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目标 李嘉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目标
龙头中心小学 李 嘉 康梦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目标 龙头中心小学 李 嘉 康梦力 摘要: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不仅指出了课堂活动的方向,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影响到新课程的实施。本文结合教学实例,指出了当前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教师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目标。关键字: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目标
正文: 随着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我们的英语课堂中,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获得语言能力而设计,如果活动缺少了应有的教学目标的指向,活动主题偏离了教学目标,再好的教学形式也不能收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重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实施教学目标主题提出的原因: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系统,课堂教学中学与教的过程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也就是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很多,如课堂教学 的目标、内容、结构、过程、方法、评价以及课堂教学的情景、语言和教学技能等。在新课改背景下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系统工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而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教师需要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1.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英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准确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英语知识。虽然,新课程走进校园已多年了,毋庸质疑,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学生以及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然而,在深入课堂听课时发现,如何让英语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仍值得我们英语教师需要探讨。
2.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探讨
(1)研究课程标准,认清当前任务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的编撰遵循了什么规律。只有认识这些要求我们才会做到不迷失方向,让学生自主发展成为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通过努力,学生要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人。只有认清当前的时代特点,认清时代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认清大纲的具体要求,才能正确地发挥自己的职能。
(2)认真研读教材,把握知识深度广度
研读教材,以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来说,新旧版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新的知识体系完全打破了原来的知识呈现模式,而以“模块”取而代之。既体现了人的共性发展需求,又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只有把教材研究透彻了,才能在日常教学中践行这些要求,落实教学的有效性。
(3)增强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发展水平
只了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生有什么样的爱好,那么又应该有什么样的导入,如何联系实际;学生知识水平如何,那么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起点;学生能力水平如何,那么又应该设置什么样的问题;等等。这些细节,都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意义
1.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的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
2.课堂教学目标的意义
教学目标是建构一堂好课的第一要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应关注教学目标的设定。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进程。教学目标才是课堂的“指挥棒”。
教学目标要体现人文性,课堂教学目标就是实现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教学目标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应该根据班上下层学生设计出基本目标,由此再考虑教学目标的开口,即“保底不封顶”,真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原有水平和能力得到发展。
三.教师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目标教学:
1、打造精品教学设计,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设计应以问题为中心,重点突出,难点层层展开,层层深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研究能力、攻关能力;提倡相互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在自主学习和合作研究中探究问题,得出结论,从面提升学习能力,得到相关知识。
例如教学one„„the other,学生会依据汉语的思维把它们记成one......other。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来思维,我教学生唱“Two Little Black Birds”。
Two 1ittle black birds sitting on the hill.
One named Jack and the other named Jill.
Come back Jack,come back Jill.通过学唱这支歌,学生轻而易举地就掌握了这一短语。
2.创造激励性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创设教学情境和活动,适时设置问题,激起参与欲望,提高参与程度。如趣味导入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趣的开场白,生动的故事,再配以投影片、录音机等所承载的视听材料、影视歌曲、电影录音剪辑等,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民族小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着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
3.重视过程评价,及时信息反馈
积极的评价对于学生是一种正强化,以后他们将会出现更多的我们所期望的行为。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等创设心理情境,教师亲切而充满肯定的目光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课堂上,教师要注意鼓励和表扬学生。
4.落实面向全体原则,优差兼顾面向体
要做到优差兼顾,最佳途径就是实施分层教学。要重视每一个学生,让的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不遗弃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提高他们,挖掘他们的潜能。因为班级的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可能处在同一水平,所以内容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我们四1班学生两级分化,所以作业布置可分为A、B、C三级作业,即A级作业面对优秀生,他们完成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再力争完成综合性广、概括性强、灵活性大的练习;B级作业面对中等生,在他们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后,再练习一般综合题;C级作业面对学困生,重点布置与教材相关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训练,并适当减少数量,降低难度,对基本题进行强化训练。这样一来,优等生满足了更高的求知欲,中等生减轻了心理压力,有了“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的机会,学困生也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上增强了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5.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在知识呈现的过程中,要利用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传统地,可以利用板书,当然更可以利用多媒体。
(1)可以多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多媒体等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
如在教授教室里的东西时,我请学生们指着自己身边的东西来一一跟读chair, desk, teacher等单词,利用身边的实物使抽象的声音与形象得到很好的结合。当在教授学生打招呼时,我又利用了多媒体这一资源,用动画生动呈现了“Hello!” “Good morning.How are you?”的场景,来帮助学生理解。
(2)可以利用游戏、角色扮演等创设真实生活情境。
如在教授“What time is it?”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老狼、老狼几点了”这一儿童常做的游戏。先由教师当Mr.wolf,其他学生一同来问:What time is it? 学生根据Mr.wolf回答的不同时间来做不同的事情,再由学生来扮演Mr.wolf进行游戏。学生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涨,这一新授句型的练习率和面都很广,整节课都在学生大声地问答中进行,效果非常理想。
(3)实物呈现法
呈现实物,则可让学生有更切实的感受。当讲授到一些实物名词时,不是“纸上谈兵”,空空焉无所依托,而是“真枪实弹”,切切然有物可触。例如:讲 bag, watch, pen , pencil, pencil-box, pear, banana等,则呈现书包、钢笔、手表、文具盒、梨子、香蕉等实物,并指着实物让学生读出相应的英语单词来。并且把食物或小型的学习用具奖励给课堂上表现得好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行为加以及时的肯定。这样,寻常之物发挥了不寻常的作用,教学的效果也好得多。
一个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最终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通过教学效果来衡量。如果学生学习经过学习后反馈良好,基本达到了目标的要求,说明目标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情,是有效的。如果实施的结果与预先的设计相去甚远,那我们要回归到最初的目标,反思什么地方设计得还不合理,下一步应该如何去改进。通过设计——实施——反馈——反思——再设计不断地循环操练,教师的目标设计的能力一定会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1、韩福德;刘尊武;;课堂教学目标刍议[J];中国学校体育;1986年05期
2、郭志超;;优化自然课堂教学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1990年08期
3、邵伟康;期望理论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J];上海教育科研;1991年05期
4、傅维利;课堂教学与师范生从师素质的提高——兼论如何寻求提高学生从师素质的新思路[J];教师教育研究;1991年06期
5、陈芝英在《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6、冯焱在《浅谈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7、刘明东、陈喜贝在《新课改下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探讨》
8、王沁在《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第二篇:教师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目标?(l龙头 陈丽君)
内外兼修,优化教学目标
—教师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目标?
龙头中心小学 陈丽君
前苏联著名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最优化教学”的首要前提。苏霍姆林斯基甚至把教学目标比喻成一堂课的灵魂,认为它反映教师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要取得哪些进步与发展的期望与追求,“课的一切方面、组成部分和阶段都必须服从它”。可以说教学目标是教育工作者的核心与灵魂,教学目标理应成为教师教学工作关注的焦点与研究的重点。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教学目标”这一教学的灵魂时时被教师们无情地忽视与抛弃。从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目前课堂教学中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多种多样,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较大是其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目标呢?
一、增强目标意识
使每一个教师都充分认识到,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没有明确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低效的。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按教学目标抓主线、抓主体、抓重点、抓关键,使教学全过程的每个步骤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现教学活动偏离了既定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能有意识地自觉地加以调控、修正,切忌“写归写、教归教”,防止目标与过程的脱节, 只有这这样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确保课堂教学低耗、高效。
二、整合优化教学目标。
以现行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为依据,按照整体性、有序性和适度的原则,从 知识本身的结构、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学生认识发展中去分析,把握整体中各部分的特点及其发展脉络,把握各年段各章节教学要求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通盘 考虑合理安排,整体部署。在制定每一个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时必须做到 :
1、目标结构 “合理化”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总体数学教育目标的三维体系只是一个宏观的导向性意见。我们在具体落实到某一节课时,其微观性教学目标的制定就不应刻意地墨守成规,也不必象“平均主义”似的面面俱到,而应当主次分明、有所侧重,甚至作出一些符合学情、教法等实际情况的取舍。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理解,不同的教学对象,就会有不同的教学定位,从而形成不同的 教学目标表达形式。具体来讲,就是厘清目标层次,从上至下分析教材。
2、目标指向“明确化”
溯本求源地拟定“数轴”的课堂教学目标,虽然在目标结构方面做到了有理有据,但是“了解”、“理 解”、“体会”等目标动词毕竟是基于课程目标的高度去刻画,这样的目标设计未免过于内隐,也不够具体,不具备可测性,因此对教学过程的指向性不强。所谓内外兼修,就是在溯本求源的基础上,将内隐 的教学目标足够外显,使其更加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和可测性更强。
3、目标要求“适切化”
有些教师由于不能系统、全面地掌握教材, 在把握各项教学要求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上有一些偏差, 确定教学目标的能级水平时,存在着要求偏低或要求过高的情况,所以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要照顾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教学课时,有效制定目标。
4、目标功能“健全化”
教学目标是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起着指导作用 , 因此具有导向功能。另外,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了合理 的度量标准,以此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的水平,随时显示出其到达的程度。如果发现学习失误和教学缺陷及时矫正,以调节后继教学精力的投向。因此教学目标还具有诊断和调节的功能。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 对教学目标 是否适时到位,具体落实,往往缺少必要的反馈。由于缺少全面、及时的反馈检测,无法确定达标的情况,因此也就不可能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及时修正教学目标 , 进行必要的补偿性教学。
三、在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中 ,加强信息反馈,及时修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制订教学目标必须适度,必须充分考虑到目标的合理性、层次性和可行性 ,并能准确预测预期目标的达成度。另外,教师还应充分认识到 ,适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优化控制得以实现的。教学中应该通过设计和教学目标相对应的一些反馈练习(口头的、书面的、操作的), 形成多向完整的反馈系统,通过反馈信息,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及时评价,并及时矫正, 使教学目标能在不断调整中得到具体落实。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不但重要,而且必要,在教学中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不但能强化训练学生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培育有独特价值观、个性特点和独特思维的全面发展型的高端人才。
第三篇:艺术教学如何更好地设计和整合教学目标
结合自身经验,如何更好地设计和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践,应该和三个维度的整合,应该形成一个有机的联系,所以课标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意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体现。三维目标各有各的规定性,老师在理解它的时候,在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的时候,应该把它统一成有机的整体,来加以关注。不然的话,过分的突出哪一方面或者忽视哪儿一方面,都可能给教学带来一些偏颇。教学目标的整合:第一:无论你的课堂怎样设计,你都要紧紧围绕着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始终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老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用脑、用耳、动嘴、动手去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作为非主课的美术课,兴趣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创设良好的美术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美术实践活动,在师生互动中寻找快乐。应该尽量把美术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美术活动,包括美术欣赏活动、美术表现活动、美术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美术知识糅合到美术活动中,让学生顺带学习。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美术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美术基础教育的核心在审美。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美术就必须: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教师的备课是尤为重要,要求选择立意美、情景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的歌曲或乐曲进行教学。美的美术就像磁石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其感受到审美的愉悦。
教学设计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学习教学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忽视教学设计,则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教学走弯路,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比如美术教学目标要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实现三维目标体系的建立。从美术课程的角度来说,教学目标具有的功能有:明确美术教育发展方向,提示美术教育计划要点,提供美术学习经验方法,确定美术教育评价基础。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对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教学的整体安排。在实施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不是通过讲授来实现的,而是伴随着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进程,通过实践活动中的切实体验、感受、思考而潜移默化地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现代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心理的分析和研究,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最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整合教学目标即三维目标的整合。那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统一呢?
一、转变观念 理解内涵 理清关系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新课程确立的三维目标,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为本位的现状,而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倾向。教师应切实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素养教育先进理念。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既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又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训练,不能顾此失彼。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的价值取向,而不单纯是一种教学评价要求。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时,要对各方面教学目标进行整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教与学的发展。
二、确立恰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学习科学基础知识,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发展探究能力和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任,是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确定“知识与技能”目标时,应根据基础教育自身特点和时代发展的特色及学科特点,确定那些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依据课程标准重新界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概念,要把握好课程所处位置及其与前后内容的关系,重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切忌“揠苗助长”、目标过高,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实施,都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手和合作者。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三、经历过程 强化体验 促进三维目标的融合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关注教与学的过程。体验是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又是伴随于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之中,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就要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如果没有过程的体验,知识与技能将停留在记忆性层面,学生很难有对方法的感知,更难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领悟。
四、改变评价方式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目标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的涵养。要构建有特色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综合运用“档案袋评定”、“成长记录评定”、纸笔测验,教师点评、学生的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这样的评价体系是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的,有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评价方式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增强了自信,促进了学生在原有知识、能力基础上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
以上是我对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设计和整合教学目标的一些浅见,我觉得要使“三维”教学目标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我们应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新课程提出的教学课程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自觉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以及美术课程的施教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让你由衷的感到:当老师真好,当美术老师更好!!刚从师范学校毕业,每每踏上梦寐以求的讲台时心情都是无比的激动,那个讲台让我饱尝了教学生涯的酸甜苦辣,发生了无数个让我无法忘记的故事。
还记得那是我刚踏上讲台的第一课,面对着四十多双初中二年级学生稚嫩又略显成熟的面孔,说实在的,当时真的有些不知所措,大脑一片空白了,课下备得好好的课一时也不知讲什么了,记得当时只是匆匆的让学生翻开书自己欣赏书中的图片,然后自己尽快调整好状态给学生讲课,一节课下来弄得自己是手忙脚乱,手心都是冷汗,当我宣布下课时,学生一下子都围了过来,问这问那有的还说喜欢我这个老师,还有的对我的范画称赞不已,我的心乐开了花,一扫原来的紧张情绪,心想当老师真好,当一个美术老师更好,那时我就决心要做一个好老师,做一个让学生都喜欢的美术老师,我做到了,嘻嘻!!
第四篇: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和修订
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和修订
教学设计基本要素可大致分为: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要想完成一篇优秀的教案设计必须按照以上要素来进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1.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
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学习内容,提供学习指导。
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我们如果能按照以上两点来进行教案设计,那你们的教学设计一定是很好的,要修订的地方一定很少,如果有修订的地方我们就按照以下的方法进行修订,那我们的教案设计一定会很优秀了。首先必须确定方案是否需要重新设计,还是只作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一般来说,如果下列几条中有一条不符合要求的就必须重新进行设计。
1.教学目标不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或不切合学生实际。
2.教学目标正确,但教学过程设计(如选择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不能达到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教学过程的设计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不符合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不符合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需要一个鲜活的课堂。备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备课组的智慧,集中集体优势,因材施教。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因材施教”至关重要。因而,在备课过程中,要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适宜他们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省时高效。此外,在教材内容处理的过程中,还应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前沿信息,并加以筛选、整理、加工,变成学生所需要的和感兴趣的,这样你说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要想使学生听你讲,就需要讲的精彩,需要平时的积累,锤炼自己的语言。所谓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一、教学策略的选择
1、善引导,一堂好课,导语设计至关重要,它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走进本节课学习的殿堂。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同样的,一个好的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吸引学生学习的魔法棒。因而,在英语教学中,可选用与教材相呼应的英文歌曲,英语小故事,英语幽默等作为导入部分,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巧设疑,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人的思维活动是与一定的问题和任务相联系的。思维从问题开始,又深入到问题之中,没有问题,没有任务,就不会产生积极性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在授课中就要不断地设置疑点,设置思考题。通过提问,可以把学生带入一种“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心理状态,求知欲强烈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求知欲的一种重要途径。
3、勤训练,养成学生思维的习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循序渐进地训练,同时辅以适量的习题进行训练,每节课结束后都应该配以一定的练习,但练习的设计要精心筛选,而课程标准是最好的依据,题型也要灵活多样。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运用和强化,使学生养成善于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的思维习惯。习惯的力量是伟大的,一段时间以后一定会看到效果的。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当前,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对读书普遍感到厌倦,基本上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挥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基础。多媒体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声音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但多媒体只能是教师手中的演示工具,不能取代教师。所以应合理、周密地安排教学过程,做到既有利于教,更有利于学。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自终地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指导性讲述和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动地相结合,以求视听并举,相辅相成。
2、寓教于乐
(1)游戏竞赛教学法
德国教育家斯多克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游戏竞赛教学法,使每个学生都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参与语言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们自觉地、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在欢乐中愉快地接受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创设真实的环境 在教学中, 教师尽可能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般交际情景和实用交际情景, 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扮演不同的角色, 进行语言实践, 从而将枯燥的内容融入到有趣的情景教学之中, 寓教于乐。
总之,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变化,这也应该是我们教师的功夫。因此,评价要及时、恰当、适度。
第五篇: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
武夷山市兴田中学原晓锋
关键词: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探究式教学提问式学习法
内容摘要: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进行了探讨,主要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基础教育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课程改革的一大方向。本文就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实践提一些肤浅的认识。
探究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亚里斯多德说:“思维从问题和惊讶开始。”在以往的历史探究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于把学习内容巧秒地转化为问题情景。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角度新颖,设计巧妙,切中要害,要趣味性、启发性,但这时却忽略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在这几年的历史教学中,我一直在尝试进行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提问式学习法”,是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向老师提问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些时间由学生向老师提出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或无法解决的难题,由老师当堂回答;如果是比较容易回答或者是可以展开的问题,就启发学生来回答或进行讨论,最后再由老师总结。
一、营造探究氛围,启发学生提问
学生是好奇心最强的人,弗洛伊德认为:“小孩子的好奇心在不知疲倦地提问题中显示出来。”学生在发新书时,一本本地翻着看,兴趣盎然,喜新和好奇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好奇时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是最强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是最活跃的,就连后进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否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对教学质量和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学生能否有探究欲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营造探究氛围的前题。
首先我们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任何压制、抑制、独断都会窒息学生的探究意识的萌芽。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放下架子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倾听学生心声,甚至向学生学习。只有尊重和信任学生,给学生自尊自信,使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学生才能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勇于探究,勇于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
其次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观察、记忆、想象、诸种能力迅速发展,能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和进行推理论证,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以往只有教师向学生提问的方法,要安排一定的课堂时间、采用多种启发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提问题。如:在《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课文中讲到“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通商,关闭了其它海港„„”时,启发全班同学思考这里有什么疑问,比如说“为什么在采取了闭关政策后还留了一处通商”。由于是由浅入深的启发,1
学生初步懂得了应该提问什么。因此在《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教学时,学生提问:为什么林则徐在广东禁烟,而不在其它地方禁烟呢?由此可见,教师的启发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学生提问
初中学生不仅有好学、好问、好胜、好表现自我的心理特征,他们还常以成人自居,要求对各种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还有喜欢被别人肯定、表扬的特点。斯金纳在“强化原则”中指出:“如果努力会获得成功并获得奖赏,将会继续努力。”因此在学生提问后要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在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时,我常会给学生表扬和鼓励。当学生提出符合课文内容的问题时,我会说“你的问题很棒!”、“谢谢你这么精彩的问题!”、“这也正是老师想问的”等。对一些提出不合理问题的同学,我会说“你已经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再想想看。”或“你的问题虽然不是很全面,但你已经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了。”对少数提出错误问题的同学,我也不会去挖苦讽刺,一句“谢谢你,说出了大多数同学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给了他一个很好的保护自尊的理由。这些亲切的语言慢慢消除了学生羞于表白自已观点、害怕失败的心理障碍,克服了胆怯心理,敢于大胆探究。
同时在课堂上由科代表负责登记每个学生的姓名和所提的问题,凡被登记次数五次的学生于期末考试的成绩中加上三分,五次以上的每次可再增加一分。学生们看到自己的姓名被登记,所提的问题被认可,而且还有分数奖励,感到的是一种自豪和荣誉。因此课堂上学生都非常积极地提问,还担心没被老师叫到;课后还要到科代表那里看看自己有否被登记,次数对否,努力学习的风气慢慢形成了。
许多爱提问题的学生同时也是爱回答问题的学生,连一些不擅长提问题的学生也乐于回答问题,使学生们有一个各尽所能和获得荣誉的公平竞争机会。
三、点燃求知“火苗”,寻找学习乐趣
课堂的学习很活泼,课外的阅读也应该很活跃。只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才能活跃学生的思路,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教师要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欲望,指导学生学习的道路和方法,学生才会明确学习目标和掌握学习方法,才能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我在教学中经常介绍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丛书让学生阅读,一些与历史相关的电影让学生观看,并对自学的方法加以指导。同时还要求学生在自学中做好读书笔记,将个人的疑问和思考记录下来,先在同学中展开讨论,实在难以理解和难以统一意见的再向教师提问。学生兴趣被激发后不仅在课堂上踊跃提问,争先回答,而且在课余时间里经常讨论得热闹非常,甚至“面红耳赤”;不少学生还对某个专题展开了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写成文章贴在班级的学习专栏中;学生还自发组织了学习小组,负责开展课外活动和记录。学生们不仅在热烈而轻松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还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获得了成就感。一种富有成效的、积极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形成了。
四、结合学生实际,培养探究方法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学生的探究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方法指导。学生在发挥自身主体作用的同时,如能依靠教师的正确指导,探究活动就会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实效性,避免了盲目性、随意性,从而大大减少了无效劳动,少走弯路,提高了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如:
1、比较探究。运用比较法进行探究活动对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多角度认识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中外历史进行比较性研究可以深化、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体味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如在讲述欧洲封建国家时,可以让学生对比欧洲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在讲述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可以对比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异同。讲述新航路开辟时,可以对比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异同。讲述明
治维新时,可以对比日本和中国两次近代化运动的不同结果及原因。同类型的历史事件通过比较研究,更能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如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美国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的比较,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改革的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等。
2、合作探究。学生在探究历史问题过程中,碰到疑难性问题时可以合作解决。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共同劳动,互相帮助,创造出一种比个人效力总和更大的学习效益。在合作探究中,要尽力营造尊重民主的、有批判性的讨论,让学生倾听别人的见解。在讨论中学生既学会了发表个人见解,又能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反思自己的认识。合作探究方式之一是生生合作。如在探究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问题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两人一组,按朝代顺序,相互启发。合作探究方式之二是小组合作,通过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使探究问题更深入全面
总之,探索意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在历史教学中能重视、保护、诱发、激励学生这种天性,将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并为学生今后继续独立学习打下基础。事实证明,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成绩也明显地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