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前幼儿数学活动设计与指导》试题及答案
2012------2013学年秋季学期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期末试题
姓名: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0.5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前儿童计数能力的发展一般经历了那些阶段()A.口头数数——说出总数——按物点数———按数取物.B 口头数数—— 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C.口头数数————按物点数———按数取物——说出总数
D.说出总数——按物点数———按数取物——口头数数 2.小明现在刚好5岁,请问他大致属于数概念发展的那个年龄阶段()
A对数量的感知动作阶段
.B.数词和物体的数量间建立联系阶段
C.数词和物体的数量间建立联系和数的运算初期的过渡阶段
D数的运算阶段
3.选择学前儿童数学的依据不包括()A舍弃不科学的、不系统的知识 B符合学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 C.适合幼小衔接的需要 D培养技能和习惯
4.作为专门的数学教学活动有益延伸是()A孩子日常社会生活————付费、数楼房车次等 B家庭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 C.分组数学游戏活动 D数学区角活动
5.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能力目标包括()①、发展数学认知能力 ②、技能探究能力
③、数理逻辑思维能力 ④、解决日常数学问题的能力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6.以下哪个特点不是分组教学活动所特别注重的()A综合性 B趣味性 C.目的、计划性 D自然性.处于3----4 岁儿童,在几何形体的认知方面的特点是()
A认识长方形、正方形 B能对平面图形进行配对
C.对相似的平面图形进行比较、找出不同与相同 做到图形守恒、不受大小、颜色和位臵的影响 8.儿童辨别空间方位的难易顺序是()A先左右、再前后、最后认识上下 B先前后、再上下、最后认识左右 C先前后、再左右、最后认识上下 D先上下、再前后、最后认识左右
9.进行分类教育要求时,对大班的要求是()A学会按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 B能够按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
C能按某一特征进行肯定与否定的分类 D掌握“分开”、“分成”、“合起来”等词
10.以下不属于学前儿童数概念形成的标志的是()A能够进行各数群间的等量、互补和互换 B掌握10以内数的实际含义 C掌握十以内数的组成 D掌握十以内相邻数的关系
11.幼儿园中班与幼儿园小班比较,新增加的教育要求是()
A基数概念教育要求 B序数教育要求 C空间认知教育要求 D时间认知教育要求 1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包括()
① 从简单到复杂 ② 从具体到抽象 ③ 从被动到主动 ④ 从零散到体系 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3.什么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及归宿()A教育形式、教育目标 B教育目标、教育内容 C教育目标、教育手段 D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14.学前儿童形成数概念的核心是()A掌握10以内的数序 B掌握10以内数的实际含义 C接触20以内的数
D掌握10以内数的实际含义
15.假如幼儿能进行1到5的正逆排序,那说明幼儿(A是中班的幼儿
B理解了数量关系的中的可逆关系 C满足了中班的教育目标要求 D明白了数的守恒)16.小星自编了一道应用题“小雨上午吃了两块糖,下午吃了许多糖,他一共吃了多少糖?”存在的错误是()A.条件不清楚
B.结构不完整
C.内容不符合生活逻辑
D.问题不明确
17.在认识“三角形”活动中,老师使用不同颜色、大小的三角形,并用不同方式摆放,其目的在于()A.对图形进行比较 B.渗透图形守恒的教育 C.让幼儿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 D.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18.幼儿能以自身为中心判断左右却不能以客体为中心判断左右这主要是受()A动作能力发展的局限 B语言能力发展的局限 C想象能力发展的局限 D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
19.幼儿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数学活动时教师如要评价每个幼儿选择和操作材料的情况此时收集评价资料的最好方法是()A临床法 B测试法 C作业分析法 D观察
20.早期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儿童基本的()A.数学能力
B.数学知识 C.数学素养 D.数学方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前儿童学数学的特点包括()A逻辑思维特点 B学习数学心理的特点
C依靠外部操作和用具体实物的特点 D数学概念和技能学习的特点
2.判断儿童数概念发展的程度可从哪几方面来看()A计数能力、数序的掌握 B基数概念、抽象数概念 C数的守恒、组成
D数的分解、组合的掌握程度
3.以下哪些是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A学习加法比减法容易 B从逐一加减到按数群加减 C从抽象到具体
D从感知动作水平加减直接到概念符号水平4.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A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结构 B让儿童动手操作 C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D联系儿童实际、重视个别差异
5.现实生活是学前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源泉,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让幼儿()A萌生对数学的主动求知和探索 B体验和发现数学 C活学活用。回归生活
D因材施教、帮助其建构数学知识
6.每个活动都有个名称,那现有的数学活动名称一般有哪些形式命名()A生活化命名 B学术化命名 C教育目标命名 D孩子特点命名
7.在写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目标时,作为老师应从那几个具体目标入手()A认知 B情感 C社会性 D个性发展
8.在制定数学教育目标时,应考虑()A儿童身心发展水平
B社会的发展和数学学科特点 C教师教的特点
D儿童的习惯和家长意愿()
9.以下属于幼儿园中班理解数量关系的教育要求的是(A理解包含关系 B理解传递关系 C理解守恒关系 D理解可逆关系
10.以下属于学前儿童教师“教”数学的方法的是(A启发探索法 B归纳演绎法 C图示建构法))D讲解演示法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1.什么是数学能力 2.什么是变式守恒法 3.什么是三阶梯教学程序? 4什么是量?
5什么是学前数学教育评价? 6什么是归纳演绎法? 7什么是游戏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
1.简述学前儿童基数概念发展体现的几种不同发展水平2.简答学前儿童基数概念发展的规律 3.简答学前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特点 4.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 5.请简答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6.请简答教师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时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7.请简答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的主要途径 8请简答学前儿童排序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1.请论述在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数学教育目标上是如何体现递进性的? 2.请设计一个关于图形守恒的教学活动。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
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答案
1—5:BCDDA 6—10:CBDCA 11---15 BDBDB 16--20 :ACCDC
二、多选题:
1—5 :AB AC BC ABCD ABC 6—10:AB ABCD ABD CD BD
三、名词解释
1.数学能力是指儿童在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对事物数量形的认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连锁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
2.是指通过数量的变式训练使学前儿童形成守恒认知结构的教学方法。
3.是指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中,根据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思维发展的三级水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前儿童认知能力递进式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外部感知运动智力逐渐内化为形象表针智力以至达到词语概念智力的过程。4.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的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
5.学前数学教育评价是以学前数学教育为对象,对其效用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6.是指学前儿童运用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进行推理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7.它是根据儿童好动的天性,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儿童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儿童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
四、简答题
1.第一种水平:不理解有多少物体的提问 第二种水平是:不完全的数数和基数关联 第三种是:完全的数数和基数关联 第四种是:最后一个数词规则 第五种是:儿童不完全的基数反应 第六种是:儿童真正的基数的反应
2.①儿童基数概念的发展是一种渐进的过程 ②儿童基数概念的发展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 ③儿童基数概念的发展依赖于感性的经验 ④儿童基数概念发展的社会性建构
3.①学前儿童的思维以具体性和形象性为主要特点 ②学前儿童掌握数概念不稳定,还没有完全形成数量守恒概念
③学前儿童接收和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较差,有待提高 ④数学教育的幼小衔接,主要反映在数学能力方面的不足 4.①激发学前儿童认识和探索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的兴趣(情感和态度目标)
②引导学前儿童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数、量、形、时间、空间的感性经验。(学习数学知识方面的目标)
③培养学前儿童观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数学能力,并学习独立自主选择数学活动的内容和检验数学活动的错误控制能力。(解决日常生活数学的目标)
④培养学前儿童正确使用数学操作材料进行数学活动的数学操作技能探究能力,爱动脑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技能和习惯的目标)
5.①数学素养是21世纪儿童必备的科学文化素养之一 ②数学教育能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数学教育能满足学前儿童的认知需要 ④能顺利解决幼小衔接的瓶颈问题 6.①创设良好的动手操作环境 ②加强对学前儿童操作过程中的指导 ③灵活选用不同类型的操作活动
④善于总结和提升操作经验,对操作活动进行综合评价 7.① 数学教学活动 ②分组数学游戏活动
③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活动 ④数学区角活动
8.① 3岁学前儿童在完成排序任务时,带有很大的游戏性、任意性和不稳定性
② 4岁学前儿童往往用分组比较法,进行5的排序 ③ 5岁学前儿童排序时,具备一定的目测能力。开始进行10的排序
④ 6岁学前儿童进行10的排序时,目测能力提高并自学利用简便的排序方法。
五、论述题 答案:
1.在感知集合教育要求上,小班的分类教育要求是:探索物体特征,学习讲述物体的异同;区分1和许多的教育要求是:能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
幼儿园中班分类教育要求是:学习按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计数和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二元
分类。学习“分成”“分开”“合起来”;比较两组物体数量关系的教育:学会对应比较法:重叠法、并放法、连线法 幼儿园大班的分类教育要求是:学会按物体某一特征进行肯定与否定的分类。同时从两个角度或二维来分类。2.在基数教育要求上。小班是感知个数在5以内集合中的每个元素;中班是学会10以内数的顺数和倒数和达到数目守恒。大班是学会100以内的顺数和倒数,认识三个相邻数的数差关系。
3.几何形体的教育要求是体现的递进性是:小班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并在生活中找出和图形相似的图形。中班是认识长方形、椭圆形、梯形、正确说出图形名称,进行图形转换。大班是认识长方形、圆柱体、能够正确说出名称并学习等分形体。
4.在量上体现的递进性是:小班运用大小和“长短”等词,说出那个最长等。中班是进行量的区分、比较、排序。大班是能够按照量的差异进行10以内的正逆排序,初步感知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
5.在空间认知上体现的递进性是:小班是能说出以自己为中心的上下方位,中班是辨别以自己为中心的前后方位。大班是区分并说出以自己身体为中心的左和右。
6.在时间认知上体现的递进性是:小班是理解早晨、晚上、白天、黑夜的含义。中班是理解今天、昨天、明天的含义、大班是学会看钟表上的整点和半点的时间。
7.在理解数量关系上体现的递进性是:小班是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和一一对应的关系。中班是理解邻数关系、等量关系、守恒关系、可逆关系。大班是比大班锁互补、互换。包含、传递、函数等。
在小班、中班、大班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上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其都体现了一种递进性。
2.设计图形守恒的教学活动如下 活动名称:图形守恒
活动目的:①复习三角形名称及特征三条边和三个角,知道不论大小颜色有什么不同只要有三条边和三个角都是三角形。②能从周围的环境中找出与三角形相似的物品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活动准备:几何图形学具盒内装不同颜色、大小的三角形和图形各若干和彩色铅笔每人各1盒练习纸每人1张。教师用三角形图1张。教师尽可能在环境中布臵上三角形物品如三角锦旗、彩旗、三角形的画等。彩色粉笔若干黑板一块。
活动程序与方法:1.步骤复习:三角形 ①操作感知。教师在黑板上画1个三角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如果儿童答不出。教师先不要告知三角形名称应让幼儿通过以下操作感知自己得出经验。如果有人能说出三角形名称教师应再问为什么叫它三角形呢?接着让幼儿从自己的学具盒中取出1个和黑板上一样的图形请他们仔细看看并用手指抚摸它的面和四周边缘想想它是什么样。
②讨论。请几位幼儿分别叙述自己看和摸后的感受。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视情况提出以下问题教师手指沿1条边描画这是什么?必要时教师可告之这叫边再指1个角问这是什么?角有几条边?几个角?请几位小朋友分别指出并数给大家听。③小结。幼儿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说这叫三角形为什么叫它三角形呢?因为它有三条边、三个角。它们都是三角形。①挑出三角形
a.操作。请幼儿从自己的小盒里把三角形都找出来。b.讨论。这些图形都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它们的颜色、大小、样子都不一样都叫三角形吗?可提示幼儿看看它们的角再看看它们的边是不是一样多是不是三角形和颜色有没有关系?和大小有没有关系?和三角形的摆放方法有没有关系? c.小结。经过讨论让幼儿认识到是不是三角形和颜色、大小和怎么摆都没有关系只要有三条边、三个角都叫三角形。②看看它们都是什么图形 a.教师出示三角形图或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出各种不同颜色和形状的三角形
自由活动时间可使用小几何图形卡片作自由拼图游戏等。
第二篇:幼儿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试题
《幼儿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试题A
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幼儿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考试方式:考查;开卷。
班别: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判断题(请将“√”或“×”填在题前括号内,每题1分共20分。)
()
1、所谓社会性,就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对社会的认识。()
2、幼儿社会化的过程,又称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就是幼儿逐渐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
()
3、幼儿的交往活动可以分为与同伴交往和与成人交往两大类。
()
4、人际关系的交往质量、成人对幼儿的态度、照顾、引导都是帮助幼儿发展积极的社会行为的必要条件。()
5、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较低,还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自觉的道德行为。()
6、个性和社会性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所以,个性发展好的幼儿难以社会化,社会性发展好的幼儿缺乏个性。
()
7、在幼儿园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比较大的是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
8、同伴关系可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甚至大于家庭的影响。
()
9、同伴交往就是与同年龄的伙伴交往,有了年龄差异就不能够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了。
()
10、自我意识是幼儿社会化的核心,幼儿因自我意识而产生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
()
11、幼儿的自我意识,是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与环境因素、人际交往、参与活动等无关。
()
12、教师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意识,以保证创设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环境,有目的地组织教育活动,并随时注意自身态度、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
13、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中与同伴、师长的多种交往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与日常生活无关。()
14、从时间角度,《纲要》中的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可具体分解为学年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日目标及活动目标。
()
15、从教育范围角度,《纲要》中的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可具体化为大班、中班、小班的教育目标。
()
16、用移情的方法理解他人,或只用语言来设定情境让幼儿通过想象来体验别人的感受,对小班幼儿来说是很难奏效的。
()
17、社会行为可以分为亲社会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幼儿年龄小,没有反社会行为,只有亲社会行为。
()
18、社会情感可以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幼儿无忧无虑,只有积极情感,没有消极情感。
()
19、开展社会教育时,教师一定要给幼儿实践的机会,要让幼儿发现、感受、练习、巩固,避免僵硬的说教或脱离幼儿生活经验感受的主观安排。()20、观察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请将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前括号内,每题1分共15分。)
()
1、“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 因素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A、父母家长 B、社区环境 C、家庭环境
()
2、“有样学样”的现象说明 因素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A、成人 B、社区环境 C、大众传媒
()
3、一个4岁幼儿说“我可勇敢了!”问他为什么?他说“老师说的。”这表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 特点。
A、自我评价的依赖性和被动性B、自我评价的表面性和局部性C、自我评价的情绪性
()
4、一个4岁的孩子说:“我是好孩子!”问:“你为什么是好孩子呢?”他回答:“我吃饭吃得好!”这表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 特点。
A、自我评价的依赖性和被动性 B、自我评价的表面性和局部性 C、自我评价的情绪性
()
5、在情绪情感发展方面,有的幼儿过分逞强好胜,不能忍受哪怕很小的挫折,主要是 造成的。
A、年龄太小不懂事 B、心理发展还不成熟 C、家庭环境和成人的态度
()
6、幼儿容易产生退缩、攻击、说谎、性别倒错、破坏等消极行为,以下几个原因当中最为直接的是。
A、年龄太小不懂事B、心理发展还不成熟 C、早期成长的环境不好(主要是人际环境)
()
7、幼儿社会教育的道德教育部分,应以 为重点内容。
A、激发道德情感B、形成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习惯C、培养道德意志
()
8、“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具体教育内容属于 的内容范围。
A、爱家乡 B、爱祖国 C、爱集体
()
9、“了解清洁工人的工作,懂得他们的劳动给大家带来方便和愉悦,懂得尊重这些人以及他们的劳动成果。” 这一具体教育内容属于 的内容范围。
A、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B、对自我的认识 C、对周围人的认识
()
10、“学会轮流、谦让、合作、协商”,这一具体教育内容属于 的内容范围。
A、游戏规则 B、家庭生活规则 C、社会公共场所规则
()
11、“知道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知道犯错误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这一具体教育内容属于 的内容范围。
A、社会行为 B、社会认知 C、个性
()
12、成人要求幼儿做一件事,他不一定真正掌握了这件事情的意义,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境可能还是不会按照要去做。只有当他自己在生活中主动做了,才能说他真正掌握了社会行为规范,比如:吃饭前洗手;整理图书和玩具„等等。这一现象表明幼儿社会学习具有 的特点。
A、无意性 B、兴趣性 C、实践性
()
13、一位教师经常利用饭堂工人送饭菜的时机提示幼儿“饭堂师傅做出的饭菜真美味,我们要谢谢师傅”,这一做法体现出教师善于根据幼儿社会学习 的特点来开展礼貌教育。
A、随机性和无意性 B、长期性和反复性 B、兴趣性和差异性
()
14、有些幼儿会模仿电视节目上的男女交往的行为,如搂抱、亲嘴、说要和某某结婚„„等等。如果你是老师,你的处理办法是。
A、一笑而过不了了之 B、驳然大怒批评禁止 C、保护好奇心引导正确认识()
15、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言“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这句话提示我们开展幼儿社会教育要注重遵循 原则。
A、正面教育 B实践性C、生活性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纲要》在社会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提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和说教”;“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社会教育)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这对于教师开展幼儿社会教育很有指导意义。请问:这些文字具体提示了教师应当从哪些方面怎么做?请概括出来。
2、角色游戏是指幼儿以假想的方式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社会生活的活动过程,也是幼儿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请问:通过这类游戏,幼儿可以获得的社会学习经验有哪些?
3、请说说什么是行为练习法,教师在使用行为练习法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至少列举五个方面)
4、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怎样遵循正面教育原则?
四、分析题(25分)
1、乐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游戏时学会了分享玩具,但是回到家后,处在一个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环境中,他又轻易地形成了独占玩具的行为方式。——请问:(1)乐乐的行为体现了幼儿社会学习的什么特点?(2)了解这一特点之后教师应当注意怎么做?(共5分)
2、认真阅读大班社会教育活动《欢欢喜喜母亲节》设计方案,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共20分)。
(1)在这个活动方案的“活动目标”中,哪一条目标是认知目标或情感态度目标或能力方法目标?请在目标后的括号内写明。(3分)
(2)在这个活动方案的“活动过程”中教师主要运用了哪几种社会教育的常用方法?请写出方法名称并写出具体表现的环节内容。(6分)
(3)参照这个活动方案的活动目标,拟定大班社会教育活动《我的好爸爸》的活动目标,写在下面的格式内。(6分)
活动名称:大班社会教育《我的好爸爸》 活动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4)假如请你设计大班社会教育活动《我的好爸爸》,你认为《欢欢喜喜母亲节》这一活动方案的设计思路有哪些可以借鉴运用?列举2-3个方面并简单说明理由。(5分)
附活动方案
大班社会教育活动《欢欢喜喜母亲节》
活动目标:
1、积极准备并乐意参加母亲节的庆祝活动,感受温馨的节日氛围。(目标)
2、为妈妈送上充满浓浓爱意的“亲亲妈妈爱心盒”,表达对妈妈的爱。(目标)
3、在游戏和制作活动中知道妈妈爱自己,自己爱妈妈,加深母子亲情。(目标)活动准备:
1、把前几次活动积累下来的作品装在一个盒子里,取名为“亲亲妈妈爱心盒”。
2、制作并张贴大海报,制作邀请函请妈妈参与活动,讲清时间和地点。
3、布置活动场地:(1)制作背景画面——欢欢喜喜母亲节;(2)座位安排——内圈为小椅子,外圈为大椅子,母子一一对应入座;(3)准备茶水、点心、纸巾、幕布、手印画材料等;(4)人员分工:迎宾员、招待员、主持人,迎宾员佩戴绶带,招待员戴工作帽,主持人简单化妆;(5)音响设备及抒情音乐。活动过程:
1、迎接妈妈。由迎宾员引领妈妈们入座。
主持人:我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因为我们有妈妈的爱。我们天天享受着妈妈辛勤的付出,在妈妈的呵护下快乐成长。现在,我们已经是大班的孩子了,今天,在母亲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好好地为我们的妈妈服务吧。(请幼儿端上准备好的饮料、点心等,让妈妈们品尝,并与妈妈们自由交谈。)
2、演唱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
主持人:今天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是妈妈们的节日,让我们把最美的歌声献给妈妈。请听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集体唱2遍。)
3、亲子游戏。游戏一:宝宝的呼唤
教师:请所有的妈妈上来,背对大家。老师任意摸一位宝宝的头,这个宝宝就叫两声“妈妈!”,如果妈妈听出来是自己宝宝的叫声,就请举起手来确认并找到宝宝拥抱宝宝。(游戏进行约5分钟)游戏二:妈妈的手
教师:刚才妈妈听到了宝宝的声音,都能猜出谁是自己的宝宝。现在,请宝宝来找找自己的妈妈。请妈妈站在幕布后,将手伸在幕布外面,小朋友上来仔细观察,找一找哪双手是自己妈妈的。等所有的人找到以后,主持人会将幕布拉开,小朋友看自己是否找对了。(游戏分批进行,每个幼儿都找一双妈妈的手。)
4、亲子制作:大手牵小手。
教师指导妈妈和孩子先后在纸上印上手印,使其部分重叠,然后沿轮廓剪下手印,制作成“大手牵小手”,写上“某某和妈妈”。
5、给妈妈献爱心。
主持人:为了迎接母亲节的到来,我们小朋友一直在想办法为妈妈准备节日礼物。这是一份非常有意义的礼物,我们把自己亲手制作的很多作品精心收集起来,装在这个盒子里,我们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亲亲妈妈爱心盒”。现在,请大家将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吧!(音乐响起,孩子们给妈妈送上“亲亲妈妈爱心盒”,并与妈妈互相拥抱,一起观看盒中的礼物,享受爱的快乐。)
6、集体朗诵儿歌《妈妈,我爱你!》。
在音乐伴随下,教师组织全班幼儿一起朗诵师生共同创编的儿歌《妈妈,我爱你!》一遍。(在静静的夜晚,我依偎在你身旁。/亲爱的妈妈,你叫我快快长大。/你说花儿开了,草儿绿了,外面的世界真美好。/我说来了,来了,我是你的小宝宝。/妈妈的怀里最温暖,是你把爱给了我。/让我大声地对你说:“妈妈,我爱你!”)
活动延伸:
1、全体妈妈和全体幼儿合影。
2、孩子和自己的妈妈合影。
(选自《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第3期大班社会教育主题活动《亲亲妈妈爱心盒》之活动四)
《幼儿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试题B
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幼儿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考试方式:考查;开卷。
班别: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判断题(请将“√”或“×”填在题前括号内,每题1分共40分。)
()
1、幼儿在没有成人直接引导的情况下,能主动地以观察模仿的方式学习周围环境中能引起他注意的各种事物。
()
2、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等都是综合的多样的,应当有机联系而不是截然分割。
()
3、幼儿的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师的任务,与家长无关。
()
4、幼儿社会教育应与其它领域的教育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如:给班级科学角的植物浇水,幼儿既能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又能形成关注自然的情感并培养责任意识。
()
5、随机渗透的教育是指教师利用日常生活、区角和游戏活动、节假日等对幼儿进行社会化教育的过程。()
6、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开展社会教育可以在以下生活环节进行:来园、离园、午睡、洗手、进餐、上厕所、以及值日生劳动等。()
7、幼儿园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就是指上课。
()
8、幼儿社会教育的谈话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言语沟通,而在于教师在活动前要明确谈话目的和主题,谈话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要更为突出,以引导幼儿朝着某一方向发展。
()
9、讲述活动可以比较适合幼儿获得不可能直接感知的社会知识经验,而且在进行过程中应尽可能结合电教手段、故事、图画或情境表演等多种方法来帮助幼儿理解。
()
10、情境教育和扮演活动都是“假”的,不利于幼儿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因此不宜采用这种形式开展社会教育。
()
11、直观形象法在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具体采用的方法有:参观法、示范、范例法。
()
12、游戏化方法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游戏活动教育化、教育活动游戏化。
()
13、故事的形式是语言领域的活动方式,不可作为社会教育的方式,以免混淆。
()
14、开展社会教育时运用讨论法要求幼儿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小班和中班初期,应以教师的议论为主,由幼儿适当补充即可。
()
15、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谈话结束后,教师不必做小结,以免影响幼儿的主动思考和深化认识。
()
16、强化法就是教师采取强迫的方法,要求幼儿掌握社会行为规范。()
17、对幼儿的正确行为进行表扬鼓励重在物质方面(如吃、穿、钱)才有实效,眼神、动作、表情等无声的表扬是无效的。
()
18、批评惩罚是对幼儿带有副作用的消极强化方法,因此,不能使用。()
19、教师在组织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时,应多提封闭性问题(回答是或否)少提开放性问题(答案有多种),便于回答,以照顾幼儿经验少认识浅的特点。()20、相对发展幼儿智力的教育而言,社会教育对幼儿将来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所需能力发展的帮助不大。
二、单项选择题(请将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前括号内,每题1分共25分。)
()
1、随机渗透的社会教育 固定的模式,教师事先 明确的教育目标,只是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活动内容的进行和变化以及幼儿的需要随机进行,当然,具体如何开展教育离不开教师对幼儿社会教育目标时刻做到“心中有数”。
A、没有、没有 B、有、有 C、没有、有
()
2、参观,是幼儿园实施社会教育时 途径的一种形式。
A、随机渗透的教育 B、专门组织的教育 C、家园合作
()
3、参观,应尽量安排在,效果会更好。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
4、幼儿教师是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的专业人员,在家园合作开展幼儿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应发挥 的作用。
A、紧密配合 B、互帮互助 C、积极主导
()
5、教师如果运用故事法开展幼儿社会教育活动,一般应当注意结合 的手段。
A、游戏法与实践法 B、直观法与讨论法 C、移情法与强化法
()
6、引导幼儿对发生的问题进行讨论,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助于幼儿理解和遵守行为规范,培养自我意识。——这属于讨论法中 的类型。
A、感受对比性问题的讨论 B、结论性问题的讨论 C、解难性问题的讨论
()
7、请幼儿设想“假如你是„„,你会„„?”—这是幼儿社会教育 常见的提问方式。
A、移情法 B、角色扮演法 C、强化法
()
8、教师组织实施社会教育活动时,应尽量使幼儿有 式的主动参与。
A、“教师讲幼儿听” B、“教师演示幼儿看” C、“亲自动手操作”
()
9、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目标在全面的基础上,还应以幼儿教育的适宜发展性为原则,把重点放在培养幼儿积极的 和相应的 方面,同时兼顾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
A、社会情感、社会行为 B、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C、参与意识、文明礼貌
()
10、评价幼儿社会教育活动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师的教、幼儿的学、以及。
A、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 B、教师的教具 C、幼儿的学具
三、简答题(3题选做2题,每题5分共10分。)
1、《纲要》在社会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提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和说教”;“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社会教育)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这对于教师开展幼儿社会教育很有指导意义。请问:这些文字具体提示了教师应当从哪些方面怎么做?请概括出来。
2、教师通过故事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在评价社会教育活动时,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评价?(至少列举五个方面)
4、教师在使用强化评价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教师在剪纸活动中针对剪下的纸屑对幼儿提的要求是:“小朋友,我们剪下的废纸屑不能扔在地上和桌子上。”请分析教师的要求存什么问题?如果你是这位教师你应该如何向孩子提要求?
2、东东小朋友又打人了,老师对她说:“东东,你怎么又打人,我昨天才批评你了,真是无药可救。”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师对东东说的话存在什么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应该如何教育东东?
第三篇: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6)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包括幼儿绘画教育活动、幼儿手工教育活动和幼儿欣赏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每种类型教育活动的教案设计,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活动延伸等几个步骤。
每个具体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最直接的依据是年龄阶段目标,但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上次美术活动的情况,目标的内容要考虑幼儿认知、情感和技能三方面的整合,并符合一定的表述要求。
活动准备一般包括知识经验的准备和工具、材料的准备,有些是教师所做的准备,有些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做的准备。
活动延伸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是指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目标,在活动后的游戏或美工区(角)中,适当安排一些相关的内容来巩固幼儿初学的新经验、新技能。活动延伸还可把绘画活动与幼儿园的其他各科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幼儿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过程,包括创作引导、作业辅导、作品评价几个主要步骤。其设计与指导如下所述。
(一)创作引导
1.导入活动2.讲解示范。3.交代本次活动的具体要求。
(二)作业辅导
(三)作品评价
二、手工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一)泥工教育活动过程的设计与指导
1.导入活动。2.讲解示范。3.作业辅导。采用巡回指导、分层指导的方法。4.评价作品。以积极鼓励为主,教师评价与幼儿评价相结合。重点指导幼儿评价是否按照技能的要求塑造的。
(二)纸工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纸工包括粘贴、撕贴、折纸、剪纸等。
导人活动、作业辅导、评价作品同泥工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讲解示范:
1.粘贴2.撕贴3.折纸4.剪纸
三、幼儿园欣赏教育活动过程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对美术作品、自然景物、环境布置的具体可视形象的欣赏。
美术作品的选择,应注意复制品的印刷质量要尽可能与原作接近,并且画幅要尽可能大一些,以便让幼儿能看清楚。
在欣赏活动中,教学方法的运用很关键。首先,教师要注意调动幼儿审美的积极性,启发要做到饱含感情、充满兴趣
活动开始时,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分析。因为教师的讲解极易给幼儿造成思维定势,影响幼儿自身主动的感知和体验。其次,教师不要过多过深地讲解分析,避免对幼儿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应主要通过提问的方法,对幼儿加以引导·,使他们沿着一定的程序积极地进行思考、联想、感受,提高审美能力。教师的总结应事先设计好,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使幼儿能理解;语言要充满联想,以调动幼儿的情感与想像。
第四篇: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学总结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学总结
陈文经 经过本学期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学,本人认为要将本课程教学好,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儿童是怎样学习数学的?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简单的理由是,他们几乎在不经意间就学会了数数。尽管开始时是胡乱地数,但逐渐地,他们就记住了正确的顺序,并且还能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做简单的加减运算„„这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然而,这对幼儿来说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事实上,幼儿的数学概念从萌发到初步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而这一切都缘于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一、数学知识的特点
前面已经阐明,数学是对现实的一种抽象。1,2,3,4„„等等数字,绝不是一些具体事物的名称,而是人类所创造的一个独特的符号系统。正如卡西尔所言,“数学是一种普遍的符号语言——它与对事物的描述无关而只涉及对关系的一般表达”。也就是说,数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逻辑知识。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并不像记住一个人的名字那样简单,实际上是一种逻辑知识的获得。按照皮亚杰的区分,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物理知识,逻辑数理知识和社会知识。所谓社会知识,就是依靠社会传递而获得的知识。在数学中,数字的名称、读法和写法等都属于社会知识,它们都有赖于教师的传授。如果没有教师的传授,儿童自己是无法发现这些知识的。物理知识和逻辑数理知识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和物体的相互作用来获得,而这两类知识之间又有不同。物理知识是有关事物本身的性质的知识,如橘子的大小、颜色、酸甜。儿童要获得这些知识,只需通过直接作用于物体的动作(看一看、尝一尝)就可以发现了。因此,物理知识来源于对事物本身的直接的抽象,皮亚杰称之为“简单抽象”。逻辑数理知识则不同,它不是有关事物本身的性质的知识,因而也不能通过个别的动作直接获得。它所依赖的是作用于物体的一系列动作之间的协调,以及对这种动作协调的抽象,皮亚杰称之为“反省抽象”。反省抽象所反映的不是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幼儿掌握了橘子的数量“5”,就是抽象出了这堆橘子的数量关系特征,它和这些橘子的大小、颜色、酸甜无关,也和它们的排列方式无关:无论是横着排、竖着排,或是排成圈,它们都是5个。儿童对于这一知识的获得,也不是通过直接的感知,而是通过一系列动作的协调,具体说就是“点”的动作和“数”的动作之间的协调。首先,他必须使手点的动作和口数的动作相对应。其次是序的协调,他口中数的数应该是有序的,而点物的动作也应该是连续而有序的,既不能遗漏,也不能重复。最后,他还要将所有的动作合在一起,才能得到物体的总数。总之,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学习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逻辑的思考的过程。它必须依赖于对各种逻辑关系的协调,这是一种反省的抽象。
二、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准备
幼儿从小班开始就能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分类活动。但是在他们的思维中,还没有形成类和子类之间的层级关系,更不知道整体一定大于部分。在幼儿头脑中,整体与部分之间并没有形成包含关系,而是并列的两个部分的关系。他们至多只是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理解包含关系,而决没有抽象的类包含的逻辑观念。
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观念,这为他们学习数学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这些逻辑观念又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也就是说,它们非常依赖于具体的动作和形象。如果这些问题是和直接的、外化的动作和形象相联系的,幼儿则有可能解决,如果是较为间接的、需要内化于头脑的问题,幼儿就无能为力了。这个现象,正是由幼儿思维的抽象程度所决定的。幼儿虽然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但是幼儿的逻辑思维,是以其对动作的依赖为特点的。抽象水平的逻辑要建立在对动作的内化的基础上,而幼儿期正处于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幼儿常常不能进行抽象的逻辑思考,而要借助于自身的动作或具体的事物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表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幼儿时期的表象能力发展迅速,这对于他们在头脑中进行抽象的逻辑思考有重要的帮助作用。但是从根本上说,表象只是提供了幼儿抽象思维的具体材料,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取决于他们在头脑中处理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能力。总之,无论是形象还是表象,它们都是对静止事物或瞬间状态的模仿,属于思维的图像方面;而思维的运算方面,即对主体的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的协调,才是构成逻辑的基础。幼儿思维抽象性的发展,实际上伴随着两个方面的内化过程,一是外部的形象内化成为头脑中的表象,二是外部的动作内化成为头脑中的思考。而后者则是最根本的。
正由于幼儿尚不能进行完全抽象的思考,他们学习数学也必须要依赖于具体的动作和形象。借助于外部的动作活动和具体的形象,幼儿能够逐步进行抽象水平的思考,最终达到摆脱具体的事物,在抽象的层次上学习数学。
三、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1.幼儿学习数学开始于动作。
自从皮亚杰提出“抽象的思维起源于动作”之后,这已经成为幼儿数学教育中广为接受的观点,经常能观察到,幼儿在学习数学时,最初是通过动作进行的。随着幼儿动作的逐渐内化,他们才能够在头脑中进行这样的对应。幼儿在最初学习数数的时候,也要借助于手的点数动作才能正确地计数。直到他们的计数能力比较熟练,才改变为心中默数。
在学习加减运算时,最能帮助幼儿理解加减的数量关系的方法,就是让幼儿进行合并和拿取的操作,让幼儿在实际的动作中理解两个部分如何合为一个整体、整体中拿走一个部分还剩下另外一个部分。而那些不能摆脱实物进行抽象的数字运算的幼儿,正说明他们还需要动作水平上的操作。在这时给予他们摆弄实物的练习,既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也有助于他们的学习。
2.幼儿数学知识的内化要借助于表象的作用。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开始于外部的动作,但是要把它们变成头脑中抽象的数学概念,还有赖于内化的过程,即在头脑中重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象的作用即在于帮助幼儿完成这一内化的过程。
过去有些不适当的做法把表象的作用无限地夸大,甚至以为幼儿学习数学就是在头脑中形成数学表象的过程,于是通过让幼儿观看实物或图片、教师讲解数学概念的方法进行教学,试图让幼儿在头脑中“印下”数的表象、加减的表象。现在看来这样的方法并不符合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不过,如果能在幼儿操作的基础上,同时引导幼儿观察实物或图片及其变化,并鼓励他们将其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表象,不仅能帮助幼儿在头脑中重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益无害。例如在学习加减运算时,在幼儿进行了一定的操作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观察一幅图中物体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加减,或者通过三幅图之间的细微变化来表现加减的关系,甚至通过口述应用题让幼儿自己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并进行运算,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在抽象的水平上进行加减的运算。
3.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基础上。
由于数学知识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它的获得需要摆脱具体事物的其它无关特征。而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意义的理解,却是从具体的事物开始的。可以说,幼儿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所依赖的具体经验越丰富,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越具有概括性。因此,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经验,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抽象意义。比如在认识数字3时,让幼儿说出各种各样可以用3来表示的物体,而且让他们知道,凡是数量是3的物体,无论它们怎样排列,都是3。这样幼儿就可以对数字3的抽象意义有所了解。
此外,语言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很重要。数学是一种精练的语言,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幼儿在进行数学操作活动中同时用语言表达其操作过程,能够对他的动作实行有效的监控,并提高其对自己动作的意识程度,从而有助于动作内化的过程。
5.幼儿数学教育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应用的活动。
幼儿数学教育知识的掌握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幼儿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外部世界,同时也建构着新的知识。以数数的策略为例,幼儿起初是通过直觉的判断比较数量多少,实际上是根据物体所占空间多少来判断。这一策略有时是有效的,但有的时候就会发生错误。我们观察到的有些小班幼儿不能正确比较数量多少,就是因为他用了一个不适合的认知策略来同化外部的问题情境。在这个时候,尽管幼儿知道一一对应和点数也是比较数量多少的方法,但决不会自觉地运用一一对应或点数去比较多少。
在平常的教学中,只有通过自己认真仔细地观察 幼儿对数学学习的特点,才能理解与掌握教材中的理论慨念,通过分析教学活动中的设计指导案例 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切合实际的高质量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
2016年6月
第五篇:中职学前音乐活动设计与指导(教案)
幼儿歌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公开课教案)
授课题目:幼儿歌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授课人:王利
科目:幼儿音乐活动指导
授课时间:2016年12月6日
第15周星期二
第二节 授课班级:14学前教育1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及案例分析了解歌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2.能力目标: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及歌曲内容设计出适合幼儿的歌唱活动。3.情感目标:在设计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分工与合作,感受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幼儿歌唱活动设计与组织的流程及要点。
难点: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及歌曲内容设计并组织适合幼儿的歌唱活动。
教学时间:二学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带领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一起进入互动,然后进入今天的主题。(同学们,首先我们来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跟着音乐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律动吧。上节课结束时,我已经给同学们留了展示环节,现在就把讲台交给你们啦!)
二、分小组进行歌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以歌曲《王老先生有块地》为例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并分小组展示活动设计。2.选出其中一组进行活动组织的展示,其他小组认真观看,活动结束进行点评。
三、小结
活动的设计要以幼儿的实际年龄及其对音乐的了解与感受为出发点,设计的流程不是固定不变的,其组织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组织一节好的活动是需要不断磨炼的,只有在不断的组织、实践中才能发现不足,并弥补不足。对于音乐活动来说,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也要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附录:歌唱活动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