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4.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22:5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4.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4.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篇:语文:4.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钱春良

【教材地位】

此文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此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可组合在一起,使高一学生感受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的写法。【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受情倾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设计思想】

实现新课标下三维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结合当前时代,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提升到对德国纳粹、日本法西斯的罪恶,激起理性思考。【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教学设想】

让学生自主寻找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教学对象】

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学生分析】

这些高一的学生他们有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能够也愿意表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关心时代发展,洋溢着青年学子的朝气。【教学安排】

一课时。【教学准备】

①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②对“新闻的客观性”课前自己思考,积累感受。【教学过程】

一.交流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认识,自然营造对纳粹愤怒氛围。

1.先让同学们分组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谈谈看法。之后,请两组代表到讲台上向全班出示最让小组震撼的一张图片,并阐述理由。2.让小组派代表来简要阐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3.让学生一起默读课文,来感悟该新闻写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此时气氛沉静而严肃)

二.引导学生通过此文独特的新闻视角认知其控诉价值(整体感悟新闻内容)

1.引导学生探索该新闻的视角

①新闻与一般的文章的显著差别点是什么?

师生间会明确为及时敏锐地捕捉新的事件并加以客观地传达。

②本新闻有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呢?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学生探究而知,本新闻并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此可从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及文中“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等可以看出。③那么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

④作为一名敏感记者,为什么要写一些不能称为新闻事件的事情呢?他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是否违背了新闻当敏锐地反映最新事件的原则呢?让我们每个人都静静地想一想。

注意:此问题不要让学生回答,而是在静默中沉思。三.对新闻中记者所蕴含的感情的感悟

1.我们会发现,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眼光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我们一起来读从P50页“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起至结束,哪些是客观的描述,哪些又写出了参观者内心的感受呢?(各举一例)2.请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请同学对该生的朗读作简要点评,既加深对新闻传达出的感情的感受,又利于学生间互动交流。

3.师生一起探究新闻中对参观者行为、神态的客观性描述,及反映他们内心感受的句子或词语。

参观者行为、神态的客观性描述,如“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用的。”而“恐惧万分”等词直接显示了参观者内心的恐惧。

4.“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同学们,你们说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

(老师表情较为严肃,特意留下一点时间空白)这个问题我们想留在课外,让我们用笔来表达,就算是表达对一个像鲜花一样生命的姑娘的追念吧。5.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为什么要用“恳求”一词呢?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或动作表达出来。

6.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请比较《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与《别了,“不列颠亚”》在此的不同。

7.作为新闻,我们分明能看到记者的感情也蕴含其中,除了在参观者的行为、神态及他们无法抑制的内心中,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记者的情感? 学生会找寻一些语句并加以探究罗森塔尔所蕴含的情感。例如: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波娑起舞。”

预设:学生体味:“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作者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让读者感到沉重的压抑。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预设: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四.师生共同总结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预设: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预设:“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3.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

教师组织提升: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五.引导学生思想深化

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1970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让我们再次注观着自己搜集的图片,为在此不幸遇难的生命默哀。(沉默一分钟)

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我们也同样不会忘记中华民族在日本法西斯的强盗行径下遭受的苦难。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下面是两篇新闻稿《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见附件1)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见附件2),你会有何感想。

六.作业(两选一)

1.“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2.看了《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两篇新闻后,请课外自己再补充材料,谈谈对此的看法。【教学后记】

学生学习后,能领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打破新闻写作的框框限制,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其中的写法。在合作交流中,学生被共同营造的氛围深深感染。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学生首先从感性上体会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通过比较阅读《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并深入查阅资料,又从理性上对纳粹和法西斯的罪恶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对当今时代有了认识,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一.附件1《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

奥斯维辛委员会柏林集会 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

2005年01月27日 12:01 新京报

1月25日,工作人员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前为即将举行的纪念活动做准备。1月27日是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的纪念日。

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左)抵达本次纪念活动的举行地点奥斯维辛的情景

据新华社电 国际奥斯威辛委员会25日在柏林举行集会,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

德国总理施罗德在纪念集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德国将牢记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的特殊历史

责任,呼吁与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作坚决斗争。他说,纳粹的意识形态及其暴行完全是一场人祸。尽管今天活着的绝大多数德国人都与纳粹大屠杀无关,但德国人负有特殊的责任。

他指出,纳粹在奥斯维辛等集中营实施的暴行,无论是规模、根源还是造成的伤害,都是空前的。这已经与德国及欧洲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德国及欧洲文化和文明史上最惨痛的一页。这个历史负担虽然沉重,却是必须严肃承担的责任。他强调说,德国必须直面过去,“尽管遗忘和排斥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

施罗德呼吁对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行径作坚决的斗争。他指出,反犹主义依旧存在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坚决与其斗争是整个社会的责任。绝不能允许反犹分子的丑恶行径得逞。从1996年起,德国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解放日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二.附件2《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 轻描淡写错误历史》

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 轻描淡写错误历史

2005年01月27日 20:17 文汇报

近日,世界各国媒体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日。记者发现日本的同行们却在以“敏锐独到”的眼光,报道着这一人类当代历史长卷中极不平凡的事件。

24日,第59届联大召开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特别会议。《读卖新闻》在25日的晚刊,《朝日新闻》在26日的日刊以很小的篇幅予以了“关注”,这两家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不约而同”将报道聚焦在“阿拉伯国家缺席这一特别会议”上;《产经新闻》在26日的日刊中以较大篇幅对27日将举行的纪念活动做了报道,但它的重点是分析欧洲的扩充前景及影响。日本媒体对此“独到”的报道,仅仅只是显示了他们独特的新闻观吗?

日本驻联合国大使大岛贤三,在此次联大特别会议上表示,日本对其所造成的“巨大伤害和痛苦”表示懊悔和道歉,但那时日本也有所善举——日本驻立陶宛使馆的一名官员曾经通过签发签证救了近千名犹太人,而且战后的日本已经从联合国的敌人变成了对联合国做贡献最多的国家之一。其言外之意,今天的日本已经完全超脱了那段历史,成为了一个充满功德的国家。事实果真如此吗?

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所谓的“独特”、“功德”,其根源正在于对历史的浅层反思,对错误的轻描淡写。如果说日本已深刻认识到其过去的滔天罪行,那么它就不会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一意孤行,不会在教科书编写上篡改历史,不会对毒气弹、慰安妇事件闪烁其辞。“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再次站在善和恶的门槛前,日本到底是“择其善者而从之”,还是继续与撒旦为伍呢?(本报东京1月26日电 文/本报驻东京记者 丛云峰)

第二篇:语文:新人教必修1 4.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小段来自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关于纳粹焚尸的剪辑,为学生理解作者沉浸在文字中的悲痛与沉重营造情境。)

教师开场白:“世界上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命运、许多民族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家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吗?同学们对这个地方有所了解吗?(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投影一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图片,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密布的电网”、“巨大的焚尸炉”、“囚房”、“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在等待死亡”、“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集中营里的万人坑”、“集中营中的孩子们”、“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室中部分死者的照片”等等。)教师解说: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这让人触目惊心的奥斯维辛纪念馆吧。(投影出示课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整体感知

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让学生带有沉重的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①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②从作者的语言中感受残酷与震撼:文章哪些描述是让人触目惊心的?在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怎样让人惨不忍睹的事实?让你最受震撼的是什么?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元讨论、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点评、归纳,明确:

①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眼光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通过他们的一系列行动神态来反映惨绝人寰的历史事实以及他们内心的感受。如:“惊惧万分”、“张大嘴巴”、“不由自主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用恳求的目光”等描写,开启了想象所带来的一份无尽的恐怖。

第1页(共4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②让人触目惊心的奥斯维辛:“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这里进行集体屠杀”、“用人体做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以上的描述足以说明奥斯维辛集中营充斥着杀戮,惨无人道,是名副其实的“死亡工厂”。

让人最受震撼的是:无论纳粹多么冷血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原来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又是如此的顽强!

三、精读品析

教师:高尔基曾说“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刚才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下面让我们再来细读课文,品析细节,把握本文的精神核心。

1、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讨论:

①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

②整篇文章是否都是压抑沉重的,在这种灰暗色调之中,有没有一些亮色让我们看到一丝光明?

2、教师点拨、肯定、补充、归纳,明确:

①“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作者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

②品读细节 品味精彩之一:“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毒气室和焚尸炉 →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 →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怒放 →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

品读细节 品味精彩之二:“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温和的微笑 → 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 → 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 →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第2页(共4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这两个片段,感受生命的坚韧、顽强、美好。

四、感悟提升

让学生再速读课文,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深刻内涵。

(一)、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如下问题: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3、1958年这篇最先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在美国新闻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时各媒体争相转载。并于年末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复声明的“没有什么可供报道的新闻”能最终获此殊荣,并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讨论明确:

1、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3、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二)、教师小结:十四年的岁月长河,流走了数不完的鲜花和果实,流走了想不完的梦幻和希望,但流不走的是人们对法西斯暴鲜血淋淋的记忆,流不走的是作为目击者和见证人的奥斯维辛对未来的昭示。这里不该再有什么新闻了,新闻也不过是过眼烟云,能让历史昭示未来,这难道不是新闻的价值所在吗!

五、拓展迁移

(播放《苏菲的抉择》中苏菲与女儿生离死别的片段)

让学生阅读下面的选文,并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选一个角度写一则阅读感受,不少于300字。(课外完成)

① 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② 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人们知道,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因为每天都有人被杀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第二天。但当小女孩问大人们她的妈妈哪里去了,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回来时,大人们沉默着流泪了,后来实在不能不回答时,就对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了。小女孩相第3页(共4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许多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中吹拂。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着,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③ 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就在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了刑场。刑场上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她们将一起被活活埋葬在这里。人们沉默着,死亡是如此真实地逼近着每一个生命。面对死亡,人们在恐惧中发不出任何声音。④ 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 ⑤ 人们最后谁也没能逃出纳粹的魔掌,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

⑥暴力真的能摧毁一切?不,在天真无邪的爱和人性面前,暴力让暴力者看到了自己的丑恶和渺小。刽子手们在这颗爱的童心面前颤抖着,因为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六、板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无论纳粹多么冷血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

孩子们追逐游戏、雏菊花怒放、温和的微笑„„

第4页(共4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篇: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教案

1944年,在纳粹的一个集中营中,关押着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有一天,他的妈妈被杀害了,小女孩哭泣着问,我的妈妈到什么地方去了,人们含着眼泪告诉她,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去了,不久就会回来,小女孩真的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她甚至唱起了妈妈曾经教给他的许多儿歌,还不时的爬上窗户张望,盼望他的妈妈快点回来。一天,小女孩和许多犹太人被押上了刑场,他们将被活活埋掉,当一个纳粹士兵要将小女孩推入深坑的时候,小女孩睁着她那漂亮的眼睛说:“叔叔,请你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我了。”这是发生在纳粹集中营中的一个故事,这样的悲剧在40年代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每天都在发生,在上演。那是一段没有人性,没有良知的历史。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独到的新闻报道视角。

2、培养学生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3、体会对比、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2、紧紧围绕颁奖词中的突破新闻“零度写作”与“细节”描写两个关键词探究全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新闻中简洁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体会新闻中作者的感情。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视频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

今天我们将在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新闻名作《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带领下,走进这段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血腥的历史。

这篇新闻是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写作的,作者自称在这个地方“没有什么”新闻,但就是这篇作者自称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一经发表便被各大报刊争相转载,并且一举夺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大奖”,成为了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那么这篇新闻到底特殊在哪里呢?作者究竟运用了什么手法让它具有如此恒久的魅力呢?

三、展示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四、合作探究及成果展示

设置问题分小组探究,要求学生紧紧围绕颁奖词中的突破新闻“零度写作”与“细节”描写两个关键词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结果。(规范小组成果展示的内容及语言形式)

问题一:文章是如何突破“零度写作”的?(避开新闻事实的客观再现,写了什么)预设展示内容:

(1)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现状。

(2)奥斯维辛的现状只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提到,那么其他的大量篇幅又着重写了什么呢?

参观者的见闻和感受。

A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看到了什么?

明确: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到15段里寻找。【展示图片】

B那人们在参观时都有什么反应,请同学们勾画出人们参观时表情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他们就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

分别感到茫然——浑身发抖——惊恐万分、叫不出来——庆幸——窒息

——够了。(感情的由弱渐强)

参观者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可以间接地让人感受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可怕、残忍以及令人发指的法西斯罪行。作者描写参观者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集中营的恐怖,惨无人道,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情感震撼。

问题二: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细节描写,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补充资料: 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预设展示内容: 细节一: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

毒气室和焚尸炉 →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怒放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 细节二:

“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一个人明知自己要被处决了,还能笑得这么甜,这是何等的悲凉。这里把死亡和鲜活微笑的美好的生命放在一起,这种强烈的反差,增强了悲剧感,更让人激起对法西斯的仇恨。温和的微笑 → 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 →

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 →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六、结束语

第四篇:语文人教版必修1 4-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精品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教学目标】

1.捕捉并分析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

2.潜心品味语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和艺术价值。

3.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增强对遇难者的同情和对法西斯的痛恨;学习优秀的记者崇高的社会使命感和人道主义良知。【教学重点】

捕捉并分析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读懂作者的情感和思考。【教学难点】

通过潜心品味语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挖掘本则新闻的价值意义。【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领、组织下,学生通过质疑探究,合作表达的学习方式解读文本。【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教学目标

(出示幻灯片)它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它见证着人性的堕落;它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它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它就是奥斯维辛。

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一篇有关奥斯维辛的文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重点捕捉并发现作品营造的“反差”,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展示教学目标)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奥斯维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这节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找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今天,我们就让我们的同学用自己作品带领我们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出示第三张PPT)

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在波兰南部,一个只有四万多居民的奥斯维辛小镇上,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有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室和焚尸炉,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每天,成百上千的犹太人,被运送牲畜的火车拉到这里,身强力壮的被留下来,年老体弱的和儿童,则直接被送进毒气室。在营中关押的囚犯,过着非人的生活,他们每日要做繁重的劳动,却得不到充足的粮食,饥饿和病痛折磨着他们,谁要是在劳动中偷懒或者病倒,将会直接被拉进焚尸炉。集中营里的人都不会待得很长久,1940年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

女:苏联红军解放这里时,发现了7000公斤头发、35万件女装、4万双男鞋和不计其数的尸骨。面对法西斯的累累罪行,最引人深思的是集中营大门的字“劳动获得自由”,这简直是莫大的生命谎言,劳动创造了人,人又在劳动中创造幸福,享受自由。然而在这里,人类躯体被囚禁,甚至没有生存的希望,何谈自由?就像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纳粹军官对犹太人所说:“进了集中营,就不要再有其它想法,你能获得自由的唯一出路就是焚尸炉的烟囱。” 师过渡:读了这样的文字,看了这样的图片,又把我们带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那段黑暗的历史,让我们沉浸在遇难者的痛苦之中。

三、分析反差,品读感情

1、读完文章之后,如果让你画一幅奥斯维辛的图画,你会以什么颜色作为底色?为什么?(出示第四张PPT)(在罗森塔尔眼中,奥斯维辛的色彩是不是像我们同学形容的这么单一?你能不能感受到其他的色彩?这样的色彩是哪些语言带来的?)预设:黑色,沉闷、压抑、恐怖,简直是人间地狱。

灰色,绝望、麻木、迷茫。

白色,苍白、恐怖(也有纯净与希望)。冷蓝,似乎泛着钢铁的冷光,令人心生寒意。)

红色,血腥,暴力(象征着希望)

师过渡:我们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一种冷色调,一种灰暗的色调,大家都感受到了纳粹的暴行;但是在罗森塔尔的笔下,现在的奥斯维辛也呈现出一些很不一样的色调,一种温暖光亮的东西。那么在罗森塔尔眼中,他感受到的温暖的东西有哪些,你能否找出对应的语句? 明确:①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第1段)

②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第8段)③她在温和的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第13段)

2、师过渡:在罗森塔尔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既有象征着纳粹暴行和生命毁灭的灰暗的色调,也有象征着生生不息的顽强和生的希望的光亮的色调。那么冷与暖,灰暗和光亮在色彩上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那么色彩反差所带来的语言上的丰富的意蕴又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下面我们就结合以上同学所找到的三个地方来分析反差的效果。分组讨论 分析中要落实这三个问题: ①什么与什么构成了反差? ②哪些词句强化了反差效果?

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和情感? 希望大家能结合集体的智慧,选定发言人,时间五分钟(学生讨论五分钟,然后提问)

●反差分析一: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①什么与什么构成了反差?如今这里风景固然没有,可是曾经这里暗无天日。所以说曾经的灰暗沉闷和如今的温暖明媚构成反差,即残酷的历史和美好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②哪些语言强化了反差效果?

“居然”:面对美景,吃惊,觉得不可思议。

为什么作者认为这些是“最可怕”:(提醒学生从原文里找答案)四个“不该有”。这里曾经是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儿童是天真的,他们不知道历史的沉重,而美景更容易让人忘记过去,所以才“最可怕”,表现了作者对人们忘记历史惨痛教训的隐忧。(举圆明园的例子)那么布热金卡应该有什么?明确: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两个“永远”,运用反复强调了这种控诉和愤懑。

恰如圆明园该不该修复一样。圆明园是中华民族不可愈合的精神创伤。列强毁掉的不是一个园子,而是泱泱中华四万万人的尊严。今天,历史的伤口虽已结疤,但昨日的疼痛岂能被忘怀?我们还是让这历史留给我们的警钟长鸣吧!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和情感?

师小结:从“最可怕”等词来看,作者认为,布热金卡景象固然美好,但它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虽说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字字愤懑,句句悲怆。表达出作者内心无比的愤懑之情和对人们忘记历史惨痛教训的隐忧。

●反差分析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毒气室和焚尸炉”代表了什么?“雏菊花在怒放”表明了什么?对比中揭示了什么? “毒气室和焚尸炉”是纳粹屠杀生命的见证,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在怒放”表明生命不息,不可被阻挡,不可被压抑,不可被消灭。

师小结:一边是残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对照式放在一起,这样的景象让人震撼。它是对灭绝人性的罪行的控诉,也同时也告诉我们:

多么残暴的力量也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人性与生命之花必将灿烂的开放。

●反差分析三: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木然象征着绝望,对生活的绝望。

微笑体现了镇定从容,超越死亡威胁和生命的坚韧。为梦想而微笑 →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面对死亡的从容,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是邪恶和苦难永远无法战胜的。(联系地震事件中)可乐男孩薛枭;给解放军叔叔敬礼的小郎铮,无不在向我们昭示着生命的坚韧和希望的力量。

师小结:这里的人表情都是木然的,唯有一个年轻的姑娘是微笑着的。即使面临死亡的威胁,她依然带着世间最美的微笑。即使奥斯维辛也不能摧垮人性中的善与美。那些刽子手,可以灭绝人性甚至摧残人的尊严。但是却抹不去那丝静静的笑容。她似乎在告诉我们:即使明天世界毁灭,我(们也要)(仍愿)在今天种下一棵小树。即使一手搭着地狱之门,另一手也要抓住人间的光明。

●反差分析四: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师过渡:我想正是有了像小女孩一样对新生的渴望和憧憬;才有了二战的胜利;才有了像雏菊一样怒放的鲜活的生命和如今温暖光亮的生活;进而作者居安思危才生出了对人们忘记历史惨痛教训的隐忧。正如本文获得普利策奖的颁奖词所说,文章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反差手法的运用贯穿全文,成为这篇文章最为突出的特点。使这里处处是矛盾,处处是揭露,没有血淋淋的场景,没有悲惨的哀嚎,只有历史残留的痕迹,只有默默走过的人群。但它却震撼着参观者,产生了让读者痛苦、窒息的新闻效果。)

像文章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在文中也反复强调没有什么新鲜事情可供报道,可他恰恰写下了这样一则新闻。你怎样理解这里的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为什么还是要写?作者说些什么,写下什么?

1、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对战争的拒绝,对和平的向往。

3、普利策曾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正是源于一名优秀记者崇高的使命感和敏锐目光,使作者才能够透过和平、平静的生活表象发掘出震撼人们内心的东西,让惨痛的历史昭示人们尊重生命,珍惜和平。从而实现了这则新闻的价值与意义。

四、布置作业:今天学习此文的意义、价值?

奥斯维辛之后,不再有诗歌。面对残忍,不忍再看。

假如有一天,你也来参观奥斯维辛,你会在留言簿上写下什么。(50字左右)

注意:写法可以不拘一格,你可以选择你的倾诉对象——可以是遇难者,可以是参观者,也可以是当今政要,甚至可以是纳粹分子„„

例子: 奥斯维辛是一块巨大的历史创伤,它就像一把利剑,刺伤了那些善良的爱好和平的人的心灵,但它又给人以警醒。就像矗立在天地之间的纪念碑,警示人们铭记历史,负重前行。让我们双手合十,祈祷和平!

结语:余秋雨说:“人类是需要废墟的,没有皱纹的老祖母是可怕的。”同样,人类也是需要奥斯维辛的,没有伤疤的历史只会催生新的罪恶产生新的苦难。让我们谨以这样的思考纪念400万在奥斯维辛被无情摧残的生命吧。

从1945年至1958年,十三年间,奥斯维辛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从1958年到现在四十多年又过去了,奥斯维辛仍是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但那默不作声的毒气室、焚尸炉、窒息室、女囚绝育室在警示着人们:为了明媚的阳光、儿童快乐的嬉闹不再让人毛骨悚然,请不要忘记历史!

同样,六十多年过去了,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细菌实验室也在静静地躺着,河北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仍然蜷伏着,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每天都会迎来许许多多的参观者,在那里,也没有什么新闻。但那些地方的一草一木时时都向我们发出呐喊:以史为鉴,建设我强盛之中华!这就是重大的新闻!

有一句话说,中国的人性自觉是从文革以后开始的,西方人性的自觉是从奥斯维辛之后开始的。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那段历史虽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共同面对这样的罪恶。我们应该去反思: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的行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有硝烟的日子寥寥可数?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还要以史为鉴,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

奥斯维辛,一个让人心碎的地方,因为这里埋藏着一段历史,一段让人不忍回首的往事。400万犹太人,永远地闭上了愤怒和无奈的眼睛,化作了历史的见证。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我们也同样不会忘记中华民族在日本法西斯的强盗行径下遭受的苦难。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更应该培养着自己的历史感,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5、泛黄的记忆,在你的手中渐渐鲜活;遗忘的时光,在你的笔下缓缓苏醒,你将十四年前的电影重新播映,将淡出的影像重新拉回,纪念那凄惨的曾经。——庞丽琼

6、历史的车轮隆隆驶去,是他唤醒人们去看看那段遗忘的车辙;忘却的救主降临人间,是他竭尽全力去驱散那历史的迷烟。他用平凡的语言揭开人们不忍回视的伤口;他用炽热的情感控诉惨无人道的法西斯政权。他的梦想终会实现,雏菊花会永远怒放在人们的心田。——张雨辰

7正当屠杀犹太人的那段最血腥、最黑暗的历史一页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变得模糊、淡去之时,他——罗森塔尔,用最朴实的文字、摄像机般地再现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用最诚挚的心灵,感召并震撼着每一个爱好和平的善良人的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用闪烁着的人性的光辉,照亮人性中的黑暗与堕落。他向行凶者发出控诉,给受难者以缅怀,为世人留下了“永远都不要抹去那最无情的历史的”一声叮嘱。——曲志强

8将一段沉重的历史再一次呈现,将战争的残酷再一次撕开,将忘却的冷漠再一次唤醒。《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张武洲 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第五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_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教材地位】

此文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此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可组合在一起,使高一学生感受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的意义的写法。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受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设计思想】

实现新标下三维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结合当前时代,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提升到对德国纳粹、日本法西斯的罪恶,激起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想】

让学生自主寻找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程资源生成新的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中的作用。

【教学对象】

重点中学高一学生。

【学生分析】

这些高一的学生他们有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能够也愿意表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关心时代发展,洋溢着青年学子的朝气。

【教学安排】

一时。

【教学准备】

①使学生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②对“新闻的客观性”前自己思考,积累感受。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认识,自然营造对纳粹愤怒氛围。

先让同学们分组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谈谈看法。之后,请两组代表到讲台上向全班出示最让小组震撼的一张图片,并阐述理由。

2让小组派代表来简要阐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3让学生一起默读文,来感悟该新闻写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此时气氛沉静而严肃)

二引导学生通过此文独特的新闻视角认知其控诉价值(整体感悟新闻内容)

引导学生探索该新闻的视角

①新闻与一般的的显著差别点是什么?

师生间会明确为及时敏锐地捕捉新的事并加以客观地传达。

②本新闻有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呢?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学生探究而知,本新闻并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此可从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及文中“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等可以看出。

③那么本新闻的主要事是什么?

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

④作为一名敏感记者,为什么要写一些不能称为新闻事的事情呢?他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是否违背了新闻当敏锐地反映最新事的原则呢?让我们每个人都静静地想一想。

注意:此问题不要让学生回答,而是在静默中沉思。

三对新闻中记者所蕴含的感情的感悟

我们会发现,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眼光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

我们一起来读从P0页“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起至结束,哪些是客观的描述,哪些又写出了参观者内心的感受呢?(各举一例)

2请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请同学对该生的朗读作简要点评,既加深对新闻传达出的感情的感受,又利于学生间互动交流。

3师生一起探究新闻中对参观者行为、神态的客观性描述,及反映他们内心感受的句子或词语。

参观者行为、神态的客观性描述,如“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用的。”而“恐惧万分”等词直接显示了参观者内心的恐惧。

4“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同学们,你们说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

(老师表情较为严肃,特意留下一点时间空白)这个问题我们想留在外,让我们用笔来表达,就算是表达对一个像鲜花一样生命的姑娘的追念吧。

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为什么要用“恳求”一词呢?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或动作表达出来。

6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物参与者,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

请比较《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与《别了,“不列颠亚”》在此的不同。

7作为新闻,我们分明能看到记者的感情也蕴含其中,除了在参观者的行为、神态及他们无法抑制的内心中,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记者的情感?

学生会找寻一些语句并加以探究罗森塔尔所蕴含的情感。

例如: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波娑起舞。”

预设:学生体味:“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作者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让读者感到沉重的压抑。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预设: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

四师生共同总结

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预设: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预设:“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3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

教师组织提升: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五引导学生思想深化。

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1970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让我们再次注观着自己搜集的图片,为在此不幸遇难的生命默哀。(沉默一分钟)

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我们也同样不会忘记中华民族在日本法西斯的强盗行径下遭受的苦难。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下面是两篇新闻稿《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见附1)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见附2),你会有何感想。

六作业(两选一)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2看了《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两篇新闻后,请外自己再补充材料,谈谈对此的看法。

【教学后记】

学生学习后,能领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打破新闻写作的框框限制,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其中的写法。在合作交流中,学生被共同营造的氛围深深感染。通过前查阅资料,学生首先从感性上体会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通过比较阅读《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并深入查阅资料,又从理性上对纳粹和法西斯的罪恶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对当今时代有了认识,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下载语文:4.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4.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