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地再现客观世界教案

时间:2019-05-12 22:1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地再现客观世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地再现客观世界教案》。

第一篇:如何地再现客观世界教案

如何地再现客观世界 ——走进具象艺术

教学课题:如何地再现客观世界

教学目的:让学生知道具象艺术的特点以及具象艺术的作用,掌握鉴赏具象艺术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道德情操。教学重点:由于本课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对具象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因此重点就在于对其三个主要特点及其功能的讲解,以及对美术鉴赏方法的具体运用,并进而认识具象艺术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美术鉴赏方法的具体运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视频

教学方法:故事引入,图片与概念相结合。具体教学:

一.教学引导:分别用具象抽象意向的三幅画做对比,引出今天的课题:如实的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二.进入正题:

1具象艺术的三个特点: A.真实性(客观性):即具象艺术是以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且把对象表现得就像我们所看到的一样真实

B.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即具象艺术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来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观念的

C.情节性(叙事性):即具象艺术中往往蕴涵着一个或多个故事情节,它可以用文字语言直接来讲述或描述

A用冷军的写实油画《引出美术的第一个特点:真实性(客观性)即具象艺术是以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且把对象表现得就像我们所看到的一样真实。真实性和客观性是具象艺术的基础,所有的具象艺术都具有这个特点

油画家冷军是中国当代超写实主义油画的领军人物。是中国当代超写实主义油画的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冷军以其超级写实主义风格,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其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极端写实。他的作品画面丝毫毕现,形象精致入微。同时,由于对当代题材与内容的切入,可以给观者精神上也形成全面的张力,心灵受到震颤。冷军的“写生”被作为是保证画面信息来源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可靠性以及激发行动的表现方式,在作画时他往往要逼近对象,扫描式的寻找、体会每个所需要的细节,局部深入,整体观照,力求画面充分,细节与整体效果的完美统一。[2-3] 赏析《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24.8厘米×528.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择端(宋)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是北宋末年画家,字正道,东武人(今山东诸城县人)。幼年时喜好读书,青年游学京师,后习绘画。工于界面,尤善于画舟车、建筑物等现实生活题材。曾画有《西湖争标图》和《清明上河图》。后者至今尚存,是一幅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风俗画长卷。

《清明上河图》生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盛景象。内容结构大体分为三段,开首为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当时俗称“上河”,是当时国家的漕运枢纽,南北商业交通要道)及其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后段为市区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人流如潮、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作者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理解,从反映当时的社会动态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主题需要出发,选择那些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时代特点的事物及情节加以表现,如载运江南粮米财物的漕船,与北方经济交流的骆驼队,以及各阶层人物的活动。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作者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全副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2-3]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4] 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汴京郊外春光;第二段是汴河场景;第三段是城内街市。[5]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的重要交通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口稠密,商船云集,人们有的在茶馆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饭铺进餐。还有“王家纸马店”,是卖扫墓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桥头布遍刀剪摊、饮食摊和各种杂货摊,两位摊主正争相招呼一位过客来看自己的货物。这里名副其实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可称为画面的高潮片段。[5]

《清明上河图》在整个画面的构图方面显示了卓越的艺术才能。中国绘图传统的“散点透视”得到了天才的运用,使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场面,通过中国传统的长卷形式,得到了集中而又生动的表现。画面组织讲究内在联系,严密紧凑,如同一气呵成,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补充说明:散点透视①

(一)中国传统透视学“散点透视”是相对于西方焦点透视而言的专有名词,采用移动式的多视点多视域的观察模式,多方位多角度地体察对象,按照传统绘画的审美心理需要和载体形式,以独特的视角用尽可能自由的方式来经营画面,以实现理想的审美需要。②

(二)西方透视学 焦点透视称“定点法”,属有限性视域范畴,其视域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一个被局限在一定范围内的单视域。即将人的眼睛在视觉活动中的瞬间停顿、相对静止状态,从理论上加以固定、绝对化,从而以假设的、固定单一的观察点代替双眼,在固定的时间内形成固定的观察范围,从而推导出角度单一的凝固的理性空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清明上河图》这一题目中的“清明”一词的解释,历来就有不同的说法,多数学者认为是“清明时节”的意思,即此画是描绘北宋首都清明节的景象。但也有人通过考证,认为“清明”是汴梁郊外的一处地名;又有人根据此画中出现了河岸小贩桌上摆着切开的西瓜,有裸着下身在街头嬉戏的儿童,还有十多人挥动扇子,说明这些都不是北方清明时节的征候。所以,有人认为,“清明”并非指清明节,而是如《后汉书》中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句中所说的“清明”,乃是画家张择端称颂当时北宋首都的太平盛世,所以,此画描绘的不是春景而是秋景。这些说法虽然还未取得学者们的认可,但是,从中可以体会到对一幅名画的理解,将会随着人们的认识而不断深化。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珍宝。南宋末年,长卷落入奸相贾似道手里;明代奸臣严嵩父子为谋取这幅长卷竟兴起大狱株连无辜;明清两朝,此长卷均归皇室珍藏;民国初年,被溥仪盗出关外,解放后,始得回归人民手中,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鉴赏《父亲》作者:,四川省青年画家罗中立

《父亲》一画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其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父亲》一画是在美国画家克洛斯巨型肖像画的启发下,采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画中国的一位普通的,贫困的,苦涩的老百姓,我们可以看到人物的形象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老年农民形象,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象是在缅怀过去,又象是在期待未来,让我们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的“通视”。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许久,仅剩一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过多少的酸、甜、苦、辣,犹如耙犁一般的破伤的大手捧着一个破了又被重新锔起的粗瓷碗在喝水,细小毛孔里渗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口胡须,还有那象征着悲剧色彩的苦命痣,都无不打上了他艰苦劳动,生活悲惨的烙印,站在这幅巨大的肖像画面前,使人们感到了他身上特有的烟叶味,感到他的肌肤在抖动,他的血液在奔流,叫人们思考,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激起广大观众的共鸣面对《父亲》,使我们感到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的奋斗力的普通老农民,在他身上汇集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百折不屈的创造力,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正是罗中立毫不遮掩的把农民的“丑”真实的表现出来,才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有血有肉。B.欣赏油画《教皇英诺森十世》,说明具象艺术的真实性,并引出举行艺术的第二个特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教皇英诺森十世》(油画,1650年,罗马多利亚美术馆藏完成原作)委拉斯凯兹(西班牙)

委拉斯凯兹(1599—1660)是17世纪西班牙最杰出的画家。他始终担任西班牙画师,为国王、王后、教皇、宫廷贵族等上层人物画了大量的肖像画。《教皇英诺森十世》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1650年他在意大利罗马访问期间,应教皇本人的邀请而画的。权势显赫的教皇正襟危坐在一把精致的椅子上,一双凶相毕露的眼睛直盯着观众,威严中包含着贪婪,凶狠中隐藏着狡诈。这个当时已76岁的老谋深算的教皇的面貌和性格特征,被真实地表现出来了,以至于教皇本人看了,也只能用半是不满半是赞叹的口吻说:“画得太逼真了!”甚至后来这幅肖像画挂在一间厅堂里时,从外面经过的几个主教,看到这一肖像还以为真的是教皇坐在里面呢!此外,这一作品的用色也相当精彩,闪闪发光的冠帽和法衣,同洁白的亚麻衣领以及镶在衣服上的白花边,形成一种鲜明而有变化的色调,再加上暗红色的天鹅绒背景和镶在椅背上闪闪发光的宝石,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沉着厚重而又华贵的气氛,以显示出教皇至高无上的地位。《静坐的莫瓦特歇夫人》(油画)安格尔(法国)东方华丽的唯美倾向 这是一幅非常写实的油画肖像画,表现一位典雅高贵的妇人,她身穿华丽的大开肩花衣花裙,安闲地倚坐在沙发上,姿态悠闲稳重,面部呈现满足于舒适生活的得意和自信的神情。画家以高超的写实技巧和古典优雅的画风,将一个养尊处优的贵妇人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画家以较为概括的手法,以深谙褐色为背景的统调,衬托出前面明亮的人物形象。安格尔的画有唯美主义气息,是严谨、典雅的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1867)法国画家。自小父亲就培养他对艺术的兴趣,那时,他非常热衷追求原始主义。由于他用功、认真,17岁的安格尔已经是一个很好的画家了。当时,大卫正担任拿破仑的首席画师。1834—1841年,他再度赴罗马,深刻地研究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古典大师们的作品,尤其推崇拉斐尔·桑西。经过达维特和意大利古典传统的教育,安格尔对古典法则的理解更为深刻,当达维特流亡比利时之后,他便成为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旗手,与浪漫主义相抗衡。《阿尔诺芬尼夫夫妇像》(油画,1434年)杨.凡.艾克(尼德兰)杨.凡.爱克尼德兰画家,是早期尼德兰画派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油画形成时期的关键性任务。这幅画真实地描绘了典型的资产者形象,不仅再现夫妇富人外貌和个性特征,而且对室内的环境什物作了及其逼真的描绘,显示了画家特殊的造型才能。画面中精微的描绘连现代摄影家都为之惊叹,使用镜子反射来扩大画面的空间,是这幅杰作的又一特色,这些艺术对后来荷兰的风俗画有很大的影响和启示。

C.欣赏素描《货郎图》具象艺术的第三个特点:情节性(叙事性)

《货郎图》(绢本设色,25.5厘米×70.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李嵩(song)(宋)李嵩是木工出身的画家,在光宗、宁宗和理宗初年为画院待诏。他善用界尺作木屋画,同时也是一位山水、人物、花鸟兼能的画家。《货郎图》体现了李嵩人物画的造诣。作品描绘了一位中年货郎挑着“货郎担”来到农村时,众多妇女儿童争购围观的热闹场面。货郎担上的小商品琳琅满目,品类繁多,画面上大大小小十二个顽童,动态表情各异,生动有趣,布局疏密得体,在笔法的运用上也恰到好处:画柳树野草和几条家犬用笔细密而有变化;画货郎担上的货物用笔细匀;画衣纹则略带颤笔,转折顿挫有致,表现了农家衣衫粗布的质感。这是一幅人物风俗画卷,在商品流通尚不够发达的南宋时期,货郎们走街串巷,一副货担就是一个小小的百货店,货郎们不仅为偏僻的乡村带来所需的货物,也带来各种新奇的见闻,货郎的到来往往象节日般热闹,李嵩在图中就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画家借助货郎这一题材表现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虽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民俗学家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功能一: 在摄像机未发明之前,美术作品是我们认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最重要的形象依据,具象艺术作品可以对人和事物进行记录,这就是具象艺术的记录功能。《石工》(油画,1849)库尔贝(法国)1849年完成的《石工》,是库尔贝的重要代表作,也是现实主义代表作著名之一。

2、画上以朴素的笔触,谐和的色彩层次,罕有的质量和触觉感,塑塑造两个碎石工人在炎炎烈日下劳动的场景,一老一少,身体占据了整个画面,形象和姿势具有深刻的典型性。对坎坷的地面和山崖,衣着、工具、土地、枯草和碎石毫不虚构的自然、真实,具有社会揭露性的描绘,是人产生一种如同身受的雄伟悲怆之感,从而更为尊重和理解了劳动以及劳动的意义,达到了“真”和“美”的统一。

这场景是库尔贝在途中亲见的一幕,石工艰苦的劳活使他震惊了。1848年的法国革命尽管促使库尔贝对现实生活作冷峻的思考,但描绘这个场面仅出于一种对贫苦不堪的人民生活的深切同情。这幅画虽是在画室里请两位石工充作模特儿画成的,但他是画家的亲眼感受,他以精确的写实方式,毫不夸张地突出两个石工形体,目的是寄寓形象以贫困、疲惫、听天由命、衰老和希望的思想主题。

功能二: 这种以真实、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审美理想甚至政治态度就是具象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

小结:1.具象艺术的意义表现在他的记录功能上,在摄影机发明之前,他是我们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最重要的形象依据,但是美术作品也不是如摄影一样被动的记录生活,而是艺术家主动地选择和表现,所以他又使我们可以认识当时的社会和艺术的思想与观念。

2.具象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它以真实的、生动而具有个性艺术的艺术形象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并由这些形象构成的故事、情节或主体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从而产生认识和教育的作用。《占领总统府》(油画,165厘米×320厘米,1977年,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藏)陈逸飞 魏景山

陈逸飞,1946年生,浙江人。1965年上海美专毕业,1981年赴美留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魏景山,1943年生,浙江人,1965年上海美专毕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

作品采用凌空俯视的角度,着力于升旗这一组群像的刻画:一位身经百战的老战士扯下国民党的破旗,升起鲜艳的红旗,一个伟大的转折来临了;指挥员伸出戴表的手腕,为了记住这令人难忘的时刻,老战士凝视着它,禁不住热泪盈眶;司号员已记不清多少次吹过胜利的号声,此刻激动得脱下军帽,向红旗致以崇高的敬礼。此画构图独特,场面广阔,整体气氛浓烈,且具体细节又刻画周到,在当时极尽情节铺排的历史画创作中,是一幅不同凡响的作品,曾获全军美展金质奖。

《占领总统府》表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升上红旗的场面,标志着蒋家王朝的灭忙,新中国的开始。作品场面壮观,气势恢宏。是一部感人、悲壮的人们那个命的大故事,使人感到一种平静与唯美。作品具有高贵又平民的风味。2.我们怎样鉴赏具象艺术

(1)首先:分辨出艺术作品是肖像作品还是主题性作品。A.肖像作品:

表现的是历史上具体的人,肖像作品中人物的本质特征只存在一这一个人或几个人中,要求作品集中传达出“这个人”的神态,气质和精神面貌。就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传神”或“气韵”。如前面看到的《教皇英诺森十世》 B.主题性艺术作品

在主题性作品中即使是个别人人物形象都是集合了和抽取了众多人的特征后塑造出来的,(2)然后:看作品的环境表现 鉴赏: 肖像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冷军肖像作品

主题性肖像作品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油画,77厘米×53厘米,1503—1505年,巴黎卢浮宫藏)达•芬奇(意大利)

莱奥纳多•达•芬奇(Leonado Da Vinci,1452—1519)诞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与比萨之间的芬奇镇。达•芬奇同代的人把他看作古怪、神秘的人物。君主和将军们想让这位惊人的奇才当军事工程师,去修建防御工事和运河,制造新奇的武器和装置。而在和平时期,他还会发明独特的机械玩具,为舞台演出和盛大场面设计新奇效果,使他们开心。他被誉为伟大的艺术家,并且被当作了不起的音乐家。当他遇到问题时,他从不依赖权威,而是通过实验予以解决。自然界没有一样东西不能引起他的好奇心,没有一样东西不能激发他的创造力。他解剖过三十多具尸体去探索人体的奥秘。他是探索孩子在子宫中发育奥秘的先驱者之一;他研究过水波和水流的规律;他成年累月地观察和分析昆虫和鸟类的飞翔,这会有一部飞行机,他确信总有一天飞行机会成为现实;岩石和云彩的形状、大气对远处物体的颜色的影响、支配树木和植物生长的法则、声音的和谐,所有这一切都是他孜孜不倦地进行探索的对象,这也为他的艺术奠定了基础。

《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资产阶级的妇女形象。据记载,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达•芬奇为她画像时,这位24岁的妇女刚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悲切抑郁。画家为了让她面露微笑,想出种种办法:请乐师奏乐、唱歌,或说笑话,让欢快的气氛帮助她展现笑容。

在受基督教禁欲主义控制的年代里,妇女的行止受到许多约束,她们不能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欢乐和痛苦,不然,就是对上帝的亵渎。所以中世纪的肖像画,一般都被画得呆板、僵硬,面部毫无表情。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为表现人的情感而费尽心机,为了画出蒙娜丽莎真实的形象,他还从解剖和生理学上进行研究,探索隐藏在皮肤下面的脸部肌肉的微笑状态,研究人在轻松愉快时的心理变化与反映过程。

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惊叹它的神秘效果。达•芬奇在这里极为谨慎地使用了他发明的“明暗渐隐法”,我们称之为面部表情的东西主要来自两个地方——嘴角和眼角。因此,达•芬奇有意识地让它们模糊,使它们逐渐融入柔和的阴影之中,使蒙娜丽莎的表情似乎总叫我们捉摸不定。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幅画,还能看出两侧不大相称。在背景梦幻般的风景中,这一点表现得最为明显:左边的地平线似乎比右边的地平线低得多。于是,当我们注视画面左边时,这位女人看起来比我们注视画面右边时要高一些,或者挺拔些,而她的面部好像也随着这种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因为面部的两侧也不大相称。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

对《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不能仅仅从肖像被画得生动逼真上面去考虑,更重要的是,达•芬奇在这幅画里体现了他先进的艺术思想,即以科学的精神去观察自然的态度和作品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

主题性作品:《拿破仑一世加冕》《血衣》 《拿破仑一世加冕》(油画,931厘米×610厘米,1805—1807年,巴黎卢浮宫藏)达维特(法国)

达维特(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在完成了他的成名作《荷拉斯兄弟的宣誓》 后,不仅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艺术制度的改革,而且把视角放到了当代题材的创作上。他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和《网球场誓约》、《马拉之死》等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作品。这些作品更以其新闻色彩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使他的作品与时代紧密结合起来。他注重画面的真实性(当然这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真实),以对待历史画的严谨来表现现实题材。他曾说过:“我的意图是要以一丝不苟的准确性去描绘古代风尚,要让那些希腊人、罗马人看了我的画后,不会感到我的画同他们的风俗习惯格格不入。”这种历史真实的态度而不仅仅是方法给以后的现实主义流派的兴起以相当的推动,它导致了现实主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原则的确立。在这一方面达维特常常如某些人所说的是个“潮流画家”。

《拿破仑一世加冕》表现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804年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了盛大的加冕仪式,正式称帝。出席典礼的有世界各地的达官显贵,有教皇比维斯七世,拿破仑的家庭成员,财政总监及许多政治家、文武大臣、各国使节和使节夫人等。画家在这里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为了真实,画家专门请了一些模特儿穿上当时的服装写生。整个画面场面恢宏,色彩华丽辉煌,背景中庄重、挺拔的建筑体现了古典主义的传统。这正是拿破仑所需要的,因此拿破仑多次公开称赞达维特,并授予他荣誉军团勋章。

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

提问:为什么具象艺术要塑造典型环境和典型艺术:

在美术作品中,典型形象是与环境直接相关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反过来没有典型的环境也不可能有典型的形象,他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美术作品完整的主题。也就是说,它所塑造的形象环境越鲜明,越典型,对主题的表达就越深刻,也就越能激发观众的共鸣和联想,从而产生广泛的影响。

这也是现实主义美术所要求的。恩格斯曾经说过,“现实主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正确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个原则成为现实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的基本指针。起源于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一种吸收了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创作手法、以歌颂新时代的英雄(工农兵)为宗旨的叙事性艺术创作方法,在这样的艺术作品中,故事的情节和场景都要求围绕中心人物展开。而这样的“中心人物”或“典型人物”必须是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典型形象”,即是从许多人物中抽取出的形象的综合,是从现实中抽离出来的一个理想的化身。就像毛泽东所说的,这种“典型人物应该比现实“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因而就更具普遍性”。围绕着这样的“典型人物”就要创造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典型环境”,以为作品的主题服务。

赏析:《血衣》是王式廓以在华北地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所积累的生活体验与素材为基础而创作的大型素描(油画稿),也是曾经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的杰出革命历史画。它以一位农村妇女手持的血衣作为揭示主题和画面情节的中心,用一系列饱受封建剥削和摧残的农民形象体现了控诉斗争激情,显示了民主革命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历史变化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时代的到来。作品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作者真实、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有过不少反映农村土地革命斗争的优秀作品,如著名版画家古元、彦涵等的许多版画作品,而王式廓的《血衣》可以说是同类题材作品中最深刻、最成功的艺术典型。

王式廓(1911—1973)是中国现代油画家、版画家,山东掖县人。1936年赴日本留学,1937年回国,1938年赴延安,历任延安鲁艺研究员,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他具有深厚的绘画基本功,经常生活在农民之中进行人物写生。代表作品有版画《改造二流子》,油画《井冈山会师》、《毛主席在十三陵水库劳动》及《血衣》的油画素描稿等。1973年4月,为完成油画《血衣》,去河南写生以充实素材,由于辛劳过度,于5月22日逝世于画架旁。

3.欣赏图片:提出问题:你觉下这些具象艺术作品具有哪些特点? 《重屏会棋图卷》中国画周文矩(五代)

图中描绘的五代南唐中主李璟的宫廷行乐生活。图绘摆设精美的室内,四位身份高贵的男子于旗桌前的情景。他们神态各异,举止不同,有的催促落子,有的举棋不定,有的观棋不语,其实反映出观棋者与弈棋者不同的神态。作为写实性的绘画作品,作者在逼真地刻画出人物肖像特征的同时,也真实地描绘出室内的生活用具,为后人研究五代时期各种生活器具用的形制以及中国早期皇室的行乐雅集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像资料。作者以“颤笔描”绘制图中的人物的衣纹,表现出布纹的质感,并准确地勾勒出不同动态下人物的形体变化,展示了周文矩以线条塑型的深厚功底。《法国大使》油画汉斯.荷尔拜

汉斯.荷尔拜因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著名代表人物,他一生致力于肖像创作,并富有独创性。在《法国大使》一画中,他着力表现出人物的社会地位、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并吸收了意大利式的肖像技法。显然,画家并未矫揉造作地去故意美化、粉饰他们,而是以直观的、高度写实的手法忠实地记录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画史上第一幅双人全身肖像。注:在鉴赏的过程中回顾具象艺术的特点以及功能 4.家庭作业:

赏析《血衣》用文字以故事形式描述作品,并为画面中感兴趣的人物配戏剧性语言。

第二篇: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教案

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一:教学内容: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二: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从本课开始,具体了解三种主要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及其相关的问题。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具象艺术有更加深入、具体的认识,其中主要包括:①.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②.具象艺术是如何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 ③.具象艺术有哪些功能?

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具象艺术的语言、形象特征,并能初步掌握辨识具象艺术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本课以同学们熟悉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作为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具象艺术的基本意义,在进一步阐叙具象艺术特点与作用中讲解具象艺术作用。教学中以中外具象美术作品中分析、内容的讲解中,注意教学过程:引起关注---深入讨论---感悟意义---理解中学会鉴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具象艺术的再现性、典型性与情节性构成了其重要的艺术特点,具象艺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理解,要注重从作品中情节性为起步,让学生在作品中感悟到作品中直接再现出的情感,感悟作品人物所表现出的性格、情感以及主题。让具象作品中传递的情感和表达出的主题有深入的了解。从而懂得具象艺术的鉴赏。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由于本课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对具象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因此重点就在于对其三个主要特点及其功能的讲解,以及对美术鉴赏方法的具体运用,并进而认识具象艺术的意义。

教学难点:主要在于分辨具象艺术的能动性,即具象艺术以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而区别于摄影。正因为这样,具象艺术不是被动地模拟(尽管它要“如实”地再现)现实,而是对现实的能动反映,这就要把具象艺术与艺术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处理结合起来讲解和鉴赏,因为这些形象都服务于艺术家的不同目的。

要求学生了解具象艺术的特点及其作用,学会具象艺术作品的鉴赏。

四:教具准备:本课教学幻灯片及相关画册 五:教材分析(A)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中国古代画家黄筌,以及古希腊画家宙克斯和帕尔哈西奥斯之间的比赛为例,说明具象艺术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并由此引出具象艺术的特点。

第二部分“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着重通过几件作品具体解释具象艺术的三个主要特点:1.视觉真实性或客观性,即具象艺术是以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且把对象表现得就像我们所看到的一样真实;2.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即具象艺术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来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观念的;3.情节性或叙事性,即具象艺术中往往蕴涵着一个或多个故事情节,它可以用文字语言直接来讲述或描述。由于具象艺术的这些特点,因此除艺术所共同的审美功能外,它还具有记录的功能和社会干预的功能。

第三部分“怎样鉴赏具象艺术?”这里既运用了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又特别兼及了对具象艺术的鉴赏特征,从肖像艺术和主题性艺术两大分类中分别说明对具象艺术的鉴赏方法。这里涉及到了具象艺术的典型性问题,主要是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这两个概念下面将作具体解释。

第四部分“如何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主要是从具象艺术的功能——社会记录和社会干预的角度来说明的,这两个功能是它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艺术的主要特征。具象艺术的意义主要就来自于此。

(B)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写生珍禽图(绢本设色,415厘米×70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黄筌(五代)

黄荃,四川成都人氏。前蜀王衍时,选入画院为翰林待诏,后蜀时孟昶让他主管画院,佩紫金袋。传世作品《写生珍禽图》,传为黄荃给他的儿子居宝作画用的一幅课图稿本,画面描绘了、麻雀、鸠、蜡嘴、蚱蜢、蝉、蜜蜂、牵牛等禽鸟、昆虫24只之多,还有大小龟两只,平列而绘,大小间杂,信手画来,不求章法,各自独立存在,是一幅写生作品,勾勒精细,神态毕现,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24.8厘米×528.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择端(宋)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是北宋末年画家,字正道,东武人(今山东诸城县人)。幼年时喜好读书,青年游学京师,后习绘画。工于界面,尤善于画舟车、建筑物等现实生活题材。曾画有《西湖争标图》和《清明上河图》。后者至今尚存,是一幅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风俗画长卷。

《清明上河图》生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盛景象。内容结构大体分为三段,开首为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当时俗称“上河”,是当时国家的漕运枢纽,南北商业交通要道)及其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后段为市区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人流如潮、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作者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理解,从反映当时的社会动态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主题需要出发,选择那些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时代特点的事物及情节加以表现,如载运江南粮米财物的漕船,与北方经济交流的骆驼队,以及各阶层人物的活动。其中有力夫、纤夫、小贩、市民,还有少数官宦人家的上流社会人物。整个画面有静场、有高潮,跌宕有序。船过虹桥的场面安

排在全卷近中央的位置,是画面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紧张的场面。桥下河面水深流急,为使漕船过桥,船工情绪激动紧张,有的撑船,有的掌舵,放桅杆的、掷缆绳的、呼喊指挥的,加上桥上的人为之奔走呼号,显得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清明上河图》在整个画面的构图方面显示了卓越的艺术才能。中国绘图传统的“散点透视”得到了天才的运用,使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场面,通过中国传统的长卷形式,得到了集中而又生动的表现。画面组织讲究内在联系,严密紧凑,如同一气呵成,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清明上河图》这一题目中的“清明”一词的解释,历来就有不同的说法,多数学者认为是“清明时节”的意思,即此画是描绘北宋首都清明节的景象。但也有人通过考证,认为“清明”是汴梁郊外的一处地名;又有人根据此画中出现了河岸小贩桌上摆着切开的西瓜,有裸着下身在街头嬉戏的儿童,还有十多人挥动扇子,说明这些都不是北方清明时节的征候。所以,有人认为,“清明”并非指清明节,而是如《后汉书》中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句中所说的“清明”,乃是画家张择端称颂当时北宋首都的太平盛世,所以,此画描绘的不是春景而是秋景。这些说法虽然还未取得学者们的认可,但是,从中可以体会到对一幅名画的理解,将会随着人们的认识而不断深化。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珍宝。南宋末年,长卷落入奸相贾似道手里;明代奸臣严嵩父子为谋取这幅长卷竟兴起大狱株连无辜;明清两朝,此长卷均归皇室珍藏;民国初年,被溥仪盗出关外,解放后,始得回归人民手中,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王时敏像(中国画)曾鲸(明)曾鲸(1568—1650,一作1564—1647,又作1567—1649),字波臣,莆田(今福建莆田)人。曾在浙江杭州、乌镇、宁波、余姚一带从事绘画活动。晚年流寓金陵(今南京)。擅人像写真,是明末最有影响的肖像画家。其弟子众多,被称为“波臣派”。与曾鲸同时代的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评说其画“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傅色淹润,点晴生动。虽在楮素,盼睐颦笑,咄咄逼真,虽周之貌赵郎,不是过也。若轩冕之英,岩壑之俊,闺房之秀,方外之中,一经传写,妍媸唯肖。”论及曾鲸作画说:“然对面时,精心体会,人我都忘,每图一像,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其独步艺林,倾动遐迩,非偶然也。”正因为曾鲸“每图一像,烘染数十层”之画法,有的理论家认为他是吸收西洋画法,其理由是:明代神宗皇帝时,有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及其后的罗儒望、汤若望等传教士来华,将西洋绘画作品携入中国,故曾鲸是受西洋画法之影响。然而与之相反的看法认为他是传统画,清初张庚在《国朝画征录》就说过:“写真有两派,一重墨骨,墨骨既成,然后傅彩,以取气色之老少,其精神早传于墨骨中矣。此,闽中波匠派也。一略用淡墨勾出五官部位之大意,全用粉彩渲染。此,江南画家之传法,而曾氏善矣。”可见曾鲸并未受西画影响,是传统的中国画法,只不过他比前人更注重面部凹凸的渲染的精致和傅彩的厚重感。

《王时敏像》作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曾鲸50岁左右,正是他的艺术成熟时期的作品。画中人物是明末王时敏青年时期的肖像。王时敏少年时中进士,崇祯时曾任太常寺少卿。清入关后,拒绝做官,潜心诗文书画,其后以山水画的卓越成就被列为清初画家“四王”之首。该画所绘29岁的王时敏,手持拂尘,盘坐于蒲团之上,面庞清秀,神态端庄,双目有神,聪慧倜傥,一位富有才华的青年文士跃然于绢面之上。其画法是先用墨线勾出轮郭和五官,再以“凹凸法”淡墨层层烘染五官结构,最后再用淡赭傅彩,很好地表现了面部结构与质感。衣着则用洗练的墨线勾勒,笔法流畅。其衣纹线条依靠长短变化和起承转折,合理地表现出服装和身体的结构关系,并形成富有节奏的优美的韵律感。墨线上稍用淡赭复勾,使之丰富有厚度,又与面部淡赭有呼应,形成谐调统一。衣领和内衣则施以白粉,成功地表现了气质高洁的青年文士。

教皇英诺森十世(油画,1650年,罗马多利亚美术馆藏完成原作)委拉斯凯兹(西班牙)

委拉斯凯兹(1599—1660)是17世纪西班牙最杰出的画家。他始终担任西班牙画师,为国王、王后、教皇、宫廷贵族等上层人物画了大量的肖像画。《教皇英诺森十世》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1650年他在意大利罗马访问期间,应教皇本人的邀请而画的。权势显赫的教皇正襟危坐在一把精致的椅子上,一双凶相毕露的眼睛直盯着观众,威严中包含着贪婪,凶狠中隐藏着狡诈。这个当时已76岁的老谋深算的教皇的面貌和性格特征,被真实地表现出来了,以至于教皇本人看了,也只能用半是不满半是赞叹的口吻说:“画得太逼真了!”甚至后来这幅肖像画挂在一间厅堂里时,从外面经过的几个主教,看到这一肖像还以为真的是教皇坐在里面呢!此外,这一作品的用色也相当精彩,闪闪发光的冠帽和法衣,同洁白的亚麻衣领以及镶在衣服上的白花边,形成一种鲜明而有变化的色调,再加上暗红色的天鹅绒背景和镶在椅背上闪闪发光的宝石,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沉着厚重而又华贵的气氛,以显示出教皇至高无上的地位。

货郎图(绢本设色,25.5厘米×70.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李嵩(宋)李嵩是木工出身的画家,在光宗、宁宗和理宗初年为画院待诏。他善用界尺作木屋画,同时也是一位山水、人物、花鸟兼能的画家。《货郎图》体现了李嵩人物画的造诣。作品描绘了一位中年货郎挑着“货郎担”来到农村时,众多妇女儿童争购围观的热闹场面。货郎担上的小商品琳琅满目,品类繁多,货郎将有些商品作了分类,标有“诵仙经”、“明风水”、“三百件”、“牛马小儿”、“便是山东米”、“黄醋”等字样。画面上大大小小十二个顽童,动态表情各异,生动有趣,布局疏密得体,在笔法的运用上也恰到好处:画柳树野草和几条家犬用笔细密而有变化;画货郎担上的货物用笔细匀;画衣纹则略带颤笔,转折顿挫有致,表现了农家衣衫粗布的质感。

石工(油画,160厘米×259厘米,1849年,原藏德累斯顿国立美术馆,已毁)库尔贝(法国)

在当时以至后来的许多评论家和美术史家看来,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的革命是在题材上。因为当时几乎所有争论都是围绕题材问题,而且库尔贝的现实主义主张也是要求艺术家从所谓高雅的艺术主题回到现实中来,描绘艺术家周围的生活。因此他们认为库尔贝不过是一个以题材的哗众取宠来获得名声的机会主义画家,这似乎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艺术家是以自己的机智来赢得观众的注意,还是以扎实的艺术创造来获取应有的历史地位?这个问题始终围绕着各个时代的艺术家。尤其进入现代以后,观念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已更加明确起来,现代艺术家在总结了历史的经验之后认识到,怎样画比画什么更为重要。这也是库尔贝带来的影响之一。当然这其中我们不能否认机会主义和赶时髦的潮流画家的投机行为,但我们却不能把库尔贝看作一个机会主义者,因为他的作品和思想不仅是对当时艺术的反动,而且在许多方面深深影响了后人。

1849年完成的《石工》,是库尔贝的重要代表作。在巨大画面上,画家突出了两个和真人一般大小的石工。一老一少,穿着粗布衣,脚登简陋的木底鞋,正在路边凿打和搬运石块。这场景是库尔贝在途中亲见的一幕,石工艰苦的劳动使他震惊了,他决心去描绘他们。他把两个石工请到自己的画室,请他们做模特儿,自己又到现场画了一些写生稿。为了强调这种野外修路工的艰苦生活,除了在画幅上犹如浮雕般立体地展现两个形体高大的石工之外,还在背景处添画了铜锅等炊具,周围则是一片荒凉不堪的山坡。在炙人的烈日下,两个石工就在道旁的沟边劳动。画幅的上部是遮顶的山岗,在右角山坡的后面,仅透露出一角蓝天。库尔贝说:“我每天散步时都看到这些人。而且,这个阶级的人们往往就是这样度过一生的。”

血衣(素描,100厘米×150厘米,1959年,中国革命博物馆藏)王式廓

王式廓(1911—1973)是中国现代油画家、版画家,山东掖县人。1936年赴日本留学,1937年回国,1938年赴延安,历任延安鲁艺研究员,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他具有深厚的绘画基本功,经常生活在农民之中进行人物写生。代表作品有版画《改造二流子》,油画《井冈山会师》、《毛主席在十三陵水库劳动》及《血衣》的油画素描稿等。1973年4月,为完成油画《血衣》,去河南写生以充实素材,由于辛劳过度,于5月22日逝世于画架旁。

《血衣》是王式廓以在华北地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所积累的生活体验与素材为基础而创作的大型素描(油画稿),也是曾经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的杰出革命历史画。它以一位农村妇女手持的血衣作为揭示主题和画面情节的中心,用一系列饱受封建剥削和摧残的农民形象体现了控诉斗争激情,显示了民主革命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历史变化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时代的到来。作品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作者真实、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有过不少反映农村土地革命斗争的优秀作品,如著名版画家古元、彦涵等的许多版画作品,而王式廓的《血衣》可以说是同类题材作品中最深刻、最成功的艺术典型。

蒙娜丽莎(油画,77厘米×53厘米,1503—1505年,巴黎卢浮宫藏)达•芬奇(意大利)

莱奥纳多•达•芬奇(Leonado Da Vinci,1452—1519)诞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与比萨之间的芬奇镇。达•芬奇同代的人把他看作古怪、神秘的人物。君主和将军们想让这位惊人的奇才当军事工程师,去修建防御工事和运河,制造新奇的武器和装置。而在和平时期,他还会发明独特的机械玩具,为舞台演出和盛大场面设计新奇效果,使他们开心。他被誉为伟大的艺术家,并且被当作了不起的音乐家。当他遇到问题时,他从不依赖权威,而是通过实验予以解决。自然界没有一样东西不能引起他的好奇心,没有一样东西不能激发他的创造力。他解剖过三十多具尸体去探索人体的奥秘。他是探索孩子在子宫中发育奥秘的先驱者之一;他研究过水波和水流的规律;他成年累月地观察和分析昆虫和鸟类的飞翔,这会有一部飞行机,他确信总有一天飞行机会成为现实;岩石和云彩的形状、大气对远处物体的颜色的影响、支配树木和植物生长的法则、声音的和谐,所有这一切都是他孜孜不倦地进行探索的对象,这也为他的艺术奠定了基础。

《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资产阶级的妇女形象。据记载,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达•芬奇为她画像时,这位24岁的妇女刚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悲切抑郁。画家为了让她面露微笑,想出种种办法:请乐师奏乐、唱歌,或说笑话,让欢快的气氛帮助她展现笑容。

在受基督教禁欲主义控制的年代里,妇女的行止受到许多约束,她们不能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欢乐和痛苦,不然,就是对上帝的亵渎。所以中世纪的肖像画,一般都被画得呆板、僵硬,面部毫无表情。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为表现人的情感而费尽心机,为了画出蒙娜丽莎真实的形象,他还从解剖和生理学上进行研究,探索隐藏在皮肤下面的脸部肌肉的微笑状态,研究人在轻松愉快时的心理变化与反映过程。

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惊叹它的神秘效果。达•芬奇在这里极为谨慎地使用了他发明的“明暗渐隐法”,我们称之为面部表情的东西主要来自两个地方——嘴角和眼角。因此,达•芬奇有意识地让它们模糊,使它们逐渐融入柔和的阴影之中,使蒙娜丽莎的表情似乎总叫我们捉摸不定。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幅画,还能看出两侧不大相称。在背景梦幻般的风景中,这一点表现得最为明显:左边的地平线似乎比右边的地平线低得多。于是,当我们注视画面左边时,这位女人看起来比我们注视画面右边时要高一些,或者挺拔些,而她的面部好像也随着这种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因为面部的两侧也不大相称。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

对《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不能仅仅从肖像被画得生动逼真上面去考虑,更重要的是,达•芬奇在这幅画里体现了他先进的艺术思想,即以科学的精神去观察自然的态度和作品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

田横五百士(油画,198厘米×335厘米,1928—1930年)徐悲鸿

《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取材于秦代末年齐国旧王族田横不肯屈身于刘邦而起兵抗衡,最终失败自刎的故事。画面描绘田横正拱手辞别部下时的器宇轩昂的英雄气概和他的属下悲愤激越的情绪,表现了历史上悲壮的一幕,颇有戏剧性。它不仅歌颂了田横等威武不屈的气节,而且通过历史人物故事的再现,折射出徐悲鸿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和对民族精神的颂扬。在色彩处理上,田横身穿暗红紫袍,与穿黄袍的壮士在强烈对比中突显于画面,其他人物的服装,与蓝天、黄土、浓阴均统一于浓重的蓝灰色调中,形成了沉郁、悲怆的交响效果。此画面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为早期中国油画中的巨制。画家在**的年代选此历史题材作画,有其深刻的寓意。

拿破仑一世加冕(油画,931厘米×610厘米,1805—1807年,巴黎卢浮宫藏)达维特(法国)达维特(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在完成了他的成名作《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后,不仅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艺术制度的改革,而且把视角放到了当代题材的创作上。他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和《网球场誓约》、《马拉之死》等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作品。这些作品更以其新闻色彩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使他的作品与时代紧密结合起来。他注重画面的真实性(当然这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真实),以对待历史画的严谨来表现现实题材。他曾说过:“我的意图是要以一丝不苟的准确性去描绘古代风尚,要让那些希腊人、罗马人看了我的画后,不会感到我的画同他们的风俗习惯格格不入。”这种历史真实的态度而不仅仅是方法给以后的现实主义流派的兴起以相当的推动,它导致了现实主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原则的确立。在这一方面达维特常常如某些人所说的是个“潮流画家”。

《拿破仑一世加冕》表现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804年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了盛大的加冕仪式,正式称帝。出席典礼的有世界各地的达官显贵,有教皇比维斯七世,拿破仑的家庭成员,财政总监及许多政治家、文武大臣、各国使节和使节夫人等。画家在这里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为了真实,画家专门请了一些模特儿穿上当时的服装写生。整个画面场面恢宏,色彩华丽辉煌,背景中庄重、挺拔的建筑体现了古典主义的传统。这正是拿破仑所需要的,因此拿破仑多次公开称赞达维特,并授予他荣誉军团勋章。

占领总统府(油画,165厘米×320厘米,1977年,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藏)陈逸飞 魏景山

陈逸飞,1946年生,浙江人。1965年上海美专毕业,1981年赴美留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魏景山,1943年生,浙江人,1965年上海美专毕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

作品采用凌空俯视的角度,着力于升旗这一组群像的刻画:一位身经百战的老战士扯下国民党的破旗,升起鲜艳的红旗,一个伟大的转折来临了;指挥员伸出戴表的手腕,为了记住这令人难忘的时刻,老战士凝视着它,禁不住热泪盈眶;司号员已记不清多少次吹过胜利的号声,此刻激动得脱下军帽,向红旗致以崇高的敬礼。此画构图独特,场面广阔,整体气氛浓烈,且具体细节又刻画周到,在当时极尽情节铺排的历史画创作中,是一幅不同凡响的作品,曾获全军美展金质奖。

(C)名词解释

再现

即借助外部客观世界通过模仿的手段表达艺术家主观精神的一种艺术方式。描述这种艺术的理论称为再现论或模仿论,这样的艺术称为再现性艺术、模仿性艺术或具象艺术。再现性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等人起,对再现性艺术就有众多论述。他们都普遍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之一,人从模仿中获得快乐。达•芬奇作为再现论艺术的阐发者和实践者,认为艺术家的心灵应该像镜子一样映照自然。中国传统中也很早就认识到了美术的再现功能,如《广雅》中说“画,类也”,《释名》中说“画,挂也,以彩色挂物象也”。它们都为中国的再现性美术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任何艺术都是人的艺术,都不可能是被动的、机械的模仿,所以,艺术中的“再现”也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的创造,体现

了不同艺术家的精神面貌。

现实主义

是最重要的文艺创作方法之一。其基本特点是忠实于生活,按生活的实际样子和本来面目真实地反映生活;强调对生活作逼真而精确的描绘,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艺术家的理想、情感和是非判断都融化在具体的对象之中,而不是直观地表现出来。“现实主义”在库尔贝的作品中第一次体现出来,最初的意思不仅指对自然的精确描绘,还指对日常主题的兴趣。库尔贝就说过,他从不画他从未见过的安琪尔。但“现实主义”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都按照自己的角度来理解,如出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其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有巨大影响,强调对社会主义英雄的表现和对集体主义精神的颂扬,即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表现。

艺术形象

所谓“艺术形象”,顾名思义,就是采用艺术的手段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它涉及到所采用的语言和手段两个方面,就是说由于采用的语言和手段不同,产生的艺术形象也就不同。例如,具象艺术由于运用的是具象的语言和手段,其艺术形象就完全区别于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但它们在形象上也有共通性。“形象”在中国古代是指人或物的外部相貌或形状,它通过人的视觉就可以辨识出来。例如,中国古籍《书经》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商朝的国王武丁梦见天帝赐给他一个良臣,他就叫人按他的叙述把这个人画出来,然后让文武百官按图索骥、四处寻找,最后果然在博岩的溪谷中找到了一个叫傅说的人,于是武丁就封他为相,从而使商朝得以中兴。在西方,“形象”的原意是指借助雕塑、铸造、模仿等手段塑造出的人或物的样子。由此可知,形象即诉诸人的视觉的感知或经验对象,它可以通过描述、描绘、塑造或其他模仿的方法得到具体的表现。

我国以往的美学著作中按照列宁的反映论把“艺术形象”定义为艺术所固有的反映现实的特殊方式,是从审美理想出发,通过具体感性的、直接感知的形式(不同于科学的逻辑的方式)概括地表现现实的结果。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一般经过两个阶段,首先是形象的构思阶段——艺术家搜集形象,并按照形象思维的规律和具体作品的需要来构成意象中的形象,即美术作品的内部形式完成过程;其次是艺术形象的物质体现,即把艺术家的意象中的形象通过相应的物质手段具体实现出来,从而被人们具体地感知到。艺术形象的差异由此而产生。例如,由于物质手段或语言形式的差异,就形成了美术形象、音乐形象、文学形象、舞蹈形象、戏剧形象、电影形象等不同的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既是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观念的结果,也是其思想、情感和观念的物质化显现,也就是说,艺术家通过艺术的语言和相应的物质手段表达了自己的特定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情节性与叙事性

是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特征。由于现实主义美术强调视觉上的真实性,它就不仅要在艺术形象上塑造出真实的人物和环境、道具等,而且还要使这些相关事物彼此发生密切的联系,使之形成一个可以讲述的故事,以造成事件发生的真实的感觉,这就是现实主义美术的情节性和叙事性。它最初与连环画的表现形式密切相关,并且最早在宗教美术中表现出来,后来就独立存在于一件作品之中,构成了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特

征。

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

这也是现实主义美术所要求的。恩格斯曾经说过,“现实主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正确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个原则成为现实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的基本指针。起源于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一种吸收了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创作手法、以歌颂新时代的英雄(工农兵)为宗旨的叙事性艺术创作方法,在这样的艺术作品中,故事的情节和场景都要求围绕中心人物展开。而这样的“中心人物”或“典型人物”必须是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典型形象”,即是从许多人物中抽取出的形象的综合,是从现实中抽离出来的一个理想的化身。就像毛泽东所说的,这种“典型人物

应该比现实“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因而就更具普遍性”。围绕着这样的“典型人物”就要创造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典型环境”,以为作品的主题服务。

六: 教学过程:

1、紧紧围绕本课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具象艺术的特点及其功能。

2、出示内容相同的照片和具象美术作品,结合优秀的摄影作品来讲解,在对比中辨析具象艺术的特征和与摄影作品的异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具象美术作品。

3、引导学生赏析具象美术作品,了解具象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体会其功能。

4、赏析美术作品,学习具象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赏析《血衣》重点讲授主题性作品中涉及的典型形象和

典型环境及其关系。

5、通过赏析《清明上河图》《货郎图》引导学生体会具象艺术作品的认识作用,通过赏析《少女与和平》

引导学生体会具象艺术的教育作用。

七:作业要求:

赏析《血衣》用文字以故事形式描述作品,并为画面中感兴趣的人物配戏剧性语言。

七:课后思考

第三篇:第三课如实的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教案

第三课 如实的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教案

一、课题:如实的再现客观世界 走进具象艺术

二、课程类型:鉴赏课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具象画的三个特点:

1、真实性、具体性;

2、典型、刻画性;

3、情节性、叙事性。通过欣赏品评美术作品和了解相关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以及画家所想表现的内涵,力争达到使学生通过欣赏大师的作品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提高基本的艺术素质和欣赏绘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把不同题材、不同艺术表现特点的作品进行对比,通过对绘画形式和艺术特色细致的观察,分组进行分析讨论,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具体艺术的精彩,通过对画的解读,感受历史长河中闪烁的星光。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理解具象画的三个特点:

1、真实性、具体性;

2、典型、刻画性;

3、情节性、叙事性。

2.教学难点:深入认识具象美术的特征,鉴赏具象美术的方法。

六、教法

采用引导观察、提问、分组讨论、总结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美术作品进行直观教学。

七、教学工具

图片、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1.准备阶段:提出问题,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聊一聊福尔摩斯,他最擅长的是什么?

我听见有同学说他最擅长破案,他是怎么破案的呢?对了,他是通过对事物细致入微的 观察发象背后的真象的。

我们今天要上的课就要向福尔摩斯一样,走进具象艺术,如实的再现客观世界。具象艺术是人类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类型,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很多杰出的作品。

由于具象艺术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情节性的特点,使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细节而发现画背后的故事。

2、教学阶段:直观对比,逐一鉴赏

现在请同学看三幅绘画作品,分别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法国画家达维特《拿破伦一世加冕》。教师对画和画家进行简单的介绍和引导。

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运用了散点透视的天才构图法,记录了当时汴京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风貌。是北宋经济的写照,全画长5.2米,宽2米多,描绘的人们有800多人,以及各类的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幅画具有真实、具体性的特点。

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运用非凡的表现能力把人物刻画的很典型,具有典型性的特点。

法国画家达维特《拿破伦一世加冕》客观记录了拿破仑加冕的艺术场景。具有情节性的特点。

请同学们分成三个小组,给十分钟的时间,让同学进行小组讨论。根据自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和你的历史知识,给作品编一个生动的小故事。评价学生的故事,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具象艺术的三大特点:

1、真实性、具体性;

2、典型、刻画性;

3、情节性、叙事性。

3、课堂小结:(具体怎么小结的,写下来)

今天同学们通过细致的观察了解了具象艺术的三大特点:

1、真实性、具体性;

2、典型、刻画性;

3、情节性、叙事性。具象艺术不同于摄影,它更具有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境界,所以具象艺术不是被动的模拟现实,而是对现象的能动的反映。我们今天在课堂中学习了解了具象艺术的三大特点,希望同学们用发现的眼光去鉴赏画,通过画家的眼睛去观察了解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星光。

第四篇:第3课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草稿

第3课 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同学们大家好,在我们的上节课上我们说到了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那么今天我们就来重点欣赏一下具象艺术。给大家讲一个古希腊的小故事„„

(一)教学目标

从本课开始,具体了解三种主要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及其相关的问题。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具象艺术有更加深入、具体的认识,其中主要包括:

1.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2.具象艺术是如何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 3.具象艺术有哪些功能?

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具象艺术的语言、形象特征,并能初步掌握辨识具象艺术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由于本课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对具象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因此重点就在于对其三个主要特点及其功能的讲解,以及对美术鉴赏方法的具体运用,并进而认识具象艺术的意义。

本课教学难点,主要在于分辨具象艺术的能动性,即具象艺术以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而区别于摄影。正因为这样,具象艺术不是被动地模拟(尽管它要“如实”地再现)现实,而是对现实的能动反映,这就要把具象艺术与艺术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处理结合起来讲解和鉴赏,因为这些形象都服务于艺术家的不同目的。

(一)作品分析

写生珍禽图(绢本设色,415厘米×70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黄筌(五代)

黄荃,四川成都人氏。前蜀王衍时,选入画院为翰林待诏,后蜀时孟昶让他主管画院,佩紫金袋。传世作品《写生珍禽图》,传为黄荃给他的儿子居宝作画用的一幅课图稿本,画面描绘了、麻雀、鸠、蜡嘴、蚱蜢、蝉、蜜蜂、牵牛等禽鸟、昆虫24只之多,还有大小龟两只,平列而绘,大小间杂,信手画来,不求章法,各自独立存在,是一幅写生作品,勾勒精细,神态毕现,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24.8厘米×528.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择端(宋)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是北宋末年画家,字正道,东武人(今山东诸城县人)。幼年时喜好读书,青年游学京师,后习绘画。工于界面,尤善于画舟车、建筑物等现实生活题材。曾画有《西湖争标图》和《清明上河图》。后者至今尚存,是一幅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风俗画长卷。

《清明上河图》生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盛景象。内容结构大体分为三段,开首为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当时俗称“上河”,是当时国家的漕运枢纽,南北商业交通要道)及其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后段为市区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人流如潮、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作者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理解,从反映当时的社会动态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主题需要出发,选择那些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时代特点的事物及情节加以表现,如载运江南粮米财物的漕船,与北方经济交流的骆驼队,以及各阶层人物的活动。其中有力夫、纤夫、小贩、市民,还有少数官宦人家的上流社会人物。整个画面有静场、有高潮,跌宕有序。船过虹桥的场面安排在全卷近中央的位置,是画面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紧张的场面。桥下河面水深流急,为使漕船过桥,船工情绪激动紧张,有的撑船,有的掌舵,放桅杆的、掷缆绳的、呼喊指挥的,加上桥上的人为之奔走呼号,显得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清明上河图》在整个画面的构图方面显示了卓越的艺术才能。中国绘图传统的“散点透视”得到了天才的运用,使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场面,通过中国传统的长卷形式,得到了集中而又生动的表现。画面组织讲究内在联系,严密紧凑,如同一气呵成,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清明上河图》这一题目中的“清明”一词的解释,历来就有不同的说法,多数学者认为是“清明时节”的意思,即此画是描绘北宋首都清明节的景象。但也有人通过考证,认为“清明”是汴梁郊外的一处地名;又有人根据此画中出现了河岸小贩桌上摆着切开的西瓜,有裸着下身在街头嬉戏的儿童,还有十多人挥动扇子,说明这些都不是北方清明时节的征候。所以,有人认为,“清明”并非指清明节,而是如《后汉书》中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句中所说的“清明”,乃是画家张择端称颂当时北宋首都的太平盛世,所以,此画描绘的不是春景而是秋景。这些说法虽然还未取得学者们的认可,但是,从中可以体会到对一幅名画的理解,将会随着人们的认识而不断深化。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珍宝。南宋末年,长卷落入奸相贾似道手里;明代奸臣严嵩父子为谋取这幅长卷竟兴起大狱株连无辜;明清两朝,此长卷均归皇室珍藏;民国初年,被溥仪盗出关外,解放后,始得回归人民手中,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时敏像(中国画)曾鲸(明)曾鲸(1568—1650,一作1564—1647,又作1567—1649),字波臣,莆田(今福建莆田)人。曾在浙江杭州、乌镇、宁波、余姚一带从事绘画活动。晚年流寓金陵(今南京)。擅人像写真,是明末最有影响的肖像画家。其弟子众多,被称为“波臣派”。与曾鲸同时代的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评说其画“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傅色淹润,点晴生动。虽在楮素,盼睐颦笑,咄咄逼真,虽周之貌赵郎,不是过也。若轩冕之英,岩壑之俊,闺房之秀,方外之中,一经传写,妍媸唯肖。”论及曾鲸作画说:“然对面时,精心体会,人我都忘,每图一像,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其独步艺林,倾动遐迩,非偶然也。”正因为曾鲸“每图一像,烘染数十层”之画法,有的理论家认为他是吸收西洋画法,其理由是:明代神宗皇帝时,有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及其后的罗儒望、汤若望等传教士来华,将西洋绘画作品携入中国,故曾鲸是受西洋画法之影响。然而与之相反的看法认为他是传统画,清初张庚在《国朝画征录》就说过:“写真有两派,一重墨骨,墨骨既成,然后傅彩,以取气色之老少,其精神早传于墨骨中矣。此,闽中波匠派也。一略用淡墨勾出五官部位之大意,全用粉彩渲染。此,江南画家之传法,而曾氏善矣。”可见曾鲸并未受西画影响,是传统的中国画法,只不过他比前人更注重面部凹凸的渲染的精致和傅彩的厚重感。

《王时敏像》作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曾鲸50岁左右,正是他的艺术成熟时期的作品。画中人物是明末王时敏青年时期的肖像。王时敏少年时中进士,崇祯时曾任太常寺少卿。清入关后,拒绝做官,潜心诗文书画,其后以山水画的卓越成就被列为清初画家“四王”之首。该画所绘29岁的王时敏,手持拂尘,盘坐于蒲团之上,面庞清秀,神态端庄,双目有神,聪慧倜傥,一位富有才华的青年文士跃然于绢面之上。

其画法是先用墨线勾出轮郭和五官,再以“凹凸法”淡墨层层烘染五官结构,最后再用淡赭傅彩,很好地表现了面部结构与质感。衣着则用洗练的墨线勾勒,笔法流畅。其衣纹线条依靠长短变化和起承转折,合理地表现出服装和身体的结构关系,并形成富有节奏的优美的韵律感。墨线上稍用淡赭复勾,使之丰富有厚度,又与面部淡赭有呼应,形成谐调统一。衣领和内衣则施以白粉,成功地表现了气质高洁的青年文士。

教皇英诺森十世(油画,1650年,罗马多利亚美术馆藏完成原作)委拉斯凯兹(西班牙)

委拉斯凯兹(1599—1660)是17世纪西班牙最杰出的画家。他始终担任西班牙画师,为国王、王后、教皇、宫廷贵族等上层人物画了大量的肖像画。《教皇英诺森十世》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1650年他在意大利罗马访问期间,应教皇本人的邀请而画的。权势显赫的教皇正襟危坐在一把精致的椅子上,一双凶相毕露的眼睛直盯着观众,威严中包含着贪婪,凶狠中隐藏着狡诈。这个当时已76岁的老谋深算的教皇的面貌和性格特征,被真实地表现出来了,以至于教皇本人看了,也只能用半是不满半是赞叹的口吻说:“画得太逼真了!”甚至后来这幅肖像画挂在一间厅堂里时,从外面经过的几个主教,看到这一肖像还以为真的是教皇坐在里面呢!此外,这一作品的用色也相当精彩,闪闪发光的冠帽和法衣,同洁白的亚麻衣领以及镶在衣服上的白花边,形成一种鲜明而有变化的色调,再加上暗红色的天鹅绒背景和镶在椅背上闪闪发光的宝石,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沉着厚重而又华贵的气氛,以显示出教皇至高无上的地位。

李嵩是木工出身的画家,在光宗、宁宗和理宗初年为画院待诏。他善用界尺作木屋画,同时也是一位山水、人物、花鸟兼能的画家。《货郎图》体现了李嵩人物画的造诣。作品描绘了一位中年货郎挑着“货郎担”来到农村时,众多妇女儿童争购围观的热闹场面。货郎担上的小商品琳琅满目,品类繁多,货郎将有些商品作了分类,标有“诵仙经”、“明风水”、“三百件”、“牛马小儿”、“便是山东米”、“黄醋”等字样。画面上大大小小十二个顽童,动态表情各异,生动有趣,布局疏密得体,在笔法的运用上也恰到好处:画柳树野草和几条家犬用笔细密而有变化;画货郎担上的货物用笔细匀;画衣纹则略带颤笔,转折顿挫有致,表现了农家衣衫粗布的质感。

石工(油画,160厘米×259厘米,1849年,原藏德累斯顿国立美术馆,已毁)库尔贝(法国)

在当时以至后来的许多评论家和美术史家看来,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的革命是在题材上。因为当时几乎所有争论都是围绕题材问题,而且库尔贝的现实主义主张也是要求艺术家从所谓高雅的艺术主题回到现实中来,描绘艺术家周围的生活。因此他们认为库尔贝不过是一个以题材的哗众取宠来获得名声的机会主义画家,这似乎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艺术家是以自己的机智来赢得观众的注意,还是以扎实的艺术创造来获取应有的历史地位?这个问题始终围绕着各个时代的艺术家。尤其进入现代以后,观念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已更加明确起来,现代艺术家在总结了历史的经验之后认识到,怎样画比画什么更为重要。这也是库尔贝带来的影响之一。当然这其中我们不能否认机会主义和赶时髦的潮流画家的投机行为,但我们却不能把库尔贝看作一个机会主义者,因为他的作品和思想不仅是对当时艺术的反动,而且在许多方面深深影响了后人。

1849年完成的《石工》,是库尔贝的重要代表作。在巨大画面上,画家突出了两个和真人一般大小的石工。一老一少,穿着粗布衣,脚登简陋的木底鞋,正在路边凿打和搬运石块。这场景是库尔贝在途中亲见的一幕,石工艰苦的劳动使他震惊了,他决心去描绘他们。他把两个石工请到自己的画室,请他们做模特儿,自己又到现场画了一些写生稿。为了强调这种野外修路工的艰苦生活,除了在画幅上犹如浮雕般立体地展现两个形体高大的石工之外,还在背景处添画了铜锅等炊具,周围则是一片荒凉不堪的山坡。在炙人的烈日下,两个石工就在道旁的沟边劳动。画幅的上部是遮顶的山岗,在右角山坡的后面,仅透露出一角蓝天。库尔贝说:“我每天散步时都看到这些人。而且,这个阶级的人们往往就是这样度过一生的。”

血衣(素描,100厘米×150厘米,1959年,中国革命博物馆藏)王式廓

王式廓(1911—1973)是中国现代油画家、版画家,山东掖县人。1936年赴日本留学,1937年回国,1938年赴延安,历任延安鲁艺研究员,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他具有深厚的绘画基本功,经常生活在农民之中进行人物写生。代表作品有版画《改造二流子》,油画《井冈山会师》、《毛主席在十三陵水库劳动》及《血衣》的油画素描稿等。1973年4月,为完成油画《血衣》,去河南写生以充实素材,由于辛劳过度,于5月22日逝世于画架旁。

《血衣》是王式廓以在华北地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所积累的生活体验与素材为基础而创作的大型素描(油画稿),也是曾经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的杰出革命历史画。它以一位农村妇女手持的血衣作为揭示主题和画面情节的中心,用一系列饱受封建剥削和摧残的农民形象体现了控诉斗争激情,显示了民主革命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历史变化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时代的到来。作品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作者真实、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有过不少反映农村土地革命斗争的优秀作品,如著名版画家古元、彦涵等的许多版画作品,而王式廓的《血衣》可以说是同类题材作品中最深刻、最成功的艺术典型。

蒙娜丽莎(油画,77厘米×53厘米,1503—1505年,巴黎卢浮宫藏)达·芬奇(意大利)

莱奥纳多·达·芬奇(Leonado Da Vinci,1452—1519)诞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与比萨之间的芬奇镇。达·芬奇同代的人把他看作古怪、神秘的人物。君主和将军们想让这位惊人的奇才当军事工程师,去修建防御工事和运河,制造新奇的武器和装置。而在和平时期,他还会发明独特的机械玩具,为舞台演出和盛大场面设计新奇效果,使他们开心。他被誉为伟大的艺术家,并且被当作了不起的音乐家。当他遇到问题时,他从不依赖权威,而是通过实验予以解决。自然界没有一样东西不能引起他的好奇心,没有一样东西不能激发他的创造力。他解剖过三十多具尸体去探索人体的奥秘。他是探索孩子在子宫中发育奥秘的先驱者之一;他研究过水波和水流的规律;他成年累月地观察和分析昆虫和鸟类的飞翔,这会有一部飞行机,他确信总有一天飞行机会成为现实;岩石和云彩的形状、大气对远处物体的颜色的影响、支配树木和植物生长的法则、声音的和谐,所有这一切都是他孜孜不倦地进行探索的对象,这也为他的艺术奠定了基础。《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资产阶级的妇女形象。据记载,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达·芬奇为她画像时,这位24岁的妇女刚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悲切抑郁。画家为了让她面露微笑,想出种种办法:请乐师奏乐、唱歌,或说笑话,让欢快的气氛帮助她展现笑容。

在受基督教禁欲主义控制的年代里,妇女的行止受到许多约束,她们不能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欢乐和痛苦,不然,就是对上帝的亵渎。所以中世纪的肖像画,一般都被画得呆板、僵硬,面部毫无表情。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为表现人的情感而费尽心机,为了画出蒙娜丽莎真实的形象,他还从解剖和生理学上进行研究,探索隐藏在皮肤下面的脸部肌肉的微笑状态,研究人在轻松愉快时的心理变化与反映过程。

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惊叹它的神秘效果。达·芬奇在这里极为谨慎地使用了他发明的“明暗渐隐法”,我们称之为面部表情的东西主要来自两个地方——嘴角和眼角。因此,达·芬奇有意识地让它们模糊,使它们逐渐融入柔和的阴影之中,使蒙娜丽莎的表情似乎总叫我们捉摸不定。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幅画,还能看出两侧不大相称。在背景梦幻般的风景中,这一点表现得最为明显:左边的地平线似乎比右边的地平线低得多。于是,当我们注视画面左边时,这位女人看起来比我们注视画面右边时要高一些,或者挺拔些,而她的面部好像也随着这种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因为面部的两侧也不大相称。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

对《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不能仅仅从肖像被画得生动逼真上面去考虑,更重要的是,达·芬奇在这幅画里体现了他先进的艺术思想,即以科学的精神去观察自然的态度和作品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

拿破仑一世加冕(油画,931厘米×610厘米,1805—1807年,巴黎卢浮宫藏)达维特(法国)达维特(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在完成了他的成名作《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后,不仅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艺术制度的改革,而且把视角放到了当代题材的创作上。他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和《网球场誓约》、《马拉之死》等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作品。这些作品更以其新闻色彩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使他的作品与时代紧密结合起来。他注重画面的真实性(当然这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真实),以对待历史画的严谨来表现现实题材。他曾说过:“我的意图是要以一丝不苟的准确性去描绘古代风尚,要让那些希腊人、罗马人看了我的画后,不会感到我的画同他们的风俗习惯格格不入。”这种历史真实的态度而不仅仅是方法给以后的现实主义流派的兴起以相当的推动,它导致了现实主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原则的确立。在这一方面达维特常常如某些人所说的是个“潮流画家”。

《拿破仑一世加冕》表现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804年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了盛大的加冕仪式,正式称帝。出席典礼的有世界各地的达官显贵,有教皇比维斯七世,拿破仑的家庭成员,财政总监及许多政治家、文武大臣、各国使节和使节夫人等。画家在这里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为了真实,画家专门请了一些模特儿穿上当时的服装写生。整个画面场面恢宏,色彩华丽辉煌,背景中庄重、挺拔的建筑体现了古典主义的传统。这正是拿破仑所需要的,因此拿破仑多次公开称赞达维特,并授予他荣誉军团勋章。

占领总统府(油画,165厘米×320厘米,1977年,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藏)陈逸飞 魏景山

陈逸飞,1946年生,浙江人。1965年上海美专毕业,1981年赴美留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魏景山,1943年生,浙江人,1965年上海美专毕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

作品采用凌空俯视的角度,着力于升旗这一组群像的刻画:一位身经百战的老战士扯下国民党的破旗,升起鲜艳的红旗,一个伟大的转折来临了;指挥员伸出戴表的手腕,为了记住这令人难忘的时刻,老战士凝视着它,禁不住热泪盈眶;司号员已记不清多少次吹过胜利的号声,此刻激动得脱下军帽,向红旗致以崇高的敬礼。此画构图独特,场面广阔,整体气氛浓烈,且具体细节又刻画周到,在当时极尽情节铺排的历史画创作中,是一幅不同凡响的作品,曾获全军美展金质奖。

情节性与叙事性

是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特征。由于现实主义美术强调视觉上的真实性,它就不仅要在艺术形象上塑造出真实的人物和环境、道具等,而且还要使这些相关事物彼此发生密切的联系,使之形成一个可以讲述的故事,以造成事件发生的真实的感觉,这就是现实主义美术的情节性和叙事性。它最初与连环画的表现形式密切相关,并且最早在宗教美术中表现出来,后来就独立存在于一件作品之中,构成了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特征。

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

这也是现实主义美术所要求的。恩格斯曾经说过,“现实主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正确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个原则成为现实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的基本指针。起源于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一种吸收了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创作手法、以歌颂新时代的英雄(工农兵)为宗旨的叙事性艺术创作方法,在这样的艺术作品中,故事的情节和场景都要求围绕中心人物展开。而这样的“中心人物”或“典型人物”必须是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典型形象”,即是从许多人物中抽取出的形象的综合,是从现实中抽离出来的一个理想的化身。就像毛泽东所说的,这种“典型人物”应该比现实“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因而就更具普遍性”。围绕着这样的“典型人物”就要创造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典型环境”,以为作品的主题服务。

第五篇:3、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教案 课件

3、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红安三中

聂红波

一:教学类型:美术鉴赏课

二:教学内容: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三:教学目的:

1,从本课开始,具体了解三种主要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及其相关的问题。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具象艺术有更加深入、具体的认识,其中主要包括:

①.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②.具象艺术是如何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

③.具象艺术有哪些功能?

2,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具象艺术的语言、形象特征,并能初步掌握辨识具象艺术的能力。

3,要求学生了解具象艺术的特点及其作用,学会具象艺术作品的鉴赏。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由于本课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对具象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因此重点就在于对其三个主要特点及其功能的讲解,以及对美术鉴赏方法的具体运用,并进而认识具象艺术的意义。

教学难点:主要在于分辨具象艺术的能动性,即具象艺术以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而区别于摄影。正因为这样,具象艺术不是被动地模拟(尽管它要“如实”地再现)现实,而是对现实的能动反映,这就要把具象艺术与艺术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处理结合起来讲解和鉴赏,因为这些形象都服务于艺术家的不同目的。

五: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课件

六: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中国古代画家黄筌,以及古希腊画家宙克斯和帕尔哈西奥斯之间的比赛为例,说明具象艺术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并由此引出具象艺术的特点。

第二部分“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着重通过几件作品具体解释具象艺术的三个主要特点: 1 .视觉真实性或客观性,即具象艺术是以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且把对象表现得就像我们所看到的一样真实; 2.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即具象艺术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来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观念的; 3.情节性或叙事性,即具象艺术中往往蕴涵着一个或多个故事情节,它可以用文字语言直接来讲述或描述。由于具象艺术的这些特点,因此除艺术所共同的审美功能外,它还具有记录的功能和社会干预的功能。

第三部分“怎样鉴赏具象艺术?”这里既运用了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又特别兼及了对具象艺术的鉴赏特征,从肖像艺术和主题性艺术两大分类中分别说明对具象艺术的鉴赏方法。这里涉及到了具象艺术的典型性问题,主要是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这两个概念下面将作具体解释。

第四部分“如何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主要是从具象艺术的功能——社会记录和社会干预的角度来说明的,这两个功能是它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艺术的主要特征。具象艺术的意义主要就来自于此。

七:教学过程:

(一)1、紧紧围绕本课教学重点,学生看教材:使学生了解具象艺术的特点及其功能。多媒体展示(①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 具象艺术是人类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类型。

②具象艺术的突出特点首先是它的视觉真实性或客观性,即按照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的样子来描画对象)

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多媒体展示(具象艺术的三个主要特点: ①.视觉真实性或客观性,即具象艺术是以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且把对象表现得就像我们所看到的一样真实;

②.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即具象艺术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来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观念的;

③.情节性或叙事性,即具象艺术中往往蕴涵着一个或多个故事情节,它可以用文字语言直接来讲述或描述。)、出示内容相同的照片和具象美术作品,结合优秀的摄影作品来讲解,在对比中辨析具象艺术的特征和与摄影作品的异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具象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赏析具象美术作品,了解具象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体会其功能。4多媒体展示:

写生珍禽图(绢本设色,415 厘米× 70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黄筌(五代)

黄荃,四川成都人氏。前蜀王衍时,选入画院为翰林待诏,后蜀时孟昶让他主管画院,佩紫金袋。传世作品《写生珍禽图》,传为黄荃给他的儿子居宝作画用的一幅课图稿本,画面描绘了、麻雀、鸠、蜡嘴、蚱蜢、蝉、蜜蜂、牵牛等禽鸟、昆虫 24 只之多,还有大小龟两只,平列而绘,大小间杂,信手画来,不求章法,各自独立存在,是一幅写生作品,勾勒精细,神态毕现,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清明上河图》画卷简介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建筑物等,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有人物 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二)学习具象艺术的三个特点:

1,通过五作品来解释视觉真实性或客观性,(多媒体展示:①《清明上河图》②在浙南山区的廊桥还保持着虹桥建筑结构的原形③《山东长清灵岩寺罗汉像雕塑》(宋)4《王时敏像》5《重屏会棋图卷 》)

2,通过三作品来解释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多媒体展示:《教皇英诺森十世》《梅杜萨之筏》《关天培像》)

3,通过四作品来解释情节性又称叙事性,(多媒体展示:《货郎图》《石工》)

(三),学习具象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赏析《血衣》重点讲授主题性作品中涉及的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及其关系。

血衣(素描,100 厘米× 150 厘米,1959 年,中国革命博物馆藏)王式廓

王式廓(1911 — 1973)是中国现代油画家、版画家,山东掖县人。1936 年赴日本留学,1937 年回国,1938 年赴延安,历任延安鲁艺研究员,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他具有深厚的绘画基本功,经常生活在农民之中进行人物写生。代表作品有版画《改造二流子》,油画《井冈山会师》、《毛主席在十三陵水库劳动》及《血衣》的油画素描稿等。1973 年 4 月,为完成油画《血衣》,去河南写生以充实素材,由于辛劳过度,于 5 月 22 日逝世于画架旁。

《血衣》是王式廓以在华北地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所积累的生活体验与素材为基础而创作的大型素描(油画稿),也是曾经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的杰出革命历史画。它以一位农村妇女手持的血衣作为揭示主题和画面情节的中心,用一系列饱受封建剥削和摧残的农民形象体现了控诉斗争激情,显示了民主革命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历史变化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时代的到来。作品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作者真实、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有过不少反映农村土地革命斗争的优秀作品,如著名版画家古元、彦涵等的许多版画作品,而王式廓的《血衣》可以说是同类题材作品中最深刻、最成功的艺术典型。通过赏析《清明上河图》《货郎图》引导学生体会具象艺术作品的认识作用,引导学生体会具象艺术的教育作用。

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24.8 厘米× 528.7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择端(宋)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是北宋末年画家,字正道,东武人(今山东诸城县人)。幼年时喜好读书,青年游学京师,后习绘画。工于界面,尤善于画舟车、建筑物等现实生活题材。曾画有《西湖争标图》和《清明上河图》。后者至今尚存,是一幅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风俗画长卷。

《清明上河图》生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盛景象。内容结构大体分为三段,开首为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当时俗称“上河”,是当时国家的漕运枢纽,南北商业交通要道)及其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后段为市区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人流如潮、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作者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理解,从反映当时的社会动态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主题需要出发,选择那些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时代特点的事物及情节加以表现,如载运江南粮米财物的漕船,与北方经济交流的骆驼队,以及各阶层人物的活动。其中有力夫、纤夫、小贩、市民,还有少数官宦人家的上流社会人物。整个画面有静场、有高潮,跌宕有序。船过虹桥的场面安排在全卷近中央的位臵,是画面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紧张的场面。桥下河面水深流急,为使漕船过桥,船工情绪激动紧张,有的撑船,有的掌舵,放桅杆的、掷缆绳的、呼喊指挥的,加上桥上的人为之奔走呼号,显得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清明上河图》在整个画面的构图方面显示了卓越的艺术才能。中国绘图传统的“散点透视”得到了天才的运用,使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场面,通过中国传统的长卷形式,得到了集中而又生动的表现。画面组织讲究内在联系,严密紧凑,如同一气呵成,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清明上河图》这一题目中的“清明”一词的解释,历来就有不同的说法,多数学者认为是“清明时节”的意思,即此画是描绘北宋首都清明节的景象。但也有人通过考证,认为“清明”是汴梁郊外的一处地名;又有人根据此画中出现了河岸小贩桌上摆着切开的西瓜,有裸着下身在街头嬉戏的儿童,还有十多人挥动扇子,说明这些都不是北方清明时节的征候。所以,有人认为,“清明”并非指清明节,而是如《后汉书》中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句中所说的“清明”,乃是画家张择端称颂当时北宋首都的太平盛世,所以,此画描绘的不是春景而是秋景。这些说法虽然还未取得学者们的认可,但是,从中可以体会到对一幅名画的理解,将会随着人们的认识而不断深化。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珍宝。南宋末年,长卷落入奸相贾似道手里;明代奸臣严嵩父子为谋取这幅长卷竟兴起大狱株连无辜;明清两朝,此长卷均归皇室珍藏;民国初年,被溥仪盗出关外,解放后,始得回归人民手中,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货郎图(绢本设色,25.5 厘米× 70.4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李嵩(宋)

李嵩是木工出身的画家,在光宗、宁宗和理宗初年为画院待诏。他善用界尺作木屋画,同时也是一位山水、人物、花鸟兼能的画家。《货郎图》体现了李嵩人物画的造诣。作品描绘了一位中年货郎挑着“货郎担”来到农村时,众多妇女儿童争购围观的热闹场面。货郎担上的小商品琳琅满目,品类繁多,货郎将有些商品作了分类,标有“诵仙经”、“明风水”、“三百件”、“牛马小儿”、“便是山东米”、“黄醋”等字样。画面上大大小小十二个顽童,动态表情各异,生动有趣,布局疏密得体,在笔法的运用上也恰到好处:画柳树野草和几条家犬用笔细密而有变化;画货郎担上的货物用笔细匀;画衣纹则略带颤笔,转折顿挫有致,表现了农家衣衫粗布的质感。

八:如何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主要是从具象艺术的功能——社会记录和社会干预的角度来说明的,这两个功能是它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艺术的主要特征。具象艺术的意义主要就来自于此。(展示图片:《夯歌》《灵岩寺罗汉像》《家信》《刘少奇同志和安源矿工》《拂晓》等等

九: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在讨论中了解具象艺术的基本意义,在进一步阐叙具象艺术特点与作用中讲解具象艺术作用。

十:作业要求:

赏析《血衣》用文字以故事形式描述作品,并为画面中感兴趣的人物配戏剧性语言。

附:课件

下载如何地再现客观世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地再现客观世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美术鉴赏《第3课 如实的再现客观世界》教案[五篇范文]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中美术鉴赏《第3课 如实的再现客观世界》教案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3课《走进具象艺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

    人美版高一美术第3课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教案及说课稿

    第3课 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一、教材分析 (一) 教学目标 从本课开始,具体了解三种主要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及其相关的问题。本课的目的是让......

    3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共5篇)

    一、教材分析 (一) 教学目标 从本课开始,具体了解三种主要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及其相关的问题。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具象艺术有更加深入、具体的认识,其中......

    历史研究并不能客观的再现历史的真实

    历史研究是主体化的历史 在历史研究领域追求历史真实的再现,几乎是每一位研究的历史的学者的追求,他们都是希望最大限度的反映再现历史本来的面目,但是,我认为,即使在科学如此发......

    如何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

    “分数决定一切吗?” ——浅谈如何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 在以往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单一、片面武断,严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落伍于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3 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优秀范文五篇]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3 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一:教学内容: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二: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从本课开始,具体了解三种主要的美术类型及......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教案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类型——意象艺术 。 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

    如何客观、公正、科学准确地评价领导干部

      如何客观、公正、科学准确地评价领导干部干部考察,是党组织对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状况进行鉴别和评价的活动。考察材料是在考察的基础上所构成的综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