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醛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

时间:2019-05-12 22:5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乙醛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乙醛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

第一篇:《乙醛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

《乙醛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安乡五中:覃峰

一、教材分析

醛是有机化合物中一类重要的衍生物,由于醛基很活泼,醛可以发生多种化学反应,在有机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各种含氧衍生物相互转化的中心环节。乙醛是醛类的代表物。本节课从乙醛与溴水的反应引出话题,采用了假设猜想的方法,推断出乙醛的结构,再与乙醇的还原性做对比,引出乙醛的氧化反应,从而得出乙醛更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与强氧化剂(KMnO4、O2等)反应,也能与弱氧化剂(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乙醛的结构,掌握乙醛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力目标】

通过乙醛的性质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渗透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观点。

渗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

乙醛的性质

四、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猜想、引发争论→批判性思考和探索→得出结论→再引导拓展中引发更多新问题

五.教学流程整体构架:

【实验】学生向溴水中滴入乙醛,观察现象:溴水褪色

【问】乙醛的分子式为C2H4O,根据以上实验现象说明乙醛分子有什么样的分子结构? 【问】:如果分子中含有C=C键,根据不饱和度,则分子还应什么键? 如何证明其分子中含有C-O-H键呢? 学生讨论得出:含有C=C键或C=O键 【学生讨论】:

向乙醛溶液中加入一小块金属钠,若冒气泡证明含有羟基。【实验探究】向乙醛中投入金属钠,结果无气泡。由实验现象得出乙醛分子中是否含有-OH 【课件展示乙醛结构】

对比乙醇的分子结构。认识分子中各个部分,指出乙醛的性质是由醛基决定的。

【分析得出】

乙醛分子中不含C=C键和C-O-H键,故含有C=O键。

【分析巩固】要求学生掌握乙醛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等。【展示乙醛样品】

一、乙醛的物理性质

【观察、总结】得出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易溶于水。【提出猜想】由乙醇催化氧化的实质是氧化a-H,那么乙醛能否像乙醇那样发生a-H的氧化反应呢?若能氧化,难易程度又怎样呢?

【实验并观察现象】

二、乙醛的化学性质

三、(一)氧化反应

1、将红热的铜丝伸进乙醛溶液。

结论:乙醛催化氧化的催化剂不是铜丝。

2、在0.5mlKMnO4溶液中滴入乙醛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溶液褪色.3、配制银氨溶液(弱氧化剂)并向其中滴入1ml乙醛水浴加热。

实验现象:产生银镜.方程式:

实验成功的条件:

应用:制镜工业.4、制氢氧化铜的悬浊液(弱氧化剂)并向其中滴入0.5ml乙醛加热.实验现象:

实验方程式:

实验成功的条件:

应用:

【得出结论】

乙醛能与氧化剂(KMnO4、O2、X2、银氨溶液、氢氧化铜的悬浊液等)发生氧化反应。其实质与乙醇一样是氧化醛基上的a-H为-OH。即-CHO---→-COOH

【检测与反馈】

一.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乙醛和银氨溶液的反应

2.乙醛和氢气的加成反应

3.乙醛催化氧化得乙酸

二.将1.8g某醛与银氨溶液反应,得到5.4g金属银,该醛是

三.下列试剂中,可用来清洗做过银镜反应实验的试管的是 A.盐酸

B.硝酸

C.烧碱溶液

D.蒸馏水 【教学反思】:

1、本课节以问题解决模式,由实验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假设、猜想和实验探究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由于课时时间的原因,完成该堂课的全部内容有一定难度,在处理过程中对实验的条件和方程式的书定要置于第二堂课进一步巩固。

第二篇:乙醛的性质

案例分析:乙醛的性质

(一)本节课的设计分析

1、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重点:乙醛的化学性质 难点:乙醛的氧化反应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新课标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乙醛的分子式、结构式及结构简式。2.理解乙醛的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

1.通过乙醛结构、性质的推导,体会有机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及“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2.通过乙醛与银氨溶液、氢氧化铜反应的分析过程,学会推理、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感悟化学服务于生活的价值。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

本节课是醛第一节课,采用教师设问启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师生交流,获得方法。本节课使用了多媒体投影、乙醛的球棍及比例模型、相关实验来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材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4、教学过程的设计

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课题引入阶段:创设情景,从一瓶失去标签的有机物出发,用其分子式推到其结构式的思想,请同学推导c2h4o可能存在的结构,从而自然地导入课题。

(2)定义探究阶段: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围绕七个问题,对教学重、难进行探究,层层深入,启动学生,积极思考。

(3)学以致用,解决具体问题阶段:通过4个随堂练习,将所学习的内容得以巩固。

(二)本案例课堂教学的特点

本节课以“情景—问题—活动”三个环节展开课,以“物质、结构、反应”串联课的内容。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利用学习乙醇时,利用其分子式推到其结构式的思想,也请同学推导c2h4o可能存在的结构。在学生“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同时本节课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在乙醛化学性质(教学重点)学习上,教师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而是把学习设置在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精彩成功的实验,主动解决问题。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又不断组织问题解决,层层推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效学习”。

(三)本案例课堂教学引发的思考

基于问题的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这是构建主义学习观的一个基本观点。问题式教学体现知识问题化与问题解决知识化的思想,以问题构筑教学的主

第三篇:《乙醛》的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乙醛的化学性质。难点是乙醛的氧化反应,尤其是乙醛与弱氧化剂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由于进行了充分合理的教学设计,课堂调控得当,学生合作与交流机会较多,本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思维积极,教学效果良好,本人课后体会不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要有针对性;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探索与发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充分体验、想象和思维。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本人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的实验能力还有待提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教师平时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训练和指导,进一步提高他们实验的能力,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2)学生化学用语的书写能力要加强训练。通过实验现象和氧化原理理解醛与弱氧化剂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3)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如何激发与推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发展区域得到发展,完成他们自己的知识建构,是教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4)在学完乙醛氧化性之后,可以把问题“乙醛能否使酸性KMnO4溶液及溴水褪色?”先提出,通过实验演示,继而研究的乙醛的还原性,可能更符合探究性的意味。

第四篇:《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节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一课时,教材75-76页例1。教学理念:

1、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强化主体意识。

2、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3、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验证、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正确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题。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准备:

每人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纸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大家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老师现在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出示课件)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1/3,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2/6。老三分到了这块的3/9。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师(稍微停顿一下):“同学们,你们能猜出来阿凡提为什么会笑,他给他们说什么了吗?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1说:“笑他们兄弟之间还六亲不认。” 学生2说:“兄弟之间应该和睦相处” 学生3说:“也许他们分得一样多”

学生4说:“同意学生3的意见,他们可能分得的一样多,阿凡提才笑呢。” ……

师:到底阿凡提说什么话呢?

“聪明的老爷爷用什么办法既满足儿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呢?阿凡提对他们三个又说了什么话?同学们想知道吗?学完这节课我们就清楚了。”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作为引子贯穿全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迁移旧知,诱发揭题 课件出示:120÷30=4 那么(120×2)÷(30×2)=(120÷10)÷(30÷10)=4 师:通过这题你想到了什么?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商不变的性质)

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旧知,这样设计也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找准新知的最佳切入点,为学生后面的联想和猜想巧设“孕伏”。] 师:我们知道了商不变的性质,又知道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那么在分数中是否也具有类似的性质?这节课我们就要研究这个问题。[设计意图:这种利用新旧知识的类比进行猜想的思维模式为:“比较——联想——形成猜想。”学生的实际猜想可能会观点不一.表达方式不同,或者不够完整,甚至是错误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的,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已经向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一)观察.操作.

“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同学们请你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袋,看看袋子里有些什么呢?(正方形)有几张?(三张)” ⑴请同学们拿出3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将其中的一张用对折的方法平均分成2份,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 ⑵再将其中一张用对折的方法平均分成4份,把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

⑶拿出最后一张纸平均分成8份,把其中的4份涂上颜色. 请大家把3张纸的左端对齐平放在桌上,观察比较:涂色部分面积的大小怎样?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学生会发现:3张纸条涂色部分面积的大小完全相同。

⑷如果把每张纸条都看作单位"1",那么第一张纸条涂色部分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第二,第三张呢?观察这三个数,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议一议.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后会发现: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可分别用1/

2、2/

4、4/8来表示.三个分数是相等的.(课件出示)(5)观察比较后引导学生得出1/2=2/4=4/8(板书)

(二)探索分数的规律

师: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我们知道这1/2=2/4=4/8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1/2=2/4=4/8这三个分数的大小也相等。这两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板书。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其中有没有规律呢?请同学们分小组学习讨论。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每个学习小组找出一组大小相等的分数,并想办法证明这组分数大小相等。

(2)思考:在写分数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汇报时会说出:

(1)1/2的分子、分母都乘2,就刚好是2/4,2/4分子分母都乘2,就正好是4/8 ⑵也就是说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上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⑶4/8的分子、分母都同时除以2,得到2/4,2/4的分子、分母都同时除以2,也可以得到1/2。

⑷也就是说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教师小结:“刚才大家都观察得很仔细,这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同,它们的大小却一样,那么,分子分母发生怎样变化的时候,它的大小不变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总结一下,好吗?”

学生汇报: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0除外。[设计意图: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合作想出了多种办法.体现了探索活动的多元化、开放性和创造性.并通过展示实验.报告、说明验证方法,培养了学生大胆交充、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汇报交流中使问题逐渐明朗化.最终验证了自己的猜想。]

(三)概括性质。哪位同学能把刚才我们观察的这一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学生根据刚才的探讨,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小结:像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的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板题)。

(四)深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刚才同学们都用自己的语言说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老师也总结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看看老师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是你说得好,还是老师说得好,为什么? 齐读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想一想为什么要加上“零除外”?不加行不行?

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商不变的性质讨论,为什么加“零除外”。教师小结:“以二分之一这个分数为例,它的分子、分母都乘0,则分数成为0/0,而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不能同时乘0;又因为在除法里零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也不能同时除以0. 所以一定要加上零除外。”(边讲边板书。)

(五)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的比较。在除法里有商不变性质,在分数里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你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学生交流:商不变的性质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而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五、新知运用

1、判断。(手势表示,并说明理由。)(课件出示)

(1)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2)把 15/20的分子缩小5倍,分母也同时缩小5倍,分数的大小不变。

(3)3/4的分子乘以3,分母除以3,分数的大小不变。(4)10/24=10÷2/24÷2=10×3/24×3。2、76页做一做1题(课件出示)

3.课件出示情境: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

4.想一想(课件出示)

(1)与1/2相等的分数有多少个?

想象一下把手中正方形的纸无限地平分下去,可得到多少个与1/2相等的分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旨在巩固新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课件出示)

1、这节课我们通过操作、观察等一系列活动,概括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请大家谈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思考: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那么,如果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还会不变吗?请同学们把这个问题带回去自己想办法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反思学习过程,不仅交流知识技能方面的收获,还着重让学生谈谈学习方法、情感态度方面的收获,有助于学生内化、优化认知结构,感悟探究方法和数学思想,体验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愉悦,增强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七、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提倡要关于创设情境,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而这些特征往往是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导火线。通过一段小故事导入,创设问题作为引子贯穿全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本节课时非常重要的。

二、营造氛围,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注重问题的探索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知识。通过互相交流,让人人都得到练习的机会;动手操作时,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本节课中就采取了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调动了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合作得以有效地进行。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素材,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求新知,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原教材先通过直观使学生了解1/

2、2/

4、3/6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虽然不同,但是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接着进一步研究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思考它们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最后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后面的约分、通分和分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正确的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题。

2、引导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说教学重难点:

(二)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难点:

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彩色笔等。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体现,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我打算通过“折、画、想、问、用”五个环节对教学内容作如下处理,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1.折--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二等分、四等分、八等分。

2.画--让学生用彩色笔在长方形纸条上分别涂出它们的一半,并用分数来表示。

3.想--1/

2、2/

4、4/8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你还能说出和“1/2”大小相等的其他分数吗?

4.问—从1/2=2/4=/4/8“中,你发现了什么?

5.用--用已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样安排教学有以下几点好处:

(1)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让学生通过动手折、涂,再用分数表示,这样既帮助学生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又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准备。

(2)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学生找和”1/2“大小相等的分数,以及和”2/3“大小相等的分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

(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交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思考问题,积极探问题,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复习迁移--设疑激思,获取新知--深化概念,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复习迁移。

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旧知识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首先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起发给每位学生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让学生折一折。把第一张纸条对折(也就是把这张纸条平均分成2份),把第二张纸条对折再对折(也就是把纸条平均分成4份),再把第三张3次对折(也就是把纸条平均分成8份)。接着,让学生画一画,用彩笔在等分后的纸条上分别涂出它们的一半。告诉学生,如果把每张纸条都看作单位”1“,问学生:你能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吗?(电脑显示三张涂色的纸条,学生分别用分数1/

2、2/

4、4/8表示。)

这一情境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复习了分数的意义,为下面导入新知识作好铺垫、迁移。并且在教学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爱动手以及直观思维的特点,激活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开端。

2.设疑激思,获取新知。

我在上面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一讨论以下问题:

(1)1/

2、2/

4、4/8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会说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

(2)你能说出与”1/2“大小相等的其他分数吗?你还能说出与”2/3“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如果学生写错或写不出,待得出分数基本性质后再写)

(3)从”1/2=2/4=4/8“中,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归纳,最后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并把这句话显示出来。)

(4)你对上面这句话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提出地”相同的数“中”0"必须除外。如果学生提出不出,就由教师提出问题: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行?为什么?)

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老师揭示课题)

这样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情感交融、和谐,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学习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深化概念,及时反馈。

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下面各式对吗?为什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

(1)3/4=6/8(2)3/8=12/2(3)3/10=1/5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6=()/36=8/12=2/()=()/24

四、板书设计

第五篇:《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大地中学 张聪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并会用两个定理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2.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观察、比较、猜想、论证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定理的发现及证明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

3.通过师生互动以及交互性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热情.

【教学重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探索与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在角平分线上任意选取一点的方法证明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以及两个定理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角平分线的定义:

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

叫这个角的平分线.

表达方式:

如图1,∵ OC是∠AOB的平分线,∴ ∠1=∠2(或∠AOB=2∠1=2∠2或∠1=∠2= ∠AOB).

2.角平分线的画法:

你能用什么方法作出∠AOB的平分线OC?(可由学生任选方法画出OC).

可以用尺规作图,可以用折纸的方法,可以用TI图形计算器.

3.创设探究角平分线性质的情境:

用两个全等的30º的直角三角板拼出一个图形,使这个图形中出现角平分线,并且平分出的两个角都是30º.学生可能拼出的图形是:

(拼法1)(拼法2)(拼法3)

选择第三种拼法(如图2)提出问题:

(1)P是∠DOE平分线上一点,PD、PE与∠DOE 的边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点P到∠DOE两边的距离可以用哪些线段来表示?

(3)PD、PE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投影)

二、探究新知:

(一)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1.实验与猜想:

引导学生任意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并在角平分线上任取一点,作出到角两边的距离.通过度量、观察并比较,猜想它们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用TI图形计算器实验的结果:

(教师用计算机演示:点P在角平分线上运动及改变∠AOB大小,引导学生观察PD与PE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用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得出猜想:

命题1 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证明与应用:

(学生写在笔记本上)

已知:如图3,OC是∠AOB的平分线,P为OC上任意一点,PD⊥OA于D,PE⊥OB于E.

求证:PD=PE.(投影)

证明:∵ OC是∠AOB的平分线,∴ ∠1=∠2.

∵ PD⊥OA于D,PE⊥OB于E,∴ ∠ODP=∠OEP=90º.

又∵ OP=OP,∴ △ODP≌△OEP(AAS).

∴ PD=PE

三、作业设计

反思:

一、重视情境创设,让学生经历求知过程。本节课引入问题教学的模式,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积极投入到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深层次参与,倡导同学们要学会用大脑去思考,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观察,用双手去操作,使学生言语与行动逐步起到自觉调控的作用,促进思维的“内化”,从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不足之处的反思:通过看自己的录像课,感觉自身的课堂教学还有很多地方有待于改进和完善。尤其是对课堂语言的锤炼,不仅仅是表达清楚,更要言简意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应停留在口头上,还要在实际操作时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下载《乙醛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乙醛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第二章对数的第二课时,此前已经学习了对数的概念和常用的对数。这节课要让学生完成对数的运算法则的学习,要求学生准......

    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利用两个点画出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结合图像,学生直观地初步感知一次函数中的k和b的几何意义......

    “氯水成分与性质”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知识的获取和学习过程,从微观的视角分析和解释氯气溶于水的宏观变化,把对宏观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对微观世界的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微观世......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摘要:以“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的教学设计为实例,帮助学生建构起“物质的组成,性质和用途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化学实验从定性到......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洛南县祖师中学 何爱琴 教材分析 本节课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P60-61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基本性质; 2、 能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 教材分析: 1、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及应用。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的过程,......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