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物质的量》 教学设计
高一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物质的量》 教学设计
【】高中学生在学习中或多或少有一些困惑,查字典化学网的编辑为大家总结了高一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学设计,各位考生可以参考。
高一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物质的量》 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概念多,理论性强,教学难度较大。本文尝试以三个 W 的处理为理念设计课堂教学。具体来说,三个 W 就是 What(什么)??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什么? How(怎样)??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及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Why(为何)??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在使用摩尔时,为什么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
【新课引入】以前一章刚刚学习的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分析对象,引出微观与宏观的对立关系:
2Na + 2H2O==2NaOH + H2 该反应式可以表示
⑴ 2 个 Na 原子可与 2 个 H2O 分子发生反应(2 个 Na 原子或 2 个 H2O 分子皆不可见、不可称??微观领域)
⑵ 46 g Na 与 36 g H2O 恰好完全反应(46 g Na 或 36 g H2O 皆既可见又可称??宏观领域)
【问题推出】一个方面,化学反应是在粒子的层面发生的;另一方面,人们研究化学反应需要在可见可称的条件下定量进行。如何将不可见不可称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与可见可称的宏观物质联系起来呢?(微观粒子??宏观物质)
【教师点拨】微观粒子因体积小而不可见、质量小而不可称。若集合一定数量(不妨设为 N 个)的微粒以增大体积和质量,则能达到既可见又可称的目的。那么,N 该为多少才合适呢?
【学生讨论】每小组点派一个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摆出矛盾,激发参与。同时让学生懂得新概念的诞生源于科学研究或解决问题的需要。
【教师讲解】同学们的见解并不统一。实际上,在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这里的 N 被规定为 0.012 ┧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并决定用摩尔作为计量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即 1 摩尔粒子为 0.012 ┧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学生活动】已知12C的质量为 1.9927 10-26┧,试计算 0.012 ┧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由两名学生上台演算)
【教师讲解】为了表彰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人们特将这个数称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 NA(板书)。刚才,大家通过计算得到了 6.02 1023这个近似值。
〖设计意图〗通过亲笔运算,加深对 6.02 1023这个数字的印象。
【指导填表】师生共同完成。(板书)物理量 表示符号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单位基准
长度
l 米
m
光在真空中于 质量
m
所行路程 1 / 299792458s 千克
Kg
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
时间
t 秒
s
铯最外层电子绕核运转 9192631770 次所用时间
电流
I 安培 A
热力学温度
T 开尔文
K
物质的量
n 摩尔
mol
0.012 ┧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发光强度 I 坎德拉
cd
〖设计意图〗明确物质的量与摩尔是物理量与单位间的关系,【练习讲评】① 5molO2约含有___个氧分子,___个氧原子;或含有__ NAO2,__ NAO。
② 3.01 1024个 H2O 分子的物质的量是__ mol;
③ N 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是__ mol;
【指导推理】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符号为 N)间的关系:(板书)n = N / NA
〖设计意图〗由学生在练习中自我发现规律,消除对化学公式的神秘感,增强探究学习的自信心。【学生活动】试比较以下各项的异同
① 6.02 1023,② 0.012 ┧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③阿伏加德罗常数 NA,④ 1 摩尔粒子的粒子数
【教师讲解】数字 6.02 1023虽然明了 , 但不准确。0.012 ┧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或阿伏加德罗常数看似表意模糊,实则 精确。阿伏加德罗常数 NA与 6.02 1023的关系如同与 3.14 的关系。
〖设计意图〗感悟化学中精确与模糊的关系,明确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涵。
【问题设计】 1molO2表示的是: A.氧气的质量 B.氧气的数量 C.氧气的物质量 D.氧气的物质的量 E.氧气的量
【教师讲解】物质的量是一个专用名词,不能拆开。(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
【问题设计】 1mol 氢约含___个氢原子。
【教师讲解】大家的答案有分歧。关于 1mol 氢中的氢,有的同学理解为氢分子,有的同学理解为氢原子。这种表达容易产生分歧,题目中的表示是错误的。因此,(板书)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如 2mol Na,1 molH+等.【问题设计】 1mol 稻谷约含___颗谷粒。
【教师讲解】 6.02 1023颗稻谷是什么概念呢?假如说有 6.02 1023颗稻谷,将它平均分给 12 亿中国人,每人可得约 1400 万吨。可见,将摩尔用于宏观物质,没有意义。实际上,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是源于微观粒子的计量不便而产生,因此它也只适用于微观领域。(板书)摩尔是微观粒子的计量单位,它所量度的对象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或它们的特定组合。如 1mole-,1.5 molSO42+等。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故设的错题,让学生明确使用摩尔应注意的事项,并理解其中的原因,使知识的获得顺乎自然。
【巩固练习】 1.正误判断:① 0.5 m olCO2② 1mol 氯 ③ 2molCuSO4④ 0.1mol 人.计算:① 3.01 1023个 H 的物质的量;② 2molH2O 中的 H2O 分子数;.填空: 1.5 molH3PO4分子中有__ molH,__个 P,__ NAO。
以上就是高一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更多考试资讯请继续关注查字典化学网!
第二篇:高一必修一:函数教学设计
函数教学设计
陈予武
北流市第九中学
教材分析 函数是贯穿整个数学课程的一个基本脉络.本节课是在学生前面学习了集合的有关知识和初中已经学习了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函数概念的高度抽象、概括和深化,是接下来学习映射、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奇偶性的基础.同时,函数概念的教学是对学生抽象概括、分析总结等基本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题材,对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重要作用.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函数学习中,只停留在对一些具体函数的感知,.学生的理解障碍有两个:一是符号的高度抽象性,二是函数理解有一定困难,所以要充分铺垫,循序渐进
中的任意性,学生对取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函数,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初步掌握换元法的简单应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感受、体验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借助数字处理器的思想理解函数的实质.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总结等基本数学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函数概念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由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使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的基础上,对数学的高度抽象性、概括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有进一步认识;通过课前预习、课上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由于函数概念中的“对应”本质是后继学习映射、函数图像与性质、指对幂函数等知识的基础,而学生初中对函数的学习是在“变量”观点下的定义,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函数概念的理解.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函数符号的理解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1)对照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函数概念,谈一谈两概念的相同点、不同点?(2)根据你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和生活经验,在你的身边找两个函数实例.(3)区间的有关概念
教学中并不急于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原因是预习题(1)函数概念学生理解肯定有偏差,通过预习能知道初高中两定义中相同字眼“唯一确定”就可以了,让学生理解不同角度“变量”与“对应”是不现实的,借此讲解概念效果不好;预习题(2)所找的函数让学生在概念学习后去自省自悟;预习题(3)区间的有关概念真正体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达到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2.情境导入:中考结束后,大家急切想知道自己的成绩,你是怎样知道自己的总分的?
通过电话或者是网络查询,输入一个准考证号得到一个总分,这是不是一个函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像初中函数那样关注成绩与准考证号这两个变量的依赖关系,研究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性;而是注重两个量之间的对应关系.高中数学的函数就是从对应的角度定义函数的.通过这一实例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消除了畏难情绪,为后继学习做好心理的准备.3.新课讲授:
问题1:中考成绩查询系统实质上就是一个数字处理系统,因此函数可以看作是一个数字处理系统,结合这个例子和预习情况你认为函数这样一个数字处理系统应包含哪几部分?
结论1:两个数据库和一个处理器.问题2:数据库有什么要求?处理器在处理过程中遵循的规则是什么?
结论2:前面一个非空数集,后面一个是由前面一个产生的.处理器在处理过程中遵循的规则(对应法则)是“任意”——“唯一”.这样降低了知识门槛,使学生觉得函数概念并不难,既便于理解,又帮助记忆,将函数看做数字处理系统,为下面讲解函数符号表示做好铺垫.使学生明白:函数不过是一个数据处理器的数学化.(函数是一个数字处理系统——实现函数概念的第二次认识)
问题3:分析教材第29-30页所列的四个实例,是否是函数?对应法则是怎样给出的?你是怎样检验任意给定实数,都有唯一确定的与它对应的?
结论3:(1)、(2)的对应法则是图像,(3)的对应法则是数表,(4)的对应法则是解析式;其中图像借助“画”,数表借助“查”,解析式借助“算”,为将来讲解函数的表示方法做好铺垫.交流讨论:分析课前自己找到的生活实例,判断是否是函数?(通过学生对自己和小组成员所找函数实例的辨析,让学生自省自悟,体会成功的愉悦,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问题4:通过以上学习谈一谈对“任意实数”和“唯一确定”的理解.强化:这两点是函数的核心部分.讲解:对应法则的给出形式多样,我们用“”表示,记作,实现了
就图、表、数的高度抽象概括.由以上分析可知,函数是它的处理器.就是一个数字处理系统,问题5:举例说明你在初中学过的函数的分别是什么?
这样让学生将一个抽象的对应法则变为可以看得见的具体法则,并且有的可以用解的必要性.(对
这析式表示有的不能用解析式表示,从而明确数学引进抽象符号一数字处理器的认识——实现函数概念的第三次认识)
练习与巩固:教材第33页练习A第1题
学生总结函数的概念并阅读教材第31页,小组讨论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并让小组代表发言,这是兵教兵的过程,又是对函数概念的内化过程,也是对函数概念的记忆过程.同时是对预习中函数值、定义域、区间等基础概念再一次强化的过程.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32页例1及第33页练习A第3题.教师强化解题格式,并小结求定义域的方法.例2.求函数,在处的函数值和值域.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适当点拨,简单总结求值域的方法.(针对初中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总结)
练习与巩固:教材第33页练习A第3,7,8题.例3.(1)已知函数,求,,;
此题从特殊的2到再到最后到,使学生明确数字处理器既可以处理一个具体的数,也可以处理字母和代数式.(2)已知函数,求
.此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交流,启发学生运用整体代换进行变形.练习与巩固:教材第33页练习A第5,6题.4.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完成):(1)函数的有关概念.(2)确定一个函数的两个要素.(3)如何检验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函数关系.5.课堂检测(活页练习): ⑴ 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函数:
①
②
⑵求函数的定义域;
⑶已知函数6.布置作业:,求
(1)教材第33页练习B第3,4题,教材第52页习题A第4题,习题B第1题.(2)预习作业:什么叫映射?映射与函数有什么关系?(3)提高作业:①教材第33页练习B第1,2,5题;
②若,求函数的解析式,并求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层布置作业,强化因材施教.板书设计:1)函数的有关概念.(2)确定一个函数的两个要素.(3)如何检验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函数关系.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还没活动评价
教学反思:(还没真正上课,下面是对比新旧教材得出的一些思考)1.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借助学生印象深刻的生活经历,将新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注意挖掘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再现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问题情景的设置形成逐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以问题解决为线索,引导学生主动讨论、积极探索.2.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强调在实践中完成学生自身知识的建构,并要求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有所感悟、有所创造.3.倡导课前预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能课前自主解决的内容课堂不讲,增加课堂容量,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理解教材,体会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由具体实例到抽象知识再用抽象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认知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化学必修2全部教案
高中化学 必修2全部教案
第一章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 ”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课时安排
第1节 元素周期表2课时 第2节 元素周期表3课时 第3节 化学键 2课时 本章复习2课时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周期表的结构;
2、初步掌握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镊子、小刀、滤纸、火柴、玻璃片、蓝色钴玻璃、小烧杯、酚酞试液、na、k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门捷列夫事迹介绍]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门捷列夫吗?他是干什么的?他的最伟大成就是什么?
生(齐声):知道!他是俄国伟大的化学家,他的伟大成就在于绘出了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师:非常正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 [板书]
一、元素周期表
师:结合刚才我们观看的门捷列夫事迹介绍,请同学们看书,并思考。
1、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作为标准来排列元素的?
2、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
3、哪种依据更科学呢? 生:看书、讨论 师:巡视
生1:一开始,门捷列夫对元素排列的依据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生2:现在编排的依据是核电荷数。生3:以核电荷数为依据更科学些—感觉是吧。
师:关于第3个问题,学习完本节内容之后,我们就会得出答案。[多媒体播放:元素周期表] 师[多媒体播放,11 na各数字的含义] 22.99 师:初中我们已知道原子的组成。[播放:原子组成示意图] 知道原子是不显电性的,现在又出现了“原子序数”,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关系怎样?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数一下na、c、o三种原子中的质子数、电子数。生:它们之间有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师(指幻灯片—元素周期表):请同学们认真分析、研究这张表看看(1)它有什么排列规律?有什么特点?(2)有多少横行,多少纵行?
(3)每横行、纵行所含的元素种类是否相同? 生(讨论):
师(巡视):倾听同学们的意见
生1:表排列比较乱——长短不一。而且表中各元素颜色也不一样。生2: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生3:每横行、纵行所含的元素种类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师(微笑):同学们观察很仔细,现在请同学们看书:什么叫周期?什么叫族?表中a、b、o的含义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板书]
一、元素周期表 1、周期表周期 三个短周期 四个长周期 主族 族 副族
ⅷ o族 [知识拓展] [多媒体播放: ⅷ族、零族介绍] [例题剖析] [例1].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1989年做出决定,把长式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从左至右改为第1~18列,碱金属族为第1列,稀有气体为第18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第15列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为r205 b. b.第2列元素中肯定没有非金属元素 c. 第17列元素的第一种元素无含氧酸 d. d.第16、17列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教师精讲] 据题中所给信息,对周期表族序号重新排列,但内容不变,因此,要熟悉原周期表结构,在原表中分析各选项是否正确。
答案:d [例题剖析] a.hf b.h30 c.nah d.h202 [教师精讲] 本题属较简单的信息题,利用信息,综合分析,可以求解;但是,有时对信息未理解,或理解不透彻,不妨试一试排除法,因为,选择题的特点就是提供了四个选项。利用排除法可减化思考过程,提高正确率。因此,同学们在解题时,要注意训练一题多解。
答案:c 师:在主题1,我们已经学习了na的性质,现象是本质的反映,客观是微观的体现。现在让我们从原子结构这一微观角度来研究微观结构与客观性质的关系。[板书]: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元素
师:请同学们看书p5,科学探究,并完成该表。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na、k在空气中燃烧]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实验二:na、k与h2o反应]请两名学生上台,在教师指导下,同时演示k、na与水反应。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并写出方程式 表
(一)na、k与o反应 +
表
(二)请同学们看书p6—p7。(多媒体展示:结论①②)
师:碱金属不仅在化学性质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物理性质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实验及表1-1推导出碱金属特理性质及变化规律。[知识拓展] 元素金属性判断依据:
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2、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化水物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单质的金属性越强。
3、可以根据对应阳离子氧化性强弱判断。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则单质金属性越强。[测题剖析] 【例题剖析】
【例3】 有某碱金属的单质和其氧化物的混合物1.98g,加入适量的水使成为氢氧化物后,得到氢氧化物为2.76g。求原来混合物中的碱金属的种类,和其单质、氧化物的质量各多少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我们学习物质结构理论的开始,请同学熟记表的结构,通过na、k性质比较,初步理解原子结构对性质的影响,形成利用实验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能力。
布置作业:教材:p11、t11、t12。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上网或查阅其它资料,了解门捷列夫原始周期表排列形式,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卤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了解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等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归纳、比较法:归纳总结卤族元素性质;
2、自主探究:探究卤素性质递变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卤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质量数、同位素、核素的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试管、烧杯、胶头滴管。新制饱和氯水、nabr溶液、ki溶液、ccl4、苯、溴水。[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素周表的结构,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画出一、二、三短周期表的示意图。[实物投影:2份同学的作业]请几位同学点评存在的问题。[推进新课] 师:在主题1中我们已经学过氯气的性质,请同学们画出cl原子结构示意简图。并在周期表中找到
氯元素所在的位置,卤族元素包含哪几种元素?
生:看书。翻阅周期表。
师:借鉴上节课推导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方法,结合已学过的氯元素的性质,根据教材提
供的卤素的原子结构,请同学们推测氟、溴、碘的可能性质,并比较与cl2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生思考分析,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理论推测是否正确呢?如何验证?可以通过实验验证。[知识拓展][多媒体播放: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1.非金属元素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也越强。2.形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也越强。3.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对应非金属元素非金属性也越强。4.置换反应
师:请同学们看书p8,卤素单质与h2反应,总结出变化规律。师:请同学们完成下表[实物投影仪投出表格,内容先用纸盖上] 表
(一)卤素单质与h 反应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证明k、na的金属性较弱,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证明cl2、br2、i2 的非金属性强弱。
实验1-1:教师演示,请同学认真观察,完成下表: 表
(二)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
同主族元素,从上→下,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元素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
属性逐渐减弱。
第四篇: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分类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分类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 [[[[归纳与整理] 1.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3.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思考与交流] 1.对于化学物质,如果按照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怎样分类?
2.对于化合物我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以产生哪些分类结果? [归纳与整理](2)树状分类法 12[[ [[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化学物质分成哪几类?每类物质具有哪些主要的化学性质?你的这种分类采取了哪种分类方法?
2.查阅有关资料,列举几个具体实例,说明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归纳与整理] 1.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化学分类中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回顾与总结]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化学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2)树状分类法 2.化学反应的分类
补充习题
1.农药波尔多液不能用铁或铝的容器贮存,是因为铁或铝能跟该农药中的硫酸铜发生化学 a2a3a4。a564224 cuso4+fe=cu+feso4置换反应
篇二:高中化学人教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教案
篇三: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案(2012-09-12)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编写、校对 费德军
学习目标:
1、了解分类的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学会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2、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实际应用。学习重点、难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胶体的性质。学习内容: [课题引入] 1.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很快就找到你需要的书?
2.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你能够迅速挑出你所需要的东西? 3.化学实验室如何摆放仪器和药品?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分类法:
定义:分类法是把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种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说明的一种方法。关键:找出正确的分类标准。
思考与交流一:以下物质的分类方式,依据是什么?(1)? ?na2co3,ba(oh)2?fe,h2,i2?h2,o2,co2(2)?(3)? ?mg,cuo?naoh,h2so4,k2so4?agcl,mg(oh)2,caco3 思考与交流二:从铁、盐酸、氧气、水、硝酸银溶液五种物质中选出一种或两种作反应物,按下列要求的反应类型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
(1)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交叉分类法
练习1:对于na2so4、na2co3、k2so4、k2co3这几种盐如何分类?
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的局限,往往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其中一种是交叉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练习: 按物质所属类型连线:
na2so4 硫酸盐 na2co3 碳酸盐 k2so4钠盐 k2co3 钾盐
小结:交叉分类法——对事物按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3.树状分类法
练习2:世界上超过3000万种物质如何研究?请根据学过的分类知识将物质分类,并将下列物质归类。si、na2co3、co2、naoh、粗盐、al(oh)
3、al、空气、cuo、hcl、h2、h2so4、baso4 思考1:初中学过那些有关物质类别的概念? 思考2:请大家用已有知识对上述概念进行分类,并用图示把这些概念的相互关系表示出来?
??是否是同种元素组成纯净物? ?? ?组成成分是否单一 ??? 物质? ?混合物??? 小结: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__________。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_____________;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__________。2.分类:(1)当分散剂为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可以把分散系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与交流三: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3.胶体
(1)fe(oh)3胶体的制备:取1个小烧杯,加入25ml蒸馏水,然后将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滴入5~6滴__________________。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__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练习3:请写出制得fe(oh)3胶体的化学方程式。(2)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鉴别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强光通过胶体时,胶体粒子对光线产生_____作用,从与光线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作业] 1.na2co3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a.na2co3是碱 b.na2co3是盐 c.na2co3是钠盐 d.na2co3是碳酸盐 2.交叉分类,hno3应属于
①酸 ②氢化物 ③氧化物 ④含氧酸 ⑤难挥发性酸 ⑥强氧化性酸 ⑦一元酸 ⑧化合物 ⑨混合物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④⑥⑦⑧ c.①⑨ d.①④⑤⑥⑦ 3.盐是一类常见的物质,下列物质通过一定反应可直接形成盐的是 ①金属单质 ②碱性氧化物 ③碱 ④非金属单质 ⑤酸性氧化物 ⑥酸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⑤⑥d.全部 4.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金属材料都是导体,非金属材料都是绝缘体 b.用激光笔检验淀粉溶液的丁达尔现象 c.棉、麻、丝、毛及合成纤维完全燃烧都只生成co2和h2o d.向煮沸的1 mol/l naoh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制备fe(oh)3胶体 5.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属于纳米级的是
a.溶液 b.悬浊液 c.胶体 d.乳浊液 6.用下列方法来制备胶体,能够得到胶体的是 a.将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bacl2溶液和硫酸相混和并振荡 7.nacl、cl2、naclo、cl2o5、hclo4是按某一规律排列的,下列物质系列中也完全按照此规律排列的是 a.na2co3、c、co2、co、nahco3b.na2s、s、na2s2o3、so2、h2so4 c.nh3、no、n2、no2、nano3d.p2o5、h3po4、na3po4、na2hpo4、nah2po4 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立刻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a.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ccl4是一种化合物d.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9.单晶硅是制作电子集成电路的基础材料。科学家预计,到2011年一个电脑芯片上将会集成10亿个晶体管,其功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的多,这对硅的纯度要求很高。用化学方法可制得高纯度硅,其化学方程式为 :①sio2 + 2c si + 2co; ②si + 2cl2 sicl4; ③sicl4 + 2h2si + 4hcl。其中,反应 ①和③属于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0.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l~100nm之间 b.能透过滤纸c.呈黄色 d.呈红褐色 11.2009年2月1日国家实行牙膏新标准,对牙膏中成分的探究要用到许多化学知识。
(3)牙膏中的摩擦剂碳酸钙可以用石灰石来制备.某学生设计了一种实验室制备碳酸钙的实验方案,其流程图为:
石灰石――→生石灰――→石灰水
①高温
②加水
③加na2co3溶液
――→碳酸钙
请写出上述方案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所属的基本类型.① ; ② ; ③。
第五篇:《鸿门宴》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司马迁和《史记》;(3)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过程与方法:(1)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分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典型的细节描写;(2)通过阅读人物传记,掌握归纳人物个性及与历史事件的关系的能力;(3)体会学习叙事线索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1)正确分析项羽失败的个人原因和历史原因;(2)正确评价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预习目标:
1、结合工具书通读全文,扫清语言、文字上的障碍,了解故事的大概情节。
2、了解司马迁与《史记》和《鸿门宴》的故事背景。
3、提问并思考。
(1)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2)阅读第一段思考:刘邦与项羽的矛盾因何而起?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这是一场宴会,美酒与佳肴,欢笑与舞蹈,掩饰着凶险与阴谋;这是一场战斗,忠诚于被判,机智和勇气,演绎出有关生死的惊心动魄;这是一部大片,刀光和剑影,明争与暗斗,上演着改写历史的生死时速;这是一段历史,成功与失败,悲壮与苍凉,诉说着无情与沧桑!这就是经典历史故事《鸿门宴》。
二、检查预习,整体把握
1、通过学生齐读、个别读等方式,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
2、播放朗读录音带,学生正音辨形。
3、背景介绍:
学生介绍自己通过工具书了解到的有关司马迁、《史记》的知识和《鸿门宴》的背景。教师总结概括。司马迁: 《史记》:
4、回答课前预习的问题(1)(2)。
三、串讲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读课文,翻译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内合作,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并标注疑难点。小组提出组内疑难点,教师引导大家一起释疑解难。串讲翻译的过程中同时梳理文言知识:(一)通假字
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坐——座:置之坐上。
(二)古今异义 山东:古指()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非常:古指意外的变故。今为程度副词,很不一般。河北:古指黄河以北地区。今指黄河北部的一个省。河南:古指黄河以南地区。今指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婚姻:古谓儿女亲家。今指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三)词类活用 1.名问用如动田:
(1)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2)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3)籍(登记,动词)吏民。
(4)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干。(5)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6)道(取道,动向)芷阳。2.形容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3.意动、使动: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2)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3)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