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第六单元《天火之谜》3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
天火之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理清结构 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中国人称“雷神”。西方人叫“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5.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6.讨论交流(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板书:习惯地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他读得怎么样?
7.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8.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9.引出第5节。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板书:震惊世界
10.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1.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义?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五、指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六、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注意观察
决定实验
火之谜
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 认真实验 勇于实验 大胆推测 震惊世界
第二篇:小学语文:第六单元《天火之谜》4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推荐]
天火之谜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2.学习文章第一段。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五、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英语实践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塔轮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7.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他读得怎么样?
8.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10.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布置作业。复述实验经过。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第六节,总结全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复述实验经过。
二、学习第三段。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5.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1.复述课文。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板书:
(起因)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天火之谜(经过)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结果)发明避雷针
第三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上教案第六单元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八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2)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4)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1)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1)冲向废墟(第3自然段),抓住”眼前一片漆黑”“大喊”“大哭”,体会父亲的悲痛和绝望。
(2)寻找儿子(第5──10段),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父亲与救火队长、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伤和坚定。
(3)发现儿子(第12──19段),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
(4)父子相见(第22──24段),抓住“颤抖”“了不起”“紧紧拥抱”,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名同学的事情)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自由朗读课文后,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4.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二、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三、小练笔
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坚强 履行承诺 勇敢 富有爱心
反 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篇朴实的叙事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具有较强的情感渗透力,适宜朗读,我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定位本课的设计理念为: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自主选择交流的伙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一思想。在课堂上,以发展学生语言,培养语感为宗旨,以自读自悟、情感体验、互动交流为主要策略,既注重精彩的设计,又不放过自然的生成,交流反馈时,采取以读为本的方法来突破,处理时,抓住学生最受感动的语句,以“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为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引导学生多角度、个性化的与文本中的父子对话,在此过程中,我关注课堂生成,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在一次次的对话中,在一遍遍的品读中,学生自然升华对父子了不起的崇敬之感,客观地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构建学生的价值观。
从豫西边陲小镇的小学登上省级舞台,甘苦自知,而寻梦依然,怀着对语文教学的理想和信念,我尽力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18、慈母情深
[设计理念]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深沉的母爱。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设计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陷、碌、攥”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体会母爱的深沉。
[学习重点]
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VCD《烛光里的妈妈》。[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学完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后,我们深受感动。一位父亲经过38小时挖掘终于救出了遇险的儿子。这件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父爱所迸发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爱是伟大、无私的。那么,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慈母情深》,将让我们深深地感受一番母爱。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学生自学。
(1)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生字要多读几遍。(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相互读课文,相互正音。3.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陷、碌、攥”,学生认读。(2)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感悟慈母对孩子深沉的爱。1.根据“提示”要求,自学课文。
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是一位_________的母亲,有理由即可。
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如,这是一位瘦弱的母亲。从“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可以体会出来。
这是一位贫苦的母亲。从“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辛劳的母亲。从“有事快说,别耽误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了背„„”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善良、关爱孩子的母亲。从母亲的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位母亲家境这么贫寒,挣钱又这么艰辛,却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深沉的母爱。
再如,这是一位勤劳的母亲,这是一位慈祥的母亲,这是一位无私的母亲,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小结:通过对文中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句段的读悟,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位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这位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二)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更何况是文中的“我”。请找出“我”深受感动的语句,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一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引导学生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反复读读,边读边想,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选取自己感受深的语句读,读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以及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
2.指名有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母爱的故事。
2.自由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感受冰心奶奶热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3.写几句话或编一首诗,抒发你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六、精要总结,歌曲结束 1.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是慈祥的,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学生跟着轻轻哼唱。
七、作业超市,注重积累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搜集颂扬母爱的名句或诗歌。
3.课外阅读颂扬母爱或感激母爱的文章,如《母亲的“存折”》、《那一刻,我理解了母爱》、《妈妈的心,是瓷器》等等(可以上网查找)。
板书设计:
慈母情深
瘦弱 疲惫 忙碌 掏 塞 凑
贫穷 爱
教学反思:
通过品读文本语言,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感受这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情,也从儿子的懂事中受到教育,懂得体贴亲人,教学效果较好。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3.从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2.导言: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就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过带有这样有趣题目的文章吗?你猜猜课文所讲述的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朗读课文,重在校正字音和纠正读错的词。2.学生当场识记生字词。3.互相交流识记方法。4.写生字。
三、尝试自读,讨论交流
学生默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读书,可以查找资料,可以直接在课本上画画写写(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加一点批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问号),还可以写读书笔记。学生既可以同座交头接耳;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谈得来的同学切磋。(老师则密切关注学生的自学状况,释疑解惑。)
四、朗读课文,领悟情感
1.师范读,后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读。最后请几位学生读个别段落。
2.朗读指导要点:
⑴母亲和父亲对“我”的诗不同的评价及“我”不同的反应。如,母亲的兴奋和赞美,父亲的严肃近乎冷酷;“我”听到母亲表扬后盼望父亲回来的心情、表现等孩子的一系列体验,都应努力读出来。
⑵课文最后两段,是作者对两种评价的冷静思考和独到见解,是成年后的理性认识,也应有别于前面的朗读。
3.想想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听写以下短语。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订正,再读一读。
眼睛(发亮)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有点(迫不及待)怀着(一种)自豪感 实在(等不及)了 把头埋得(低低的)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一如既往)地鼓励我
2.背记自己喜欢的三两个句子,互相交流启发。
二、以问启思,悟情明理
1.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七八岁时;几年后,似乎还未满12岁;现在。)
2.“我”写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么评价的?“我”当时表现怎样?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我”听了以后表现如何?
3.几年后,作者对自己写的第一首诗又是如何看的?
4.“精彩”也好,“糟糕”也罢,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样说你赞成吗?“我”儿时真的是“多么幸运”的吗?为什么?(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他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
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诱导,但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
5.父母师长的不同评价对孩子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三、生问师答,个性阅读
构建“生问师答”的阅读教学模式。有时候可以尝试“不问则不讲”。学生如不发问,说明他们没有问题,那老师还一厢情愿地讲什么呢?结合本课学习,学生可能会问及下列问题。教师可实实在在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1.假如父母都说“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那又将如何? 2.爸爸为什么不说“一般”、“普通”,却硬要说“糟糕透了”。是译文的关系,还是爸爸说得不好?
3.“我”一定是作者自己吗?(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不是作者自己,仅仅是一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而已。)
4.父亲和母亲的不同评价到底谁对谁错?
师:世界并不是简单的是非组合体,他们都对,但父亲似乎过火了点。母亲善意的谎言,动机是好的,也没错。肯定容易,否定也容易,难的是有机结合,恩威并济。
5.如何让二者有机结合呢?
师:肯定是主要的,否定和惩罚(不是体罚)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全教育”。要有阳关大道,也要有荆棘挡路。俗话说得好:“要让小儿安,七分饥来三分寒。”可见,适度的否定必不可缺。
四、联系生活,深化理解
请你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对待荣誉和挫折,愿意谈什么就谈什么。教师相机指导。
小结:你要成功,得依靠许多人的帮助和指教。世界上最难的事可能是“自己战胜自己”,切记:站直了,别趴下。
板书设计:
15、“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母亲 父亲 鼓励、赞扬 严格、批评
爱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在备课时,我曾反复地诵读,自己都不记得读了多少遍,读一遍,就更熟悉一点,也明白的就更多一点。我不断地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会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来?上完课后,我认为“学生质疑”和“创设情境的引读”是本课教学的亮点,充分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尊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对教材驾轻就熟,就产生了许多精彩的课堂对白,课堂成了展示学生灵性、能力的舞台。、学会看病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通过以“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说“母爱” 1.欣赏《懂你》。
同学们,你们知道满文军的这首歌要献给谁的吗?(献给母亲的歌)2.叙说“母爱”。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请大家把你知道的或你亲身体验到的有关“母爱”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可引导学生从电视电影、课外阅读、自身经历等方面去说)
3.导入新课。
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阅读课文,懂“母爱” 1.一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自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朗读、速读„„然后让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两种方式解决:同学间互相解决,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2.二读课文。
(1)按要求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2)把画出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3)深入理解感悟:(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母亲内心矛盾,爱子之心昭然若揭)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深深自责,足见爱子之切)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度日如年”的感觉只因母子情深)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磨练的是“意志”,体现的是“至爱”)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负责任的爱是真爱)
3.三读课文。
母爱是广袤深远的,母爱的表达也是异彩纷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好好体会母亲的感情。(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等句子是重点,读出感情的变化是关键)
三、联系实际,赞“母爱” 1.教师引导。
“母爱”的主题是永恒的,是共同的。但每个人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爱”是各不一样的,能不能把你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可以写首诗,可以唱支歌,可以说几句话,也可以制作一份小礼物„„
2.独自准备。3.交流共享。
四、拓展延伸,谢“母爱”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她告诉我们母亲如何给予儿女“爱”;同时我们也走近了母亲的世界,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被爱是同样的沉重。“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最好报答。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不要千篇一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它!
板书设计: 学会看病
“冷漠”处理 独自看病
母亲 ─── 儿子 ────
尽责的“爱” “路线图”
教学反思: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按照阅读提示,边读书边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指导感情朗读,联系实际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
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让学生畅所欲言,广开言路。
3.能理解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
一、导入课题,激发交际兴趣
同学们,在这几天课文的学习中,我们一定了解到了很多感人的事情。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板书课题)
二、回忆感人事例,同桌交际
拿出课前准备的记录或物品,回忆一下你所了解到的故事。然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在交际中把事情的细节回忆清楚。
三、如何对待父母的爱
1.出示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几个小片段(略),(让学生小组内评说,提出自己的看法。)
2.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向同学提出问题。3.推举出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四、全班交际
1.各组代表轮流上台,谈出自己的看法。
2.对自己的父母说几句话,说说他们应该怎样爱自己。
五、模拟采访,家长学生交际
1.我们刚才听了那么多的故事,知道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深沉的、宽广的,更是无私的,但有的方式有些不妥。我们可能有许许多多的话想对爸爸妈妈说,也可能有许多问题要请教别的同学的父母。下面我们就请刚才到台上交流的同学的父母到前面,我们根据刚才同学所介绍的故事,来采访这些叔叔阿姨,好吗? 2.在学生与家长的交际中,进一步感受亲情之爱。
六、与自己的家长自由交谈、沟通情感
习作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淡化文体意识,倡导自由表达,强调习作“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本文设计力求体现《课程标准》的这种精神,突显学生作文的“真实”和“真情”。设计目的
针对学生作文中叙事空洞,感情牵强附会这种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打破常规的思维和习作的定势,多角度地去观察、认识事物,多层面地进行回忆、思考、分析、想象,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最适合这个题目的内容,从自己的生活感受中抒发最诚挚的情感。使学生的作文记事真实,抒情真挚;使学生的作文在“真”与“情”这一层面有所突破。
内容
通过具体的事,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教学目的
选择最想给爸爸妈妈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过程
一、导入习作
1.同学们,我们刚刚上完一节洋溢着爱的口语交际课,那些事例我们终生也不会忘记。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父母对自己的爱。先自己想一想写什么,可以写如何体会父母的爱;可以写一写意见或建议;可以写自己的心理话。
2.自由发言,互相启发,拓展思路:可以写自己在口语交际课中讲过的事,也可以写了解到的其他事,还可以写自己和父母之间其他感人的事。记住:只要是爱的故事,无论大小,无论远近,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写。
二、鼓励有个性的表达
1.我们这篇习作的第一读者将是我们的爸爸妈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理解并铭记他们的爱呢?让我们小组内讨论一下。
2.各组说一说你们讨论的写法有几种(如,写信;给自己的习作绘制插图;附上照片;在习作前给爸爸妈妈写几句话等)。明确,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爸爸妈妈一定会将我们的习作当做最好的礼品。
三、进行习作注意书写工整,语句通顺。教师对部分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1.请你提起笔,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写下他们不在家时,发生的影响最深的事和你的感受,怎么想就怎么写,做到把真实的事写具体,把心里的感受写下来,把你相对他们的说的话也可以写下来。
2.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评析。投影仪出示几个学生的习作,让全班同学评议。
四、品──评析例文,交流真情 1.师读例文。
2.小小组评析。写好了读,让小组的同学评议:有没有把事情表达具体,有没有抒发你的真实感情。
五、延伸课外
1.同学们,相信我们的每一篇习作都表达了我们与父母之间最真挚的爱,就让我们把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品献给爸爸妈妈。回家后,请读给父母听。
2.让爸爸妈妈对你写的内容提出意见,我们认真改一改,再请他们在我们的习作后写上批语。
教学反思:
能够帮助学生打开作文的思路,选好习作的内容,指导学生做到真实具体,体现了习作与生活的联系,范例评讲有实效。
回顾·拓展六
学习目标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3.读懂漫画内容,了解漫画集《父与子》。课前准备
1.准备自己的习作本或读过的课外书。2.了解“日积月累”中全诗的内容。3.准备漫画集《父与子》。
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
2.读悟范例。首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各自读一读,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里,然后全班交流。
3.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册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可以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全班交流。
4.拓展练习。在自己的习作或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找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交流。
日积月累
1.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的意思。2.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诗句的意思。
3.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背诗句。可以默读、默背,可以是大声读背,可以是同桌互读互背等。
4.展示。运用各种方式检查积累。如齐背、开火车背、指名背等。5.拓展。你还能背诵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
课外书屋 1.看漫画,说说漫画的内容。
2.说漫画,体会父子的形象。重点讨论父子的外貌、性格等。3.拓展漫画。向大家介绍你从漫画集《夫与子》读懂的其它漫画,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漫画内容。
或者向大家介绍其它你感兴趣的漫画内容。
4.课后延伸。利用课后的时间阅读有关自己感兴趣的漫画。
第四篇:100测评网_第六单元 第1课时 天火之谜小五语文上学期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www.xiexiebang.com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一、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每题10分)
1、下面根据拼音写汉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A.tuī câ(推测)B.lãi bào(雷暴)C.zhòu rán(聚然)D.yuán lǐ(原理)
答案:C 本题考查拼音的拼和字形。C项,正确的书写是:骤然。所以选C。小贴士:
难道辨析“聚”和“骤”。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雷电交加 B.不足为其 C.安然无样 D.心喜若狂 答案:A 本题考查字形的掌握。
B项,正确的书写为:不足为奇; .C项,正确的书写为:安然无恙; .D项,正确的书写为:欣喜若狂。.所以选A。
3、下列句子加点字的正确解释 这本来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A.路 B.谈起 C.线条,细长的痕迹 D.用言语表示情意 答案:B 本题考查“字义”的准确理解。
“微不足道”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道”谈起的意思。所以选B。知识拓展: 道路:路; .横道:线条,细长的痕迹; .道谢:用言语表示情意。.
4、下列词语近义词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熟知——熟识 B.揭开——揭示 C.震惊——震动 D.伴随——随着 答案:C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掌握。C项,“震惊”令人震动而惊异;
“震动”有物体自身动荡或使物体动荡的意思。“震惊”的近义词是“惊讶”。欢迎登录《100测评网》www.xiexiebang.com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所以选C。
5、在括号内填入合适的关联词()一般人相信他的推理,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对他冷嘲热讽。A.不但„„而且„„ B.如果„„就„„ C.不仅„„也„„ D.与其„„不如„„ 答案:C 本题考查关联词运用。
前后分句表示转折关系,应用“不仅„„也„„”。不但„„而且„„表示递进关系; 如果„„就„„表示假设关系; 与其„„不如„„表示选择关系。所以选C。小贴士:(不仅)一般人相信他的推理,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6、下列句子填入合适的词语 小明(),狠狠地砸门而且。
A.怒发冲冠 B.混为一谈 C.无稽之谈 D.冷嘲热讽 答案:A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先理解词语的意思:
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无稽之谈:无稽:无法考查。没有根据的说法。
冷嘲热讽:冷:不热情,引伸为严峻;热:温度高,引伸为辛辣。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揣摩词语的意思,结合句子的语境。所以选A。
7、下列词语全部是褒义词的一项是 A.幻想 梦想 空想 联想 B.诚实 诚恳 诚挚 真诚 C.辛苦 辛勤 辛辣 辛劳 D.屹立 耸立 矗立 站立 答案:B 本题考查词语的分类。A项,“空想”是贬义词;“梦想”是褒义词;“幻想和联想”中性词。C项,“辛辣”是形容词;“ D项,“屹立、耸立、矗立”褒义词,“站立”是中性词。所以选B。欢迎登录《100测评网》www.xiexiebang.com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二、阅读理解(每题10分)
„„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铜钥匙,富兰克林在房子里面攥住丝带。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一()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起来。„„
8、短文中的括号内依次填入合适的量词 答案:段 把 片
本题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入合适的量词。正确的搭配是:一段丝带,一把铜钥匙,一片乌云。...
9、短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排比 答案:A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满天的乌云”比作“大海”,把“风筝”比作“一叶扁舟”,贴切而生动。所以选A。
10、句子引号的作用是 A.表示特定称谓 B.表示讽刺和否定 C.表示引用 答案:C 本题考查引号的作用。
这句话中引号“怒发冲冠”表示成语的引用。所以选C。
本卷由《100测评网》整理上传,专注于中小学生学业检测,练习与提升.============= 适用版本:
人教版,苏教版, 鲁教版,北京版,语文A版,语文S版,冀教版,沪教版,北大师大版,人教版新版,外研版,新起点,牛津译林,华师大版,湘教版,新目标,苏科版,粤沪版,北京版,岳麓版 适用学科:
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 适用年级: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小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中考,高考,小升初
适用领域及关键字:
100ceping,51ceping,52ceping,ceping,xuexi,zxxx,zxjy,zk,gk,xiti,教学,教学研究,在线教学,在线学习,学习,测评,测评网,学业测评, 学业测评网,在线测评, 在线测评网,测试,在线测试,教育,在线教育,中考,高考,中小学,中小学学习,中小学在线学习,试题,在线试题,练习,在线练习,在线练习,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小升初复习,中考复习,高考复习,教案,学习资料,辅导资料,欢迎登录《100测评网》www.xiexiebang.com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课外辅导资料,在线辅导资料,作文,作文辅导,文档,教学文档,真题,试卷,在线试卷,答案,解析,课题,复习资料,复习专题,专项练习,学习网,在线学习网,学科网,在线学科网,在线题库,试题库,测评卷,小学学习资料,中考学习资料,单元测试,单元复习,单元试卷,考点,模拟试题,模拟试卷,期末考试,期末试卷,期中考试,期中试卷
============= 本卷由《100测评网》整理上传,专注于中小学生学业检测,练习与提升.
第五篇: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说课稿
《天火之谜》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九课《天火之谜》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本文采用烘托的手法,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是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词语丰富的特点,面对五年级这样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以及新课程标准所明确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给课文分段,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5、能根据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学习才能有效的进行。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天火之谜》一文时,我将尝试着使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意义建构。
学法:质疑解读法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中生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而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不断为学生激起‚涟漪‛甚至‚波涛‛。指导学生按‛质疑—读解(课文内容及相关资料)—读议—读评‛的学习链进行学习,达成目标.五、说教学过程
本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在教学第一课时时,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学会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朗读课文能够正确、通顺,了解课文大意,能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落大意,并精读了课文的第一部分,感受到了雷暴在人们心目中的可怕程序。接下来我主要进行第二课时的说课,具体教学环节是:
(一)听写词语,整体回顾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接下来进行听写词语,词语听写完之后,教师出示听写的词语,同时小组成员互相交换批改,之后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围绕课文内容说一段话。学生练说后师生交流,教师注意点拨、指导。并请学生思考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中国人称‚雷神‛。西方人叫‚上帝的怒火‛。在此激发思维问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采取自由发言。
【温故而知新,教师在课始把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黄金时间用来听写词语,丰富词汇,积累词语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灵活运用。这里安排的说话训练,一方面盘活这些词语,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回忆课文内容,为理解课文、复述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历练了语言,注重了创造。巧妙地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
(二)分步导读,品味课文
1、整体感知风筝实验过程
运用第二节的过渡段引出3-4节这个谜解开的经过,从第二节‚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这句话‛顺利引出接下来要学习富兰克林解谜的过程。默读3-4节,让学生想一想你们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实验运用了哪些材料?小组进行交流。板书:注意观察 大胆推测 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 敢于实验 认真实验‚一只风筝‛、‚一根铁丝‛、‚麻绳‛、‚一段丝带‛、‚一把铜钥匙‛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将问题抛给学生解答,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在学习中体会乐趣。培养他们善于思维的能力。默读是阅读的基本形式,在默读中学生全身心浸润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之中,自然读得投入,读得深入,体会得深刻。也只有让学生经历扎扎实实的静思默想,才能迸发出个性的火花。】
2、具体领会实验的过程
当富兰克林猜想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的时候。遭到了很多人的嘲笑,‚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这里我进行了预设。
生:什么是‚冷嘲热讽‛?
生:冷嘲热讽就是言语十分尖刻的嘲笑和讽刺。师:透过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
他又是如何证明自己猜想的?引出了‚风筝实验‛,他是如何进行实验的?划出动作的词,你觉得实验经过怎样?出示动作的词。请大家先读课文,然后根据黑板上的动词,试着把故事的经过说出来,指名说说实验的经过。这个过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让学生自由想象,互相交流想法。
【交流的过程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氛围,让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研读课文,努力使课堂成为表达与交流的乐园,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引导、指导,让学生的感受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
【文章很多地方体现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小组讨论什么地方凸显了这个探索精神,并且艰难的过程。这一段交流方法的要求十分重要,避免了课堂上的一些不必要的重复,避免了学生漫无边际的放羊式的交流,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自身体会出的情感才是最真切的,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品读课文、感悟文章的中心,使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达到完美统一。】
3、推敲词句,感受艰难
预设1:‚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师: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你、感受到了想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 生:我从‚一直‛这个词语感受到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因为‚一直‛说明雷暴是种可怕的东西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了,想改变人们的观念是很不容易的。
生:‚一直‛和‚长期以来‛都是说时间很长,说明18世纪以前人们在心理上完全认可雷暴是种可怕的东西,富兰克林要揭开雷暴的秘密需要极大的勇气。
…… 预设2:生:我还从‚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中的‚才‛字感受到解开雷暴之谜的艰难。看来,以前也有许多科学家试图揭开雷暴之谜,可都没有成功,所以说‚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
预设3:生:我从‚富兰克林欣喜若狂的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中的‚欣喜若狂‛感受到解开雷暴之谜的艰难……
预设4:生:我从‚‘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中的‚震惊‛感受到雷暴之谜的艰难。
【预设是教师在上课之前想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状况,在课堂中,不能一味的被预设所牵制,教师应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学生为主体的这一理念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答案。运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找出问题的答案。】
4、朗读感悟,体会语境
指导朗读下面这句话:雨越下越大,富兰克林放的风筝离他渐渐远了,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看着在风雨中飘忽不定的风筝,如果你是富兰克林会想什么呢?
‚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中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表面上看它是写风筝在风雨中飞行的样子,如果放到课文中,放到富兰克林做实验那个特定的情景中,是不是会有一番特殊的含义哪,是不是这只摇曳的风筝就是此时富兰克林心情的真实写照哪。于是在进行教案设计时我就想到了这一点,力图通过这一句的理解让学生对富兰克林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具有人性化的认识,他虽然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但也和许多普通的人一样有思想、有情感,有烦恼、有苦闷、有彷徨。只有对他们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才有可能全面了解他的人生,他们成功的艰辛之路,理解科学的道路没有坦途的真正含义。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的感悟。
5、感受危险,升华精神
‚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让学生自己阅读发现这句话,并让他们具体分析,并询问还有什么地方告诉我们风筝实验是危险的。全班通过交流,找出其他几句,让学生合作交流探讨问题,培养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并激发学习兴趣。
(三)联系上文,明确意义
实验成功了,富兰克林的心情怎样?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齐读文章最后一节,体会试验成功的伟大意义。(自我惭愧 夸奖富兰克林)【这个问题与上面相互呼应,从以前的冷嘲热讽到现在对富兰克林充满敬佩,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出富兰克林对科学的执著。】
(四)引导想象,整体感知
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填写富兰克林怀疑雷暴就是天火的时候人们会说些什么,富兰克林会想些什么;试验成功之后人们又会说些什么,富兰克林又会想些什么。让学生体会富兰克林的人格魅力,升华主题。通过这种方式,清晰的回顾了本节课的内容。这种方式就是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情感。教师起到引领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感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板书设计:
进行试验 成功
富兰克林-------------→一只风筝--------→发明避雷针
↓ 雷电交加的夜晚 一根铁丝 意义 注意观察 大胆推测 麻绳 勇于探索 敢于试验 一段丝带
一把铜钥匙
【伴随着教学过程,我设计了简明的板书,此板书较好地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和复述课文。根据这一板书,我会请同学进行复述,检查掌握情况。】
(五)作业布臵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拓展作业‛:
(1)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
(2)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
【写作业是为了更好的掌握知识,这里我还布臵了拓展性的作业,在完成基本作业以外,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与本课内容结合,能够较好的掌握与记忆。】