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解决问题教案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相关的练习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一体会和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难点:使学生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课前活动:听《小猴子下山》的故事片
听完后全班讨论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因为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所以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家。教育孩子们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让课的时候要专心听讲,不能东张西望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小猴子第一次下山,因为做事三心二意,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家。过了几天,小猴子又下山来了,它来到山脚,遇到了三只小猴,它们一起来到另一块玉米地里,掰了一堆玉米。(出示课件小猴分玉米的图)
师:看,这就是它们掰的玉米。谁来说一说,现在这四只小猴遇到了什么问题?(4只小猴在分玉米,怎样分才公平?)
生:平均分。
师:什么是平均分?用自己的方式举例说一说。
生:把9根小棒平均分成3分,每份3 根,就是平均分。
……
师:平均分用什么法来计算?(除法)今天我们就用前面学过的除法知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蚕宝宝的图片。)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蚕宝宝)蚕宝宝多可爱呀,老师也特别喜欢蚕宝宝。
2、教学例3第1题。(1)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例3的第1题。)
师:老师也养了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指名学生读题,全班读题。
师: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板书:知道了什么?)生:把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说得真好,分蚕宝宝的时候,最关键的是怎样分?(平均分。)师:谁愿意说说什么是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2)分析解答。
师:这个问题怎样解答呢?(教师板书:怎样解答?)请你在练习本上把你的想法用画一画的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活动,教师巡察,了解学生画图的情况,并选取典型案例,全班交流。
师:用算式怎么表示?学生独立完成,并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学生板演:15÷3=5(只)
师:很多同学都是这样解决问题的。谁来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
生:这道题的意思就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来计算。师:你说得真清楚。(3)回顾检验。
教师(指板书:)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先一起说了说:“知道了什么?”,然后大家一起交流了“怎样解答?”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解答正确吗?(相机板书:解答正确吗?)教师引导学生用乘法来检验,并用课件演示。
3、教学例3第2题。
(课件出示题目: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学生自由把题目读2遍.师:你知道了什么? 师:问题是什么?(教师相机板书:要用几个纸盒?)
师:这题应该怎样解答,请你在练习本上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可以先画一画,再写出算式。学生活动,教师巡察。集体交流。
师;解答正确吗?教师引导学生用乘法来检验,并用课件演示。
4、比较例3两题的异同点。
师:比较上面两题题,你能发现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吗?(1)同桌互相讨论,交流。(2)汇报讨论结果。
5、练一练,课本24页的第一题。
三、活学活用,解决问题.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用学过的除法知识,帮老师解决了分蚕宝宝的问题.那现在我们用今天学过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帮小动物们解决它们遇到的问题.1、小猴分玉米.(课件出示小猴分玉米的情景图).(1),现在我们先来帮小猴解决分玉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看题,弄清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自主列式计算.(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2、长颈鹿造房子.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帮小猴解决了分玉米的问题,那现在我们去看一看长颈鹿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一起帮它解决,好吗?(课件出示长颈鹿造房子的问题.)先让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列式.集体订正.3、小兔拔萝卜。
师:同学们,有一天有两只小兔到菜园里拔了48根萝卜。看,(课件出示情景图.)它们要把萝卜装在筐里,我们帮它们算一算,可以装成几筐.学生自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集体订正.4、小松鼠做游戏。
师:同学们,原来小白兔把两筐萝卜送给了动物学校。我们也一起去动物学校看一看,小动物们正在做什么。(课件出示大象老师和小松鼠们做游戏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大象老师和小松鼠们正准备做游戏)师:大象老师有什么要求呢?(大象老师要把小松鼠分组做游戏,每组只数相同。)我们先来数一数有几只小松鼠,可以怎样分呢?同学们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算一算。然后集体订正,教师相机填完课件上的表格。
四、师生小结,全课结束。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数学知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走出课堂,老师希望你能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篇: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教案
《表内除法
(二)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独立思考。进一步加强对2—9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3、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表内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难点】
通过已知条件,找出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明明的生日到了,他想要给自己买一些新玩具,可是面对那么多好玩的商品,明明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玩具,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明明吗?现在,就让咱们一起
跟着明明去商店看一看吧。
二、探究新知
1、主题图
师:老师带你们去商店看一看吧!看到什么了?
预设:玩具熊,地球仪,皮球,汽车
师:出示题目“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怎么解决?为什么不能解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预设:要知道地球仪几元?(是纠正“一个地球仪几元,即单价”)问题:
1.你都知道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2、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3.要求这个问题怎样解答呢?把答案写在练习本上。4.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列式的? 5.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6.解答正确吗?
7.小结:一个地球仪是8元,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也就是在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因为56里面有7个8,所以能买7个地球仪。师板书:56÷8=7,想:56里面有()个8.3、独立思考,验证结果。
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那么我们做得正确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个地球仪8元,7个一共7×8=56元,所以是对的。)师:很好,我们可以用乘法来验证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口答。
师:56、8、7分别表示什么?(师板书“总价÷单价=数量”)
4、想一想,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计算小汽车价格的? 预设:(1)24元钱可以买6辆车,就是将24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2)也是用除法计算。可以列式24÷6=4(元)
(3)一辆4元,6辆就是4×6=24(元),计算正确。师板书:24÷6=4(元)验证结果,口答。
5、师:对比这两个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都是除法,都是平均分
(2)都和总价、数量、单价有关
(3)一题总价、数量已知,求单价。二题总价、单价已知,求数量
师:根据这两个数量关系式,我们还可以整理出一条乘法的数量关系式,你们会吗?
预设:数量×单价=总价(学生没有接触过数量关系式,可能不会说)
6、根据图中的信息,和黑板上的数量关系式,你还能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提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先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图中的数据信息,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指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说出思路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这节课里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也解决了这些问题,回顾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
找和问题对应的信息——列式——检验——口答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 8 =724÷6=4(元)
1、问题 信息(个)
总价÷单价=数量
答:可以买7个地球仪。
数量×单价=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答:一辆小汽车4元
对应
2、列式
3、检验
4、口答
第三篇: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教案
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
(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数量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初步理解数量,单价,总价的数量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检验的方法和检查的习惯。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进一步加强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技能的掌握。
3、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即会从多余信息中选择有效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4、在问题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会选择有效信息,运用表内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学生能根据除法的意义来解决总价、单价、数量的关系,做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
【教学难点】
理解总价、单价、数量的数量关系,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学生能用乘法来检验原题的正确与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最近我们都在和除法打交道,那你们会计算除法了吗?
老师马上来考考你们。口算
9÷9= 42÷6= 45÷5= 64÷8= 36÷4= 72÷8= 36÷9= 63÷7= 2.师:我们计算的依据是什么呢?看来这个计算确实难不倒你们,你们想挑战一下难得吗?
好,请看 列式计算
(1)除数是4,被除数是32,商是几?(2)54里面有()个9?
(3)把4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几?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
师:老师采访一下,你们逛过超市的请举手,去超市买过东西的举手,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数学王国的超市逛一逛!(出示超市的图片)
看到什么了?
学:好多商品,有水果,有零食,有日常用品,还有冰棍。师:天气真热呀,想不想来根冰棍解解渴呀。学:想。(二)、探索新知
师:这里的冰棍种类太多了,通过统计,选出了两种同学们最喜欢的冰棍,巧克力冰棍和水果味冰棍,你们会买吗?既然要买冰棍就必须知道什么。
学:冰棍的价钱。
师:能说得更准确一点吗?(一根冰棍的价格)非常好,(课件出示价格)还需要知道什么?(身上带的总钱数)目的是为了看够不够,看来我们的同学非常清楚买东西需要的信息。
师:不过今天老师要加大难度,首先老师只给你10元钱,其次老师要求你们只能买一种口味的冰棍,并且钱要恰好用完。你们会买吗?
师:请人来说说你是怎么买的。
学:我买的是巧克力冰棍(我用10元钱买了5支巧克力冰棍)师: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为什么不买水果冰棍呢? 师;谁能根据刚刚的信息,把他归纳成一道应用题。
学:一共有10元,每支巧克力冰棍是2元,求能买几支巧克力冰棍? 师:这道题还可以简化成10元可以买几支巧克力冰棍。一共10元,每支2元,每支2元,这道题就是求10里面有几个2.所以这是一道关于什么的题?(除法)除法也就是一道平均分的题。谁能列式计算。
师:那我们解答正确吗?你怎么判断的。
师:要想检查我们做得对不对,我们可以反过来把求得的问题当成已知条件,把这道题的总数看成问题,用乘法得出总数是否与题上相符。
(三)、学习新知
1、主题图
师:同学们刚刚在超市里买的非常成功,老师继续带你们去玩具店里看看。(课件)
预设:玩具熊,地球仪,皮球,车 出示题目“56元可以买一个地球仪?” 问题:
1.你都知道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这道题要求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预设:要知道地球仪几元?(是纠正“一个地球仪几元,即单价”)
师:出示地球仪的价格,还需要告诉你其余商品的价格吗?比如小熊6元,皮球9元?谁能把相关联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读?
预设:不用知道小熊、皮球的价格。一个地球仪8元钱,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2、列式,解答问题。
(1)独立列式,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列,你是怎么想的?”(2)汇报
预设:一个地球仪8元,求能买几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这属于平均分问题,应该用除法计算。师板书:56÷8=7,想:56里面有()个8.3、独立思考,验证结果。
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那么我们做得正确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个地球仪8元,7个一共78=56元,所以是对的。)
师:很好,我们可以用乘法来验证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口答。师:56、8、7分别表示什么?
4、想一想,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计算小汽车价格的?
预设:(1)24元钱可以买6辆车,就是将24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2)也是用除法计算。可以列式24÷6=4(元)(3)一辆4元,6辆就是46=24(元),计算正确。师板书:24÷6=4(元)验证结果,口答。
5、师:对比这两个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都是除法,都是平均分
(2)感知 一题总价、数量已知,求单价。二题总价、单价已知,求数量
6、根据图中的信息,和黑板上的数量关系式,你还能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提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九”P43第2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图中的数据信息,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指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完成“练习九”P43第4题。
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后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四、课堂活动 班级购物会
(学生每人带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
师:像刚才那样写一道用除法解决的问题,(比如给多少钱可以买几个这样的玩具,或给多少钱买了几个玩具,求每个玩具几元?)放在玩具的身上,然后四人小组间互相交换,回答上问题的,就赢得这件玩具。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这节课里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也解决了这些问题,回顾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
找和问题对应的信息——列式——检验——口答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0元能买几个巧克力冰棍?
56元能买几个地球仪?
24元钱可以买6辆车,就是将24平均分成4
求:10里面有几个2.10 ÷ 2 =5(个)检验: 2×5=10(元)答:
求:56里面有几个8.份,求每份是多少
÷ 8 =7(个)24÷6=4(元)检验: 7×8=56(元)答:
检验: 6×4=24(元)答:。
第四篇: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教案
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
(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进一步加强对2——6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3、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表内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做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教学难点】
通过已知条件,找出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
9÷9= 42÷6= 45÷5= 27÷3= 64÷8= 36÷4= 72÷8= 36÷9= 63÷7= 72÷9= 49÷7= 32÷4=
二、探究新知
1、主题图
师:星期天,妈妈带着文文来到了玩具店,让我们
一起来看看吧!(出示教材图片,遮住价格)看到什么了?
问题: 1.你都知道了什么?获得了 哪些数学信息(预设:1玩具熊,地球仪,皮球,汽车.2.玩具熊6元地球仪8元皮球9
元)师:出示题目“56元可以买一个地球仪?”怎么解决?为什么不能解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预设:要知道地球仪几元?(是纠正“一个地球仪几元,即单价”)师:出示地球仪的价格,还需要告诉你其余商品的价格吗?比如小熊6元,皮球9元?谁能把相关联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读?
预设:不用知道小熊、皮球的价格。一个地球仪8元钱,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2、列式,解答问题。
(1)独立列式,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列,你是怎么想的?”(2)汇报
预设:一个地球仪8元,求能买几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这属于平均分问题,应该用除法计算。师板书:56÷8=7,想:56里面有()个8.3、独立思考,验证结果。
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那么我们做得正确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个地球仪8元,7个一共78=56元,所以是对的。)
师:很好,我们可以用乘法来验证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口答。师:56、8、7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分别表示总价,单价,数量(师板书“总价÷单价=数量”)
4、想一想,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计算小汽车价格的?
预设:(1)24元钱可以买6辆车,就是将24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2)也是用除法计算。可以列式24÷6=4(元)(3)一辆4元,6辆就是46=24(元),计算正确。师板书:24÷6=4(元)验证结果,口答。
5、师:对比这两个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都是除法,都是平均分
(2)都和总价、数量、单价有关
(3)一题总价、数量已知,求单价。二题总价、单价已知,求数量 师:根据这两个数量关系式,我们还可以整理出一条乘法的数量关系式,你们会吗?
预设:数量×单价=总价(学生没有接触过数量关系式,可能不会说)
6、根据图中的信息,和黑板上的数量关系式,你还能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提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九”P43第4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图中的数据信息,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指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完成“练习九”P44第6题。
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后说知道了哪些信息。(1)我们18个人,要坐几辆碰碰车?
一共需要多少钱?
(2)我们18个人,如果要坐小飞机需要花多少钱买票?
3、完成“练习九”P46第3题。
在完成原有的两个问题之后,提问:爸爸、妈妈和我都口渴了,妈妈给我10元钱,让我去买冷饮,同学们我可以怎么买呢?你们能帮我出出主意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这节课里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也解决了这些问题,回顾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
找和问题对应的信息——列式——检验——口答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 8 =7(个)
总价÷单价=数量 答:可以买7个地球仪。
24÷6=4(元)
总价÷数量=单价 答:一辆小汽车4元
1、问题 信息
对应
2、列式
3、检验
检验、口答 数量×单价=总价
4、口答。
第五篇: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教案教学反思
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
(二)解决问题教案
二年级——于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进一步加强对2——6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3、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得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表内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做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教学难点】
通过已知条件,找出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练习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明明想要给自己买一些新玩具,可是面对那么多好玩的商品,明明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玩具,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明明吗?现在,就让咱们一起跟着明明去商店看一看吧!(出示教材图片)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设:知道了一些商品的价钱。玩具熊6元1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1个。汽车的价钱被遮住了。要帮助明明求出56元钱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呢?
(小组交流汇报:需要知道地球仪的价钱,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个地球仪是8元钱)
2、合作交流,解答问题。
(1)请同学们思考,根据以上的数学信息应该如何解决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
预设:一个地球仪8元,求能买几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这属于平均分问题,应该用除法计算。师:如何列式计算呢?
56÷8,想七八五十六,商是7。
3、独立思考,验证结果。
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那么我们做得正确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个地球仪8元,7个一共78=56元,所以是对的。)师:很好,我们可以用乘法来验证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4、想一想,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计算小汽车辆数的?
预设:(1)24元钱可以买6辆车,就是将24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2)也是用除法计算。可以列式24÷6=4(元)
(3)一辆4元,6辆就是46=24(元),计算正确。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内2人合作,一问一答,其他小组成员看一看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错误的相互改正,看谁提出的问题多,谁发现的问题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2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图中的数据信息,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指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完成“练习九”第4题。
(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后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独立思考解决第1、2小题分别需要哪些信息,应该如何解答。再在小组内探讨根据所知道的信息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完成“练习九”第6题。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图中的信息,分小组讨论,看能知道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呢?说一说,算一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这节课里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也解决了这些问题,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6÷8=7(个)答:可以买7个地球仪。
24÷6=4(元)答:一辆小汽车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