
(一)通过对比,认识尺的本质特征
1、投影出示老师用的尺,让学生仔细看看上面有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比较老师的尺和学生尺的共同之处,让学生自主寻找尺的本质特征,认识刻度0,刻度线和厘米,实现学生自主认尺的目标。
(二)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设计意图: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体验数学。教者通过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摸一摸、找一找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获得,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厘米的长度,形成了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更好地加深了1厘米的理解。
(三)自主认识几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认识1厘米并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几厘米。在教学“找几厘米”的过程中,不仅做到了方法的多样而且注意到方法的优化。
三、加强直观操作,体验测量的方法
测量物体的长一般从刻度0开始量,这样比较方便。当然从刻度几开始量也行。
师:小朋友已经学会量书签的长度了,那你能量出这三条线段的长吗?把你量得的结果写在括号里。学生拿出练习纸,量一量。
设计意图:测量三条线段的长,形成认知冲突,使“大约几厘米”的认识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三)自主尝试画线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验测量的方法。教师积极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学生自主参与学习。首先让学生独立去测量书签的长和宽,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学生自主探索出测量整厘米数物体的长的方法;接着在测量三条线段的长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使“大约几厘米”的认识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画线段中则放手让学生动手画,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个教学环节体现数学是活动的数学,教师重视加强学生的直观操作和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教者既充分肯定学生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又通过学生自己比较突出最简便的测量方法。
四、激发兴趣,培养估测能力
1伸出我们的食指,量一量它大约有多宽?(生量、汇报)这就是我们身上的尺。再量一量手掌大约有多宽?一拃呢?
2接下来老师想比一比小朋友的眼力。
设计意图: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估测能力。注重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积极开展同学间的相互评价。
五、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例如:量黑板的长觉得用学生尺测量很慢,怎么办?
要量学校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比较麻烦,怎么办?„„
这些问题可留给学生课后思考,为下节课学习“米”作铺垫。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在测量情境中发现新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品尝到应用本领的乐趣,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有用性。
教案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学会初步的估测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多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台、学生尺、书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产生测量需要
师:今天,我们在这里上课用的桌子都是学校前不久刚刚添置的,现在学校还需要添置一批和它一样大小的桌子,你认为需要知道什么呢?
生:要量出课桌的一些长度。
师:用什么方法来量呢?请同桌两个小朋友合作量一量。
①协商一下用什么方法量?②你是怎样量的?③量的结果是多少?
生:汇报。
师:大家想的方法真多呀!那为什么我们说的数不一样呢?(生答)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得到统一的测量结果,通常用尺来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尺。
二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
(一)通过对比,认识尺的本质特征
1、投影出示老师用的尺,让学生仔细看看上面有些什么?
生:拿出自己的尺,跟老师的尺比一比,尺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①尺上有许多数。②有许多竖线,并有长短。③还有“厘米”。(板书:厘米)
2、师:尺上面最小的数字是几?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3、师:尺上的这些线我们把它称为刻度线。然后教学刻度0。(课件闪烁刻度0)刻度
1、刻度
2、刻度3„„
“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时经常用它来作单位。
(二)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1、师:从刻度0到刻度1是多长?伸出我们的右手,用大拇指和食指在尺上比划一下1厘米。睁大眼睛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闭上眼睛想想。
2、你还能从尺上找出其它的1厘米吗?你是怎样找的?(学生自评)
3、师:小朋友们把1厘米记在脑子里,我们每人从信封里摸出一个一边的长接近1厘米的物体来。
生:①摸出边长1厘米的正方体,“每一边的长是1厘米。”
②摸出火柴盒,指着一边说:“它的长是1厘米。”
③摸出长约1厘米的图钉,“图钉的长是1厘米。”
4、你能不能从我们身边找出长接近1厘米的物体呢?(学生举例。)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找出了这么多长1厘米的物体!
(三)自主认识几厘米
1、那么在尺上你还能找出几厘米呢?把你找的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谁来说说你找的是几厘米?怎样找的?你们认为他找的对就鼓掌表扬一下。还有不同的找法吗?
3、大家用各种方法找出4厘米,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方便呢?
比较得出: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比较方便。
三、加强直观操作,体验测量的方法
(一)同桌合作交流,探索测量的方法
1、我们已经认识了尺,那咱们一起用尺来量一量好吗?
2、请小朋友听清要求:同桌两个小朋友先分工,一人量书签长边的长,另一人量短边的长。量好了两人相互交流一下你们各是怎样量的?量的结果是多少?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学生自评,表扬)
谁跟他量的结果不一样?你是怎样量的?(有意识找几个错误的量法)为什么从刻度0开始量?还有其它量法吗?量物体长度时,你想提醒小朋友们注意什么呢?(学生交流)
4、学生小结:测量物体的长一般从刻度0开始量,这样比较方便。当然从刻度几开始量也行。
(二)形成认知冲突,认识大约几厘米
师:小朋友已经学会量书签的长度了,那你能量出这三条线段的长吗?把你量得的结果写在括号里。学生拿出练习纸,量一量。
()厘米
()厘米
()厘米
(1)巡视发现问题。这个小朋友只量出一条线段的长度8厘米,你们同意吗?
(2)第二条线段是多长呢?
投影演示闪烁第二条线段:它有8厘米长吗?最接近几厘米?
比8厘米少一些,我们就把它的长称为大约8厘米。
(3)第三条线段呢?(学生自己量)比8厘米多一些,可以怎么说?
(评析:测量三条线段的长,形成认知冲突,使“大约几厘米”的认识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三)自主尝试画线段。
(1)小朋友学会了用尺量线段的长度,哪你能画出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吗?学生试着画一画。
(2)你是怎样画的?(生自评)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3)大家的画法不一样,但都是4厘米。
过渡:你知道吗?小朋友,在你们的身上也有尺呢!
四、激发兴趣,培养估测能力
1(1)伸出我们的食指,量一量它大约有多宽?(生量、汇报)这就是我们身上的尺。再量一量手掌大约有多宽?一拃呢?
(2)小结:食指,手掌的宽度或一拃的长是我们随身携带的尺,在没有尺的时候,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测量、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2接下来老师想比一比小朋友的眼力。
(1)请你先不用尺量,在心里估一估数学课本短边大约长多少厘米?记录下来。(生答)再量一量是多长?哪些小朋友估计的比较接近?你的眼力真好!
(2)先估一估自己文具盒长边的长,再量一量。把结果写下来。
谁来说一说你估是多少,量的是多少。
师:平时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时,也要养成先估测的好习惯。
五、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今天,咱们一起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现在你还想量什么物体的长?
好,你们可以在座位上量,也可以离开座位量,还可以跟小伙伴合作着量。
(1)教师巡视,发现测量中的新问题。
(2)学生测量后汇报结果。
(3)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共同讨论。
例如:量黑板的长觉得用学生尺测量很慢,怎么办?
要量学校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比较麻烦,怎么办?„„
这些问题可留给学生课后思考,为下节课学习“米”作铺垫。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在讨论交流中体验测量的方法。并在现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厘米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感受学习成功喜悦的同时,深深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四篇:蚂蚁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反思
蚂
蚁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会用文字等多种方法观察记录蚂蚁。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对蚂蚁的形态和行为特征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科学知识:知道蚂蚁的外形特征和行为习性。德育目标:体验到探究蚂蚁秘密的乐趣,昆虫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要和谐相处。
二、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准备:蚂蚁、放大镜、肉、苹果、米饭、奶糖、植物的种子、死昆虫等
三、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课前捉来的蚂蚁。
2、谈话:你在什么地方发现的蚂蚁窝?你用什么方法捉的?你捉了几种蚂蚁?在你捉蚂蚁时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3、讲述:在这节课里,我们将共同学习研究一些关于蚂蚁的知识。学习新课:(学生自主探究)
1、指导学生观察蚂蚁身体外形的特征。
(1)讲述:我们先来观察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在观察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顺序。在观察细小部位时,可以使用放大镜。
(2)学生分组观察并写好观察记录。(3)汇报观察结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①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②蚂蚁的头部是什么样的?头部长有什么?它们是什么样的?③蚂蚁的胸部是什么样的?胸部长有什么?它们是什么样的?④蚂蚁的腹部是什么样的?)(学生对蚂蚁比较熟悉,所以观察蚂蚁的样子对每一个孩子来说就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提问的时候就让那么后进生来回答)(4)小结:
蚂蚁有大有小,有黑色的、褐色的,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比较小,长有一对眼睛和一对触角,头下有口,口里有一对大“牙”胸部比较细,长着三对足,腹部是卵形的,可以明显地看到是
分节的。
(5)学生将观察结果写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2、研究不同洞穴中蚂蚁的相处情况。
(1)讲述:如果把在不同地方捉到的蚂蚁放在一起,你认为它们会怎样呢?(指名回答)
(2)学生分组合作。
①先把在不同地方捉到的两只蚂蚁放在一起,观察它们的反应。
②再多放几只试试(注意使不同窝里的蚂蚁数量不等)。
③如果把正在咬杀争斗的蚂蚁用水洗掉身上的窝味,再把它们放在一起会怎样呢?
④如果在同一窝中的一只蚂蚁身上洒上香料,会怎样呢?(3)汇报探究结果。
(提醒学生别忘了把蚂蚁放回到捉它的地方。)
3、研究蚂蚁的食性。(1)提问: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说蚂蚁喜欢吃什么?(2)蚂蚁究竟喜欢吃什么呢?(出示教材P6图片)
(对于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些孩子可能不一定知道,所以在提问的时候就让中上游孩子来完成。)
(3)分组实验(把苹果、米饭、奶糖、死昆虫等多种物品放在一群蚂蚁的周围,观察什么食物吸引过去的蚂蚁最多),并做好记录、统计结果。
(4)汇报实验结果。(5)小结:
像蚂蚁、蜜蜂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属于昆虫。
在我们的生活中属于昆虫的动物很多,他们有些是益虫,为我们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蜜蜂,可以传播花粉、为人类酿出香甜的蜂蜜,同时为我们绿色的家奉献了自己生命。也有些是害虫,如蚊子、苍蝇,但都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和小动物们和谐相处。
参考资料
1、蚂蚁:昆虫纲、膜翅目,蚁科昆虫的通称。种类甚多,有群居性,多型性,除雌蚁、雄蚁、工蚁外,有时还有由工蚁变型的兵蚁。大多数种类挖土筑巢,也有栖息在树枝孔穴中的。食性复杂,较低等的种类为肉食性或多食性,较高等的为植食性。有的种类能贮藏种子、培养真菌或收集蚜虫及介壳虫体上的密露作为食料。在室内常取食人的食物。蚂蚁因食性不同,有些蚂蚁是害虫,能危害农作物,有些蚂蚁是益虫,能捕食农业害虫。
2、蚂蚁的嗅觉:蚂蚁的触角上有司嗅觉的细胞,能感受各种气味的刺激。蚂蚁依靠嗅觉寻找食物,识别同类或异类、交流各种信息等,从而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有人做过实验,如果把蚂蚁的触角拔除,蚂蚁就不能正常取食物和及时发觉环境中的各种气味变化。
教学反思:
一、把握学生心理,顺水推舟、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生是好动的,特别是在有实验材料时。因为这个原因,上课前10分钟,我才通知学生去捉蚂蚁。看见有同学没有按照要求观察我故作责备地问他们“要你们观察蚂蚁,你们在做什么。”于是就产生了“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好一些”的疑问,这样的处理,既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又顺水推舟达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自然流畅。
二、课前准备了充足的材料以备不时之需
课堂是我提供给学生各种材料,例:水槽、硬纸板、泡沫、木块、各种食物、绳子、放大镜、透明叉子等,又考虑到不可能预先知道孩子们的思维会指向何方,所以在课前我同时准备其它备用材料,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这个设计是比较科学的。
三、学生探究活动中及时给予指导
学生在探究活动时,我回到了学生中间,作为引导者和鼓励者,在巡视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选择时机在学生中挑起认知冲突引发新的问题并做
进一步探究,例:在水中几个泡沫间搭上桥,会有什么反应?蚂蚁用什么方法来传递信息,蚂蚁怎样搬运食物等。学生则在一种民主、科学的气氛中,自由开展研讨,交流。
四、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我让每个孩子告诉全班他已经学到了什么最重要的事实和最重要的概念。每个孩子提出一个看法,我就问全班是否都同意。他们慢慢地学会对一个看法负责,而不是无端赞同每一个看法或者只是将老师的认可。学生小结石我保持了坚持中立,将全班都同意的小结写在黑板上。尽管事实比较少了些,但比较清楚。
同时教学中也存在了这些不足之处:对学生的当开始交流活动时,部分学生没有将注意力集中过来,这时我应该把材料从孩子们那里拿开,免得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因为材料总是比思维更容易吸引注意力的。交流时举手的学生人数很多,应该请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交流时,还应该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倾听,交流中,当孩子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应该提问:“你们对这些问题是怎么看的呢”引起全班同学的广泛思考。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改进。
第五篇:回顾与反思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有具体情境中,理解有理数及其运算的意义;
2、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4、经历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及能运用有理数及其运算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重点:
绝对值的概念和有理数的运算(包括法则、运算律、运算顺序、混合运算)是本章的重点。
知识难点:
绝对值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及有理数的运算是本章的难点。考点:
绝对值的有关概念和计算,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混合运算是考试的重点对象。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有理数的基础知识
1、三个重要的定义:
(1)正数:像1、2.5、这样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2)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号,表示比0小的数叫做负数;(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有理数的分类:(1)按定义分类:
(2)按性质符号分类:
3、数轴
数轴有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叫做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在数轴上的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所以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4、相反数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其中一个数就叫另一个数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互为相反的两上数,在数轴上位于原点的两则,并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
5、绝对值(1)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该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可用字母a表示如下:
(3)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二、有理数的运算
1、有理数的加法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加法的交换律 :a+b=b+a;加法的结合律:(a+b)+c = a +(b +c)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基本思路是:先把互为相反数的数相加;把同分母的分数先相加;把符号相同的数先相加;把相加得整数的数先相加。
2、有理数的减法
(1)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2)有理数减法常见的错误:顾此失彼,没有顾到结果的符号;仍用小学计算的习惯,不把减法变加法;只改变运算符号,不改变减数的符号,没有把减数变成相反数。(3)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步骤:先把减法变成加法,再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3、有理数的乘法
(1)有理数乘法的法则:两个有理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2)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交换律:ab=ba;结合律:(ab)c=a(bc);交换律:a(b+c)=ab+ac。
(3)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即ab=1,那么a和b互为倒数;倒数也可以看成是把分子分母的位置颠倒过来。
4、有理数的除法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0不能做除数。这个法则可以把除法转化为乘法;除法法则也可以看成是:两个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等于0。
5、有理数的乘法
(1)有理数的乘法的定义:求几个相同因数a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是一种运算,是几个相同的因数的特殊乘法运算,记做“
--”其中a叫做底数,表示相同的因数,n叫做指数,表示相同因数的个数,它所表示的意义是n个a相乘,不是n乘以a,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2)正数的任何次方都是正数,负数的偶数次方是正数,负数的奇数次方是负数
6、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关建是熟练掌握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及运算顺序。比较复杂的混合运算,一般可先根据题中的加减运算,把算式分成几段,计算时,先从每段的乘方开始,按顺序运算,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时要注意灵活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2)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一是要注意运算顺序,先算高一级的运算,再算低一级的运算;二是要注意观察,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以提高运算速度及运算能力。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非负有理数即是正有理数
B、0表示不存在,无实际意义 C、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D、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一定不相等
B、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一定不相等 C、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D、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3、绝对值最小的数是()
A、1
B、0
C、– 1
D、不存在
4、有理数中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一定是()A、1
B、0
C、-1
D、±1
5、(– 3)–(– 4)+7的计算结果是()A、0
B、8
C、– 14
D、– 8
二、填空题
6、(– 5)+(– 6)=________;(– 5)–(– 6)=_________。
7、(– 5)×(– 6)=_______;(– 5)÷6=___________。
8、-(-6)=_________;
9、平方等于64的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立方等于– 64
10、-4与它的倒数的积为__________。
11、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m的绝对值是2,则a+b=_______;cd=______;m=__________。
12、如果a的相反数是– 5,则a=_____,|a|=______,|– a– 3|=________。
13、若|a|=4,|b|=6,且ab<0,则|a-b|=__________。
课堂小结
同学们总结知识点,考点,交流
课后习题 复习题A组
板书 知识点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